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创业年代

大陆剧大陆2020

主演:冯绍峰袁姗姗乔振宇潘之琳公磊董晴戚九洲李洪涛

导演:林柯

剧照

创业年代 剧照 NO.1 创业年代 剧照 NO.2 创业年代 剧照 NO.3 创业年代 剧照 NO.4 创业年代 剧照 NO.5 创业年代 剧照 NO.6 创业年代 剧照 NO.13 创业年代 剧照 NO.14 创业年代 剧照 NO.15 创业年代 剧照 NO.16 创业年代 剧照 NO.17 创业年代 剧照 NO.18 创业年代 剧照 NO.19 创业年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6 15:03

详细剧情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邝铭筹、洪雨桥、周定北等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他们顺应改革开放潮流进行艰苦创业,同中关村的成长一起,不断尝试、失败,不断创新、改革,他们终于迎来创业的逐渐成功。邝铭筹、周定北、江城等人的事业迎来蓬勃发展期,项目得以接续并如火如荼展开。而洪雨桥也因郝兵导师组装电脑的事件看到了巨大商机,同郝兵一起组成事业搭档,成立了公司。至此,各种形式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白颐路上出现,创业者们在一间间窄小阴暗的陋室中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

长篇影评

1 ) 创业年代超出预期

剧情挺紧凑,没有多余注水的,很正的一部剧,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各有各的性格,冲突点也很真实自然,道具也很用心符合当时的年代,

很顺应现在的国情,警醒现在的IT技术行业,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多了解国家历史和时事现状多看看该类型得好剧

两集根本不够看啊,第二集老婆流产那里乔振宇哭的我心疼(つд⊂)

2 ) 《大时代》之后,再无丁蟹——中国商战片何去何从?(上)

这是技术性调整,不要怕...

——丁蟹

那天,晚饭后家人一起看电视,央视播出《创业年代》,作为商战编剧的我正要认真看看,我妈这位中老年妇女却拿起遥控器把台换掉了,“中国的电视剧真是屎得掉渣”。

原本我对这部剧还是颇多期待的,毕竟它讲的是中关村的创业故事,想象中应该收视爆表、颇多热议。但我妈的态度让我内心的火花一下子被浇灭了。

豆瓣上更是一水的差评,整部剧播了快20集,还没开分…

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凉感涌上我的心头。

我还记得20多年前跟家人一起看商战片《大时代》时的情形,万人空巷!

方展博(刘青云)数着五蟹一只只被父亲丁蟹(郑少秋)丢下摩天大楼,罗慧玲(蓝洁瑛)临死前在《容易受伤的女人》背景音乐里戴上方进新(刘松仁)当年送她的戒指,丁孝蟹(邵仲衡)亲手将深爱的方婷(李丽珍)推下大楼…令人唏嘘流泪、辗转难眠的片段数不胜数。而主角“丁蟹”因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性被网友评为港片最佳人物,“丁蟹效应”成为股市专用名词,“丁蟹”的照片至今还时不时被网友拿来恶搞。

但自《大时代》(及其同时期的《创世纪》)之后,中国再无让人刻骨铭心的商战片。正如《霸王别姬》在电影界的尴尬境地一样,《大时代》让中国商战片,从一开始就到达巅峰,此后一直在走下坡路。

客观地说,《创业年代》第一集确实很水,人物完全游离在核心矛盾之外,像背课文一样歌颂着那个时代。不过从第二集,由一次挪用公款买烟贿赂批文签发官员开始,整个故事活了起来,人物也立起来了。看到男二老婆流产的时候,很难动情的我居然哭了…第三集结束时,还有一些追剧冲动。

应该说整个制作团队是费了一番功夫的,但出来的效果一般,大部分观众并不买账。

从该剧本身来说,剧本确实有一定差距。最主要的问题是故事核没做出来,即主角创业动机没深挖。

故事核是一个故事的发动机,犹如枪要上膛,压力有多大子弹才能射多远。而该剧几乎没有故事核,核心矛盾没有建立起来,观众不知道主角为什么要创业,代入感太弱,人物显得脸谱化,后面的事件也因此缺少了有机联系。

《大时代》之所以要写方进新和丁蟹之前的故事,就是在做故事核,给主角方展博一个强大的创业动机——为父报仇。虽然这种旧港片式的故事核已经不符合现在观众的口味,但它遵守最基本的戏剧创作原理,以一个颇具冲击力的事件将观众勾住。

故事核的设计有很深的门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故事的编写和计算机编程很像,很多东西看似是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其实背后都是数理的、抽象的、严谨的理性分析。没做出来完全是技术问题。

其他方面,演员表演浮夸,服化道制作粗糙,后期配音对不上嘴型等等问题,让制作环节再次减分。整部剧就落下了几个层次。

如果说《创业年代》的问题是个例,笔者还不至于如此兴师动众来写这么大一个标题。很不幸的是,这一类剧——现代商战片,无一不是类似的下场。类似姊妹篇《创业时代》现在还在豆瓣上挂着3.7的“高分”…

可以说,大陆现代商战片无一例外都扑了街。

最近几年,创业剧起了一股风潮。因为很多制片人意识到,国产剧已严重脱离时代发展,婆媳剧都市爱情片还能勉强对接当下生活,经济生产这一重大生活面却几乎没有得到展现。

大陆商战片目前主要为两类,一是清末民初商帮故事,如《大清盐商》《那年花开月正圆》,二是描写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故事,如《正阳门下小女人》《温州商人》。但正面描写现代商业斗争,反应新型商业发展模式的故事却屡遭滑铁卢。

而与此同时,商战片在美剧中却是重头戏,这几年出了不少“重磅戏”。《大空头》作为一部反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商战电影,别出心裁。《硅谷》虽然是一部喜剧片,但对硅谷创业者拿捏之准,思路之奇,讽刺之犀利,超凡脱俗。《亿万》更是惊艳,不仅把华尔街金融巨头的复杂个性描写得入木三分,还在“自私与无私”这个主题上反复颠覆观众想象,真正做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中国商战片在美国商战片前,就像村姑见着时尚女魔头,土得掉渣!以至于本该是大陆商战片主要受众的都市白领,很多对国产商战片看都不看一眼。

说了这么多中国商战片的缺点,但我们真的没有好的商战片了吗?有!

《大宅门》《那年花开月正圆》《正阳门下小女人》《大江大河》等影片的质量都是不错的。其中,《大宅门》作为中国商战片的扛鼎之作,很多精彩桥段写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将在文章的“下”半篇,从专业角度带大家欣赏一下一些好的商战片。)

只是这些影片数量少,模式陈旧,离年轻观众还有一段距离,离我们的现代生活过于遥远。

现将中美讲科技公司创业的影片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中国,《创业时代》写中关村如何建成,一群技术青年如何捣鼓电脑。美国,《硅谷》写硅谷创业公司如何从0到1,《奔腾年代》以IBM的创业故事为原型。

首先,从影片类型和情节来看。《创业年代》是很传统的正剧,情节中规中矩。但《硅谷》大胆地用了情景喜剧的模式,情节展开的方式十分惊艳,每集都有让你大跌眼镜的转折点。如果把观众观剧时的脑电波画成图,《创业年代》的电波图可能是正常的正余弦,但《硅谷》的电波图就是一个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大部分时候波澜不惊,但总是出其不意地来一波大幅度震颤。所以《创业年代》这种正剧对追求刺激感的年轻人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

其次,看看人物塑造。《创业年代》的男一伟光正到无聊,男二男三稍微还有一些偏才怪才的味道。而《奔腾年代》虽然算是美剧中比较老古板的正剧,但它的两个主角,一个是荷尔蒙爆棚的霸道总裁,一个是智商爆表、孤傲偏激的假小子。不要说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的问题,就说人物的真实性,我们的创作者还没有搞清“戏剧的真实性”的真正意思。笔者中学是实验班理科高材生,参加过物理竞赛,所以我见过真正的技术怪咖是怎样的人,他们真的是“智商超高情商为零”,活在自己技术世界的怪物。

再次,影片的精气神。国内写创业总有一股子郁郁不得志的感觉,好像创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人物总是背负了太多的时代重担。但美剧似乎对创业看得更开。《硅谷》设置“游手好闲却时时躺赢”的big head角色,对比“一直在拼命却总是掉坑里”的男一,把创业中的“命不好”的问题讽刺得令人忍俊不禁。《奔腾年代》氛围也很压抑,但主角对创业这件事始终充满了热血,不管世界怎么阻拦,我一定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美剧的创业剧对“创业”这件事是百分百肯定而满怀激情的。而中国的创业却始终离不开走投无路、为生计所迫的无奈感。这当然跟现实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在接触了很多创业者之后想说,中国目前的很多创业者选择创业不是出于无奈,而是为了更好,有相当一部分除了对名利的诉求,还有对“创新”本身的诉求。

我们的手机有华为冲进世界前列,高铁跨越五大洲四大洋,影视剧、尤其是商战片却始终在初级阶段徘徊,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笔者这几年对商战片做了很多研究,在剧本创作方面有一些心得。我觉得商战片的创作存在如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问题,老编剧写不出新型商战片,中青年编剧技术不过硬。

之前对《创业年代》做过比较粗浅的技术分析,基本上扑街的商战片都有这些问题,就是连最基本的戏剧创作的原理的都没有遵循。

中国缺少好编剧,这是实情。

将目前7分以上的国产剧查一下,编剧年龄都在50左右。这个年纪的编剧基本都是文学背景出身,可能自己做过生意,但很少经历过现代商业模式的历练。他们的编剧技术都是中国传统戏剧理论指导下的,很难写出现代商战片的感觉。

而中青年编剧,虽然在现代商业的浸润下,商业思维和触觉都更敏锐,但技术都一言难尽。这是因为中国的编剧培养还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为主。在现在这种环境下,老编剧不愿意,甚至是不敢把真家伙教给徒弟。经过专业训练的编剧少之又少,大部分编剧是从小说家,甚至是网文作家转行过来。而小说和剧本的写作完全是两回事。小说注重心理描写,而剧本讲究可视化,小说可以意识流,剧本则强调人物架构。诸如此类。网文就更加不用说。

编剧界有个笑话,“小S至少还给我们看了PPT,而HH只给我们看了个word”。HH的制片人曾经跟他说,电影和小说不一样,小说看不懂读者还可以往前翻一翻,但电影就一遍过。在哪个点让观众哭哪个点让观众笑,前面都要做好铺陈,这就是编剧的技术价值所在。

编剧出师很难,不仅因为学艺过程孤独难熬,还因为前期收入非常之低。很多时候不是编剧自己吃不了苦,而是身负家庭重担熬不下去。一部剧要做好,三五年是必须的。我知道的一部商战片,做了五年还在大纲阶段,而《大江大河》据说是十年成戏,《大宅门》几易其稿,耗费了四十多年。要做编剧,家里必须有个矿。

目前国内不少人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比如出现了“剧本工厂”这种模式,一个公司招三四十个编剧,按照项目需要临时组队,由大编剧做技术指导。运营上引进了创投模式。但这种模式目前也并不是很成功。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公司能够真正起指导作用的大编剧很少,因为这些编剧要么一个人写,要么自己建立团队,绝对不会为了几个小钱去剧本工厂浪费时间的。大部分时候还是不成熟的小编剧自己瞎搞。当然这种模式还在初期摸索阶段,我也不是全盘否定。

其次,艺术来源于生活,要写好商战片不仅要懂日常生活,还要懂商业,也就是说商战片编剧需要有一定的商战经验。这一点是我这篇文章要重点阐述的。

笔者目前已经暂时停止了商战片剧本的写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意识到,我缺乏商业经验。经历过的几个商战片编剧团队之后,我发现很多所谓商战片编剧的知识结构还是文史类,不仅不懂商业,甚至还会出现“官商勾结的商人不值得写”这样充满文人酸腐气的思想。笔者本科和研究生都是经济类专业,身边同学多半从商,我们的思维和学文学的编剧的思维是南辕北辙的。因为缺乏商业经验,加上思想认识上的偏颇,这类编剧写出的人物十分的单薄和稚气,情节浮夸而肤浅。

拿创业剧的结局设置来举例。国内大部分编剧会写大团圆,因为“观众爱看”,但是《硅谷》播了五年,创业团队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十次轮回,但最后编剧给了个失败的结局,男一回大学教书去了。这个结局不是为了做足戏剧性(这也是国内编剧经常掉进去的坑),而是出于对创业这件事的深刻的理解。99%的创业都是会失败的,不管创业者主观上多努力,因为创业受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太多。即使在硅谷,失败也是常态。但是不能说成功率太低就不去创业。创业者之所以会走上这条道路,一方面是因为年轻气盛渴望成功,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Born to be,人生必须要走那么一遭才算圆满。这个点,只有长期和创业者接触,甚至自己就有过深刻的创业体验的人才能理解,坐在不见阳光的屋子里闷头创作的人是永远也想不通的。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大时代》和《创业年代》,就创业者动机这个点详细分析分析。《创业年代》我看到现在,还没搞清楚男一为啥要创业,至今男一还是一个为了人民伟大事业大胆改革的伟光正的形象。该片试图反映时代的强烈情感我理解,但是同样反映时代,《大时代》的男一就接地气多了,人家就是为了替父报仇。这种人物才显得真实,接地气。笔者曾经为创业者做过服务,陪伴诸多创始人过关斩将,也看过很多商业人物传记,一句话说清楚,所有创业者都是为了自己创业,最初的出发点都是个人的功成名就。一些口号式,为了更多人的幸福的动机肯定是有,但它们位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最顶端,等创业者满足了低端需求之后才成为支撑他们走下去的主要动力。如果反过来,这个创业者很难走远。当然,如果只有一己私欲也很容易滑向赚快钱的奸商之列。因为对动机的定位不准,《创业年代》的男一就显得假大空,缺少主角魅力。

我理解制片方的“左右为难”,毕竟现在对创作的束缚太多,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滑向另外一端。同样是国产剧,《大江大河》既满足了一些大的层面的需求,也把人物做得很接地气,一个为了走出山村,一个穷怕了,要带着兄弟们致富。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如何去理解创业者。很巧的是,笔者的一个很亲近的朋友就是《创业年代》男一式的人物,从事如今很热门的区块链行业,在世界某著名大学做技术转移,也有着创业的雄心壮志。以笔者对他的了解,他创业的根本动机是希望成为乔布斯式的人物,做出来的产品是能够满足“刚需”,具有时代创新影响力的。作为工科男,他非常实在,从来没有说过要为国家怎样怎样,但一个“刚需”就把个人抱负和人民福利结合得很好。

国产商战片从内到外透着一股子心不甘情不愿的别扭气,好像编剧真是不喜欢商业,但为了钱非得霸王硬上弓。这就是缺乏商业体验对剧本写作最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没有商业体验,所以不知道“疼”在哪里,没有“疼”过,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就活不起来。就好比,合作伙伴撕裂时,最难受的可能不是损失钱,而是失去一个战友,是信任被辜负,信念被打破,由单纯美好到现实理性的艰难的成长过程。

作为一个看过很多优秀商战片,写过一些商战剧本,亲自陪同亲人、朋友、爱人创过业的文艺青年,笔者想对广大商战片编剧说,创业、商战和爱情、婆媳一样,是血肉丰满、至情至性的真实生活。到创业者中去,到生意场上去,亲自尝尝上当受骗的滋味,体会自私和无私之间的激烈斗争,感受一下明知道自己不行但咬着牙也要硬挺过去的悲凉时刻…你会发现你要书写的到底是什么,要宣扬的到底是什么,要守护的到底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是制片环节缺少专业流程,有些制片方只图多快好省而不注重质量,而有些出品方只想玩空手套白狼的资本游戏。

《创业年代》播出后不久,媒体上就出现了编剧跟制片方打官司要稿费的事件。编剧自己透露,剧组要求一周写四集剧本,而且是边拍边写。这意味着编剧一周成稿(不包括修改)要写到5万到6万字,即使打字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工作。可以想见剧本出来的质量会是怎样。

笔者曾经和美国的制片人有接触,制片人问我多久能写一集(情景喜剧,30分钟体量,不到8000到1万字),我怯生生地说一周差不多。我当然知道国内出剧本的速度,但是我确实做不到那么快,因为每一集我都会认真遵循“分集梗概-分场大纲-剧本”的过程,在设计场时会认真考虑结构之类的问题,所以很耗时。当时制片人的脸就拉了下来,我很紧张,赶紧说“如果要快一点我也可以加班”,谁知她说,“在美国,从创意到成稿,一集剧本没有三个月的周期我们是不收的,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你没有认真准备,我们不制造垃圾”。这件事让我很震惊!但由此也可知国内国外的剧质量根本差在哪里。

做剧确实是非常困难的过程。先是制片方或者投资方确定方向,找编剧团队写,然后拍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各种不专业,或者工作人员缺乏经验和能力,或者某些参与方争夺利益,项目总是一波N折。照国际流程,应该是剧本先敲定之后再进行拍摄,但大陆这边现实的情况时常是,剧本改了很久还没有通过,甚至被全盘否定,项目直接进入拍摄流程,临时招募编剧团队,边拍边写,写成什么样不管,甚至出现演员不满意剧本,现场自己编。

再一个问题,如我前述,目前大陆的商战片主要集中讲清末明初的故事,而现代商战片很少。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好的商战原型故事,如今这么多企业家传记,好好改编都是很好的故事。但为什么至今没有一部好的片子出来?

我有幸听过一些项目的制片过程,现在冒着被封杀的危险把真实情况写出来。在国内,这类故事必须要企业作为牵头人之一,所以项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某著名家用电器企业曾想把发展过程写成一部电视剧,但剧本出来之后迟迟不肯付钱,某著名文化类公司想把创始人的故事做成美剧式的网剧,但自己不愿出钱,而是找编剧团队写方案之后去套其他资方的钱。也有一些企业找我说想写创业故事,但口气都是,“你先写吧,写好了不会亏待你”。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即使企业自己肯出钱,结果也不一定会好,因为企业的目的是为自己做宣传,创始人对项目的期望非常主观,甚至有创始人只是单纯想要过一把戏瘾。而从影视制作的角度,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戏剧性和如何引起观众共鸣。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容易让合作失败。

而在国外,像《社交网络》(写facebook)《硅谷》(融合了facebook, google等诸多企业的故事)这样的影片都是由制片方控盘,企业协助。这样制片方才能保持专业立场,才能发挥创造性。但这种模式必须建立在成熟的影视工业流程之上。因为前期调研工作,尤其是编剧采访,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没有强大的制片方控盘,没有雄厚的资方背书是做不了的。

第四个问题很宏观,可能也是以上所有问题的根源——中国大陆的商业环境还不够成熟,既无法孵化出合格的商战片编剧,也无法孕育出成熟专业的商战片观影观众。

正如本文一开始所提,中国目前最好的商战片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几部作品,《大时代》《创世纪》之类。近三十年中,大陆屡次模仿,统统失败。而香港前两年出的《再创世纪》,虽然横向比较不算差,但跟《创世纪》比差的就不是一个层次了。

一部片不好可以怪某个创作团队,但整体下滑成为一个现象,我们就只能归咎于时代。

我们看看《大时代》和《创世纪》产生的年代和地点,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那个时候香港正完成了现代商业化的原始积累阶段(自60年代末开始),进入“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发展时期,商业上是最乱也是最蓬勃的时期。所以那个时候,香港的商业故事又多又精彩。加上香港那个时候经商环境十分宽松,“商业”无孔不入地渗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大陆79年才开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才遮遮掩掩地开始和内地居民同甘共苦,90年代受港台影响也开放自由过一段时间,但到本世纪后商业才真正成了一件“正经事”,而不再是“不务正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商为末,几千年来商人一直是被人瞧不起的。到清末明初“商帮文化”才得以成型,但依然是屈就于儒家的官宦文化之下。这一点看《大清盐商》便一清二楚。哪怕现在,大家开始崇拜一些企业家,但相比于西方的企业家,我们的企业家就显得不那么“上道”。几千年的文化,不是说变就能变的。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这样不成气候的商业环境中,要孕育出良好的商战片市场是天方夜谭。往细处说,因为一直浸润在歧视商人的氛围中,某些编剧才会觉得“官商勾结”是因为某个商人阴坏,而不能理解商人做笔生意有多难。缺乏成熟的商业环境的影响,就形成不了商业思维,形成不了对“商”的正确认识,培养不出好的商战片编剧。

另一个方面,因为缺少现代商业环境,很多观众“看不懂”现代商战片。

曾经有个制片人说,《硅谷》太偏门了。因为她接触的新型创业很少,如她一样,大部分的大陆居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天天跑去问别人要钱来帮自己做生意的。而《亿万》这种讲期货投资的剧更加只能局限在精英人士的视线里。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大陆的商战片还在借着清末商帮的外衣谈恋爱,或者打着写现代创业者的旗号写创业版《爱情公寓》了。

香港90年代商战片的幸运,还来自于那个时期香港影视的繁荣。

我所讲的繁荣,不是指表面上的,影片数量、投资金额的巨大,而是敢写敢演敢拍,不是所有影片都在发出一种声音,而是百花齐放,不同声音同时存在。那个时候的香港商战片,敢于把主角写成枭雄,就是为了替父报仇,就是为了发大财为家争光,而大陆的主角总是要带点奉献精神,哪怕是现在的港片,如《再创世纪》采用双男主,自私自利也完全抛给了反派。

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本质是生机勃勃,而生机的产生都夹杂着人性的弱点和缺点,这才是人性、人生和社会的真实面貌。而前几年中国影视业经历过所谓的繁荣,是在政策推动下,缺少长期经济环境孕育,没有根基,由不专业的资本催生,浮于表面的虚假繁荣。

近几年,这种虚假繁荣被很多层面认识到,但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一棒子打死。其实一个好的影视市场,必须是要经历鱼龙混杂的虚假繁荣时期才能真正成熟,就像人总是要犯过错误才能真正懂事一样。放手让影视市场自然生长,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发展的问题,却是我们要努力去面对的问题。

影视是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影视长期低迷,整个文化产业也会受到影响。

我接触的一些编剧和制片方,普遍抱怨的一个问题,是有好的素材但是不敢写。我觉得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一现象。经济始终是和政治连带的,国内外都是如此。对某些问题的拿捏,很多文化工作者没有把握,所以畏首畏尾。这是一种朴素的看问题的角度。另一种角度,我们说所有的创作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有时候约束越多越能激发创造性。《大江大河》这么大的一个主题,也涉及到一些重大问题,但是编剧处理得很好,不仅没有避重就轻,反而把大时代写进了观众心里。

归根到底,都是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商战片虽然只是影视剧中的一个分支,但我们要认识到,商业是现代文明的核心,经济生活是我们生活的最主要部分,商战片在影视剧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商战片的好坏不仅反应了影视整体水平的高低,还在某种意义上反应了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程度。

针对中国商战片的发展,笔者给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对立志于写商战片的编剧,放下笔,投入到经济生活中去。

不要过早关在屋子写东西,否则你将进入没钱、没阅历,也没技术的低端竞争状态。功夫在诗外,生活阅历重于书本知识,对于商战片尤其如此。很多大编剧都是先从事了其他职业再来写作的,比如大编剧六六之前是做外贸的。等你把社会这本书读懂了,笔下的内容自然丰富、细腻而有深度。

中国的商战片可能永远不会像美国的商战片那样,因为我们的制度决定了我们的商战和美国的商战是不可能相同的。但只要有真实的商业生活,写出来的东西味道就对。

第二,对想做商战片的制片方、出品方,少几分算计,多几分诚意。

不要把商战片当做企业宣传片,不要打着表现改革开放成就的幌子圈钱,而要始终站在观众的角度,站在群众的立场,真诚地去书写他们的经济生活,他们在创业道路上的血与泪。

对商战片而言,临时组队的剧本团队基本没戏。要么采用好的商战小说,如《大江大河》,小说原作者之前从过政经过商。要么花足够多的钱和时间去做前期调研,如《硅谷》的编剧团队长期驻扎在硅谷,他们和技术顾问甚至联合发明了一种数据算法,还申请了专利…

把工作做到一定深度,这个剧才可能成功。而一切的前提都是,有足够的资金!

第三,对某些管理部门,放宽标准,建立基金,以金融推动商战片制作,甚至牵头做一些重大项目。

商战片和其他类型的生活片不同,涉及题材层面相对较高,对编剧、制片、导演、演员等各个层面的要求也都很高,创作者除了艺术造诣和日常生活经验,它还需要一定的商业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深度。《大时代》和《创世纪》都是TVB当年的台庆剧,是TVB集中了所有层面最好的资源做出来的精品。

目前有一些大公司,大的制片方或者剧本工厂,试图做一些大的题材,但因为怕过不了审,或者得不到大的机构(如证监会)的批准,很多东西不敢写,没有某些机构的协助可能也写不好,所以项目严重卡壳。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描写资本市场的好剧,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多年风起云涌,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尽没于故纸堆中!可惜!可叹!

《大时代》中,丁蟹这个角色是最抓人的,好就好在无法评判好坏却又叫人恨得牙齿痒痒。他是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偏执狂,错的永远是别人。他如此真切、丰满,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找不到原型。创造出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真是一个编剧职业生涯的最佳褒奖!

但《大时代》之后,再无丁蟹!

《大时代》之后,中国再无让人拍案叫绝的商战片!这是整个中国影视产业的悲哀!

累累数千言,道不尽其中艰难。以一人之力,无法撼动整个时代。但一份力量加一份力量,积沙成塔,水滴石穿!

爱好商战片的你我,共勉!

3 ) 三分钟,弃了

得知小美女的戏,在央1播出,很是震惊。这是谁说的话吗?虽然很喜欢小美女,但她的戏,不能昧心恭维,看她照片很是喜欢。看她的戏,忍着烦躁,但终究还是看不下去。看主演阵容,还可以,冯绍峰,袁姗姗,他们的戏,基本可以。我估计小美女也就客串,没想到还挺主要,哎,看了三分钟,所有演员,除了那个老戏骨,都假模假式,装腔作势,哎,没意思,弃了。这种剧跟《我是余欢水》《隐秘的角落》怎么比?没法比。人家几乎全程无尿点,这三分钟就烦躁死。我估计,豆瓣难过五分。拭目以待吧,过段时间看看结果。

4 ) 看了一个开头,被恶心到了,弃剧

那个时代的中关村是什么样子的,编剧导演都不去好好的研读一下么?朝气蓬勃不足以形容,一群心怀天下的年轻人,凭借着读书人的执拗或许还有点呆的真性情,在破旧的仓库,在街头开始他们的创业梦想,这份梦想是以科技兴国为己任的担当和不弃推动的,这部电视剧一开篇那种暮气沉沉的状态看得我喘不过气来,当我看到街头卖中华卡那一幕的时候真的忍无可忍了,果断弃剧,本来想看看自己奋斗过的那个年代,重新体会下那种震撼的我,却彻底被恶心到了。

5 ) 随手记

去年下半年啥时候看的忘了,突然想起来就标记一下。没有从头开始看,但是应该是从个位数的地方开始看,也许第四集还是多少吧。本来这种反应国家大时代变迁的央视剧真不是我的菜的,但是意外地很喜欢,可能因为我期望度低,所以反而包容度高吧。这部剧我愣是没看出主演是乔振宇,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雪花女神龙一类的古装男神形象上,人家都转型了也当爹了气质完全不一样了。扯远了。剧的题材内容我挺喜欢的,从大格局的角度看到很多东西。男一的长远眼光和格局是我很欣赏的,男二和男一的神仙友情也是我羡慕的,男三的思想转变(从一味地小商贩盗版到后面格局提升)也是提升我观感支撑我看到结尾的。袁姗姗的扮相是好看的,整体还过得去,反正比我想的好,所以虽然服装上不“年代”,但是哎呀,主要看的反正也不是这个,好看的话也可以接受,我可不是苛刻的强迫症患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三个人的感情很好没有狗血互相残害的剧情,一直互相扶持,这是我最感动的,所以结局那会我好像哭了,羡慕不来的友情,而且是物质上精神上都能互相帮助那种。周所长和王勇原来都又让我非常讨厌的点,但是后面人物的变化也让我觉得还是立起来的合理的。周所长让王勇接班还有之前豁出去押股权什么的让我觉得他很勇敢,人格难得的上升了一下。

6 ) 没有陆毅正派,不如佟大为灵动,《创业年代》冯绍峰到底差在哪?

很多演员习惯性谈转型,古偶出身的想挑战正剧,悬疑出彩的想在霸总身上找突破,不但女演员有瓶颈,男演员的事业的第二春同样难寻。

凭借清宫剧《宫锁心玉》中的八阿哥出道,冯绍峰这几年想突破定位之心再明显不过,《兰陵王》中冯绍峰算是稳固了其古装美男痴汉的地位,《后会无期》则让人看到他的更多面。等到和赵丽颖的定情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冯绍峰的角色里又多了份强悍的狠,虽然不断在尝试,但冯绍峰的演艺之路始终不算太出彩。

最近的《创业年代》中,冯绍峰再次担纲主演,搭档袁姗姗致敬科技工作者。从貌相上看,冯绍峰出演这类正剧男主并不违和,端正的五官加上沉稳的气质,冯绍峰出演根正苗红的科研所二代按理说应该很有群众基础。

但从邝铭筹这个角色的呈现来看,显然冯绍峰的表现不能算好。这其中当然有角色人设的问题,邝铭筹这个人物脑子活、重义气更重要的是还有情怀,按理说备受工友爱戴的他敢于冲破体制勇敢走向市场,应该是个敢爱敢恨的主儿。

事实上剧中也确实有体现。第一次为电脑主板奔赴广州,他就是靠拍板砖制住了“倒爷”,不但拿回了单位的外汇还顺利打开了广州市场,进而为后续开拓香港和日本市场埋下了伏笔。

可整个追下来,邝铭筹这个人物却并不讨喜,甚至还有点“圣父”气质。他为了工友讨工资的过激举动“背锅”主动辞职,可以算作义气;主动“下海”跑市场,几次被周定北以“停业调查”暗整都不计较,可以算大度;支持唐教授的汉字编程卡,算家国情怀。

但是接下来的操作很迷幻了,合伙人江城挖来的“宝贝”苏妍因感情问题闹离职,他亲手送到对手周定北手里,这难道是妥妥的活雷锋再世?汉化编程卡投资的钱他出了,挣钱的依然是周定北。明明他和周定北都是研究所的“亲儿子”下海,但在主板上吃了亏的他,在财务系统的代理权上他依然被包抄,这些都不能阻止他的爱国情怀,去日本谈判,他还是拿核心技术换公司目前带不动的“新技术”。

从情怀的角度看,邝铭筹是个十足的好人,兄弟情、家国情都拿捏的很好,但如果从企业负责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个坑啊。如果江城不是他的“兄弟”,宇文婧不是“暗恋”他,这公司不黄才怪。

再说回冯绍峰的长相,虽然他有演正剧的颜值“敲门砖“,但冯绍峰的败笔也很明显,眼神太无神,让他在出演角色时的感染力就差了很多。不如陆毅那么自带正派气息,也没有佟大为的灵动,加上角色本身自带“圣父”气质,冯绍峰的这次试水多少有点寡淡。

近年,人到中年转而挑战正剧是不少男演员的选择。已经在列的陆毅、佟大为、王凯,正努力的李晨、杨烁,这些人的外形条件基本都没问题,但味道却大相径庭。

陆毅最拿的出手正剧肯定当属《人民的名义》,但从偶像派到正剧检察官,中年陆毅显然有点用力过猛,尤其是在一众老戏骨的衬托下,演技更显稚嫩,好在整部剧的水准在线,也让他刷了一波存在感。

佟大为的优势就在于“无害”,老少皆宜,和蒋欣搭档出演的《奔腾年代》中,佟大为饰演的火车专家虽然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少年气,但因为佟大为的亲和力,让他和战斗英雄金灿烂的“别样”爱情也接上了地气。

王凯的转型则是全面化的,但最出名的除了《伪装者》《琅琊榜》,就当属《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了。可少年宋运辉虽然肯拼又上进,但因为瘦削,多少和正剧演员的路数不同,加上王凯本身的扮相略带“苦”,自是有一番味道。

以上几位算是探索成功的范例,但有一些演员虽然想往正剧转型但却没激起大的水花。比如这几年够火又引起很多争议的杨烁,虽然也凭《大江大河》的雷东宝惊艳了很多人,但之后他在和潘之琳、马苏等联合主演的《绿水青山带笑颜》中出演的许晗就不算成功,反而因为花样耍“油”而备受争议。

最近热播的《幸福里的故事》,李晨搭档王晓晨出演,原本他饰演的角色李墙叛逆、讲义气又自带痞气,但李晨的长相显然过于憨厚,很难和角色贴合,加上以近半百的高龄挑战青少年,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偶像剧出身想靠正剧为演技正名是不少男演员的出路探寻之举,但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遍地开花”,长相是一方面,自身的气质和前期的人设等都会影响男演员们在正剧中的感召力,与其盲目转型倒不如找准定位后一击即中。否则,只怕会浪费了这机会。文/红皇后

7 ) 《创业年代》:“坏人”周定北身上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

最近一直在追《创业年代》这部剧,虽然这部剧有时候会断更,里面演员出色的演技还是深深吸引了我。 这部剧是由冯绍峰和袁姗姗主演,但是主演的两位并没有给我带来比较深刻的印象,反而是一些配角,给人以启发和深思。 最让人感觉有趣的是周定北这个角色,刚开始出场大家都讨厌他,认为他老出来搞事情,不断的阻碍邝铭筹等人创业,阻碍邝铭筹创业不就是等于阻碍祖国发展 吗?他可不就是坏人?那你可就想错了。 虽然周定北给邝铭筹一开始的创业之路带去了阻力,但是他无形中也做了邝铭筹创业成功的助力,周定北不仅不是坏人,他还是一个心胸坦荡,可敬可爱的好人。 周定北的具体好处在下面我会为大家一一道来: 一:做事严谨,一丝不苟,而且特别清廉,是个好干部好领导。 周定北刚出场的时候,大家认为他固执死板,不仅阻碍邝铭筹知青社的发展,还要去举报他们,认为他们有作风问题,会犯错误。 这一举报害的知青社不能营业,还害的关桃流产,喜爱孩子的洪雨桥一辈子不能做父亲,这一切都是周定北造成的,他成了大家眼里的坏人。 但是从侧面来说,周定北坦坦荡荡实名写举报信,不赞成邝铭筹的做法,却没有私底下搞小动作。 虽然思想陈旧,为人固执,但他是站在研究所,站在一个老领导的位置上思考问题。 而且他做人处事一丝不苟,为人清廉,去谈客户,西装里面竟然穿了一件自制的半截袖衬衫。虽然是个干部,但是拒绝占国家的便宜,从周定北私下的生活可以看出来这一点。 周定北做事从来都是从大局出发,为国家考虑,这一点让人钦佩。 二:为了公司发展,周定北主动替王勇背锅,并且扶持王勇成为公司总经理。 周定北在研究所的支持下成立了旌旗科技,王勇成了他的左膀右臂,俩人每天忙着扩大公司规模,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树立标杆。 成了总经理的周定北没飘,助手王勇却先飘了起来,为了面子,王勇帮助老乡在公司进货的时候偷税买家电,还被相关部门查了出来。 出了那么大的事,周定北却一改以前的作风,怕这件事毁了王勇,自己主动站出来背锅,还说家电是自己买来用的,然后引咎辞职,推荐王勇做旌旗科技的总经理。 周定北这么做,一是不想让年轻有为的王勇因为一件小事就毁了一辈子,二是为了旌旗能够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它需要一个年轻有为,高瞻远瞩的领导人,而上了年纪,落后于时代的自己显然跟不上年轻人的思想 。 为了旌旗能够更好的发展,周定北义无反顾的奉献了自己,表现出来的大家风范让人佩服。 三:金融危机面前,周定北努力保住所有员工,他信奉狭路相逢勇者胜。 金融危机来了,总经理王勇被来势汹汹的危机吓破了胆,他主张大幅度裁员,缩减公司的一切开支,希望能够保住公司不破产。 可是一直以公司利益为主的周定北却跟王勇唱起了对台戏,周定北认为金融危机虽然凶险,但也是个机会,我们要在绝境中寻找新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逃避退缩。 最后,周定北把自己的股份都贡献了出来,和洪雨桥合作的象棋游戏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成功,也让旌旗科技重新成为国内IT行业的排头兵。 面对危局,周定北的气度和魄力让人信服,他把员工当成家人,坚决克服一切困难,努力保住所有的员工,他看好游戏发展的前景,力排众议,不惜捐出自己的股份,也要背水一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本来以为胜利后的周定北会松口气,却没想到他打算离开旌旗。把大权彻底交给王勇,周定北认为自己这些年耽误了王勇,自己在一边的督促和辅助限制了王勇的能力,他为此感觉愧疚,所以决定离开,他认为这么做对旌旗来说是最好的。 总结一下: 电视剧刚开始播出的时候,很多人都讨厌周定北,认为他思想陈旧,为人死板。可是慢慢的,大家会发现,他并不是真的死板,只是在工作上很较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周定北的智慧和领导能力渐渐显露出来,他也一直在进步,很多优点和人性的光辉警示我们,也值得我们学习。

短评

乔振宇演绎洪雨桥,先夸一下乔振宇的演技,特别自然到位,加上原音更加有感染力———昨天看了两集创业年代,乔振宇饰演的洪雨桥是个有点冲动又讲义气的帅小伙,非常爱妻子也重友情,有担当也有点小聪明,片花看,洪雨桥后面发家致富,走在了浪尖,是当时先富起来的那批人,而是片头站来天台的他又似乎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也行是急功近利,使自己迷失了方向,最后又迷途知返,帮助好兄弟。这个人物起起伏伏,挫折坎坷的一生,是创业年代一些一夜暴富的人的缩影,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到彩虹,这个人物应该是相当丰富多彩的,乔振宇的演技也一定能把这个角色演绎的更加具体更加饱满。80年代初的记忆由于这部剧慢慢打开,改革开放的40年,是这些试探着的进取者用自己的理想和拼博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也让中国IT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7分钟前
  • 向日葵
  • 力荐

冯绍峰

11分钟前
  • 莫怨莫愿
  • 还行

配音垃圾剧情垃圾。2颗星不能再多了

12分钟前
  • Zzzzz
  • 较差

看来没人认真研究国剧节奏了,创业的成绩与困难一定是七三开的,而且成绩一定是在克服困难下量化升级的,要看到实际的东西。你打一次boss还能有装备呢?我创业的成就感在哪里?

16分钟前
  • 二十四桥明月夜
  • 较差

央视播的话,一般质量还有点可靠的,但是这个满满偶像剧的滤镜打光和妆容,完全就给人一种天然的距离感,这是时代剧,甚至改革开放旋律剧,还搞偶像剧那一套,打着年代剧创业剧其实还是都市爱情偶像剧那一套吗 ,做不到真实还原度已经是拉垮第一步,后面剧情再撑不起来的话,就崩一半了

21分钟前
  • 雾川
  • 还行

挺喜欢这种题材的电视剧的,还不错

23分钟前
  • 推荐

让一帮搞计算机的人去接线也就算了!居然接好线连接线都不对一下就通电?

24分钟前
  • 大华
  • 还行

打低分的人什么心态,现在这么用心的年代剧很难得了,还这么踩,豆瓣真是变的越来越知乎了,非得否定别人才显得自己逼格满满

28分钟前
  • 巴黎时间
  • 力荐

白开水版的流水账

31分钟前
  • 沉默年代
  • 还行

剧情挺紧凑,没有多余注水的,很正的一部剧,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各有各的性格,冲突点也很真实自然,道具也很用心符合当时的年代,很顺应现在的国情,警醒现在的IT技术行业,两集根本不够看啊,第二集老婆流产那里乔振宇哭的我心疼(つд⊂)

32分钟前
  • 红豆Q糖
  • 力荐

第二集就开始狗血了

33分钟前
  • 巴列斯特尔
  • 较差

最起码我看来 是蛮真实啦

35分钟前
  • 所幸
  • 推荐

有辉叔,还能差?!笑话~

37分钟前
  • hfg
  • 推荐

好无聊,且要滑向狗血。

39分钟前
  • 居无间
  • 较差

配音出戏。

43分钟前
  • Sky
  • 较差

冯绍峰看着好老啊~脸都松了~能不能找点年轻演员演年轻时代~

46分钟前
  • 嘉66
  • 还行

年代剧,美颜、滤镜、磨皮一开,注定烂剧!制片人长点心吧!

48分钟前
  • 展望
  • 较差

老板一定要和会计谈恋爱了。

53分钟前
  • 小艮
  • 较差

拍80年代的剧,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开着滤镜和美颜,看着所有的人都白花花的,脸上都没一点血色。开着高清摄像头,拍出来的剧,人物看起来真实,肌肤布景什么的都感觉心里顺畅,难道不好吗。非要什么电视剧都开个美颜和滤镜,看着真她妈难受。

56分钟前
  • 宽粉条
  • 较差

一部新的剧集,按说不应该这么赤裸而直接的评价,但是从故事的第一集开始,剧作就开始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整体的故事应该来说还不错,但是感觉导演并没有把握好,看起来感觉还是有一种非常累赘的感觉,一般般吧。

1小时前
  • 霜轩落笔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