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阳光灿烂的日子

爱情片中国大陆1994

主演:夏雨宁静陶虹耿乐

导演:姜文

剧照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2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3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4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5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6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3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4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5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6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7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8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9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1:14

详细剧情

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忙着“闹革命”大人无空理会小孩,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马小军(夏雨 饰)就是这样的少年,他的嗜好之一是趁别人家无人用万能钥匙将其锁打开,溜进去耍玩一番,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少女米兰(宁静 饰)的照片先于其人入了马小军的双眼。通过院里的“头儿”刘忆苦(耿乐 饰),马小军又见到之前在炮局偶然瞥见过一眼的米兰,开始正式将其当作梦中情人,然而在米兰眼中,马小军不过是毛孩一个,她中意的人是成熟、稳重、帅气的刘忆苦。自此,马小军迎来五味混杂的青春期生活。 本片改编自王朔短篇小说《动物凶猛》。夏雨凭此片获得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狮奖)。©豆瓣

长篇影评

1 )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1994年最受中国人关注的一部国产电影,姜文的导演处女作,年仅16岁的主演夏雨凭借影片中的马小军一角获得当年的威尼斯影帝的称号。 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作为一个影迷,我很难不对它产生期待。因此产生的后果就是,看完之后我感到有些失落。我并没有获得想像中的快感,或者共鸣,或者感动。而至今还留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它始终昏黄的色调,是它弥漫期间的荷尔蒙的气味,是马小军或者忧愁或者躁动的心情。 忘了是哪个人曾说过:“我看《阳光灿烂的日子》不感动,是因为它是姜文的青春,而不是我的。”

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看完后说不出它的个中滋味的原因了吧,记忆之中我并没有如此的疯狂过,青春飞扬的时刻好像总是伴随着安静的影子,躁动不安的心灵也掩盖其中。但是看着他们在一起疯狂的打闹,看着他们骑着自行车在街头巷尾狂奔拍人,看着马小军为了证明自己从高高的烟囱中跳下来满脸煤黑还嘿嘿大笑,看着他疯狂的爱上米兰后因为她而疯狂。我感到的是体内的一种性格的缺失。正因为我没有这些记忆和经历,我体内那些本该被青春释放的激情躁动的因子被埋到了最深处,以至于自己都以为它们并不存在。等到类似的电影情节才将它们从沉睡中唤醒。然后,那种欲探求的渴望和未经历的遗憾会随着起初的不熟悉慢慢的弥散开来,而在记忆中留下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一副被涂抹成为金色的画卷,一段沁人心脾的乐曲。 向往的东西通常会被主观的美化,而姜文试图还原的回忆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在这一点上,我找到了与这部影片的契合。 姜文在影片的开头,用画外音道出了自己的感慨: “北京,变化这么快!20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的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阵阵发黑……” 马小军生活的时代在我看来遥不可及,但是同属于青春的朦胧气息却跨越了时空精确的传达到了我身边。那种摸不着抓不紧道不清却又确确实实困扰着我们的感觉,往往让人无从喧泄,只能流露。有些人紧抓着它不放,不厌其烦的无限放大,病态般的沉溺其中,这在当今众多所谓的青春小说中随处可见。也有些人始终渴望着强硬,他们不愿意被这种前所未有的忧伤所困扰,可又确实无法摆脱,于是他们便用相对叛逆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证明自己的存在,寻找自己的出口。马小军便是这样的一类人。 他无法被困在那个他看来死气沉沉的教室,那个束缚自己激情的地方完全有悖于他的风格,于是他选择逃课。从一个屋顶转到另一个屋顶,从一间房溜到另一间房,这样的行为在他看来并没有任何感情上的色彩,他不过在本能的猎取属于他人空间中的新奇。而近乎顽童的本色看起来也让他乐在其中。

这种乐趣一直单纯的持续着,直到他在某间房中看到了米兰的照片。一个漂亮略显丰满成熟的女孩子,自此闯进了他的生活,也打破了他内心的平衡。 第一次在房间中碰到米兰的时候,姜文用一种窥探的视角直观的精妙的展示了马小军当时复杂细微的内心,趴在床下的他迎接的是一种更为刺激的心理向他发出的挑战,这让蠢蠢欲动的他感到有一丝疑惧却又兴奋不已,空气中开始弥漫淡淡的荷尔蒙的气息。当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最终的他却无可奈何的败下阵来。 他开始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他在路边等着她的出现,在路上主动和她搭讪。当自己笑着被称作弟弟时,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弱小。

他炫耀地带着米兰去见自己的众多兄弟,没想到她却和自己的朋友相谈甚欢,对自己不管不顾,他第一次感觉到了强烈的醋意。 于是他做所有得一切想重新引起米兰的注意,证明自己是个男子汉,那种渴望是如此的强烈,他可以为此奋不顾身。事实是他也做到了,但仅仅是米兰惊鸿的一瞥,象征的一笑,简单的一句。而后又回到了漠视。 这是一种侮辱,这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忽略和蔑视,可能在他看来,这也会是一种背叛。米兰背叛了自己赤诚的心。可是同时体内涌动的冲动又让渴望得到的他无比眷恋。这种矛盾挣扎的心理让他无法呼吸,想要摆脱却没有出路。这并不是可以用打一架就解决的不爽心情,这是让他无法强硬的忧伤。 在这样的情形下,马小军选择了最反叛的方式来做最后的突围。面对着虚弱的内心,他却摆出了最强硬的姿态,他想用强暴的方式得到米兰。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这段高潮戏,当反抗的米兰大喊到:你觉得这样有劲吗?然后以示威的姿态停止了反抗。“有劲!”这时的马小军却在这之后夺路而逃。 他想用最强硬的姿态证明自己,却用歇斯底里的极端方式撕碎了本来神秘而朦胧的美好,一切都变得触目惊心,在他心中代表着完美青春的米兰霎那间被剥离了外表。那一刻,他失去了她,他只能夺路而逃。 其实在很多艺术作品中我都可以找到类似于这场戏的强烈感情,冯唐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用一个让我震惊的结尾给了我一个让我流泪的无可奈何。瑞典电影《教室别恋》中,男主角最终脱离了这段曾让他沉迷的畸形恋情,当他毅然离去的那一刻,他想要证明自己超越单纯欲望的真挚与坚强。 如果说之后在雨夜中高喊着米兰的名字是这份感觉的回光返照,那在餐厅里和好友反目成仇就是这份感觉的彻底碎裂了。而且作者还在怀疑着后者是否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也许记忆中的自己还未做最后的反抗便败下了阵来。 姜文的记忆终结于一个富含隐喻的场景,马小军在游泳池里,每次他想探出头来上岸时,都被朋友们用脚蹬回了水中。经历过这些后,孤独的他渴望的是之前的友谊,可是他却被永久的疏离,他无法再融入曾经的团体,孤独无助,无所适从。 回忆结束了,回到现实了。颜色却从流彩的黄色变成了黑白。 承载着记忆的黄色让人温暖感慨,正在行进的现实反而冰冷低调。 总会有一天,现在的生活也会变成曾经,浓缩成记忆在脑海中发酵,透出别样的气息。追根到底探求它是否真实已经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曾经在路上,我们曾经疯狂。

2 ) 独白

我迷恋上了钥匙,并开始制造他们。

先是把自己家的各种锁一一打开,偷看大人的秘密,

后来就发展到未经邀请就去开别人家的锁。

每当锁舌当的一声跳开,我便陷入了无限的欣喜之中。

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只有二战中攻克柏林的苏联红军才能体会得到。



在我的溜撬生涯中,只见过一台苏联产的老式黑白电视机,我的确想把它搬走,可是太沉。

我发誓,我仅仅是开锁,不是作贼。

玩累了就在陌生人的床上睡一会,想象着它的主人可能在床上干过的一些事。

放心!我绝对有把握不会被人擒住。那时候人们上班是从来不溜号的。而且因为没丢失任何东西,也从未引起任何的警惕。

当然偶尔也会碰到点儿小麻烦。

这点小事儿不会让我丧失勇气。只能使我从中体会到更多的刺激。

我向来只开明锁,因为安全。但我却鬼使神差的打开了一个暗锁。



我终日游荡在这栋楼的周围,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的守侯着画中人的出现。

她像一个幽灵,来无影去无踪。

只有我的感觉和嗅觉里留下了一些痕迹和芳香。能证实她的存在。

我延长了守侯的时间,甚至披星戴月,终究一无所获。



我妈妈一怒之下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儿子。

哥几个是用食堂买菜的平板车把妈妈送进了陆军总医院。

因为司机班的那辆吉普怎么也打不着火。

我当时想,这种战备观念,要是帝国主义发动突然袭击,还不全他妈的完蛋。

妈妈每次骂我总要带上爸爸,这回爸爸给他骂回来了。

长大懂事后我哦才知道,原来弟弟的出生与我偷开爸爸的抽屉玩那只大气球有关系。因为气球被扎漏了。



有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和他见面,为了吹嘘自己,我总是把别人干过的事都安在自己头上。

经过夸大和渲染,娓娓道出。

遗憾的是,我已扮成一个和自己年龄极不相称的胆大妄为的强盗。她竟从不以惊谔来为我喝彩。



那是我哦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晨风的抚摩使我一阵阵起了鸡皮疙瘩,周身发麻。

我还记得有股烧荒草的味道特别好闻,喀什大夏天哪来的荒草呢?

但无论怎样,记忆中那年夏天发生的事,总是伴着那么一股烧荒草的味。

3 ) 窥视米兰,臆测姜文,回忆自己《阳光灿烂的日子》

谨以此文祭奠英年早逝的演员姚二嘎先生!

题记: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不得不错过一些人和一些事,我们无法回归往昔,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和担当所有的发生,珍惜每一个存在的今天,理性地埋葬昨天,坦然迎接明天,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纵身一跃,割裂了和过去的关系,那些阻拦的手脚,成为长大的动力,在孤单和无助中,这个孩子将不再软弱,在自我拯救和反思中,他默默长大成人,为了生存,为了一个人的活着的世界。

  水中的浮沉,是一个生命自不可测的未来,那一回一回从水底浮起,让马小军不再对世界有着任何幻想,在成人世界永远只是你死我活的苦斗!这是社会的生存法则,这是社会套在你脖子上的无形枷锁!

  《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着浓浓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结,片子以 “文革”为题材却用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一个片名,耐人寻味!这是一个部队大院孩子对“文革”的个人记忆,夹杂着王朔的记忆和姜文的个人经历。那是一份对“公有制”和“纯洁无暇” 的涩苦回望,在当下,沉渣四浮、理想和良知缺失的年代有着讥讽和警世的意义。

  我们离开了那个特定的“罪孽深重”的年代,任何人似乎都有权“啐”上一口,说三道四,但是,我们应该公正看到:那个为史书评价为“十年内乱”的年代,对于普罗大众而言除了背诵毛主席语录外,他们感知中有的是劳保、**教育和“当家作主” 的自豪感。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意义不甚重大。至少,那个年代,吸毒、“半公开”的卖淫和公开的赌博是没有的!
而今,我们也成了父辈,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在时代的大潮中搏击,在生存的借口下,埋葬了童年所有对未来的理想主义,在残酷的世界中,逐浪随波。

  我们早已失去了纯真的年代,有的只是世故和伪善。 我们之间隔着厚厚的一堵墙,虽然,网络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但是,它却拉开了心灵的距离,人们不再如兄弟,有的只是一种“关系”!
影片是一份宝贵的回忆,影片开始,笛子缓缓吹奏出一个时代的挽歌,在记忆中,那个年代,人的精神面貌(指普罗大众,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政党是应该为众多的普罗阶层谋福的,他们的幸福和生存才是一个执政党应该考虑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单纯、善良和大公无私的。

  想想马小军在片子意味深长的话吧:我也可以作证,那时候除了一些政治品质可疑的干部,贪官污吏,凤毛麟角!

  那个年代的人有着一种正气,在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巨手指引下,他们义无反顾奔向祖国需要的地方,单纯是种力量,是一个一穷二白国家必要的凝聚力。而思想的“净化”是一个散砂式的民族必要的代价,面面俱到是乌托邦,在阶级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我们跨越时代来指责复杂的中国历史有失公允。在那特定的年代,人民单纯而质朴、知足而向上。

  “三支两军”【注二】的军人们在雄壮的革命歌曲中踏上了征程,一个蓝天白云的镜头想必是姜文的大院对的记忆,纯洁是稍纵即逝的东西啊!

  姜文刻意滤去了“文革”中的“残酷”,以孩子的眼睛关注着成人世界以外的东西,对三个女孩跳《翻身农奴》的那个场景,用一束窗外射入的阳光增加了诗情画意的感觉,在少年的记忆中,舞者是天使一般的纯真无暇。

  军号嘹亮,孩子们在奔跑、干仗和嬉闹中长大,他们纯粹,即便是暴力也是纯粹的;他们单纯,即便男女的爱慕也是单纯的。这一切留存在我们的意念中,我们的学生时代也像他们一样,顽皮而单纯!我们也在“工宣队”师父们的训斥中懂事明理,我们的记忆中一切干干净净的!

  在马斯卡尼的间奏【注三】中,米兰的照片出现在我们眼前,那是完完全全和《动物凶猛》合拍的,那青春、健康、单纯微笑着的形象久久萦绕在我的心中,这是中国银幕上少见的健康的女性形象,让人怦然心动,米兰只属于一个没有邪念的年代,在我们的青春岁月。

  长大的我们不再羞怯,我们已经像动物般凶猛,那么,在马斯卡尼忧郁而缠绵的音乐中回想一下初恋的岁月,回想一下,那一见钟情的直感…

  然,一晃已是二十年,已经没有了那种醉人的感觉,有的只是侯先生《三十以后》的告白!

  让长大的我们再一次在心念中像马小军一样行走在屋脊上,在煽情的音乐里重温已逝的纯洁。

  而根据中国国情。在我们影院的公演版本中删除了两个段落,增加了一个段落:
  影片删除了他们打斗后在浴室和于蓓蕾遭遇一场中,羊镐直了的一场,其实那是青春期的本原,是每个年轻人的必然,但是它注定为我们的检查制度所不容,我们在貌似纯净的故土上一次次被“阉割”,即便听了《国际歌》也是无动于衷的!

  青春应该是张扬的、无畏和勇敢的,青春应该是激情、无私和热情的,马小军他们几乎和我同龄,他们经历也有着我们的影子,我们的世界里也有着那份激情和友谊的回忆。

  片中马小军之父教育马小军的戏,有着父子的真情实意,他们曾经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影片记忆着那个特定年代,马斯卡尼的旋律贯串了整部电影,一次次在这样的旋律中,我们回忆,我们憧憬!

  米兰在片中是马小军他们青春年代里的一个背影,也是我们纯净在自我之境中目睹和创造的一个背影。米兰的凝视存在在马小军和我们的青春记忆中。幻象和真实搅杂在一起,米兰率真和青春的健美有着蓝天般的纯净。而那些年代的孩子是没有多少邪念的。我们所向往的往往不是肉体,我们期待的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种异性的隐约和禁止之美,这是纯真的年代,这是我们的昨天。在这样凄婉的旋律不禁泪眼婆娑,可是,这一切已经是被我们记忆一次次重叠和洗刷过遗痕,宛如隔世!

  孩子们在真实中生活,却在精神世界创造着一个超越自己年龄的虚幻的、神奇的天地,犹如姜文在公演版那个“梦幻”镜头,但是,这组镜头确实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在dvd中被全部删除了。

  但在公演版中还是因为 “中国国情”删去了宁静一个半裸的镜头,其实这一幕表现了一种欲望的宣泄和马小军和青少年时代的割裂,而宁静高耸挺拔的乳房充满了健康的、单纯的美丽。这是一种不忍亵渎的纯洁。在我们跨入成人世界的一霎,当我们回望的一刻,是否也有过那青春的扣人心弦的瞬间!?

  影片是以暖色调拍摄的,在明媚的阳光下有种温暖的感觉,这是姜文心中的颜色,这是一种纯净的颜色,孩子和孩子之间友谊的颜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小军在雨中呼唤米兰的那场戏,倾盆大雨浇湿了他们俩,米兰:“你怎么啦?”的呼唤,有着女性全部的角色意味。就像母亲需要阵痛才能生下婴儿一样,孩子需要在另一种阵痛和挫折中长大,同样,马小军“我喜欢你”的表白,也宣告了他的长大…

  拥抱吧!在这样的雨夜,让你起伏的胸膛温暖我的心房,让你的心感应着我的狂放,你的体温和诱人味道让我在雨中回归我们赤裸相对的伊甸,青春就是全部!

  在这部影片中宁静的青春、健康丰满,王学圻严肃和正气的军人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客串的冯小刚演的胡老师在如厕的形象堪称一绝,还有著名的反派老演员方化演了一个高级军队干部的形象,这是老人家最后的银幕形象,在离开摄制组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鬼子王”至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还有那因为沾染毒品,已经弃我们远去的姚二嘎,在片子中释演的傻子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中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让貌似“聪明”的你我在自我镜中审视我们的自己!

  才旦珠玛嘹亮、高亢的声音随着雪佛莱房车穿行在新时代的都城,四个玩伴二十年后已经面目全非,听吧,那个依旧骑着扫把的傻子在最后的出现中发出了时代的强音:
  “傻b!”


2003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于20时48分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 于 寒鸦精舍 浦东,万圣节之夜

后记: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他留存着太多往昔和青春的记忆,电影,可以一次次的看,但是,关于昨天,它只能深深埋在心底,学会忘记是人长大的代价!

  今天是万圣节,家中依旧是我一个人,yoko跟着他的上司在西郊宾馆应酬,人生是自动和被动的选择,每一天个体都以自己的言行面对未来和自我。今夜,在西方的鬼节,每一个人都在路上!
  请相信我,太阳明天依旧是新的,愿所有的生命快乐,安详!

【注一】《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1994年出品
导演:姜文
原作:王朔
摄影:顾长卫
美术:陈浩忠、李勇新
录音:顾长宁
主演:夏雨、宁静、王学圻、斯琴高娃
奖项: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 本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注二】三支两军:1967年1月,毛泽东指示军队要“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
【注三】马斯卡尼间奏:选自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是迄今为止我听过的最扣人心弦和美妙动听的间奏曲,同样这首曲子也被不断引用,我们在《愤怒的公牛》、《教父3》等片中都可以听到。

4 ) 《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处游泳池戏的视听语言分析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临近结尾处马小军在游泳池跳水的片段是全片中不可磨灭的亮点之一。在这个片段中,摄像综合运用了景别、角度、用光、色彩等多方面的画面造型元素,体现了深厚的功底以及导演在视听语言运用中的别样之处。以下主要通过景别与角度,来对这个片段做分析。 这个片段的一开始是一系列拍摄马小军往跳水高台的最顶点上爬的镜头。在我的理解里,这里的扶梯,其实是在隐喻马小军的生命历程,他不断向上爬,探索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它以一个脚部特写作为开篇镜头开头。这是由于特写分割了被摄体与环境的空间联系,因而常被用作转场镜头。这个特写突出和强调了马小军的脚部动作,形成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画面中,马小军不断向最高的跳水台挺进,不断往上爬,呈现出马小军不断想要突破画框向外扩张的趋势,创造了视觉张力。紧接着是一个中景推镜头,依旧是马小军在不断向上爬。与之前的脚部特写不同的是,这段中景镜头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马小军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和面部表情上:在看到马小军向上爬动作的同时,观众也看到了马小军脸上的彷徨不安。由此,也呈现出马小军此时不安的心理状态。而后是一个远景主观推镜头,拍摄马小军眼里,远处的朋友们正在嬉戏,自己却孤单得不知所措。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会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再接着,片段中由以不同角度去展示马小军向上爬的动作。第一个是一个俯拍的全景。在这个俯拍镜头中,马小军作为被摄主体,显得十分萎缩、渺小,仿佛受到压抑。这种角度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出片段中阴郁、悲伤的情绪和气氛。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接下来的仰拍视角镜头。仰摄突出了马小军的画面主体地位,作为被摄主体他也比平时更为挺拔高大,表现出此时尽管他感到彷徨无助,却还是没有停下过一直向上爬的目标,勇敢的探索未知的人生之路,就算有畏惧却也没想过半途而废的高贵品质。在本段的最后阶段,先是一个以正面、平视角度的近景镜头来拍摄马小军。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之一,空间范围小,景深短,可以产生较近的视觉,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而正面角度拍摄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面部特征和表情动作。以平视的角度来拍摄,画面感觉会更加客观、公正。镜头中观众清晰看出马小军的犹豫神情,他在思考自己该不该登上高台,该不该勇敢的审视自己的人生,该不该清醒的走向自我。作为结尾的是仰拍镜头,尽管有犹豫和踌躇,马小军最后还是选择爬上高台。仰拍镜头再一次放大了马小军的画面主体地位,突出美化了马小军的形象,因为,他是勇敢的。 马小军爬上高台之后,导演通过一系列多角度仰拍镜头,来渲染马小军的渺小、孤单、彷徨、犹豫的处境。接下来是一个主观视角的俯拍镜头,通过强烈对比,展现出此时马小军与这些他曾经的朋友已经疏离的关系,也更加突出了马小军被朋友孤立后的孤独。他们嬉笑打闹的样子也与马小军此时的心理情绪形成对比。马小军终于鼓起勇气往下跳了,他的入水姿势像一个跳水运动员一样优美,却又如此业余的不断挣扎的掉入水中。而这同样是一种隐喻。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就像是跳水中的起跳。因为年轻,我们无所畏惧;因为年轻,我们任意妄为;因为年轻,我们热血冲动;因为年轻,我们迷茫无助;也正是因为年轻,我们犯下了一个又一个错误,一次又一次为年轻交了学费。导演选择从跳台的背面,以仰拍来展现马小军落下的过程。因为错误,年轻人落下了,但也是在这里,年轻人开始了重生。这时的马小军就好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他自己未来的钥匙。入水后,导演以多角度的仰拍镜头,突出马小军在水下不断挣扎着游向水面的动作。游出水面后,从马小军的主观中景镜头里,我们看到了他的朋友们,他们在岸上看着他。观众清楚的看到,他们的表情是不屑和轻蔑的,又一程度上体现出他们之间已经疏离对立的关系。下一个全景镜头中,马小军伸出自己的手,不断的向朋友们那里游去,他是渴望朋友们能重新接纳他的,但紧接着的又一个主观中景仰拍镜头,突出了朋友们的优势地位,突出了他们的高大,笼罩着马小军,成为他的挥之不去的阴影。之后的手部特写镜头,朋友们轻佻的手势与马小军用力想握住他们的手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两者之间对待彼此关系上的差别。马小军以为自己终于来到了朋友的那一边,探出头却被朋友的脚踢回水中,以马小军为拍摄主体的他不断向上的近景镜头、加上以朋友们为拍摄主体的马小军不断被踢回水里的马小军主观镜头、和马小军不断在水里挣扎、翻滚、向上却又被踢回去的马小军主观镜头不断穿插,用强烈的视觉效果说明马小军再也无法挽回与他的朋友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突出了马小军的孤单无助。最后一个远景镜头,马小军死一样的平躺在水面上,这是象征性的死亡。水是人类的起源,在这里象征生命的开端,马小军朋友的行为让马小军意识到,自己再也回不了从前了,所有的欲望也都破碎了。从前的自己死了,而在这片纯洁碧蓝的池水里,他将获得重生,他将向从前的自己告别,带着重生的自己从原点出发,走向未来。他的青春绝望地、永远地结束了。 影片的独到之处不仅仅只在于这短短三分钟,而这短短三分钟,值得学习的也远远不止这些。一个优秀的导演与一位优秀的摄影师合作,给观众带来的绝对会是难以名状的幸福。

5 ) 阳光灿烂的日子

1
似乎很久以前在港台电影里听说了这个词:惨绿青春。后来又知道有个电视剧,叫《血色浪漫》。相似的意思,相反的颜色,大红大绿的,挺有趣,挺热闹。但是这部红极一时的电视剧我只看过几集,完全不能评论;为了节约时间,还是看了小说原著,所以只好说说这个。
必须说明的是,在阅读小说之前、之中、之后,我都抱着一种预期和一个标准,就是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或者可以说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关于“文革”、“惨绿青春”、“机关大院”、“高干子弟”这些在当下颇能吸引眼球的词语,《动物凶猛》是我已有阅读体验的全部前见,因而它也作为一个他者、一个比较的样本,贯穿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很不喜欢《动物凶猛》,所以就很期待在相同题材的《血色浪漫》中看到不同的东西,看到更能引发我的思考、打动我的感情的东西。可惜,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看到了新鲜,却看不到震撼。
2
特权。
我讨厌《动物凶猛》的全部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字,或许有些偏激。理性地说,这部小说被我视作一个压抑的时代里青少年朦胧的性心理的细腻写照,至于把主人公设置成大院子弟实在不能成为批评它的首要罪名。但是,在感情上,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特权阶级优越感不能不引起我的拒斥情绪。想想,这么一群孩子,一方面凭借父母的权力地位,享尽了当时最好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又挥霍着荷尔蒙无法无天;等享受完了、挥霍完了,大多数的同龄人还是擦拭着苦难留下的伤口时,他们一收心一转型,凭着原有的特权立刻又成了新的特权阶层。怎么好事都让他们占了?
说实话,我不相信王朔的童话。不是酸葡萄心理,特权,尤其在中国,是你不服不行的真理,酸也没用。诚然,如王朔、陈凯歌、李少红许多有真才实干的社会精英也的确是从特权阶层起步的。但在王朔的小说里,没有这一特殊人群在特殊时代的独特苦难,也没有他们的挣扎、迷茫和个人努力,我们最后看到的就是王侯将相之家的幸运儿,就是挥霍青春的孩子,就是一直被幸运和特权庇护到老的成功人士。不知道王朔是省略了很多,还是掩盖了很多。或许这是他自己编造的童话,也疏导着几代青少年无处发泄的激情,也满足着某个时代某些人的怀旧春梦。但是,即使有特权的地基就这么“随随便便成功”吗?是不是每一个曾经有特权的子弟都无一例外地一帆风顺?再退一步说,凭借特权成功也就算了,还要把这种成功方式拿出来炫耀,是不是有点得便宜卖乖?这是我的疑问,也是我不能相信这种童话的原因。
《血色浪漫》同样是一群特权者的故事,一群吃穿不愁、碴架泡妞、最后凭借特权成功回归主流社会的人的故事。《血》这五十步的逃兵尚且能嘲笑《动》一百步的,就是它还多少写到了些“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特殊心理,写到了他们当时的某种被涮被遗弃的感受,写到了他们自己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历程,从而没有了王朔掩盖不住的、令人生厌的优越感和得意劲儿。但是,归根结底,两者都是特权者的故事,两者也存在着相似的价值取向,即对那个时代、那些经历的美化、梦幻化、浪漫化。为什么叫“血色浪漫”?因为主人公钟跃民一面可以极富艺术感受力地描述音乐、文学(浪漫),一面又可以极具流氓精神地斗殴打架(血色),人称“背着菜刀的诗人”。而把这一精神推而广之,文革也就成了在浪漫激情催动下的血雨腥风——就这么“血色浪漫”了。
不过,我也不相信都梁的童话。虽然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少之又少,但是仅有的印象向我显示的也是伤口和鲜血,眼泪和苦难。血色的背后是宗教式的狂热、是无理性的暴行,无论隔着什么样的审美距离,我也断不能看出有什么“浪漫”可言。没有勇气正视淋漓的鲜血,也不必为其披上浪漫的外衣,这种“艺术加工”无非是软弱的自欺。

3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在苛求《血色浪漫》和《动物凶猛》,因为两部作品的着力点完全都不在对文革的反思上,也不在对一代人命运的揭示上。我只是在抱怨前理解中落空的期待,借两部成功的作品来抨击同类题材创作的盲区。其实,《血色浪漫》还是有吸引我的地方,只是浪漫的不是血色,而是——
钟跃民。
这是一个绝对浪漫的异类。他代表不了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代表不了与“老兵”相对的平民子弟,也代表不了他自己所属的“老兵”阶层,甚至,他根本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时代语境下能够造就的类型!
从小说开头,1968年,仅仅在文革开始的两年,钟跃民就已经以自嘲的态度反思自己在运动中的表现了,这不只是政治上的先知先觉,更是一种敏锐和清醒的人生态度。换句话说,他不是那些盲目狂热、丧失自我意识的青年,恰恰相反,他是一个自我意识太强的理性主义者。所以他才能够像个文学青年和艺术家一样鉴赏文学艺术,又能够变成一个十足的流氓去打架斗殴,插队、要饭、当兵、摊煎饼、做生意、开饭店,他能够完全投入和享受每一个角色和过程,又能及时地抽身而去,随心所欲地展转于各种角色、各种经历以及各个女人之间,永远选择、永远创造、永远不固定,要的就是一种“在路上”的感觉。这是何其精彩的表演性结构,这是何其精彩的表演人生!
那么,你还能说塑造这样的人物是代表文革中的一代人或一类人么?不能。正如小说中多次提到的,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看完《血》第一反应就是看《在》,无奈图书馆暂时借不到,否则读完《在》再来评论钟跃民会更到位),钟跃民与其说是文革青年,倒不如说更像“垮掉的一代”,甚至比我了解的垮掉的霍尔顿(《麦田里的守望者》)更加高明:后者只是以破坏性的叛逆来对抗既定秩序,而钟跃民则完全自为自主地在导演自己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钟跃民确实是一个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者——浪漫是他全部的生活,而不是一个时代的狂乱,理想是自我设计的导向,而不是意识形态编造的“理想”。读这个人物,我倒是常常想到自己了解的几个70后理想主义者。其实钟跃民完全可以是保尔•柯察金的战友,可以是五四运动的革命青年,可以是美国垮掉的一代,可以是五月风暴中的法国学生,甚至可以是70后、80后——只要其核心是“在路上”的感觉,以上时代背景都能够提供相应的补充作料。
所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文革背景只是小说的一种调味品,或者说作者选择写这种比较熟悉的生活,而这一背景与塑造主人公的联系并不紧密,主人公的核心特点反倒有挣脱背景达到普遍性,大有呼之欲出之势。
总而言之,《血色浪漫》绝对不是什么刻画一代人命运的作品——它只刻画了一个人,一个不同于“一代”、甚至不同与中国、却达到了更高普遍性的人。它也不是一部“成长-教育”小说——钟跃民表面上丰富的人生履历并没有改变他性格的核心部分,反而是这一核心的不断展开。它还不同于《动物凶猛》——《动》选择文革为背景意指那个压抑的时代,多少与青少年性心理有关;而《血》的背景可以与人物剥离,实际上,它离文革更远了。最后,《血》算不得一部优秀的作品——虽然塑造了一个精彩的钟跃民,但是怀旧色彩的刻意掺入、以及集爱情、军旅、动作、悬疑于一身的杂烩架构剧写法,使它在文学意义上沦为平庸;我喜欢的《亮剑》改成电视剧删去了1/3,而《血》,我怀疑它压根就是为电视剧而写的。
顺便说一句,不看好今年它在茅盾文学奖上的前景。

4
虽然我承认我蛮不讲理的苛求,虽然上面我也抛弃了这个执著的前见评论了小说本身,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追问文革题材的价值取向和创作盲区,尽管无力——就像老师对着出席的同学抱怨缺席。
有点奇怪,对于这隐含着不公正的特权思想的童话,却没有多少人对其价值取向表示怀疑——也不奇怪,移情,本来就是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重要的心理机能。我们总是很容易地把感情投射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正面人物上,与他们合而为一,所以在成龙李连杰痛扁对手时,不会有人站到挨打者的立场。所以在《血色浪漫》中,不会有太多人想到李奎勇和小混蛋的阶层。更何况,在《动物凶猛》小说中,与马小军一伙对立的阶层干脆缺席,于是曾经的平民子弟、知识青年、今天的下岗职工——被时代戕害了的一代人又被彻底地遗忘。更可怕的是,我怀疑在小说和电影的广大受众当中,恐怕还有不少这类被遗忘的人。理想的幻灭并没有促使他们反思和忏悔,现实的不如意反而让他们继续沉浸于自欺,时代的弃儿在不遗余力地向时代的幸运儿移情,对他们来说,那也许根本不是段荒唐和残酷的往事,反而是他们未了的旧梦和可望不可即的“理想”。
至于我们这一代,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创伤记忆”,文革的一切只不过是抽象的符号、历史的存在。而明知是十年浩劫,却又对它怀着莫名的好奇和向往,曾经荷尔蒙乱飞的时代与今天我们当下的处境遥相呼应,又激发出一种追求刺激的渴望。在这个意义上,这类作品还具备了类似《古惑仔》和青春偶像剧的功能。
然而,那不应该是一段难以摆脱的噩梦吗?不应该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吗?不应该是一碰就疼的伤口吗?如果是,如果创伤如此深刻,为什么移情却如此轻松?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民族,一个幼稚不长进的民族,一个缺乏自我意识、反思和忏悔精神的民族。
或许我的阅读有限,我也愿意相信总有反思性的有深度的作品,但是事实是近些年走红的作品总是把文革作为调味品和擦边球,在这个意义上,文革与老上海一样,都成了怀旧的元素而模糊了本来的面目。而接受者们则有选择地将真正的苦难赶到了无意识深处,向仅有的美好移情,再回首,曾经的苦与乐都蒙上了一层玫瑰的颜色,好,和谐了。
幸运儿还在移情中自得,弃儿们还在移情中自欺,后来者还在移情中幻想。姑且篡改朋友的一句话作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由正面视角,生出真正关于文革的叙事?

6 ) 往事总在忘却时被人提起

往事总在忘却时被人提起
——观《阳光灿烂的日子》想到的



在“金王纷争”四起的时候,我第一次读王朔的作品。
自从因买了一本矫情的《廊桥遗梦》(——当时的畅销书),后悔不迭后,我就长了记性很少买畅销的文化食品。我知道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绝对不好受——不管那人是带你去吃屎还是糖。
在将别人的纷争当作风景匆匆略过的时候,我读到《动物凶猛》。一次滞后的阅读,感觉不错。它还使我回想起一些以前的事,譬如, 一天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因发育发生变化时,死活都不肯去公共浴室洗澡,我为自己的变化萌生羞耻感。当我掩着下体蹩进浴室,透过迷蒙水汽,我发现自己和大人已经很像了。水从高处降落,打在天灵盖上,我渐渐适应了变化。
我向朋友推荐这部中篇。有一些朋友以为我是保“王”派,几欲与我反目成仇。当然也有一些朋友并不爱凑热闹,他们认真地告诉我姜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比原著更出色。
我记得罗伯·格里耶说过“改编而成的影片总是可笑的”。我带着怀疑的目光进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片蔚蓝的天空。最后的字幕打起,我要说影片拍得很棒,和小说是两个独立的事物。小说更强调以成人的目光回首往事,影片关注成长,将你推入过去的年代,与那个叫马小军的男孩一块儿长大。
七十年代中期,人们已被各类运动折腾得疲惫不堪,不过人们的觉悟普遍较高,工作、革命还是按部就班。除了十五、六岁的孩子——心理的稚嫩与生理的成熟在一具具肉体中产生矛盾冲突。马小军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执迷于虚无的英雄主义:戴着老爸的军功章、军衔,在镜子前耀武扬威;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烟囱顶端,从高台纵身一跃,只是为了引起米兰的注意。他怀有虚幻的感情:我们从他在米兰的床上捡起一根长发时专注而幸福的表情,从他将米兰悬挂在床边的照片想象成穿着泳装等细节,可见一斑。他的生活方式极其虚浮,整日游手好闲,时不时地聚众滋事,以配万能钥匙开百家锁为乐事。当时,马小军们的梦想像升上高空的气球,濒临破灭的危险;他们的行为像疯狂旋转的陀螺,疯狂之后是什么?盎然生活还是悄然死去?他们的信仰如同热铁皮上的猫,无法停留,无处驻足,难免产生绝望之情。片中有一个镜头深深地嵌入我的脑袋。马小军想从水中爬到岸上,每每接近岸边,就有一条腿将他踹回水里,优雅的音乐“配合”下,一次次徒劳的努力……这才是现实生活的象征。
姜文给我们讲述了一则有点忧伤又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我的情绪为影片左右(——我无法摆脱),作为男性,我理解马小军的所作所为,有一些我们十五岁的时候不正是这样做的吗?——放学扎破恶言相向的老师的气胎;课间议论女生半成熟的性特征;暗恋葡萄的同时,不忘狐狸一般卑鄙地贬低葡萄的质量。也许不能说我们卑鄙,这样不客观,只能说我们渺小,渺小得仿佛一抹阳光,唯有被阴影证明了,才能被别人意识到。
我非常喜欢影片运用黄绿色为光影主基调,符合人物的心境,也符合青春毛茸茸的质感,颇赋唯美的倾向。顾长卫的摄影始终带着人性化的力度(比如一系列的跟拍)。还有经典老歌(音乐)的巧妙穿插,也是影片可圈可点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姜文脱离王朔的文本创造了许多新人物(比如受气的老师,王朔扮演的小坏蛋,具有点睛功效的傻子古伦木等等)使主要人物愈发饱满,使影片的主题愈发鲜明。
影片快结束前我差点失望。因为叙述者马小军长大了,他和他的朋友有的成了大款有成了英雄,大多名利双收。他们的俗化是否意味着我将来的俗化?这时古伦木骑着他的棍子出现在画面中,“古伦木、古伦木”昔日的伙伴趴在豪华的超长车车窗上,大声地冲他喊。傻子古伦木也变了,他不再像过去口齿不清的回答“欧吧、欧吧”了,他狠狠地骂道“傻B!”我被意料之外的结尾逗乐了,笑过之后,心头有一丝惨痛,黑色的幽默撕碎了诗意的完美。他嘲笑的是我吗?我越发清楚,青春于我已是一首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了,如果我认为诗越美好,那么就证明我现在的心情越苍老。

赵磊

(5/30/00 2:11:26 PM于宁波)

短评

王朔《动物凶猛》——我把硬币夹紧,问她第三个问题:你和第一个男人睡觉时,他都说了些什么?。她抽硬币,我夹4紧0手4指,她无论如何4拔0不4出来,她骂道——你夹那4么0紧4,我哪4拔0得4出来!

5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一群红色后裔对小贵族兼小流氓式的大院生活的闷骚式怀旧。

9分钟前
  • DIANLIN
  • 还行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场对白

1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理想是用来毁灭的。一句傻逼,喊出青春最有力度的挽歌。

15分钟前
  • 呱呱
  • 力荐

大陆青春片的巅峰之作。

17分钟前
  • Song³
  • 力荐

姜文,夏雨,张一山长得太像了!

22分钟前
  • 多看电影爱电影
  • 推荐

姜文导演处女作,夏雨成为最年轻的国际电影节影帝。1.运用意识流、虚实结合的手法,成功反映了文革时期青少年的迷惘、暴力和懵懂原始的爱情;2.主题曲是哀婉凄美的[乡村骑士];3.纯真的意淫,回忆的扭曲与掩饰,结尾傻子的"傻B",残酷青春;4.大量过曝和逆光镜头,灿烂得唯美;5.吹气球,泳池戏。(9.0/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别人说这部片子很绝望,我看到的只是与我无关的,男生的青春期

27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为什么你们都那么牛B地看到了时代的悲剧,我却傻B的没看出什么来?

29分钟前
  • 纪恩同学
  • 推荐

作为处女作它确实成熟得令人惊讶;作为一场青春的自我意淫梦,它更是我所见过的最华丽、而又最粗鄙的。姜文是个才华喷涌的男人——这点将永远被铭记在影坛上,纵使他的青春已经过去,但他记忆中的夏日将永远在涌动、在迷惑,所有的欲望都流着汗水,所有的生长皆带着光辉。我记得他曾经说过,一个男人的成长,往往来源于女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对的,正如总是走进别人房间的马小军,永远猜不到有天也会有人走进他心中的房间。其实米兰不过是一场梦,是一个符号,是青春所必须的荷尔蒙。我也不知道对于那些曾经的幻灭,还有多少故去会被骂作傻逼。年少时我曾摒弃过的梦,日后竟也开始摒弃起我来。如今这些都已被时光带走,分不清真实与虚幻的我,不由得记恨起时光。而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它们将一去不返,尽管今天的阳光也一样灿烂,明天的太阳也照常升起

34分钟前
  • 回忆与否之
  • 力荐

90年代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38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姜小军的自传式处女作,回避文革时代的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和荒诞的表现方式,消解权威、解构神圣,再现成长的喧哗与骚动,青春的梦幻与激情。明明是最坏的时代,却也是他们最好的时光,甩当下青春打胎片一个世纪。

43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性显然是姜文创作的原动力,当[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人公爬上了高高的烟囱,他似乎把世界都踩在了脚下,正是这种年轻人凶猛的征服欲让电影显得那么可爱。无论哪个年代的青春都意味着永恒的大太阳和过不完的日子。唯一的乌云来自旁白,它无数次地提醒我们韶华已逝,人终归要被独自落在泳池里自己扑腾。

4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啥都不说啊,经典啊。。。最爱的大陆片之一啊。宁静这身材才激发少男欲望啊!

4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高干子弟那点破事,影片结尾尤其恶心

49分钟前
  • 正统文化代言人
  • 较差

矫健又圆润的身材啊,这才是健康的审美。

51分钟前
  • 丹AI
  • 力荐

看看当年夏雨演技多好,浑然天成。看看宁静,看看耿乐。这么牛逼的一群人。后来怎么都混成这么四六不靠的。

54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没办法,只能打五星。

58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在举国最灰暗的日子里,这帮大院子弟却在打架、泡妞、幻想,恣意消磨自己的黄金岁月,在一方小天地横行霸道但也畏惧大人。开锁、游泳、爬烟囱,少年在处理自己无处安放的欲望。闻到烧荒草的味道,是因为梦境被阳光烤黄。后来呢?后来的人生是黑白的,他们人模狗样地推杯换盏,活成了古伦木口中的傻逼。

1小时前
  • 晚不安
  • 力荐

冯小刚的电影,我最喜欢的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让子弹飞》,还有《功夫》。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