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冰更冷
听朋友说起人大教授余虹自杀的事,看到媒体象侦探似的反复追寻为何“一个学识渊博,正值学术研究壮年的人就以死了却一生”,终究没有找到确切的解释,有人甚至觉得于国家社会“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自杀,我以为除了生活极度压迫和科学家认为导致忧郁症的某种化学物质外,有些很难解释,象王国维、海明威...。自杀象埋在心里的一个种子,会发芽长大,直到把你笼罩湮灭。我想起刚看的电影《维特根斯坦》里最后说的一个故事(原文):
曾经有个年轻人,他想把世界简化到纯粹的逻辑里。因为他非常聪明,也确实做到了。他在完成时,回首看着、欣赏着。一个非常美丽,摒除了不完美和不确定的新世界,象闪耀的冰面无边无际的延伸到天边。那个聪明的年轻人环视他所创造的世界,决定探索它。可是当他向前迈出第一步,立即摔倒了。你看,他忘了摩擦力。冰面平坦光滑,洁净无瑕,但是人无法在上面行走。聪明的年轻人坐在那里不禁流下心碎的眼泪。
当他成长为一个智慧的老人时,他开始理解粗糙和混沌并不是缺陷,世界就是因此而运转。他想奔跑舞蹈,顿时语言失去光泽,模糊不清;世界支离破碎,散落一地。智慧的老人知道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在他的内心依然怀念着那纯净的世界,那里的一切闪耀着纯粹的光芒。虽然他甚至已经日渐喜欢那坑坑洼洼的地面,但无法让自己在那里安顿下来。现在他在地面和冰面之间徘徊,哪里都不是他的归宿。这是他所有悲痛的来由。
我想余教授大概是厌倦了这种旅人的疲惫。英国历史家艾伦-布劳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写道:“要想超乎人的状态是一种危险的诱惑。人若能学会接受自己的实际面目,就会快活一些,好过一些。”维特根斯坦说:“我真的很想写一本完全由笑话组成的哲学书,可惜的是我缺乏幽默感。”
我骨子里也没有什么幽默感,不过刚收到一个礼物:一条织了两年的围巾,可以抵御些许冰的冷吧。
2 ) Ludwig Wittgenstein fro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Considered by some to be the greatest philosopher of the 20th century, Ludwig Wittgenstein played a central, if controversial, role in 20th-century analytic philosophy. He continues to influence current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topics as diverse as logic and language, perception and intention, ethics and religion, aesthetics and culture. Originally, there were two commonly recognized stages of Wittgenstein's thought—the early and the later—both of which were taken to be pivotal in their respective periods. In more recent scholarship, this division has been questioned: some interpreters have claimed a unity between all stages of his thought, while others talk of a more nuanced division, adding stages such as the middle Wittgenstein and the third Wittgenstein. Still, it is common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early Wittgenstein is epitomized in his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By showing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logic to metaphysics, via language, he provided new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world, thought and language and thereby into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 It is the later Wittgenstein, mostly recognized in the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who took the more revolutionary step in critiquing all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cluding its climax in his own early work. The nature of his new philosophy is heralded as anti-systematic through and through, yet still conducive to genuine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problems.
3 ) 《维特根斯坦》德吕克·贾曼
在这部影片中贾曼利用舞台和电影的结合的方式,一种怪诞的戏剧氛围描述了著名分析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和他的哲学观点。影片前半段简要叙述了维特根斯坦早期充满戏剧性的个人经历,而在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之后,电影主要截取了维特根斯坦前后哲学观点转换时期的生活为主要叙述事件,结合他同性倾向和卓然不群的性格,体现了他在现实之中不断追求形而上的理想的孤傲精神。维特根斯坦在早期《逻辑哲学论》中讲世界结构与命题结构归结于一种具有相同逻辑结构的图式,从而揭示人们通过语言命题认识世界的方式。之后,维特根斯坦又根据本体论的角度指出了语言的自我界限以及人的意志和对世界体验的神秘主义特性。然而,在对哲学问题进行了痛苦思考之后,维特根斯坦放弃了曾经“语言是世界图式”的主张,而提出了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语言-游戏”理论,并要求对语言的分析必须将语言置入特定的用法环境才能显示它的特定含义。联系日常语言分析,维特根斯坦通过纠正对语言的误解来消除哲学问题,他认为哲学困境的产生在于人们混淆的使用了不同性质的语言而造成的逻辑和意义上的误解。导演德吕克·贾曼在1993年拍摄了《维特根斯坦》和《蓝》,并随后死于艾滋病。
4 ) 和电影无关…又有关
图一是2016年拍的哥廷根市中心的博士毕业🎓仪式,毕业的博士可以在这天来亲吻小鹅女~已经一百多年历史了。
想起2019年的时候论文写不出来在小鹅女雕像哭得很伤心~最近写论文纠结于方法论但还好最终和这些纠结矛盾和解了~前天做了一个梦:来到漆黑的宇宙时空看到一扇门,我疑惑是否要通过这扇门可以来到一个新世界,但恐怕过了这扇门也是一片漆黑,等我去看那道新世界的新门…似乎原地不动静静观察才是觉得自己目前最佳的选择(而不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好奇心)
希望自己今年能亲到小鹅女了~
5 ) “哲学是一种精神病”
1.戏剧方式的纪录片,孩童与老年时期的维特根斯坦,孩童的主观陈述,老年的第三人称演绎。
2.“哲学是一种精神病。”哲学家艺术家都是自我的,是因为坚信创造的产物足以让精神独立,从而忽略甚至否定“我”之外的人与物。古灵精怪、喜欢独处的,脾气暴躁,无法容忍,大概是种通病。
但是他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规训,这点真的很金牛座了。
3.哲学中能说清楚的都不重要,而重要的都说不清楚。
“曾经有个年轻人,他想把世界简化到纯粹的逻辑里。因为他非常聪明,也确实做到了。他在完成时,回首看着、欣赏着。一个非常美丽,摒除了不完美和不确定的新世界,象闪耀的冰面无边无际的延伸到天边。那个聪明的年轻人环视他所创造的世界,决定探索它。可是当他向前迈出第一步,立即摔倒了。冰面平坦光滑,洁净无瑕,但是没有摩擦力,人无法在上面行走。聪明的年轻人坐在那里不禁流下心碎的眼泪。
当他成长为一个智慧的老人时,他开始理解粗糙和混沌并不是缺陷,世界就是因此而运转。他想奔跑舞蹈,散落在地面上的东西和语言,是肮脏的,没有定形的。智慧的老人开始理解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在他的内心依然怀念着那纯净的冰原,那里的一切闪耀着纯粹的光芒。粗糙的地面虽然好,但无法让自己在那里安顿下来。现在他在地面和冰原之间徘徊,哪里都不是他的归宿。这是他所有悲哀的根源。”
4.维特根斯坦对体力劳动的渴望是一种头脑到肢体的转移,其实算种刻意训练的心流体验,非常有共鸣。
6 ) 不食人家烟火的“神人们”之间的情景爆笑喜剧
舞台背景和道具很简约的爆笑情景话剧,但是看似又没有舞台,真人版拼接的人物情景模拟效果加上精选的台词,喜剧效果十分浓厚,当然要在对维特根斯坦的故事有一定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到。此片导演把艰深的话题轻松简约而又相对通俗的在展现在观众面前,对于舞台虚拟消失化的处理,以及简单道具的应用很到位,真是一次伟大的创作。看来庄重贵族绅士的英国人有着一流的讲故事的能力,而这样的优点也体现在今天的BBC的纪录片里面。
里面有个十分可爱且帅气的小正太扮演的童年版的维特根斯坦,会时不时的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有诙谐且点醒我们的效果。
维特根斯坦,在这个严肃的世界里,和谢耳朵一样可爱,但比谢耳朵更偏执却十足理性更具有真实感,当然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前者就是真实存在过的人吧。一个在思想上歇斯底里的凡人,一个竭力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人,证明自己为何存在的人?而这个问题,是大部分人通过涌入人流的方式而终生不作考虑。直到将要逝去,他才对这个问题真正感到释然,我们之外没有疑惑,安心去吧。
只有天才才能容得下天才,傻子从来是看不起天才或者只知道膜拜天才。
7 ) 一切有为法,当作如是观
语言的极限就是世界的极限,总是不断在语言方面碰壁,太阳围绕着地球转怎么能被看见呢,疼痛怎么能被感受到了呢?
语言并不是什么图像,是工具,没有单一的世界写照,有不同的语言游戏,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相互抵抗,如hi,hello,等等这些词没有指代,手提包有指代,属于不同的语言游戏
语言只是表达了表象,遮蔽了本质,所以把清澈的水弄浊的,就是哲学家,哲学不过是语言误解所产生的副产品而已,哲学的本质就是探究意义,可是,没这回事,维特出现了精神幻灭的危机
凡事不可言说的,都保持沉默,语言的图像是生活的形式的图像,是我们的所为以及我们的所是,赋予语言以意义,我之所以不了解狮子的语言,是因为我无法理解它的世界是怎样的
哲学的核心是一个徘徊于私人经验的孤独的人的灵魂的图式,这个灵魂是肉体的俘虏,肉体这个墙壁阻止了,他与其他人的交流,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仅仅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和生活方式
你怎么定义语言和世界的关系? 所谓语言的意义,只不过是在特定的语言游戏中语言的使用方法;
那么,在这方面哲学有什么作用呢? 哲学的问题是把多个语言游戏混同起来而产生的,比如说,人对灵魂本质的思考,那是因为把灵魂,作为一个物体来看待,把一种说话的方式,和其它说话方式混同起来了;
哲学的任务是要区别这些语言游戏吗? 正是如此,语言游戏在他们自身的分类中始终是完美的,哲学并没有否定,只是承认所有的事物都是原来的样子;
不可能有私人语言的看法,能再说明白一些吗? 总之,就是这样,人们学习语言,是因为它属于文化范畴,文化就是一种生活形式,一种行为方式,也就是说,说话方式,是自己行为方式的一种反映,这无疑是公共的东西啊,笛卡尔的后继者们,从自己的存在开始,对于个人的感觉一直烦恼着,我想推翻那个数百年来的古老模型,我想从我们的文化开始,从我们共有的生活实践开始,并且观察我们的想法和感觉,用公共的语言表现出来
有一个年轻人,想把全世界都总结在一个理论里,头脑非常聪明的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走一步就看到了自己的成果了,真是非常漂亮,没有不完美不正确的世界,延续到地平线的,闪闪发光的覆盖薄冰的原野,年轻人决定要探究自己的世界,刚刚迈出步子的他,就向后仰倒在了地上,忘记了冰是纯洁无暇的,没有任何的污点,也没有摩擦,所以无法行走,年轻人坐在那里,哭了起来;随着年龄增长,他知道了,粗糙并不是缺点,正是粗糙使这个世界活动起来,他想跑起来,跳舞,散步在地面上的语言和事物,是变形了的、污秽的、模棱两可的,聪明的老人,领悟到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他的心中,某处还是迷恋着冰原,在那里,一切都是辉煌纯粹的,虽然他渐渐地喜欢上了粗糙的地面的观点,但是他却住不了,于是,他就徘徊在地面和冰原之间,在哪一边都住得不安稳,这就是他悲哀的根源
维特根斯坦逝世了,在时空之中解开人生之谜的人在时空之外,但是,如你所知,那里没有谜,因为,如果有问题的话,就一定可以找得到答案
8 ) 不针对电影本身的评论
似乎哲学家都在否定自己的研究成果,就如他的恩师罗素否定自己多年心血企图创立完整体系的中心一元论一样,鸟瞰他们的一生就像在画圈中前进,哲学没有实验基础,所以把各个学说合并之后,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这个平淡的世界。
各种不懂 各种美
过度jarman风了
有一个年轻人,想把全世界都总结在一个理论里。头脑非常聪明的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完成工作后他回望自己的成果:真是非常漂亮,一个没有不完美不正确的世界,闪闪发光的冰原延伸到地平线。年轻人决定要探索自己的世界。刚刚迈出步子的他就仰倒在了地上,忘记了冰是纯洁无瑕的,没有任何污点,也没有摩擦,所以无法行走。年轻人坐在那里哭了起来。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他渐渐明白了,粗糙并不是缺点,正是粗糙使这个世界活动起来。他想跑起来,他想跳舞。散布在地面上的语言和事物是变形了的、污秽的、模棱两可的。聪明的老人领悟到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的心中某处还是迷恋着冰原,在那里一切都是辉煌纯粹的。虽然他渐渐喜欢上了粗糙的地面的观点,但是他却住不了。于是他就徘徊在地面和冰原之间,在哪一边都住得不安稳。这就是他悲哀的根源。
简单了点。另外,突然觉得,当维特根斯坦觉得哲学是一种病(因而否认了哲学的重要性)的时候,他却认同了日常生活、性爱、伦理、审美、宗教等等的价值。因此,该干嘛应该继续干嘛,别因为维族人说哲学没价值就觉得活着没意思。维族人的哲学甚至跟哲学生的哲学都或许不是一个意思~
没看明白
Fascinating as his ideas.
维特根斯坦的“沉默”“反哲学”实是基于哲学本源的探讨与对不可知性的宗教式敬畏。不断拒绝“自我认同”的维特根斯坦类似克尔凯郭尔的“三重阶段”。贾曼依旧保持造型艺术但比起《卡拉瓦乔》而言多了几分戏谑与黑色幽默。难道这正是维特根斯坦临终前想要用笑话书写的哲学著作?还是导演的遗书?
传记的剧情化与哲学主张的复现构成某种哲学影像化的方式;舞台剧的布景陈设和台词,与其说遵循戏剧传统倒不如说是对电影形式实验性地创新;恐怕只有同性恋导演才能将色彩运用得如此骚气波普;逝世一段太美了,“但是他的心中某处还是迷恋着冰原”。
我是来看Tilda Swinton的。电影让人相信这位哲学家就是长这样子,然后就是各种看不懂。
用象征主义拍语言哲学的贾曼实验,天才和疯子只隔一线。维特根斯坦8岁时就开始思考死亡,他的人生如同繁复的迷宫,而把犹太人、同性恋、维也纳、剑桥这些身份碎片糅合在一起,也只能还原历史的一个断面。
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危险之所在,他的神秘主义总是把人们导向非理性,而哲学家们却总想把他读作理性主义者。
哲思的趣味 能把妓院和剑桥画等号的 也只有他了吧
竟然真的把哲学拍成了图像。
很实验,很具有深度和冲击力。
对哲学无感
现代风格戏剧,撷取维根斯坦一生中的若干片段,刻画了一个同性恋者,一个直觉、情绪化、骄傲的天才思想家形象。简单的黑色背景,小成本制作,构图如启蒙主义画作。维根斯坦以男孩形象出现,近景对镜头讲述他的生平和思想,伴有戏剧小品、火星侏儒等小花招。当然想深入了解这部电影还需首先了解人物
(模糊)谨记是小概率事件,剑桥无法集中精力,不幸圣人幸福的弟,教师工作就是骗人,让自己不断往高处,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把清澈的水弄浑浊,语言误解的副产品,陈述众所周知事实,语言就是世界极限,没有经验的劳动者,朱威有点不劳而获,没感到自己优越感,去享乐虔诚新教徒,维特根斯坦+民哲
不错!喜欢这个叙事方式,让我想起Orlando,Tilda的文艺片大抵相近阿,是不是因为演了太多Jarman的电影- -
THIS IS A VERY PLEASANT PINEAPPLE.
这种电影没法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