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电影是真正的艺术品
我老婆最大的成见就是电影很低级。
我最大的成见是话剧很低级。
这是个很好很好的电影,艺术品。
故事似乎并不出类拔萃,但化成图像让你看时,却完全带着另一种感觉,好像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不可用文字或靠讲述传递的丰满、真实的体验。
配乐是很有意思的,有些做作,配合着风格迥异的镜头变换给人段落分明之感。我想这样达到的效果似乎是在把一段段联想、脑补硬塞给观看者,很奇怪的体验。我没法在看着主人公赶马的慢镜头时不畅想着他此刻的心境为何。
演员的表现是天然的,有些“呆”,木讷,使其在我眼里获得了一种“真实”的力量。这个电影让我强烈的发觉,对演员长相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几乎是核心重要的。他们的台词太少了,也几乎谈不上演技,眼神永远是直勾勾的、硬呆呆的,和一片烈日熏烤黄土的环境别无二致。他们承担的角色几乎完全依附在其相貌之中。一秒钟的几乎是定格的面部特写镜头便传达了此时人物心理的全部内涵。
剧本是无懈可击的。人物每一个表现的理由都在某个动作里交代了,而每个动作都是有用意的。因此这电影成了某种提纯再提纯的化学制剂一般,拥有表面干枯的、沉稳的、静态的、内部暴烈的感染力。
对战时刻的处理是独特的,一闪而过。甚至在决战之时扬起黄沙,完全看不到踪影,只为你放出音效。不能用“写意”这个词形容,而该用“隐去”。因为我反而觉得这样的决斗场景的表达是再“写实”不过的了。可以这样推理,真正习武的人,其肢体动作是常人无法用眼睛分辨的。在见证者的当时的眼里和后来的回忆里,对决者的厮杀就是电光一闪间的过程,留下的只有对气氛的感知。
小新娘子的红棉袄是符号化的,是美得抽象的,是人性永恒的对美好追求的完美标的,是无须另加解释的。她插着袖子从街坊间走过,她站在黄土高墙上望着,她美不胜收。
那直言死“谏”的老汉,这角色的出现是深刻的;那醉了一夜的铁匠,是深刻的;夹着尾巴做人的丈人爹死在了第一位,是深刻的;“沙里飞”的奸猾事故是深刻的;男孩的哆嗦和大汗是深刻的;女孩在听爹说了“提亲”之后对男孩态度忽然的转变是深刻的。我这里说的“深刻”,其实就是“极复合人生经验”的意思。
题外话,有人说导演何平,在后来的《天地英雄》里让佛祖显灵灭了坏人是个败笔。我极其厌恶这种说法。他们说这部《双旗镇刀客》的现实感是力量无穷的大作,因而遗憾看到何平在《天地英雄》里破坏了自己的悲观主义理念。这种说法同样只是一种“编排”,本不值一驳,因为任何一个被电影摄住注意力的观众都会得到享受,而这享受与“现实”还是“不现实”根本无关。本来都是编出来的事情,哪里来的“现实”和“不现实”的区别呢?任何创作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要纯粹的无可辩驳的“现实”,那就不要提创作。
2 ) 那么熟悉的忧伤的当年的背影
近二十年前的作品,现在看仍旧随处是惊喜。
故事结构非常简单,何平讲得也很有耐心,不疾不徐,通篇只安排孩哥三次出刀,却每次都如闪电划过,光芒四射,石破天惊。还有好妹,荒原一点红,真让人心疼,最后,大漠昏黄,双骑绝尘而去,那么熟悉的忧伤的当年的背影。
背影十八年过去,再放眼中国武侠电影,似乎还无人能超越他们。
3 ) 那一刀的惊艳
这是一部很早的电影,在中央六台重播多次。因为风沙弥漫,因为演员不好看,一直没认真看过。后来,有一次静下心来看,就被惊艳了。
这是一部西部片,整个电影的基调就是大漠黄沙,贫瘠的土地,灰暗的镇民,彪悍的土匪,粗糙的质感,野性的生态。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半大孩子,约十四五岁吧。虽然从小学刀,但没有真正当过刀客,没有闯过江湖,还是一个纯朴的少年。他对小镇来说,是个外来人,他来找他指腹的媳妇,人家不给,只能暂时当个学徒。当地有一伙悍匪,领头的是个有名的刀客,杀人不眨眼。他的手下来欺负小媳妇,少年一时冲动将他杀了。然后悍匪头子来找场子,一路杀人,真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气势极盛。少年畏缩,但镇上终于有人挺身而出,只是被人一刀而已,死在少年眼前。最后少年终于鼓起勇气,最后土匪死了。
土匪是孙海英演的,相当传神,一路杀来的气势,完全是古龙小说里的气场。唯快不破,例不虚发。少年刀客,也是这路数,最后大战,相当写意,一团黄沙人影间,胜负已分。
少年终于长成刀客。
这电影对于气氛的渲染,气势的铺垫,非常到位。身怀绝技的懵懂少年,最后成长为绝世刀客的过程,一路伏尸的镇民,其他人畏缩的等待,土匪嚣张的谨慎,最终少年挺身而出的承担,很触动心灵。
4 ) 大漠孤烟里的成王败寇
约翰·韦恩说过一句精辟的话:西部片中,牛仔可以没有表情不说话,但枪不能不响。《双旗镇刀客》是一部中国的西部片,只不过把牛仔换成了刀客,把枪换成了刀。但其西部片的精神还在,导演秉承男性主义电影一贯的沉默与粗犷,把《双旗镇刀客》中粗粝硌人却豪情万丈的质感做到了极致。其中大色块的铺陈使电影如同大段大段的沉默与注视,在干燥的空气里,呼啸而过。
黄色的一望无尽的沙漠与皴裂的土地是《双旗镇刀客》的美学基础,把整部电影都带入苍凉。镜头毫不遮掩的展现中国西部荒漠的景象,飞沙走石,原始落后,粗糙的饮食,房屋像疮一样长在土里,人物脸上的麻木和同样麻木的生活环境一样并行不悖。在那样的时代里,人类本身被激发出来的唯有生存欲望。所以一切不必要的争夺与杀戮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导演选择干旱的沙漠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刻意模糊了时代背景,把观众的注意力放在了故事本身,把对人性的拷问和灵魂成长的过程置在阳光下暴晒,一览无余。影片着力渲染单调无望的生活图景,用黄色打磨时代的棱角,让故事不经意的陷在传说里无迹可寻。这本身就是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而每个时代都会有英雄。
黑色的人群是标榜中国电影的一条重要标志。小武那个时代有,秋菊那个时代有,白鹿原那个时代也有。无论是看戏还是围观杀戮,总会有一群人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指指点点。影片中双旗镇的村民,虽然在影片中没有刻意指出,但其作用也不言而喻。从孩哥一来到镇上,那些好奇警惕的打量的眼神,到明白孩哥身份后对瘸子的冷嘲热讽,以及面对恶霸强权事不关己的沉默还有难求自保是集体的愤怒,潦草几笔,却精炼地勾勒了一组不望更好只求自保苟活于乱世的众生群像。因此黑色的意向也给影片带来了一丝压抑绝望的底色,只是这种绝望不是来自外来的危险,而是人性最深处的麻木与冷漠。他们永远站在沉默的寂静里,木讷的看着屠刀,一动不动。
而红色却作为一种救赎的色彩出现在影片中,出现在好妹的身上。她是坚硬的土地上一抹柔软的绸缎,是整部影片里最富有希望的存在。而女人作为西部片中似有似无的摆设,总是在最后一刻才成为英雄的寄托。所以好妹的角色,总是出现在孩哥成长过程中每一个转折点上。从孩哥第一次出刀,赢得她的关注和好感,到第二次出刀救她性命,最后一次出刀拯救全村人,好妹也陪伴孩哥完成了他本身的成长。而红色绽放在坚硬的土地上,也使得刀光剑影的故事本身,多了一抹柔情。
厚实的土地,简陋的村落,干涸的水源,浑浊的风沙,影片对于这些意象的反复运用,是观众从始至终都沉浸在那个年代特有的粗粝中。黄色幕布下闪动的黑色与红色,也是隐藏在西部片里的诗意。导演用笔大气,大故事背景下的儿女情长,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要么去除,要么弱化,变成侠义武道北京墙幕上一个遥远的影子。出鞘的刀杀完人之后要回到鞘里,武器代表尊严,大漠孤烟里唯有勇敢的人才能获得幸福,尽管幸福和空气一样干燥。
5 ) 大漠黄沙里的中国文学
对双旗镇刀客久闻其名,终于抽时间一看,但是给我的感觉却说不出的难受。不是因为电影拍的不好,而是完全不理解是什么原因使其被给于如此高的评价。
首先我要说,作为1991年拍摄的小成本中国武侠电影,这是一部用心之作。有想法,有观点,没流俗。是一部试图自己站起来的影片。但,这也是我所能给予的全部正面评价。
从不好的方面讲,情节过于空想,为了突出某些主题而不惜扭曲现实。这应该是最大的弊病,我认为这也是那个时期中国严肃文学的通病——创作者的眼中只有观点而忽视显示,一部作品往往是为了表达某种观点而不惜捏造现实。从艺术水平上来说,和我们小学作文为了歌颂某人而不惜捏造其扶老太太过马路或拾金不昧一样幼稚和可笑。
有人认为这是另类武侠片,所以动作剪辑自成一路,堪为极品。也有人认为不是武侠片,这是反映国民性的有深度的社会片。
这些观点都值得尊重,但我看到的只是“想表达”和“想出风格”。
对于动作因素而言,要写实必须要有基础,即便西北刀客过招往往一刀致命,但也不会每次交手都真的只是一招。片中三次对决都是快闪一过+音效+血+面无表情倒下,其实仅仅两次就已经审美疲劳了。对比美国西部片中的枪手对决或日片中的剑客对决,也是一招见胜负,但其突出的不是动作之美,而且对决前的气氛烘托以及凌厉肃杀的意境。可本片的气氛烘托并不见高明,那么快闪式的剪辑也让人觉得有投机取巧之嫌。
其实,即便只是简单的一刀毙命,写实的拍摄也会比这样的剪辑更具力量。
对于那些认为该片那是社会意义深远的人来说,大约是看到镇里百姓对一系列事件的反应,不错,观众一定能看到创作者在这里的用心之处。
可是有没有想过,如果这孩子功夫没那么传奇,以至于完全没有拼杀经验(从情节可以看出)就可以杀死纵横一方几十年的刀客,那会怎么样?难道,国民出路的救赎不应该是性格方面的觉醒,而是建立在根本不靠谱的“奇迹”上面?
还有,一刀仙来了七个人,六个是观众,如果说旧时百姓怯懦一些是事实,可土匪从没有那么没血性的。瘸子为救孩子而牺牲,合理,可孩哥看媳妇受辱可以奋起杀人,可看岳父被杀却无动于衷,这样的主角我看比村民还令人厌恶。另外被杀的两个村民死的莫名其妙,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国人渐已醒”吗?我惊呆了,回头叫小伙伴们都看看。
所以,这就是我要说的“扭曲现实,迎合观点”。虽不媚俗,但骨子里还是在媚什么东西。
如果我们从一个完全不符合现实规律和人性特点的故事中可以感悟到什么的话,那这个东西基本上是病态而扭曲的,不要也罢。
最后说说人物吧:
瘸子:精彩。厚道、有点自私,有长辈的担当。
沙里飞:精彩。这是电影史上可以留名的角色。
孩哥:可厌,不真实。
好妹:真实,没存在感。
村民:部分真实,带着居高临下的有色眼镜看到的真实。
再从电影节奏上看,拖沓,很多桥段是为了凑数的。当然比起现在多数的大片来讲,还是紧凑一些。
最后我要说,别浪费时间,如果时间太富裕没的消磨,那喝点睡吧。
6 ) 重温依旧是经典
高伟、赵玛娜,孙海英。导演何平。本片获奖无数。
聊这部电影要从“小时候”说起,不知不觉,这三个字我也这么自然的信手拈来。
武打片,小时候记忆的武打片是分阶段、分档次的,
少林寺、南北少林、自古英雄出少年等等是一类,
张彻的大上海1937、过江龙、西安杀戮等等是一类,
王群时期的动作片侠女十三妹、神丐、金镖黄天霸是一类,
武林志自己算是一类。
鹰爪铁布衫、太极神功、忍无可忍、碧水寒山夺命金等香港动作片是一类,
险恶江湖逍遥剑和飞天神鼠是一类。
《双旗镇刀客》是个另类,不属于任何一种类型。没见过动作这么少,而又特别好看的武打片,不但如此,当时大家还竞相模仿,把2个小木头刀绑在腿上,也玩刀客的感觉。
这次找到个版本下载,质量很差,如同枪版,还有阉割,片尾孩哥和一刀仙的对话,少了一句。女主角赵玛娜的露点戏勉强可以看到一眼。
今日再看本片依然很不错,打斗的气氛渲染的很好,有古龙的风范,或者说,这部中国的西部片看起来和美国的西部片很相似,只不过把刀和枪对调了下。最后玩的都是决斗。
场景拍摄的也很美,播放远景的时候,我都惊叹,这个双旗镇是怎么造的?
本片应该是中国第一部西部片吧。
7 ) 老电影1:双旗镇刀客
我看过的最早的电影:《双旗镇刀客》,在重看之前唯一记得的是:那个小孩最后的爆发和冒牌的沙里飞刀客,但我潜意识里肯定藏着那个好妹,因为我暗恋或者有好感的女孩都是这种类型的,圆脸,有活力。这次重看,发现自己忘记了好多东西,也许真的是到了重看电影的时候了。
写的还是有点少,加点。
这是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故事。
男孩和男人的区别:爱情、事业(能力)、勇气。前两者很好懂,一个尝过爱情有自己女人的男性才会被视为一个男人,因为他有了真正属于自己、需要自己保护的东西;而事业也是成为一个真正男人该有的东西,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能够为家庭或者家人提供足够的经济基础和人身保护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反例:小白脸。至于最后一个:勇气,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词换成自信、成熟等其他词汇,但看完这片之后,我觉着勇气真的是成为男人的必需品,当危难来临时,男人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他该肩负的责任。
双旗镇的刀客其实是个孩子,只有在最后一刻,他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刀客,真正的男人。
孩哥是为了娶自己的娃娃亲来到双旗镇的,他善良和胆小,路遇浮夸的沙漠刀客,他只敢远远的把自己的食物扔过去,临走还把自己一半盘缠给他。作为一个邋遢的小破孩,他在喜妹的心里地位很低,直到劈猪一刀展示了自身超凡的实力后,喜妹才对他有了好感,虽然我不喜欢这种设定,但没招,刀客能展现的也就是他的刀法了。虽然这种能力对于居家过日子没啥用,但它能为这个家庭渡过难关,就像辛辛苦苦攒下的工资一样。当喜妹受到刀老二的侮辱的时候,这种能力得到第一次使用,虽然是被迫而为,本能反应。这个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而已,不是勇敢。孩娃真正的挑战来自三天后,一刀仙的复仇。
像每个正常人一样,面对这样的危险时,第一个想法就是找外援:那个流沙镇的沙里飞。这个时候的他还是那么天真,把身上仅剩下的钱全给了沙里飞。三天后的早上,他就坐在双旗下,等待他的援助。可当一刀仙来到镇口时,沙里飞都没出现。作为一个孩子,他哭了,无助的哭了。
一刀仙准备好,慢慢走来;
孩娃的岳丈,瘸子,拿着昨晚刚磨的钢刀,去替孩娃送死。 一刀,刺死。
慢慢走来;
镇上唯一有点武力的铁匠,想用道义劝阻一刀仙。 一刀,割喉死。
慢慢走来;
镇上的疯老头,也许是老去的刀客,老去的另一个沙里飞,用酒浇醒还在幻想的孩娃后,赴死。 一刀,劈杀。
慢慢走来;
孩娃哭了,但他慢慢的站起来,他不再幻想那个沙里飞能过来帮他。他知道自己面前再无任何保护,他必须勇敢的直面人生最大的危险。敌过,生存,不敌,死亡。再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他,能够保护自己所爱的人只有自己。
踏着前辈们用鲜血浇筑的道路,他哭着走向他一生中最大的危险,走向人生中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双手震,刀入手,狂风起。
8 ) FIFF11丨DAY9《双旗镇刀客》:独属于中国西部的武侠传说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双旗镇刀客》,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原始人民们粗犷豪放的评价了!
KIDult226:
粗粝、原始、极富生命力。
果树:
有中国西部的独特风味,剪辑问题比较多。
法罗岛帝国皇后:
电光石火间,生死已定,没有那么多花哨过场,粗野的原始生命力。
张瀛:
大陆经典武侠片,一道命运之光穿过刀锋,穿越时间。他以持续的矛盾心理面对自己的命运。
曲有误:
风沙尽处即是命运决断之时,没有繁文缛节,有的只是快意恩仇,所有的粗糙,懦弱,摇摆,假义都在这里顽强的延续下去。
kc512:
眼正,手正,脚正,是时代最大的悲剧。和1952年的正午有曲同工之处,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勇勐,而是因为他们走头无路。
野凡:
中国的西部电影,剧情脉络非常清晰,虽然故事内容简单了些,但却颇有氛围。比较可惜的是,全剧的打斗都是一刀切,最后的终极决斗居然被一阵风沙给挡了,武术指导完全可以不要了。
RIVER:
影像粗粝而不乏质感,人物粗犷而不乏潇洒,情节酣畅而不乏智趣,原始更生猛,中国西部武侠片的典范。寥寥数笔对于小镇群像的描摹堪称绝妙,结尾的处理更是升华了电影。这才是江湖,从来不是只有快意和超然,而也是一片混沌中的袖手旁观,是一往无前的生死搏杀,是对义的背叛,是对情的坚守,是一刀决出的胜负,也是一马扬起的风尘,大漠苍茫,黄沙漫天,刀光剑影的地方才有故事,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
我略知她一二:
武侠的要义从来都不是武而是侠,在这个侠肝义胆的世界里,武功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比起精神的传承,比起江湖的传说,仿佛并没有人在意一招一式的汗水衣襟。尤其是在这个硬土漫漫的古堡中,一切爱与恨都是那么的天然而纯粹,一骑绝尘之下是尘土飞扬、血染黄沙,一车人马背后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双旗镇不仅有好人,大漠里也不止有刀客,一个个饱满而精彩的人物让人称叹,民间多勇士,江湖无高手。
子夜无人: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式武侠大片,茹毛饮血的环境,风餐露宿的命运,复仇的种子如同星星之火,人物的厮杀碰撞全是顷刻之间冷冰冰的手起刀落。动作和套招都是被弱化的,最关键的决战里甚至掀起风沙遮蔽了过程的发生,电光火石之间就可以决出生死,由此被强而有力推出的正是那种原始、粗砺、生猛的氛围,将风格化做到极致。刀有刀的哲学,人也有人的哲学,有些人可以为了心中需要守护的安宁和正义、虽刀在前方而人亦往之,有些人就牢牢地坐在那里、看着面前的人一个个倒下照样一步不移方寸不让,有些人最后被击败、已经血流如注但依然抱着手里的刀不肯倒下。无论善恶,都在这片土地上发出彻骨的绝响。
#FIFF11#DAY9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看的时候一直在心里暗自惭愧,真的惭愧啊!今天才能欣赏这部牛片。真的感觉张彻的东西第一次黯然失色了。应该是中国武侠片的一座高峰了,虽然后来者精彩纷然,但是它依然像一杆旗!
我很惊叹,110万人民币居然拍出了这样的电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很高兴能看到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里请到孙海英和那个演孩哥和瘸子的演员。瘸子之后还是演瘸子,孙海音就此成名,小孩子之后再也没有演过戏,当起了导演,呵呵,一切不过是18年前……
大漠黄沙夕照,双旗古镇人家,少年花儿牧马。一刀诛仙,与子携手天涯
漠北荒原,双旗飘扬,匪盗猖獗,老少不争。有一刀客,人称孩哥,手起刀落,大开大合。收刀入鞘,一击毙命,事了拂身,无功无名。
大陆武侠片里的最顶级作品,没有之一。何平在1991年带来了一部毫无征兆的电影,在它之前与之后大陆都没有出现类似风格的武侠片,它的独树一帜堪称惊艳,也必须被载入电影史册。内容不过多评价,故事虽简单但情节十分精彩,美术方面效果极佳,整体给人一个酷字,并且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性,另外好妹好美
电影将古龙武侠的冷峻风格融合到了一个简单的江湖故事里,有型有格,只是欠雕琢,是一部带有明显黄土地特色的中国西部片。电影像一个微缩中国,形形色色的人物综合起来就是民族复杂特质的缩影,隐忍与自私,无畏与圆滑,耿直与谎言。双旗镇虽小,却将中国人的集体性格囊括其中。
沙里飞很有意思,油头滑面表里不一,但编剧通过镜头和细节告诉你而不是通过对话,比现在电影里用旁白或者对话简单粗暴地灌输给观众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要高明太多了。孩哥也好,一刀仙也好,能明显是学美国西部片甚者是港台武侠片的,但沙里飞这样的却不不多,是本片的亮点啊~~
绝对是最好的国产西部片之一。鲜血四溅的拼刀和露点强奸戏还有点CULT意味。对镇民和沙里飞的刻画深刻揭露了国人的劣根性。甚至有“过度诠释”者说其剧情有对学潮的政治暗喻。结尾对决堪称神来之笔。遗憾的是底气过软,差那么一股洒脱豪放的“西部”劲儿。四星半//20170524资料馆大银幕
何平导演今日逝世,哀悼~~有这部作品,足够影史留名了!
这才是中国大陆真正的武侠片、西部片,粗狂、浑厚、男人味儿十足又不乏细腻感。曾经国产武侠也可以这么精彩的,可惜现在。。。还是小时候看过的片子,略隔时日又看过几遍,昨晚央6重放,只看了个开头,有点可惜。
8/10。拍得绘声绘色!不说跃马扬鞭奔腾荒漠的大全升格镜头,也不说“待烟雾散开决斗已停”的高潮虚化处理,关键是性别关系和镇民群像塑造:女性在展示身体上表现反抗(孩哥偷看洗澡印证她屁股有痣,决战前夜又问了相似问题),反派连杀马匠、瘸子丈人和疯子再歩向孩哥,性启蒙和等待恐惧中激发男性潜力。
我们的西部片,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我们有气,我们有侠,我们注重内功,没有多少刀光掠影,但独一无二。这份气源自中国武侠精神,尽管形式借鉴了别人,但内在不输《关山飞渡》、《七武士》、《正午》、《荒野大镖客》、《日落黄沙》。头不离肩、刀不离身,这是西北大陆的双旗镇刀客,这是中国正宗的西部片!
真的非常有武侠范儿的大陆电影,那时的电影人真是挺有抱负的,故事讲得饱满,人物性格鲜明,都立得住,真不容易。西部的背景也用得很脏很糙很够味。
有一种将剑戟片置换到中国西部大沙漠的错觉,但仅仅是错觉而已…剑戟片遵循着严格的动作设计,并非只是营造拔刀前的紧张感与情绪。完全无法接受在结尾高潮对决的瞬间,用飞舞沙尘、局部特写、快速剪辑来遮蔽一切的手法。即毫无诚意可言,也缺乏对动作的理解。这和胡金铨式省略剪辑所营造出来的形而上的意境与新的女性身体性全然不同。当然,如果从反类型片的意义上,作为伪武侠片的本片还是“成功”的。但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新的武侠美学风格的开启,只怕是种对港台武侠片的自卑情结的某种心理投射,或者说在武侠片衰落的90年代里的一种怀旧情结吧…
孙海英居然是这部片的真正主创啊!A死神斗篷B一刀致命C西部片风格(居然还放七侠荡寇志的音乐跑马)都是他的想法
西方西部的枪,东方西部的刀。摄影和节奏有些赛尔乔·莱翁内作品的感觉,如《西部往事》却没有后者神级的配乐; 虽然算是中国的武侠片类型,可武打部分却像是日本的武士片,有些黑泽明《椿三十郎》《用心棒》的影子,却没有后者精彩至极的故事;不过,这样别具一格的作品在国内也算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了!
类似《正午》的环境、桥段设计、紧凑的剧情、荒漠、寡语、刀客、仇杀、加上脸颊上标志的高原红,攒出了大陆最写意的西部片。孩哥其实只动了一次手中刀,以气御刀,嗖的一下,没等看清招式,半扇猪肉已经迎刃而解,镇住了准老丈人,结尾那一刀的风情更是隐藏在风沙中,大有古龙只可意的小李飞刀神韵
华语电影有三种江湖,一种是《卧虎藏龙》布尔乔亚式的;一种是《英雄》士大夫式的;一种就是《双旗镇刀客》粗粝、苦难、鲁莽的平民式的。
好爱电影里面的少年与少女。少年是英姿飒爽的,能跑马,能甩刀的少年;少女是圆脸大眼,吃的多,干的多的少女。如今镇子不在,少年与少女已不是当年。
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来到双旗镇领媳妇,眼看婚事无望只能在店里干着苦活。一次土匪要强奸他未来的媳妇,他作为刀客拔刀把土匪杀了。此举得罪了大土匪,而招致了一场决斗,那一段决斗的场景甚是经典,确也是一个孩子成为刀客的过程,从此双旗镇刀客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