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由传奇影业打造,根据弗兰克·赫伯特小说改编,维伦纽瓦与艾瑞克·罗斯([本杰明·巴顿奇事])共同执笔剧本。故事围绕未来世界的亚拉基斯星展开,少年保罗的家族控制着亚拉基斯星,而当他的家族遭遇背叛后,亚拉基斯星的管辖权愈发具有争议。
年度科幻史诗巨作《沙丘》终于上映,这次我们不挖彩蛋,而是跟大家聊聊影片中的由张震饰演的神秘角色“岳医生”。相信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岳医生出场的篇幅并不多,但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本文将结合原著小说中的描述,揭秘岳医生未被诉说的背后故事与内心挣扎,带大家重新认识这个充满神秘感的角色。
*下文涉及剧透,请谨慎下滑。
与电影不同,小说从一开始就揭露了岳医生的叛徒身份,但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厄崔迪家族成员都知道叛徒的存在并相互猜忌,展开了“权力的游戏”般的内部角力,但始终没有一个人对岳医生心生怀疑,究竟是什么让岳如此备受家族的信任呢?
那就要从岳医生额头上的特殊标志说起,在弗兰克·赫伯特的原著小说中,威灵顿·岳是从苏克学院毕业的医师,接受过一项叫做“帝国预处理”的特殊训练,前额刺有钻石状刺青,代表他们视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竭尽全力守护他人的健康。
理论上帝国预处理是无法破坏的,苏克医生对自己的病人绝对忠诚,但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邪恶的哈克南人正是找到了岳医生的杠杆——他的妻子瓦娜。
哈克南家族的彼得·德伏将瓦娜囚禁,以此来威胁岳,除非岳遵守他们的要求,否则瓦娜将遭受酷刑直至死亡。因此岳长期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折磨,最终他对妻子的爱战胜了良心,他所受的不让病人收伤害的苏克训练也因此失效。
由于篇幅关系,影片没有展现出太多小说中岳医生的心理独白以及他与厄崔迪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比如当岳医生对保罗说谎时,会在心里责备自己;
岳想:我这是在说什么?我对自己都要玩这虚伪的一套吗?
在杰西卡对他表示关怀时,岳忍住快要流下的泪水,但同时告诫自己必先狠心达到目的;
她以为我在为她担心!岳挤挤眼,忍住眼泪。我当然在担心,但我必须对付阴险的男爵,先助他达到目的,然后趁他得意忘形之时,袭击他的致命弱点!
岳医生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只是被卷入家族世仇中的一个小卒,因此他会哀怨命运的不公,对自己的行为无比厌恶。
我干吗要站在这儿折磨自己,折磨这可怜的小伙子?虽然他什么都不知道。哦!那些该死的哈克南禽兽!为什么他们要选我做这个千夫所指的人啊?
岳医生与莱托公爵之间并无仇怨,但他清楚认识到无论他是否背叛家族,厄崔迪同样会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失势甚至灭亡,于是他选择让公爵充当自己的筹码,满足自己的复仇计划的同时也让公爵死得其所。而作为回报,他将救出公爵的情人和儿子,这件事也只有岳一人能办得到。
相信国内的观众会对影片里出现中文对白感到惊喜,这不仅是基于岳医生形象上的呼应,也交代了岳与保罗之间的关系——彼此熟悉且信任。小说中,岳除了担任厄崔迪家族的御用医生,也是保罗的良师益友。在岳医生背叛公爵之前,他给保罗送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奥兰治天主圣经》,这是岳的妻子非常珍视的一本书籍,里面讲述了大量历史事件,包含着各大宗教的伦理哲学。岳医生让保罗随身携带这本小黑书,希望他在迷失的时候能得到救赎,而这本书正正也是岳医生对自己的救赎。
在出卖他之前,我给了他信仰。
在以往的《沙丘》影视改编中,岳医生都是由欧美演员扮演的,而这次张震则塑造了更具“东方”特色的版本,这实际上更加贴合小说中对这个角色的描述:
他有着一张张扬的脸,一双杏仁眼中是漆黑的眸子,奶白色的肤色,紫色的嘴唇和狭窄的下颌上挂着两条弯弯的胡须。
再看看下面这张绘图,自然会明白导演为什么要找来张震饰演这个角色了。
影片中岳医生为保罗做检查时,用手触摸头部的动作,也是由中医把脉的概念转化而来的。
对于饰演岳医生这个角色,张震提炼出三个关键词——纠结、神秘、悲剧,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演绎类似特质的角色,但如何在有限的戏份中,让观众看到人物内心的活动,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为此张震做了大量的准备功夫,包括阅读原著,设计角色的行为模式和细节,还有与导演反复沟通人物的形象。
影片中,岳医生的前后形象是有着明显变化的:作为厄崔迪的专业医师,岳的表现沉着严肃,俨然一副绝不出错的精英形象。而在背叛家族后,我们可以注意到他的头发散落,动作和神色多了一分紧张,但依然行动利落,不失尊严。透过张震在表演中的对眼神、表情等细微的处理,我们得以感受到角色在不同状态下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岳医生在影片中的高光时刻,是在他前往觐见男爵的路上,将自己凌乱的头发梳理好,冷峻而坚毅地行走在哈克南士兵队伍中,面对生死未卜的命运,仍然保存最后一丝体面,颇有一番英勇就义的气概。
岳医生绝对是《沙丘》开篇最精彩的角色之一,很遗憾影片没有用足够的篇幅去深挖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都能对岳医生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欢迎豆友踊跃提出想要深度解析的沙丘角色~
文 | 豆瓣·彩蛋君KL
在观看《沙丘》之前,其实我是有些担心的。
首先我只是听说过弗兰克.赫伯特的这部大名鼎鼎的原著小说,知道一些情节的一二,具体到宏大的世界观啊族群设定啊,我不太了解;以前在类似情况下观看的科幻片,总会或多或少地难以进入情绪,或许也因为我本身就不是科幻迷吧,对短时间内大量涌入大脑的各种概念吸收能力确实有限;二是这书本身大卫林奇、杜佐洛夫斯基这样大名鼎鼎的导演也拍过或者是试图拍过的,好像还有电视剧版,效果怎样影迷们只能说是褒贬不一吧,我不慎都没看过,主要也是因为就算很粉林奇,沙丘在他的作品里都属于存在感太低的一类,让人不禁怀疑这之中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维伦纽瓦是一个在好莱坞有着独特存在感的导演。他来自加拿大的法语区,既可以拍出《理工学院》这样黑白极简风格的改编真实犯罪事件的低成本制作外语片,又可以肩负起续写科幻经典的重任,在《银翼杀手2049》中用风格明显的影像与光影把自己对人类和复制人之间界限的深刻思考诗意地娓娓道来,几年过去了我仍旧记得这部电影当时给我巨大的冲击,所以在听说他在准备《沙丘》这个项目时,我虽然会担心“这烫手山芋也接吗”,转念一想,如果这个项目一定要在好莱坞以某种方式重启,维伦纽瓦或许是当下活跃导演中最合适的人选,也让我从几个月前就期待本片到现在了。
看完电影,我也大概理解了为何会有说法称《沙丘》是“公认最难拍的故事”。故事虽然发生在跟地球完全没关系的厄拉科斯星球,这个地方的一切对于观众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人际关系,到自然景观,到矛盾和冲突等等,但维伦纽瓦化繁为简地用尽可能让当代观众便于理解的方式在引子中就把故事介绍清楚了,还很巧妙的抹去了时代印记,赋予了它更多的普世性。
赫伯特的原著小说写于美苏冷战时期,这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里面正反两派厄崔迪家族和哈克南家族互相制衡、抢夺资源、甚至不惜大开杀戒等种种设定就正是当时这两个超级大国的缩影,而沙漠中手握珍贵“香料”却在帝国掠夺战中几乎被赶尽杀绝的弗雷曼人就是某种矿区的原住民族群。而故事有趣的点在于正反两派的关系并不是同在掠夺一份资源那么简单,比如他们的两位首领,正方的雷托.厄崔迪公爵(奥斯卡.伊萨克饰),和反方的弗拉基米尔.哈克南男爵(斯特兰.斯卡斯加德饰)是同时为表亲和宿敌的关系,双方作为对珍贵资源“香料”都有迫切需要的“入侵者”,对厄拉科斯星球及弗雷曼人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战术,一个是融入、结合、潜移默化,另一个则是暴力、侵害、强取豪夺,可以说是好坏“显而易见”,分别指代了哪些国家和组织,也是不言而喻了;但其实他们同时又受到更高一级的宇宙帝国的控制,表面上的一切不合其实都是为了这个神秘的帝国做棋子罢了,所以——在观众们大概还没来得及把谁谁谁对号入座并且挑边站的时候,导演大手一挥这两边在一场史诗级别的大战中灰飞烟灭。最终宝贵的物质资源归谁所有变得虚无缥缈起来,不仅是弗雷曼人的命运,而是在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的命运都被压到极限急需一个释放点——是的, 这个“宇宙帝国”就是帝国主义本身,而解决它的办法在哪里?显然不是人类内部无止尽的互相杀戮。
于是,故事在这样的设定下用很巧妙的方法把保罗.厄崔迪(蒂莫西.柴勒梅德饰)这个“天选之子”的角色的种种主角光环过重的遭遇进行了合理化。他不仅仅是厄崔迪家族的独子,也不仅仅是拥有继承自母亲的音控力或是剑术过人天赋异禀可以梦见未来等等,他更像是几个不同族裔的人都在共同期待的打破帝国主义压迫的“隧道尽头的光”。影片开头保罗出现的各种梦境,包括一些类似宗教仪式的预言,都指向了一个结果,那就是保罗自己的的死亡。他不停地预见、或是听闻自己不久将来的厄运,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想要亲自踏上厄拉科斯星那片炙热的沙漠。电影用了不少笔墨描述沙漠星球极端炎热的天气,人们昼伏夜出,必须穿上特制的衣物循环用水,为了一点点人体的水可以毫不犹豫地大开杀戒等等,更别提视觉效果重头戏——沙漠中的庞然大物“沙虫”,可以在瞬间吞噬一切,行踪不明,速度迅猛,噩梦一般地摧毁一切。在保罗接过父亲的家族戒指之后这一切灾害愈演愈烈,似乎都在预示着黎明前的黑暗将无限继续下去。保罗和母亲在逃亡过程中遭到弗雷曼人的决斗挑战,他甚至在上场前又提前看到了自己的死亡,此时电影让保罗做出了突破自己命运也是突破所有人命运的举动(杀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决斗结果了,而是把故事、把全体人的命运领入下一篇章的转折——他加入了弗雷曼人的队伍,故事在此时也由悲观的、不确定的灰暗基调,转向了对不破不立之后的期待,未来如何没有人知道,但天际的一丝清晨的阳光,已伴着希望一同到来。
我一般不会认为哪些电影就一定“要在大银幕看才算看过”,事实也是如此,我中意的大多数有意思的电影都无关观看媒介的,流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也尽可能地订阅了各种片库不同的App,已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的所有观影需要。事实上,《沙丘》这部电影也会在10月22日在美区的HBO Max同步上线,与影院零时差。但是,我仍旧推荐大家去影院体会这部所有主创人员一看就倾注了巨大心力的鸿篇巨制。维伦纽瓦是一个严肃的导演,他的作品固然用宏大的世界观、引人思考却同时保持神秘感的独特气质吸引观众,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技术层面上他的作品也是愈发成熟了的,从《银翼杀手2049》开始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美学,《沙丘》中不仅有继承自《降临》、《2049》中令人不自主心生畏惧的的庞然大物们(我看之前是非常期待沙虫的特效感受的。在如此巨大的期待下,电影仍旧没有让我失望!太震撼了),也有壮观如《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一望无际沙漠之景,最后还配合上汉斯·季默个人风格明显的低音炮一般振聋发聩的原声——不要说我俗,他的音乐或许大片里出现太多了,可是他就是大片幕后名单里定心丸一样的存在,这个没人能否认。
“甜茶”这样的当红小生也是完全不怵摄影机巨大特写的考验,把一个少年的青春气息、迷茫、到推翻命运的果断和坚毅都演出来了,整个卡司名单也是星光璀璨。以上种种的一切,都是进影院给自己一个难得的沉浸式体验绝佳的理由。疫情以来,我以及很多美国的影迷的观影习惯都被彻底改变了,为了健康考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或许影院门口那种人头攒动、一票难求的盛景需要很久很久才会回来了,但在这后疫情时代,如果有哪部电影值得让自己重新踏入影院的怀抱,《沙丘》一定是个正确的选择。
文 | 阑夕
- 我得承认,我是抱着非常低的预期走进电影院看的首映,甚至准备了不少种族类型的地狱笑话(误),没想到却在无意中造成了先抑后扬的戏剧性效果;
- 即便如此,我也不会认为「沙丘」是一部适合所有人——或者说大多数人——的影片,太空歌剧是古典科幻的遗物,在这个被设定培养起来的当代市场,本就不具有普遍性;
- 丹尼斯·维伦纽瓦的镜头美学和汉斯·季默的恢弘配乐是绝对的加分项,哪怕是对剧情有着再多不满,也不会波及到这两处,所以划重点的推荐2D+IMAX,享受视网膜和耳膜的双重高潮吧;
- 在某种程度上,「沙丘」作为电影的好评多少有着「基地」作为美剧的衬托,改编巨匠经典的尝试,就像是在卢浮宫里重塑一件件的顶流艺术品,手抖是不可避免的;
- 「沙丘」当然也手抖了,抖出的最大问题可能在于它在史诗性的复现上做得远远不够,一个强盛家族的几近覆灭被浓缩到了不超过百人场面的短暂打斗里,委实失之宏大与悲情;
- 没办法,导演就不是彼得·杰克逊那一卦的,使用Instagram式的滤镜缓慢托起一个世界的浮现,才是「银翼杀手2049」和「降临」先例在前的演示,「沙丘」没有辜负「既是导演里最懂摄影的,也摄影师里最会拍电影的」这个标签;
- 据说乔治·R·R·马丁在写「冰与火之歌」之前就受到过「沙丘」的微妙影响,而史塔克家族和厄崔迪家族的悲剧开篇也在结构上高度相似,只是一个以西方主义的都铎王朝为蓝本,一个投射了殖民主义的阿拉伯半岛;
- 万物源于MIUI,不对,是「阿拉伯的劳伦斯」,这是一部值得反复推荐的老电影,其立意——那种糅合了傲慢和敬畏的扭曲视角——太能代表一代代西方知识分子对于所谓蛮族的想象了,充满着自以为是的文化挪用;
- 落难王子以武德赢取蛮族尊敬并率领臣服大军反叛帝国残酷统治的设计也是同样属于优越感作祟的产物,在哥伦布开创的世界观里,就不存在别人可能根本就不想被打扰这个选项,更不愿意扮演自我感动的垫脚石;
- 演示完毕;
- 之所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因为古典创作是不追求所谓的代入感的,戏剧表演对于舞台上下的身份强调是贯穿始终的,沉浸式的电影播放反而破坏了传统体验,于是撕裂了两个代际的需求;
- 这也是对旧日文学作品打差评的理由里满是「三观不正」「为渣男洗地」「这不就是一群绿茶婊么」的原因,在服务于代入感的创作方式哺育出的新型消费者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理解是不被允许的,像是打分这种定性手段才是通用的交流语言;
- 所以真正取悦自己的观影姿势是跳出那些刻板的解读——我刚才只是为了证明我也办得到而已——重新把自己当作——实际上也确实是——坐在舞台下方的一个观众,赏旌旗猎猎,品天下汹汹,让时代的归时代,把情感还给自己;
- 「沙丘」的电影叙事至少保持了流畅性,在以宇宙为尺度的架构里,宫廷权谋的发展空间大了许多,感官效果也在高度贴合原著小说的基础上有了长足回报,无论是工业机械的颗粒细节,还是沙虫支配的星球生态,都认真得无可挑剔;
- 王子依然必须是吹弹可破的俊美白男,但蛮族的「公主」却可以是棕黑皮肤的混血卷发女,这本来是我备好的地狱笑话之一,不过演员们的演技确实在线,在很大程度上撑起了片子里的角色魅力,连张震都去当反骨仔了,都坐下吧;
- 尽管全片节奏是偏慢的,不过并不显得拖沓,没有塞入过剩的多余动作,是长达155分钟的篇幅里很难得的要素,每个角色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没有对观众的线性观看路径造成顿挫;
- 但凡换个导演,一定都会对杰森·莫玛舍身保护王子和公爵夫人逃走的关门情节安排上慢镜头,或是让王子最后和弗雷曼战士决斗时出现第一次杀人的心理斗争,这种给观众划重点的技巧,丹尼斯·维伦纽瓦是绝对不会做的;
- 这让「沙丘」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里显得足够果断,没有驻足停留的余地,就像哈克南家族的攻击来得也是让人猝不及防,厄崔迪家族最后血脉的逃亡也是无权精心规划的,少年的命运之轮一经转动,谁都不知道会将盛怒的风暴刮向何方;
- 正是因为坚韧、勇气、成长、决断这些能力在现实世界里素来稀缺,古往今来的文艺创作才会一遍遍的把它们演绎出来,告诉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那些闪亮发光的看似火焰的东西并不总是滚烫的,而选择一种命运本身,就是对命运的无畏挑战。
- 如果一定要打分的话,我给「沙丘」的这部起源作品的分数是8.5/10;
- 最后,我想对所有纠结诸如「为什么都可以星际航行了还要用冷兵器砍杀」的人分享一副数字名画,虽然「沙丘」原本的设定上就有了解释——覆盖人体的防护装置可以抵挡子弹这类攻击,却对近距离的切割效果有限——但是不妨假装不知道设定,还是来看看这幅名画吧:
电影开头是沙丘的背景,沙丘曾经由哈克南人统治。
旁白提到,哈克南人通过出产香料从而变得非常富有,甚至比皇帝还富有。
这里暗示了香料的第一个属性:昂贵。
过去哈克南人和弗雷曼人之间常常发生战争,结果毫不意外,每次都是弗雷曼人输了。
弗雷曼人居住在沙漠边缘,长期以来,他们都被人们所忽视,被认为是落后的野蛮人,实际上他们极其顽强,并且数量众多。
而且弗雷曼人才是真正想要改造沙丘、让沙丘变得更好的人,而哈克南人只不过是惦记着沙丘的香料而已,其它的它们都不在乎。
时间来到现在,皇帝将沙丘分配给了厄崔迪人。
哈克南人离开了沙丘,厄崔迪人取而代之。
表面上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得到沙丘,就意味着得到香料,但有钱是一回事,有没有命花它又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哈克南人报复厄崔迪人是早晚的事。
或者说,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哈克南人已经在厄崔迪人中安插了卧底。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为什么要把沙丘这个烫手山芋扔给厄崔迪人呢?
原因很简单,皇帝的目的就是借刀杀人,利用哈克南人除掉厄崔迪人。
但其实这件事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哈克南男爵和雷托都知道皇帝想干什么。
皇帝很聪明,男爵也不是吃素的,他才不会心甘情愿被皇帝利用。
他知道这是皇帝的阴谋,但他将计就计,他决定先拿下沙丘,再利用香料筹集资金,最后干掉皇帝。
下一个镜头是卡拉丹,厄崔迪人的母星。
保罗和杰西卡在吃早饭,杰西卡说:如果你想要水就命令我给你,用“音控力”。
音控力是贝尼·杰瑟里特,也就是杰西卡和圣母她们的技能之一,可以通过语气语调给对手施加压力,达到完全控制对方的目的。
可能有人会说,音控力有点像原力。
这是因为《星战》就受到了《沙丘》的启发,所以你在看《沙丘》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地方都很像《星战》。
(难怪《沙丘》的中国票房也和《星战》那么像)
巧合的是,雷托扮演者奥斯卡·伊萨克演过《星战7、8、9》,而摄影师格雷格·弗莱瑟曾经拍过《侠盗一号》和《曼达洛人》。
随后,保罗开始看沙丘的介绍,这个像投影仪一样的设备叫“胶片书”。
胶片书是50、60年代的科幻小说中很流行的东西,比如《沙丘》和《银河帝国》都有胶片书。
其实胶片书的想法已经有点过时了,但牛蛙没有追求酷炫,而是还原小说,让保罗看胶片书和纸质书,体现了牛蛙的谦虚,以及对作者的尊重。
下一个镜头是宇航公会千里迢迢来给雷托送圣旨。
雷托说:为了这个手续,他们这一趟要花多少钱?
哈瓦特翻了个白眼,然后说道:需要花费146万。
哈瓦特是一名“门泰特”,门泰特是一种职业,他们的能力是计算和推理,他翻白眼就表示他在计算。
哈瓦特的登场,又暗示了《沙丘》宇宙的另一个设定:“芭特勒圣战”之后,帝国严禁制造机器人,所以人们开始训练门泰特,将他们作为机器思维技术的替代品。
男爵也有一个门泰特。
保罗见到了邓肯。
之前杰西卡问保罗昨晚做梦了吗,保罗否认了,然而他却把他的梦境告诉了邓肯,这体现了他和邓肯关系很好。
保罗梦见了契妮,梦见了邓肯和弗雷曼人在一起,还梦见邓肯死了。
这些其实都不是梦,而是未来。
这暗示了钢骨,不是,这暗示了保罗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而且未来他的能力会变得更强,从而成为先知。
然后保罗说:所以我想和你一起去沙丘,因为我觉得如果我在场的话,你就不会死。
这里我就不留悬念了,邓肯战斗的时候,保罗也在场,但邓肯还是死了。
而且那时保罗才发现,邓肯就是为了救他而自愿牺牲了自己。
换言之,他想改变结局,所以决定和邓肯在一起,但正是这一决定,间接导致了邓肯的死。
这说明即便你能预知未来,你也不一定能改变未来,甚至有可能正是你想改变未来的行为,导致了预言成真。
保罗没能阻止邓肯的死,类似的情况后面还会发生,有时候保罗能利用预知未来的能力,让事情按照他想要的方向发展,也有的时候不能。
值得一提的是,保罗的梦境中,有一只甲虫。
后来邓肯断后的时候,果然出现了这只甲虫。
这说明此时保罗的能力已经很强了,他不仅能预知大体的事件,还能预知具体的细节。
《沙丘2》(小说)中,邓肯复活了。
《沙丘3》(小说)中,邓肯又双叒叕死了,并且在《沙丘4》(小说)又双叒叕复活了,而且邓肯是唯一一个《沙丘》六部曲每一部都出现了的角色。
由于《沙丘》(电影)只拍了半部小说,所以邓肯有可能会在《沙丘2》(电影)结尾复活,也有可能要等到《沙丘3》(电影)了。
保罗去见了雷托。
雷托说:我们的家族威胁到了皇帝,所以皇帝命令哈克南人离开,让我们接管沙丘,皇帝是想挑起战争,借此削弱两大家族。
这说明雷托是很聪明的,他知道皇帝想要借刀杀人。
正如前面所说,所有人都知道皇帝想干什么。
但雷托知道有诈也没用,他还是必须往火坑里跳,因为接管沙丘还是有机会活下去,而抗旨就是死路一条。
雷托接着说:接管沙丘并不完全是坏事,如果我们探索出沙丘真正的财富,我们就会变得无比强大。
保罗说:靠开采香料,继续压迫弗雷曼人?
雷托说:不,我们要和弗雷曼人结盟,我派邓肯去沙丘,就是为了让他去做这件事。
也就是说,保罗以为雷托说的“沙丘真正的财富”是指香料,但其实雷托指的是弗雷曼人。
这再次体现雷托的智慧,他都还没去沙丘,他还在卡拉丹,就知道弗雷曼人是他们打败哈克南人的关键。
当然,雷托之所以知道弗雷曼人很重要,他聪明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哈瓦特告诉他的,毕竟他相当于是一个人形机器人。
雷托说:我原本是不想继承父业的,我曾经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
小说中没有这句话,可能是在调侃《星战》。
保罗见到了哥尼。
哥尼说:不要背对着门坐。
这暗示女洛基和灭霸是认识的,进一步说明《沙丘》和漫威在同一个宇宙。
老版《沙丘》中的哥尼是帕特里克·斯图尔特演的,而《沙丘》和漫威又是同一个宇宙,暗示变种人即将回归。
保罗说:不如我们来唱首歌吧。
小说中,哥尼是一个文艺青年,或者说文艺中年,保罗称呼他为“诗人战士”,他的爱好是吟诗、唱歌、吹巴厘琴,而且他还很爱唱小黄歌。
《沙丘》为数不多的缺点,就是哥尼只唱了一次歌,而且只唱了一句,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注意到他在唱歌(刚到沙丘下飞船的时候)。
哥尼开始训练保罗,保罗开启了一个装置,这个装置叫“屏蔽场”。
后来的大战中,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用枪,因为如果激光枪击中屏蔽场,就会导致核爆。
当然,也有人利用这个特点,故意用枪攻击屏蔽场,从而阻止敌人,比如邓肯就曾这么做。
可能又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屏蔽场不能完全防刀?
其实他们有那个技术,让屏蔽场禁止一切物质穿透,但也就意味着会禁止空气穿透,那么使用者就会窒息。
所以屏蔽场只能降低物质进入的速度,并不能完全防刀。
这个穿透速度是可以调节的,秒速6厘米至秒速9厘米不等,我怀疑新海诚看过《沙丘》。
而飞船和星球就不一样了,飞船和星球的屏蔽场就可以调到极低的穿透速度,尽可能提高防御力。
因为即便飞船和星球开启了屏蔽场,里面的人还是可以通过人工生命支持系统进行呼吸。
哥尼说:你以前没见过哈克南人,我见过,哈克南人不是人,他们禽兽不如。
这句话暗示了哥尼的过去。
哥尼的脸上有一道疤,
你知道是谁留下来的吗?
正是拉班留下的。
MCU中,灭霸杀了毁灭者的家人孩子。
《沙丘》中,拉班杀了哥尼的家人孩子。
MCU中,毁灭者想杀了灭霸报仇,但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因为灭霸被钢铁侠杀了。
《沙丘》中,哥尼想杀了拉班报仇,但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因为拉班被厄崔迪人和弗雷曼人杀了。
《复联3》复联差点被灭霸团灭,《复联4》复联对灭霸展开反击。
《沙丘》厄崔迪人差点被哈克南人团灭,《沙丘2》厄崔迪人将对哈克南人展开反击。
再次说明《沙丘》和漫威在同一个宇宙。
哥尼说:哈克南人掌控香料80年了,那是多大一笔财富!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香料到底是什么。
香料能延长寿命,增强人的感知能力,拓展人的意识,还能赋予使用者预知未来的能力。
正是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让领航员找到星球间安全通行的航线,使得星际旅行变得更加安全、准确,没有香料就无法进行星际旅行。
正如前面所说,《沙丘》中是没有机器人的,所以人们只能手动驾驶飞船。
当然,曲率驱动的技术还是有的,去一个星球还是很快的,唯一的缺点是需要人亲自寻找路线。
不过香料也有副作用,就是极易上瘾。
香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昂贵,而且极其昂贵。
香料是全宇宙最重要、价值最高的商品,由于全宇宙只有沙丘能开采,使得它变得更加昂贵。
一把香料,就可以在杜派尔星球上买到一个家。
通过开采香料,哈克南人每年都能赚100亿。
你可以把香料理解为黄金或者钻石,而且一把黄金(钻石)就能买一套房,而且全宇宙只有地球能开采黄金(钻石),其它星球都没有。
黄金和钻石的特点仅仅是贵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一说到黄金,大家很容易联想到18世纪的淘金热。
淘金热中,那些淘金者们发财了吗?
旧金山的黄金储量并不丰富,而大量涌入的人使当地物价飙升,以及抢劫、偷盗、枪击事件频发,导致大部分人空手而归,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而真正暴富的,是背后操纵淘金者的资本家,以及另辟蹊径卖工装裤、采矿工具的商人。
钻石也是一样的,看过《血钻》的都知道,钻石行业,尤其是血钻,有多黑暗。
每一颗血钻的背后,都是无数的鲜血和生命,所以被称为“血钻”。
所以就有了《沙丘》(1965)的香料,以及《银河帝国14:星空暗流》(1952)的蓟荋(一种植物)。
香料和蓟荋都很贵,而且很稀有,全宇宙只有沙丘能开采香料,全宇宙也只有一个星球能种植蓟荋。
《沙丘》引入香料,以及《星空暗流》引入蓟荋,其目的都是借助它们探讨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
《沙丘》中,沙丘的本地人,弗雷曼人,并没有因为香料而过上富裕的生活,反而只能住在地下,而哈克南人却通过开采香料而财源滚滚。
《星空暗流》也是一样的,甚至更黑暗,人们被分成三六九等,而且阶级固化极其严重。
那些负责开采和加工蓟荋的工人是社会最底层,只有富豪中的富豪才买得起蓟荋制成的衣服,平均每个星球只有20个人买得起。
这是什么概念?
2021年,马云在全球福布斯富豪榜中排名第25名,也就是说对马云来说都很贵。
因此,谁掌控了香料/蓟荋,就掌控了一切。
哈克南人拥有大量的香料,他们把香料换成钱,过上了骄奢淫逸、酒池肉林的生活。
更黑暗的是,它们用这笔钱来购买武器,用于发起战争,去攻打香料的合法拥有者(厄崔迪人),以及这个星球的本地人(弗雷曼人)。
这不正是《血钻》中的剧情吗?
《血钻》改编自真实故事,电影的原型是非洲的反政府军队开采钻石并将它们非法出售。
他们用卖血钻的钱秘密为暴徒提供活动经费,或为侵略军事力量筹措资金以发动战争。
这在非洲许多国家都发生过,比如安哥拉反政府武装通过出售血钻获得了 37 亿美元。
这种倒卖钻石的方法通常是这些反政府组织的唯一资金来源。
至于开采钻石的工人,都是底层中的底层。
哈克南人卖香料买武器,然后屠杀厄崔迪人和弗雷曼人,和非洲反政府组织卖血钻买武器,然后攻击政府和平民是一样的。
注意,《沙丘》出版于1965年,不是《沙丘》改编自真实故事,而是真实故事改编自《沙丘》,或者说《沙丘》预言了未来会发生什么,因为作者早就把人性看透了。
表面上是哈克南人掌控了香料,小说的后半部分来了个反转,弗雷曼人也拥有大量的香料。
不同的是,它们没有用香料过上富裕的生活,仍然住在地下。
而大量的香料,则用于贿赂宇航公会。
前面我们说了,领航员必须依靠香料才能进行星际旅行,而且香料极易上瘾,这就是弗雷曼人能成功贿赂他们的原因,设定真的很严谨。
弗雷曼人贿赂宇航公会,目的是保障天上没有卫星,这样就没人能看到弗雷曼人在干什么。
那么他们在干什么呢?
他们在改造沙丘,将沙丘变为一个宜居的星球。
保罗曾经给人们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渔人被淹死了,关于此人,最有意思的是他肩上的伤……
他还还没说完,人们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他:还有淹死这种死法?
杰西卡说:在我出生的地方,水从天上落下来,汇入大河,流过大地,还有辽阔的海洋,一望无际,看不到海的另一边。
导致周围的人群发出一片叹息。
他们生活在被沙漠覆盖的星球,他们想象不到竟然有人会被淹死,想象不到什么是下雨。
所以他们决定展开一项宏伟的计划:改造沙丘。
改造沙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无数代人的努力。
他们肯定看不到沙丘变得宜居的那一天了,但他们相信,他们的子孙、他们子孙的子孙、他们子孙的子孙的子孙……总有一天能看到。
那时,人们不需要再穿着笨重的蒸馏服,不需要住在地下,不需要极端地节约用水,不需要回收死者的水分。
那时,水不再昂贵,他们想喝水的时候就能喝水,想洗澡的时候就能洗澡。
这不正是我们现在过的生活吗?
没错,你所浪费的今天,正是他们苦苦奢望的明天。
你觉得平淡无奇的现在,正是他们做梦都梦不到的生活。
以上就是《沙丘》前15分钟的内容,我们下期继续。
拉班回到了哈克南人的母星桀迪主星。
拉班气急败坏地说:皇帝怎么可以夺走沙丘,还把它给雷托?
男爵的门泰特彼得非常淡定地说:别以为这是在厚待他。
我们从两人的情绪就能看出来拉班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彼得更稳重聪明,毕竟他和哈瓦特一样,也是一个人形计算机。
小说和电影一样,彼得很早就领盒饭了,都是被雷托释放的毒气毒死的,但是彼得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后面男爵会策反哈瓦特。
那么男爵如何确保哈瓦特会效忠他呢?
正是彼得想到了办法。
就是给哈瓦特下毒,然后每天把解药混入他的日常食物。
这样一来,哈瓦特就不会知道自己中毒了,而且如果他背叛男爵,他也不会苟活。
再比如张震饰演的岳医生,简称张震岳医生,之所以会叛变,也是彼得的计谋。
彼得策反了张震岳医生和哈瓦特,这两件事都是男爵能打败厄崔迪人的关键。
注意,《沙丘》的故事脉络是错综复杂的,所以这两件事后面都有反转。
首先是张震岳医生,虽然他被策反了,但他还留了一手,给雷托安了有毒气的假牙。
更巧的是,张震岳医生的计划是让雷托杀了男爵,结果他没毒死男爵,反而把彼得毒死了。
两次反转之后,这件事就变成了:彼得策反了张震岳医生,然而这一行为却间接导致雷托杀了彼得。
我们再简化一下,就成了:是彼得杀了彼得。
更重要的是,张震岳医生受了“预处理”,即制约人的杀人举动,受过处理的人员会在前额刺上钻石形刺青。
所以有人操控猎杀镖暗杀保罗后,他们知道有内鬼,他们首先就排除了张震岳医生的嫌疑。
彼得破解了张震岳医生的预处理,让张震岳医生重新拥有杀人的能力,才有了后来他让雷托杀了彼得。
再次说明,是彼得杀了彼得。
彼得是一个人形计算机,但是千算万算,不如天算,你算计得越多,你只会失去得越多。
彼得间接杀了自己,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自食其果”,也正是《沙丘》的剧情的巧妙之处,而且这种巧妙的剧情,在小说中处处可见,比如杰西卡母子幸免于难那段,这个我们后面会说。
钻石标志是张震岳医生的标志,所以杰西卡看见飞机座椅上的钻石标志后,就知道座椅下有张震岳医生给他们准备的装备。
张震岳医生给他们写的信上,也有钻石标志。
如果张震岳医生不在座椅上做记号,就算杰西卡母子杀了哈克南士兵,也不会知道张震岳医生给他们准备了装备。
没有张震岳医生给他们准备的帐篷和沙锤(用来引开沙虫的工具),就算他们能从哈克南士兵手中逃出去,也很难在沙漠中活下来。
更重要的是,装备中还有雷托的公爵戒指。
张震岳医生死后,男爵半天找不到雷托的戒指在哪儿,其实被张震岳医生藏在飞机上了。
男爵为此还骂了彼得一顿,说他杀张震岳医生杀得太早了。
“爵位印章戒指在哪儿?”男爵问,“他的手指光秃秃的。”
“萨多卡军官说,抓到公爵的时候就没看见戒指,大人。”卫队长说。
“那医生你杀得太早,”男爵说,“那是一个失误。你应该先让我知道,彼得。你行动太过迅猛,对我们的事业不利。”他皱着眉说。
换言之,张震岳医生早就料到彼得会过早杀死自己,所以才放心大胆地把戒指藏在飞机上。
他有把握,当男爵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杰西卡母子已经带着戒指跑了。
而且哈克南士兵押送杰西卡母子的路线,也是张震岳医生指使的,从而确保他们下飞机后能遇到邓肯和弗雷曼人。
保罗已清楚地知道那个弗雷曼工具包是谁留的,是谁给押送他们的扑翼飞机指了这条路线。
岳。
那个奸细医生把他们直接送到了邓肯·艾达荷的手里。
男爵抓了张震岳医生的妻子瓦娜,并且折磨她,从而破解了张震岳医生的预处理。
虽然“瓦娜还活着,并且男爵会信守承诺放了她”的可能性很低,但他还是得试试才知道。
其实瓦娜此时已经死了,张震岳医生也猜到瓦娜有可能死了,但他无法确定。
万一呢?
万一瓦娜还活着呢,而他仅仅是怀疑她死了,而没有去救她,导致她真的死了,那么他一辈子也无法原谅自己。
所以他只能把保罗一家人交给男爵,来交换那渺茫的可能性。
但另一方面,他知道瓦娜很可能已经死了,并且男爵很可能会利用完他就杀了他,所以他留了一手,给雷托安了假牙,希望他能杀了男爵,以及给哈克南士兵指路线,并且给杰西卡母子留了装备和戒指。
他把妻子看得比主人更重要,为了那一丝可能性,他愿意赌上一切。你能说他一定是错的吗?
如果换做是你,你能保证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主人,放弃妻子(丈夫)吗?
我不是在洗白张震岳医生,我想表达的是,他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
不仅张震岳医生这条线反转了,哈瓦特这条线也反转了。
虽然男爵迫使哈瓦特效忠于他,但哈瓦特也是表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
表面上效忠男爵,背地里却在离间男爵和菲德-罗萨(男爵的侄子),让他们自相残杀。
而且哈瓦特还脚踏两条船,同时为男爵和菲德-罗萨两个人办事,但实际上是在搞破坏,我们会在《沙丘2》中看到这一幕。
男爵明知道哈瓦特是一个门泰特,明知道他很危险,人们都劝他杀了哈瓦特,但他却不听,他自负到觉得他可以控制哈瓦特。
最后打败男爵的是哈瓦特吗?
不是,是男爵的自负,是男爵自己打败了自己。
先是男爵策反了哈瓦特,随后剧情反转,哈瓦特是装的。
后来剧情再次反转,男爵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还有二手准备,也是就设计让哈瓦特怀疑内鬼是杰西卡。
没错,策反张震岳医生只是第一步。
男爵的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制造猜忌,让厄崔迪人以为内鬼是杰西卡。
《沙丘》的主线剧情是比较简单的,无非就是哈克南人打败了厄崔迪人,后来厄崔迪人又赢回来了,但这个故事的细节是很复杂的,充满了转折和意外。
就算你能猜到结局,能猜到保罗赢了,但你也猜不到过程。
说回彼得。
彼得为男爵办了两件大事,他能力太强了,甚至让男爵感觉彼得对自己构成了威胁,所以他一直想除掉彼得。
那他为什么不除掉彼得呢?
因为彼得对他还有用,而这也是彼得避免男爵杀了自己的方法。
他知道男爵想杀他,他也知道只要他还有用,男爵就不会杀他。
“啊哈!可男爵你瞧,身为一名门泰特,我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派出处决者。只要我有用,你就会留着我。过早行动是一种浪费,我现在还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我知道你从那可爱的沙丘星球学到了什么东西——绝不浪费,对吗,男爵?”
下一个镜头是姐妹会来到卡拉丹。
这个悬在空中的灯叫“球形灯”。
冷知识,球形灯和屏蔽场使用的是相同的技术。
《沙丘》中个物理学家,叫做霍尔茨曼,他的成就是亚原子粒子的排斥力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为“霍尔茨曼效应”。
霍尔茨曼效应的具体应用包括屏蔽场、球形灯、浮空器,也就是让男爵飞起来的设备,以及星际旅行。
霍尔茨曼效应使得人们可以折叠空间,从而实现光速旅行。
《沙丘》作者弗兰克·赫伯特的儿子布莱恩·赫伯特,和凯文·J·安德森合作写了19部《沙丘》衍生作品。
其中《沙丘传说》三部曲中,详细讲述了霍尔茨曼效应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一万年前的芭特勒圣战,也就是人类对抗人工智能的故事,还有厄崔迪人和哈克南人的过去。
厄崔迪人的祖先沃里安,是哈克南人祖先阿布勒德的导师,同时也是阿布勒德的爷爷的朋友兼战友。
阿布勒德对沃里安非常忠诚,然而一系列事情后,他们反目成仇,并且由私人恩怨演变为家族世仇,两大家族水火不容,和《星战》又多了一个共同点。
《沙丘》衍生剧《沙丘:姐妹会》已经立项了,《沙丘传说》剧集也可以期待一波。
保罗准备去见圣母,圣母是皇帝的真言师,真言师可以进入辨真灵态,检验出面前说话的人是否在撒谎,相当于人形测谎仪。
如果哈克南士兵直接杀了杰西卡母子,后来圣母问他们,他们就会不受控制地说出实话,那么圣母就知道男爵违反了约定。
所以哈克南士兵没有杀了杰西卡母子,而是把他们扔到沙漠里喂沙虫。
后来圣母问他们,他们就可以说他们没有杀杰西卡母子,因为他们真的没有杀他们,是沙虫杀了他们。
正是因为有真言师的存在,他们不能亲手杀了杰西卡母子,从而给杰西卡母子逃跑创造了机会。
这个剧情是很巧妙的,你知道杰西卡母子肯定不会死,但他们活下来靠的不是主角光环,而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
真言师的设定,以及两人的音控力,使得他们活了下来,但最重要的还是真言师的设定。
如果没有真言师,那么哈克南士兵直接就把他们杀了,他们哪还有机会使用音控力。
圣母是皇帝的真言师,同时也是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会长,以及杰西卡的老师。
布莱恩和凯文撰写的《沙丘》前传,《沙丘序曲:厄崔迪家族》显示,圣母其实是杰西卡的母亲。
而且早在几十年前,杰西卡和保罗还没出生的时候,圣母就看到了她未来的外孙发动圣战的幻象。
虽然《沙丘序曲:厄崔迪家族》不是弗兰克·赫伯特本人写的,但布莱恩和凯文表示,圣母是杰西卡的母亲的设定,不是他们随便编的,而是从弗兰克·赫伯特的工作笔记中发现的。
圣母是杰西卡的母亲,那么问题来了,杰西卡的父亲是谁呢?
正是男爵。
所以杰西卡是圣母和男爵的孩子。
也就是说,男爵是雷托的岳父,是保罗的外公。
这时,张震岳医生登场了。
张震岳医生说:姐妹会说她们的存在是为了造福更多的人,但其实她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们自己人。
保罗说:你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张震岳医生的话是什么意思。
张震岳医生说的话,指的是《沙丘序曲:厄崔迪家族》和《沙丘姐妹会》(小说)的内容,同时也是在为《沙丘:姐妹会》(剧集)做铺垫,《沙丘:姐妹会》(剧集)就会讲这件事。
我们先说说贝尼·杰瑟里姐妹会是什么。
起因仍然是芭特勒圣战,人类非常艰难地打败了人工智能,事后禁止制造人工智能,让门泰特、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宇航公会取而代之。
这三类人所做的事,其实就是以前的人工智能所做的事。
门泰特的工作是推理和计算,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则是一所学校,主要对女性学生进行心智和身体的训练,从而获得在外人看来很神奇的能力。
掌握了所有贝尼·杰瑟里特能力的人被称为“圣母”。
那么姐妹会的目标是什么呢?
她们有一个“育种计划”,目的是创造一个魁萨茨·哈德拉克,一个可以同时处于不同时空的人,可以理解为四维生物,类似于曼哈顿博士。
“他将强大到足以连接时间和空间,连接过去和未来,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前面我们说了,门泰特、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宇航公会取代了人工智能。
而魁萨茨·哈德拉克,就是门泰特、贝尼·杰瑟里特、宇航公会的领航员的结合体。
他是魁萨茨·哈德拉克,一个可以同时处于不同时空的人;他是穆阿迪布,对齐扎拉教团的传教士来说,他的每一个心血来潮的念头都是不可抗拒的命令;他是一名门泰特,其大脑远远超过最优秀的古代计算机;他还是弗雷曼军团的穆阿迪布,可以命令他们杀光星球上所有的人类;他拥有能看破未来的灵眼,还有我们贝尼·杰瑟里特孜孜以求的基因模式……
姐妹会的计划是通过一项大规模的育种计划来创造魁萨茨·哈德拉克,育种计划已经进行了几千年了,这几千年来她们通过精心操纵人际关系,以及培养贝尼·杰瑟里特来收集关键基因,从而控制和完善血脉。
所以即使圣母不喜欢男爵,她也必须和男爵生下杰西卡,因为这是育种计划的一部分。
我们从《沙丘序曲:厄崔迪家族》得知,几十年前,男爵还很英俊,身材也很好。
与此同时,姐妹会命令圣母,为育种计划收集男爵的遗传物质。
至于“收集男爵的遗传物质”具体是什么意思,就不用我解释了吧。
没错,就是你想的那样。
但问题来了,男爵是一个同性恋。
圣母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勒索男爵,从而强迫男爵和自己发生关系。
圣母生了个女儿,却发现她的基因不符合条件。
于是圣母杀了自己的女儿,并且再次找到男爵。
这一次,男爵强奸了圣母。
圣母感到很痛苦,但为了姐妹会的任务,她还是只能把孩子生下来,这个孩子就是杰西卡。
圣母为了报复男爵,给男爵下了毒,这才导致男爵变得那么胖。
一开始男爵不知道自己中毒了,直到他去看了医生,这个医生正是张震岳医生,是张震岳医生告诉他,这是圣母干的。
所以假如《沙丘》要拍前传,张震岳医生还是有机会回归的。
男爵对姐妹会展开报复,但是失败了。
实在是太惨了,感觉瓦伦蒂娜马上就要来招募他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圣母去找男爵那段。
男爵表面上波澜不惊,但其实内心已经把圣母的全家骂了个遍。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我们都能看出来圣母对杰西卡很冷漠,其原因在于作者写《沙丘1》的时候还没想过要把圣母写成杰西卡的母亲。
但现在有前传了,结合前传的剧情,我们就可以解读为,杰西卡是圣母被强奸后生下的孩子,这就是圣母对她很冷漠的原因。
先是圣母勒索男爵睡自己,后来男爵又强奸了圣母,两个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姐妹会的错,因为是她们命令圣母去睡男爵,才有了后来的事,而且类似的事情姐妹会已经做了几千年了。
杰西卡也是如此,她就是姐妹会的工具。
姐妹会把她送给雷托,作为一个礼物,因为这是育种计划的其中一步,这就是杰西卡要背叛姐妹会的原因。
好在后来杰西卡和雷托都爱上了对方,才让这件事不至于太坏。
根据姐妹会的计算,如果杰西卡和雷托生一个女儿,然后他们的女儿和菲德-罗萨(男爵的侄子)再生一个儿子,这个人就将是魁萨茨·哈德拉克。
然而杰西卡却违抗了姐妹会的命令,生了个儿子。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圣母要指责她:我告诉过你要生个女儿。
可能有人要问了,生儿生女是杰西卡能决定的吗?
这的确是她能决定的。
贝尼·杰瑟里特能对生理进行精确的控制,她们能够直接控制受孕,以及决定胚胎的性别。
正是这一能力,才让她们的育种计划有了可行性。
如果她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孩子的性别,那么育种计划根本无法进行。
圣母对杰西卡说:如果保罗失败的话,我们还有别的选择。
“别的选择”,指的就是菲德-罗萨。
菲德-罗萨是《沙丘》的重要角色,但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他,《沙丘2》肯定是会出现的,有网友希望他由比尔·斯卡斯加德(男爵扮演者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的儿子)、罗伯特·帕丁森、巴里·基奥恩、哈卷,或者戴涵涵饰演。
甚至有人希望甜茶一人分饰两角,同时饰演保罗和菲德-罗萨,这个想法也很不错。
杰西卡生儿子的行为打乱了姐妹会的计划,而且保罗最终还成为了魁萨茨·哈德拉克,使得魁萨茨·哈德拉克早了一代出生,这些都不是姐妹会的计划,也是姐妹会没有预料到的。
更重要的,姐妹会的计划是魁萨茨·哈德拉克会受到她们的控制,她们将利用魁萨茨·哈德拉克控制宇宙。
然而保罗却不服从于姐妹会,所以就有了《沙丘2》的故事,姐妹会密谋除掉保罗。
(“《沙丘2》”指的是小说,对应到电影就是《沙丘3》)
这其实有点像《基地》。
《基地》讲述的是谢顿预言帝国即将灭亡,于是建了基地,让基地成为第二帝国的种子。
然而后来有一个叫“骡”的人出现了,他不在谢顿的计划之内,他打乱了谢顿计划。
于是第二基地想要除掉骡,从而让谢顿计划重回正轨。
所以《沙丘》像是一部反基地小说,姐妹会就是基地,保罗就是骡。
姐妹会表面上为帝国服务,但实际上她们在利用她们的影响力,暗中引导人类和帝国朝着她们计划的方向前进。
而且姐妹会对外宣称,她们创造魁萨茨·哈德拉克是为了让他引领人类走向更好的未来,但她们真正的目的,是通过魁萨茨·哈德拉克统治宇宙。
所以张震岳医生说:姐妹会说她们的存在是为了造福更多的人,但其实她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们自己人。
贝尼·杰瑟里特被训练为完全忠实于姐妹会和目标,没有比育种计划更重要的目标,对家庭的忠诚都是次要的。
所以就有了雷托和杰西卡的对话。
雷托:你会保护保罗吗?
杰西卡:我会用我的生命来保护他。
雷托:我问的不是他的母亲,而是贝尼·杰瑟里特的一员。你会保护保罗吗?
前面我们说了,男爵的计划的第二步,是让厄崔迪人以为内鬼是杰西卡。
并且他成功达到这一目的,让哈瓦特误以为内鬼是杰西卡。
而哈瓦特又影响到了邓肯,导致邓肯也觉得内鬼是杰西卡。
男爵的计划之所以能成功,其原因就在于杰西卡是一个贝尼·杰瑟里特,对她们来说任务比家庭更重要。
首先是哈瓦特的大脑中有这项参数,再加上男爵的一系列误导,成功让哈瓦特怀疑杰西卡。
而邓肯选择相信哈瓦特,也认为杰西卡是内鬼,一是因为杰西卡是贝尼·杰瑟里特,二是因为哈瓦特是一个门泰特,即人形计算机,他很少出错。
小说的逻辑真的很缜密。
虽然哈瓦特是人形计算机,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计算机,所以他还是会出错。
假如人类没有禁止人工智能,假如雷托的助手是机器人,或许它就不会被男爵误导。
虽然机器人也会出错,但概率比人低多了。
这说明人类是离不开人工智能的。
不信你一天不碰手机试试?(没有说手机是人工智能的意思)
反之亦然,如果人工智能毁灭了人类,没有人类,它们也注定会走向毁灭。
《黑客帝国》中,人工智能不灭绝人类,反而冒着人类觉醒、然后反击它们的风险创造矩阵,其目的就是观察人类、学习人类,从而避免走向毁灭。
科幻电影中人类和人工智能总是相爱相杀,但事实证明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所以完全禁止人工智能并不是办法,应该去寻找让人类和人工智能和谐共存的方法,比如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
零、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一、除非违背第零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二、除非违背第零及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三、在不违背第零、第一及第二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机器人三定律虽然可能难以实施,但这个思路是对的,只不过它具体的细节还需要完善。
首先是有人暗杀保罗后,哈瓦特没有怀疑张震岳医生,因为他受了预处理,他不会有杀人的想法。
其次是因为杰西卡是贝尼·杰瑟里特,再加上男爵的误导,导致他怀疑杰西卡是内鬼。
小说先说门泰特在逻辑推理运算上拥有极高的能力,以及张震岳医生受了预处理,理论上是不可能被策反的。
然而男爵和彼得成功策反了张震岳医生,并且让身为人形计算机的哈瓦特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就像《守望者》和《BVS》,先引出一个神一般的人物,曼哈顿博士和超人,而电影的后半部分讲述的就是,神是如何被打败的。
大部分贝尼·杰瑟里特都把姐妹会和育种计划放在首位,把家人放在第二位。
比如圣母,为了育种计划,她不得不勒索男爵睡自己,并且还杀了自己的第一个女儿。
而杰西卡是个例外,她把保罗和雷托放在第一位,把姐妹会和育种计划放在第二位。
姐妹会派她去和雷托生女儿,然而她却爱上了雷托,后来姐妹会称这一行为为“杰西卡犯罪”。
并且她违抗命令,生了个儿子,还一心训练保罗,决心把他培养成魁萨茨·哈德拉克。
作为一个母亲,她是伟大无私的。
然而对姐妹会而言,她却是一个叛徒。
圣母为了完成任务,结果惨遭强奸。
她的人生充满悲剧,但对姐妹会而言,她们最需要的就是圣母这种人,圣母就是她们学习的榜样。
而在她死去的第一个女儿的眼中,她是全世界最恶毒的母亲。
《沙丘》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它没有明确的好坏对错、正派反派之分。
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取决于你的视角。
站在保罗和雷托的角度看杰西卡,以及站在姐妹会的角度看杰西卡,你会看到两个截然相反的人,圣母也同理。
《沙丘》里每一个角色都是很立体的,前面说的拉班、张震岳医生、哈瓦特也是一样的。
拉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他只是相对而言比较傻,并不完全是个傻子,比如他也意识到人们低估了弗雷曼人。
虽然后来哈瓦特被策反了,但他只是表面上被策反,实际上仍然在用他的计谋对付哈克南人。
张震岳医生也是如此,这个角色不至于有多么复杂,但也绝不单薄。
以上就是张震岳医生说的那几句话的含义。
已经讲到电影的第23分钟了,很快就能讲完了。
本来打算一周写完的,没想到嗯是拖了两周多才写完这篇乱七八糟的长评....
我讶异,我惊愕,我失语。一时半会极难评价维伦纽瓦的新片《沙丘》,「好」与「坏」的标准暂时失去意义。并不是说《沙丘》有多伟大,也不是骂《沙丘》有多无趣。只是和去年诺兰那部《信条》类似,个人迷影早期影响塑造我电影审美的导演,当然也是小众豆瓣里被大众影迷追捧的大众导演,都不约而同的在新作里被赋以期望,却又同时背叛了这份期望。无法否定他们所呈现出的影像奇观,但也更加无法否定诡异的观看体验。
所以干脆写篇长评来好好聊聊我的个人观感,以一名既不了解《沙丘》原著,也不了解维伦纽瓦的观众,写出我的真实所感。
无论《沙丘》口碑如何,票房如何,续集的命运如何。必须承认的一点,这可能是2021年好莱坞电影序列中视听水准最高的作品,没有之一。
在10年以后的影迷造神运动中,丹尼斯·维伦纽瓦和克里斯托弗·诺兰一样,成为了迷影姿势浪潮中最值得被吹捧的名字。大概也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总能带给观众惊喜,总能在好莱坞愈发同质化,反类型泛滥化的当下带给观众真正难以忘怀的大片体验。
当然,这种吹捧最开始来自15年的《边境杀手》,在16年的《降临》得到进一步升级,最终在17年的《银翼杀手2049》中,欢呼达到最高潮(当然同样不可忽视他在《理工学院》《焦土之城》和《囚徒》中所做出的努力)。凭借这三部作品,维伦纽瓦成功在影迷心中奠定了神级导演的地位,并在闯荡好莱坞的过程中,终于替他的视听技法找寻到了最具辨识性的作者特征——巨物美学。
虽说“巨物”这种概念不是维伦纽瓦所独有的,但在他的影像美学下,却变成了一种最难以忽视的视觉奇观。无论是《降临》中的外星飞船,还是《银翼杀手2049》里的赛博景观,再到《沙丘》里的沙漠星球,作为观众总能第一时间看出它们与其他好莱坞流水线大场面的区别所在。
未知的文明与巨兽,罕见的气象与辽阔空间,荒废没落的工业废墟,以及超凡脱俗的未来建筑,在维伦纽瓦的科幻作品中他们总是存在,而这一类频繁出现于科幻类型中的对象,被统称为巨大沉默物体(BDO:Big Dumb Object)。观众在凝视这一对象时所产生的畏惧与沉浸的反应也被统称为BDO症候群。
恐惧/迷恋一体两面,通过面对这种超日常的奇观,唤醒人们对未知的敬畏与好奇。它们往往是「规则」与「权力」的化身,只需静默地存在,便能向观众宣告自身的权威所在。
维伦纽瓦如何通过影像传递这种异化体验?在塑造庞大视觉奇观的同时,又尽可能让画面内部的信息精简。观众凝视巨物的过程中,首先被感知到的往往是由几何线条堆叠出的轮廓,以及尽可能朴素淡雅的统一色调。无需过多的信息轰炸,只依靠简洁清晰的场景就能完成高效的叙事指引。
那么这种未知巨物所带来的「神秘感」又该如何维系?也是依赖于简洁的美学理念。在大全景下通过微观和宏观的对比来让观众发觉巨物之「异」。而黑夜、沙尘或是迷雾的存在将其隐藏,通过轮廓来强调它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是出于成本控制的考量)。
而当巨物在光亮处显形时,却又显现出与其设定不太相符的古朴质感。各个星球之间的飞船外观并未作过多点缀,遍布其身的金属斑驳纹理和做旧质感也与传统科幻的审美相悖,这种极致的简洁复古设计与内在科技对比生成的反差形成了别样的观感,在已有的视觉惯性中唤起我们对未知的敬畏。
通过视听景观的构建,来达成一种非好莱坞传统语境下的叙事推进,并在这个过程中全面调动观众的感官体验,让空间与环境成为角色/观众的灵魂的外化寄托。
当然,除去以上总结的种种因素,《沙丘》中的那些BDO美学对观众来讲能否成立,还有一个更加直截了当的要素:IMAX巨幕。甚至可以毫无顾虑的给出结论——当《沙丘》失去IMAX巨幕的加持后,维伦纽瓦所构建的“巨物美学”就将失去其存在意义。
如何让观众直观体会到银幕内巨物的空间尺度?构图,对比,以及全景镜头,视听技法的运用能为“巨物美学”增光,但在那之前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必须通过影院银幕亲眼所见。为何?因为它们必须透过同等巨大的银幕呈现才真正可信。
换言之,竖立在观众面前的IMAX巨幕本身便是一种包含了无限可能的BDO,幻想造物的尺寸经由银幕等比例放大,它们可信是因为它们确实巨大。而画面内部的细微之处也同样清晰可见,能被观众迅速捕捉,所以巨大才有了实际意义。
毫无疑问,IMAX巨幕给《沙丘》带来的观感加持是无可替代的。但在这层加持下的视听盛宴中,是否可以窥见维伦纽瓦对影院设备的一种过分依赖?
从来没有任何一部电影会如此需要影院的存在,或者再具体一点,会如此需要IMAX巨幕厅作为影像的宿主。
有趣的是,《沙丘》对银幕的必要依赖(尤其是对IMAX影院的依赖),从最开始并非由「视觉」生成,而是借由「听觉」告知观众。
在母亲要求保罗使用“音控力”时,维伦纽瓦插入了多个对准家具装饰的空镜头,有意强调空间场景的存在,让观众带入其中。而当保罗正式使用“音控力”时,声音却是滞后的,最先传递给观众的是低音轰鸣下的座椅震动,然后才让我们听见多种音调混杂的台词。
“音控力”作为《沙丘》中的一项超能力设定,该以何种形式呈现给观众,是维伦纽瓦首要解决的问题。于是视听技法开始发挥作用,音调的共振混合输出非人听感,跳切和画面速率的不同为我们呈现「幻觉」与「行动」的区别(而在 姐妹会主教的“音控力”中,两者近乎一致)。
但除此之外凌驾于视听技法之上的,是「震慑感」。不仅仅只有角色因震慑而产生行动,观众也因感受到同等的震慑才能与角色共感。所以IMAX影厅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那些昂贵的放映设备所产生出的音浪能够将观众牢牢锁定在座位上,在听觉与视觉之外,以一种粗暴而有效的做法来直接调动观众的触觉,从而形成与角色的共鸣。
以上描述唯有通过高配置的影院才得以存在,你在家中用笔记本电脑连蓝牙耳机观看《沙丘》泄露的流媒体资源时,或许会讥笑于电影里有关“音控力”的设定。但当你在电影院观看这一幕时,维伦纽瓦设计的视听迷局才有意义,观众能够与角色一起被“音控力”所震慑。
在《沙丘》国内正式上映前几天,本该同步于HBOMAX流媒体的资源就已经泄露网络,短短几天豆瓣评分就已从8.0降至7.6。而22号大银幕上映后,豆瓣评分又再次回升至7.9。评分变化所透露出的事实非常简单:影院所带来的观感加持仍旧是无可替代的。
或许单从这一点来说,电影院或许确实需要《沙丘》来证明其价值所在。
但显然,《沙丘》更加依赖银幕,尤其是IMAX银幕来呼唤其存在意义。为何这么说?
去年我在《信条》长评中提出过这样一个疑问:诺兰对「IMAX胶片」与「实景拍摄」的执着是否从根本上锁死了他的调度水平?70mm胶片摄影的12k超清分辨率,以及1.9:1(甚至是1.43:1)的画幅宽高比,都可以看作是诺兰的一种“作者特权”,共同组成了最为直接有效的视觉辨识符号。
而当这一特权被维伦纽瓦所拥有时,他的影像诉求变得更加直接:用巨幕来放大巨物,通过同等级的巨大来唤醒影像对观众的权威。
银幕尺寸、画面细节与颗粒质感,IMAX得天独厚的视觉优势可以有效掩盖影片在调度与文本上的缺陷,一种极度奢侈的补足手段。无论是诺兰的实拍癖,还是维伦纽瓦的巨物美学,在IMAX巨幕上的目的都趋向于一致:为了让观众自愿屈服于影像的掌控。实拍倒放的奇观,或是巨物轰鸣的奇观,在此基础上都无过多异同。
毕竟《沙丘》的故事里充满了权力斗争,所以这种设计可以看作是对电影主题的一种形式呼应。不仅局限于角色之间,还包括导演通过视觉与听觉对观众产生威压,从而将他们迅速拉入这个权力服从体系之中。
而IMAX作为商业噱头,在立项之初就直接介入影片的创作之中,比《银翼杀手2049》还要更进一步(毕竟当时罗杰·迪金斯还说影片本身是为2.35:1的画幅构图,IMAX没有太多必要)。
从一开始便是为顶配IMAX 1.43:1的画幅设计构图,信息与细节无处不在,而对叙事产生影响的部分也被分配在了上下两边。当画面在常规影厅里被裁剪至2.35:1,观感则大打折扣。视野的逼仄局促让巨物美学的对比失去其应有的效果,唯有在IMAX影院内,上下视野被打通之后,全景镜头才具有意义。
当然,《沙丘》的156分钟里并非全程都是IMAX特殊画幅,在一些室内场景的常规对话戏中,仍然采用2.35:1的宽高比(熟悉诺兰的影迷会感到非常亲切)。这就导致视野内总会存在不可忽视的黑边,只有在大场面时他们才会被填满,给观众应有的画面信息。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上下黑边就是片方施加给观众的潜意识信号,告诉我们那些画面是残缺的,只有大场面大视效带给你的体验才是完整的。等同于这种画幅频繁改变的行为已经替观众做出了价值选择。
观众走入IMAX影院,就为了那“比普通银幕多出26%的专属画面”。在仪式感的呼唤和影院音响的震慑下得到体感满足,却忽略了其实质为一种利用画面信息量来强调高姿态的电影商业骗局。
所以维伦纽瓦在采访中所说的那句“《沙丘》是我给影院写的一封情书”才至关重要,因为这句话也共同参与了「仪式感」的搭建。在视听震撼中麻痹观众的思维,从而忽视《沙丘》本身的局限所在——有关“人”在史诗中的缺位。
《沙丘》区别于其他好莱坞史诗大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影片内构建的「运动体系」。
或许这也是为何大部分好莱坞电影难以贴近“史诗感”的原因:它们都过分滥用运动。角色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CG视效的运动,都过分炫目。无论活物还是死物,他/它们运动的方式,以及摄影机对准他/它们运动的方式,都毫无节制,仅仅追求一种铺展过剩的场面刺激。
而维伦纽瓦最擅长的恰恰就是克制。物体沉默且静默,镜头固定或缓慢移动,视线不再被迅猛且无法预测的运动所扰乱,重新凝视回景观本身。
更重要的,是「速率」。从《囚徒》开始便是如此,无论是角色步态的探索,还是交通工具的行进,抑或是未知物体的显形,都维持着稳定且恒定的速度。就连摄影机的跟随与变焦也同样如此,而剪辑也同样参与其中,共同决定着观众对信息的获取/停留速度。
克制的运动将观众的视线重新拉回注视对象本身,以一种从容而庄重的态度去浏览这个星球,审视世界构成下的肌理所在。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创作者对「质感」的迷恋共同决定了我们的观看仪式。
「质感」同样是《沙丘》得以贴近“真实”的原因所在。无论是实拍还是CG特效,在各种大全景下都未曾胆怯。更重要的是,在超高分辨率的IMAX银幕面前(当然必须是2D),甚至能够产生沙丘行星要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的错觉。
质感不仅仅只体现在巨型飞船的表面纹理上,还体现在那些细微过场:沙砾被震动的流体效果,扑翼飞机的视觉残影,以及小老鼠从耳朵收集露水的细节。维伦纽瓦并不满足于,在有限的镜头选取中,他竭尽全力地去创造银幕内部的现实逻辑,从重力,到天气,甚至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在镜头序列之中呈现给观众。
沙虫吞噬香料车一段是全片的高光段落,也是以上要素完美结合的体现。这个段落并非从主角团与凯恩斯博士的会面开始,而是从日出前香料采集车的整备镜头开始,火花的点缀,气流与热浪对光线的折射,以及巨型运输机伸出机械钩爪固定香料车,随后展开气囊充气升空。最妙之处就在于展开气囊的这个动作,无法想象创作者究竟是如何在「虚假」与「真实」中找到这个平衡点的,快一瞬或慢一瞬都达不到现在的效果。
随后更是维伦纽瓦所擅长的拍法。大量对话段落集中发生在飞行舱内,舱外视角的局限反而加重了代入感。对讲机的沟通和视线的捕捉是切换至舱外全景的最佳时机。大场面的刺激被有意去掩盖弱化,在一段段对话和玻璃反射的推进中积蓄力量,并在最后让奇观完全爆发其应有的冲击力。
这一段的视听逻辑完全可以看作是《边境杀手》的延续再升级。当然,与后者美墨边境中庞杂而残暴的街道景象不同,《沙丘》中的沙漠中心宛如海洋一般,满目皆是空旷单调,表层之下的奇观却又无法看见。《边境杀手》中大段墨西哥境内行车段落所积压的情绪到了最后,仅由一场干净快速的枪战收尾。而在《沙丘》中,那些过场画面所渲染的气氛都是为最后沙虫吞噬香料车而做的铺垫,「奇观」要比「过程」更加重要(这也是后者主要区别于前者的部分,或许可以看作是两种预算下的不同决策)。而从沙虫显形的拍法中,维伦纽瓦似乎更愿意把它设作一种宏大的“桌下炸弹”。
最终成片效果便是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也再次点明了维伦纽瓦在BDO迷恋、恒速运动和美学设计方面综合体现出的创作理念:「人」存在于这个「世界」,而非「世界」被「人」所牵动。
但在《沙丘》中,这种优越的创作理念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说辞,用于开脱其空洞而虚假的角色。
电影最开始就用外星语言向观众说出“梦是来自深处的信息”。其含义也非常暧昧,是来自角色内心深处,还是观众预期深处,抑或是故事未来深处?
在这种暧昧之下,梦境与幻境的不确定性也在与现实的对比中得以保留。破碎断裂的剪辑,升格镜头下的速率,抑或是更加浓烈鲜艳的调色,都在强调自身的“超现实”性,也方便观众将其与电影内的现实时空区别开来。
更明显的是,是保罗在幻象中看见自己带领部队与敌军作战的段落。由注视赞达亚的主观镜头切入,却在越肩之后看见下方的战场(点明其幻象的性质)。随后的动作设计和运镜都完全不像维伦纽瓦的沉稳风格,也是有意利用镜头去区分幻境与现实。
到了影片最后的反高潮对决中,我们看见上一刻在保罗幻觉中成为朋友的詹米在此刻却是想要将他杀死的敌人。而同样与幻觉不同的是,保罗并未被杀死,而是以绝对优势将对方击杀。维伦纽瓦似乎在用结尾告诉观众幻觉所导向的未来并非绝对,或许也是一种围绕角色自身宿命的明喻,曾经的保罗·厄崔迪在幻境中死去,真正的魁萨茨·哈德拉克涅槃重生。
好莱坞体制下的反类型、反高潮带来的“反好莱坞”设计似乎是维伦纽瓦作品高级感的一种说辞。而这种手法的妙处就在于其对观众预期的玩弄,可以先通过反套路的手法让观众的预期落空(比如母子二人乘机逃亡时对幽暗洞口的反复凝视,最终追兵也未能及时出现),之后又可以重回套路让观众再一次错判(凯恩斯博士被萨多卡士兵突然背刺,然后牺牲自己带走三个真是有够俗套的)。或许可以让观众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但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故弄玄虚,用于掩盖深处的空洞。
空洞从何而来?来自与时代脱节的科幻设定,来自过分强调的预言梦境,来自影像仪式对观众的吞噬。在这一切之下,角色与故事被扁平简化,当然也完全无法达成“史诗感”的构建。
于是人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场景的附庸,为了配合这个世界的规则而做出滑稽表演。比如慢刀通过屏蔽场的设定,又或者是沙漠中的滑步前行。无论用何种设定为其开脱,都无法掩饰其笨拙可笑的事实。
唯有慢速物体才能突破屏蔽场,在这种设定下维伦纽瓦当然做出了有趣的视觉设计,比如缓慢穿过屏蔽场的特殊炸弹/毒针,以及屏蔽场在遭受攻击时红蓝视觉对比,一方面对设定的视觉呈现直接高效,另一方面又能通过这种危险信号在PG-13的分级里取代血液的存在,也是蛮取巧的。
但优秀的视觉效果仍然无法遮掩逻辑的缺失与崩坏:为什么能够星际航行却仍需要冷兵器械斗?为什么明明有导弹这种热兵器却还要整冷兵器械斗?以及最愚蠢的,天空中飞船燃烧崩裂,地面上的士兵却在狂奔赴死,一阵爆炸之后随机倒下一片人,这样的世界怎么会有说服力?
最能补全设定的巴特勒圣战,在电影里完全没有任何交代。作为擅长使用画面传递情绪推进叙事的导演,维伦纽瓦却不舍得用哪怕一句台词来让设定更加合理些,显然是失职的。
那冷兵器械斗就不该存在吗?当然不是。但有必要以这种机械僵硬的形式存在吗?当哥尼·哈莱克以缓慢剑法砍倒两人,向身后士兵喊出“With Me”时,激昂的苏格兰风笛响起,本该是两军冲锋的高燃时刻,却很难让人不发笑。真正交锋时刻却又是各种遮挡借位假打,红光闪缩,他们就这样倒下了。就像在《信条》中那些反向奔跑的士兵一样,都属于好莱坞工业体系所支撑下的奢侈行为艺术。
那么回到故事之中,真的如同大众评价的那般“沉闷乏味”呢?事实上,《沙丘》算是维伦纽瓦在叙事节奏上最亲近观众的一次了。155分钟的时长里,情节几乎从未停歇回味,而是持续推进,用大量的视觉信息和潜台词进行填充。其叙事效率几乎是上一部《银翼杀手2049》的两倍,而观看体验更是要比《扎剪正联》和《长津湖》抓人多了(别问我为什么突然提到这两部)。
然而这155分钟的容量也只够part one到达《沙丘》原著第一本的一半内容。情境的高效不能掩盖内容的失效。维伦纽瓦对于宏大叙事和复杂文本的畏惧在《沙丘》中愈发清晰,甚至可以这么说:因为《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爱上维伦纽瓦的观众,也有同样充足的理由去厌恶《沙丘》。
那些从简的运动模式和细腻的情境交融在后者里成为了一种逃避宏大叙事的招数,于是视点理所当然的从人偏离向景观。似乎可以把《降临》结尾的蒙太奇看作对《沙丘》预知梦的逻辑预演,但前者细腻的哲思笔触到了后者就化作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真理。我们能从保罗身上感知到悲剧性的存在吗?奔赴注定的宿命,接受必然的身份,本该完成的角色弧光却在喧嚣的人声吼唱中荡然无存。同时也走向了《银翼杀手2049》的反面,让“天选之子”成为了硬性设定般的存在,这已足够让观众为之反感了。
所以在电影中,维伦纽瓦极力追求“真实”,沙砾的流动似乎能让观众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需要巨幕与巨物打造的震慑感,更需要汉斯·季默持续不断的音效轰鸣来输出威压。其个人风格不再是过去那般为观众带来惊喜的瞬间,而是成为了另一种可被运作的商业噱头。对银幕的渴望是因为一旦离开载体就会彻底暴露自身的胆怯,所以只能通过视与听来不断强化创作者对观众的统治地位,或许可以看作对哈克南人殖民行为的内外呼应。
同样是三部曲的规划,同样是史诗大片的序章,让我们将《沙丘》与《指环王1:护戒使者》进行对比。在2021年里两者都通过影院发行(首映/重映)证明了大银幕的不可替代,也同时借由影院的设备给观众提供了挖掘自身影像魅力的机遇。
而二者对全景镜头和大特写的迷恋似乎也异曲同工,在剪辑的联结中让角色与世界产生关联。但彼得·杰克逊显然更加自如,并不像维伦纽瓦那般局限于作者风格与仪式感的构建中,而是全身心投入类型语境与B级片趣味的怀抱,给予影像更多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反复的正反打特写为魔戒赋予了同等的地位与生命力,各种闪回与幻象的插入不仅贡献了层叠通灵的情境,还是叙事节奏的最佳调剂。维伦纽瓦则在各种预言式的闪前中迷失,参照系的混乱将观众排挤出情境之外。
更何况《指环王》的配乐还有霍华德·肖,通过人声吟唱所营造的“史诗感”、“震慑性”以及“异化体验”都远非汉斯·季默能媲美。
或许和原著本身的水准有关,PJ可以全然相信托尔金笔下的那个世界,而维伦纽瓦只能用当代电影工业去粉饰沙丘星球的存在,“真实感”成了他最后的武器,用于掩盖《沙丘》与时代脱节的事实。
最关键的,也是最尴尬的部分:两者共同作为系列史诗的序章,《护戒使者》就算抛弃后两部的故事单独看待也能够维持惊人的完整度,而《沙丘》却在众人的期望中成为了维伦纽瓦曾经批判过的那类漫威式预告电影。
说了再多,这也只是part one。而不久之前的官宣来看,传奇与华纳仍然愿意给《沙丘》续集开绿灯。似乎观众还能相信新时代科幻史诗三部曲从维伦纽瓦手中诞生的可能性。
就像电影最后一句台词所说:“一切才刚开始”。而观众也无法知晓他们究竟是走向这场预告的正片,还是下一部预告电影。
本文是比较泛泛的综合评论,感兴趣的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沙丘》全面拉片赏析(//movie.douban.com/review/13958096/?tab=comments#comments)
看完《沙丘》第一部,我感觉,这会是像奇幻电影领域的《指环王》一样伟大的科幻电影系列!
完全不同于当下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特别是漫威、DC系列的超级英雄电影,维伦纽瓦在《沙丘》中做的是减法:摒弃了商业大片最常用的三段式结构;不靠故事情节的起伏来吸引观众;不以最后推出一个场面上的高潮来让观众得到刺激性的愉悦……这一版的《沙丘》,是以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进入厄拉科斯星球的沙漠世界。
维伦纽瓦以古典主义绘画和雕塑般的构图,低饱和度的色调(与一般商业大片中明亮的高饱和度的色彩艳丽的画面截然不同),充满仪式感的场面,还有大量细节,来展现沙丘的世界:巨大的登陆飞船和更加巨大的停留在太空轨道上的母舰;穿着不同颜色盔甲的整齐的军团在飞船的映衬下犹如一群蝼蚁;沙虫在地下行走时带起滔天的沙浪;小小的沙鼠用耳朵上的纤毛收集自己的汗水,在沙漠中顽强地生存着(书中的保罗就用沙鼠作为自己的绰号,寓意着顽强和坚忍)……特别是在IMAX银幕上,真是一种极致震撼的沉浸式视听享受!
《沙丘》原著就不是一部以情节刺激取胜的通俗读物。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心理独白、想象、幻觉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还会引用各种诗篇、名言和文件,给读者亦真亦幻的感觉。在六十年代,这是科幻小说界对早期科幻小说过于强调科幻概念以及惊险刺激的故事,不注重文学性的革新,也就是所谓的科幻新浪潮运动。《沙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导演维伦纽瓦非常准确地还原了小说莎士比亚悲剧式的调子,也把小说中反英雄、反主流的一面展现在电影之中。整个电影的框架就像是《哈姆雷特》,保罗并不想成为救世主和家族的领袖,为家族复仇,但他别无选择。当哈克南军团进攻厄拉科斯,屠戮厄崔迪家族时,有一个全景镜头:双方的战士在殊死冲锋,前景是投下的炸弹带来的漫天火焰。这种感觉,与莎翁的《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等等都有极为相似之处:角色在为了一顶王冠、一种荣誉、一个理念与敌人拼死战斗,不意却仍然成为命运的棋子,被冥冥中的宿命所捉弄所驱使。
尽管由于世界观的宏大,影片中的角色刻画空间略为有限,但主角保罗仍然表现出了他的困惑和迷茫——在被放逐的沙漠中,他似乎从梦境和幻觉中惊醒,说他看到无数人高喊着他的名字,以他的名义去杀戮,去征服,并斥责母亲所在的姐妹会把他变成了拥有超能力的怪物!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保罗对自己身份的困惑,对强加给他的命运的抵抗,也是我非常想在第二部乃至后面的故事中看到的内容。
汉斯·季默给影片的配乐堪称他近年来最杰出的创作!它已经不仅仅是新世纪音乐风格能概括了,有时,仅仅是鼓点都做出了旋律感。整个影片的配乐和音效并不喧闹嘈杂,它同样以极简的形式呈现,绝不喧宾夺主,却依旧憾人心弦!
我丝毫不能认同影片故事陈旧、内容空洞的评价(很奇怪,几乎没有在几部《西游记》电影下面看到故事老套陈旧的评价)。在维伦纽瓦的《沙丘》中,形式即内容,气氛即主题,风格即表达,环境即故事……这种史诗性的建构,不仅仅在画面的宏伟壮阔上,更在对沙丘世界的全景式展现上,在对人物命运的悲悯上。就像《指环王》三部曲的前两部在奥斯卡评奖上几乎无所斩获,第三部才得到了11项大奖,我觉得,《沙丘》系列会慢慢展开其史诗性的旅程,而第一部,已经揭开了这个宏伟世界的面纱一角。它可能要求观众给予耐心和投入,回馈给我们的,必将是一个无比壮丽,上演着一出出活剧的世界!
其实拍得不像未来,倒是很像过去,遥远的过去。有一万年前那么久远。未来感不多,历史感反而很重。
一定要去电影院看,这样就可以戴着口罩体验身临其境了(。
看到张震出来的时候太激动了,看到他说中文更激动,看到甜茶回答中文更更激动,以至于我完全没听清他们在说什么。。。(¬_¬)
观众们在插科打诨的流行商业软科幻喜剧和勉力为之总缺一口气的小成本科幻电影的困境里挣扎多年之后,的确难得地收获了一部科幻史诗。整部电影堪称巨大物恐惧症患者的灾难,无论是太空还是厄拉克斯广袤的沙漠场景,对渺小人类的视觉冲击力很强,营造了一种类似宗教的极其神秘的氛围。对非原著读者的观众来说,适当进行了概念灌输,而这些灌输又不显得赘余。演员搭配其实也蛮香,甜茶的少年感还符合年龄设定,和丽贝卡的母子cp也有些好嗑,另外奥斯卡的肉体也是全片很绝的一个镜头。现在全心期待后续,拜托原人马搞快点。
顶级视听观影享受,服化道究极用心,细节设计多有惊喜,太空史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宏大作品的开篇确实足够优秀,三个世界被音乐、色彩、质感营造得极好,刻意反高潮的处理也并没有导致全片拖沓无聊。略感遗憾的是,大量口播的背景交代虽用心排布,还是稍显突兀;大光圈梦境有些过量了,观感有些疲惫;另外,几个重要角色在性格厚度上都略有欠缺,以至观众更多的是被世界观架构震撼,而非情感共鸣。可以预期,经此役铺陈完设定,故事更放开手脚后,此系列的下部一定会更牛B。
我感觉我看了一个两个半小时的预告片
谁懂,全片最有性张力的片段不是保罗与梦中情人蓝眼睛的实打实的接吻,而是与他妈妈在脱衣服时尴尬的眼神相交。
最多三星,不能再多了。真的只是个开始,几乎没有剧情的电影,每次讲不下去就切到故作高深的话语和梦境。对于原著的文本改编,也没能跳出老白男意yin式的殖民主义思想;相较于《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该片的人文思考真的过于简单,甚至可以说没有。可能由于人文思考是如此简单且可预测,导致宏大的配乐也让我感觉很不搭了。此外,打斗戏真的像过家家,甚至简单到有些好笑。真的只有特效宏大,其他都很廉价,可惜好莱坞最不缺特效好的电影。
这种片子我们不给高分,还有谁给高分,猫眼淘票票么?全程起范儿,逼格满满。这是一部很独特的科幻大片,即便这样的故事本可以做得特别商业、特别热闹。但维伦纽瓦还是将之纳入个人风格当中,使得影片呈现一种宏大、悲怆、宗教味以及仪式感。尤其是汉斯季默的宏大配乐一路轰鸣,史诗感也就出来了。未必适合所有人,但真的全是我的嗨点,很爽。
如果说《边境杀手》是维伦纽瓦誉为好导演的助推器,《降临》是让他成为顶尖导演的证物,《银翼杀手2049》是他进阶为“王”的登基石,那么《沙丘》就是帮他稳住“神”这一称号的光环
我常常不理解常人对史诗的定义。
威尼斯非竞赛单元全球首映,万众期待的《沙丘》。1.一部各方面都处于高水准的杰作。今夜,漫天黄沙掩过了水城威尼斯。2.维伦纽瓦在封神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但仍未抵达属于他的王座。3.汉斯季默放弃诺兰的《信条》选择《沙丘》是明智的。4.《沙丘》的主体取自弗兰克赫伯特的同名原著科幻小说,由维伦纽瓦的个人风格和美学铸就了其内核,好莱坞工业体系构成了其外在。5.维伦纽瓦野心勃勃,沙丘宇宙诞生之时,纽瓦取代库布里克之日。
维神让沙丘这颗掩埋了半个世纪的宝石在沙漠中闪耀 他也必将在影史名垂青史 熠熠生辉
汉斯季默小金人+1,维伦纽瓦封神进度+20%,对原作的取舍很合适,甜茶的表现也比想象好,保罗厄崔迪前半段的纤细感和后段的转变都拿捏到位。原著党满意。
大家好,我叫蒂莫西.甜茶。身在贵族家,老爸奥斯卡。母亲力量大,杀人靠说话。海王好兄弟,师傅是灭霸。女友赞达亚,绿了蜘蛛侠。世界很复杂,没人说人话。生来责任大,代价祭全家。皇帝人在哪,看我弄死他。
引用一条外媒口碑:“当下看《沙丘》,就像身处1968年看《2001太空漫游》”
像是用《银翼杀手2049》的方式拍《星球大战》。其实故事主线挺简单明了,世界观架构的巨大信息量被铺陈在极富节奏感的叙事呼吸之中,因此就算对沙丘世界观/故事毫无认知也能轻松沉浸到电影中,两个半小时稍纵即逝。镜头在人物局部特写和大全景之间刻画出了史诗感(值得一提出色的剪辑),很多戏的拍法刻意回避了好莱坞商业大片中一贯的特效冲击和视觉刺激(动作戏的从简、战争戏的省略、甚至空中追逐戏的视角限制),反而通过视听氛围营造去推动叙事、牵引情绪。
我知道这个电影很厉害:庞大的世界观、无比用心的服化道,视听盛宴美到失语,演员也都很赞。甚至还有普通话和油纸伞()……可是,我就是觉得看着很累…很累…150分钟➕我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手表,等来最后一句:一切才刚刚开始。不过瘾的慢动作打戏,10000年➕了还在冷兵器搏斗,the one(天选之子)和帝王公爵殖民主义的老套设定,人物形象还没立起来就咔咔死了一堆人…作为一个没有看过书的人只觉得还是一头雾水。电影可能很有高级感,但高潮不够,故事不清,仅有画面,让我很难追下去啊☹️
听懂了甜茶的普通话,但是不知道张震说了什么。
厄拉克斯的崛起,王子的复仇。维伦纽瓦开启了本世纪第三个十年最震撼的科幻系列。三分《降临》三分《星球大战》再加四分《银翼杀手2049》,在融合各种创造力和视觉奇观的基础上,维神又带创造出了新的科幻语法,靠高超的剪辑和音乐设计让作品有了可怕的“通感力”,编织出一个沉浸式的史诗的世界。绝对不要错过IMAX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