HD

中国机长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张涵予欧豪杜江袁泉张天爱李沁雅玫杨祺如高戈黄志忠朱亚文李现焦俊艳吴樾阚清子李岷城冯文娟陈数杨颖余皑磊关晓彤小爱伊拉尔·帕萨亚历克斯·皮希汀赵亮周波

导演:刘伟强

剧照

中国机长 剧照 NO.1 中国机长 剧照 NO.2 中国机长 剧照 NO.3 中国机长 剧照 NO.4 中国机长 剧照 NO.5 中国机长 剧照 NO.6 中国机长 剧照 NO.13 中国机长 剧照 NO.14 中国机长 剧照 NO.15 中国机长 剧照 NO.16 中国机长 剧照 NO.17 中国机长 剧照 NO.18 中国机长 剧照 NO.19 中国机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15:02

详细剧情

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机组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他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长篇影评

1 ) 原型人物多厉害,本片就有多失败

关于70周年的大陆电影市场我想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没啥好讨论的吧,与其说是主旋律电影最好的一年,不如说是电影主题呈现最单一的一年,哦,不只是电影,还有电视剧,总之,2019年这个从年初就开始的主旋律氛围延续到年底,是在是让人有些吃不消了。

刚刚摆脱了暑期档聒噪滥情的《烈火英雄》的折磨,又引来了国庆档的三巨头,看着这三部电影合起来发力完成年度票房总额KPI的架势,真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这些年的大陆主旋律大片,预算越长越高,阵容越整越大,场面越拍越好,但是人性却越来越少,说实话,近两三年的主旋律电影,除了《建军大业》以外,我真的很难再看到有完整人物塑造以及真实情感渲染的主旋律电影,大多数的电影都是一副“中国牛逼”的鸡血状态,让人感觉自己在看的其实是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片而不是一部电影。

原本我还以为改编自真实事件,具有灾难片属性的《中国机长》可以探索一些主旋律电影的可能性,结果,这部电影非但没有探索,反而“成功”地成为了质量垫底的那一个。

和《红海行动》、《烈火英雄》一样,《中国机长》也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2018年川航3U8633的空难是影片创作的蓝本,为了增加情节的复杂程度,编剧甚至在故事中加入了更多的困难,但是即使在如此的情况下,《中国机长》最终的呈现依然是单薄和空洞的,作为一部主旋律商业大片,它既对不起自己的类型,也对不起自己的片名,更对不起那些对其抱有期待的观众,说实话,我的没想到,《中国机长》成为了博纳所谓的“中国骄傲”三部曲中最差的那一个。

观看完《中国机长》之后,影片带给我三个非常直观的感觉:没话找话、拖拖拉拉、文不对题,不论是作为一部人物传记还是作为一部灾难电影,《中国机长》都是远远称不上合格的电影,它甚至都不如1999年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紧急迫降》完整和有趣,可以说,本片各方面看来都是一部赶鸭子上架强行献礼、强行主旋律的电影。

简而言之,《中国机长》讲述的就是一架飞往拉萨的飞机飞行途中驾驶舱玻璃破碎爆发事故,最后奇迹地完成迫降的故事,整部电影仅仅就讲述了这么一件事儿而已,人物呀、情感呀、思考呀全部都被创作者抛在了脑后,而且这个一点也不复杂甚至有一些过于简单的故事依然被注水到了快两个小时,实打实地带给了观众一场味同嚼蜡的观影体验。

虽然影片取名叫《中国机长》,但是整部电影其实都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主角,反而取名叫《川航机组》要恰当很多。对比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的《萨利机长》对于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对于事件背后现实意义的探索,《中国机长》的整个故事显得又单细胞又空洞乏味,而作为主角的张涵予在影片中出场时间可能连一半的时间都没有,看完了影片我连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都不知道。

虽然影片取名叫《中国机长》,但是影片中其实戏份最多,人物形象相对完整的反而是空姐团,袁泉领衔的空姐们在有限的戏份中好歹挤出了一丝表演的状态,而张涵予、杜江以及欧豪在驾驶舱里面基本上就和表演绝缘了,最可怕的是,影片对于驾驶舱和驾驶舱之后的空间的互动、配合都毫无处理,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都呈现出了两方人各干各的毫无交集的感觉,当然,这也和影片从一开始对于人物关系和职能关系的处理不清不楚有关。

在创作层面,《中国机长》真的只是把整个事件“还原”了一遍而已,既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戏剧改编,也没有什么让人信服的人物塑造,整体上,它只不过是非常失败地完成了一次政治任务而已,甚至连《烈火英雄》的娱乐性和紧张感都没有达到。

《中国机长》是一部在剧作上非常刻板和乏味的电影,一百多分钟的电影被非常生硬地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机组的日常和航班的准备工作,第二段空难发生到迫降,第三段,煽情,整个故事看起来格外地像一个超长的公益广告,就是你每次坐飞机前小电视里面播放的那种。

阿瑟黑利当年写过一部非常经典的行业小说《航空港》,小说中围绕着大雪天的机场展开了一个潜在的空难背后复杂的人和事,以专业的角度展现了不同职能的人员之间的配合,其实某种程度上《中国机长》也想要作出如此的效果,但是显然刘伟强和编剧于勇敢彻底失败了。《航空港》的小说厉害就在于它在现实的基础上深入了机场运作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很多观众所不知道的航空工作,并且在故事中大量地埋下伏笔使得整个机场的工作人员形成了一个整体,每一个部门都非常丰满的同时没有耽误主角的塑造,读完了整部小说你会惊呼原来机场的运作居然是这样的。

但是《中国机长》则不同,影片看似花了大量的时间呈现飞机起飞前的准备工作,展现空难发生之后的救援工作,但是,整部电影所拍摄的其实都是观众所知道的内容,编剧只是把我们在机场可以看到的一切原封不动并且毫无想象力地叙述了一遍,没有新角度,没有让人意外的部分,甚至流水账得如同等待延误的航班的时候的那种煎熬。

最可怕的是,《中国机长》让大量的明星客串了影片中的种种龙套角色,结果,这些号称工作人员的龙套在影片中几乎就没有发挥什么真正的戏剧性作用,同样对比《航空港》中对于机组人员、管制人员、机场工作人员等等细腻的描写和对于只能的展现,《中国机长》并没有让我们看到这些设计,每一个角色都是独立的,每一个工作都给人感觉是不相干的,人物没有互动,部门没有配合,所有的工作安排都只见台词不见行动,明明可以留出很多时间展现中国民航力量的强大,导演却把时间大量浪费在了尬聊和那些反复、乏味并且毫无信息量的危机状态展现之上,不过其实个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影片中很多的戏都是为了给客串的明星强行加上而非正常写作出来的,尤其是关晓彤和杨颖的角色,毫无必要,毫无意义。

不过说到底,《中国机长》最大的问题还是无聊呀,想想《萨利机长》以及《迫降航班》如何拍摄的空难,再对比《中国机长》,真的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天上与地下,除了让飞机摇晃,让角色尖叫,《中国机长》真的再也想不出来任何营造灾难气氛的方式了,而大量表演细节和操作系列的缺失更是让整个空难的过程显得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出现在影像层面真正的困难,最可笑的是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困难都是迎刃而解而非人为克服的,总的来说,影片最后给我的感觉并不是这群人有多专业多厉害,而是这群人运气好。

影片中那些顺拐的情节比比皆是,空姐被撞晕了自己醒过来,飞机颠到不行依然不会到处乱撞的食品车,一句话就能让所有人闭嘴的乘务长,即使死到临头依然没有什么过激行为的乘客,除了驾驶舱冷一点影片到底有没有设计真正的困难呀,就这样也叫中国机长?叫机长好运吧!

当然,影片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恶心的地方,那就是涉及到配角以及龙套角色的时候,整个质感与室内的尬聊情景剧毫无区别,编剧对于乘客的展现尤其失败和刻板,藏族的家庭、前去看望死去战友的老兵、骄纵的土大款、离家出走的太妹、清纯的哑巴女等等等等,请问这个航班的中文名叫“政治正确”吗?看着所有人登机前做作的表现,像极了那些你在电视上看的公益广告,引起极度的生理不适感,而影片中某些机组人员的塑造也真的没有好到哪儿去,在人物关系不清不楚的情况下,总觉得主要角色之间有着奇奇怪怪的暧昧关系,对视的情绪表达尤为让人想入非非,而对于欧豪以及杜江角色轻浮性格的展现既没有增加趣味性也没有增加人物的维度,只给人一种刻意为之的尴尬之感,非常莫名其妙。

仔细想想,20年前的《紧急迫降》虽然整体粗糙但是得益于专业编剧的书写,人物层面的丰满和人物互动上的有趣是有目共睹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个拎着一袋子人民币的大叔,但是《中国机长》让我看到的只有急功近利的刻意和赶鸭子上架的粗糙。

看到了新闻中本片主创说要超越《萨利机长》的言论的时候,我真的笑了,就和看到《烈火英雄》导演说自己没有煽情一样,真的是太好笑了,都这么胡说八道的,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才能有自知之明呀?

2 ) 华丽外表,空洞内涵。

整部片子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视效上,故事节奏上,还有人物刻画,演员的表演都是非常优秀的,非常具有代入感,也有笑点和泪点,这些就已经可以达到及格了,另外还有各种熟脸各种客串,有一些惊喜的成分,作为一部商业片的话能达到七分了。遗憾的部分其实也是整个片子的核心,就是立意。这个真实事件本身已经够具有传奇性了,那么这部片子要重点突出的是什么?在看完整部片子以后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可能是由于真实事件的改变,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一些细节不能刻画的太具体,但在故事的最高潮就是挡风玻璃破掉以后,我看不到机长的任何操作,整个操作过程感觉像是在靠意念在支撑,“我要活下来!”“我要让乘客活下来!”此时巨大的云层为飞机让开了一条道,然后飞机就这么冲了过去!最后降落也是一样,都已经感觉刹不住但最后却稳稳的刹住了。 当然这个短板并不能影响整部片子的可观赏性,更不能影响我们对现实中的乘务组的敬意!这个事件本身足以成为航空史上的奇迹!但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华丽的外表下有些空洞。

3 ) 作为一位民航签派员,来分析下影片中的几大硬伤

首先,签派员是什么?其实相当于不把杆的飞行员,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飞行计划的制作与签署飞行放行单并对航班进行全程监控,基于此基础上我分为两个部分来探讨下这部电影,一是专业知识,二是电影。

一、就专业知识而言,本片我一星都不想打,因为导演的想当然导致影片出现了许多无法被忽视的硬伤。

影片一开始我本来非常惊喜,因为它所展现的专业知识非常严谨,从飞前的准备工作:中低空与高空重要天气图、飞公司高高原机场拉萨前的注意事项、客舱内部检查、机务航前检查、设置起飞推力TOGA、30度风4m/s选择02号跑道,都没问题,非常专业,给我的感受就像亲身在进行飞行计划的制作,而到了后半段,风挡裂开的瞬间,槽点密集的简直严重影响观感:

飞行四阶段性能图

①导演想当然的在航路中加了一团ISOL CB(孤立的积雨云),这也是后半段一大高潮点之一。首先这团云在现实生活中是基本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拉萨高高原航线的地理原因导致很难出现孤立积雨云以及大面积降雨。其次,重庆飞拉萨为释压、飘降航路,签派员需要根据相应的释压性能图选择合适的释压备降场,该备降场的作用即是当飞机发生座舱释压时应及时去该备降场备降(影片中所写为成都双流机场),那么在飞行计划制作时这条航路上的天气一定是要满足正常飞行的(签派员通过SIGMET报文或者重要天气图来判断),一般是允许出现积雨云,但都是只需多加油便可绕飞的,绝对不会出现释压降高度到3000m绕不过去让机长硬穿CB云的情况,如若无法绕飞则必须更改释压备降场或者取消放行。

②你在影片中已经给出了释压航线图,这是每个公司性能部门非常严谨地设计出来的,为了就是航班在发生释压时下降到3000m高度仍然能够完成越障(山区高于最高障碍物600m)。就真实情况而言机长一定是将航班根据规定航线平稳地飞出高高原山区地带再降高度至3000m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安全,而绝不会发生去贸然降高度至3000m致使前方有座4500m的山无法满足越障的情况发生。

③管制员在航班发生应急情况时不只应一直呼叫,更应考虑航班出现无法双向通信的情况而将飞往成都机场的航向、天气情况、是否存在风切变等问题报给机长来抉择,并通知相应机场完成应急工作。

④机长在出现7700情况下照常理而言需要拿出QRH(应急检查单)进行查验的,需要尽量避免使用记忆来决断,副驾驶虽失能之前正在查验但以影片展示的角度而言并未给出相应的结论,但真实情况确实过于紧急所以在此不过多赘述。

⑤就该事件的情况而言在成都机场备降是基本不可能冲出跑道的。首先不论任何公司,飞拉萨的航班一定是要减载量的,这是因为拉萨机场性能限重太低,油量以及载量都不能过高,但成都机场是完全没有性能影响的,即使满载超重落地也绝不会冲出跑道,在航班放行前签派员一定会用FLSMART(空客性能软件)或者OPT(波音性能软件)对性能限重进行评估的,并且都是基于反推不工作的情况下,即使是ZPPP(昆明机场)在40℃高温下反推不工作双刹车不工作也只会用到2100m左右的跑道(全长3700m),更不用说成都机场。

⑥成都02R 跑道ILS(盲降系统)不工作是不应该成为真实情况中的一个纠结点的。ILS系统通俗来讲是帮助航班进近着陆的一个装置,它可以将航班降落时所需的能见度与决断高降到很低,而它故障时那么应该将该机场的气象RVR报告给机组并使用其他进近方式进近,比如成都机场可以使用RNP APCH进近或者目视盘旋进近。但航班情况十分紧急并且设备基本处于不工作的状态那么机长肯定会选择手动目视进近,影片中所设计的这个冲突纯粹只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

7、乘务员日复一日的应急训练在影片中被刻画得十分业余,当花瓶调情的剧情实在难以苟同。

专业知识方面槽点甚多,也许对于非专业观众没有影响,但对于从事这方面的人实在影响观感。

还有人会说这是电影,又不是纪录片,艺术需要夸张。

没错,艺术可以夸张,但绝不是不严谨。库布里克在《斯巴达克斯》拍摄时为了让死尸看起来真实,让镜头里每个扮演死尸的演员一人拿个号码牌,哪个人看起来有问题用对讲机直接喊号码进行调整,这只是一个镜头。在《2001太空漫游》中甚至于将太空舱墙上的几千字注意事项都完完整整的写了出来,这也只是一闪而过。希区柯克在《惊魂记》中为了让浴室谋杀案看起来真实,仅仅1分钟的镜头他剪辑了一个星期。这些影史佳作都有这样的共性:严谨、细节描绘到极致。而不是这种导演想当然地增加戏剧效果。

斯巴达克斯剧照
2001太空漫游剧照

我再换种说法让大家感受下导演随意添加这些剧情的后果。

在飞拉萨航线的释压备降航路上增加了一团无法绕飞的积雨云,那么这会使得当天所有正常放行飞拉萨航班并选择成都作为释压备降场的签派员全部失业,川航的运控中心上至运行副总下至签派员也会被全部撤掉,甚至于拉入民航黑名单。释压航路不满足越障,会使得该航空公司的性能人员全部失业并严肃追究其责任。

如此看来导演的一个想当然操作会使得全中国数百家航空公司几千名签派员的工作被弃如敝履,大家都是在为了航班的安全运行而默默奉献,不因只为了突显机长的英勇而不考虑其背后众多的工作支持者。

二、就电影而言,我挺佩服刘伟强导演的,他有个能力就是把真实发生的事情拍得无比虚假,《烈火英雄》与《中国机长》都是如此,认真叙事即可的故事能搞出这么多支线,杂糅在一起导致没有一个线讲得好,AB那条线有意义么?关晓彤那条线删掉有影响么?再者,何时我们的灾难片才能摆脱调情、爱情、刻意煽情这些元素?是真的导演能力太弱了么?但从紧张感得营造上来说明能力还是有的,但怎的呈现出来的效果是这样?

曾经看娄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时没有被广州街头的手持摄影晃晕的我,在看该片时被剪辑剪晕了,不停的闪回切换真的让人十分不适,再者别人机长这次飞行最大的难度是高空低温缺氧下的意志力与承受力,怎么老搞出这么多花里胡哨的剧情来强行凑时间,本末倒置主次颠倒真的会让观众的观赏重心偏移。

总而言之,电影值个3星,如若能刨除那些刻意煽情的戏份重点放在机长的意志力与专业操作上效果会更好,而就专业知识方面,1星都不想给。

4 ) 中国队长?

1.编剧垃圾。在没有挡风玻璃的情况下高空高速飞行,直到到体力透支,张涵予最后居然还能面不改色的给大家道歉,真实情况是机长冻到身体发紫,最后是担架抬下来的。 关晓彤三人的人物设置纯属多余。 2.剪辑混乱,乘客刚上飞机的各种特写镜头剪接节奏不一,同样是群演,有的给的时间长,有的一闪而过,且转场不自然,硬切的痕迹太重,让人感受不到导演想表达什么,像是纪录片的素材随意拼凑在一起,毫无价值,我们是来看张涵予开飞机的,不是来看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怎么坐飞机的,好比作文的流水账。 3.抒情性大于叙事性。四分之一都在煽情,幻灯片一样的闪回不出我所料地用上了,日本特摄剧才爱用的手法出现在国庆献礼大作中真是讽刺。如果导演把精力都用在塑造故事本身上,豹尾结束会比滥情地宣扬敬畏生命,反反复复地塑造机组人员的光辉形象更有力度,更让人回味无穷。 4.欧豪演的太过,杨颖,小女孩身上压根就没看到表演。

5 ) 紧张有余,深度不足,电影《中国机长》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好

01

国庆档三部献礼片电影之一《中国机长》即将于9月30日正式上映。

这部改编自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紧急备降真实事件的电影,是近年来国产电影中少有的空难题材影片。

在《中国机长》,只有2000年上映,邵兵、尤勇和徐帆主演的《紧急迫降》属于同一类型,也是根据民航真实事件改编——1998年东航MU586航班起飞后前起落架故障无法放下,最后紧急迫降成功,机头着地,无重大人员伤亡。

去年川航的紧急事件和机组成员的成功处置,的确是值得大书特书,也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作品。

飞机挡风玻璃碎裂,这在全球民航飞行史上也不过是第二例。在机长刘传健的沉着镇定、临危不乱的处置下,飞机最后安全落地,无重大人员伤亡,他和他的机组成员都不愧为“英雄”的称号。

这部《中国机长》上映之前,很多人都会把好莱坞的那部《萨利机长》拿来比较。也是根据奇迹般的真实事件改编,也是以英雄机长为主角,两部电影乍一看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萨利机长》由奥斯卡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取得了不俗的口碑。

但这两部电影,无论从类型还是风格,都很不一样。一个是灾难类型的主旋律商业片,一个是剧情传记片。

《萨利机长》只是在一开始重现了飞机空中遇险,机长应急处置,成功迫降纽约哈德逊河的过程。

之后,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在接受美国空管局冰冷的事后调查过程中,机长所受到的质疑和他内心的波动这一矛盾冲突中。

而《中国机长》整个影片全景式再现了飞机遇险前后的全过程,着重刻画了机长和机组成员沉着镇定、临危不乱、尽职尽责的应急处置。

这样的拍摄手法不能说不好,影片也把那种惊心动魄的紧张感,机长和机组成员的英勇表现很好的呈现了出来,但棍哥认为在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上还是缺乏了些深度。

说到底,英雄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人?

02

现实中,机长刘传健和他的机组成员,在事件发生后,不但接受例行调查,更是要进行长时间的身体和心理的治疗。

尤其是心理上的影响,曾当过空军训练官的刘传健也一样很难完全恢复。

在最初的几天,副驾驶员半个身子被吸出窗外,驾驶舱被气流吹得七零八落,这些场景时不时的像电影一般在刘传健眼前闪回。

心理压力过大的他经常失眠,不得不拨通心理医生的电话寻求帮助。

刘传健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反应。他患上了高空减压病,长时间全身疼痛、身体关节发痒,难受得不行。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基本上每天都要去医院接受治疗。

医生告诉他,经历过极限状态的身体,要想彻底恢复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机长尚且如此,其他机组成员更是长时间被心理上的阴影笼罩着。在事件过去不到半年的时间,机组成员才开始做复飞的准备。

当时被吸出窗外半个身子的副驾驶员徐瑞辰,在复飞体检时需要往眼睛喷气流来检测眼压,这对飞行员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体检项目,但徐瑞辰怎么都做不来。

直到去年11月,通过了复飞训练的刘传健,才和当时与他经历生死的其他8位机组同事一起回归蓝天,成功执飞成都到北京的航班。

便如此,复飞那天的刘传健进入机舱还是很忐忑,不可控制的回忆起半年多前那天的细节。

落地后,刘传健又被媒体记者团团包围。面对这些关注,他一直不能适应。他说“每一次面对镜头,回忆往事,对我来说,都不容易,我希望,大家能慢慢淡忘这件事,也把我淡忘。

以上内容,都来自今年年初媒体的报道。

希望被大家淡忘的刘传健可能自己也没想到,事件过去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这部《中国机长》就如此迅速的被搬上了大银幕,让刘传健和他的机组成员们再一次成为人们目光关注的焦点。

03

这些后来的事情,并不是《中国机长》这部电影所描述的内容。

本片导演刘伟强和他的主创们,把这件事搬上银幕选择了中规中矩也最为保险的方式。

川航的这次事故,从早6点25分飞机起飞,到最后7点46分安全降落,全程不过1个小时21分钟。如果从7点10分左右挡风玻璃破裂算起,仅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显然就算全程记录,也撑不起一整部电影的时间。

于是,《中国机长》把剧情用经典的三段式进行推进:准备铺垫、危机发生和应对、危机解决后的收尾。

从机长和机组成员执行前的准备开始,到乘客登机前后,飞机顺利起飞作为第一段。这段特意配上了机组成员、乘客生活化一面的描写,配上轻松的音乐,为后面的突发情况做反差表现。

挡风玻璃破裂后的整个危机过程,电影比较真实的进行了呈现。为了增强紧张感和故事性,还增加了比如乘客与袁泉扮演的乘务长的冲突,遭遇并穿越雷暴云团等戏剧化的艺术处理。

全景式的再现也没有缺少地面各单位的调度,甚至连业务航空爱好者的视角都加了进来。

由于电影本身的结局众所周知也就没了悬念感,紧张感就成了电影重点要突出表现的方面。

人和人的冲突、人对危机的处理,也基本在灾难类型片的元素和框架下进行。应该说,这部分的处理还是不错的,能让人跟着揪心捏汗。

飞机安全落地后的段落,就有点刻意煽情了。欧豪扮演的副驾驶,是伤势最重的人,却不但没有第一时间接受救治,还有空继续撩妹,也是醉了。机长当晚就从成都回到重庆,参加女儿的生日派对,也太脱离实际。

只有朱亚文饰演的空管局人员轻声说的那句“怎么这么牛啊”充满力量。

04

回到前面的问题。

《中国机长》对机长和机组成员的刻画都没有错,甚至为了凸显他们的英勇、果敢、尽责还做了很多高于事实的戏剧化处理。

可这些事件过程中的表现,对塑造英雄们的形象而言就够了吗?

不客气的讲,这样对英雄的刻画还是有点过于脸谱化。虽然也加入了他们生活化的一面,可还是显得刻意。

机长一直不苟言笑,二机长和副驾驶都成了撩妹高手,这样的演绎是否合适?

更遗憾的是,事后他们身体和心理遭受的困难和影响没有丝毫的展现。最后一幕,一年后大家一起吃火锅,看起来其乐融融,没有半点阴影。

这样简单化的角色设定,还导致一个问题,包括张涵予在内的几大主演,表演上并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漫威电影中的英雄?因为即使是超级英雄,也有他们各自不同的脆弱、恐惧和心结。正因如此,当他们做出英雄事迹和壮举时,才更能打动人心。

《萨利机长》的好,也是在于它把英雄机长内心面对世人关注的惶恐不安,面对调查的挣扎和自我怀疑很好的表现出来。

假如,《中国机长》也能在这方面有所尝试,把视角向机组成员们事后的内心有所触及,不但不会削弱英雄形象,反而会更彰显他们的真实和鲜活,影片也会更有意义和深度。

就像刘传健在采访时说过的:“我可能运用了我的职业技术去把它做好了,但我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民航不需要什么英雄,需要的是安全。

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后怕、做噩梦、留下心理创伤。然而,正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做出别人不能做、不敢做的英雄事迹,不才更显他们的不易和伟大吗?

6 ) 只是普通的一天嘛,生活很美好的(大篇幅剧透)

昨天看的点映。

这部电影我也看了很多评论了,很多人觉得一般,说没拍出人性,没拍出冲突,感觉很失望。

但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做得最好的,就是不拍人性,不拍冲突。

电影给我的感觉是,这就是普通的一天,只是发生了一件不普通的事。

以下涉及剧透,慎点。

电影一开始,就是刘机长早起,正常洗漱,给狗狗上药,和女儿告别,强迫症发作调整客厅的布置。然后镜头转到各个机组人员,也是正常上班。

这里表白一下李沁,李沁从车上下来的一瞬间,我真的感觉到她和用伞接她的那个男人正在浓情蜜语谈恋爱,果然没几个镜头,袁泉就和李沁在聊结婚的事了。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大家伙普普通通的上班,原来咋样还是咋样。

机场群像也很赞,小朋友看到机长的反应棒棒的,小朋友都是这样的,因为喜欢飞机,喜欢飞行员,所以要和机长打招呼呀,机长也及时给了反应,感觉很和谐。

起飞前的检查很顺畅,虽然不是很懂,但看过去就很专业的样子。

后来上客了,出事前感觉也是很正常的样子。反正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一天嘛。

然后突然,玻璃裂了。

机长本来以为是小问题,就联系了地面,申请下高度,返成都,管制也同意了。

然后小问题就“砰”地一下,变成了大问题。

节奏感我觉得很好。

过程当中群像我觉得挖得不够深刻,但是还可以,该有的都有。

生死境地之前,有失态的,也有强行镇定的。

穿云的时候,代入感很强,我也是真的很紧张。

地面原来联系不上8633已经有点慌了,但至少雷达还能看到8633,还能调度空中飞机净空,但穿云的时候8633从雷达图上消失的时候,地面真的觉得凶多吉少了。

当时我眼睛都湿了,可是镜头给了黄志忠,他咬着耳麦哭的样子让我哭笑不得……

后来飞机穿云成功,重新出现在雷达图上,地面那种庆幸感也很棒。

双流塔台迅速调动机场空出地方给8633随便降落,主要还是因为联系不上啊。

在接到空中其他飞机转过来8633发出的降落信息时,塔台也是迅速地安排救助资源过去接应。

后来8633成功降落,不管是管制还是塔台都很开心,但是开心只是一瞬的事,因为大家还很忙,还有很多飞机要飞,之前因为8633故障造成的大规模延误、停飞都要处理,所以大家欢呼了一下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这点也很赞,我最怕所有人、所有资源为主角团服务了。当时8633成功降落,地面欢呼的时候,我深怕一伙人全站起来拥抱庆祝,喜极而泣。

没有真是太棒了。

也通过这个画面,更加深了“这就是普通的一天”的感觉,8633的事故只是普通一天中出现的小插曲,能处理,处理完了生活仍然是按部就班地在继续。

后来下客了,大家欢呼要见机长啥的,感觉有点尬啦,见不到机长就不上车,知道的知道是要感谢救命之恩,不知道的还以为要找麻烦……

但是大家普遍不看好的后续20分钟,我觉得还可以。

可能主要是因为我对影片的定位的“普通的一天”,所以我觉得后续是在维持这一点。

刘机长早上普普通通地洗漱上班,晚上普普通通地下班回家给女儿过生日,多好。

后来,飞机上的乘客换了一个时间,继续他们去往拉萨的行程,这一次顺利到达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出了一件小事故,只是延迟了去的时间,但最后想要到达的地方都会到达,想要见的人都会见到,时间虽然晚了一些,但是生活还是美好的,不是吗?

最后盛赞一下好久不见的“三德子”,扫地大叔和黄志忠唠嗑的那一幕,我感觉很舒服,说不出缘由的那种舒服。

然后小意见是,如果把三德子和黄志忠唠嗑那一幕直接上升天空,一台飞机飞过,空镜结局,我感觉就完美了。

一年后,确实有点多余啦,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就是了。

个人感受,10分我能给8分吧。

7 ) 9800米高空的神操作!10个关键词全方位了解《中国机长》

“你怎么这么牛”

这类电影还是要交给会拍的导演、会演的演员。


真实感

《中国机长》从题材上来说还是应该属于灾难片,但电影中的“灾难”并没有发生,因为机长力挽狂澜排除掉了。所以可以将其定义为“突发事件类”甚至“行业类”电影,跟前苏联的《机组乘务员》、当年在正大剧场播出的《九霄惊魂》(改编自阿罗哈航空243号班机事故)类似,当然还有我国之前的《紧急迫降》。

很多人一直在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版的《萨利机长》,但看过电影之后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这部电影跟《萨利机长》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之前对这部电影持观望态度主要是因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5·14川航备降成都事件”去年轰动一时,当时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现场直播,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是没有秘密可言的。

也正因这种“透明”,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在观影前就对电影的表现力存疑,毕竟在类型片奇观层出不穷的今天,美国片里掉个飞机都是家常便饭,这部电影能有什么施展空间?

结果我们还是低估了类型片的潜力,一起事件的方方面面对于大众来说或许毫无秘密可言,但恰恰是电影工作者寻找突破口和增强电影表现力的天然素材,毕竟“真实”的力量是极为可观的,而《中国机长》所追求的,就是事无巨细地强化这起事件的“真实感”。

但《中国机长》所追求的“真实”并不是“写实”,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用到故事片的张力和导演的调度。


“控场型”导演

摄影师出身的刘伟强,纵观其导演生涯,影像张力是其拿手好戏,也就是说这是一位“控场型”导演。比如麦兆辉、庄文强写的《无间道》剧本,刘伟强负责导演+摄影,他能把这个故事的气氛给烘托出来,这就是“美强”的特点。

还记得10年前他拍的《精武风云》,陈嘉上那烂故事水得一比,但刘伟强硬是凭借超强调度能力把这部大烂片拉升到了及格线,还贡献了陈真变身蜘蛛侠大战德国兵的表情包。

之后刘伟强的作品一直水准不一,这里面,有天不时,有地不利。直到这部《中国机长》,并不是说刘伟强只擅长这种类型,而是这样的电影需要刘伟强这样的“控场型”导演。

简单而言,对于一个大众周知的真实事件,需要这样的导演,在真实的基础上,来把气氛“搞上去”!

刘伟强在这部电影中的功效,有三个方面的呈现:

★其一,专业性

开场20分钟的内容,就是呈现的这方面内容,从剧组人员就餐,到航前准备、机组的检查、机务的保障等等准备,这段内容节奏很快,而且很细致,方方面面的呈现起飞前的准备,展示了机组人员的专业性,几乎可以当民航科普片用。

由于我们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段内容的作用,其一就是铺垫,暴风雨前的宁静,造气氛。其二,这些专业人士,将要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对危险,解决危机。这是典型的类型片角度。

导演正是利用了“众所周知的真实事件”的噱头,对电影事件之前的戏剧化,进行了气氛和节奏上的加工,为该片原本不利于娱乐大众的地方,提供了娱乐性的底色。说白了,就是增强了代入感,瞬间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角色和事件之上。


★其二,当然是气氛营造了

而当事件发生后,“美强”的特色就出现了,手提摄影晃动的镜头,镜头快速移动中拉伸画面,过肩拍的主观视角等等,都是为了电影紧张感而服务。尤其是飞机拉升的桥段,对晃动机翼的特写镜头,镜头自上而下,一种机翼连带镜头几乎要被撕裂的感觉。

当张涵予饰演的机长驾驶飞机,找准时机,冲向积雨云和闪电之时,黑暗和安静与动荡和噪音交替出现,这是全片气氛最佳的地方。

别说后面的紧张环节了,就连上述前20分钟的内容,都颇显功力,事件起因、经过一气呵成。

这部电影看过一次手机,就是民航爱好者出现的时候……你懂的,里面有某位演员,这1分钟的是“尿点”,咱们随后再说


★其三,多方面

个人认为这是《中国机长》最成功之处,就是从机长、空乘、地面塔台、社会各界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都有塑造。

不是觉得“就破个挡风玻璃的事儿不够紧张吗”?不要紧,电影不光展示飞机里的状况,连外部环境都有描述。

当风挡破裂之后,机舱一片狼藉,镜头马上切换到地面塔台,李现呼叫“四川3U8633”,飞机与地面失联,紧张感一下就出来了。随后,多个空中调度员的呼叫,紧接着就是乘务员客舱应急处置、空管员的指挥对行动,再到机场的救援、旅客的情绪,甚至是航空爱好者都有一部分戏。

所以这部电影名为《中国机长》,其实算是群戏,正是这位多方面的展示,不但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也将气氛烘托到一定高度


类型化的典范

感觉刘伟强有点像当年邵氏电影的“紧张大师”孙仲,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题材,都会在镜头设计、氛围营造等方面狠下功夫,而恰好《中国机长》这样的故事,很能把他的特色发挥出来。

PS,无独有偶,当年刘伟强导演的《新人*皮灯笼》,就是翻拍孙仲在1982年的同名老版。

这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但对比好莱坞,还是有着差距,比如托尼·斯科特的《危情时速》,二者对比,高下立判,中国电影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话又说回来,电影这样追求“写实”的拍摄方式,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对角色刻画深度的欠奉。这里不得不拿出《萨利机长》说事儿了。

《萨利机长》主要就是通过事件和后续故事挖掘了萨利机长的角色深度,这一点在《中国机长》中就没有体现,前文说了,二者不是一个类型,本片这样“强气氛、真实感”的叙事风格,角色刻画和故事性向来是弱项,是天然缺陷

所以电影中对机长乃至其余角色的呈现,只是完成了角色塑形,事件发生后,要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用电影镜头反映出刘传健机长的沉着冷静和专业精准的应对,重点表现角色在高压环境下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性,而飞机飞入云层之前的回忆煽情段落,只是为了增强人情因素感染而已,聊胜于无。

退几步说,过程太紧张,忙着一顿操作顾不上深度刻画角色,没办法,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正是这样的特征,也决定了本片与同期几部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另外两部电影是“强情绪”的作品,先刻画角色调动情绪,再烘托主题。而《中国机长》则是通过气氛渲染,强调真实感烘托主题。

关于电影评述,以上。

下面说点题外话,从不同角度,了解这起被称为“世界民航史奇迹”的事件。

PS,电影真的很紧张,紧张到什么程度,记得电影中,飞机备降时,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指导乘客做防冲击姿势,大概是“低头、双手握拳放胸前,颈部用力”这样的话术,这个动作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做了一遍,偷瞄了隔壁一眼,原来不只我一个这样做了!


第二机长与“驼峰航线”

电影中除了机长和副驾驶外,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梁栋也是真实的。关于为什么设置这样的职位,电影中描述得很清楚,因为高原航线需要“双机长制”。

说到高高原航线,我马上就联想到了二战中著名的“驼峰航线”

这是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这个“缺口”的海拔高度高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DC-3、 C-46、 C-47)最大爬行高度,这里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

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是空中战略物资的要塞。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条航线被誉为“死亡航线”,因为前后近六百架飞机坠毁,超过1000人牺牲在驼峰航线上,是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空运航线。

之所以说这条“驼峰航线”,是因为中国机长的这条高高原航线不亚于前者,虽然时过境迁,如今的飞机性能早已平趟任何航线,但不要忘了,咱这几乎算是“万米高空开敞篷”哦。

“万米高空”毫不夸张,当时的实际巡航高度是———9800米,时速800公里每小时,外部温度是零下40度。

别说这种条件,咱大冬天在街上穿个风衣、不戴手套骑个自行车试试,更何况当时机组人员穿的是衬衣,副驾驶半个身子还在外面。(下图当时事件中,副机长被风吹破的衣服)

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正常人别说处理疑难险情了,就算不被冻僵,貌似也干不了啥吧?

幸亏有第二机长的存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什么?我们往下看。


PS:专访川航英雄机组

不过根据当时机长刘传健(电影中改成了刘长健,意为改编)所言,当时没觉得有多么寒冷:“因为前期我太紧张了,肌肉是非常紧张的,我真的没有感觉到。”这段内容来自《万米高空如何完成生死迫降?——专访川航英雄机组》,发表于央视新闻客户端,2018年5月20日。

如下数据和引用话语都来自这篇访谈,而且看过访谈在看电影,就会发现,电影的写实之处,包括风挡破裂之前张涵予与李现的对话,可以听一下当时黑匣子的录音,一字不差,就连语调也一样。

所以,DISS这部电影不专业的,包括质疑李现的声音太过平静没有情绪的,可以再去看看那个访谈,去亲耳听一下真实事件的录音。


释压与缺氧

民航客机的实际平飞高度在7000米——10000米之间空域内,在这个高度上,气压已经很低,氧含量也非常低。飞机在运行过程中,飞机会进行增压。所谓增压,就是客舱内的大气压力要高于环境大气压力,这样乘客才不会有不适感。

飞机内部气压有一套运行系统,举个例子,就像吹气球一样,飞机系统不断往客舱送气,但是排气口是受控的,如果想让内部压力大一点,就把排气口关闭小一点,这样进的气比出的气多,压力自然就会上升。如果想让内部压力下降,就把出气口开大一点。

电影中,风挡破裂,相当于这个“气球”破了,这就是飞机释压所带来的后果,除了惊吓之外,那就是缺氧了。可怕的是,缺氧是隐性的、累积式的,飞行员几乎无法察觉。

电影中,近万米的海拔高度上,人的有效意识时间大概是一分钟,这个数据是航空医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之后的统计结果,可以参考李炜晟机长的译作《飞行员应该了解的高空生理学、缺氧现象和快速释压方面的相关知识》,原文作者Pendleton,写于1999年。

万米高空释压,飞行员第一件要做的事情绝对应该是戴上氧气面罩而不是操纵飞机,这是每一个受过正规训练的飞行员都明白的道理。

但是,我们机长刘传健并没有戴上氧气面罩,而是选择了继续操纵飞机。

这是误操作吗?按照机长的说法,“风太大了,自己戴不上”,而且当时情况紧急,机长一心只想将飞机操作好,如下为《万米高空如何完成生死迫降》的访谈截图。

这时候,第二机长的功劳出现了,他来到驾驶舱,帮助机长把氧气面罩戴上,并帮助机长按摩手臂,才度过风挡破裂初期的难关。

说句严重的,假如不是杜江去头等舱“撩妹”(真实情况是,第二机长梁鹏当时是在客舱休息),恐怕就没这么好运了。

这一下子如果三位都在驾驶室内全被“包圆儿”,没准到最后都失去知觉了,就像关晓彤口中的“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那样,机上人全部缺氧晕过去,飞机只得依靠自动驾驶模式留在空中盘旋待命,直到燃油耗尽。。。


PS,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

塞浦路斯的太阳神航空事件,是人祸。

机务做完机舱加压测试后,忘记把加压掣从“手动”变回“自动”,而飞行员也浑然不知。所以当飞机爬升时候,处于手动模式的加压系统未能自动为机舱加压,空气稀薄,氧气不足。但飞行员一直以为是机上空调失灵而没有戴上面罩,结果遭遇“隐性缺氧”,很快便失去意识并处于昏迷状态,导致飞机无人驾驶,机舱的乘客也是如此。

当时希腊空军曾派出两架F-16战斗机搜寻失联的客机,但发现客机后,F-16战机飞行员发现客舱内的所有乘客都毫无反应,飞行员也晕倒,就知道坏菜了,但无济于事,飞机耗尽燃料后,坠毁,121人无人生还。

所以,这是历史上最像灵*异事件的空难,曾经拍摄过《咒怨》的日本恐怖片导演清水崇拍摄过一部恐怖片《7500航班》,就是以此为基础,可惜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最烂的恐怖片之一。


安全高度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就像美国电影《迫降航班》里,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野蛮机长那样,为了避险,把飞机大头冲下飞掠城市,避免了坠毁。

所以,机长这种“违规操作”算是应急反应,毕竟作为一个老牌飞行员,多年的经验积累,会有这种应急避险反应,因为机长刘传健大致预估了“隐性缺氧”的时间。

首先,客舱一旦释压,最低安全高度必须保持在7300米左右,这个高度是高高原地区的安全高度。

其次,虽然人在万米高空的有效意识仅有一分钟,但这是理论环境下。而正前方的风挡脱落之后强大的冲压空气会产生一个动压。

根据知乎网友“加肥猫”的科普:

在9800米的高度0.75马赫(至少在70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大约能产生125百帕的动压,加上9800米高空275百帕的静压,当时机舱内的气压大约是400百帕左右。400百帕的气压大致相当于7200-7300米的高度(正好是高原安全高度),而在7200米的高度上人的有效意识时间是5-10分钟。
按A3199(空客A320系列)的下降性能,大约在两三分钟之内就下降到了7300米,7300米的高度加上动压,机舱内的气压大约相当于5000米的海拔,在这个高度就算不吸氧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了。

所以电影中,张涵予在飞到这个高度之后就摘下了氧气面罩,可见上述的推测是有依据的,所以在真实情况中,机长刘传健的操作也是正确的。

假如,风挡破裂时,按照飞行员常规操作,第一时间去戴氧气面罩,那么可能性的结果,就是氧气面罩戴不上,飞机也延误了最佳操作时机,可能就撞山了。


“军转民”

根据访谈所示,飞机下降高度后,已经飞到了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由于这一带山地密布,山高大多在5000-6000米,飞机不能贴着山头飞行,至少要有600米的安全裕度,所以飞机只能长时间保持在最低安全高度(7300米左右)。

这意味着,驾驶舱释压的飞机不能一次性下降到有氧气而且温度适宜的高度,而是在极度严苛的环境下坚持了好长时间。

1万米高度外部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爆炸性释压后,机长要面对突然发生意外的震惊,堪比极地的低温,高速的狂风(至少在700公里/小时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和多数仪器也突然失灵,还有巨大的噪音。从副驾前方的仪表盘损坏程度就能看出,有部分仪表已经不翼而飞,很多仪表损坏。

在这种条件下紧急处理事故,一顿神操作,这心理素质真的不是一般。

刘传健机长毕业于空军第二轰炸学校,早年间是开轰炸机的。后来为原空军二飞院教官,现役的很多空军飞行员,都是刘传健的学生。四川航空于1988年正式开航营运,其中的飞行员有不少属于“军转民”,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可见“英雄机长”的名号真不是盖的。

当时很多外*媒都惊叹于这次成功备降,《每日邮报》详尽地报道了川航飞行员执行紧急备降的整个过程,为飞行员点赞,称从32000英尺的高空执行这些操作非常“不可思议”,并称机长为“英雄”。


航空爱好者

说下关晓彤饰演的那个角色,很多观众不知道为何设置这个角色,其实这也是源自真实情况。

他们是一群航空发烧友,喜欢研究飞机、看飞机、拍飞机,甚至模拟飞行的人(电影中,关晓彤的房间里真的有飞行模拟器),并且他们有个专业名称叫做“飞友”。(下图就是当时飞友拍摄的3U8633降落图)

飞友的航班监视器,监测到了一架注册号为B-6419的空中客车A319飞机挂出紧急代码,这正是副驾驶艰难地回到座位上后,将ATC应答机编码调到了7700。随后他们在论坛和社交平台上第一时间对航班情况进行跟踪,才引发了网友的关注,有了后面的直击,而且成都本地飞友则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双流机场旁。

PS,飞机代码7700:表示遇到紧急状况,比如机械故障或有机上人员突发疾病等,但并非一定表示飞机处于非常危险的状况。

所以电影中表现的情况也是真实情况,这个没得黑。大概是为了表达当空中与地面的专业人士在努力排除险情时,地面上还有这样一群发烧友在默默地奉献吧。

可惜,贡献了全片最大的尿点。

所以,这告诉我们一个问题,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并不是所有的真实情况都要放进去,电影所呈现的内容,是为了电影内容来服务,而不是为了原事件而服务。

举个例子,槽点之二,就是那个头等舱吃面的大叔,特别讨厌,但这个让人吐槽的角色,是为了衬托袁泉乘务长的职业性,这是为了电影服务的,只是设定很低级罢了。

而关晓彤的角色,就是完全多余了,如果把这段删除,《中国机长》会更加流畅


风挡玻璃为什么会破裂?

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事故原因,风挡玻璃到底为什么会破裂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纠结,飞机驾驶室风挡玻璃作为一种易损件,长时间暴露在外高速飞行,导致破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鸟撞、冰雹等外因。

飞机检修人员肯定会定期检查,但检查只是为了避免风险,比如检查是否有裂缝、螺丝松动等等,但风挡玻璃高空意外破裂,这种极为罕见的事件并不能完全依靠前期检查,比如部件老化、累计损伤等等,这看不出来的。

尤其是,川航3U8633的空中客车A319 B-6419号,是原装货,飞机也采用的是原厂玻璃,并且未进行过更换也无故障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事件飞机的空客A320家族,包括A319、A321系列,不是第一次经历玻璃开裂。新闻报道显示,此前已经有过玻璃破裂的先例,虽然没有这次川航航班严重,但也十分惊险。


类似的事件

最著名的当属英国那次,英航5390航班,是英国产BAC111客机(跟川航不是一款),在纪录片《空中浩劫》第二季里有过展示,不过那次是机长“出去了”。

1990年6月10日,一架从由伯明翰飞往西班牙马拉加的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当飞机到达指定高度(5300米)之后,正副机长都松开了肩部安全带,而正机长兰开斯甚至松开了腰部安全带。

然后风挡碎了,机长兰开斯被气流吸出窗外,脚部卡在控制盘上,自动驾驶系统被关停。而且也跟《中国机长》的情况类似:驾驶室瞬间释压,驾驶舱门被冲开,导致整个机舱释压。与《中国机长》不一样的是,人家驾驶舱门压迫住了控制杆,飞机瞬间开始加速俯冲。

这时,三个乘务员冲进驾驶室抱住了机长的腿,机长就仰躺在机体外面,处于昏迷状态,飞机俯冲被正面而来的狂风牢牢地压在机头上,更惨的是,这位就这种姿势在外面呆了22分钟,直到副驾驶把飞机开回了机场。

事后排查原因,是因为该飞机于出事前27小时曾被更换风挡玻璃,并采用了错误型号的螺丝,被维修主管忽略了。这跟川航不一样,川航的A319比对方的BAC111大,而且川航在9800米高度,环境更加严峻,所幸的是,我们的飞行员都严格遵守飞行手册,最起码都系了安全带。

还有类似的,都是空客A320系列了。

2015年11月11日,俄罗斯航空一架空客A319-100飞机(与川航此架飞机同款)也出现了驾驶室风挡玻璃破裂。

2015年7月,律宾航空公司1架A320客机,也因驾驶舱内风挡玻璃龟裂,这是由于被冰雹击中。

2016年6月21日,越南航空一架空客A321-200飞机,风挡玻璃突然破裂。

2018年5月29日,首都航空一架空客A321飞机也出现了风挡玻璃出现破裂。

上述几起事件,除了菲律宾那次找到原因外,其余几次都是原因未知,川航那次也一样,所以事件之后民航局已经下发通知,对同批次飞机的风挡进行专项检查。

可见,就像电影中张涵予说的:“当你认为没有错的时候,错,就会找到你。”

意外发生了,所以就需要机组成员以及地面人员专业的应急手段了,一顿操作,成功地降低风险、正确处置危机,才是最关键的,不是吗?所以才有了这部电影。


8 ) 喜欢川航的四川人为川航机长和所有机组人员打call

一直比较喜欢川航,亲切,坐过好几次都是晚点起飞却能准时到达,最喜欢川航的白煮土豆。一直有句话说川航机长以前开战斗机的,最初以为是玩笑话,后来才知道是真的。

看过514川航事件的纪录片,刘机长的采访,还有第二机长和乘务长,很真实。特别是采访刘机长,说当时脑子里什么都没想,因为没时间想,只一心集中精力想着怎么把飞机开回去。还有副驾驶被吹出窗外,也直说没办法拉他回来,靠风的吸力被吸回来后也几乎没有什么配合。后来主要靠第二机长进舱来配合了,还帮机长摸背。据说副驾驶全身大面积冻伤,听力受损,能回来已经不错了。

纪录片里乘务长的采访也让我对空姐刮目相看,心理素质得多高。那样的状态下还能稳住声音发广播,我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请相信我们。希望永远都不要说这句话。

再说回电影,还原度很高了,因为是电影,不做专业评价。特别是那句四川8633,成都在叫你,真实的录音存在的,真的想哭。最后的天气恶劣那一段是电影效果添加的,如果不知道真实事件可能会被那一段感动,但知道现实的,反而会被前面在电影里相对平淡的那一段打动。

感谢所有机组人员!

短评

本来挺好的 但为什么一定要加关晓彤那一段傻屌剧情

6分钟前
  • 1212
  • 推荐

机舱仿佛被女儿施了平安的魔法,云层如同被上帝切了重生的裂缝。只有他们知道,平安从来不是靠魔法,而是日复一日的训练。重生并不能只靠上帝,还要有所敬畏的专业。当你相信没有错的时候,风挡玻璃却突然开裂。当错找上门的时候,除了讴歌和煽情,是不是可以多一点思辨,多一点追问,少一点自我陶醉。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110分钟时长=35分钟登机发饭上厕所+45分钟飞机遇难机长带领机组成功返航+30分钟热烈庆祝劫后余生,而中间那45分钟有35分钟=15分钟乘客摇摇晃晃好恐慌+15分钟地面人员满脸担忧但是毫无用处地望着屏幕+5分钟以关晓彤为代表的航空爱好者不知道出来干什么,所以你算算看留着塑造机长这个人物的时间还有多少长……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萨利机长》真是部好电影啊!

14分钟前
  • 王大根
  • 较差

关晓彤的戏份可以没有,完全没必要啊

19分钟前
  • 潇潇
  • 推荐

两星半,事件本身其实拍得还挺标准,在国内这类片里拔尖了。可是无论是对比《萨利机长》还是《迫降航班》,中国机长的人物塑造都趋于扁平了,为撑时长前后加了不少交代群像和结果的戏,显得又散又长。这就是硬件达标软件废,指望刘伟强拍成《萨利机长》是不可能的,他参照最多的应该是《国际机场1970》。不过这样的影片对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民航各岗位职能,还能对航空安全起到普及作用,这点比机上的安全须知管用。

2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关晓彤在里面干嘛。。。

29分钟前
  • 清水沟
  • 推荐

“怎么这么牛啊”,台词是牛。大多都是通过外界去表现机长的厉害,倒还不如正面也去好好刻画机长在危机时刻是如何力挽狂澜的。前面控制得还算可以,后面节奏就出了问题。一个劲儿地煽情,明显太过了。而结尾的处理更是让人有些无法理解。如此好的题材,结果拍成这样,真的就是白白浪费掉了。袁泉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暗指有感情戏,结果到最后却又什么都没有解释。请杨颖担任哭戏,这是来给片子制造笑点的吧。至于关晓彤那条线,请问又是什么操作?完全不明白这条线存在的意义所在。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随意出来搭讪撩妹,副驾驶欧豪也撩妹,乘务员坐在乘客腿上……槽点真的太多了,确定这不是在黑川航吗?川航3U8633备降成都事件是民航史上的奇迹,刘传健机长是大家的英雄。导演你就给我们交份这样的答卷,请问你对得起我们的英雄吗?

32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还行

一个天然适合做类型片标准模板的素材,本是一次极好全民科普航空常识,且可以做的非常有技术含量的电影……结果是,水分鸡汤含量高达60%以上的灾难片,扎堆明星,释放下情绪,潦草圈钱片。导演毫无追求犬儒至此,那也就一星为敬吧。

36分钟前
  • Peter Cat
  • 很差

张涵予和袁泉演技不错,情节就很一般,还不如去看事件原型纪录片。

41分钟前
  • 不知道叫什么
  • 较差

【C】如果说作为一部安全教育科普片,它很好。但作为电影,不行。首先空难情节没写好,比如飞机速度太快降落有危险, 气氛那叫一个紧张……结果因为运气好降落成功了!空姐倒在地上晕过去了,群众那叫一个揪心……结果她自己醒了起来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上一秒紧迫的要命,下一秒危机随时间自然而然解决,机组该有的智慧和勇敢,因为编剧的偷懒完全体现不到位(除了张涵予俯冲飞机那一招还不错),只好用一遍遍的喊口号来弥补。而且台词写的实在是太不生活化了,好多对话和镜头,我怀疑自己在看央视的公益广告。真实感不是靠说一堆高大上的航空名词就有的,真实事例伟大不伟大和电影好不好,也不是一回事儿。《中国机长》就像机场通道张贴的一幅大型宣传海报,看着宏大却全无共鸣。最后我想吐槽一下,张涵予您作为机长,这眉毛画的是真浓。

44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别说紧张感了,就连电影感都没有,大部分时间拍得就和室内小品一样,人物形象模糊、故事单薄、群戏松散、煽情刻意甚至连基本的叙事节奏都没有,大量无聊又尴尬的台词更是让整个观影过程让人感到煎熬。刘伟强一个摄影出身的导演居然连基本的视听语言都这么生疏了,本片别说和《萨利机长》比了,连《紧急迫降》都不如!

47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咱也不知道关晓彤是干啥来的 咱也不敢问啊

51分钟前
  • caecs
  • 推荐

商业包装的主旋律。袁泉、张涵予、张天爱都好。刘伟强的水准尚在,开场的职业奇观铺陈到位,登机到空难前的一段,平行剪辑小市民生活,紧凑生动。可这拍的什么剧情啊?飞机遇险,境外势力率先发难,心理失衡的边缘人图谋不轨。有人问得好啊:“难道我们没有知情权吗?”大难当前,你知情来干嘛?大难不死,你还知情来有啥用?英雄出手,大家都跟健忘症一样点赞、谢恩就好了嘛!追究责任、防患未然……这些事情我们根本不配知道。

52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袁泉的眼睛里真的有一种柔韧、硬净、清定的光。

55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有点注水,关晓彤那条线有什么用?时间不够真要注水不如加以前飞轰炸机的情节,两星给真实事件,本身就值得竖大拇指,一星给袁泉,真的很有气质

60分钟前
  • 咖喱
  • 还行

开拍前刘伟强第一时间去洛杉矶找了当初给《萨利机长》做特效的公司,就是为了避免被当成山寨版《萨利机长》。态度是端正的,但是力不从心,拍出来比《萨利机长》差太多了。《中国机长》就是一部灾难片,没有剧情,没有深度,除了特效什么都没有。《萨利机长》空难只占了电影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空难背后的故事,探讨制度和人性。《中国机长》唯一的“空难背后的故事”,就是航天爱好者对空难的反应,但是这段剧情太多余了,没有任何意义,去掉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当然,《中国机长》也不是一无是处,当初就很敬佩刘传健等机组人员,看了电影更敬佩他们了。但正是因为他们如此专业,更加显得这部电影配不上他们。原型人物这么牛逼,原型事件这么牛逼,你们就拍了一部中规中矩的特效大片,你们对得起他们吗?

1小时前
  • 朝暮雪
  • 较差

关晓彤和杨颖戏份真的多余...

1小时前
  • 馬日立
  • 还行

真实事件本身从起飞到备降仅仅42分钟,而电影化的展开明显提现了编剧的黔驴技穷,用非常中国式的煽情和新闻联播脸谱化的配角群像去努力拼凑时间。其实用纪实性手段去还原事件本身就能足够震撼(开篇一些很专业的行业术语其实就很恰当),但非要加入雷暴这种完全不符科学常理的奇观设计,完全是在画蛇添足,更别说关晓彤这种每一秒钟都能剪掉的支线。原本事件的真实感被削弱殆尽,成了一个编剧主导的类型片,可惜了真实题材。

1小时前
  • 渡口无边
  • 还行

一直感觉这部电影缺乏高潮,前后都太冗长,全片都在强调民航的专业素养,真正到了过雷雨的猛戏,居然不拍机长的神操作 ,反而开始用爱发电了??回来一查真实事件,原来就这部分是虚构的……好的,露怯了……打扰了。

1小时前
  • 阿暖
  • 较差

张天爱尬,关晓彤尬,关晓彤还推了别人一把,笑死了,台词最后很尬

1小时前
  • Alex.V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