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玲(李燕燕 饰)自小父母离异,母亲希望深造,因此带着她移民,落魄的父亲则带着弟弟留在香港,姐弟两个哭着分开,一别多年。长大后回到香港的小玲始终牵挂弟弟和父亲,却打听不到两个人任何讯息。恰好小玲男友杨光(艾迪 饰)在做社工,最近帮助一个名叫丁天生(严秋华 饰)的跛脚少年,在少年家里发现小玲一家四口的照片。认准天生是小玲失散的弟弟丁当,杨光想促使姐弟重逢,并且帮助丁天生重新接受教育,脱离颠簸流离的生活,但丁天生非常倔强,不肯与姐姐和母亲相认。此时丁天生的父亲已经身患肺病住在疗养院,天生去看他时,总会带着忌廉汽水与鲜奶,两人一起兑起来喝,这是从小父亲带给他的美味。父子俩的多年境遇,让天生始终无法原谅抛弃他们的母亲……
忌廉沟鲜奶,cream soda and milk, 什么东东?原来就是汽水兑牛奶,电影中父子之间的私心饮品。虚惊一场,我还以为是不良青少年之间的咸湿行话。
我这么推测的缘由是,这部电影的题材是讲述低层青少年问题。这是对的,却不料它想诉说的比这个更多,青少年成长,家庭关系,教育,林林总总,而后两者占的比重更大。
当我对七十年代的香港社会境况有所了解,便对电影对上述问题的直面升起一股敬意。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一员,本片不多见地将镜头直指当时香港社会的痛点,就此而言,电影的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可以被称颂的。
然而电影故事实在太生猛了些,剧情的刚烈程度让人六亲不认。我说的“六亲不认”是字面意思上的:剧中的姐弟仅因志向不同而和平分手的父母离异而分开,从小童到青年,十年时间不通音讯,再到相见而不相识,相识而不相认。此等极端化的剧情设定,实在有碍于其“现实主义”的表达。
看起来,电影创作人员带着极端的“左派”意识形态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剧中人物极度标签化。而作者似乎坚守这样一种刻画:这个社会上的“好人”必衰,而体面的成功人士必奸。由此,辅之以作者的“左派”价值观,这个电影同情并“歌颂”了衰人衰世,并仅将此作为电影批判而不再深入探讨。按照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构建,凡剧中境遇不好的低层青少年,均属原生家庭问题,三个典型的家庭,一个父母离异,一个属大陆新移民,再一个是妓女的杂种私生子,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甚至将社会工作者的救助拒之于外。他们只有怨愤,无心改变,奈何作者倾心于他们。。。
很好啊,金像奖诞生前的好片。从家庭伦理辐射到街头社会。小演员一个赛一个小戏骨,阿香头发油腻,相当写实。朝鲜民谣《小白船》是家国情怀。本以为妈妈抛夫弃子进修是为了自我实现,到最后为儿子找大状办保释,方觉是为了阶级跃升,符合姐姐更热心找弟弟的情节,并与卖女的叶德娴老妈(陈立品姥姥拉皮条)形成呼应。高官母子相认某种程度上是阶级的胜利,底层母女和解则是染满血泪。艾迪穿针引线,社工是实践派,要付出超乎想象的精力,既怒其不争又不会有尊重锁死的傲慢。女老师对学生的投入和影响力都远不及社工男友,弟弟尚能挥刀报仇。中产母女厨房吵架翻转腾挪,小男孩在家背悔过书的蒙太奇,街头被抓接呼啸的火车,虽老但都是不错的调度。以孩子尺度成年人,随波逐流是有错的。我顾名思义(“沟”“奶”)以为是《沙滩仔和周师奶》类喜剧片,该打
有些刻意的成分
3.7 叶德娴演妓女真有一套!配乐上有些还是太不“用心”了,其他的还好,线索有点杂,直接删掉或者花点功夫串联起来的话会好点
又是温情路线,片头曲特象早期国产片配乐!~
新浪潮作品,充满人文关怀,失之刻意了,有人标签“苦逼”
上海似乎没有见过有卖忌廉的(?)
藉由社会事件探讨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主创过于强调生长环境而忽略后天的主观能动性,未免失之于偏颇,将所有的悲剧归咎为单一的爹妈有问题是不是对系统缺陷和群体霸凌的淡化呢?导演单慧珠凭此片一鸣惊人,在当时来讲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困境的电影,只是总觉得此片的某些处理颇为令人遗憾。
本片是一向強調社會功能的女導演單慧珠一鳴驚人的代表作,在許多新浪潮男性暴力題材中,本片可謂一枝獨秀,探討了問題家庭對孩子的人生影響,以悲劇的故事和氣氛引人深思,葉德嫻以本片的精湛表演贏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開始了她在影壇的大放異彩之路。
艾迪 單慧珠 葉德娴演得太好, 單導同時說太多東西了, 結果是留下到現在只有許導....
香港电影新浪潮,与同期一批电影有着类似的观点:故事非常简单,也没有主题,就是呈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实给观众看。母亲带着女儿远走高飞,留下了父亲和儿子。多年后两个家庭境遇相反,姐姐家境优越,弟弟沦落庙街,守着病重的父亲,因为仇恨被抛弃,所以不肯与姐姐一家相认。“汽水+鲜奶”是弟弟与老爸的偏爱饮料,也是片名由来。电影呈现了一种比较无解且略显偏颇的视角——底层人士都是善良的,但他们的各种不幸都归咎于上层社会,而上层想帮助他们却又遭到拒绝,一种破罐子破摔的躺平思想。最终姐弟的和解有些突兀,大概也是为了收尾吧。艾迪是真的帅啊。片中还有年少的田启文。
像屈臣氏忌廉苏打一样清新
汽水+牛奶,这不就是奶啤的前身?
怎么办,我只想说奇葩... 这是不是脱离影史去评判了
温情未遂自带笑点,结尾十分钟全体幡然悔悟,外加关于15岁以下小朋友的线索到后来就全部断掉什么的……
勉强两分。看睡着了。片名就是汽水兑牛奶,父子俩的一款私房饮料。故事线索错综,基本以一对因父母离异而失散的姐弟为主,他们的身边的各角色又牵连出各种具有社会片视角的内容:叶德娴母女三人作为妓女、舞女和混血私生女的苦情戏码(姐夫艾迪作为社会工作者穿插其中);姐姐在学校引出的大陆学生受歧视和学校教育问题,捎带个性骚扰的小男生;还有莫名其妙的弱智田鸡和流浪女孩的故事……总之以白描笔法,乱七八糟的堆砌了多种社会片常见议题:比如学校教育、底层困境、离异问题……印度混血妹总是自暴自弃要自杀,失去了母亲和姐姐的弟弟跟父亲生活波折对来相认的妈跟姐恶声恶气,都属于单薄甚至没逻辑的角色设定,更糟的是演员的选择,可能故意选那种不好看的演员来制造写实感,但这些人又老又丑又苦咧咧的,看他们做戏简直令人发笑
底层民众的写实生活,跨越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生经历。
题材蛮切中现实的,拍摄手法也很脱俗,叶德娴这个角色发挥的空间太小,不够精彩;另一位女主母亲能提名女配角真是令人费解,戏份少演技平平。男主角女主角和艾迪都很讨喜。2019.05.11
从80年代开始就已经很严重的年轻人问题,单慧珠可能也没想到时至今日还是没有丝毫改善。不管怎么说,先买一瓶cream soda回来溝个鲜奶先
我和妈妈最美好的回忆就是看完一点场,一出戏院又再买票进去看三点场。看了n 次依然会哭成泪人,大推!
叶德娴好年轻,很美丽呀。还不错的片子,没有把着眼点放到单个家庭悲剧上,加了两条复线,众多的社会问题儿童问题凸显。老港片,有些地方人为痕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