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讲述百年党史,既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又是重大现实题材。沉浸式音乐剧元素的巧妙深度融入,让音乐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正面力量,串起从大革命到新时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同时,与“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的中国古典美学一脉相承。剧集首度采用百年党史的“通史”表达,在剧情中对百年党史进行全景式描绘和传播,让《百炼成钢》不仅是对建党百年的献礼,更是为当下年轻人创造了一次与先辈跨越时空的价值碰撞和对话。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一批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相继与广大观众见面。
《百炼成钢》之所以让我期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部剧讲述了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改革开放到脱贫攻坚,是一部跨越100年,涵盖了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阶段的电视剧。在过往的影视作品里,很少能有时间跨度如此长、细节如此细腻丰富且全面展现党史的作品出现。
然而这种时间跨度过长的历史剧拍摄起来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它的难度在于:
⒈时间跨度大,剧情不容易连贯,节奏缓慢。
⒉涉及的历史事件过多,剧情结构容易松散,处理的不好也很容易引来争议。
⒊不够直观,难以抒情,观众无法代入历史其中。
开播之后连着看了六集,说实话,有点惊喜。《百炼成钢》大胆地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散文式叙事手法,以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为线索,串联起了这一百年的故事。这种散文式叙事手法的好处,一来能够避免每个剧情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情况发生,在保证史实的前提下更专注地去提炼那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二来能够加快故事节奏,以一种更丝滑的方式衔接历史故事。最后,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感受历史,选择了“以歌咏史”的抒情方式,给历史加上一些诗意,让故事更具文学性,这种独特创新的结合形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历史剧的沉闷枯燥,让观众们能以第一视角去直面历史,感受历史,歌颂历史。
举例来说:
1920年北平,在这个白雪皑皑的冬天里,毛泽东第一次遇见了李大钊。这时的李大钊抱着他女儿李星华和儿子李葆华,他正在温柔地教他们唱着国际歌。尽管在一旁的毛泽东没有听懂国际歌的歌词,但他却从李大钊动人的歌声听到了一种力量,是工人和农民的力量,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从李大钊手里接到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
虽然只是一次普通的相遇片段,但选取它却需要经过主创们的众多考量。
首先是李大钊教儿女唱国际歌的剧情,让自己的儿女自小就接受无产阶级的思想指导,侧面丰富了李大钊一心为革命奉献的人物形象。其次用国际歌的话题来让毛泽东和李大钊正常进入主题,不会过于突兀。再借此李大钊向毛泽东传递星星之火,为他指明正确的革命道路,突显历史的重要剧情。最后,以听不懂国际歌的缘由埋下其他人物去翻译国际歌的剧情铺垫。
选取这段历史剧情非常重要。毛泽东和李大钊的交流,让毛泽东更加坚定地站在农民、工人等无产阶级的立场,去发动革命力量,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燃起革命的星星火种。
因此,《百炼成钢》的每一个历史片段和细节都是经过主创们重重筛选和认真考量,足以证明了主创们的用心和诚意。
即使找到能够解决剧情时间跨度大的问题,所有的故事也必须有骨架、有血肉,因此先让人物形象具体,让事迹清晰深刻,这样观众才能领会剧集所表达的观点。值得欣慰的是,主创们也非常用心设置每一个历史重要事件的人物与形象。
举例来说:李大钊考虑到陈独秀的安危,担心国民党对他不利。陈独秀刚被保释出来,李大钊就决定亲自护送其出京,再次丰富了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此刻的李大钊与陈独秀除了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两人更是重情重义的朋友。紧接着进入历史的重要剧情,李大钊和陈独秀在马车上商讨救国救民的方向与道路,此时两人对爱国和建党的追求是一致的,这也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这段剧情丰富了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和他为革命作出的真实贡献,真实还原了李大钊对共产党同志的重情重义,展现出李大钊一心只想让革命成功的决心。
最后,值得称赞的是《百炼成钢》的主创们并没有只单一停留在历史故事的表面,而是在每个重要人物落幕前画下浓墨重彩的句号,再次升华思想进行抒情。
李大钊深知革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即使如此,他仍然积极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一行为严重与军阀们的思想相违背的。李大钊上刑场那天,军阀问他是否认罪,李大钊不认为自己宣扬真理有罪,他眼神坚定毫无惧色,第一个走向绞架从容就义。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李大钊不惧怕死亡,他的内心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知道就算死了一个李大钊,中国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李大钊,共产主义永远不会灭亡,它必定像红花的种子一样,遍撒各地开花结果。
李大钊一生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始终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段历史也正如李大钊所说那句话:“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百炼成钢》在这种新颖的叙事手法上依然能够将这段真实历史拍得磅礴、热血、大气,足以见证他们的用心和诚意。
《百炼成钢》的用心设计,让历史不再是小时候书本中和抗日剧里的生硬话语,而是让观众可以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向往。看着剧集上一个个登场的英雄人物,我体内的血也逐渐沸腾起来,开始懂得革命先辈们为了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开始明白“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些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足以让每个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近代革命历史剧作《百炼成钢》,以八首时代经典歌曲为主轴,追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历经的主要历史阶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百年辉煌。
演员阵容强大,以细腻真实的表演,记录了曾经的艰苦卓绝,从而折射出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追忆百年党史,重现峥嵘岁月,再展伟大辉煌!
最近在看湖南卫视献礼建党100周年的《百炼成钢》,之前对这种正能量剧是很排斥的,想不到也有看上瘾的一天!
记得很久之前跟朋友吐槽说,一点不喜欢近代史,感觉还是民国之前的历史比较有意思。朋友就嘲笑我说,受不了你们这些非要标新立异跟主流唱反调的人,如果没有共产党,你还在村里喂鸡呢!
这几年发现自己一点点在改变,特别是疫情之后,发现那些曾以为只是喊口号的正能量,变成激励无数人勇敢逆行的伟大信仰,甚至身边有熟悉的朋友也变成了新闻里的抗疫英雄,我自身也经历过连夜做核酸、酒店免费隔离这种高效抗疫举措,再看最近隔壁印度恍如人间炼狱的日常,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突然就对我们国家的凝聚力、执行力多了一些敬畏,对党史也开始有些好奇。特别是这几年在国剧不断创新的大环境下,出现很多令人惊喜的好故事,正剧也变得越来越好看。
这部《百炼成钢》就画风新奇,抛弃传统偏纪录片的宏大叙事,以歌咏情,更有代入感,有种精巧抒情的散文诗之美。前六集以《国际歌》的传播和影响为主线,串联起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等建党初期的重要人物。在那样黑暗、迷茫的年代,围绕这些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牺牲和斗争的故事展开,他们如何百炼成钢,高举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谱写一曲救国救民的血与火之歌?
《百炼成钢》抛开围绕近代史时间轴发展的线性叙事传统,讲述故事的手法更写意,不再着墨于重大历史事件,着力点放在人身上,围绕这些英雄先驱,展开他们关于朋友、父子、夫妻、家庭之间的复杂人物关系,这样去脸谱化的英雄成长故事,也是一部更有记忆点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发展史。
序曲:暗夜星辰
《百炼成钢》以两段看似随意的送别戏,小处见大,引出我党的创立:
第一段是毛泽东车站送别好友蔡和森,两个人感慨时代黑暗,不知道谁能带领国家走向光明。两个人一个选择赴法求知、一个选择进京找李大钊,兵分两路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由此不由想到,与他俩同为杨昌济得意门生、并称“湘江三友”的萧子升,因为选择信仰无政府主义,长期居住海外,最后客死他乡。
第二段是1920年,李大钊冒险送陈独秀去天津,两个人在一辆普通的骡车上,相约一北一南,共同建党,《百炼成钢》重现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段中国共产党建党史的佳话。
这两段交相呼应的送别戏,展现了我党创立之初,如毛泽东、蔡和森这些五四进步青年对国运发展的迷茫和对真理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李大钊、陈独秀这两位革命先驱,在建党初期的坚定和奉献,正如当时流传的那首诗“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此黑暗迷茫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用更容易共情的同窗之情、战友之情,顺其自然引出我党创立的合理性和迫切性。
中篇:百炼成钢
有时候我会思考,以前为什么那么排斥正剧?可能那些英雄故事太过熟悉,熟悉到我们忘了敬畏,只剩下审美疲劳,毕竟如果一位英雄刚出场,你就知道他是谁,他会做什么事,即使足够伟大,但也不想看啊。
而《百炼成钢》里的共产党人是去脸谱化的,没有启用任何特型演员,演员在饰演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先驱时,更多的是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特别是着力于偏抒情的叙事,代入感更强,会让观众不知不觉陷入剧中人物的立场,跟随他们一起生活和成长。
好的故事就得这样,必须令剧中人物彻底脱离上帝视角,你不能一上来就令他们没有任何驱动力地相信,只有坚持共产主义道理,中国革命才会取得最终成功。
《百炼成钢》以陈独秀父子三人的两段激烈冲突来展现,在那个黑暗迷茫的年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经得住考验、百炼成钢后的绝对真理。第一次,儿子反对父亲,是因为儿子们是坚定的无政府主义信仰者,他们认为共产党是对俄式暴力的东施效颦,而当时内忧外患、军阀混战、政府腐败的中国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他们不想再有流血和牺牲;第二次,经历法国留学的亲眼所见,对无政府主义无比失望后,儿子们选择加入共产党,同时对陷入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父亲表示不认同。这是一段流动的父子对手戏,明线是讲述陈氏二子的成长,暗线则是我党创立之初的机会和挑战。
而与此相关的,瞿秋白与杨之华相识、相爱到生死相随的夫妻之情;陈望道从翻译《共产主义宣言》的欣喜甜蜜到反围剿斗争被捕后的悲伤,都以人物各自的情感发展,来反应这些革命先驱当年所经历的考验和牺牲,最终成长为拥有钢铁般坚强意志的人民英雄。
高潮:血与火之歌
作为《百炼成钢》高潮部分的血与火之歌,不再是气势磅礴的知名战斗场面,而是以毛氏一门英烈的小家故事展开的。
本剧花大量篇幅讲述了毛泽东与杨开慧,从相爱、结婚、生子,乃至分离、牺牲的家庭故事。两人的互动没有大张大合的戏剧冲突,恋爱时的情投意合、婚后的患难与共、离别与想念都是细水流长的白描手法,哪怕是杨开慧牺牲,也没有激烈的情绪表达,她只是掷地有声地控诉反对派“你们制造的孤儿还少吗”?
再到毛泽民、毛泽覃与毛泽东兄弟三人的互动,虽然只有短短三场戏,从追随大哥脚步加入共产党、到战时短暂相聚,再到两人牺牲,而毛泽覃牺牲时,只有29岁。
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进步青年,无数家破人亡的牺牲,才换来千锤百炼、浴火重生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我们和平、富足新生活的开始。而这些故事都是伴随着中共一大展开、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成立、五卅惨案、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步向前,让我们跟随剧中人物经历这场百炼成钢的革命斗争之路,去理解那首用血与火谱写的《国际歌》。
这剧没有流量明星加持,也没有高甜CP剧情,甚至并不那么有趣,但这些革命先驱的成长故事值得一看,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党史,也是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和平富足生活的来处,正如QQ音乐里《国际歌》底下999+的评论,我们从不曾遗忘这熟悉的旋律,而英雄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
《百炼成钢》剧情历史 电视剧
我在十几岁时对党史非常感兴趣,并记得很多历史细节和重要人物。几十年过去了,传媒很少提及党史之类的……。让我这个曾已掌握的那点历史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由此张冠李戴的事常发生。这部剧拍的太及时,我们又有能重温党史,特别是大多数年轻人在党史这部分是个空白,此剧可使年轻人轻松了解党的光辉历史,从而加深对党的感情,换来的将是他们用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大业中。
这部剧编排很新颖。剧中主演王雷扮演的毛主席,神似真人。饰演瞿秋白的陈晓,演的很不错。给五星一点不过分。
“有没有一首歌会让你跟着轻声和”,当时代专属BGM响起,你会想起谁?
流火七月,主旋律影视作品齐齐献礼,在一众优秀的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尤为亮眼,它就是《百炼成钢》。
伴随着一首首时代歌曲,那些曾经在课本里出现的人物与故事浮现于眼前,是不是挺特别的?
当别的献礼片还在用时间和人物成长作为轴线开始讲故事,不走寻常路的《百炼成钢》首先抛出的是八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
实话说,这些脍炙人口又充满年代感的歌人人都会唱,可仔细咂摸,有多少人知道这里面每一首歌都是代表那个时代专属的BGM,这些歌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仅是因为朗朗上口、意义特别,更有不能割舍的故事。
剧中,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们在黑暗中寻求光明,他们都曾经被同一首歌所深深打动。
从一开始只能简单地哼唱,到几经修改终于翻译出中文歌词;在音律之外,这首歌《国际歌》里藏着的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火种,至今都是学生们音乐课上的必学歌曲。
看过不少谍战片的我们对于那段处于黎明前黑暗的历史绝不陌生,当时,曾经创作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曹火星与哥哥立场理念不同,因为这首歌兄弟间产生过不小的分歧。
可这首歌在当时,直至现在都依旧深入人心并非仅仅因为朗朗上口,这首歌里代表的正是广大群众的信任以及共产党人必胜的决心。
新中国诞生之初,在《歌唱祖国》这首无比振奋人心的歌声中,设计出“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等科学家们选择放弃国外舒适的生活,要以知识报效祖国。
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之下,他们凭借着简陋的设备克服困难不断验算,立志要靠自己的力量让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实现真正的“繁荣富强”。
70、80后的小伙伴都听过《祝酒歌》,这首歌走俏时,恰是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刻,也是国有企业的改制正在经历阵痛之时。
但和平年代亦是求新、求变、充满希望的年代,《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当年也曾经也红透了半边天,这背后有澎湃汹涌的激荡,也有像简凡、宋勤勤他们这一代人渴望突破的心。
用时代金曲歌单打开百年故事,《百炼成钢》的视角特别就在于,将歌声和历史、音律和影视的跨圈融合。这些音乐的存在不仅仅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它也让这些真实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有了让故事鲜活的叙事模式,《百炼成钢》八大版块中的海量人物如何在曾经熟悉的故事里“活”起来也经过了一番精心设计。
首先是角色“活”,在故事主线格外精彩的同时,《百炼成钢》里每一个部分中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人物,这些不被大众熟知的角色,让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和事变得更加的立体。
在7月9日晚播出的剧情里,响水村里一生都在想办法为村民改善用水难问题的老支书水根就刻画得十分生动。
从期盼到无奈,再到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找到水源的欣喜,这一路的艰辛与不容易都在找到甜水的这一刻得到了慰藉。水是生活必需品,为了找到水,很多人都是竭尽所能的努力。
负责研发“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出于工作的特殊性质需要遵守保密条例并常年工作在基地,这其中的克制和隐忍不言而喻。
想给孩子买鞋,却因为常年工作并不能准确知道孩子的尺码,这样生活化的细节里,更能窥见郭永怀因为专注工作对家庭疏于照顾产生的愧疚。
他们的妻子与亲人多年以来给予的支持与理解,彼此之间信任的感情,也构成了这个故事里最动人的部分。
包括在长征路上不惧艰险的朱勇、杜春风、云贵川、马胜,以及牺牲在雪山上的无名女兵,他们的滚烫的青春被永远定格在最美的年华。
其次是演技“活”,《百炼成钢》中有像刘威、郭晓东、李乃文、林永健、王劲松这样的老戏骨,他们的演技自是不在话下。
更有像汪涵、何炅这样的专业主持人跨界出演,有一说一,汪涵扮演的李大钊不但气质形象上都十分接近原型,台词功底不俗,更把革命者独有的风骨和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年轻角色的刻画上,褪下明星光环的年轻演员们同样完成得相当不错。
二度扮演伟人的王雷这一次对角色的理解更深,心怀天下、家国情怀在他的演绎下既浓郁又克制。
陈晓扮演的瞿秋白气质不凡,还兼顾了革命拓荒者的从容与淡定,在他的眼神里,能够看到对于革命的向往与希冀,也能看到临刑前的坚持与坚毅。
对于大胆启用年轻演员参演正剧,湖南卫视其实也早有先例,早在2007年,《恰同学少年》里年轻演员就已经挑起大梁初绽头角。
而有赵丽颖、张艺兴、吴磊、谭松韵、王一博等多位年轻演员参演的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口碑不俗,他们在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不输老戏骨。
《百炼成钢》作为群像剧刻画的人物不少,尤为珍贵的是这里面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与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意,这也是打动观众的终极武器。
大时代背景之下,革命先烈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刻画得极致细腻,这里面有陈独秀与儿子们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从不理解到紧紧相连在一起的父子亲情。
瞿秋白夫妇,钱学森夫妇、郭永怀夫妇,这些革命先辈的爱情里不单单只有相互信任与理解,还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理想。
而这一份相互信任和无悔的付出也存在于党与人民之间。
在《为希望祝酒》、《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两部分中,党和人民之间的情感更犹如“鱼水之情”一般,在祖国成长的过程中始终相辅相成。
90年代,华钢改制期间,党和国家给予了极大力度的支持,在提升企业产量到产品销路都一路绿灯。
为缓解国企改制的阵痛,帮助工人再就业,真正做到了从人出发,以人为本。
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之下,企业的员工积极响应“下岗再就业”的号召;但作为华钢人,他们的情怀不变,初心不变,始终保持了深厚的感情和荣誉感。
又比如吃水一直困难的响水村,党和政府派来专门的扶贫干部帮助当地老百姓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解决了困扰了祖祖辈辈几代人的老大难问题之后,还为村里带来了发家致富的方式方法。
打井找水源的过程中突发大雨,看着只能在简易工棚里休息的部队官兵,于心不忍的老百姓将村里的学校教室整理干净,并用自家帘子挡住没有玻璃的窗框,为士兵们遮挡风雨。
国家给农村带来精准扶贫的支持和信心,而村民们也不再迟疑,一马当先积极响应号召入股合作社。
从“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赤溪,到“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十八洞村,从宁夏贺兰山到四川大凉山,经历37载春秋,像雷悯农、李丹、龙湘平一样的青年扶贫干部一代一代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只为能够早日看到全民脱贫的美好盛世。
随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生机勃勃的歌曲响起,整个剧集推向高潮的同时,观众们再一次被这些剧中的故事与人物所感染。
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从这座百年“宝藏”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正是《百炼成钢》所要展现与表达的意义与初衷,历经百年风雨兼程,百炼成钢的不仅是伟大的祖国,还有那些不能被忘记的人民英雄。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织突击队”
“他刚才说的那两个员,是干啥的?”
“不怕死的人”......
马胜简单粗暴地解答,却是最贴切的形容。可能现在的我们很难通过文字和言语去感受到那种浓厚的革命氛围,但是看了这部《百炼成钢》,用眼睛和心去认真感受一番,似乎就能明白一些。
李周、马胜、大力一行少共国际师的“娃娃们”,面对敌人布下的“二十个师”的口袋阵法,毫不畏惧的奋勇直前。在他们看来,只要大部队需要,哪怕前面迎接自己的是枪林弹雨、洪水猛兽,也会一往无前的全速冲。
留守原地的李周,看到前来后卫的陈树湘的部队,听他说着整个部队大家都没有打算撤退的计划,身受重伤的他也选择了留下,其实他本可以有被人抬着渡过湘江的机会,但是他放弃了这样的机会,选择了为中央部队“鲜血换时间”。
“我自己的时间,今天就在这停止了”
战争的是残酷的,而它的残酷若你用心去体会了,定能明白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看着荧幕里的他们,明明每天都在枪弹炮火中不得安生,但是却每个人都充满了劲头,每个人都被一种浓厚的信念包裹着、滋养着,这种信念,叫做革命。
湘江一战有多惨烈?在水流缓慢的岳王塘,江水被革命烈士们的鲜血染红。
“三年莫食江中鱼,五年不饮江中水”
年纪轻轻轻的“新兵蛋子”大力,看起来还对战场和敌人的炮火有些害怕,在决定留守的时候,听到马胜他们说着他们渡江希望渺茫的时候,还有些惶恐。但是真正到了战场上,他怕了吗?
和李周、马胜接力炸碉堡的时候,大力何曾怕过!看到两个人被敌人的机关枪逼停了,他大喊一声给自己壮着胆就捡起掉落的手榴弹冲了上去。在和马胜一行少共国际团成员们留下殿后时,大力不顾一切的救下了马胜,自己却奉献了年轻的生命。最后那一刻,他怕了吗?我想没有。要非说怕,他怕的也不是战死,而是怕父母养育自己一场自己却“连个影子都没留下”......
“我们是同志,我们都是你的影子!”三年、五年,还有共产党的一百年,个中不易处处令人心疼侧目。
一部非常良心又让人深感震撼的品质好剧,实名制安利给你们。
国内的党史影片,尤其是军事片,多以常某人为代表。这位大佬似乎在其组织内无所不能。借用各个影视小组获取关注的常用技俩:“一句话证明你看过那啥”来说,他既能大骂娘希匹!某某无能、丧权辱国;某某某拆烂污!又能说出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的柔性话语。谁都管不了他了。
其实并不是啊,尤其是早期,常某人羽翼未丰之时,是谁支持他对工农抬起了屠刀,是谁让他下定了决心,是谁在他身后提供金元与舆论的帮助呢?
国民党右派,这些大佬往往隐藏在常某人的身后。《觉醒年代》点出了吴某人,《光荣与梦想》点出了常某人的同乡叔公,本剧则点出了张某人,我特别喜欢武昌城下的一个镜头。
叶挺独立团攻占蛇山,常张二人跑到阵地上,谈起了党派问题,张说完话后,一阵战火硝烟飘过,将他遮住,镜头定格在常某人的脸上。
我在想,为何对这群大佬们提笔不多呢?
我猜:
第一、他们多数没有亲手沾血。
第二、他们有时还反对老常。
第三、他们面目多变,后期退出。
这么说吧,亲手欺负人的坏人可恨,站在旁边看热闹的无赖也不是好东西。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隐秘的角落——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花了7年零3个月,英国花了4年零7个月,苏联是6年零3个月,法国是8年零6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如那朵响彻世界的蘑菇云一般,早已家喻户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邓稼先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把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这份伟大的工作。
然而,在伟大的背后,更不容忽视的人物是邓稼先夫人——许鹿希,邓稼先的功勋有她的一半。
1950年8月,26岁的邓稼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美国政府为年纪轻轻就这么优秀的邓稼先开出优异的研究条件、生活条件,希望把他留在美国。
邓稼先的老师、同校好友纷纷出言挽留,但他一一婉言谢绝。
在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邓稼先毅然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百废待兴的中国。
电视剧《百炼成钢》里,年轻的作曲家王莘问邓稼先:“这次您回到祖国,带来什么好东西啊?”
邓稼先说:“我除了带了几双中国眼下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给我的父亲,还带了我所学的知识,要献给祖国。”
归国3年之后,邓稼先和青梅竹马的许鹿希结婚,两人度过了5年宁静的幸福生活,之后便是长达28年的两地相思。
1958年秋,剧中的钱三强(王劲松 饰)邀请邓稼参与国家机密项目:“新中国准备放一个大炮仗,想请你来参与这个大炮仗的理论设计。”
对于上级的意见征询,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他在践行曾经说过的话——回国,把所学的知识都献给心中热爱的这一片土地。
但这也就意味着邓稼先要在学术界消失,要在世人眼中消失。
他不能再参加学术会议,不能发表论文,不能与人家有接触,不能与外界联系,甚至连很大概率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都要放弃。
工作成绩再大,功劳再大都无人知晓,从此做隐姓埋名人。
最后,还有一处最不近人情的地方:这是一项高度保密的工作,对自己的妻子、亲人都需要保密,而且是没有期限的保密。
所以,作为妻子的许鹿希能不能接受?
剧中,许鹿希(丁柳元 饰)下班晚了,匆匆忙忙地赶回家,不料餐桌上摆好了三菜一汤,四副碗筷,丈夫邓稼先在房间里哄两个孩子睡觉。
邓稼先(于洋 饰)异于往常,他殷勤地拉开座椅,请妻子入座,给许鹿希夹菜……
现实中的那天晚上,邓稼先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思虑良久,他说:“我要调动工作。”
许鹿希问,调哪儿去?
他说,这不能说。
许鹿希又问,做什么工作?
他说,这也不能说。
最后,许鹿希退而求次地说,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
他说,不能写信,不能通信。
这让许鹿希忍不住哭了出来,她刚30岁,两个孩子尚年幼,丈夫却突然要在生活中消失,却又不告诉她到底要去做什么事,是否会危及生命安全,为什么要下这个决心……
许鹿希到底要适应多久没有丈夫,孩子没有爸爸的日子,她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剧中的邓稼先说:“我把生命献给这份工作了,干好了,干成了这件事,我这一生,都是很有意义的。”
而现实中的许鹿希给了丈夫一个承诺,我支持你。
1959年,苏共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紧接着又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全部专家,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
还讥讽地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没有大型计算机,没有数学模型,缺少数据资料,时间短,环境恶劣……邓稼先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
唯有的工具是算盘、计算尺和几台手摇计算机,算一遍耗时一个月多,为了拿到准确的原子弹理论数据模型,他们整整花了一年多,来来回回算了九遍,而这才只是开始。
此后的邓稼先,“人间蒸发”。
在邓稼先埋头苦干的时候,剧中的许鹿希下班回家,看到两个孩子坐在台阶上等爸爸等睡着了。
他们稚嫩的小手拿着爸爸最喜欢的“杨家将”海报,用铅笔在上面写着“祝爸爸生日快乐”。
许鹿希知道孩子们想爸爸了,但她也只能是抱着两个孩子,流着泪安慰他们:“爸爸很快就回来了。”
在邓稼先长期离家,不知去处的日子里,免不了邻居的猜忌,以为邓稼先是被抓了,还是抛下妻女另结新欢。
面对不明真相的猜疑,许鹿希可以随便用“出差了”打发。
但是面对孩子们一次次期待地问“爸爸呢”、“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她不忍心让孩子们失望,却又深感无能为力,心理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在邓稼先离家的28年间,夫妻两少有几次的见面都是来去匆匆。
什么时候回来,许鹿希不知道。
什么时候走,一个电话,马上汽车就在楼下等,警卫员一上来就跟着走了,两人来不及说上几句话。
许鹿希一个人默默养育一儿一女,送15岁的女儿参加内蒙古的建设兵团,送走了邓稼先的父亲,送走了自己的母亲。
她还兼顾着自己的事业,作为较早的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四十六个春秋。
1986年6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介绍了他为研制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与爱人许鹿希分别28年,隐姓埋名,为祖国奉献一生的光辉岁月。
但此时的邓稼先虚弱地躺在病床上,他的生命走向了最后的阶段。
许鹿希坐在病床边守护着,为邓稼先念着歌颂他奋斗岁月的特别报道,念着,念着,她声音哽咽了。
邓稼先深受晚期癌症的疼痛折磨,身为医学教授的她,却束手无策……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
从1953年到1986年,夫妻两相处最长的时间也就是婚后5年,以及邓稼先生病住院这一年,许鹿希不相信,20多年的等候,就是这样吗?
在邓稼先逝世后,许鹿希依旧对他念念不忘,家中的陈设一如既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那套60平的旧房。
她和孩子们一起编纂《邓稼先传》、《邓稼先图片传略》,在整理和修改的日子里纪念爱人。
也许有人会问,苦等28年,值得吗?
王国维先生曾以三句诗词囊括人生的三个不同境界:许鹿希的思想之初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她以一句“我支持你”等不知道何时何日归来的邓稼先。
在一年、5年、10年的等待之后,或许许鹿希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她一个人历经世事,看透许多东西。
最后带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舍弃自己,换取一段旷世爱情。
“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他的爱人许鹿希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跨过所有过不去的坎,28年的等候是人间绝美的爱情。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45集,太长了,没耐心,还不如去追《理想照耀中国》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陈晓的瞿秋白刘烨的杨之华还原度很高,革命中也能有让人为之向往的浪漫爱情。
能让蒋介石担忧重视,叶挺真真是个传奇人物,铁军将领名不虚传!!!另外这部剧扮演周总理的演员很适合,他的眉眼和周总理的从容儒雅的气质真是有那么几分相似;蒋介石的扮演者的选角也很不错,我之前看建国伟业中年蒋介石是张国立扮演的,这部剧的演员简直就是年轻版的蒋介石。主创团有认真选角,很用心,点赞!
人物选角表演,民国居所服装礼节等细节之处不能见精神,可以更精细些
陈延年是我最佩服的人,他早期信仰无政府主义,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去证明,虽然后来失败了。后来他慢慢发现只有彻底推翻腐朽的政权中国才有救,又改读马克思理论,从不盲目跟风,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怎能不爱?
看了两集,挺特别的剧
故事从革命家瞿秋白翻译《国际歌》徐徐展开,一首振奋全世界无产阶级人民展开斗争的歌曲,在他的笔下燃起了燎原之火。整部《百炼成钢》,用令人精神振奋的革命歌曲,串联起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时空回溯的交织体验,令观众仿佛身处于那个热血沸腾的革命时代。《百炼成钢》呈现给我们的,是帮助人民思想冲破牢笼的革命家,和为保卫祖国而一往无前的勇士。从为抗日战争而前仆后继的八路军、新四军,到抗美援朝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的解放军;从为新中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者。八首经典歌曲,汇聚成了一首全新的百年赞歌,是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献礼。
虽然是电视剧,但导演的调度意识很强,第一集开场车站送别就是一个长镜头,熙熙攘攘的街头景象很有现场感;停电之夜,黑暗中点燃的那盏灯象征意义很强,年轻人之间的理念之争,也颇有历史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搞革命就像白手起家去创业, 理念、团队、方向、执行都很重要,这群年轻人能走到最后,实现创业成功就是一部当代史。才看了两三集还不错,希望后面越来越多惊喜。
看到在刑场上,李大钊从容赴死这一段,我的眼睛里就像进了沙子似的,眼泪彻底止不住了。汪涵演的可真好啊
陈晓的瞿秋白和原型太贴了,很多人可能对国产献礼剧有些小偏见,其实真的看完会很有感悟,毕竟历史书上不一定会将那一段历史书写的那么详细。很羡慕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志向一致琴瑟和鸣。
陈晓的瞿秋白气质儒雅气场十足,特别是出场从马车下来,站在雪花下希冀的眼神很好,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残酷革命下浪漫的革命爱情故事很戳我,但是剧剪的很零碎,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陈晓唱的歌应该是配的,台词是原音进步很大
只要冲破黑夜,穿过硝烟,跑过灰暗,就能看见黎明,望见曙光,触碰天亮了。那首歌里唱“要为真理而斗争”,真理啊,真是永远闪闪发光着的。而那些漫长的苦难的锤炼的血泪的淬火的过程,永远是先烈们鲜活存在过的明证。虽是主旋律戏剧,但很新颖地以八首组歌串联,用音乐来诠释咏史,听来也觉心潮澎湃、悠扬、激昂。
我暗搓搓地期待钱部长出来参加歌唱祖国大合唱,然而并没有~
之前看网上说是“以歌咏史”的形式,感觉好奇所以跟着爸妈一起看了一下。可能因为最开始的剧情都是围绕《国际歌》展开的吧,整体结构看起来确实很像散文,和其他的主旋律电视剧不太一样,挺特别的。演员方面,不得不说汪涵太让我惊喜了!最开始还不太能想象他演李大钊会是什么样子,但从他一出场开始,举手投足之间就是李大钊本钊,选角特别合适。
李佳航的张伟太过于深入人心了
天天接受革命的洗礼,认识了好多闻所未闻的人。
叙事风格还是蛮有新意的,用一首首歌串联起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就连不爱学历史的我在看完一集之后都能毫无困难地记住那些人、那些事了。更难得的是,演员都很在线,尤其是王雷啊,演的是真的很不错,第一眼看到都没认出来是他~
陈独秀和陈延年吃面这段细节太好哭了,两父子都是针尖对麦芒,然而始终连接他们浓浓的亲情是不变的。刘威老师老戏骨啊,举手投足都是戏!好看!
看到李大钊同志走上了刑台,心中百感交集,正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们的不怕牺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白陈晓饰演的瞿秋白先生!!!陈晓的形象和先生儒雅矜贵的气质太贴合啦!在教室里踱步、授课,慷慨激昂却又温文尔雅,从外型到演绎都很让人惊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