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金哥一家三口从闹饥荒的村子里逃出来,母亲给他留下了“向前找路”的信念。二十年后,金哥(金焰 饰)长大成为一个生性乐观、不怕艰难的青年,他在城市里做工结识了五个青年——刚强的老张(张翼 饰),聪明的郑君(郑君里 饰),粗笨的章大,有志气的小罗(罗朋 饰),千灵百 怪的韩小六子(韩兰根 饰)。因为受到欺侮剥削,六人决定另谋生计,去修筑一条重要的军用公路。在村口的饭馆里,他们认识了两个美丽的女子——丁香(陈燕燕 饰)和茉莉(黎莉莉 饰),几个年青男女日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随着军事形势日益紧张,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金哥号召大家加紧修筑公路帮助军队对抗敌人。另一方面,敌人收买了汉奸要求停止修筑公路。于是,金哥等六人被请去了胡帮办,胡老爷对金哥他们进行威迫利诱,要么收下洋钱终止筑路,要么挨鞭子等死……
电影的一开头,两双踉跄的脚步映入画面,一对苦难的夫妻和他们尚在怀中的婴孩,在逃难,不知道他们从何处来,也不知道他们能逃到哪里去。母亲已经坚持不住了,倒在地上,在弥留之际说的也是让他们父子两个一直向前走,别回去,回去就是死。可是向前走就能活吗?只是没有选择的选择。父子在路上走,在路上活,父亲也在一年年以后死在了正在修筑的大路上。在幼年父母双亡的情况下,金哥就这样成长了起来,不仅自食其力,而且乐观向上。 在影片的前半段主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把金哥兄弟六人的大致轮廓勾勒了出来。剧情以他们在失业之后只得去乡下修路为中点逐步展开剧情。 在修路的过程中,金哥人等认识了茉莉和丁香,并于他们结下了非凡的友谊。其实在我看来,两位女角色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两朵花儿在绽放。 电影中在饭馆里,茉莉坐在桌子上,在众人的起哄之下唱起了《凤阳歌》每一句歌词都扣动着人们的心弦,带领着人们的记忆,导演借助电影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更多在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于此同时,电影中的反派也没闲着,汉奸头子看上了茉莉和丁香,这也是一个巧妙的伏笔,为营救金哥留下了铺垫。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电影的一个片段,就是丁香问茉莉喜欢谁,茉莉说出了金哥的勇敢,老张的铁臂(我觉得是力量),郑君的聪明,章大的粗莽(粗中有细,有缺点,却善良可爱),小罗的志气(还有傲气),小六子的千奇百怪(机灵),随后也切过了每个人的特写。这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特点,这也是当时中华人民的特点。 在之后,汉奸被收买,想办法要把工人都赶走,但因为当地还有驻兵只能用委婉的办法。导演作用了一个镜头的切换,从工人们的粗茶淡饭转到汉奸宴会的大鱼大肉,不仅实现了空间的转换,这何尝又不是一组对比蒙太奇。 汉奸也想收买金哥他们,结局自然不言而喻,汉奸把他们押到地牢,对他们用刑。尤其是对金哥用刑的时候,每个人的表情各异,有悲伤,有难过,而最吸引我的是郑君的表情,他的表情是欣慰。 最后金哥得救,把路修好,但却遭受了敌军的扫射,包括茉莉在内的都被杀死了,金哥的母亲死在路上,金哥的父亲死在路上,金哥长在大路上,最后也死在大路上。他们的死是美好的破坏,更能激起我们的愤怒,更能表达当时导演的进步思想。在结局的时候,导演诗意的让每一个死去的又活了起来,让每个人又唱起了《大路歌》,又开始向前方行进。这个结局我觉得可能也是符合我们大众另类的“大团圆”。 这部电影我觉得因为当时的政治因素,很多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只能运用隐喻的办法,比如从开头到结束从来都没有日本的字样,只有敌军,诸如此类,对电影肯定造成了一定得影响。当时这部电影正处在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跨越阶段,导演也进行了尝试,在影片中加入了歌曲还有一些其它的声音,歌曲在电影中与画面结合起来,给观众也造成了冲击,而且有很多的唱歌镜头是由聂耳进行指挥帮助完成的;但也有一些声音的出现让我觉得突兀不适,感觉有点乱,但在当时的条件之下,这无疑是对导演的苛求。 在剧情上,有许多巧妙的情节,比如前面说到的汉奸在饭馆看到茉莉和丁香以后,他的狗腿子跟他说有机会让丁香去府上做菜,为后面营救金哥留下伏笔。还有在狗腿子与工人起了冲突,汉奸在高处说过已经记住了金哥他们,也为后面收买金哥做了铺垫。乃至最后让丁香活下来可能也是另有意味。还有我觉得工人和汉奸其实也形成了一种阶级对立的感觉。但我也觉得在老张临死之时,周围的环境却没有沉重的氛围,让我感觉有点遗憾。 电影并不沉重,里面的搞笑镜头总是让我能开心的笑上一笑,包括让狗腿子“坐飞机”,还有时常出现把手从脸上往下一抹,再轻轻的拿拳头往上一敲,就可以把愁容都赶走。导演用乐观的方式给我们讲了一个悲壮的故事,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影片依然让我振奋不已。 今年是孙瑜导演诞辰120周年,伟大的“银幕诗人”,诞辰快乐。
《大路》由被称为“银幕诗人”的孙瑜摄制,1934年上映,作为左翼进步电影代表作之一,无疑其历史地位和成就在中国影史上都不可代替。有声片探索初期,影片声音多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大路》作为配音片,也很好印证了这一点,音乐方面由聂耳制作,全片声音主体是四段歌唱部分,但也有非叙事音效(声音有点俏皮),对应叙事同时也增强了影片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路》不同于以往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它直接发出了抗日救国的大声疾呼。国难当头,电影人以电影作为武器,向全社会发出“救国”的呼喊,《大路》就是其中之一。 影片围绕一群筑路工人修筑军工用路展开,讲述以金焰一行人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反抗卖国地主和敌人的故事。但是影片里不能忽视的两个角色,就是“黎莉莉”饰演的茉莉和“陈燕燕”饰演的丁香。茉莉和丁香在情节上特别是后期高潮部分,营救金哥六人时表现出的犀利勇敢,是对新女性的写照,也是孙瑜想要冲破封建观念的表达之一,起到明显的强调女性社会地位的作用,表明女性也是反抗敌人的重要力量,呼吁全社会共同抗敌!影片对个人叙事较少,但是茉莉用台词讲述她印象中六人的性格时,很好的凸显了六人每人的特点。片中主要反派是身处地主阶级的章大,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老虎扑向豺狼的一个装饰品,老虎对应日本侵略者,而豺狼则对应了章大这类欺压工人、为一己私利卖国之人。 影片叙事上,镜头语言更加丰富,对蒙太奇的运用逐渐娴熟。比如茉莉唱《新凤阳歌》时,讲画面切换到正经受日本人侵略逃散的人们,对应歌词的同时,突出电影主题,很好的将观众带入到那样一个时代:即使饭馆里再温馨,国家也正在遭受磨难,强调时代背景的同时也进行了对比;饭馆里温馨,地主满脸愤怒,也形成了一组对比蒙太奇。影片也引入一些细节,比如茉莉烫发,也是对应了30年代烫发在上海兴起。 电影对镜头的使用也更加具有创意式表达特色,比如饭桌上的环绕镜头中景拍摄人物动作表情,再比如金哥被抽打时,拍摄影子“挨打”的画面(运用到了联想的手法);最美的画面,莫过于丁香和小罗的“月下幽会”,同孙瑜的银幕诗人名号对位,场景构架和拍摄方式都可以直呼惊艳。最最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最后一幕中,拍摄敌军战斗机时的镜头和用叠印的方式来表现灵魂出窍,让人难忘,电影竟然可以这样表达,这部分的叠印很好体现了《大路》是怀揣浪漫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只见银幕三个字“亡国奴”深深刻在心上,让人愤懑不平!四个大字“我们不逃!”是的,我们不会逃,唯有反抗,唯有进步,唯有革新才能让国家和平,“大路”是工人血泪之路,是国家长治久安之路,孙瑜以此为题表明故事发生场景的同时也呼应了主题。
轰 轰 轰,
哈哈哈哈 轰
我们是开路的先锋
不怕你千山万重,不怕你千山万重
几千年的化石,积成了地面的山峰
前途没有路,人类不相同,
是谁? 障碍了我们的进路,障碍重重
大家莫叹行路难,叹息无用 无用,
我们
我们要
要
引爆地下埋藏的炸药
对准了它轰
轰!轰!轰!
历史进入20世纪30年代,五四运动已发韧十余年,新文化席卷文学艺术领域,但与其他的行业不同,五四新文化几乎与电影界无缘。文明戏,武侠片,滑稽片及取材于古典小说的影片占据了大量银幕。在当时的环境下创作这样的影片自然是受人欢迎的,受众广泛且具有商业价值一一导演们也吃上了饭,不至于饿死街头。
但这个时代也是矛盾激烈的时代,电影创作者当然会是不可避免的受到新思潮的影响。而孙瑜导演就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个有着诗人气息的导演,却也是最早的左翼电影工作者之一。随着日本侵略脚步的加快,他的电影思想逐渐的进步化,左翼化。
1935年,电影《大路》公映,一时间引发轰动,被当时的影评称之为“民国24年国片运动第1个示威炮!” 孙瑜通过修筑抗战公路侧面描写抗日战场,以浪漫而飘逸的手法完成全片,血性而浪漫的展示了抗战精神。
电影讲述了20年前,一位父亲带着妻子和一岁的男主角金哥从灾区逃荒出来,寻求生路。妻子死在了逃荒的小路上,只有父子二人活了下来。为求生路,父亲成了城里的筑路工人。
这是一个辛苦而又危险的工作。金哥长大后子承父业,继续修路,每天流血流汗却难博得温饱,只能苟延残喘。他与老张,章大,韩小六,小罗,郑君等5个朋友,因小事被包工头开除,结伴来到内地修筑一条重要的军用公路。在修筑军用公路期间,结识了村口饭店老板女儿的丁香,和江湖女艺人茉莉。
很快日本军队逼近了,特务们贿赂了管修路的地主,想用金钱利诱修路工人离开,破坏军用公路的修建。在这场鸿门宴上,6位修路工人拒绝了金钱。被地主囚禁在土牢内,伺机杀掉。
看见几位修路工人一直没有回来,丁香和茉莉以给地主烧饭做菜为名,潜入地主府内侦查。把情况报告给了军人和修路工人们。一番混战,汉奸被活捉,金哥等人也被救出,但老张却在与打手搏斗中牺牲。
不日,公路修通。日军战斗机来袭,士兵与修路工人们奋起保护公路,牺牲在了公路上,血染透了大路。
在大路上,一辆辆满载抗日将士的军车不断驶向前方。幻觉中,修路工人们并没有死,他们一个个从地上站了起来。恍惚中,他们开朗地笑着,唱着大路歌,拉起了压路滚步步向前......
值得一提的是,迫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孙瑜导演为了过审。对电影台词进行了大量修改,“日本帝国主义”改成了“敌国”,“日寇侵略中国”改为“进逼中的铁蹄与炮火”,“抗日救亡”改为“抵抗自救”,还用“一大片土地”指代沦陷的东北。
尽管如此,影片制作之初,还是被一些人认定“太赤色”。全片完成后,在江西公映时,国民党焚烧了《大路》的电影拷贝。
在声音上,《大路》值得单独提出来讲。本片位于无声片与有声片过渡时期,属于有声片。但录音技术原始并继承了默片时代的表演与制作方法,比如演员较为夸张化的话剧式的表演。当时联华影业公司的有声设备尚属于筹备实验阶段,并不能有效的进行同期对话录音,只能少量的记录如开场幼年主角的哭声等不复杂的声音。
本片受《渔光曲》的影响,所配歌曲众多。并借电影歌曲反映主题,暗示反帝国主义抗日救亡。比如序曲《开路先锋》象征着抗日先锋,主题曲《大路歌》象征着通向自由解放的大陆,且有着进行曲样的节奏。采用陆工号子作为素材提炼谱成,是中国式的《伏尔加河船夫曲》。而插曲《新凤阳歌》《燕燕歌》畅快抒情,带有民族特色的唱腔悦耳动听,中合了前两首曲子带来的战斗气息,恰当的表现了日常式的美丽与劳动人民对于美好未来的想象。
原始的有声设备并不能现场录制合唱的《大路歌》。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拍摄修路场景时,聂耳开创性的采用节拍器按照速度要求指挥工人合唱,为后期解决了声画同步的矛盾。
在后期配音时,聂耳以“无声对白配音歌唱片”的要求指挥演员歌唱,司徒慧敏用国产三友录音机录音。并尽量使用演奏乐器代替拟音,例如影片中出现的金哥拍头情节,金哥常伸手拍一下对方的头,又摸一下他的脸,并轻轻击打下巴。使对方下巴向上,告诉他要勇敢向上,不必不开心(真的不是找借口打人吗)聂耳对应动作速度,用木琴和木鱼,锣鼓配音,十分幽默。
值得一提的是,聂耳为《大路歌》谱曲时闭门不出。或唱劳动号子,或哈哈大笑,或捶胸顿足,沉迷在音乐中。吓得楼下房东太太瞎想:周末不是失业失恋了,精神如此反常发了疯?上楼看了几眼才放心。
在摄影上,本片受限于该时代技术条件,并不像当今的电影作品一样炫目。总体摄影手法经典且稳重,前中远景使用规范。全篇以固定镜头为主,配以轨道摇镜头。多采用定焦镜头拍摄,需要推拉的地方则由轨道完成。内景多为摄影棚拍摄,外景多为日景。为了给歌曲留出充足的时长,导演将原本从剧情结构上来讲,应该单独拍摄的故事压缩为群戏,给场面调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在导演和摄影紧密的配合下,本片的场面调度水平仍属上等,可圈可点。
从灯光上讲,灯光与摄影一样古典且稳重,并没有太多的个人风格体现。这个时代蝴蝶布系统还未发明,灯光多为大型回光灯打出的硬光照明。受胶片感光度限制,照度控制的很高。老胶片上3下4的宽容度被利用的较为优秀,中间调层次丰富,并多次利用剪影良好的表达的剧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被称为影坛诗人的导演在本次电影中薄发而出的浪漫情欲。他塑造的主人公大多都是青春阳光,身体健美的年轻人。即使在这个黑暗的年代里,他也在努力表现着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他心中饱含着一个光明的理想,从来不给观众以悲剧的结尾。他的作品富有节奏感,明快又轻松,有着自然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有这样一组镜头,有趣而又美好,工人们劳动了一天之后,光着身体在河里洗澡。两位姑娘牵着驴带着西瓜经过了河边,茉莉驻足瞧着赤裸的他们,注入功能感她,她却笑着坐在了地上,引诱他们上岸来吃西瓜,两边调笑起来。在那个时代敢如此描写青年男女之间这样健康,充实,美好的生活细节,无疑是珍贵的。
还有一组镜头,是表现女子美丽的,丁香和茉莉躺在椅子上的亲密暧昧,闺中私语,双方亲呢而淡淡的情色感。双方讨论着男欢女爱,男欢女爱是人之常情,光明磊落的事。当丁香问及茉莉喜欢谁时,她光明磊落的回答道:“我都爱。”相比之下,地主们是多么的猥琐。本片中的女性地位较高,明面上的弱小,实际上坚韧而强大。
即使是在影片的最后,导演也没有给观众以一个悲剧的结尾。通过双重曝光,胶片叠画,原本牺牲的修路工人们又站了起来。“魂兮归来修大路。”
最后让我们以《大路歌》结尾,聂耳在工地上与工人一起拉压路铁滚,体验了修路工人的生活,谱写了这首歌曲。
大家一齐流血汗
为了活命
哪管日晒筋骨酸
合力拉绳莫偷懒
团结一心,不怕铁滚重如山
大家努力一齐向前
大家努力一齐向前
压平路上的崎岖,碾碎前面的艰难
我们好比上火线,没有退后只向前
大家努力一齐作战,大家努力一齐作战
背起重担朝前走
自由大路快筑完
中国电影其实起步并不晚,89年前就知道打男色牌了。并且相当成功,看起来朝气蓬勃,确实让人赏心悦目。
引用一段百科的说明:
创作背景
孙瑜从很早起就关注筑路工人的生活,通过一次次观察,他认识到这些工作是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也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员,需要有人去诉说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争取应有的社会地位,因此,自从加入联华影业后,他就希望编导一部表现筑路工人的影片。而在编导过《潇湘泪》《野草闲花》后,他对歌唱片也很有兴趣,所以开始考虑如何将拟议中的筑路工人题材拍摄成歌唱片。“一·二八”事件发生后,孙瑜燃起爱国热情,打算把筑路工人题材写成宣传抗日救亡的电影剧本。但正要动笔时,联华一厂的总经理投靠国民党,成为联华公司上层右翼势力的代表。孙瑜意识到继续留在一厂难以实现原定计划,遂转去联华二厂,从而得到进步力量的支持。1934年,《渔光曲》诞生后,中国有声片的摄制条件越发成熟,孙瑜也决定抓住时机赶写剧本,将孕育多年的《大路》摄制成配音歌唱片 。
剧本创作
1934年5月,孙瑜开始创作《大路》电影剧本。为了避开国民党政府审查,剧本台词中将“日本帝国主义”改为“敌国”,将“日寇侵略中国”改写为“进逼中的铁蹄和炮火”,将“中国的国土”改为“弱小民族的国土”,将“抗日救亡”改成“抵抗自救”、“民族求生之战”等等。孙瑜决定凡影片无法言明的“反帝”“抗日”主题都以插曲来反映。6月,他完成分镜头剧本,到外地选景前,他会同孙师毅、安娥分工合作写出了歌词 。
以前从没想过要看以前的老电影,记得我最早看电影是村里的露天电影,好像是些武侠片,然后就是中学时学校组织看过一次(花季雨季),然后就是小镭射影像厅里看了很多香港黑社会片,古惑仔什么的,那些没得选,走入社会后,自己会去地滩上租一些录像片回去看,比较喜欢的还是香港的知明的明星的片子,当电影转到网上以后,看了好多欧美动作片。
某个失意的夏天,我开始有意的看些“好片”了,记得第一部是(教父),然后(当幸福来敲门)啊这类的,开始热忠于全世界,这类比较有点意思的东西。后来我就想,要看什么样的电影呢?还要不要看电影呢?是不是把很多的时间放在看书或其它事情上。
然后我把电影当成我了解世界的一个工具,各个国家的电影,各种评选出的优秀电影,我真不希望我被电影牵着走,世界上电影太多了,类型也太多了,国家也太多了,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只能看有限有电影,有意义的电影了,也许我选的是错的。
然后就看电影是谁发明的,最早的电影是什么样的,卓别林和基顿,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发明国法国,乱七八的,我越来越发现,最难的不是没有电影看,而是用太多的选择自由后,人反倒不自由了,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所坚持的原则是否正确!
好啦,这部电影是和卓别林同步的平行时空的电影,好像1935年他出了城市之光,这样精彩的片子,那时中国的电影也不差于人,也很精彩,那个时代应该的确是一个贫穷饥茺的年代,好多电影都反应了生活的苦难,人民的坚强和乐观。
大家都在关注里面健康的男性身体
1.重看费里尼1954年《大路》后,终于也来观看中国1934年《大路》了;2.群男全裸溪边嬉戏、丁香和茉莉躺椅上的亲昵暧昧…真是意想不到的段落,最后的“鬼魂”特效场面也是惊喜(想起了有类似特效的1940年《中国白雪公主》);3.时有时无的声音听着有些别扭,另外,腾讯视频的在线版本声音也挺差,里面婴儿的哭声是大人后配的?听着好怪;B站、1905电影网的修复版本(?)倒是改成小孩子的哭声了;……
孙瑜回顾展,吴中路红星Luxe,中国电影资料馆2k修复版,8.2分1,三年,十年,二十年,一百二十年,金哥和他的伙伴在荧幕上用生命筑起了一条反抗压迫解救祖国的大路,孙瑜在影史中用光影点燃了一片燎原星星的熊熊大火2,一曲浪漫主义的革命烈歌,结尾的死亡让悲壮有了宿命的论感,不过在我看来“复活”有点多余了3,电影技术上,可以看出早期电影人对西方电影语汇的学习、借鉴与自身的挖掘探索:压路筒压大路切到擀面棍压面粉,莉莉世外桃源的歌唱与战斗的惨烈交互,小店工人们的饭餐切到胡公馆的饕餮,还有抽打金哥时墙面上表现主义的光影4,一众明星的大特写实在美不胜收
如果不是最后一幕,这简直就是一个保卫家园惩恶扬善的音乐片。而最后的日军轰炸,以及国军用步枪击落了日军飞机,则让大路上的火车成了彼时第一共和国的隐喻。
没有彼Code 有此Code 着实很香艳 labor/阶级斗争is tied into erotics 最后我们没有赢 但是我们的translucent doubles站起来了 looks like film does embalm the dead; specters of cruel optimism superimposing upon a future that may never come, manifesting revolutionary aspirations, ~project~ing themselves into post- time or whenever we are gazing, victory is “on the other side”
1·聂耳的原声带2人物形象多样复杂化,个性迥异的6兄弟,性格鲜明的姐妹花3·音效受科技因素很生涩·舍弃人物对白,突出歌曲意义4·结尾转变突兀,细节铺垫不够5·仿照《北方那努克》字幕代替人物对白。6从《姊妹花》到《大路》已经从单纯内景转移到外景,镜头不再是固定机位。7·洗脑作用强大,结尾奇
聂耳的音乐好牛逼。从婴儿的哭声开始我就并不把它当成默片。最早的隐匿同性恋段落。在美国留学三年的孙瑜,受到的电影熏陶和社会熏陶真心与世界齐眉啊。
@电影资料馆。洋溢而出的乐观主义精神,大义宣扬+世俗趣味,滑稽、冒险、世情、抗争等元素俱全,默片+配乐,Lesbian段落、洗澡段落和最后死而复生的叠影给人印象深刻。金焰和黎莉莉在银幕上都是极好看的,韩兰根真是不可多得的滑稽演员,刘继群亦然,张翼和郑君里(神似草剪刚)亦有出演。
健康的身体,洋溢的青春,国片初之美,如朝气蓬勃的春天。丰腴的黎莉莉横抱着瘦削的陈燕燕,中国左翼电影史就此改写,百合之香,绽放花苞。
当年的女性真美。很有气质。当年的故事很好,演绎手法现在看已经很旧很生硬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能这样来看,反正就是在表现手法上很累。故事反映的精神面貌时代气息都是我喜欢的。看得出是无声片向有声片的过渡所进行的尝试。
这叫精致修复过?!又一次被资料馆忽悠了,声带惨不忍听,中间大量电流噪音。积极向上的形体美,近乎摆拍展示,一看到加柔光的镜头就有感觉,只是电影的诉求似乎有些奇怪:没有想象中的坚决,又多了各种弦外之音。
中影史拾遗。默片添音轨真是尴尬的观影体验……对阶级对立的塑造一如既往延续了20年代重指示性轻再现性的特征,而结尾蒙太奇与多重曝光的手法正是有意识地借鉴同时代欧洲电影创作经验的缩影。
2020212 红星吴中。黎莉莉演风情万种简直信手拈来,甚至一度让我产生她要搞姬的错觉。其实结局停在军官说路修完了就够了。
#A+#说到早期中影史是绕不开时代的,然而就是那样的时代里的电影竟然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孙瑜不愧是银幕诗人,最后的叠化是最最最悲剧、最最最叫人心碎,也最最最叫人热血的叠化,他们必须要死去,这之后他们才会不朽。黎莉莉说出他们六个我都爱的时候,便明白了这种爱必然会伴随着个体的死亡。唉,好像没能在之后的中国电影里感受过这样充沛的情感和生命力了——这对我而言远超第五代哇。
1.最吊诡的是悲惨大路二十年培育出朝气蓬勃、青春健美的灵魂。金哥看似领导者,实则更像闯入者,或者传教士。 2.尽管电影语言有借鉴学习类型片,例如人物特写和几个转场镜头的对比,但更外露的主观评价色彩,另外剧本整体依保持文学性,故事落入虚空,字幕更放大了这一点,另种类型的“漫游叙事”。 3.值得一提的是声音的运用,介于默片与有声片之间,开篇主题歌曲点题,滑稽音效展现人物间的羁绊。4.黎莉莉抱着丁香说“我谁都爱”,那明明就是谁都不爱,姐姐能爱我吗,我弯了。
本片讲述了抗日战争背景下的男男女女逃向世外桃源后彼此相亲相爱的故事。男主演卷裤腿+留undercut+男模身材!昨晚最雷到我的并非女同片段,而是汉奸府上侍女一个个丑到触目惊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豪放女黎莉莉自然算是最好看的了。其他亮点:裸男、SM、男同、不穿内衣
看着看着评星就上去了。前面颇多喜剧元素,如戴爷所说,本片尚未形成性别的观视结构,会出现今天看来既有男同又有女同的段落(男人们露肉,陈燕燕和黎莉莉那通翻滚啊……),还有女人观看男人洗澡的段落。金焰解绳子那段拍得很写实。最后国族命题介入,处理的相当好。这种半有声片音效还是很坑爹……
What "exquisitely renovating" really means is everything but a renovation to this film.
UCB Modern Chinese Film Studies screening 2017.9.25 时隔九年半第二次观看,饭馆里的调度、丁香和茉莉的肢体互动、最后“魂兮归来再上大路”的结尾,《大路歌》的“哼哟”莫不是来自鲁迅的“杭育”。《新凤阳歌》让人难忘,可与《马路天使》中的《天涯歌女》《四季歌》一起听。
该片是中国电影又一高峰,技艺能力达到的情感力量至今无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