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没有彻头彻尾的坏人
其实他是个好人,他一直想接管耶路撒冷。是为了有一点原因是为了大赦天下。因为电影结束的时候他给男1说过,我有一半的原因是不内疚的。当年,他的确没有杀男1的母亲和妹妹。电影情节很深,很棒。那个年代能拍出这种片子,向导演致敬。
2 ) 《宾虚》中的彩色画面的运用
昨天看了三部默片:保罗莱尼的《笑面人》(1928)、西席·地密尔的《万王之王》(加长版)(1927)、弗雷德·尼勃罗的《宾虚》(1925)。这三部电影都是文学名著改编,其中《万王之王》和《宾虚》两部电影的内容都是关于耶稣。
两部电影中都出现了彩色画面。《千王之王》中有两段,妓女玛丽出场、耶稣复活。《宾虚》中出现了七次:耶稣诞生、宾虚在罗马、耶稣传道、耶稣赦免妓女玛丽、耶稣进耶路撒冷、最后的晚餐、耶稣被捕、耶稣被钉十字架、耶稣之死(耶稣给宾虚水喝、十字架之路两段未用彩色)。除了宾虚在罗马,其他彩色片段都是在讲耶稣的故事。本片有明暗两线,配合黑白、彩色的交叉运用,其手法比《记忆碎片》早了75年。本片主线是犹太贵族之子宾虚在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后的一连串跌宕起伏的遭遇,暗线则是耶稣的救世,本片原名即《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本片中耶稣的正面脸部形象并未出现,而只有背影、侧影、手部特写和远景。他与宾虚的两次相遇,分别给了其生的勇气和生的希望,把宾虚从身体崩溃的边缘和心理崩溃的边缘两度拉了回来。
本片是第一部改编于《宾虚》的电影长片,不少镜头具有首创性,1959威廉惠勒翻拍的镜头创意大多源于本片。59版《宾虚》在50-60年代好莱坞史诗巨片浪潮中诞生,比本片多了一个小时,更多地渲染海战、赛马、十字架之路等精彩片段,而少了对耶稣的描写。在十字架之路中,加了宾虚给耶稣水喝一个镜头,与之前的情节相呼应。25版的《宾虚》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巨片,对其后的《万王之王》、《宾虚》59版、《耶稣受难记》(2004)等片影响很大,是个人心中最佳的基督电影。
顺便提一下本片中的彩色片段,是运用染印法的特艺彩色(Technicolor)。早期彩色电影——乔治梅里埃时期——大多是手工着色,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1920左右发明了染印法,由于技术所限,只能纪录红绿两色,1932年研制出三色染印法。
染印法技术主要利用彩色滤镜、局部镜子、三棱镜,以及三卷黑白菲林(three-strip),同时纪录三原色光,菲林再进行冲印及染色过程后,就可以利用普通放映机播放彩色电影。具体做法是将坚膜度较弱的明胶乳剂涂布在透明片基上,从片基面进行曝光,经坚膜显影处理将影像的深浅变成明胶膜的厚薄,即成为浮雕影像。用红、绿、蓝滤色镜分别制得三个浮雕片,分别染成青、品红、黄色,再分别与空白胶片贴合转印,叠印后即获得彩色影像。
顺便说下三原色。色光三原色RGB:红(Red)、绿(Green)、蓝(Blue),又称加色法三原色,三原色混合为白色;颜料三原色CMY: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又称减色法三原色,减少了为视觉系统识别颜色所需要的反射光,两色混合后,光度低于两色各自原来的光度,合色愈多,被吸收的光线愈多,就愈近于黑。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此片使用的彩色技术应该是双色染印法。因为染印所用的染料和绘画颜料中的相同,所以画面看起来像油画一样鲜艳美丽。
3 ) how many stars were uncredits here
演女奴的有,卡罗尔·隆巴德,米尔娜·罗艾,珍妮特·盖纳,罗西塔·加西亚
演女群众的有,玛丽·皮克福德,琼·克劳福德,丽莲·吉许
演男群众的有,加里·古柏,克拉克·盖博,约翰·吉尔伯特,道格拉斯·菲尔班克斯,哈罗德·劳埃德,塞缪尔·古德温,约翰·巴里摩尔,莱昂纳尔·巴里摩尔,亨利·金,克劳伦斯·布朗。
制片人:艾尔文·塔尔伯格,路易·梅尔,塞缪尔·古德温
助理导演:威廉·惠勒,亨利·哈撒韦
4 ) 真的不错,很震撼
20分钟处星星闪出十字光芒,非常有创意,而且直抵人心。那时候表演也非常有张力,有张力还能让人带入,觉得不假。大场面很炫技,估计耗费很多人力,我倒觉得没那么好。而且结尾有点虎头蛇尾,没有开头那么震撼。而且让人感觉有点不太好,一部小说却改了宗教上的情节,不太合适。
真正好的,我觉得是那个messala,很有罗马人那种骄傲的劲儿。ben hur的情节是老套的爽文,还带入犹太人的很多私货。
最值得看的就是三博士来朝,christ降生这块,后面麻风病没有这块好。这块把压迫和信仰结合在一起,群演的演技特别到位,音乐也厉害,画面也有神圣感,气氛一下就起来了。
最后的背十字架我觉得没有那个死亡氛围,最后的话,你为什么抛弃我,也没说出来。论死亡,还是德国电影有一套,德国或者北欧这一块拍死亡气氛很到位,比如英格玛的,还有德国表现主义的电影。我觉得结尾让他们拍能拍的更好。
那个年代总是出史诗~
默片时代集大成者,精神上的基督教奋斗+救赎+宽恕主题,场面上不计成本的群演恢弘场面都如同明日黄花一般,徒留下对于一个时代的回忆与惆怅。
好美的片子!!场景、特效、服饰、人物、表演都接近完美了!!
海盜攻擊、馬車競技、母親及妹妹見主角卻不敢相認(吻鞋底),這三場戲拍得真好。two-strip technicolor片段。為什麼耶穌出場都有點好笑…(歪頭
在剧情结构上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那个年代的电影嘛~但有些画面还是挺令人意外的,海战马战都不错。
默片版目测已经极其碉堡了。另外在这片子里跑龙套的大牌真TM多:约翰·巴里摩尔、丽莲·吉许姐妹、哈罗德·劳埃德、玛丽·碧克馥、莱昂纳尔·巴里摩尔、道格拉斯·范朋克、珍妮·盖诺、克拉克·盖博、卡洛儿·隆巴德、加里·库珀、琼·克劳馥、玛娜·洛伊、菲伊·雷。可惜我一个也没认出来!
海战是实拍,真正的船,实拍啊!太震撼了。另外片中的几个彩色镜头也非常惊艳。最后,别说16版是翻拍,59版才是把这一版翻拍的。
四星半,宾虚的标准三件套:蒙冤受难,海上逢敌,复仇寻亲。作为一部默片电影的完成度高的让人惊叹,尤其当浩浩荡荡的罗马战船与海盗舰队厮杀在一起,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巍峨的宫殿,广袤的沙海,洪流般的人群,营造了一种壮丽的史诗感。电影结尾是基督赴死,宾虚亲人的麻风病不治而愈,他们沐浴在圣光之下,希望降临在了身后的土地上。“他没有死,而活在所有人的心中”。修复版的配乐对这部电影起到了极大的煽情作用,算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最优雅的传道片
7.7 上古史诗巨片,演员表群星璀璨,但一个都没认出来。一方面耶稣宣扬反战的博爱精神,另一面却不加批判反而用激动人心大场面渲染宾虚的成功复仇,不是割裂,而是若即若离的并存,观感太过奇怪了。
有耶稣治疗麻风病的故事。作为三十年代的电影,应该是比较出色的了。
非常老
4.5 看到彩色部分真是目瞪口呆。大场面拍得太牛了,难以置信是1920年代的电影。后半段宣教部分虽然圣光笼罩,但不如前半段好看哈。
确实是好。对三十多年后的经典版本,也有重大影响。
很老很长,但是很不错
虽然有个带“基督”的副标题,但故事里King更像是个工具人。这跟惠勒版很不一样。如今来看uncredited阵容要比credited更强大……MGM这是把所有合约演员都拉去打酱油了……
默片 没有对白 纯用音乐来表达情绪的变化。。很美的配乐 舞台剧一般优雅的表演 虽然耶稣从头到尾都只出现了手。。(其实不算黑白片啦很多部分是彩色的 (居然!!
荡气回肠!真正的史诗!
老早下好但一直没看的片子,两个多小时的默片真担心看不下去,没想到挺紧凑的,场面宏大,群演巨多,59版宾虚的导演威廉·惠勒当年就是25版的副导演,59版赛马高潮戏宛如25版的高度复刻,最大不同可能就是男主的外形吧,25版是俊美男子,59版是坚毅硬汉
比1959版优雅
4.5星,“他并没有死,他将永远存活在世人心中”在有声电影出现以前无声电影已经发展的相当的成熟和健全了。这样一部超级史诗在那个年代真是无声电影的巅峰作品之一了。不但有黑白的画面更掺杂了很多双基色特艺彩画面,许多的特技镜头与摄影技巧更是看的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