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 Douchet
1. 这个采访和纪录片最多给三星,给了五星完全是给侯麦加的。
2.这个Jean Douchet虽然也属于电影业内人士,但完全是半瓶水,骗骗外行,完全辜负了侯麦的智慧,还有他多年来的拍摄经验介绍,平时积累的资料,还有记忆深处的宝贵东西。这个提问者,对谈者跟侯麦不在一个智慧档次,这个也不奇怪,能达到侯麦高度的确实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但是无论多么肤浅糟糕的问题,侯麦都能够认真回答,并且一张嘴,就能立刻达到一个高度,而且配合了丰富的细节和讲解。多糟糕的采访提纲和提问,侯麦也能够帮你成就一个很好的采访。但是这个提问者为老不尊,对侯麦和他的作品丝毫流露不出任何好奇和兴趣,更别奢谈热爱了。
3. 他居然提出侯麦的片子充满了肉欲。拜托啊,你究竟是怎么看的电影啊!
4. 侯麦这种人,就是人类的精华,他的成功不是一种幸运,有扎实的积累,任何细节,任何选择大概都经过了思考,虽然他也会重视偶然的因素,也在片中承认即便作为电影从业者,也不能够设定出电影的未来,需要在大的趋势中,顺势而为。
5. 侯麦这种人,就是欧洲那种精英吧,高级知识分子,让人看到了智慧的光芒与温暖。
*风格
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英国风格影响,个人经历局限性所致。
每个人的见解都是不一样的,并不完全按着作者的思路去看待他的作品,虽然作者在这本书中的见解是比较重要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读者自由想象。
*声音
情绪容易被音乐感染,音乐的空间限制越来越小。
音乐的包装也非常重要,音乐家的任务就是要让音乐实用、流行。我一般主张在电影里放映(播放)音乐,我认为我的音乐适合我的电影,音乐的节拍能引起人们的想象,合理的插入点体现音乐的灵魂。
拒绝巴黎流行的世俗音乐,(偏向)用爵士、摇滚诠释。音乐有它自己的特色,只可能适合一个特定的环境。歌词就像是一种世俗的喧闹声,它们非常有趣,比音乐本身又多了一层韵意,但就音乐本身是没有空间来容纳,让人们来体会附加在它身上面的语言。
声音以及其意义,我喜欢将他们淹没在电影氛围中就像在生活当中一样。现在我也越来越喜欢运用那种直接的声音,我认为这样在电影中的效果会更好。歌唱的鸟儿只能是在那一时刻歌唱的鸟儿,我们把它称之为一种虔诚的直线追求。
《春天的故事》中,父亲和让娜独处时,音乐不是以背景音的形式播放,是女人直接的心情写照。四人餐时,总有两个在保持沉默,在争论中没有丝毫的背景音乐(哑音),符合当时的环境,无声电影有它自己的特色。
*演员
适合剧情要求,尽量避免一些重音。
(需要)基本的语言表达,做及时的简单的指导:跟他交流,就像我们在办公室这样说话,让他在镜头前不会太紧张,因为摄像机捕捉镜头都是很快的,像在电台说话。
(需要)一些额外的阅读,敢于面对大众。阅读会让你有底气,不至于怯场,如果听得多了,就可以在谈话当中轻松地加入一些修饰词、嬉皮语,还有一些临机的反串词,以更好表现自己。
*剧本
无论什么时代,剧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背后制作的安排都要受到字幕的限制,都要符合剧本要求,尤其是字幕的限制,但是我研究的是一种“错误”电影,每一刻都有字幕。
如果我们执着于让它富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寻找其他方面的突破点,让我们根本不知道这部电影想要讲什么。
文字记录,是让电影流行的最关键的一环,以它为中心做出各种决定指示、其中的延伸含义。
对话的题材要严肃对待,那是一部电影的主要支架。
就是那种独演剧本也是需要环境条件的,这样的对白往往比那种一群人混在一起的对白设计要经典,那样更精确,不仅仅是通过他说的,还通过他的神态、姿势、外形,我们也能捕捉到很多潜在的信息。
*历史性
电影发展是有历史背景的,要遵循历史潮流发展,没有能跳出这种限制的,有小部分是这样的。
无论什么时候,电影总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历史总是有它自己的意义,电影在某段时期的发展与我们所处的阶段有关,我们对电影的判断,是一种历史的判断,电影导演是“历史学家”。
*反对偶然论
我并不知道事情的成因,我并不是目的论者,我注重因果关系,我并不去追究原因,换句话说,每件事情的产生都有不同的原因,为什么要举例说明,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追究原因,我们就必须用另外的方式去解释,然而我比较愿意利用场景、事件的背景环境这些东西,去代替原因、事件的发展经过。
看完德巴克的侯麦再看这个其实亮点没那么多了,杜歇哪有评论区说的那么糟糕啊?
❤️❤️❤️ 信息量很大,简而言之,真是一个大写的作者!印象最深的是说到剧组规模小,他竟然说起电影业的就业,他说问心无愧,虽然顾的人少,但拍尽可能多的片,总的来说还是可以解决很多就业的。
说剧作摄制方面时俨然又做回了最初的影评人身份。对自己的片子指手画脚庖丁解牛。但最有趣的还是他自己。说到人物分析。突然从桌子下面拎出一部放映机。说到实际制作的问题突然拎出一个塑料袋。小心翼翼拿出一只插线板说这个可太重要了。
3.5;“电影是人类历史的产品,在自然中产生。偶然对我们的影响。”采访者面对健谈睿智的侯麦,宛如失语智障,真乃败笔。侯麦何止审美奇高,亦是技术流,堪称全才。
想起他坐在那儿微屈着身体对着你唠里唠叨的样子就心酸了,我爱死他那个样子。
白羊座...
3.5。1.侯麦给让·杜歇现场拉自己的多部影片,谈及影片选角、色彩运用、角色站位、摄像机运动等方面。2.最让影迷感兴趣估计是《克莱尔的膝盖》,侯麦说到盯着人家膝盖和下体看,这本身就不道德。
1. 这个采访和纪录片最多给三星,给了五星完全是给侯麦加的。2.这个Jean Douchet虽然也属于电影业内人士,但完全是半瓶水,骗骗外行,完全辜负了侯麦的智慧,还有他多年来的拍摄经验介绍,平时积累的资料,还有记忆深处的宝贵东西。这个提问者,对谈者跟侯麦不在一个智慧档次,这个也不奇怪,能达到侯
最喜欢的导演,没有之一,导过的长片几乎全部看完,一两部遗珠留着特殊日子再看,访谈和短片也是看一部少一部……听他叨叨真好
看到好几个短评说杜歇一塌糊涂,有点怀疑和我看的是不是同一部纪录片。杜歇说的是不多,但提的问题都很好,都是大问题,给了侯麦充分的发挥空间。问侯麦怎么看偶然性这种问题, 难道还不够有水平么?非得发表一通自己的见解,然后让受访者确认自己的观点,才是好采访者?这个纪录片的目的就是让侯麦创作谈,影像、文本、声音、演员是怎么建构出来的,侯麦说得很详细具体,以此标准评价,杜歇的工作是到位的。
看了这么多关于导演的纪录片,侯麦和自己的电影最像,不管是从复杂多义的戏剧文本角度还是从考究严谨的影像呈现角度来看
Philologie image, The importance of sound, 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
看了很有用。
侯麦像一个要给别人显摆自己玩具的小孩子一样赤诚殷切地想要表达出自己的电影观念、展示自己的一堆古董记录和玩意儿的模样,实在是太惹人怜爱了!太爱侯麦老头子了!
字幕看着难受
有收穫,完全是上電影課的感覺,想起兩位電影課的先生了。。。
哈哈哈大导演也二次利用饼干铁盒子
别的人怎么讲的侯麦都远不如他自己讲的好。声音、剧本、色彩、镜头,关于电影,侯麦讲的都是特别细致特别具体的事情。哦对了,找Arielle Dombasle来配音真就对了,也就只有她,侯麦写过歌词给她唱。我一瞬间就原谅/明白了他为什么没有跟芙芙或阿姨合作过了。
五星都是给侯麦的,比起看的上一部对谈,这部基本就是侯麦一个人在讲,采访者不知什么情况,全程几乎沉默... 不过倒也是给了更多听侯麦说的机会。看着侯麦一点点介绍自己的电影,一会儿从这掏出一堆笔记本,一会儿从那掏出几个道具箱和反光板,这里一个灯泡,那里一个插线板,这老头认真朴实的样子真的太惹人爱了!讲完就直接“那我就出去了”,然后直接离开了镜头,一句废话也不多说的样子倒是和他的电影传达的气质很符合——絮絮叨叨却不让人厌烦。侯麦的身份远超越了导演与作家,传达的内容也不难看出他最初的教师和影评人身份,最贴切地来说我的观影感受就是上了侯麦的一堂课!
侯麦:铁证如山 Eric Rohmer - Preuves à l'appui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