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水漂流

剧情片中国香港2021

主演:内详

导演:李骏硕

剧照

浊水漂流 剧照 NO.1 浊水漂流 剧照 NO.2 浊水漂流 剧照 NO.3 浊水漂流 剧照 NO.4 浊水漂流 剧照 NO.5 浊水漂流 剧照 NO.6 浊水漂流 剧照 NO.13 浊水漂流 剧照 NO.14 浊水漂流 剧照 NO.15 浊水漂流 剧照 NO.16 浊水漂流 剧照 NO.17 浊水漂流 剧照 NO.18 浊水漂流 剧照 NO.19 浊水漂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9-16 14:38

详细剧情

越南难民辉哥少时亲历战乱,投奔怒海寻觅庇护,晚年流落香港街头。一群中年人各自有不堪回首的过去,被区内居民视为眼中钉,而重建工程箭在弦上,他们不断被驱赶,最后索性围起木板建屋。新旧遗民在木屋内相儒以沫,无分国界种族,成了辉哥一生最自由的日子。冬天时留下一人看管财物。最冷的那夜,辉哥独自在街头,终于等到孩子从外国回来见他……

长篇影评

1 ) 赎罪券

赎罪券和改变现状的区别也许就是2000元和道歉的区别。 港府以每人2000元打发十来个社会边缘人,无疑比道歉要容易,划算得多。道歉即是承认错误,承认错误就要做出改变,而改变就会触动既得利益的蛋糕,而谁愿意做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所以世上充斥着购买赎罪券的人,和推销赎罪券的机构。不管是一年一度的东华三院筹款,还是逢灾难必出动的歌星一人一句大合唱,又或是一年到头在电视上卖广告的宣明会,都不乏捧场。 某种程度上本片的性质和赎罪券并没有太大不同。不管是导演还是一众演员,和片中的群体,一群在社会和监狱之间轮回的道友,的生活差异,都像蔡思韵饰演住在豪宅的社工一样巨大。所以不管吴镇宇如何挤眉弄眼,谢君豪如何用假发和化妆来展现沧桑,李丽珍如何洗尽铅华却难掩丽质的表演都像蜻蜓点水,流于表面。甚至观众也不过是这种赎罪消费的一员。

影片所谓的克制,不煽情,更像是回避。我们只知道老爷和辉哥逃避轮回的方法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这正是既有利益们最理想的结局。探讨社会问题,半小时的铿锵集做得比两小时的电影更好。 另: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想这些露宿者的生活费,包括购买D品的钱都是哪里来的?

2 ) 一点点吹毛求疵

从前在观塘上班,每天坐小巴都会路过某位桥底露宿者的家,且恰好位于塞车的位置。他/她的家当整齐地铺陈在桥底,如果足够留心,甚至能判断什么物件是当日新添置的。但我从没见过本人。

所以看到这部聚焦香港露宿者的电影,还是相当惊喜的,但电影立意对我的最大挑战在于:没错,深水埗是给穷人住的地方,穷人有贫穷权,露宿者有露宿权,但瘾君子真有露宿吸毒权吗?

电影没有避开街头瘾君子这个群体,自然非常勇敢,但倘若交代不清背后的社会和结构性原因,这种取材反而冲淡了电影的意义,变得暧昧了起来。爱有多大,也不该遮蔽应有的批判。

私认为,如果选择了街头瘾君子这样的social sensation,那就应该讲出更丰富立体的故事,否则会流于刻奇和窥探。与之相比,我甚至觉得《南华早报》之前做过的一个10分钟新闻纪录片“Homeless in Hong Kong: Life on a footbridge”更有力量(//www.scmp.com/video/hong-kong/2175187/homeless-hong-kong-life-footbridge),片中也提到越南难民和排队上楼的问题,其他受访者则是由于家庭破裂、生意破产等等,这些人物更有群众基础,所基于此的社会批判便更真实和有质感。

在我看来,《浊水漂流》最刻奇的段落是辉哥和木仔登高,木仔用手机看机械图纸的那一秒钟,简直要笑场了。

我看的是谢票场,导演在片后问答中说,他是一个极致浪漫的人,必须在电影中设计这样的高潮段落。他本来设计的这一幕是辉哥和木仔独自启动了一台过山车(苍天,幸好没拍成!),但借不到过山车,所以只能拍摄这个plan B,灵感源于《薰衣草》里陈慧琳和金城武在IFC顶楼荡秋千。

好吧,我确实不具备欣赏此类突兀高潮的能力。

话虽如此,《浊水漂流》也比《麦路人》好出五条街了。《麦路人》里的郭富城和杨千嬅犹如在体验生活,那种出戏,仿佛《浊水漂流》里那些坚离地的帮扶大学生——对,这个短短的段落,反而是我觉得《浊水漂流》最辛辣写实的部分。

《浊水漂流》的出戏华点在于李丽珍的唇膏,其实她整个演技都让我相当出戏。

另外,今早听网台《大把戏》里的影评人说,《浊水漂流》 的街头布景虽然已经极致真实,但很多场景都能清晰看到LED光源,这种打光的疏漏出卖了电影的质感。好专业呀,未来看片的同学可以试试有没有同感。

3 ) 不需要过度诠释的《浊水漂流》

《浊水漂流》令我想起差不多二十年前看的《癫佬正传》,《癫》这部戏让我开始认识香港的另一面,社工这个职业,《浊水漂流》里,社工组织拿政府的钱代表露宿者告政府(当然是不同部门)。《浊》这个电影的原型是真人真事,这则新闻我印象很深。电影里何姑娘说,其实你不一定非要道歉,庭外和解ok的,政府肯赔钱外面的人(新闻记者)都会当我们已经赢了。但辉哥坚持要一个公义。他自焚前说过三句话:政府做错事一定要道歉,不管我是吸毒者还是高尚人士,我不要和解,我要公义。这三句都是夹杂着特有的粗口以不同语调说出的,其它露宿者或明或暗怪他累街坊,不懂变通,钻牛角尖。说来也怪,香港人真的是世界上最懂得变通的人,但也是世界上最爱钻牛角尖的人--当政府触及人民底线时,坚持公义而不是和解和经济赔偿是一个公民社会的基本修养。

我不能说电影工作者借辉哥之口浇胸中块垒,但这部电影反应的香港的确是非常真实的,其中出场的深水埗明哥,甘(浩旺)神父都是真实的,故事也是真实的。片中几名“道友”颇有代表性:辉哥辉煌的岁月是那个生机勃勃的八十年代香港,即便回归前几年也“马照跑舞照跳”,他正是这样结识李丽珍演的陈妹这个角色的,可以想象年轻时的陈妹是舞场的常客。老爷是越南政治危机时逃难香港的“船民”,寻求政治避难未果,妻子儿子成功申请到政治避难去了挪威,他因为曾经有案底不能去,被迫留在香港,没有身份,不能工作只能流落街头,所以他看到“黑仔”(另一个非洲青年在港寻求政治庇护)跟随黑社会出去打架时极力劝阻:你要是犯事(违法)了,以后到哪儿都申请不到政治庇护。大胜是做装修的,收入颇丰,染上毒瘾后什么都没有了。

我不想去拔高辉哥口中“和解”的意思,我理解就是字面意思,不和解,不是不和自己和解,就是不和政府和解。老爷自杀是因为终于找到失散多年的妻子孩子,而且看到他们过得很好,他年纪一把,半生飘零,又染着毒瘾,活着也没多大意思了。这并不是和解,只是一个自我了断式的解脱。道友的最终选择各不相同,只是这个真实故事的一部分罢了,没有特别的含义。

这部电影非常不错,但比起《癫佬正传》还是少了些香港电影更人间的一面,这里导演给了大量全景式的俯拍镜头,对准高楼大厦天桥,美学上非常成功的展现了香港的不同侧面,许多新闻一样的场景,但总觉得内容上不够充分,那些新闻式的镜头的确非常写实,但真正描摹人物,完成事件还是需要更为细节的生活,例如辉哥和陈妹的前世今生。哪怕是一闪而过的几个镜头,例如《麦路人》里对郭富城和杨千嬅身世的简单交代。以及杜琪峰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熟悉的十字路口人潮涌动,交通灯提示音嘟嘟嘟嘟的声响,这些看似闲笔的镜头,迅速把人带入真实的香港,仿佛看到了无穷无尽的人生。

本片的表演无可挑剔,吴镇宇那总是惺忪浮肿的眼睛,李丽珍返璞归真平淡自然的流露,都让我们这些看过他们年轻时神采风流的人感叹。岁月荡尽浮华,锤炼了演技。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新一代香港影人的叙事风格了,无论我欣赏与否,逝去的时代一去不回了,而这已经是如今我可以期待的最好和最接近香港的部分了。

4 ) 无家可归,浊水之下的人生

吸毒是什么感觉?

一个多星期前,我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术,身上开了一条十厘米的口子,回家时从药房领回了一瓶阿片类止痛药。我吃了两天半左右,后面因为疼痛可以忍受而停止服用,剩下二十多粒就要倒马桶里扔掉。

躺在床上的那两天,最初麻药带来的晕车感疼痛和发热来袭,我的感官处于一种在疼痛的海洋里翻滚,和飘在暖融融轻飘飘风平浪静的海面交替的割裂感受中。当你在风平浪静的时刻,身体虚弱却莫名的舒服,有一瞬间大脑深处会产生一丝想法,如果能一直这样就好了!这大概就是所谓毒品对一个虚弱疼痛中的病人偶然露出的狰狞面孔,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它,同时也看到了在美国许许多多因为生病而合法获得奥斯康定处方最终上瘾的人。两天半后我开始转而服用布洛芬,那种轻飘飘的眩晕感消失了。

我想,吴镇宇演的那种眼神,是不是就是这种感觉?全片看下来,浊水漂流,这个名字起得太好了!片头吴镇宇出狱,街友慷慨请他注射海洛因,一针下去,他半穿着裤子低着头在街头睡着了,瞬间仿佛街角涨起了水,而他在风平浪静的海面漂流,平静过后,是再次沉下,翻滚。

很多观众的疑惑大概就是,为什么要吸毒?许多人不能共情,又或者脑子里冒出些可怜之人必然可恨之类的论调。在我看来成瘾才是底层社会的底色。不管是对心理生理疼痛的瘾,还是活在旧生活里,记忆里的瘾。什么是底层社会,他们注定不是健康的,被飞速运作的现代社会抛弃的人,残疾人,老去的妓女,越战老兵,妻离子散生活失控的中年男人。这些人,单个去看他们,是不被社会需要的,他们没有家人也没有雇主,如一潭死水,在普通人滔滔奔流而过的生活边上沉寂着。不被需要,才可以对空虚的东西产生依赖。阿辉这条故事线,讲的就是生活突然向他伸出被需要的橄榄枝,从而开始戒毒的事儿。

人被需要多么的重要,不管是被自己的尊严需要,还是被街友需要,抑或是被像自己儿子一样需要被拯救的失语青年需要。阿辉这条线的急转直下的,就是从失语青年的消失,和案子提出了和解赔钱但是不道歉开始的。浊水漂流,跟街友搭建新家,为案子奔走和接纳失语青年时的他,是浮在水面上大口吸着空气的,而这些人对他的需要的散去仿佛一个浪把他打回浊水里。我想,为什么要吸毒,就是要抵御虽活着却不被需要,甚至跟正常运作的世界产生不了联系的剩余的生命时间吧?

成为无家可归者

这部片子里,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有一个极其突兀的很西方的视角。如何西方的?我讲一个在西方社会与无家可归者相遇的故事。

在我还在纽约住的时候,家附近有一栋无家可归庇护所,被当地人反对,主要是华人,因为他们嫌弃那些无家可归的小孩入驻公立学校拉低他们的平均分,以及这个庇护所的存在拉低本地的房价,他们在周末要去庇护所前抗议。熊孩子当时买了一大包玩偶,想要当天去送给住在那个庇护所的孩子们。因为他无法接受有人在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的“家”门口大肆抗议他们的存在。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来自西方人的反应,它不是解决当前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之前先关照作为人类的尊严。

后来因为参与了一些救助活动,慢慢了解到了很多情况。原来在纽约,一个人是很容易无家可归的。租房要有好的信用,要多交至少两个月的定金等等,单单这两项,就能让很多低收入者失去住所。而更加有趣的是那一栋庇护所里,40%的无家可归者其实是有工作的。我猜,在地价更为可怖的香港,可能更加容易被主流社会拉下,变成无家可归者。只要有了最开始那一跌,许多人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在这段故事里,社工何姑娘,就是那个突兀的西方视角,一个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更关注他们尊严和感受的人。这个角色在街友群像里尤其有意思,她是他们与正常社会之间的连接口。他们甚至通过何姑娘去管窥正常社会怎么运作。她的视角是在群街友之外的,但是她又深潜入他们的生活之中。作为正常社会的代言人,何姑娘建议状告政府。在这件事上,群街友们是为了利益,阿辉是为了寻找作为人的目的,有尊严和被需要。何姑娘是为了什么?她只是作出了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里有屋住有工作以及没犯过事的正常人解决纠纷的正常反应。去法院告,法院会受理的,坏人会为他们做过的事付出代价。赔偿!道歉!她至始至终只是支持去告他们,其实是没有想过结局的,她不习惯尊严可以拿来被牺牲,也不会想到状告错误方竟然需要赔上尊严。她觉得自己在帮忙,但是到最后发现自己对这件事情是无力的,没有结论的。

何姑娘她坚信正确的这种西式人文关怀,大厦倾塌于于老爷的死亡。为一个无家可归者寻找亲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人文关怀,却让苟活多年的老爷萌生死意。那么老爷为何萌生死意呢?又是因为他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者。自从他从正常社会掉了下来,进入了无家可归者们的新秩序,他失去了亲人的联结,失去了跟故乡的联结,甚至失去了无事就不会花钱坐车去的除了蜗居地外与香港其他地方的联结。所以不能以正常社会人的想法来揣度他的想法:比如找到亲人,恢复联系,见面,搬离街头。他回望作为正常人的人生的失败,变得更害怕回归正常社会。他对死产生的心动,是从儿子的视频中提到接他过去重逢开始的。他作为一个无家可归者,无法为儿子提供正常社会中所需要的任何东西,并且可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让儿子蒙羞 ,让他在放下寻找儿子这个心结的同时,产生了需要了结无家可归者这个身份的想法,无家可归的尽头,大多不是回归正常社会,而是消亡。而阿辉的死,也是同样的道理。意识到自己戒毒也好,积极上街头反抗也好,他没做错什么,但是正常社会就是不会把他看成一个完整的人。一个都吃不饱的人,被默认应该选择赔偿金,他不可能得到尊严。

拆迁的故事

说香港底层人,又是个拆迁的故事,中间还有一段灵魂人物的死亡和做法事的场景,一定让人会联想到“笼民”的。当然拿这部“浊水漂流”做比较是对新人导演大为不公的。我记得看完“笼民“我当时的感觉是:哦,原来张之亮不只是一个还好的商业导演,应该是一个一流导演,群像塑造和镜头让人难忘。但是在电影技巧之外,我喜欢的“笼民”浮在表面的轻飘飘的戏谑,四两拨千斤,更带出了后头的不寒而栗的现实和对笼这个主题的冷峻隐喻。这部片,很明显的看得出还是更依赖主演们的演技,并且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中规中矩的使劲儿,导演要说的倒是踏踏实实的讲完了,就是少了一点灵光,多了道德的束缚。

说实话我把这部分归结于前面说的带了一点西方视角导致的,总有点逃不脱好像如果要说一个这样的故事,西式的是应该怎么说的那种框架。寻求公正而不得,最后自灭,这事儿你是不能去调侃的,悲中那是不能见一点别的情绪的,没有幽默,没有错愕,没有阴差阳错,连道具金鱼都是要安排的明明白白给谁养的,仿佛是要要求观众提高到某个道德水平去端着审视的。“笼民”里面它虽然也是要表达一件bad ending的事儿,但是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带着一种亚洲式的狡黠。它表现绝望不是黑压压过来然后就没了,而是虽知无法反抗,但是还要怒极反笑,精神上占据一下最后的高地,再而竭的。这样反而达到的效果是,它把要毁灭的东西摧毁了,然后还容你再蹲在上面粗俗的啐一口痰,你的视角是跟地面齐平的。

所以我还是有点可惜,美术做得那么到位,演出那么到位,粗口还那么地道,就是看完没有什么东西可供嚼嚼的,回味的,后劲儿还是回味几位主演的演技为主。特别是何姑娘那个角色,作为那个突兀的存在,就彻底沦为旁观者。而很多人看完以后,也只能共情何姑娘这样的旁观者。

5 ) 差人就是差人,穷人就是穷人

城市秩序严明,一个居无定所的人求死得其所的故事。棚屋人群体同《无依之地》的后工业游牧民有着类似的居无定所遭遇,但结局走向上明显《浊水漂流》更有温度,社会问题更加凸显。食品环境安全署,差佬、住建局和地产公司,法院、社团和流浪者,真事改编剧本,社会架构是靠谱的。

如果文本上赋予阿辉一个同上级同事冲突,事故死掉儿子,陷入毒瘾,流浪深水涉的差人背景,则可以使宁死不屈的强者品质来源合理性得到说明,也使差人形象丰富化。同时电影这样表现一步一步从阶级轨道滑落乃至最终的个体死亡,都得不到他求死之时真正所求的社会关注。那我们也得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政治上黑暗绝望的社会和世界。电影没给这个如果,真实表现当下现实:我此时是穷人。穷人无尊严,穷人有尊严。与此同时展现了媒体逐利的同情、社工善意的救济、法院无奈的正义和学生功利的体验以及流浪者群内利群的慷慨。

一部电影如果简单化对方形象,单方面表现己方,那么可以说是一部政治有偏向的电影。比较之下,腾讯视频篡改《搏击俱乐部》结局,与电影本身本质无关。这只权力之手伸入电影里,是一种清晰的政治偏向的行为,背后是政治意义上的考量。两件事物放在一起。一部剪辑电影告诉人社会真相,一个删改行为掩盖社会真相。一个尊重人的判断,一个凌驾于人。

人从各种媒介里学习到了各种价值观念,经历的事告诉他了相反的判断。但是那些媒介比单个人经历过的更多。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的更为长久,它的作者目光投射得更远。我们如今很难接触到这些能让社会走得更远的媒介,也不会想着去深入接触,接触到也不是它本来的内容,因为删改行为。

与私利公权掐架,《浊水漂流》当之无愧有担当。

6 ) (老爷Master)当我们反刍drifting时,我们谈些什么

电影似乎和千言万语有关系,导演在一些采访中也提到是对Ann Hui的欣赏⚠涉及剧透,理解“老爷”角色,但可能影响观影感受orz 评论区来聊聊吧

【完整内容】、【放不下的图片】&【引用的相关物料】,有兴趣的话,可以点击结尾文档查看。

1.老爷(Master)个人背景

1.1当过兵的南越(西贡市)难民

谢君豪提到了美国电影《现代启示录》和《猎鹿人》,这些电影刻画了越战的残酷性。而《浊水漂流》里的“老爷”脱胎于真实人物,他曾经上过战场,战乱中他沦落至香港。儿子出生前,“老爷”和妻子住在位于香港的越南难民营。在漫长的等待中,为了养活家人,“老爷”铤而走险参与抢劫,因此留下了案底,导致他无法离港。

来源:First电影节后采1独家专访 | 谢君豪:表演,是我的游戏-全现在官方网站 (allnow.com)

《浊水漂流》影评1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 Cindy Cha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drcindychan.com)

电影公交上和何姑娘聊天,得知老爷的家乡是西贡(位于南越,现已更名为“胡志明”)。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越南共产党)向法国宣布独立,于1945年9月2日在河内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北越得到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

1949年4月27日,流亡中的前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国的支持下在西贡建立了越南临时政府(南越)并就任国家元首。南越得到法国、美国、英国和台湾当局的支持

1975年4月30日,北越坦克轰鸣着冲入了南越总统府。

1976年7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统一越南共和国,定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西贡市被更名为胡志明市。越南战争结束。

此处的老爷说胡志明建立共产Party,应该是在说最后北越的胜利。(南越的士兵和民众逃离越南,背景原因补充)

老爷当过兵,上过战场,甚至吃过人

1.2进过监狱

“老爷”和妻子住在位于香港的越南难民营。在漫长的等待中,为了养活家人,“老爷”铤而走险参与抢劫,因此留下了案底,导致他无法离港。

与儿子对话,得知老爷、妻子和儿子,已经申请到过挪威的庇护(移民资格)。

1982年开始,西方减少接纳难民人数,一定程度上推理,他们是在此之前进行了庇护申请,进行离港“排队”。

跟随甘神父而来的小黑,原本因为签证问题非法滞留香港,而后参与黑社会。

电影里老爷劝阻小黑不要参与械斗,但劝阻无果。

一定程度上推测出,老爷因为生计被迫参与抢劫并留下案底后,不管是之前申请好的挪威,亦或者其他国家,都不可能再对他进行难民庇护。他离不开香港、回不了越南、也无法去欧洲寻找妻儿。

1.3Drugster

辉哥出狱,老爷请辉哥“第一餐”

老爷死后,辉哥气愤大胜带人睡老爷的床铺,同时也向何姑娘解释“拉人下水”

1.4老爷的黑色金鱼

来源:重回露宿者被清場現場-《濁水漂流》中尋覓公義

李駿碩與露宿者傾談過很多次,也很喜歡這個社群的生命力和創意。露宿者總能物盡其用,令自己無望的生活變得有些少樂趣。這些細節,李駿碩嘗試放進電影,例如電影中老爺養了一條黑色的金魚,電影美術指導(潘燚森:下附介绍)曾為此蒐集資料,露宿者多認為黑色的魚有辟邪作用,而現實中已故的越南船民露宿者韋成奇(老爷角色的蓝本,下附介绍)也有一條。

1.5天主教徒

电影中的邀请甘神父(天主教甘浩望)

柜子上摆有天主教的十字架

“天主教反对自杀,经典天主教理论认为自杀者不能以宗教礼仪安葬,死后不能上天堂。 ”

1.6是天主教徒但选择自杀:关于难民入港的PTSD和自毁倾向

入港

政府门口抗议结束,众人为了省钱决定乘渡轮回深水埗,而老爷搭巴士,何姑娘陪他。(突然控制不住情绪的“死都不坐船”、变脸色笑出来安抚众人、扭过身表情冷淡痛苦)

对坐船由海上进入香港的PTSD,在删减片段2中有部分解释:巴士上,老爷提到自己乘船入港的事情,船一个个沉没,海里都是死人。

下见背景补充。

自毁倾向

当陈妹说到“我们都去不了天堂”时,老爷露出并不在意的笑容

动图戳gif

此处有神父劝慰大胜的话“Just like you. But Lord still loves you.”(电影中讲的粤语)对应前面陈妹调侃(安慰)众人的话:“我们都去不了天堂。”

老爷叼着牙签听他唱歌,而后小黑卷入黑帮械斗,老爷劝阻无果(见上)。

听到儿子讲,可以来香港见他。

老爷在投海前买大量的He❕o❗in,以至于对方以为他要“请客”。

宗教概念上,无所谓再给自己再加一分“罪”

老爷的旁边有注射器针头

自杀,但不确定直接死因是投海还是单次毒品过量。

2.老爷(Master)时代背景

电影中,老爷和何姑娘搭巴士路过入境事务大楼

来源:香港如何成越南难民的“收容港”_文化_腾讯网 (qq.com)

香港越南船民问题_百度百科 (baidu.com)

越南旧事:25年间,涌入二十五万越南难民,香港成"难民天堂"|难民潮|香港政府_网易订阅 (163.com)

香港如何成为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

2.1越南难民(refugees)进入香港的3个阶段

自1975年至2005年,香港共接收了23万多名越南难民和船民,其中安排14多万名越南难民移居海外,遣返6.7万多名越南船民,并永久安置了近1.6万名越南难民,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收容港”。

1975-1982:无条件接收难民

难民潮初期,大部分抵港的越南难民居住一段时间后,多有机会能移居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在此期间接纳了9.5万名在香港的越南难民,约占同期抵港难民的81.2%。

早期来港的越南难民多数为华侨华人,多能讲广东话,他们住在开放式难民营内,不仅可自由出入,还可在当地找工作。据统计,1979年共有近两万名越南难民在港从事有薪工作。另据1981年夏季调查,滞港越南难民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60%投身于建筑、电子、制衣及烧焊修理等行业,以电子业为首;其余40%从事饮食业、塑胶业、搬运业以及在难民营内做翻译。总体来看,这期间香港难民问题并不突出。

1982-1988:“合乎人道的阻吓政策”

1982年,西方国家开始以种种理由减少接纳的难民人数,香港的难民安置工作面临严重困难,大量越南难民滞留香港。截止到1982年底,共有12000多名越南难民滞留香港,成为香港难民人数最高的年份。香港的社会资源和基础设施越来越难满足不断增加人口的需要,港英当局从1982年7月开始,采取了有限制接收难民的政策。

香港开始建立不对外开放的“禁闭式难民营”,用以安置新进入香港的越南难民。港英当局规定,所有越南难民一律入住禁闭式难民营,不得外出工作。港英当局在远离市区的地方设立9处禁闭式难民营用以安置来港越南难民。1982年7月2日,第一座由旧监狱改建的禁闭式难民营正式启用。这项被香港当局称为“合乎人道的阻吓政策”,在随后的几年中效果显著,1983年到达香港的越南难民为3651人,到1984年为2230人,1985年则降为80年代最低的1112人。

从统计数据上看,实行禁闭式难民营政策之后,抵港越南难民人数逐渐下降,但是不能忽略此期间已确定移居西方国家的越南人。因为随着越南国内经济情况的持续恶化,涌入香港的越南人仍在不断增多。随着时间推移,“禁闭式难民营”阻遏作用逐渐降低,1986年以后,涌入香港的越南难民人数又开始大量增长。

1988-1997:甄别“难民”与“船民”

1987年,来港的越南难民已达2.7万多,1988年近2万,1989年则达到3.4万,香港出现了第二波大规模难民潮。

1988年初,香港政府突然证实,香港并无国家法律责任担当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从法律上讲,英国政府于1951年和1967年两次签署的两份有关难民的国际协议,并不适用于香港。这一声明,可以看作是香港政府实行甄别政策与强迫遣返难民的前奏。

1988年6月16日,港英政府宣布实施“难民甄别”政策,此日期之后抵港的越南人不再直接获得难民资格,被统称为“船民”。船民要先进入新设置的羁留中心,等待进行身份甄别。

1988年甄别政策实行后,香港产生了三种难民营:

第一种是开放式难民营,住着1982年7月以前抵港的越南难民;

第二种是禁闭式难民营,住的是1982年7月至1988年6月之前抵港的越南难民;

第三种是船民羁留营,住的是1988年6月16日后抵港等待甄别,或者已经被甄别为非难民的船民。

2.2老爷登船来港情况

南越政权颠覆并没有带来国内的和平。当时越南的华人华侨大概有150万,80%都生活在南越,他们很有经商天赋,控制了南越大部分的商业,生活相对富裕。南北统一后,北越政府全面推行国有经济,南越华人的财富都被没收或掠夺,这令南越民众对新政权感到恐惧

另外,政府为了拉拢穷人,还大肆宣扬种族主义,迫害在越华人。种种原因下,越南出现了大波难民潮,有钱人可以乘直升机飞往欧美,但更多穷苦的民众不得不乘船出逃

(老爷在南越的时候,家里也并不富裕)

越南政府并不阻挡难民出逃,因为他们想到了从中牟利的法子。如果难民想要离开,就需要缴纳几千美元的费用,并且要将自己不能带走的不动产收归国有。在当时,想要筹集几千美元谈何容易,但不离开越南就面临着家破人亡的危险

很多人都求救国外的亲友,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筹钱离开。这样一来,难民离开对政府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根据统计,越南政府靠着这笔难民潮掠夺了大约30亿美元,而且国内粮食负担也显著下降

大部分难民都被政府搜刮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点点路费,因此也只能坐便宜的船离开登船并不意味着已经脱离危险,而是又一次折磨

首先,船主为了多赚钱,一定会在超载。船上人挤人,卫生条件非常差,而且淡水、食物都不足。很多人在船上可能染上疾病就丧命了,哪里还有机会登岸。

其次,海面上常有海盗出没,海盗不仅谋财,还会害命

难民为数不多的救命钱被洗劫一空,甚至就此丧命。最后,即使到达的陆地,也很可能不被接收。恶劣的天气很可能打翻船只,也没有办法活命。

2.3refugees申请去其他国家

(第一阶段时期)

越战于1961年爆发,至1975年4月30日胡志明战役后结束,南越在北越及越共游击队的进攻下投降。一些人对新政权感到恐惧,纷纷逃亡。首批进入香港的难民为数3,743人,他们于1975年5月4日随丹麦注册货轮“长春号”抵港(当日英女皇对港展开首日访问),全数获得收容,随后几年均有难民抵港。然而,当时南北越正实施半年的自由通行政策,期间有传言说两越可能会独立分治,难民数目仍相对温和,直至统一已成定局,越共开始展开连串清洗行动,及一度废除南越货币,终于引发大规模的难民潮

1979年2月8日,又有一艘载着2600多名失落的中国、越南船民的“天运号”(Skyluck)在夜幕下进入香港水域。“天运号”是一艘3500吨的巴拿马籍货船,船民一直不被允许登岸,一直等待香港政府去决定各人的前途,直至4个半月后的6月29日,有船民切断锚链,令整艘货船在怒海中漂流,直至撞到南丫岛附近的礁石搁浅,船身下沉。船民纷纷游到邻近岸边,却被警察围捕,最终所有船员获准登岸,被安置到异常挤拥、人数过万的难民营。事故变成国际人道主义问题的一个象征事件,亦为影响香港历时四份一世纪的香港越南船民问题写下重要一页。

1979年7月,英国政府在日内瓦签署一项关于处理越南难民问题的国际公约,其中内容包括将香港列为“第一收容港”。因此,从越南出逃的难民,由第一收容港先行接收,再经西方国家甄别难民的资格,符合甄别标准的难民可转去这些国家定居,剩下的则由第一收容港政府自行遣返。同时,越共政府正在越南多个城市进行残酷的种族清洗活动,大量越南难民一批批蜂拥而至,1979年一年内有超过68,700人抵港。至1980年已超过10万人。

老爷的家人应该是在这段时期离港

(第二阶段时期)

1987年,不少逃到中国的越南难民因误信香港非法入境者可获特赦的传言而进入香港,而西方国家亦逐渐减少收容到香港的越南人。香港政府遂于1988年6月16日起实施“甄别政策”,把政治难民定义为“难民”,经济移民等非难民则定义为“船民”。凡是因经济问题而进入香港的越南船民,他们会被视作非法入境,不能被转送到第三国,并将被遣返越南,甄别政策于1994年10月完成。此政策透过香港电台以越南话播放,去试图阻止大量越南人进入香港,该段广播成为广为香港人熟悉的“北漏洞拉”广播。

(第三阶段时期)

到1990年代,香港政府开始对越南船民作出有秩序遣返行动,包括自愿遣返,而政府事先也与越南方面作出协议,保证他们回国后不会受到政权迫害。不过,自愿遣返的越南船民甚少,在此期间难民营内曾发生多次冲突,最终还是实施强逼遣返。较大型的难民营骚动为发生于 1992年2月初在“石岗船民中心”及1994年4月初在“白石船民中心”。

随着越南形势改变及港澳主权移交后社会现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1998年1月9日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至2000年,政府向仍然滞留在香港的船民给予居留权及签发身份证,让他们融入香港社会。由1975年至2005年,香港总共收容了超过20万名滞港越南人,其中143,714名难民获得外国收容,6万7千多名船民被遣返。至2005年年底为止的30年来,有1,385名难民或船民获准在香港居留。

由于香港邻近多个国家要求香港成为“第一收容港”,把照顾难民起居的责任推给香港,使政府的负担加重。收容一名越南难民,香港政府每年大约需要花费公帑1万2千港元,至1998年为止,联合国难民专员公署欠下香港11.62亿港元的债项,直到现今仍未归还。

2.4refugees申请香港户籍

199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进行了对越南难民、船民和非法入境者的政策检讨,并宣布自1998年1月9日起“第一收容港”政策取消。

2000年2月23特区政府宣布实施“扩大本地收容计划”,允许在1998年1月9日前抵达香港的越南难民和符合资格的越南船民申请在香港定居。到2000年2月,越南在港难民和船民只剩下1400多人,他们主要居住在望后石难民营。2000年6月1日零时,香港特区政府对外发布了正式关闭香港最后一个越南难民营的公告。

由于种种原因,这批难民和船民不能返回国家,也不被外国和其它地区接受,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允许他们申请居港权,成为香港的永久居民。2005年,仍滞留在港的1 400多名越南人最终领取了香港身份证,获得香港合法居留身份。

在搬离难民营时,他们拿到了搬迁津贴,数额由3950港元至11000多港元不等,特区政府为此支出310万港元。不过,这1400多人多数没有一技之长,当中只有1/3的适龄人士可以找到工作。

2.5老爷在港的生活来源 (施工ing)

70年代末初到香港:非技术性劳动

难民潮初期(1975年开始),大部分抵港的越南难民居住一段时间后,多有机会能移居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在此期间接纳了9.5万名在香港的越南难民,约占同期抵港难民的81.2%。

1982年开始,西方减少接纳难民人数,截至年底,超过12000越南难民滞留香港,成为香港难民人数最高的年份。

此时香港还处于经济腾飞期,但社会资源和基础设施越来越难满足不断增加人口的需要。

“早期来港的越南难民多数为华侨华人,多能讲广东话,他们住在开放式难民营内,不仅可自由出入,还可在当地找工作。据统计,1979年共有近两万名越南难民在港从事有薪工作。另据1981年夏季调查,滞港越南难民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60%投身于建筑、电子、制衣及烧焊修理等行业,以电子业为首;其余40%从事饮食业、塑胶业、搬运业以及在难民营内做翻译。总体来看,这期间香港难民问题并不突出。”

一定程度推测,作为前期到港的难民,老爷一家在70年代末得到挪威庇护,准备移民。老爷此时从事非技术性劳动。

80年

代后至千禧年

难民营关闭后,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没有住所,流落街头,游荡在深水埗。

//mp.weixin.qq.com/s/Y4LGnXc0jz85g0DHU6S13Q

即使后来越南政府向港府争取开放越南劳工到香港打工,这也和他没什么关系。

//news.sina.com.cn/c/2019-08-21/doc-ihytcern2349549.shtml

“尽管条件有限,他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安置、照顾同样无家可归的每个人。”

千禧年后,回不了越南、去不了欧洲、滞留深水埗露宿、吃义工带来的盒饭,可能会领到救济金。

2.6越南题材相关电影

著名导演许鞍华曾在1978-1982年间连续拍摄三部越南题材电影:

《狮子山下》之《来客》(1978),

《胡越的故事》(1981),

《投奔怒海》(1982),统称“越南三部曲”,系香港新浪潮电影的经典力作。

电影集中反映越战结束后越南民众的曲折命运,也反映了香港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投奔怒海》剧照

1999年《千言万语》中,片头出现相关镜头:当生活在桥底的难民死亡时,其他难民立即把他留下的东西拿走。

浊水漂流导演也曾受关锦鹏、许鞍华等人电影的影响,包括邀请曾经出演《千言万语》拿到影后的李丽珍女士。此次电影中扮演“陈妹”。

来源:许鞍华1999年电影《千言万语》的2020年的评论(论文?)

《 The Non-Fictitious Destiny of Youth in Hong Kong 》

2021年,李丽珍、谢君豪、甘神父 《浊水漂流》

1999年,李丽珍、谢君豪、秋生饰演的“甘仔” 《千言万语》

《浊》的美术总监潘燚森,也曾是《千》的美术指导。

补:《千言万语》当年获奖情况

3.浊水漂流(Drifting)电影制作

3.1电影拍摄时间

拍摄时间:19天(非连续)

之后的内容包括

点击查看完整://www.yuque.com/docs/share/57f73eab-850c-4474-93b8-8728a461b35b?

3.2电影拍摄场景及涉及的HK背景(拍摄主要在19年11月,而且拍摄场地就在深水埗)

场景、背景对拍摄影响

3.3导演拍摄理念

3.4导演对谢君豪的部分评价

3.5导演下一部拍摄计划

4.OST作者黄衍仁(片中出镜)

片中音乐

黄衍仁:民谣歌曲、诗人、演员

黄衍仁出镜

黄衍仁为港中文新亚书院改编校歌

5.“老爷Master”角色蓝本——韋成奇//www.yuque.com/docs/share/57f73eab-850c-4474-93b8-8728a461b35b#gzmhv

越南華僑露宿者——韋成奇

导演仍关注露宿者的问题

6.电影中出现的其他非主角(主线)人物

甘神父

始终为人权斗争

目前文档内大纲包括以下uu们,来聊聊“老爷”吧

1.老爷(Master)个人背景

1.1当过兵的南越(西贡市)难民

1.2进过监狱

1.3Drugster

1.4老爷的黑色金鱼

1.5天主教徒

1.6是天主教徒但选择自杀:关于难民入港的PTSD和自毁倾向

入港

自毁倾向

2.老爷(Master)时代背景

2.1越南难民(refugees)进入香港的3个阶段

2.2老爷登船来港情况

2.3refugees申请去其他国家

2.4refugees申请香港户籍

2.5老爷在港的生活来源 (施工ing)

70年代末初到香港:非技术性劳动

80年

代后至千禧年

2.6越南题材相关电影

3.浊水漂流(Drifting)电影制作

3.1电影拍摄时间

3.2电影拍摄场景及涉及的HK背景

场景

背景对拍摄影响

3.3导演拍摄理念

3.4导演对谢君豪的部分评价

3.5导演下一部拍摄计划

4.OST作者黄衍仁(片中出镜)

片中音乐

黄衍仁:民谣歌曲、诗人、演员

黄衍仁出镜

黄衍仁为港中文新亚书院改编校歌

5.“老爷Master”角色蓝本——韋成奇

越南華僑露宿者——韋成奇

导演仍关注露宿者的问题

6.电影中出现的其他非主角(主线)人物

甘神父

始终为人权斗争

近年甚至遭到一部分HKer反感

北河同行

短评

安得广厦千万间,每人赔偿两千元。

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左派影人魂仍在,只是甘神父已不再唱国际歌。

10分钟前
  • 飞越紫罗兰洲
  • 力荐

可以对标张之亮的“笼民”,都是前半段萍聚后半段飘零,不同的只是笼子的有形与无形。深水涉是属于穷人的地方,连这里都开始高楼林立,穷人又能睡哪里?导演用平实的镜头讲述街头瘾君子的随波逐流,天为被地为席,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吴镇宇和谢君豪的演技很让人信服,而天桥下吹口风琴的清瘦少年是电影唯一的光亮。结束在燃烧,狠好狠好...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坦白說低於預期。對抗性大前提下被「善良」/「良善」化的露宿者使很多敘述的可能被遮蔽了,再加上剪輯和節奏的問題,整部片子顯得有些含混。散場,香港文化中心外的地下通道有很多無家可歸者,這種影片敘述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使觀眾對他們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呢?我是懷疑的。與其額外加上越共之類的信息做暗示,不如花多點心思講好故事。

12分钟前
  • 还行

@HKIFF. 3.5星。主題先行了,對這班露宿者現狀的呈現是挺有真實感的。但我覺得片子沒有解答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他們為何成為露宿者,這導致角色多少缺乏信服力。坦白講,裡面每個人的經歷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你想讓他成為載體的「底層人」或者「少數群體」身上,把主角換成單純的出獄者或吸毒者都可以有這些經歷;但是沒有家人沒有房子與選擇長年露宿街頭應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層級,這點可以說完全沒有體現。映後談導演和蔡思韻(啊現場她的男粉真多)提到何姑娘是一般人與露宿者之間有「距離」的「同行」關係的體現,而這部片子也確實止步於這個距離了。P.S. 吳老濕(您還是出品人啊喂)和阿豪一個都沒來,追星失敗,摔!!又P.S. 剪輯的名字裡有麥曦茵。

15分钟前
  • 烏滌非
  • 还行

3.5 比翠絲有了巨大進步,露宿者群像比麥路人好很多,不是消費話題之作,所以還是值得鼓勵的。整體比較散和拖拉,表演不太穩定,能感覺到導演hold不住演員,人物刻畫也還是停留在表面沒有繼續深入。很努力去接近真實但又顯得有點假,作者和露宿者的真實距離可能就像片裡蔡思韵那間豪華公寓和天橋下木板房的距離。但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拍下了變化中的深水埗區,每個景都是我很熟悉的地方,看到甘神父來客串很驚喜。最有趣的大概是每個從文化中心看完首映出來的人,只要走進地道,就能碰到真正生活在那裡的十來個露宿者,他們用家當圍住一張張床墊,角落裡整齊排放了一個個行李箱。他們不會知道自己的生活變成了故事被放上了大銀幕,用電影作為關懷在那刻變得尤其像創作者的一廂情願。

17分钟前
  • 偏时差
  • 还行

“我不是忧愁,是愤怒” 跟《拆弹专家2》应当互为姊妹篇,结局导向看似很虚无主义,但实际上也给了一种可以解决的现实解答,因而理性的愤怒看上去更加忧愁。吴镇宇真的跟以往角色都不一样,一个非常无望却又倔强的中年沦落人,而与之搭戏的谢君豪、李丽珍、朱柏康、宝佩如也贡献了相当精彩的表演,角色本身设定也独到地非常有嚼头,构建了一个独到且复杂多种文化混杂的小社会,谢君豪还贡献了全片最大泪点的独角戏。蔡思韵作为这个社会之外或是之上的视角,其实角色本身跟《幻爱》好像没什么不同,反倒算是在故事之外又一个难以揭示的谜底。柯炜林则充当了全片灵魂人物的位置,在某段意想不到的出场,补全了社会和父子关系之间的链接……在这群演员之间构建的群戏和情感表达,都让整部电影即使有一些结构问题,还是会被情感充实填满升华。精彩!

18分钟前
  • 匣中猫
  • 力荐

4/4/2021 @ 文化中心 [hkiff]。對比起麥路人的掛羊頭賣狗肉,濁水漂流這種無力感才是現在進行式的香港。”政府做L錯野唔L駛道歉呀?!”

20分钟前
  • KLY
  • 推荐

全片充满绝望的气息,没有美化街友,只是纯粹的作为旁观者进行记录。结尾直接把电影拉到另一个高度。另:明年金像影帝请在吴镇宇和谢君豪中二选一

23分钟前
  • 山河故人
  • 推荐

翌日,香港某报纸角落里刊登一则新闻:“昨日夜间,深水埗公路桥下一棚屋不慎起火,造成一中年男子身亡。相关部门正加紧清理全港棚户区,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同时也望广大市民朋友积极检举周边存在火灾隐患的棚屋,举报热线00852-****……”

26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在事实层面打转,没有新闻来得详细和深入,也没有艺术来的动人和隽永。空有左派的热情和热切,看得出同情心,但就和何姑娘一样,一种青春期式的对社会问题和边缘人群的关切和爱。这完全不同于《抱歉,我们错过了你》中的那些人,这其中的角色引发不了我的同情。最动人的一幕或许是夜晚塔吊看夜景,塔吊是底层人的摩天轮。

30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值得愤怒?” “那为什么你还要硬撑下去?“我干了什么错事?我要讨回一个公道!”“你不和解就是连累所有人”“那就揽着一起死吧”

3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IFFR2021.吴镇宇无疑是亮眼的,但可贵的是,他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角光环,而将香港其他的底层群体遮蔽。群像里的其他人,仍旧性格鲜明,生活得有理有据。也正基于此,影片不刻意煽情却催人泪下,充满切肤感却又极尽客观。影片借人物之口,批判“只想听悲惨故事的媒体和大众”,而它真正做到了不卖惨。历史遗留问题的造化弄人,也是个体尊严的高傲倔强,外部生存空间的挤压,内里的自卑更将他们推向社会边缘,《浊水漂流》体现了电影介入现实的正确方法。

34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鹿特丹2021】取材于真实事件,剧本表演摄影音乐美术化妆各方面都非常稳的港片,已经能想象到本片横扫明年金像奖了(唯一对手可能是《智齿》)。吴镇宇和谢君豪无疑都奉献出了影帝级表演,前者从表情神态到动作姿势,已经完全没有了以前的邪魅,取而代之的是流浪者的绝望与卑微,后者则与《拆弹专家2》里的反派判若两人并且贡献了影片最大的泪点。得益于导演之前的记者经历,影片不卖惨不煽情,而是真正为底层人作传,在政府与大地产商的合谋下,这群流浪者如同蝼蚁一样逐水漂流,时刻上演着成人版《何以为家》——愤怒而绝望——这是以流浪者为代表的所有香港底层民众的真实写照。

37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HKIFF 躺在文化中心门口的露宿者们会知道里面正在演关于他们的电影吗?

39分钟前
  • 伊恩桑
  • 还行

好过翠丝太多了 但另一方面 翠丝的不好尚能归咎于幕后黑手 这一部就…… 有想法 但整体很散 节奏太慢了 拖拖拉拉很长 导演不喜欢离地地去描绘底层人民 但不幸的是自己也走不进真实自然 看得出导演对柯伟林有很多爱 大胆猜测他cast以及拍柯伟林 就是在当(拍)自己演出 感觉太像这么想的了 吴镇宇就很明显不是年轻导演能很好控制的演员 太想拿影帝了吧 蔡思韵……well 希望广大香港导演不要沉迷蔡思韵 谢谢

43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HKIFF亚洲首映。荒谬的是,散场结束后不少粉丝在熄灯的剧院外等待导演演员,举着灯牌激动地合影,里三层外三层自拍他拍,连连发出嬉笑惊呼。而午夜时分飘着毛毛雨的尖沙咀,蜷缩在剧院门口黑暗一角的三四个流浪汉似乎是被吵到了,翻了个身继续睡去了。无意指责演员,演员刻苦努力技艺精湛,却只需要饰演短暂一段时间的流浪者,但这对于真正的流浪者却是长达一辈子、宛如片尾永无止境燃烧的木屋般唏嘘日常。明星何以成为明星?流浪者何以成为流浪者?如果你有被这部电影打动到,面对现实,我们值得为之努力的还有更多事情

48分钟前
  • 断音律
  • 推荐

關注的人物和詳盡的資料搜集都值得肯定。不過這戲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主線,一頭一尾和權力的對抗線根本沒寫夠,中間又插入太多話題和群戲副線,這種做法一方面讓一些角色顯得過於表面不夠深入,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很多段戲到喉不到肺,不時有拖沓和浮光掠影之感。吳鎮宇有幾場戲表演得不錯,但多數場口其實都很overact,他這幾年的表演常常沒有分寸感沒有人提提他嗎?

51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啊谢君豪和吴镇宇演的真好,他们在结束前的最后一刻还是选择再梦一次。无力感,无力感,无力感。漂浮的,游离的孤魂野鬼们,是不需要来处和去处的。我也无力,无力共情,因为我们所在的环境,离讨论这样的话题都还很远很远。

52分钟前
  • 推荐

是与食环署和解要那两千元赔偿,还是为露宿者公道要一个道歉。深水埗是穷人的地方,建这么多豪宅让穷人住哪里。金鱼这么不好养都养得活,为何却不能在忧伤的社会养活自己。这不是忧伤,这是愤怒,愤怒你我只能在浊水里漂流。吊车升空,天上下的是藐视权贵的尿液。桥洞大火,路过的大巴却不会为此停下。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