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情片大陆2007

主演:易志兵  何伟欣  谢媛  

导演:易寒

 剧照

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2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4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5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6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4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5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6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7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8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9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39

详细剧情

  由于父母大都去南方城市打工,村中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儿童,小学教师易明堂(易志兵 饰)不忍这些孩子重蹈父辈的路,决定开办一所家庭幼儿园,教孩子们学文化,下岗的妻子(何伟欣 饰)当园长,初中生李响(谢媛 饰)当了老师。由于条件简陋,易明堂腾出家中祖宅做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幼儿园开班后,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有的家庭连低廉的学费都交不起。陀陀因李响教育失当离园出走,李响很是内疚,她想报考师范学校系统地学习。秀秀的妈妈打工回来,女儿竟不认她,加之丈夫有了外遇,她伤心地离开了家乡。由于易明堂没有办学资质,乡里勒令他把幼儿园关闭。令易明堂心酸的是,这些留守儿童将来怎么办......

 长篇影评

 1 ) 对《遥望南方的童年》有一点不感同身受的感想

本来想的影评是: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看到一个小时十一分钟以后,易老师把载满留守幼儿的两轮车的车肩带背在身上,那一刻配乐响起,我突然落泪,想的影评是:原来导演漫不经心地攒了一个多小时,就是为了这个瞬间。 电影看完,我打算理性一点。仔细想了想这部电影到底是好在哪儿了。 首先,人物结构上立体不扁平: 易老师是本片的主角,他对外人那真的是菩萨,对家里人总有些亏欠,这是其一。 导演处理易老师的行为的时候没有直说其出发点,而是让观众自行理解。比方说,易老师办学的目的到底是挣钱还是想推教育?导演没明说,但是观众心里有数,于情于理自然是前者多一些。又比如坨坨不见了,易老师到底是着急孩子的安危还是怕孩子丢了对学校的声誉不好?开始我想是后者,而找到孩子时,坨坨对着易老师亲昵地喊了一声:伯伯,易老师扔掉自行车抱着坨坨精疲力尽地瘫倒在香樟树下,我想这一刻,是前者。这是其二。其三,易老师从一开始偏向挣钱到最后收容了三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他的初心从挣钱&教育,转换为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这是导演升华影片的功力所在。 易老师的老婆,大家口中的师母,她的立体更显然易见。她就好像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女人一样——刀子嘴豆腐心,她计较得失,算计利益,但也善良热心。因为幼儿园是桩赔本买卖,对老公少不了怨怪。但是她照顾孩子尽心尽力,在外人面前始终给易老师保留颜面,她始终也在事实上,支持着易老师所做的一切。以至于电影最后,文才求易老师夫妇照顾襁褓中的儿子,自己要去深圳打工时,易老师或许是想到了身后他自己拖回来的两个“油瓶”,或许是自知无力照顾婴儿,他犹豫地看了看师母的脸色,而此时师母不发一言,只是看看了身后一样非己出的秀秀和坨坨,主动接过了这个刚出生就”失去“父母的孩子。导演又一次,自然地把主题引到了人文情怀上去。 其次,整部电影的结构也是简明扼要。 我个人感觉是分为两个部分:办学和退学。办学是情绪酝酿,退学开始才是正文。前一个多小时,我关心的只是学校办不办的下去,易老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导演在其中只平淡了塞了塞这些孩子的家事进去,看着并不波澜。而后者篇幅不过二十来分钟,却真正开始将农村留守儿童的苦难摆在了观众面前。没有什么激情洒狗血哭天喊地的清洁,真正做到了:静水流深。 而在描述两个孩子:秀秀和坨坨的命运时,笔法也十分精妙。当易老师把坨坨送回家时,看到坨坨的奶奶,一个失明的老人在地上摸索着东西,易老师不忍了,我动容了。导演没有讲坨坨的故事,只放了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台词。可是谁能不明白呢? 导演在短短九十分钟的时间里,轻拿轻放地写出了一个人群的苦难:留守儿童“无父无母”的可怜,打工父母背井离乡的无奈,农村老人无人依傍又要照顾孩子的艰辛。 把苦难轻拿轻放不过度渲染是一种很高级的情感处理方式。导演做到了。 全素人出演的方式和前阵子同样是非专业演员出演的《何以为家》一样,让人为这种真实感动,也为这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的残酷感到悲戚和无奈。 Last but not least——没想到今年到目前为止我的两部个人年度最佳影片,都是,素人演的。。。。

 2 ) 《遥望南方的童年》为了留守儿童明天更美好

  “杀青的感觉真爽啊!”当记者来到《遥望南方的童年》(下简称《童年》)摄制组所住的宾馆时,几名手持摄影架、工具箱及道具的年轻人从厢式车上跳下来后如是说。语气和神态中透露出一种如释重负、大功告成的意味。看来,拍电影看似好玩,但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得到。那么,这部影片反映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何选在宜春拍摄?其艺术风格如何?在摄制过程中有没有“故事”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刚从拍摄地回来,还没有吃晚饭的导演易寒。

现代版乡村童谣

  《童年》是由北京天宇桐凰传媒有限公司与宜春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影片的主题是反映当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看到周边农村有许多留守儿童基本上是由年高体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特别是幼儿的教育没人管,甚至连人身安全也没保障。于是,易明堂决定开办一所家庭幼儿园,让已下岗又没有找到工作的妻子当园长,并招收了初中刚毕业准备外出打工的李响任幼儿教师。接送孩子没有机动车,易明堂就做了一辆板车;没有像样的教室和活动场所,就腾出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没有钱买游戏器材,就自己动手制作……幼儿园开学后,招收到了几十名 3至 5岁的留守儿童。这些父母在外务工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一言难尽的苦衷,有的幼儿家里连低廉的学费也交不起,但易明堂又不忍心让他们“放羊”,更让人操心费力的是,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也难管理。于是,在办幼儿园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生动感人的插曲,再现了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向往。

  由于易明堂办的幼儿园没有办理手续,其教学设施、安全保障等都达不到标准,乡教育办责令其停办幼儿园。最后,一直在亏损边缘挣扎的幼儿园关闭了。但有的孩子却送不回去了,如父母离异的秀秀原先跟着伯母生活,其伯母因秀秀父母不负责任而不愿带她;砣砣跟着双目失明的奶奶没人照料,奶奶怕他玩水出事而用布带把他拴在自己身上等。没有办法,易明堂只有收养他们,并经常带着想念爸妈的孩子们爬上村前的小山顶,遥望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

  影片以易明堂开办家庭幼儿园的艰难经历为窗口,展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缺失父母之爱和渴望父母关爱的生存状态,进而呼唤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给予高度关注和爱护,使得他们能够感受到童年时代应有的温暖和关爱,生活得更美好。同时,影片也赞美了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对留守儿童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绵绵爱心,他对留守儿童发自内心的同情和关爱最终战胜了当初的“小我”,再现了人性之中所蕴含的真善美。

十九天拍完一部电影

  导演《童年》的易寒先生是宜春市袁州区下浦人。今年33岁的易寒生长在农家,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开始触“电”。先后联合编剧、执行导演过儿童电视连续剧《差等生》,执行导演了《天下奇谋》、《搭错车》、《幸福象花儿一样》、《新上海滩》、《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等电视连续剧,担任过电视连续剧《大院子女》 B组导演。但导演电影,对易寒来说,是大姑娘出嫁———头一回,因此,这部影片也成为了他独立导演的处女作。

  谈到为何会拍摄以农村留守儿童为题材的电影,易寒告诉记者,中国有 1.2亿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产生的留守儿童有二三千万,他们的教育问题,上至中央下至百姓,都很关注,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使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易寒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而他哥哥也在袁州区一所农村小学当教师。易寒今年春节回家时,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后,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萌发了要拍一部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电影的念头,并有了大致的故事框架。他返回北京后,就找到北京天宇桐凰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谈了自己的构想和思路。虽然这种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影片难以赚钱,但该公司还是同意投资拍摄该影片。9月份,易寒再次来宜春采风,开始创作电影脚本(与名编剧家孙海军合写)。

  为了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再现宜春风情和宜春人纯朴的精神面貌,易寒决定在风景优美的宜春农村拍摄这部影片,而且影片中的演员都由宜春本地人担当,演员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才 3岁。10月份,易寒带着《童年》摄制组成员赶赴宜春。本打算10月20日开机,但因赶时间,14日就开机了,也没搞开机仪式。原计划20天拍完,只花了19天,到11月 1日,影片就杀青了。

  易寒介绍说,《童年》的制片人是张语桐,副导演是重庆美声电影学院表演系大四学生魏伟,他也是宜春人。整部影片风格平实、质朴、清新、感人,不少演员的装束打扮都和平时一样,如十多个小学生的衣着、书包、玩具、饭菜等都与平时无异,让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使观众容易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每天都像在炼狱

  易寒说,自己是第一次导演电影,演员又全部是从没有拍过电影的人,还有不少是三五岁的小孩子,其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了拍电视剧和他的想象。导演电视剧对现在的他来说是轻车熟路,因为演员都是职业演员,有的特别专业,在拍摄过程中只要稍加指导和点拨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且剧情简单、时间长,可以从容叙述事件,反映出主题。而拍电影,其放映时间大都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影片要感染观众,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主题思想等传递给观众,因此相关的每一个镜头每个画面每一个情节都不能少。

  说起这19天来拍摄影片的感受,易寒说:“从来没有顶着过这么大的压力工作,每天都有快撑不住了的感觉,就像炼狱一样。”

  影片《童年》的外景均在袁州区的下浦、渥江、温汤、洪江、南庙、洪塘等乡镇(街道)。由于片中的演员都是非职业的,有时一个简单的镜头要反复多次才能拍成。如有时刚开始叫“预备”,演员就开始了;有的老是记不住台词。尤其是男女一号主角砣砣和秀秀都只有三四岁,镜头又多,在拍摄过程重复的次数多了,就哭鼻子,情绪激动,甚至罢演。可大人们又不能说他们,更不能急,只好让他们坐上摩托车小汽车玩几圈,等他们高兴起来再接着拍。

  开机后,摄制组的人忙得像打仗,每天 5点钟起床,5时30分就出发,在拍摄现场吃饭;期间为拍夜景镜头,易寒有三个通宵没睡觉。作为导演,他既要身体力行,又要统揽全局,操心费力自不必说,而且天天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易寒说,他在拍摄过程中的每一天,面对种种预料不到又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都有一种山穷水尽、拍不下去的感觉。尤其是有一次,拍摄男主角易明堂骑自行车找孩子的镜头时,易在一拐弯处自行车刹车失灵,人车从一棵大树和一块岩石之间翻下了五六米深的河床,在场的人全都吓懵了,易寒更是胆都吓破了,绝望地叫道:“不得了,这下全完了。”好在易明堂只是扭伤了腿,没有大碍,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影片开机和杀青的这两天上午天都下了雨,不能工作,既耽误时间又浪费资金,急得易寒在旷野直骂老天不长眼。

  “这次拍电影,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最大的磨练。但我毕竟挺过来了。所以我相信:今后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没有什么坎我迈不过去!”采访结束时,豪情满怀、精神抖擞的易寒导演对记者如是说。

花絮:当演员也很难

  电影《童年》的主演易明堂的扮演者是袁州区渥江乡田湾小学教师易志兵,也是影片中易明堂的原型。影片中有90多场戏,其中易志兵出场的戏就有70多场,为此,他特意向学校请了一个月假来主演这场电影。这对从没有当过演员的易志兵来说,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原以为拍电影蛮好玩,却想不到这么难、这么辛苦。”聊起这次当主角的感受,首次‘触电’的易志兵感触良多。虽然影片中的易明堂是以他为原型,而且他自己也是小学教师,家里也曾办过幼儿园,但真的要在影片中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拍镜头的时候,有时觉得自己表演得不错,满以为导演会叫OK,可一句“不行,重来”又让他很是沮丧,真不想这么总折腾。但他在摄制过程中看到从导演到摄像,从老人到小孩都那么认真、那么投入,那么想把电影拍好,他也只有安下心、定下神来扮演下去。尤其是那次他摔到河中,虽然腿伤得走不了路,但他还是让人抱着坐在椅子上,忍痛继续演下去。他不愿因为自己受伤而使整个摄制工作停止。

  “虽然感到当演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毕竟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经历和体会,收获也很多。所以,今天影片杀青了,我特别高兴,大家都像过节一样,导演还特意安排了酒席,让我们喝个痛快!”快上菜时,年方38岁、就已教了20年书的小学教师易志兵兴奋地对记者说。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苦尽甘来吧!

 3 ) 内容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看了这部《遥望南方的童年》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
这部电影竟然是用家乡方言拍摄
听着亲切的乡音
看着熟悉的乡村景色
和电影里那些近乎真实却让人有些心酸的故事
不能不让人感慨和唏嘘
打工,留守儿童,落后的乡村教育,无序的乡村治理
电影里的这些内容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也许粗糙,但质上胜过《一个都不能少》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解决了人吃饭的问题
达到了让少数人富裕起来的目的
但是距离共同富裕却遥不可及
城乡二元分割,悬殊的贫富差距,公共服务的缺失,民众的道德失衡
累积的问题却越来越多积重难返
无论上层提出多么动人的口号
无论宣传媒介如何一遍又一遍的蛊惑民众
需要正视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危机重重
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前途的渺茫,保障的缺失
使得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紧绷的弦上
常常游走于乡村和城市之间
亲眼目睹了存在于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
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群
精英阶层的麻木自私和民众的卑微无奈让人叹息
不知道我们这个社会最终会走向何方
如果《遥望南方的童年》里那些故事和场景
继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现实中上演
那么所谓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都不过是掩人耳目的遮羞布

 4 ) 中国的农村可以遥望什么?

电影放的是我的家,听着熟悉的乡音,看在那一幕幕。我不知道别的地方的农村是什么样,但我的家乡的农村就是这样。年轻的父母都出去了,留下在家里的,只有那些年老的人和小孩子。
去年十一的时候回到家中,看着那一大片大片荒废的农田,村庄里的道路也坑坑洼洼无人管理,小路上两旁的茅草覆盖了道路。很多的家庭都是铁将军把门,全家人都出去了。我觉得家乡一下子比以前荒凉了很多。也许是因为以前我都是过年才回家,而去年,我十一的时候回了一趟家。
在农村,只有过年的时候,村庄才象个村庄。平时,偌大的村落,稀稀拉拉的只有很少的几个人。留守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我和一个同学说,看到电影里白发失明的老婆婆在那里拣茶子的那一幕,太真实了,这就是农村的真实表现。没有一点夸张和做作。

现在的农村都已经这样,未来在那里呢?留守的孩子在遥望南方,农村在遥望着什么呢?



 5 ) 失落的一代:乡村90后的成长与成才

遥望南方的童年》描绘的是我的家乡——江西宜春一个乡村——的故事,电影拍摄于2007年,我直到去年,才在我一个甘肃舍友口中得知,彼时还不是很感兴趣,直到今年疫情爆发,困居家中,才决定看一看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乡村小学教师易老师,和自己的妻子在家乡办起了一个幼儿园——启明星幼儿园,由于自己的妻子没有幼师资格证,所以手续并不齐全,加之经济条件有限,起初只找到一个想要出去打工的初中毕业生李响一起教学,接送学生专车是大板车(在我的家乡,主要用于运输收割的稻谷),由自己的农民大哥负责。就这样,启明星幼儿园开始了启明星之路。

启明星之路并不顺利,起初是大哥的“离去”,由于家中农活太重,大哥没有时间每天早晚接送,于是易老师找到了一个傻愣愣的小伙子负责,自己妻子跟在一旁,以防不测。相较于这个困难,更大的考验很快迎来。

一天,李响误会了寄住在易老师家的留守儿童砣砣,使得小孩子偷偷溜出了幼儿园,到村头的樟树下(在我们家乡,似乎每个村都会有一棵很多年的大樟树)守望者自己的父母,因为他的爸爸妈妈说,他们很快就会回来。找不到砣砣的大家惊慌失措,池塘里、河水边,直到易老师想起了那棵樟树。

经过此次事件,李响决定继续学业,考取幼师。第二个人“离开”了。

困难接踵而至。由于没有资格,乡教办要求幼儿园停办。易老师把孩子们送回家去时,不但没能把一个月60的学费欠款收回来,还带回来了两个“尾巴”,父母都出去打工的留守儿童,家中无人能照顾。

当晚,易老师曾经的学生、当地一个普通青年找上门来,希望易老师帮忙照顾他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因为他的安徽老婆“抛弃”了他们,去深圳打工了,他必须去找回来。易老师夫妇收留了那个婴儿。

在把那两个“尾巴”——砣砣和秀秀——带回家的途中,砣砣和秀秀问易老师,自己的父母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回来,易老师带着他们爬上高处,指着遥远的南方说,待到过年时,他们的父母就会从很远很远的南方回来。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电影的内容,我再熟悉不过,从小到大,他们的故事,在我的眼前一次又一次上演。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家乡,到大城市去打工赚钱,留下他们年幼的孩子,给爷爷奶奶乃至他人照看。他们被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年365天当中,他们至少有330天“没有父母”,他们“没有”父爱母爱,起初他们会守望自己的父母回来,向砣砣一样。但是,时间久了,他们更会像秀秀一样,连自己的爸妈都不愿意叫。

电影中,秀秀妈刘斌对易老师说,她觉得她不值,她出去打工赚钱,盖房还债,结果自己的老公找小三,自己的女儿不叫自己。这样的情况,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比比皆是。那个年代的刘斌们,有自己的无奈和辛酸,却连自己的至亲之人都无法理解。可是,你又怎能要求一个几岁的小女孩,理解自己几年都见不上一面的妈妈?

电影中的另一个典型故事,是那个年轻小伙易文才。电影的开头,易文才带着19岁的安徽女友回家结婚,彼时他的女友已经怀胎五月,易老师对一心想出去打工的李响说,如果你这么年纪轻轻出去打工,她就是你的未来,李响一言不发,但心里明白。电影的末尾,易文才的女友最终决定“抛下”丈夫和孩子,逃到深圳,她后悔了。这样的故事,在我的家乡,也屡屡发生。

去年,我在给我的笔友的信中,说我们这一代90后,是失落的一代,因为在90后留守乡村时,交通与通讯没有如今发达,大多数的儿童从小没有自己的父母陪在身边,他们的成长,是与泥水相伴的。他们,很少成才。

我的小学同学当中,不超过三个人学历超过高中,一般的人没有读过高中,甚至还有少数人没有初中毕业。我初中毕业时,是2013年前后,而比我大的85、90后,这样的比例更是触目惊心。而我就读的乡村初中里,不超过六个人学历超过高中,绝大多数高中都没有毕业。我高中毕业时,是2016年前后,距今不过4年。

我并非说,只有读书才能成才,而是我所知道的那些学业未竟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像是电影里的易文才,早早结婚,草草结婚,生活与他们的上一辈,如出一辙。我自己依然前途未卜,但我希望,我不会像他们一样。

我是幸运的,因为在我的小学时代,我的父母都陪伴在我身边,我还有兄长珠玉在前,教导我,引导我。但是,我有过砣砣的经历,在我还是小学时,我的妈妈曾经去广东打工过一段时间,我至今我都还记得分别的地点和场景。初中时,我爸妈还曾一起出去过。只是,我那会已经比较明白。

而像我一样幸运的,成功的通过读书,暂时考入大城市,却依然难以和那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学一样,充满自信与勇气,拥有更好的条件与资源。但至少,我意识到了,我不应该像父辈一样,重走一遍那样的路,更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和我们那一代一样。

 6 ) “沿海发达地区要反哺落后地区”

有这么好而不被我知道最终知道了的电影,本该开心地不得了。可是,我们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的“砣砣”过着无父无母干涸的童年。南方经济好发达哦,小时候见我们那边有年轻人背着条纹帆布包精气十足每年固定季度南下“搞副业”,深圳广州。小小的我觉得好奇,不知何谓“搞副业”。终于,你们的数据起来了,我们有超级都市了,一代一代的乡村孩子没有童年,不熟悉父母,如何教育,休谈爱。电影真好,然而无法高兴。

方言,村民演员,鲜少剪辑与技巧,被人诟病“主旋律”的配乐我倒觉得好。人们也骂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为何生而不养,也说农村地方小人心就是那么狭隘,这些我都不敢苟同。生而不养的恶劣父母和无事生非的村民都存在,但他们毕竟不是主流和全部。16岁的小姑娘叫“李响”,想打工参加超级女声做歌星,最终返回学堂准备考师范。小“砣砣”一直饥饿简直吃不饱,神情凝重,奶奶失明,就算父母寄钱也无人收养照顾他。漂泊的孩子难道不是大地上最痛的事实。

遥望南方,深圳就在不远处。依照西方城市的模子将其建设起来,高楼林立,灯红酒绿。返回家乡的打工一代面临孩子的陌生排斥,夫妻感情破裂婚姻承受风险,父母老无所养。孩子们长大了挤也挤不进父母建起来的城市,进入城市的权利基本不属于他们。哪里有故乡?

不知到什么时候,人类才能不迷恋数字,慢下来回头看看自身。而今听到“发展”之流词汇,我夸张地恐惧。因为我分明记得,我小时候可以在河里玩耍,干干净净。孩子天生有亲近自然的欲望。现在回到家乡,河水是黑绿的,两年前见美丽白鹤落在上面,惊心动魄。做了什么工业,我却一无所知。算了,扯远了。我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马克思这么勒斐伏了。

当然,老易带着孩子们在田野玩游戏,小小的身影在青山,美极了。

启明星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易老师(本片由江西真人真事改编)

 7 ) 勾起了那一点点的回忆

刚开始,我以为这部片子纯属恶搞的配音版。看了十分钟后,觉得不像。娴熟的镜头,质朴清新的风景,豪不矫揉造作的表演。一下子让我明白了,这真的是部来自我家乡的电影。

主角易明堂起初办学的初衷,或许不是那么高尚,只是为了生活。可在坚持的过程中,遇到那么多的不易,支撑下来的却是人性最难能可贵的一点点“不忍”。我们有理由被生活所迫,盲目、麻木,仅存的那点善良在心底深处晃荡,找不到依附的地方,片中的采茶调一点点勾起了心底深处的柔软。

认真地观看了结尾字幕,是导演亲自写的剧本亲自做的剪辑,我想他一定是宜春人,要不然怎么写出如此生动的台词。我的家乡人性子就是那样,纯粹,直率。每一句家乡话听起来都那么过瘾,虽然我并不是宜春人,但从小被浓浓的宜春话包围着,我不得不认为这就是我的家乡。方言中的美妙与传神,让我敬叹导演的剧本台词功力了得。不仅如此,导演怀着对家乡的深爱,取尽每一处山清水秀。那座小桥,那架水车,那片稻田,那座古屋,满山满谷的风景。镜头运用也恰到好处,起初我不理解导演为何放弃捕捉演员的特写,看到后来,我有些醒悟。许是导演的风格,又许是只能用这样的长镜头才能表达导演对家乡的热爱,对留守的无奈。

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秀秀妈妈在易老师家大门屋檐下哭诉。外面淅淅沥沥的雨,敲打在屋檐上,只有堂上吊着一盏散发出微光的灯泡在风雨中摇曳。远远的长镜头,只能看见秀秀妈妈抹泪哭诉的样子,易老师夫妇无奈的剪影。其实,从一开始,我隐隐觉得办一个幼儿园没那么简单,易老师夫妇承担的要比他们预想的多得多。有时,责任就是一种你扛上了,就再也卸不下来的东西。就像易老师送走最后两个孩子又接回来,就像易师母已经承受不下去,看到村民把襁褓送来,咬咬牙又抱了起来。人性中的那一点点不忍心,成就了他们的难能可贵。

看完后,我带着湿润的眼眶,发疯似的给MSN、QQ上每一位家乡朋友发链接。我希望他们都能看看,或许是对农村留守现象的关注,或许是让他们听听家乡话的电影,更多的是,我们都恋家乡。

 短评

感觉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每年过年我都会坐在门槛上等他们,童年的回忆总是在旁边小孩的你爸妈不要你了的言语中度过,到了现在感觉和父母总是有很多距离感,和他们住在一起总是感觉很拘谨和陌生。是爷爷奶奶陪伴我度过美好的童年,感恩!!!

5分钟前
  • 力荐

真实到可怕,这就是我的童年,这就是农村教育现状。

10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2019年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10多年前的电影里的一幕会不会不再出现?

15分钟前
  • 豆瓣酱
  • 力荐

充满悲悯情怀的电影,看了让我担忧所有人的命运。人也不是不自私,也不是圣人,然而还是有不忍有爱,人间就可以了。

16分钟前
  • 而已
  • 力荐

宜春的故事…

18分钟前
  • 胡子一大把
  • 力荐

因为真实所以温暖

20分钟前
  • 何足道
  • 推荐

导演未来的仕途不忍直视啊。

21分钟前
  • bird
  • 还行

伯伯,我爸爸在哪?在深圳。深圳在哪?在南方。南方在哪?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遥望的又何止是童年?聚焦农村,聚焦教育,聚焦留守儿童,所有的题眼都和我的童年不谋而合,故而共情满溢,几度哽咽。窘迫的大环境下我们会因易老师的存在而感恩,也会因孩子们的渴望的神情而感动。这是我的童年,也可能会是千千万万农村出身的人的童年:极目远眺,望不到边。

24分钟前
  • 亦可寻陳
  • 力荐

易老师不善言辞,师母喜欢骂人。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好事,但逐渐放不开这个责任。易老师在几次和乡里人接洽中,不多解释一句,也不多安慰一句,但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帮忙!相比他而言,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渺小而无所作为。

25分钟前
  • nicebei
  • 推荐

惊艳!

26分钟前
  • 辛佑齊
  • 力荐

因为真实质朴,所以深有感触:⒈易老师,教师节快乐,不过,说实在的,您的普通话比不上您妻子,我有个小学语文老师和您一样普通话也不好;⒉不觉得学阿巴斯,毕竟中国诸如此类的农村题材作品也不少;⒊缺乏电影质感,但情感真挚,很多人物事件台词都很生活,非职业演员的表现也值得称赞,值得推荐。

3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年纪越大,越来越看不得老好人,自己活得太苦了,跟着她的人也会很委屈。

33分钟前
  • 此处是吾乡
  • 力荐

这个片子,我想打一万分。推荐所有人去看。如果以后等我退休后 中国还是有这样的地方 我会考虑去;如果是成为坐拥财富者,我一定要去建学校。实际上大学时代支教过两次,当时环境不比片中好 甚至当时一个地方连电和水都不同。这也就是十多年前的事情 历历在目,有一个当时只有四岁的小朋友一直和我保持联络到现在。这片子让我回忆起很多那时候的时光,特别感动,片中这老师太值得倾佩。虽然我拿我们这些博士的学术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来比较他的教书育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妥帖甚至是无法比较的,但是我的确深感我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还远不及他的九牛一毛,尽管他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但这却更显示出来了这位老师的高尚之处。感谢大象放映室让我了解到这部片子。

37分钟前
  • 窗边的小豆豆
  • 力荐

哪里是写实,简直就是真实!有生涩粗粝感,但真实同样感人。

41分钟前
  • sylvia萌
  • 力荐

我想你的时候,会坐在樟树下等你,因为你告诉我,你几天就回来了。我问你,南方是哪里?你告诉我,山的那头就是深圳。而,你回不来,我过不去。

42分钟前
  • 这名儿我已注册
  • 力荐

今天去了单向空间的放映活动,总结一下导演说的:1)拍摄不易:前期投入30万,拍了19天,导演处女作,剧组其他人经验也不是很足;2)全部演员都是当地人而非职业演员,为了表演更容易让所有人说的方言而不是普通话;3)演易老师的是导演三哥,当时确实开了个幼儿园,剧中幼儿园的滑梯是导演赞助买的;4)三哥拍完电影曾想去当演员,被导演劝阻,曾经也去深圳工作过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5)导演很喜欢伊朗电影,这部电影也有些伊朗电影的特点6)片头和秀秀妈妈回深圳时的歌曲改编自赣南民歌牡丹调,其余配乐由于资金有限是合成的,导演也吐槽有点央视味。电影反映出在农村搞教育的种种困难与无奈,向乡村教师们致敬。

46分钟前
  • 范突宁
  • 力荐

近来看过的最朴实纯粹的作品,非职业演员在导演优异的调度下,奉献出了鲜活的表演,感人至深。看完全片,才能明白“遥望南方的童年”这几个字的分量有多重,推荐给所有人。

51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力荐

简单,纯粹,感动

54分钟前
  • 托托洛夫斯基
  • 力荐

我们这个社会太坚韧了,我们这个民族太伟大了。

58分钟前
  • 京畿部长
  • 力荐

可悲可怕的农村教育环境,不难想象这些从环境那么差的地方出来的人们迷失在大都市的原因。穷怕了的人谁会跟钱过不去。当村里人知道易老师夫妻办学的事情后他们的议论听起来就相当的刺耳。坨坨不见的时候易老师发疯似的找孩子。李响是个好姑娘。秀秀的妈妈真是苦命,辛苦操劳打工回来孩子不认自己老公外遇,替她不值啊

60分钟前
  • 彩色笔收藏家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