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纪录片以深入浅出的手法,从现代企业的本质、演变、冲击和可能的未来四个方面,批判地揭示了现代企业所隐含的内在运作、发展的历史、其所带来极具争议性的冲击及未来的可能发展。影片开篇便采用了“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和“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的诊断标准,对那些财团法人或大企业进行人格检查,试图揭开跨国大企业的真面目。本片耗时六年完成,采访了来自不同业界的40位人士,这些业界精英现身说法,道出了企业机构以牟取利润为终极使命的惊人秘密。我们的确患病了,唯利是图、人情冷漠、反社会人格等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依靠我们的勇气、智慧和决心去阻止它。
由马克·阿克巴与詹尼弗·阿尔伯特联合执导的发人深省的纪录片《大企业》,根据乔尔·巴肯的《企业的性格与命运》改编拍摄而成。本片荣获2004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大奖在内的26项国际大奖以及10项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大型企业已经成为了当今的主要组织形态
拼图 电话系统 老鹰→对企业的比喻←坏苹果 怪兽 鲨鱼 弗兰肯斯坦
cooperation agenda,business和company
公司 birth:纽卡门 采煤 炼钢 纺织 汽车 等等
企业的律师很精明:南北战争后,第14次宪法修正草案被通过,黑人也有了生命、财产和自由权→律师说,公司是法人legal person,也有这些权利。
cooperate→limited responsibility→只为一小部分股东的短期利益着想,其他?不考虑!
企业的形象?被营造出来的。
将成本外部化→转嫁危险给第三方,即社会大众
对员工的危害:裁员 工会搜捕 建在国外的黑心工厂给员工极低的工资和工作环境 童工
要饿死了还有这么多的对环境和人道的要求吗?(富士康建厂郑州,当时报道是创造了N个就业机会,可是,长时间的重复性劳动,人的精神受到伤害,都不被考虑吗?可是,对一个吃不饱的人,却要求他怀抱更高的精神追求,何不食肉糜?两难啊!)
在多米尼加的垃圾堆,经济学家发现了耐克的财务报表,其给工人6.6分钟的时间完成一件T恤的制作。一件的工资是8cents分钱。
科学化剥削(1.大屠杀与现代化。2.现代黑心工厂的人,不是奴隶吗?估计只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奴隶——后代不需要仍然为奴——罢了,但是,他们的生活情况呢?有待进一步找到各个时期的各种生活数据来进行比较)
产业转移←因为当地人不再desperate(太迫切于挣钱果腹),而转到其他更穷的地方。
出口加工厂。
涓滴效益trickle down effect: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临近地区的发展
自贸区→招商引资 优惠政策如免税期延长→工人在工作的前几年,工资还是很低
对人的健康的危害:有害产品 有毒垃圾 污染 合成化学制品(石油制品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便利的生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只是不够智慧到写一张有远见的benefit-cost analysis罢了。)
敌敌畏(DDT)曾经在我们的抗战时期被用来预防斑疹伤寒的传染!
有些石化产品对环境有害→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人,还有其他动物
开枪杀死一个人是犯罪,要是慢性杀死一个人呢?→工业∝癌症
对动物的伤害:栖息地被破坏 工厂式养殖 实验 抗生素/生长激素喂动物→危害人的健康(尽管市场上的牛奶已经过剩,但是,养殖者还是愿意给自己的牛打激素以多产奶→反正有受益,多产些奶多挣些钱嘛。→打了人造荷尔蒙的牛,会患上乳腺炎,这导致挤它奶的时候它很痛苦,有时候它乳腺炎的脓也会进入牛奶!【就问你恶不恶心!】然后,奶里边细菌飙升,被消费者喝掉)。
越战,美国给越南的森林打脱落剂,但是此化学品对生育有影响,越南人生了很多畸形婴儿,美国军人也是,但是美国人可以告孟山都,并且最后得到了赔偿(但是孟山都坚持自己无罪,而且,越南人都没有得到赔偿)
(孟山都后来被拜耳收购,拜耳当时股价还增长了。就这么一家臭名昭著的企业,还有人支持,结论1.市场的随意啊!2.too big to fall。PS:说句题外话,就是中国的企业,看看背后谁是股权持有者,你会发现,很多感觉起来是中国的公司,其实它被美国日本银行家投资人等占有了不少)
对环境的危害:clearcuts净切割? CO2排放 核废料 河水被污染
企业有罪→违反反托拉斯法 税务造假 大型污染 违反法律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坠下来,虽然我们确定会有这么一天。)
生物圈不是只有人类!
generational tyranny:我们强制地征接下来几代人的税
商业的病态,谁为这个精神变态买单?
有时候,CEO只是为董事会负责的一个台前人物,没有太大的权力。
个人可能是善良的,但在组织中可以变得极其残暴。
“the death of birth” 动物濒危灭绝
人类是资源/其他动物生命的掠夺者
1991攻打伊拉克,投资石油;911事件,投资黄金
WTO,IMF,美洲峰会等
私有化 占用财产 vs 公共事物
AOL(时代华纳的子公司)拥有《祝你生日快乐》的版权
广告讲故事的水平越来越高(不合逻辑却很难让人看出漏洞)→操纵我们购买(心理学家。媒体技术。越了解顾客,沟通策略越高。)→创造需求(“无用”的哲学)
商业形象
企业推销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印象控制”,企业做好事“漂亮的假象facade”
不生产产品,而是生产品牌概念
迪士尼“家庭 魔力”
孟山都推销给奶牛的激素rBST(实验在30只老鼠身上做了90天,而且对人体有害的结论被他们有意删去):专家 教授 记者 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大众→该产品被发现有害之后,电视台要播,孟山都雇律师给电视台发传真恐吓,最后,短期内没播出(因为电视台怕被告,怕失去广告收入)→压制报道 Fox台长被贿赂后,还想花钱让制作这期节目的员工闭嘴→最后,孟山都的律师修改了台词(把大问题变成中性词语minimize,把批评的语句删除,改了83次),变成了律师们认为的可以被播出的版本→但是,这几位不为金钱所动的员工坚决反对播出,老板想裁员他们了,他们求助公司律师,但不被帮忙→因为企业的报复,他们诉了whistle blower 揭发案→最后,没打赢官司,之前收到的胜诉的钱在Fox继续告他们之后,又还了回去。(这些正义的新闻工作者,丢了工作,还没有得到赔偿)
美国支持了德国在一战后的重建
可口可乐的芬达汽水出口到了纳粹德国;IBM和大屠杀(每个集中营都有IBM系统[当时的计算机器是打孔卡的那种机器]来进行统计)。
国家的独裁程度越高→大企业的发展越好。如:“为美国石油公司平定了墨西哥,为国家城市银行平定了古巴和海地,为布朗兄弟证券平定了尼加拉瓜,为制糖业的利益平定了多米尼加,为美国蔬果公司平定了洪都拉斯,为标准石油平定了中国。”——巴特勒将军General Butler,1930s说的
(关于中国的这个,有能力的研究经济史的,可以写一下,抗战时期外国资本对战事的影响,当时这些公司背后的国家,即美国,的政治,其中多少人把持或者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决策,而且,这些人又是怎么和中方上层勾结或者说投资某一个政党的,并且之后,中方领导人怎么给了当初美国资助者优惠的…←但是上述的资料和数据估计不太好找)
(企业用钱控制政治,如政治献金、资助议员和选举、花钱组织游说团体或者雇律师,再借助政治和军事力量来抢得更多的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特权,挣更多钱,再投资政治,循环下去→商界的一小撮人越来越富,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的不满情绪增大…)←这不是一种阴谋论,这是真的,钱可通权,有钱人可以政治献金,成为有钱有权的顶层精英,通过促进他们收入的法律和政策…他们的特权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小民不会知道我们辛苦工作就值这点工资还是我们的工资被更大的力量给控制了。
继续巴特勒将军的故事,1934年,因为华尔街不喜欢这个搞新政的罗斯福,所以,想要扶持巴特勒将军进行叛国行为→一个老兵组织上街游行要求退休金/抚恤金bonus→但是巴特勒将军不想这么做,公布了这件事。之后,政府相关部门也查出来了这个密谋推翻政府的组织的资助者,其中包括了美国的知名企业,如摩根斯坦利、杜邦和固特异轮胎公司等。(我之前看纪录片《America in color》,其说这是退伍老兵不满没退休金才起来抗议的,所以,今天这个观点是我听到的第二个关于此事为何发生的观点。怎么说呢,历史本就是扑朔迷离的,被各种修改以利于自己的叙述,被各方面观察来看出新意,被各种理解而产出不同的结论…总之,我们之后会听到更多的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声音的,接受就好。还有,美国真的大量干涉他国事务,如冷战时期,被美国资本家投资的联合果品公司真的打败了中美洲,危地马拉政府也是被美国扶持的非共产主义倾向者)
政府对企业的管理能力相较当初降低了很多!→企业玩弄政治于鼓掌之中,资助政客→寡头统治oligarchy
(冷战是不是因为共产主义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会对跨国企业和这些有钱人的企业的发展/收入造成影响,所以有钱人施压政府,同时上层给大众加以“假想敌”的影响,然后造成一种敌对状态,大众得到一种要灭掉共产主义的心态,最后,企业借国家之力来实现少数几个巨富的目标,即拖垮社会主义,以实现把自己公司的商业触角遍及全球以赚取更多利润的目标。?←要是这样的话,历史是不是能够被另一种口吻所叙述?)
企业家是新的主教priest。
政/商说客lobbyist
企业“我的目标很高尚”,同时,它比你更懂你。
不是企业想要有社会责任,而是它想让你感觉它有社会责任。
法律←律师告企业。但是当局不管
科伦拜Columbine高中枪杀案的孩子,其所在的科罗拉多州的很多人都从事武器制造业。(两者是不是有什么关联?)
诉讼 立法 行动 教育 抵制 社会投资 远见:更好的故事
绿色 可持续
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通过选举改变政府。
坚持人类的正义感,你的行动可以改变生产和经济!
诈骗!逃税?!虚增利润?!
从安然公司到泰科,从施乐公司到安达信。这些美国企业史上赫赫有名的公司,在阴暗处玩起了欺骗公众、误导舆论、僭越法律的肮脏游戏。
他们涂改上市财报,以期在股市上纵横驰骋。
他们的高管贪污腐败,短短几年就挥霍数亿美元。
他们与暗箱操作狼狈为奸,以欺骗和嘲弄社会公众为乐。
这部纪录片揭露了美国大企业蒙蔽公众的真相。
上世纪90年代,世界天然气巨头安然公司的财务丑闻惊爆全球,自1997年起,安然公司虚报6亿美元的净利润。丑闻经媒体曝光后,安然公司股价一路狂跌,到2001年已从高点的80多美元跌至0.26美元。标普也随即将安然的债券评为垃圾级。在勉强维持了几个月后,2001年12月,安然向美国法院提交了破产申请。
一代巨头就此轰然倒下。安然事件带给美国社会广泛的震惊,布什总统不得不出面安抚民众的情绪,他宣称,“美国仍是全球投资者最佳的选择,95%的美国公司都是诚实信用的。”但社会各界开始逐渐相信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的论断,“一个筐子中腐烂的苹果能够迅速传染周围的同类。”
美国各大商学院开始恢复商业伦理道德的授课,各大专家学者开始从资本主义逐利理论的研究中渐渐清醒。当资本主义血管中流淌的自私基因开始弥漫到整个社会,道德、伦理和法律与效率、金钱、欲望的对垒将在这个社会中轮番上演。
丑闻之后,舆论哗然。但喧嚣之后,公众往往会慢慢遗忘。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大企业》从现代企业的本质、演变、冲击和可能的未来四个方面,批判地揭示了现代企业所隐含的内在运作、发展的历史、其所带来极具争议性的冲击及未来的可能发展。
影片开篇便采用了“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和“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的诊断标准,对那些财团法人或大企业进行人格检查,试图揭开跨国大企业的真面目。
本片耗时六年完成,采访了来自不同业界的40位人士,这些业界精英现身说法,道出了企业机构以牟取利润为终极使命的惊人秘密。我们的确患病了,唯利是图、人情冷漠、反社会人格等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依靠我们的勇气、智慧和决心去阻止它。
首发飞观应用,小程序同名://www.fillgreat.com/tools/app_download.html
“企业的底线就是利润,这条底线凌驾于所有目标之上,董事会不会考虑你是不是一个好人,只会关心今年的分红有多少钱。”
提供了详实的信息,改变了我的旧有认识。引人深思。
1.最邪恶的Corporation无疑是军火、石油以及金融集团,片子没有涉及太多(也许是因为再讲它们就太陈词滥调了);2.环保是另一件事;3.我不相信Corporation、Government,我也不相信什么“People”;4.里面有两个“本阵营”受访嘉宾说话像弱智;5.女旁白那种有点indifferent的声音十分舒服,太舒服了。
贪婪,资本永恒的邪恶属性。公平与效率的跷跷板,经济领域没有结果的话题。
每次看这种纪录片,我都有种警觉感。我知道它在说什么,我也知道我照样应该做什么。制度总是有彼端的,关键是这个制度有没有能力自我完善。
希望我们不必在多年之后被迫拍这种教育片 虽然那也许就是査建英说的“好好儿(按:不如说乖乖儿)当左派”
institutionalization能用人的道德范畴来衡量么?看到Interface的CEO动情的说我们都是plunder时觉得他们的反思至少证明体制的希望还在,人类文明还不至于栽在企业手里
前面讲得还不错,后头就有些偏激了,请的人倒是都挺牛
居然是十五年前的片子,那时候大概没人想到今日FAANG/BAT这样的巨头已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真正地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品牌操控心智,资本主义操纵政局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只要想到我们蝼蚁般的一生会在为企业雇主打工,为收税的政府打工,再被消费主义挖空钱包的循环中度过,才真是细思甚恐。谷歌的不作恶,以为是基本要求,滴滴等事件后,发现这已经是垄断型企业的最高道德标准。
原来资本主义还是不如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顶多把人都折腾死,把地球留下;资本主义最后能把地球折腾死。
纪录片很难保持中立态度。因为导演在制度外。在制度外我们都可以扮演一个好人的角色。而在邪恶的制度内我们都很难避免变成怪物。这正是贪婪的力量。
所有人都不应错过的一课!
很不错。导演应该是左派人士,字里行间对公有制企业还是颇为欣赏的。一句话概括这个片子,大概可以用马克思的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内容很好,出发点无法赞同。这部纪录片总得来说总结了企业的三大罪责:劳工问题、环境破坏、干涉政治。甚至于看到最后我简直要怀疑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们搞不好才是最想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群体。过分的夸大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但实际上该对此负责的不止是企业本身,被谴责或许是因为他们赚了太多钱。
将资源私有化,本质“贪婪”,不顾后果的榨取利润。如果有天地球走向末日,那是自私的人类咎由自取的~!!
a corporation as a legal person -> John Rockfeller, Henry Ford, J P Morgan... ->the insane generation ->new mode high-end corp. running
uttered an exquisite ejaculation on "Corporation", chapter-style's got a stout definition, but not with relish
当作企业史看吧。本来就是很严肃的一部纪录片,但是因为XBMC频繁死机,看得晕头转向。推荐给企管相关人士科普
信息量充足,思路推导也很顺滑;这样的海量整理下,能有很为清晰和好懂的传达,值得鼓掌。蛊惑孩子从而纠缠父母去的主题公园,战乱之时可口可乐也是“纳粹饮料”再到全球化背景下政府控制力与在地理范围壮大的公司之下的左右互搏…末了电影者则是把自己的制作放置于同样命题的思考,略微有点“背脊发凉”的感受。它并非对某件事急迫的呼吁或是痛陈,也非冗长论调的重复;厘清关系、更加知晓,也算及格了。
not until enviromental conditions become commodities themse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