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午宴之歌

剧情片英国2010

主演:艾玛·汤普森艾伦·瑞克曼Andi Soric肖邦·哈里森约瑟夫·朗Georgina SutcliffeChristopher Grimes

导演:尼亚尔·迈克考米克

剧照

午宴之歌 剧照 NO.1 午宴之歌 剧照 NO.2 午宴之歌 剧照 NO.3 午宴之歌 剧照 NO.4 午宴之歌 剧照 NO.5 午宴之歌 剧照 NO.6 午宴之歌 剧照 NO.13 午宴之歌 剧照 NO.14 午宴之歌 剧照 NO.15 午宴之歌 剧照 NO.16 午宴之歌 剧照 NO.17 午宴之歌 剧照 NO.18 午宴之歌 剧照 NO.19 午宴之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4

详细剧情

  “他”(艾伦·瑞克曼 Alan Rickman 饰)是伦敦一名默默无闻的图书编辑,经历了写作生涯的惨痛失败后,只能在工作之余写写诗,一边唾弃着他平淡无奇的工作,一边为曾经的失败爱情心怀遗憾,渐入颓唐中年。
  “她”(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他”的 旧情人,离开他之后嫁给了一位极负盛名的作家,在巴黎过着光鲜滋润的生活。
  分开15年后,两人再度相约在以前常去的餐厅共进午餐。满怀期待赴宴的“他”却发现,餐厅已面目全改,曾经熟悉的一切无迹可寻。“她”依然亮丽,却少了他记忆中的样子,食物依旧,话题却不尽人意。这一切只是他沉溺诗歌的幻想,还是他真的已经随着那老去的一切被遗弃了?
  本片改编自克里斯托弗·里德(Christopher Reid)的同名叙事诗,诗人携该诗于2010年获柯斯达文学奖(Costa Book Awards)“年度代表作”奖。

长篇影评

1 ) 《午宴之歌》台词

He leaves a message -a yellow sticky -他用黄色便笺留下信息 on the dead black of his computer screen. 贴在毫无生气的黑色电脑屏幕上。 'Gone to lunch.I may be some time.' “去吃午饭,一会儿再回。” His colleagues won't be seeing him for the rest of the afternoon. 他的同事们今天下午都不会再看到他了, Rare joy of truancy, of bold escape from the trap of work. 终于能从工作的羁绊里,偷得浮生半日闲 That heap of typescript can be left to dwell on its thousand offences against grammar and good sense. 那堆语法和表达都无比违和的文稿随它们去吧。 His trusty blue pen can snooze with its cap on. 他值得信任的蓝色圆珠笔,终于可以戴起帽子打个盹儿了。 Nobody will notice. 没有人会发觉。 He shuts the door on the sleeping dog of his own departure. 他关上门离开,绝不打草惊蛇. Hurries, not too fast, 匆匆离去,但又不过快。 along the corridor, taps the lift button, and waits. 穿过走廊,轻按电梯按钮,然后等待。 To meet even one person at this delicate juncture would sully the whole enterprise. 在这微妙的关头,只要遇到一个人就会破坏全盘的计划。 But he's in luck. 但他是幸运的。 LIFT PINGS(电梯响起) The lift yawns emptily. 电梯懒洋洋地打起哈欠,空无一人。 He steps in.....is enclosed... 他走进……关起…… ..and carried downwards to sunlight…… 通向楼下灿烂的阳光, and London's approximation of fresh air. 和伦敦的新鲜空气。 With one bound.....he is free! 轻轻一跃……他自由了!

全篇台词戳这篇日记

| 豆瓣日记//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93140668/

2 ) 心慌意乱地唱午宴之歌

我不是文青,绝对不是。并非因为“文青”在当今像是骂人话,而是因为我的思维结构与文青格格不入。我看重事实,讲求证据,逻辑,推理,科学事实,这些东西无一不是艺术的大忌。
自然而然地,我尽量不碰文艺片,不读诗。塔可夫斯基的《乡愁》我看了三遍,都没看完;西莫斯·希尼的诗集我也知道写得极好,却就是看着……不给力。
文艺片那大段大段无声镜头,长镜头,超长镜头,不停地蒙太奇,我受不了。你知道我在看《乡愁》时会走神到什么程度?因为片子里基本没什么对话,我忍不住胡思乱想:这个教堂是东正教的还是天主教的?东正教堂我可从没见过,不知里面放的圣乐和其他教派的是不是一样的?是不是格里高利圣咏?那巴赫的音乐呢?……我自己在生活中可以连续几天一字不讲,但要我长时间忍受无声的有声电影是很痛苦的。
诗歌我从来不喜欢,这里尤指现代诗歌。唐诗宋词我还是愿意一读的,给个注释就更好了。国外诗歌我得羞愧地承认自己好像只读过《浮士德》。对,我喜欢看长篇叙事诗,有文采又有内容,文质彬彬,寓教于乐。
又是孤陋寡闻了,不知道如今还有把叙事诗拍成影视作品的。我值的就是这部,《午宴之歌》(The Song of Lunch)。原作者是出生于我国(香港理论上算“我国”吧?)的英国诗人克里斯朵夫·里德(Christopher Reid)。两位主角也很熟了,一位是女人喜欢的老男人,另一位是男人喜欢的老女人——顺便问一句,男人有喜欢老女人的吗?反正我是喜欢的。
这部片子我目前看了三遍,已经看得抑郁了。连续不断的优美词句和对细节的捕捉让我根本不可能胡思乱想,更要命的是,我就算胡思乱想,可能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细节(我无意暗示自己有什么“诗情画意”)。对本人而言,一部好的文青作品的标准是什么?让人看得心慌。上一次让我看得倒吸凉气的作品是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一本我发誓不再翻阅的顶级个人禁书,读过的人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很好,《午宴之歌》让我重温“心慌意乱”了,而且是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午宴之歌,瞧这名字,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个轻松愉快的样子。抱歉,是我幼稚了,Professor Snape和Professor Trelawney在一起能怎么轻松愉快?
这下好了,抑郁了,怎么办呢?以前用恶意解构作品的办法驱赶忧愁,但面对她,我无能为力。
要不这么得了,背背诗作,里面有一百多个高分词汇呢,用到考试里,得牛逼啊?考试是扼杀一切情绪的手术刀,不是么?

3 ) 诗意可餐——文学魅力英伦造



文艺片范畴,通常为法兰西的特长;但谈到将“文学艺术”在影像上辗转呈现的热情,则非英国人莫属。拥有自中古时代起就大放异彩的足以自傲的文学史,莎士比亚的后裔们自然非常自负于他们独有的如同贵族世袭制一般的文学宝藏。不提自莎翁以来,英国的戏剧和小说如何成为了文艺复兴文学中的旗帜和标杆,对于18世纪往后类似简•奥斯丁和勃朗宁姐妹这种广受好评的大众情人类的文学作品,英国人向来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广。类似于将《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这样的名著改编在银幕上,从单集到系列的BBC古典剧目再到电影,翻拍了无数遍也不嫌烦。在互联网一统江湖、快速浏览网络讯息的方式几乎争夺了所有传统书读者的当下,这个闻名的岛国则永远竭力为正统文学留下一方不染尘埃的净土。

文学视觉化
将文学经典翻拍成影视作品并不见新奇,但将一首诗歌扩展成一幕剧的做法,却是将缪斯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由瑞克曼(Alan Rickman)和汤普森(Emma Thompson)主演的《午宴之歌》即是这一出小小银幕舞台剧的绝佳代表。电影改编自诗人Christopher Reid于2010年获柯斯达文学奖(Costa Book Awards)“年度代表作”的同名叙事诗,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诗歌讲述的是某位不知名的图书编辑和他早已嫁做他人妇的旧情人在分手15年后再聚伦敦某餐厅叙旧的故事。如此小众的文艺剧最初依旧是在傲娇的BBC播出——作为某档晚间节目的单集剧目。按照BBC 2台《午宴之歌》节目监制人Greg Wise的话来说,BBC一定深得上帝眷顾。“因为除了BBC,我不知道还有哪家广播公司有这样的洞察力,勇气和责任心来保证这项工作完成。”——显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手笔,是一贯的BBC风范。
深得上帝眷顾的可不光是只有BBC。满世界都忙着在捞钱,大英帝国却有闲暇为“国家诗歌月”造势——《午宴之歌》即是为2010年国家诗歌月应景而推出的。该诗所获的柯斯达文学奖也是大有来头,其前身为英国惠特公司自1971年所赞助的“惠特笔奖”。柯斯达奖的奖项内容、奖金及评选方式皆沿用传统,评审员广泛涉猎作家、书店老板和新闻工作者;其评判的标准是选出一本写的尽善尽美、富娱乐性并且值得向大众推荐一读的好书。其中,《午宴之歌》所获得的“年度代表作”(Book of the Year)奖项的审查小组则有九位成员,包括各审查小组的主席及其它三位热心读者,于全部得奖作品中评审出的唯一的一部作品,成为年度代表作。当年,《午宴之歌》获得的评论是:它展现了“Christopher Reid的全部智慧,诡计和人道”。这导致了诗歌最终被搬上了银幕,并获得了英国影界两位老牌戏骨的首肯:“他们几乎是迅速就确定了同意出演此剧的意向。”
事实上,BBC的《午宴之歌》确实是将诗歌的文学性还原到了最佳状态。在这幕不足50分钟的短剧中,没有连贯的完整剧情,没有清晰度人物设定,镜头的设置和运用多半为静止局部特写的画面切换,慢镜头的运用将各种细节展现的分毫毕现。而电影中最佳看点即为大段内心独白似的优美台词。这些提炼自诗歌的戏剧语言,配合着画面传达出这个无法止住失落情绪的带点残酷的故事。万事皆变,而昔日的旧情人在一顿并不愉快的午餐中依旧未能达成双方预想的愉快期许。对于故事主角的他来说,目睹在巴黎过着精致生活的她,比较自己的现状,暗生失落的情绪导致了荒诞的戏剧性结局。这种悲剧式样的宿命往往是人们不愿意面对的生活真实所在,却借助文学和影象艺术的方式完美呈现出来。也许这才是文学作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最为珍贵的存在意义。

无戏剧,不演员
和好莱坞大片打造出的流水作业一般的标杆型帅哥靓妹不同,英国演员通常都被赞誉为气质绝佳,功底深厚——那是因为他们几乎个个都是经历过舞台戏剧的浸淫,而不仅仅是一个杵在那儿当摆设的花瓶。比起肌肉救世主男和波霸性感尤物,考究的仪容、整洁的服饰、谦卑的姿态、优雅的举手投足才是英佬奉行的精髓,万般情绪在浅笑中流露;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诵读更是备受推崇的唯一标榜。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英国演员都能在戏剧舞台和电影银屏的双料上玩得左右逢源,但从十四行诗到弥尔顿,文学素养已成为英伦人深入骨髓的特征。对于演员来说,在舞台上的功力是其银幕上更多发展的基础,而对于这些老戏骨来说,举手投足,腾挪辗转中,未曾开演,自成戏剧。
《午宴之歌》中的两位主演——艾伦•瑞克曼和艾玛•汤普森可不仅仅只是《哈利•波特》系列里的两位知名教授而已。艾伦除了演员身份,还任英国皇家艺术戏剧学院副主席,在舞台剧、电视节目、导演、编剧、乃至戏剧配音上都有卓越的成就。在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RDRA)求学时,他就已经接受了正统科班的戏剧训练;毕业后,他并未一头踏入影视圈,而是在英国各种定目剧团和实验剧场中演出各种话剧和戏剧,深谙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历无异于对他日后进军银幕积累了宝贵经验。而演对手戏的艾玛•汤普森也是戏剧班底出身,就读于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英国文学系;在学生时代,艾玛就加入了剑桥大学的戏剧社团“脚灯俱乐部”(Cambridge University Footlights Dramatic Club)并担任社团副主席——这是一支建于1883年的学生戏剧社团,在英国高校广泛享有盛誉。大学毕业后,艾玛在音乐剧和BBC电视剧中取得表演领域的成就。她同时还做过戏剧评论,改编剧本——总而言之,在英国,演员们基本遵循这样一条定律:无戏剧,不演员。《午宴之歌》中,大段的旁白和诵读,其语境之优美,音调之抑扬,展示了两位出众演员深厚的戏剧功底。提及戏剧,艾伦曾表示:“你可以在表演中表述真情实感,抑或谎言以蔽之。你可以揭示你的内心,或是掩饰你的情感。观众们能通过你的表演,认识和发现到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或者没有。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你不会期待他们在观看你的表演后,走出剧场,脑子里仅仅想着‘哦还不错吧,可是出租车在哪儿?’”

失落的财富
对于英国佬来说,保持着如此高姿态的文艺架势一方面基于古老传统,一方面源于自傲的贵族精神。如同古老的英国皇室一般,这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一直是老牌帝国昂然自居的资本。如今,英国人为之自傲的悠久传统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当所有的人都在追寻感官的刺激和快餐式的享乐时,坚守着精神层面的孤芳自赏显得分外孤僻,但这其实是不可或缺的。《午宴之歌》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让人们意识到,即便再功利,诗歌这样一种优美精致到不容亵渎的高昂“消费品”,也有存在的理由。对于某些传承下来的珍宝标准而言,不是追寻利益最大化,也不是游戏人间;而在皇室也平民的世风日下中,某些固执的精神贵族对最后一块阵地的坚守,却是用最值得钦佩的一种方式来保卫着最具高贵精神的人类文明和他们自创的珍贵文化财富。

4 ) 《午宴之歌》剧本分析

简介:
改编自Christopher Reid的代表作,获得2010年Costa文学奖“年度代表作”奖的同名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位图书编辑与多年未见的旧情人在曾经约会的餐厅见面,虽然他极其怀旧,但老地方已物是人非,两人聊天也并不投机。他努力克制自己,掩藏自己对她念念不忘的事实。餐厅人去屋空后,他在角落的餐桌旁出乎意料地看到了一张陌生而熟悉的脸:十五年前他们曾经熟识的餐厅老板。

本片是以爱情为主的现实题材,改编自长篇叙事诗。中年时的怀旧之情以及往日恋人再见,这大概已经不新鲜了,但本片用极其意识流的手法用一顿多年后再见的午餐表现了旧爱无法重合的过程和人事变迁,并且在最后用一个回忆中的配角一笔点睛,让人意外并且慨叹。

这是一部用来在国家诗歌日播出的电视影片,由BBC制作。兼具着传播文学作品的意义。其主题在于表现旧爱与现实不合时宜,以及时过境迁之后男主人公对旧事物的怀恋。类型为以爱情为主的时装戏,全片从一开始男主人公的叙述就是怀旧并且有种对生活的无奈,这其实也是源自生活所赐。本片风格看起来比较文艺,充斥着大段的第三人称叙述与男主人公内心独白。通过这种风格来展示文学文本无疑也是非常可取的。人物的叙述与独白完全取自原著,比较忠实于原著,而同时也删减掉了一些不那么适合影像化的句子。Christopher Reid的语言生动准确地直击最细节的部分,并且十分犀利,带着些自嘲的幽默,充满趣味性。因此,虽然有大片独白,并不会让观众感到太过晦涩或难以接受。整个剧本的走向趋于平缓,并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毕竟只是午餐前后的时间区间,着重描画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

这个故事的前提是男女双方皆已有了各自生活,女人已婚,男人却怀着一颗敏感多疑的心念念不忘。男人发邮件给女人约了这样一顿重要的午餐,女人欣然应允。这些都是重要的背景,但片子却未过度着眼于这些,将重心放在男主人公内心细微的观察和每一纤维思绪的飘飞。

作为影片文本的诗歌是非常重细节的还原甚至是有些神经质的,因而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仿佛喋喋不休的中年男人在和自己的潜意识努力搏斗。记忆中故意模糊了是谁开启的这场相会,是他,而他却更愿意记做是她。他观察她像观看一株多姿的植物,除外观外还揣测心内变化了多少,在她那里是否有些情愫一如往常呢?

在午餐的过程中,从她的出场开始是有种轻松的氛围,但是随着谈话的进行以及内容的深入,气氛开始变得紧张起来。从点餐开始,二人方式迥异;然后喝酒、谈论现在自己的情况。他言语间充满了自嘲意味,这正是让她有点愤怒的地方。到了菜上好时两人互品菜色,此时气氛微缓,他们又仿佛回到了分手前耳鬓厮磨的美好时光。然而他的不专注,直视她迷人的手腕以及另外一位年轻女服务员,这又让她难以忍受。最后她谈论起的是他的诗歌,这变成两人最无法调和的矛盾。他虽然以种种自嘲开脱,但作家的尊严和解释的权利都欲凌驾于她的评论之上。他以为她能懂,可到最后她开始以此为缘由指责他的生活状态以及写作目的。尽管他已经喝到有点醉意,在这一点上却是非常认真并且不容置疑的。

他借着醉意去了厕所,却意乱情迷地想要找到那位年轻女服务员并向她求婚。他走到了屋顶,却昏睡在了那里。待到醒来后,意识已经略为清醒的他飞奔下去,却发现已经是人去店空。她付了钱,已经离开。男侍应将包递给他。就在他准备离开之际,蓦然发现在餐厅
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也有一位男人在独饮,死气沉沉的面容。他思量之后才想到,原来这就是当年餐馆里炙手可热的老板,Massimo.

Massimo这个人物第一次出现是在男主人公回忆过去时,而Massimo这个名字也是片子里唯一出现的一个确定的角色名字。对于男女主人公,始终未提及姓名,连片尾字幕都只打出了“He”、“She”,更不用说两位服务员和旁边坐着的“noisy boys”了。但相反的是,只对人物姓名做出了省略,相较之,在午餐这个大主题下,对食物却是娓娓道来。不仅告诉观众他选了哪种红酒,连价格都跃然纸上。但对于主题而言,确实食物的细节远比人物姓名重要。再说回Massimo,男主人公的回忆中已有陈述,这个十五年前在Zanzotti’s餐厅呼风唤雨的老板。那时一切充满人情味,Massimo会亲自出来招呼客人们。男主人公称之为“他和他的海盗们”,那真是美好时光。因此,这个人物象征着过去的美好,同时在片尾出现在已经人走店空的时刻,对比往日,同时投映在男主人公心中。往日的雄心豪情、一手遮天与今朝的孤寂独饮。透过Massimo的现状让人对命运的变迁浮想联翩,他又是如何经历这些年,现在又碰巧也回到故地来追忆过去呢。他们两人间有种相似的衰落和哀怜,或许对酌更好吧。

男主人公是个已经跨越了中年的怀旧人物,仍梦着往日的梦不放,因而现实反像他游离其中的梦境了。他心不在焉,思绪到处游走。他曾经到巴黎找她,就站在大门口只差一步之遥,却没有按下门铃,他随着一群飞起的鸽子被唤醒到现实,彳亍着离开了她的住处。但是在她面前他又在努力掩饰,以自嘲来讲述所有故事,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女主人公是清醒、理性,并且懂得节制的。从两人的性格上形成一种对比和冲突,即从前两人相互的认同感已经不复存在。虽然互相品尝菜品的时候气氛缓和冲突弱化,但这并不持久。而且两人的境况已经大不相同,用成功来形容她大概是足够的。而他呢,碌碌无为么,至少是在空耗着度过每天。也写些抒发忧懑的文字,到最后结果讨得了她的追问。

刚开始的冲突表现为:对餐厅的态度。他处处不中意,甚至看起来像是在有意刁难侍者;她却非常知足,认为还不错,并且劝他别生气。在他眼里她似乎也没怎么变,每一处举止都有旧凡例可参考,每一句话都像从前那样直击内心。继而冲突发展为她为他的心猿意马,思绪游离而愤怒,并且第一次离席去卫生间。他们最后谈论的焦点落在了他的诗歌上。答案很明显,她并不喜欢他以此将生活中的不顺用这种方式演绎的结果。她批评它们无意义,这让他感到受到侮辱般难忍。

在要了两次酒之后他开始发些诳语甚至唱了几句歌儿,然后他去了卫生间,再回来时餐馆几乎已经空了。他的近乎醉的状态更加重了其内在和外现的不一致,好像游离的两个灵魂。如果非要说出剧情疏漏的话,首先应该是关于酒的。要了第一瓶,第二瓶红酒,仍觉不够,又要一小份Grappa酒。尤其是在要Grappa之前男主人公应该已经认识到自己有点醉意,这里的动机不太明确。另外一点就是,他去到卫生间之前向邻座几个吵闹的年轻人中的一个送去了一个杀人般的眼神,但此前叙述中并未明确提及他对年轻人高谈阔论的反感,这里也并没有作其他解释,因此作为一个小插曲,与前面的对应并不太好。作为醉意的表达,他清醒的陈述又显得不合时宜了。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虽然情节性不强,但人物心理刻画出色,角色性格突出,作为一部以电视为载体播出的影片,效果还是很棒的。而且重要的是,它将文字以影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独具风格,实现了传播文学内涵的目的。这实在也是值得赞赏的。


(2013春故事写作结课作业,写到3k的人们我是被你们逼的【怒)

5 ) 回忆永远是今不如昔啊

曾经那个喜欢过多年的人呢来信说:每年要在京半年之久,有时间见面叙叙旧吧。上班开会的间隙些许的失神了一下,犹豫之后还是删掉了那能联络的方式。
偶尔的时候会想,再见会如何?
他还会是那个曾经在阳光下笑的一脸痞气的样子吗?
而我还会是那个无论他如何都满心满眼的喜欢他的样子吗?

回忆永远是今不如昔啊
她不再是那个活力的青春的少女,她的手上还是有了皱纹。她不再是那个眼眸有着爱意的人,她也不会用身体温暖他愉悦他。
而他也不再是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的脸上开始有了失意的神情。他不再是那个酒桌上让人愉悦的伙伴,他开始苛责和失去控制。

在自己爱人的城市晃荡,晃荡到你知道的爱人的地方,却没有勇气敲门。熟悉的桥段,每个深爱的人似乎都经历过或者暗想过。也正因为如此才让那首好久不见成为ktv经典的歌曲吧。在一起的时候要唱,分开的时候也唱。每个人都在臆测,如果有一天真的在那个城市,在那个咖啡店我遇见了她,会怎样的说好久不见呢?

今不如昔,索性让那些回忆就永远封存变成美好的回忆。让那个你记忆中的完美的人永远激励你前行就好了。还是不如不见吧

头沾湿 无可避免
伦敦总依恋雨点
乘早机 忍耐着呵欠
完全为见你一面
寻得到 尘封小店
回不到相恋那天
灵气大概早被污染
谁为了生活不变

越渴望见面然后发现
中间隔着那十年
我想见的笑脸 只有怀念
不懂 怎去再聊天
像我在往日还未抽烟
不知你怎么变迁
似等了一百年 忽已明白
即使再见面 成熟地表演
不如不见

6 )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

对于Alan迷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花痴圣品,虽然将近50分钟的电影几乎全是Alan的特写,但这里的Alan既不是性感魅惑的优雅反派,也不是深情款款的英国绅士,而只是一个小有才华却有点潦倒有点猥琐的中年老男人,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出版社里混日子,对着光彩照人的前女友不知所措。

一部由诗歌改编成的仅47分钟的短片,在轻柔醇厚如红酒般的男声旁白中娓娓道来,诉尽平生辛苦,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气魄。

或许是诗歌本身的凝练含蓄所致,影片情节虽然细碎却不失紧凑,其中的戏剧性也都集中在他和她毫不搭调的对话上,他满脑子神游,说话刻薄而带有讽刺,失魂落魄,她却显得居高临下,对于他的种种毛病带着见怪不怪的包容,就像每一个对前男友仍有感情,怀着歉意,但还是恨铁不成钢的前女友一样。

故事中并没有说明两人见面的原因,是他在拥挤的办公室里闷得窒息了吗?是想给庸烦的生活找个出口?还是他根本还在期待着什么?

然而,一切一如往昔却已今非昔比。

我愿意相信他是去唤醒那沉睡的青春记忆,今日生活已如此无趣,当初怎么也不相信会活到这个境地,还是去找找过去甜蜜的时光吧,哪怕只是一顿午饭也好。曾经的柔情蜜意如今想来仍历历在目,甚至都不敢相信都过了这么久了?

五年?十年?……十五年!

我想他只是发现自己老了,他害怕老去,他或许后悔了?当初为什么没有留住他呢?如果他留住了她呢,生活会怎么样呢?我们也许可以想象出他年轻时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华横溢,幽默潇洒,却脆弱而狂妄,就如同身边的很多男孩一样,而她,也可以想象一下,温柔甜蜜,开朗明媚,聪明而优雅,渴望华丽多彩的生活。哪个女孩对自己的终生伴侣不是精挑细选呢?哪个女孩不是希望把婚姻当做一生的依靠呢?谁敢去选择一个毫安全感的人呢?他还是不能明白她离开她的原因,他不去管那些庸俗的现实,其实我们无法评说谁的选择是对的,是像他那样寄情于诗酒,还是像她那样面对现实。

但她俨然像个胜利者那样去数落他,破坏了他追忆往昔的雅兴。她仍是优雅迷人,却难有往日的柔情,他醒悟了吗?哦,不,红酒入喉,还是醉去吧!

英国人特有的幽默,如同这个国家出了名的保守与含蓄一样,它不像美国那种迪斯尼式的夸张,而是同所有英国贵族一样,优雅地,默默地,不动声色地讲述。它不会让你捧腹大笑,整部电影没似乎没什么笑点,但细细回想起来,一个落魄的中年老男人的各种失态却会让人忍俊不禁。英国人颇爱调侃,带着一种风轻云淡的贵族气质,竟把一个细想起来辛酸又无奈的人生故事讲得这般风趣,是骨子里流着莎士比亚的血吧。

一次本该温情脉脉的共叙往事的午宴,却在他的满脑子神游和酒后失态中草草收场,他一定觉得人品低爆了!可是你笑过之后可会惊醒?或许我们的人生也都是这样,带着后悔,带着遗憾,带着自欺,七分醉,三分醒,晃晃悠悠就老啦!

短评

终极银幕情侣档,就是AR+ET

6分钟前
  • Mlle.61
  • 推荐

"but he might have died and be returning as a ghost." 15年后,你约到了曾经的亲密恋人,你们在老地方共进午餐,你压抑着、遐想着、冲动着、尴尬的遮掩着,试图在她眼睛里找到一些过去的影子,但最终确只能承认:爱如云烟。

11分钟前
  • 7酱™
  • 推荐

英伦的靡靡口音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听着Alan Rickman的旁白,几乎可以将人融化。Christopher Reid的叙事诗耐人寻味,两位实力派的演技同样让人惊艳,一部几乎完美同时又很无聊的电影,除非你感性敏感热爱诗歌。好吧,也自恋一回,我想我是。★★★★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女人喜欢的老男人和男人喜欢的老女人

15分钟前
  • Mumu
  • 力荐

斯内普磁性的声音让人难以自拔 细细长长的生命之河 怀念过往 或 许真的不快乐 却又能够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真快我们在老去 四周的亲切的事物都已消失 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一切也都改变 或许我们真的不应该来赴这场午餐之约 只在夕阳缓落的傍晚在记忆里 一遍又一遍重温和你走过的美好

16分钟前
  • 炑玉
  • 力荐

费那劲拍电影做啥,直接录成有声读物不是更好。

21分钟前
  • 菖蒲河沿
  • 还行

AR的表演课,ET负责喂招。电影的发明让illusion和reality变得不再泾渭分明也没有道德评判,可是电影工业却朝着消解现实一路狂奔过去。但它应该是这样,未完成,不彻底,混沌又有照见人心的真实。想到叶芝的饮酒歌:当我们还未老,未死,我举杯,看着你,叹息。

22分钟前
  • 北溟鱼
  • 推荐

妈的 为了这俩人 我直是生肉也要啃了

25分钟前
  • kiminimuchu
  • 力荐

多么精致的故事,多么成功的改编,多么过瘾的对手戏!

30分钟前
  • 安迪·张不正经
  • 力荐

诗很好,兴奋和期待开头,难堪和沮丧中场,怅惋收尾。改编真特别。想想这的确是最合适的改编方式。"cajoling english, caressing french".

34分钟前
  • 苗儿
  • 力荐

诗居然可以拍成电影,太神奇了。人真是复杂的生物,就算面对面坐着的两个人,其实也各有各的世界,沟通实在不易。

36分钟前
  • 灿烂千阳
  • 推荐

Christopher Reid 的好诗啊,很喜欢这个调调

38分钟前
  • Cedrick
  • 推荐

太棒了,这两人放一起绝配啊~AR是神啊~

43分钟前
  • aicbgyihai
  • 力荐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4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他不确定究竟是意志力还是红酒的作用,老狗终究还是不情愿的服从了,缩回它孤独寂寞,气味难闻的小窝,沉入另一个冗长的梦中。

53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感性优雅,冷静又舒缓的旁白,意犹未尽。老戏骨对决,好有味

54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我喜欢这种絮絮叨叨的电影。

57分钟前
  • 珍珠大爷
  • 推荐

两位是演技的保证,艾玛头一次如此美丽。

59分钟前
  • 凌奥幸
  • 力荐

这两只怎么不管到哪儿都这么来电

60分钟前
  • 伊蒂克
  • 还行

擦 明天就播了啊 有爱的逼逼西啊!诗歌改变成电影电视 创举!!AR磁性的嗓音就着苦逼的银生显得格外地沧桑且深沉!Emma婶一改Mcphee的扮丑 回归了优雅!绝对的Amazing!

1小时前
  • 考拉赵小胖☂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