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uel Byck(Sean Penn 饰)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家具推销员,他厌恶欺骗,并因此和哥哥关系破裂,但是工作要求他不得的学会谎言;在生活上,他和妻子长期分居,每个星期只有一次机会见到自己的三个孩子。
Samuel Byck有一个做汽车修理工的黑人朋友Bonny Simmons (Don Cheadle 饰),Samuel一直想和他合伙做上门修理轮胎的小生意,而尼克松总统许诺推行的小额工业贷款计划给他们的未来点燃了一丝希望。
Samuel向政府机关提交申请后,开始是长达两个多月的漫长等待,期间,妻子正式提出离婚,工作也丢掉了,一切越来越糟糕。
贷款的落空破灭了他最后的希望。Samuel偷走了Bonny的抢,准备劫持一架客机撞向白宫,和尼克松同归于尽,用这种决绝的方式让世界注意他的存在。
更多内容请关注个人自媒体订阅号“楷威映画记(kaiweimovie)”
刺杀肯尼迪是一个历史事件,那刺杀尼克松又是怎么回事?其实“尼克松”这三个字在电影《刺杀尼克松》里只是一个噱头,与政治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尼克松这个名字是可以被替换的。
作为一个政治事件,肯尼迪是不可替换的。而尼克松这个噱头为了表达那些小人物做的对比和铺垫。
在“刺杀尼克松”中,人们找不到熟悉的东西,那是因为把眼光盯在了“刺杀”的动作上,去寻求某种相似性,但结果并不相同。两个事件只是包含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刺杀成功,一个是刺杀失败。而正是这失败带出那熟悉的部分——推销员之死。
相同的与不同的
这份熟悉来自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该话剧1949年首演,1966年改编成同名电影。故事通过两代人的失败,否定了人人都能成功的神话。
同样是有关推销员的死亡,本片中萨缪尔·贝克这个人物已结合到美国新的社会生活中去,主要是与尼克松的政策和他带来的美国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出贝克在其中的格格不入。
米勒版的推销员威利,在看到自己的窘境后,想要寄托于自己的下一代,而这一代仍然重复他的失败,于是他选择了撞车而死,他觉得这样不会伤害到其他人。
而《刺杀尼克松》中的贝克,却选择并不轻松和简单的死亡:劫机,并撞向白宫,他想在最后一刻,获得巨大的“成功”。
虽然是不同的故事,《刺杀尼克松》还是继承了米勒故事中的“失败者没有活下去的权利”这个主题。彻底的失败让贝克这样的人没有更好的选择。
影片中的贝克正是在走投无路的状态中,开始逐渐地分裂成报复社会的绝望之徒,亡命之徒。
从刺杀大人物的题材上来说,还会让人联想到马丁·西科塞斯的电影《出租车司机》。当然,最明显的不同就是结果,德尼罗扮演的特拉维斯不但刺杀成功,还让他有了些英雄的味道。
而贝克的刺杀伤及到无辜,是不受人同情的。所以贝克的悲惨在于,本该受到人们同情的他,却因为最后的暴力手段,而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
“一切都是为了钱”
人的落魄往往是和金钱扯上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金钱一般指的就是收入,贝克就是这样一个收入低的落魄推销员,在这份工作面前,他总是显得笨拙。
他想让老板满意的同时,脸上还带着那种知道最低价格的慌张。这是典型的,带着点卑微,同时抱有些许善良的人。
影片中两次表现贝克推销的场面:
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始不久,要最先展现作为推销员的贝克,是怎样一种状态。他总竭力想卖掉产品,而面对高价,顾客自然是希望能够优惠。眼看着贝克就要失掉顾客的时候,老板出面,想办法留住顾客,在老板面前,贝克不是合格的推销员;
第二次,一个买桌子的顾客不想听贝克对产品过多的评说,只想知道最优惠的价格,无奈之下,贝克说出了最优惠的价格。而老板再次出现,指责贝克报价太低。而当桌子卖出去之后,老板却微笑着握住贝克的手,原来刚才的指责是一次考验,让贝克虚惊一场。
但每天的工作不会总那么顺利,贝克一度陷入没有业绩的现实中。为了摆脱这种平庸的生活,他想到要自己做老板,掌握属于自己的生意,但仍没有勇气推掉现在的工作。一个最重要原因是贷款要等八到十个星期才能落实,他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下辞职,那恐怕会带来彻底的失业。这个代价,他心里是有数的。除了努力工作,他要面对的是漫长的等待。
推销商品时的紧张都因为内心的焦虑而变得奋不顾身,不再要什么原则,也少了从前的矜持。当办理贷款的人对他说:“忍耐是美德”的时候,贝克在心里也会告诉自己,忍耐不能当饭吃。
“一切都是为了钱。”当贝克对着电视机里的尼克松大喊的时候,他已经离冒险的生活不远了。向老板辞职的贝克显得理直气壮,但老板的回答仍然带着冷漠和伤害:给你十分钟收拾你的桌子。
把挣不到钱的困境,或者说金钱的压力逐渐放大,直到生活陷入低谷,甚至破裂、走投无路,贝克因此逐渐成为这类人的代表,甚至最终成为一个牺牲品。
“你不能用权利养家”
不能挣钱的男人,被妻子和家庭抛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贝克的生活就这样一片一片断裂。
除了经济的残缺,贝克的家庭也是残缺的,他生活中另一个真实的状态就是孤独。工作也会缺少动力和温情。
贝克总想重新唤回妻子玛丽对自己的情感,但玛丽表现出的是冷漠与厌倦。更让贝克颇受打击的是,玛丽带着孩子被别的男人开车送回家,而那个男人他并不陌生。
在情感面前的绝望,如同他等待贷款时的无望,被折磨到尽头的他,必然要表现出应有的愤怒,比如,他会毫不顾忌地把酒泼到那个对玛丽非礼的男人的脸上。
影片中,与贝克推销商品平行穿插出现的,就是他不断去玛丽的家或工作的酒吧,不断地想重新进入她的生活,但和职场上的处境一样,屡试屡败。
尽管他会把微薄的工资递到玛丽手中,但这种表达方式不会让妻子有任何转变,最终他们的关系还是要走向破裂。
爱情之外,还有友情,影片中经常出现的朋友,是个修理汽车的的黑人邦尼。贝克想发展自己的轮胎生意,就离不开邦尼的支持,也是唯一的支持。而这个朋友又是对比出贝克种种缺陷的关键人物。
邦尼很现实,认真工作,对他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贝克曾对邦尼说过:“一个男人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工作而放弃权利。”邦尼的回击正中贝克的伤处:“你能用权利养你的孩子吗?”贝克无言以对。
权利在金钱面前显得虚弱。他会紧紧抱住邦尼的孩子,一脸忧伤。他更不会忘记,当问到邦尼的儿子,假如父亲离开他,他会怎样,孩子说,永远不会有这样的可能。
一切已经够让人疼痛的,已经够糟的了,但很多事情都一次次的降临到这个可怜的推销员身上。没有等到贷款的贝克,等来的却是离婚协议书。
这还不算什么,等不到贷款而焦虑的贝克,用非法手段伤害到了哥哥的利益,在一连串打击之后,贝克迎来了兄弟反目。在社会中的人,失去了应有的链条和各种人际关系,贝克不仅被家庭抛弃,更逐渐被社会抛弃,成为彻底的孤家寡人。
“你才是坏人”
影片中反复出现尼克松在电视里的讲话,像是在鼓励人民,又像是在做自我宣传,当然也有自我辩解。
一开始,贝克生活在尼克松话语的激励下,比如“内心有动力,才能成功。”类似这样的话,一直影响着贝克的想法。随着贝克状态的每况愈下,影片中尼克松的镜头也越来越多。贝克除了冲着电视机里的尼克松大喊外,回到家中,他还会对着电视机里的尼克松骂道:“你才是坏人。”
是什么让贝克转变了对尼克松的态度呢?生活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在他眼中,尼克松一直是图像里的人物,并不能解决他自身的困境,他感觉不到尼克松的存在,或者说他找不到尼克松存在的意义。
当生活开始发生巨大转变,贝克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终于知道自己不顺利的原因,找到了报复的目标,直至最后的行动。在生活中,尼克松出现在电视画面里,也是给贝克的反复提示,让尼克松的形象深入他的脑海,并在特定的时候,搜索出自己与尼克松竟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不是一个绝望的人的歇斯底里,对贝克来说,他感觉自己的一切和尼克松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尼克松的政策破坏了他的生活。
在与哥哥哭诉的对话中,他说到,尼克松有着种族歧视的倾向,导致他不能获得贷款,因为他的合作伙伴是黑人。从这一点上来说,贝克还多少保存着正义和某种不自觉的抵抗。
贝克曾鼓励他的黑人合作者,用斑马来比喻他们的联合,他认为某些人应该像斑马那样有双重身份。贝克已经认为这个社会和整个制度都是有癌症的。
不管是不是有足够的理由仇恨尼克松,他已经做好反抗的准备,他认为一定要有人来反抗这种不公的制度。不管怎样,贝克的“反抗”其实是一条通往自我毁灭的道路。
“尼克松是个伟大的推销员”
有意思的是,最初让贝克认识尼克松的,是他的老板。老板认为尼克松能够争取到总统的位置,是因为尼克松自己是个伟大的推销员,把自己成功地推销给了美国人民。老板的比喻很微妙和讽刺,他说尼克松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承诺结束越南战争,却没有实现,作为“推销员”,可以说他并没有发货。虽然这里包含了欺骗,但是,对于推销员来说,却是非常成功的。
谈到成功,还是贝克的老板,向他推荐了卡耐基的书,包括录音和其他与成功有关的书。贝克渴望成功,于是在其中寻找成功的秘诀。而他悲惨的生活,让他知道书籍并不是灵丹妙药。
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74年,这是政治上最敏感的一年,尼克松在这一年的8月8日辞职,因为那著名的“水门事件”。
在电视上反复为自己辩解的尼克松,逐渐引起人们的怀疑,更让贝克这样的人产生巨大的仇恨。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
按照贝克老板的说法,作为“推销员”的尼克松,最后选择了辞职,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总统。尼克松和贝克一样,在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选择了辞职。
选择不归路的人很多,只是贝克的道路是去劫机,并让飞机撞上白宫,让历史记住他的存在。可以说,这是一条精神病患者的道路。从科学角度,每个人都多少有点神经错乱,只是程度不同。
从贝克的角度出发,是否爆发神经病,就看他经历过多少绝望。毕竟贝克是推销员,不是杀手,他第一次拿起枪来,还是不敢杀人,他企图杀掉自己的老板,但他没有这份胆量。于是他开枪射杀的第一个生命是他自己家的狗。
西恩·潘在机场的表演,是影片的亮点,他把精神紧张状态下,或者说是病态下的萨缪尔·贝克,表现得极为生动,富有创造性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为影片增色不少。他看到警察,用报纸挡住自己的视线,显然,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罪犯。
在钢琴的背景音乐伴奏下,贝克昏头昏脑地看着周围的一切,然后仰起头,面向天花板,紧闭双眼。
接下来,他疯子一样的闯入还要起飞的飞机中,开始陷入人生最紧张的状态,也是最后一次紧张。精神恍惚的贝克杀死了其中一名驾驶员。在逼迫被绑架者时,他被机舱外的警察当场击毙,挣扎一段时间之后,贝克自杀。
在电视转播时,邦尼和玛丽都没有对贝克事件做出反应。贝克在他们的心中从来都是无足轻重的。贝克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把自己永远推销给整个迷茫的世界。因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推销员。
本文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07年8月号(总343期),修改于2015年7月29日,2020年4月25日微调。
一个边缘人毁灭的陈旧模板电影,但西恩潘精湛的演技会让你新生怜悯,当然还有最美丽的娜奥米·沃茨
一个神奇的项目。Alfonso Cuarón制作,Leonardo DiCaprio、Alexander Payne和摄影指导Emmanuel Lubezki参投,卡司就不用说了,进过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然后竟然如此低调,甚至当时都没有正经公映,而且至今也只发过DVD……难道他们也?
压抑伤感。男主演的真心不错。
'如果人们的希望和信仰都被剥夺了,那么他们一定会采取报复行动的。'
“我是一个诚实的人,如果这将让我碌碌无为,也只好这样了,但我不愿默默无闻的死去”这是个充满欺骗的世界,就让我们格格不入吧。。
一个被所有人略过的理想主义者是如何一步步让现实逼向灭亡的 始终觉得导演没大点到重点 西恩潘的表演比他其他片子更加浮夸
把黑豹改名成斑马,改变社会第一步。无奈诚实做人不容易,工作丢老婆跑创业没影亲哥骂。最后点儿背怨社会,小人物的崩溃,所有严肃皆儿戏。Sean Penn神演技
最后半小时绝对当代美国电影最牛逼的半小时。气氛营造、演员演技、镜头运动、统统一流,虽然美国梦之破碎母题有点老旧,但是看起来仍旧是那么带劲,简直全片无尿点,堪称《出租车司机》IOS5.0的升级版,爽!ALL ABOUT THE MONEY!ALL ABOUT THE MONEY!ALL ABOUT THE MONEY!
前边还挺好 到后边开始胡编 到了最后一看原来是改编。。。从个人不幸遭遇上升到刺杀尼克松太牵强了 强行升级 虎头蛇尾 实在不太行 然后Alfonso Cuarón居然还是producer 谜之乱入
又一是个压抑伤感的故事 操这狗日的成功学 操这狗日的GOV
SEANPENN适合出演面瓜,同性恋,敏感者,脆弱人
小人物美国梦的破裂,如此真实,潘神每个角色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牛
小人物的心酸与飞蛾扑火,美国梦的虚伪与一朝破灭。"Slavery never ended in this country, they just gave it another name - employee."
一个偏执狂把自己的失败全部归咎于体制,拙劣的刺杀计划不成就干掉几个无辜平民的故事。导演本意估计有让社会反省的一面,可惜用力不当,我只看到一个精神病史。
三星不是因为这本电影不好,而是看了之后绝对会被这个2B的主角气疯掉。。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西恩·潘把一个郁郁不得志,敏感自卑而又愤世嫉俗的小人物演绎得无懈可击,令观众在结局了然于胸的情况下仍能黏在座位上不走。影片集心理刻画与社会批判于一身,镜头语言,剪辑节奏与配乐也可圈可点。多处令人想及[出租车司机]。娜奥米·沃茨饰演一位出卖色相的餐馆女招待。(8.5/10)
结合起这两天看的雷洛,再一次感叹,社会是个大染缸,不能同流合污却也不敢选择悲壮死去的蚁民何其多。很好的电影。
徹底的失敗者的悲歌,徐緩的步調陳述一個適應不良的人走向生命的終點,在實踐偉大計劃之際,還是失敗。
铁伊婆婆说犯罪者都是没有逻辑的,这故事描写了个贼没逻辑的。两宫和也竟然认为肖桑会喜欢,他是故意虐着他玩儿的吗 表演当然太没话说了,sean penn怎么跟naomi watts没成为一对呢嗯哼哼
对照今日之“金融危机”以及国内“草民”所面对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