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对父爱与责任的双重寻找
韩浩月
一直以为《日照重庆》这个片名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重庆这座城市上,看过电影后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日照是日照,重庆是重庆,王小帅拿两个城市的名字完成了这部新作。
重庆有江,日照有海,按照电影里王学圻前妻的说法,所有的江水都是要流向大海的,所以,长大后的儿子要去海上寻找当船长的父亲,他想念父亲,爱父亲,父亲却一去多年没有消息,因此,他也恨父亲。
父亲在儿子因为劫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之后回到了山城,他想弄明白儿子为什么会死,但所有人都对这个报以黑脸。揭开真相的过程沉重而复杂,但真相却无比简单,为了挽回恋人的心,儿子不惜在超市劫持人质,以换取见恋人一面,可恋人不接电话,朋友不接电话,他被这个世界彻底放弃了……
影片没有交代父亲离去的原因,大概所有船长的血管里,都流淌着远走高飞的血液。但当儿子消失于这个世界的时候,他遁着儿子曾经找过他的路,一路找了回来。这是一部讲述父子互相寻找的电影,儿子寻找缺失的父爱,父亲寻找丢失的责任,但命运没有给他们以彼此找到的机会。
习惯了从古装片里看到王学圻,出现在《日照重庆》中的他有些陌生,王学圻的艺术形象,一直带有强硬姿态和疏离感,选择他来演一个不易动情的父亲,是对的。但片中有两个片段,很是容易打动观众,一是被父亲数度卷起的儿子的大幅照片,一次次散开,找不到绳子捆扎照片的父亲彻底崩溃。一是父亲在江边烧掉了儿子的照片,为儿子举行了一场孤独的葬礼,而他儿子的骨灰,已经被洒进江水,奔向继续寻找父亲的道路。
“父子亲,打断骨头连着筋”,《日照重庆》用一个揪心的故事,诠释着那句古老的俗语。在儿子心目中,父亲是遥远的记忆。在父亲眼里,儿子是面前那张被无限放大看不清眉目的照片。但这阻止不了他们跨越障碍想要重聚的愿望,这种引力是来自于DNA的,是亘古久远的。《日照重庆》把父子之间的生命本能,结结实实地摔在观众面前,让人为之心痛。
影片节奏的缓慢,没有稀释它的精巧结构,回忆式的叙事和另外一对父子的辅线故事,让影片在保持艺术片所特有的那种感染力的同时,也拥有了通俗易懂的寓意。《日照重庆》中的人性冲突是自然、朴素、真实的,与《左右》靠伦理道德制造戏剧张力不同,王小帅这次选择了在根基更为扎实的情感进行艺术加工,他的匠心也因此有了独具的色彩。
艺术电影贵在保持纯粹,重在传递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价值观。国内艺术电影近年来有走偏的倾向,往往借着艺术的幌子,让商业过多地参与到了影片的主旨中来。艺术电影的商业化,应局限于它的市场推广,在创作上,两者之间要画出一条严格的分界线。国际电影格局中,艺术电影一直占有固定的地位,和这类电影的不妥协有莫大关系。《日照重庆》算是修正了国内艺术电影包括王小帅自己创作中出现的走偏现象,它在国际市场上的作为会更大些。
影片最后,王学圻回到后妻和小儿子身边,意味深长地拉起了小儿子的手。这一幕让我想到,看完电影回家之后,包括在未来的岁月里,要对自己的子女更爱一些,因为父爱哪怕缺失一角,对孩子而言,可能就坍塌了一片天空。
2 ) 电影之外的话
这有关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
并不是所有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成为偏激,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少年。也并不是所有双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成长为一个内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少年。关键是,和孩子一起生活的人,是如何的影响他。
林波的成长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是离开他的那个父亲造成的。更多的来自和他一起生活的母亲。
孩子就是一个小丑,所做的事都是想要引起注意。林波的乖张,过激的行为,无非是想要引起注意。引起他女友的注意。引起他母亲的注意。引起他父亲的注意。
影片对他的母亲描述不多。但是单单几个镜头,就可以断定,这个女人和很多经历婚姻的分解的女人一样,有着一张苦瓜脸。她的内心充满被抛弃的自卑感。她不积极,也不乐观,更不要说保持着对生活的幽默感。可以想象和这样一个母亲生活,孩子很难快乐而健康。
林波的父亲在他十岁的时候离开他,离开那个家庭。林波的心里难免有被抛弃感。但这种抛弃感并不是造成他后来偏激行为的主要原因。他本来同样可以成为一个积极快乐有爱的小孩。可惜,是他的母亲毁灭了他。
面对这样一个十岁的孩子,母亲的积极乐观非常重要。她必须是一个很自信的女人,同时还要对生活充满热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幽默感,要快乐。要给本来就已经艰难的生活增加乐趣。要让十岁的林波懂得失去父亲并不是世界末日。不要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对生活的失望,流露给他,传染给他。
我记得以前看美国的模特选秀,make me a super model。有一季,冠军是个男的。他成长在单亲家庭。他的爸爸也是抛弃了他和他母亲。他说他母亲为了让他成长成为一个有男子气概的男人,他母亲在生活中故意把自己弄的很男人。他有一句话,叫我非常感动,他说,我的爸爸抛弃了我们,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好父亲,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好父亲。
他明白自己被父亲遗弃的伤害,但是却没有理直气壮的把这种伤害变成报复社会的动力。相反,他的伤害,变成了他要努力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这种伤害的动力。可以看成他没有选择报复社会,相反的他选择回报社会。这才是积极健康而且善良的心态。这个心态,归功于他的母亲。
所以,并不是所有幼年被父亲抛弃的男孩都会变成一个偏激到劫持人质并且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问题青年。同样会有人,他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好父亲,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这就是母亲的力量。这就是母亲在这样的事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当然了,还有社会环境和国情。
孩子的内心有时是一张白纸。很多东西都是成人灌输给他。如果不灌输给他悲观,不灌输给他消极,小孩本来就是开心的动物。我有个朋友,有个四岁的女儿,他没有结婚,当初女友坚持生下小孩并且扔给了他。他的女儿很活泼也很可爱。为了保持他钻石王老五的角色他女儿在别人面前她叫他哥哥,只有在他们两个人的时候她才叫他爸爸。当然了这样对小孩不公平。可是小女孩好像并没有觉得委屈。她觉得这样很好玩。所以我说,有些事,关键是看你的态度。你非要觉得这悲惨凄凉,非要弄的哭哭啼啼生活不下去,那事情就是一团糟。可你要是换个态度,你嘻嘻哈哈,你调侃嬉笑,那生活可能就真的有声有色。
态度决定一切。不是吗。
林波的悲剧,在于他的母亲不够坚强乐观。气场不够强大。不够把离婚看成一个joke,然后move on。我知道现实的艰难,被男人抛弃,带着一个半大不大快要进入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不高的收入,可能还有周遭邻居异样的眼神。但是生活如果总是四平八稳一帆风顺,又如何体现母亲人性的高尚光辉呢。一个母亲的伟大不在于生下一个孩子,而在于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孩子。
孩子的错误是母亲的失职,而母亲失职的是国家的悲剧。
3 ) 父親到底在重慶找到了什么。
我真的很笨。電影看完了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其實是兩個并列名詞。
日照&重慶。
一個是子的理想之鄉,一個是父的離棄之地。(為神馬我還是很固執的覺得,是太陽照到重慶。)
我記得在課堂上老師說過,任何關于尋找的影片最后找到的都是自己。就此我們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片單,《情書》《菊次郎的夏天》《破碎之花》and so on。而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日照重慶》毫無疑問也是著力于此——父親在找尋兒子死因的過程中,不斷揭示出自我的傷口。導演對此的確非常用力,父親所“采訪”的數人無一不在指責他——是你的離棄導致兒子的殞命,你原來是罪魁禍首。
父親接近兒子的生活靠近事件的人物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同事老金及其兒子-前妻-超市保安-超市店員-醫生-兒子的女朋友-警察。前兩個作為父親曾經生活中的人交代了他的背景,而老金兒子和前妻的態度在影片伊始就將矛頭指向了父親——他的尋找之旅勢必是困難重重的。
而之后在不斷像事件靠近的過程中,對父親的指責被無限放大,超市店員的最后一句話是“你是她父親你怎么連他長什么樣都不記得”。而對兒子女朋友采訪和醫生的采訪并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依次交代,導演在剪輯上做了手腳,在女朋友講述了日照之旅之后,醫生最后的話才交代。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不斷累積的重量壓力,要在某一個高潮點爆發。父親在越靠近那個真相,壓力砝碼就會越多,而當事人的指責集中在一點爆發顯然更有力量。
除去剪輯上是時空調換之外,我們還可以回憶一些情節。比如,他一定要最后看一看兒子。(其實我對這種離棄15年不聞不問,得知死訊突然懺悔的事件非常好奇,如果15年都未曾想起,那這個人的死亡真的會給他帶來那么大的震撼嗎?)前妻便把他帶到海邊,告訴他兒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與你一起出海;老金中風,小昊在醫院的一席話更赤裸裸的揭開了父親的傷口“我不想像他一樣沒有爸爸”。沒有爸爸到底是件多么悲慘的事情,在那一個瞬間通過小昊的無助、惶恐、崩潰全部表現出來。小文講述日照之旅,因為他的古怪行為而決意與其分手,這一關乎生死的事件也直接指向父親。他記恨那個奪取父愛的小孩。(他的諸多行為在合理性上都有待考量)。
這些情節都不是偶發性的,他們的意圖非常明顯,遮遮掩掩的要讓父親去靠近所謂“真相”。這里才是問題的真正所在,因為王小帥選擇了一種紀實性非常強的拍攝手法,但卻在情節和剪輯上顯得過分“刻意”便給觀眾一種“作”的感覺。
比如他對兒子形象的陌生,不斷通過放大照片試圖與兒子建立某種聯系。但超負荷的照片放大使兒子的臉變成數百上千個小格子。他臨行前仔細的卷起照片的動作重復了三次,直到自己都崩潰掉;這個動作本身通過重復被不斷的強化用以很明顯——父之罪。但是但是,我始終覺得,真正的具有蝕人心魄力量的情感絕對不是放縱而來,而是壓抑而來。而電影中表面壓抑,卻時刻不忘煽情。結果適得其反。
回到開始說的“尋找”,盡管導演如此用力,我仍舊沒有在電影中看到父親的“救贖”。他只是在找尋過程靠近真相的過程中被指責,這種指責并沒有形成力量。從故事到鏡頭,不斷靠近和著力強化的只是兒子因為缺父的種種失落,但這種絕望和失落加諸在現在父親身上的東西,我認為,并沒有真正表現出來。我們看到的只是他不懈的尋找,追問,探究,到底為什么兒子會死。然后他得到的結果眾口鑠金,因為你。然后呢?他撫摸了他現在的兒子。是以一個家庭的破碎來成就另一個家庭嗎?如果他要通過一系列復雜行為才能懺悔15年的冷漠以待,這個父親未免過分后知后覺了吧?也就是說,當他背起包包踏上探訪之旅的那刻他就已經是一個懺悔者,那么絮絮叨叨的整個過程有什么意義?如果他不知道兒子對他的渴慕、眷戀以及痛恨,他就無須懺悔了嗎?
在《菊次郎的夏天》里,菊次郎陪正男尋找媽媽,一路上各種妖魔鬼怪艱難險阻,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菊次郎解開了自己的心結原諒了那個拋棄自己與別人私奔的母親。這種情感的轉化以及最后的釋放都非常合情合理;《情書》里的博子在與藤井樹書信的交往反復中,走出了愛人離開的陰影,這個靠近愛人過去的過程,也是自己心結解開的過程。ok,寫到這里,我發現,“尋找”的過程一定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有情感發酵,變化,對當事人產生影像,因此尋找勢必有一個出口,就著這個出口,尋找本身才具有意義。那么《日照重慶》的出口在哪里?父親尋找到的結果無非是自己不負責的行為所帶來的悲劇后果,我并不認為這個是懸念或者有意義,我想這個才是電影最大的問題——父親根本不需要知道真相才要開始懺悔。所以尋找本身、所謂真相具有強烈的表演性質。
看的好累。一開始進電影院只有我和后排一大叔。氣氛想當驚悚。話說我挺喜歡這個海報,但我沒有覺察到重慶氣質(貌似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好多細節看過就忘記了,記憶可能有誤。之前在電影院看到海報的秦昊我和22不約而同且心照不宣的嗷嗷叫。至于主角有人說好有人喊糟,如果你也覺察了用力和虛假,我認為那并不是他的錯。
4 ) 偶然的不归路
早就在期待的电影终于上映了.
剧场里坐了廖廖几个人,看到一半后面就有恋人一直发出抱怨,说以为是枪战片儿,结果选了如此一个大烂片,后悔啊后悔,====
的确是个闷片儿,连背景音乐都很少,故事也没有什么起伏,但我看得就是很感动.
好久了,总是会在新闻中,网络上听到这样的报道,不由得就会想:为什么呀,如此一个大好青年,花样的年纪,为什么会刺伤人,刺死人,为什么就会劫持人质呢,为什么就会这样死了呢,为什么平时看着老实,内向,诚恳,善良甚至可能是木讷的人,为什么会凶性大发呢?
这样一个普通的青年,我们的身边一抓一大把.他没有背景,没有家世,只赚一些小钱糊口.他的家庭不能算幸福,只是平淡地过着日子罢了.他从十岁起就没见过爸爸.他恨这个父亲,但最大的愿望又恰恰是能和爸爸一起出海.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恰恰让他把这个愿望的美好度不断地增加着吧.
要逃离现在的生活,去找爸爸,觉得那就是解决生活一切困难的最佳途径吧.可他得知了爸爸再婚了,又有了一个儿子.他那张写的脸上流出的悲伤让人真难忘.
女友是他生活中剩下的唯一指望了吧.可也提出了分手.他在超市里情绪有点陷入歇斯底里,用刀去划伤自己,也是很多人会做的自虐吧.应该是有秘密的期待,期待女友看到他的伤会来找他,再续前缘吧.
可女友没来.有超市的员工来看,来阻止,不小心刺伤了.保安扑过来,也刺伤了.到了这个地步,突然,事件从自虐陡然变成了伤人.他更怕,更慌乱,不断打电话给女友,叫她来,可对方都觉得他在骗人,最后甚至连电话都关了.
有医生冲过来想救人,被劫持了.事件于是到了不可回转的地步.
讲这个故事的魅力在于:从王学圻扮演的父亲的角度去与所有的事件相关人员了解当时的情况,所有的人都是好人,又都是坏人.这个父亲从孩子十岁就没再管过他;可听到儿子的死讯,在酒店里的眼泪是真诚的;最好的朋友背叛了友情,可真的不是故意不接最后的那通电话,并为此一直难过着,自责着;女友想摆脱那段她认为不适合的感情,却在背负结果造成的心理重担;被劫持的医生与主角度过了最后的五个小时,聊了很多,可她最后要的那碗面成了夺命符;开枪的警官一直在强调他只是在执行公务,当时事情拖了太久,谈判又不起作用,可他的那粒子弹让那个生命永远停留在了二十五岁.
这个花样年华的青年就这样被一些偶然和必然搅在一起,再加上一些一念之差,带到了死路.
我们这样近距离地研究过了林波的生活,可我们无法一个个地去研究那个在深夜的麦当劳里捅死年轻的打工大学生的流浪汉,那个用刀砍死自己的母亲再放火焚烧以伪装火灾的年轻人,那个挥刀杀死城管的小贩,那个杀死自己的父母却与尸体共同生活三天的人......
那些我连名字都不知道,不记得的人,他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个偶然,多少个必然,多少个一念之差?
5 ) 日照 重庆
说到底,电影就是个故事片;要么这个故事好玩,说的精彩。要么这个故事有意义,值得说。日照重庆,在我看来,是2010年最棒的华语电影,没有之一。无知肤浅的愤青们,你们没有资格对电影或者王学圻指指点点,归根结底,在于你们根本无法看懂,肤浅的评论只会让你们显得更加的无知。
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某些所谓的影评家,故作姿态般说些这。那。的问题。有这本事自己弄个所谓的好电影出来。内地满眼充斥着一些粗制滥造的烂片(所谓的搞笑;武侠;时装剧亦或是商业大片,我呸!),净是些无德影评家在媒体上吹嘘出来的。
6 ) 只拍到60分水平的《日照重庆》
2010年11月2日参加了《日照重庆》的首映式。
这是王小帅最新的一部电影,并从全球2000多部电影中脱颖,正式入选2010年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能够入选到这样的竞赛单元是非常不容易的。至今也没有几个华人导演能有这样的经历。
怀着极大的希望步入了位于当代MOMA的百老汇电影中心。
观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觉是故事是个很好的故事,有很多打动人的点。但王小帅的水平似乎是在退步。或者他在这个影片中没有用心,没有倾注应有的精力。影片整体感觉制作得有些凌乱、草率甚至是粗糙。很多地方只要再加那么一点劲儿,就能达到大师级作品的感觉,而结果却是欠了火候,使得作品流于三四流的水平。
下面从技术、故事框架以及演员表演来解释一下我这样的感觉:
首先是技术层面:
作为一个好的电影作品,技术层面是基础,需要的是精细和严谨,否则,再好的影片也会由于技术上的问题而大打折扣。《日照重庆》就犯了这样的一些错误,比如,在打印林波的照片时,配的背景音是针式打印机的,而镜头上出现的却是喷墨打印机在出土;在一个场景中,随演员的走动,所配的《新闻联播》的背景音在空间感上却是不变的。虽然作为普通观众不一定会注意到这样的细节,但作为严谨的影片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穿帮问题。从这些小地方上,可以看出王的创作团队的技术水准较差或者说不用心,没才华。
摄影上的问题也很大。摄影师似乎在刻意告诉观众他的存在,用摇晃的镜头跟拍。这样的拍摄手法用于小成本的地下电影是可以理解的。而作为这样严肃和稍大制作的电影,不必非要采用这种方式来刻意突出某种个性。这种摄影手法反而不时地把观众拉到情节之外,对观众情绪的培养,影片气氛的累积起到了负面作用。另外,摄影的用光也不好。比如一些海边的场景完全可以拍得更美些,但影片中却用光平平甚至过曝。感觉很多镜头的拍摄是在中午进行的。作为玩过摄影的人都知道,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的光是最不好的。真不知王导为何这么拍。跟焦不准、跑焦也是摄影这块的硬伤之一。
片子的音乐是我既喜欢也不喜欢的。音乐相当地简单,只是几个钢琴琴键敲击出的声音。一无和声二无旋律,出现次数也不多,一如王小帅以前的电影一样。第一次出现时,虽很好地烘托了当时的气氛。但后来这种同样的东西反复出现,就显得有些单调、乏味了。音乐本是电影制作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情节的烘托有着点睛的作用。喜欢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当今的不少名曲都出自电影,很多音乐人也因电影而走红。王小帅的电影音乐是如此简单,我不太清楚到底是他对音乐的感觉就仅仅到了这样的水平,还是因为他的音乐创作团队水平有限?抑或是其他的原因所致?(有个知道内情的朋友告诉我说,王小帅在音乐创作这块给自己咪了不少银子,所以,人家不会给他做出好音乐)。如果是真实的情况,只能说明王的创作态度有了问题。而以上很多技术层面出现的问题可能更多地是由于这种态度而并非他的能力了。
其次是故事的构架:
故事本身还是很吸引人,但最后感觉故事的基础有些不够坚实。也就是,所有事情和线索是否应该有个归因?而这个归因是我们平时所忽略的?如果能做到这点,无疑就会是一个具有大师级思想水平的东西。就算没有这样一个触动人心的归因也可以,但剧中很多线索和情节应该做到有根据,有结果才好。比如,父亲去找警察并和他见面的一场戏。这场戏就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导演要交代的是什么。而他们之间的见面和对话也没能最终给予观众任何交代。是个无解的命题。感觉要不要这样的情节都一样。
还有,故事线索之间的衔接有时候有些凌乱,过度不够,跳跃性太大。比如林波到日照把同父异母的弟弟领出来这点,就让很多人没看明白怎么回事。某些情节的刻画不够细致和到位。比如,两个年轻人偷鸸鹋那段戏,很有些大师的风采。观看的观众都笑了起来。但这个场景只是一瞬,没有后续。刚觉得好看就戛然而止,令人很别扭。
还有,前面的节奏也有些过于缓慢和拖沓。
这些问题估计和剪辑有关。也许是王没能找到一个好的剪接师。那就要归结到上面的技术层面了。不过,王作为影片导演,应该对片子有整体的把握。在剪辑方面没能把握好,想必也有创作态度上的问题了。
好在,在看完电影后,通过朋友要到了这个剧的原始剧本。当我看完剧本以后,很多事情才恍然大悟。感到王的这个戏仅仅拍到了原剧本的60%左右。很多地方明显欠火候。
这个剧是两条线构成,主线是父亲寻找孩子死亡缘由,复线是通过各方的描述和信息,逐渐勾勒和完善出一个孩子的形象。在这两条线中,不光有父亲心灵的救赎,也有孤独、爱和背叛。
这些感觉在原剧本中都能强烈的感觉到,而在王小帅的成片中却很模糊,力量远远不够。
如果这部片子能拍到原剧本的80%以上的话,我坚信一定能在戛纳有所斩获的。
最后聊一下演员:
演员的阵容确实不小,但和这个电话本身所需要的比起来就有些过分了。
王学圻的表演确实一流,也是整部影片里的亮点;
其次就是丁嘉丽。其表演功底和对角色的把握,一点不逊色于王学圻。社会下层人物的质感很强。最喜欢她在车间从仓库往外抱衣服的戏,感觉非常到位。
秦浩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把那青年人的感觉演绎得比较到位。
在刚看完影片时,觉得范冰冰是影片里最不需要的人,她的质感、表演都很水。但在看完原剧本后,感到这个医生的角色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林波形象的完善很多要靠这个角色来完成。但不知为什么王小帅在这个角色的处理上如此简单草率。范冰冰本可以藉此角色发挥一番,但事实却是,医生这个角色非常苍白和无趣。看完以后,你会发现,脑海中很难记得有医生这么个角色。
王奎荣的表演好坏各半。他的表情、形体动作都很不错,但是声音却毁了他。他是个话剧演员出身,最近又经常演些不需要演技的电视剧。结果上了银屏,演技上的缺环就显露出来了。打个比方吧,如果你的邻居和你在一个大排档里边吃边聊,用的却是新闻联播中的说话方式,你是啥感觉?
扮演小雯的就更别提了,表演痕迹不是一般的重,基本都是在作态。
总之,这个片子可以只用王学圻、丁嘉丽这两个重量级演员就足够托起这个片子了。把请范冰冰、王奎荣、李玲玉的钱节省下来好好做做音乐、配音或者投入的其他方面,将活做得更细点,我相信,这个绝对是一个国内不常见的好片子。
起码,比那些只有打打杀杀的无脑弱智片子要好看。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另外,本人通过朋友弄到了《日照重庆》的原始剧本,非常好的本子。
如果有朋友想读这个原本,可以来信向我索要。但注意的是,只能用于私下交流,不能用于其它商业目的。
偶然发现,不知哪个朋友已将剧本贴到了豆瓣网上,大家可以去看。
链接如下,点开即是: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134219/
因此,索要剧本的信箱从即日起停用,不再回复相关邮件了。见谅!
7 ) 这是一种怎样的疏离
我喜欢电影的前半段,后面三分之一有些乱了。还有,安排那位“缺位”的父亲在离异后又娶了位太太,还生了个小孩的剧情编排,感觉那有点儿导演个人的一厢情愿。仿佛他能在这个小孩身上弥补上对第一位小孩没尽到的父亲的责任,可以悔过自新、重头再来。生活大多不会那么温情,失去了就失去了,不会好运到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你。
开头,王学圻饰演的父亲只是出现背影,但那背影也会演戏。演出了一个多年没见过儿子,没尽到做父亲的义务,突然听到儿子被击毙后赶回来寻找自己失落情感的那份落寞和孤寂。王老师真是当下中国电影界里50-65岁间的男演员中最会演、最敢演的翘楚。
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子都如此疏离?何况夫妻、恋人、朋友,更遑论只有一面之缘的路人。电影表达的孤寂感不时蔓延着,人与人之间,从银幕到观众席,看得人心有些发冷。那些再平常不过的景象,那些剧中人不时出现的空洞的眼神,揭露了当下中国人在丧失了一种无法言明的精神信念后表现出的无力和无助。
剧中子义饰演的儿子林波因为自小就见不到王学圻饰演的海员父亲,于是缺少亲情导致他对情感极度渴望。不由联想到自己,从小生长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太多的束缚,太多的爱,让人觉得快要窒息。也许,我孤僻、冷漠的个性,虽然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但也从没有要为任何人特意去做什么的性格就是这么被逐步培养出来的。父亲过世时,我竟有突然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从此,再没有人象他那样逼婚逼的那么紧。就象小时候他常问我:功课做完没?我答:做完了。他继续问:那复习了么?我答:复习过了(在撒谎)。他接着问:那预习了么?我如实回答:没有。他就说:快去预习,你怎么象算盘子,拨一拨动一动,你怎么不向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齐,现在不好好学习,今后考不上大学,工作也找不到(现在即使大学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多讽刺!)···叽里呱啦一大串,稍有顶嘴,一只毛栗子敲上来。等大学毕业,他立即奉上好多的相亲节目。他会问:怎么不约人家小姑娘出去啊?我答:人家没空。他又问:你就不能主动些么?象根木头一样···听到这,我就头大了,他怎么和对我小时候时一个模样。后来,他自己也烦了,看到我就用眼睛瞪我,恨不得把我生吞活剥了。我是不是很不听话?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听话了。我希望有个海员父亲,他一直出门在外最好。当然,真实情况来了,或许就又变了。人就是这么贱,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要。爱太少,要爱;爱太多;则想逃。
有时,我觉得,是人就都有缺点,失恋有什么大不了?犯不着去自残,更不用去自杀,用挟制人质这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方式来达到和恋人再见一面的目的,这太花痴;吃顿大餐,睡个好觉,看几部幽默的喜剧,这些都能帮助你尽快地平复过来。不就是被人甩了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在这个功利、拜金的社会,失财也许会比失恋更易让人心碎。
好象扯远了,尽说了些和电影无关的东西。这个电影就象是生活,表面看似平淡,其实暗流汹涌,只要你静下来细细去品味,总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以庸常父子关系探讨为镜,折射此城此国,细节精心,人物关系抽丝剥茧呈对称,王小帅的野心不小。
两对父子的情感救赎折射当代中国的都市孤寂与无助。
事实胜于雄辩,王小帅的电影都建议不要看。
王小帅去到哪个城市就能把这个城市拍毁了。
三星半。在我看来此片从故事到视听语言都与达内兄弟的名作《儿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想想Olivier Gourmet那个销魂的后脑勺。影片致敬安公的名作《放大》。虽然王小帅导演解释了,但私以为本片还是应该用方言拍摄,重庆作为故事发生地,所有的人一嘴京片子也是在是违和……
算是王小帅比较成熟的作品了,故事上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一度让人想到《儿子的房间》,唯一的败笔就是:你既然是拍个发生在重庆的故事,却听不到任何当地的方言?
日照GAY都。后半段小青春啊,王小帅你迷失了。结尾收的太戛纳了。蛾哥请客看首映。见王小帅真人兽。
我只能说这父子两个人都很可悲,也很可怜。
最后的20分钟,把全片所有的气氛凝结在了一起。王小帅是个豆瓣评分偏低,褒贬不一的导演。其实这部片子与重庆无关,日照是阳光海滩是父亲的宽大关爱么?重庆的山城阴沉是林波的单纯阴郁的心照么?我不愿这么字面的解读这个名字。不过也许片子换个名字才会让更多人注重名字背后的情感。
王小帅还是那么做作,看在万平口的份上给3星。
英文名不错。可惜海报太烂了。不过还是给5星。
三、四星之间,节奏有点儿拖沓了。其实,王小帅还是挺会选题材的,就是每回拍出来都差那么一点点儿。日照的海不错啊~
四倍速电影,就是说看影碟的时候可以把播放速度设为四倍。
电影本身不错 瞄着欧洲奖去的 故事有硬伤
为什么我看的没有字幕?
王小帅太不一般了,他是最让人光火的中国导演了,他能化各种神奇为腐朽,王学圻多好的棋都能让他用成木头疙瘩,是什么支撑他打酱油到现在啊
叫赵重庆的人真可怜啊
中间有睡过去~~
一个非常伤感的故事,好几次想要流眼泪都被压抑的气氛所镇住。你来得太迟,我已经被整个世界所抛弃。
不错,估计小说会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