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来,自幼丧父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正男(关口雄介饰),如今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暑假特别无聊。他拿出母亲从外地寄回的信,准备自己一个人去爱知县丰桥市看望母亲。
邻居阿姨(岸本加世子饰)发现后,决定帮正男完成心愿。她拿出一笔钱做为旅费,还安排游手好闲的老公菊次郎(北野武饰)陪伴正男一起踏上寻母之途。可是在第一天,菊次郎就把老婆给的钱全部输光,于是两个人只好步行前往爱知。
一路搭顺风车,惹了不少麻烦后,菊次郎终于带着正男到了他母亲的家,但小男孩却十分沮丧。归途中,菊次郎努力安慰他,二人过得十分愉快,夏天就这么过去了。
这部作品利用大提琴独奏拉开了故事的序幕。随即跃上主旋律的钢琴和提琴,利用充满跳跃性的表演方式,将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天真无邪的正男和地痞混混的菊次郎——带入场景。同时这段音乐也充分交待了这一对性格、行为完全迥异的活宝虽然旅途不顺,却始终充满着积极与乐观。 大约在作品2分钟左右的时候,一段变奏引出了故事中最令人伤感的剧情——正男的母亲已经建立了新的家庭并且有了新的孩子——可能他的母亲已经不再属于他了。这种变故使得正男异常地消沉,也使得菊次郎手足无措。通过钢琴在这里的独奏,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正男的那种孤寂和失落。
相对于社会的现实,我更愿意说人性还是美好的。北野武饰演的中年痞子可以为了男孩一个小小的梦想而奔走,暴走族为了让他开心而表演各种各样的节目。夏日之下人情人性都变的如阳光般透彻。
影片诸多情节十分搞笑,但整体的氛围却是充满了温情。所以,用搞笑来形容这部影片,显的俗气,我想我们应该称其充满了幽默。正南和那个中年人的表演极为到位,正南大部分的时间一声不响,低着头,是一个温和的、顺从的、可爱的小孩子;而中年人就像个大孩子、小流氓、黑老大,他偷人东西,但不显的龌龊;他砸人玻璃,却显得可爱;他忽悠别人,却意外的显的纯朴;我想,这在演技之外必然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以及更为本质的温情在影响着整体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使我们仿拂能够透过中年人的玩世与粗鲁,仍然能够读出他的无奈与自怜,读出他对母亲那始终挥之不去的情愫。抢来的天使之铃与其说是给正南的一个希望还不如说是给他自己的一种安慰。
正男多次经过他家附近的那座大桥,以前每次经过时都是低着头“阴沉”的,但是最后我们才发现,影片一开头正男欢快地跑过大桥,穿着花衬衫,并且身边有叮叮当当的铃声,原来是在和菊次郎先生经历了一段奇特旅程的时候才发生的。这种叙述的提前使人感到心情豁然开朗。
这个夏天的午夜,看了菊次郎的夏天这部影片。心理酸酸的,有我自己的理解,同时真心佩服这种巧妙的剧作方式
1、说真的,刚开始以为小孩是菊次郎。
2、看看看着,原来大叔是菊次郎
3、又看一遍,他俩都不是菊次郎,小孩叫正男,大叔叫武田
4、再次试着快速看了一遍,大叔和小孩原来是同一个人,他们是菊次郎
5、最后,我发现,他俩都不是菊次郎,菊次郎是作者心中所写的那个人,具体是谁,只有去问作者了,或者代表了想影中一样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儿童?
作者用这种巧妙的手法,展现一个失去双亲的人,让他的童年和他的中年相遇,相交织在一起,中年的成熟中充满着童真,童年的柔弱中交杂着稳重,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这种美妙叙事方式,像极了两颗不同色彩的绚丽烟火,对向而来,拖着长长的尾束,相遇生辉,再背向而去。
影片开头,正男路过大叔夫妇的时候,夫妻俩的对话已经暗示,妻子说哪像你的妈妈,跟别人跑了,暗示这大叔就是正男中年的样子了
开始奇怪大叔的行为如此诡异和幼稚,看懂之后,就明白作者在专递信息,这大叔就是小孩,小孩就是大叔,40年来,他一直都没有忘记去看望他的妈妈,风天雨天,或泥泞或坎坷,忍饥饿,扮可怜,求搭载,求捎带,一路走下来,短短几十分钟,却是几十年的路,却只是远远的看下她的妈妈,五味杂陈。 这种把本是一条线的剧情,对折,两头同步叙述,避免了单调,又提升了趣味,有点像穿越,又没有穿越那种科幻,那样失真,剧情一切显得很自然真实
如果看的仔细,就可以发现,大叔在带着正男,看到他们年轻的妈妈时候的眼神,和中间他去养老院看到他妈妈时候眼神,是一模一样的。
这是一个男人为一个孩子带来的童话。 就算全世界都认为他游手好闲邋遢猥琐,至少在小男孩心中,那个有菊次郎陪伴的夏天永远是最美好的。 摇摇天使之铃,就会有天使来到身边。谁会想到这个终日骗吃骗喝满嘴粗口的中年男人,也会说出这么美好的谎言呢。白色的沙滩,菊次郎坐在正男身边,正男低声抽泣着,小手里攥着淡蓝色透明玻璃的天使之铃。风吹铃声响起,小男孩没有看见天使,我看见了。他穿着白色衬衣,脏兮兮的裤子,还有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在一旁小心翼翼的守护着男孩小小的心。 没有找到妈妈也没有关系,正男会坚强起来的。多年后,正男会忘了那个住在海边小屋里的美丽女人的面孔,但清爽的海风和白色的沙滩永远留了下来。 一路上正男做了无数噩梦,饶舌的女人们,穿红衣的变态男人,乱舞的妖怪。梦里的妈妈没有来救他,醒来后见到的都是菊次郎。做个有八爪鱼和玉米地的梦吧。感谢菊次郎和路上邂逅的三个男人。还有另外一个世界的,这世界里没有我们的妈妈,却有北斗星的童话和裸体红绿灯的游戏。 未来某天当他说,小子,我带你去找妈妈。即使知道赌自行车输掉会被骂,可能两天两夜等不来一辆车,也许还要被庙会的混混揍,但还是会立刻背上天使翅膀的小包,心甘情愿地跟他走。我们一起去海边,去流浪。
本文透过解读《菊次郎的夏天》的内涵来剖析北野武的艺术风格,略长,可根据提示选取感兴趣的章节查看。 1.暴君菊次郎(故事原型概述) 2.两篇作文,一场夏天的梦(精神分析) 3.父子的海边(电影史角度分析) 4.沉默的画面(镜头语言分析) 5.声音的注释(配乐分析) 6.社会的童年(社会文化分析)
1.暴君菊次郎 “菊次郎是个暴君。”谈起电影中菊次郎的原型,现实世界中自己的父亲北野菊次郎,北野武咒恨道。 北野家有一个女孩,三个男孩,确切说是有过三个,因为第二个男孩夭亡了。北野武是家中老末,在他出生时父亲已年逾五十,按年龄说叫爷爷也不为过。 年龄的代差和身份的错位关系,在父子之间产生了横裂的沉默堑壕。 听人说,早年时父亲菊次郎做过日本弓,但在北野武记事起他便在忙着那份油漆工的活计了。那时日本正在战后重建,整座东京城俨然一大片工地。菊次郎提拎着油漆桶嘀里琅珰,东奔西跑,为工地刷新房子。 也在这时,日本亟需维稳社会秩序的状况,给足了地方帮派发展的空间。帮派为扩充势力招募人手,一份收保护费的兼差就这样找到了菊次郎身上。 但兼职黑道的油漆工菊次郎依旧穷酸破落,因为他爱喝酒和玩,尤其是弹子房,那地方几乎搭进去了他全部的微薄收入。日本明令禁赌,但弹子房的钢珠可以换些礼品绕过法律。幸运地玩赢时,菊次郎就换几包香烟,藏到家中的橱柜里。 他偶尔也会用弹珠兑换巧克力,口香糖和牛奶糖,这是北野武翻柜子时才发现的,因为菊次郎一颗糖也没有赏赐过自己的孩子。相反他自己像个五十多岁的老孩子,偷藏着吃独食,左顾右盼怕家里其他孩子发现。 北野武的零食通常来自家中的大哥,他为美国人做翻译,赚得工资用来补贴家用。 当然和其他赌徒一样,菊次郎输的次数更多,每逢这时他便用仅剩的钱酗酒,醉成摊泥,家暴母亲,再消失几天。 这样的家庭环境塑造了北野武的内向和沉默。因为沉默是应对父亲最好的方式。因为沉默可以是默许菊次郎父亲的权威,也可以是对他的抗议,但更多是一种恐惧,恐惧则衍生出更多的沉默。 长大后的北野武回忆说:“童年时期和父亲交谈最多不会超过四次。” 对父亲的厌恶,让北野武在上学以写作的方式对菊次郎展开了报复。他写“父亲在战争中死了。”这当然被老师识破,打了一顿。 重写作文的北野武以自己大哥为形象,写了一版父亲,照顾自己,有责任感。 第二篇作文先于老师被打扫卫生的母亲纪子读到,便将这篇作文转交了菊次郎看。菊次郎还是不说话,沉默着读完。 某个风和日丽的一天,菊次郎喊上北野武去看海,同行的还有他的同事,那是北野武人生中第一次去往海边。一行人搭火车前往江之岛。 和父亲一起走向大海,海水无边无际,冷冷烁烁的乱晃,在阳光下灿着白波踢打岸边。 菊次郎喊北野武下海戏水,让他看自己,学自己怎么游泳。他想展现泳技让北野武刮目相看,奋力的拍水、抬腿、换气,结果却险些淹死,直到最后一刻才被人救起来。 这是北野武与父亲菊次郎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海边的嘻闹和笑声填满了那道沉默的深壑。在江之岛的海边,父子间忘却了年龄和身份,像两个孩子交流。 这份父子共享的快乐和初次见到大海的心情,此后扭结绑定,于漫长的人生和创作的电影中数次被北野武提及。
2.两次作文,一场夏天的梦
正因为罕见所以才珍贵,对海边的念念不忘,恰恰更凸显了北野武真实童年不快乐。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到“梦是现实的补偿”。在《菊次郎的夏天》这场独属于北野武的电影白日梦中,他似乎是重写了童年时的那两篇作文。 重写第一篇,北野武再次写死了真实的自己,剧中正男的父亲。 不同于儿时为了报复,发泄而写的作文,这次影片中父亲的缺位才是推动故事前进的全部基础。 电影是以正男发现相册,此时他的父亲已经死亡,为寻母爱,决心踏上冒险之旅作为起点的。 心理建构层面上,正因为死亡从条件上否定了正男得到父爱的可能,所以在追求母亲的失败旅途中,意外从邻居菊次郎身上体会到了本不可能有的父爱,这才使得整个故事温情脉脉起来。 同时这份父爱又只存在于短暂的夏天之旅,所以才令观众和菊次郎,正男一道回味无穷。影片中结束的夏天也与北野武那个逝去的快乐海边,在时间中产生了共鸣的波纹。 北野武无疑是在若干年后,面对电影镜头时,回忆起了那个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大海的遥远的下午。 而第二篇作文的创作则必须要依托于邻居的角色。 儿时的大哥负责任、温暖、照顾自己,父亲暴力、不负责、爱玩,这两种相反的形象是无法兼容进“父亲”这一社会角色上的。 试想一位父亲带上亲儿子花光钱去买彩票,吃东西让儿子在外面等着,后面的流浪,搭车,哄菊次郎开心的剧情就完全没了意义。观众会将其定义为一位父亲的良心发现,抑或是坑亲儿子的荒诞旅行。 恰是因为旅行的路费出自菊次郎妻子,所以菊次郎拿钱买彩票,吃饭不给正男的行为才有了理解空间,后面两人的逐渐熟悉,玩闹才有反差的趣味和人性的温馨。 倘若菊次郎是父亲,观众会觉得那是他的责任,就应该如此。 邻居设定的巧妙之处也在于隔阂感。这种在旅途开始存在的距离感很好地还原了日本,乃至中国东亚国家家庭中父子的关系——沉默与爱。 在影片中,将大哥与父亲的形象统一于电影中的菊次郎,既是北野武对真实父亲的美化,也是对自己童年经历的治愈。 比如菊次郎偷来的紫菜包,分给正男后藏起来一个自己偷吃,保留了真实父亲自私的又加入了大哥温暖。他们吃的是紫菜饭团,北野武尝的却是儿时父亲偷藏起来的巧克力糖。 电影中充斥着父亲的符号,如日本弓、油漆、赌自行车、黑帮斗殴打架。 这些符号又在正男周围巧妙地融合,日本弓射了大胖子,油漆把人刷成章鱼和外星人,自行车赚到钱买了身衣服,打架是打的鸡公,挨打是因为在游园会上拿了玩偶和小金鱼。 一切都是为了正男开心,这些符号的背后,立着北野武心中幻想出的一位沉默而笨拙的父亲。 北野武对待剧中的“父亲”又是何其温柔。他让现实世界中一事无成,游手好闲的菊次郎在电影中很快就学会了抛接橘子,踢踏舞这些看起来然并卵,没什么用的小技能,更让电影中的菊次郎学会了游泳。 也许在观众看不到的那个电影的平行世界里,每个夏天菊次郎都会敲响正男的家门,为了表演他熟练的泳姿,而喊上一句:“喂,小子,我们去海边。快点,M的。”
3.父子的海边 或许是北野武的才华太过耀眼,启引了后生代的日本导演,又或者是在东亚父权社会之下,家庭中父子关系的相同之处,日本电影中出现了一批讨论父子关系的作品。 这类电影着重表现父权社会家庭中的父子关系,模式特点可以总结为“冲突”与“和解”。 随着儿子的成长,要求在家庭中寻求话语权,在生活中寻求个性;父权的权威性受到衰老的腐蚀,过去在家庭中由于地位所获得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这种天然的对立在家庭内部产生冲突,可以是激烈的,但大多数都是沉默的,有距离感的。 如何使用视听语言来表达父子间矛盾与和解,成了日本亲情片导演要回答的问题。其中处理最优秀的便是是枝裕和。 荣获金棕榈最佳影片的《小偷家族》结尾,翔太在柴田志听不到的地方,叫出一声爸爸代表着原谅。《比海更深》中真悟在胸口紧紧抱着父亲良多送给他的球鞋。以及在《步履不停》里良多和父亲恭平在海边没有对话,父亲主动聊起了棒球比赛。都可以看作是父亲释放出和解信号,儿子选择原谅,父子关系归于和谐的大团圆结局。 可北野武在与父亲的和解中是失败的。在父亲菊次郎临终时,他对北野武说:“最遗憾的就是没能和你好好聊聊,要是能多聊聊天就好了。” 北野武没说话,直到某天工作时来了电话,内容很简单“父亲去世了。” 至菊次郎死去,北野武也没能和父亲达成和解。父亲释放的和解信号北野武或许是由于笨拙,或许是赌气,在那时选择了沉默处理。 直至无法回应时,他才开始不停在电影中释放对父亲的和解信号。《花火》《坏孩子的天空》《大佬》每一部电影中黑帮,暴力,都是菊次郎的影子。北野武一遍又一遍在电影中呼唤着父亲,甚至拍了电视剧《菊次郎与纪子》来纪念父亲。但菊次郎早已如他的作品《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的大海一样,只能回以沉默,和灰蓝的颜色拍打着海岸。
4.沉默的画面 《菊次郎的夏天》不论怎么无厘头,努力的去除隐藏导演的个人风格,但图像语言里仍旧是盖不住的“北野味”。 北野武的作品风格独到在他镜头的叙述方式。这种技巧他自称是数学灵感的爆发。 比如导演一场枪战场景,演员为警察A,警察B,歹徒C,手枪工具为D。 这个枪战可以写成AD➕BD➕CD。但是同一个画面中三人枪战,持枪对射太套路普通了,从数学角度来看更是繁琐而不够简洁。 于是北野武使用他的“电影公因式法”,将这个场面改写为D{(A➕B)➕C}。(A和B在性质上相似,所以先相加。) 先一个镜头让观众两个警察拿着枪正在埋伏,再一个镜头歹徒持枪走来,最后让观众看到地上的尸首,弹孔,血液。 一场激烈的枪战就这样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沉默的发生了。 这种电影的做题方式,在《菊次郎的夏天》中屡屡使用。比如赛车场时提取出输赢,把结果直接反映在菊次郎对正男的态度上。还有在游园会菊次郎和黑道的斗殴,公园暴打鸡公,从未让观众看到过拳头,只看到了躺在地上的人。 除开这种北野武偏爱的蒙太奇式剪辑,他个人风格的第二个元素便是大量使用空镜头。 在一次采访时,他被问如何看待黑泽明,北野武更是坦诚说:“我和他的区别是我的镜头全是废话。” 北野武酷爱空镜头个中缘由,可以落脚在拜他的爱好,绘画所赐。北野武着迷于绘画,这是一门关于构图,光影,线条的艺术,最主要的特点是,绘画没有声音。 在《菊次郎的夏天》里,北野武的空镜头沿袭着绘画技巧。从片头的风铃,和服立牌到家里的餐桌,相册,片尾的蜻蜓,风车,电影镜头仿佛是一场移动画展。你可能会被他的无厘头急到抓狂,并叫到:“北野武这家伙在搞什么?!” 他的回答是沉默。空镜头可以看作是一种画面,空间,时间上的沉默,这种沉默与符号上的意义形成了艺术的张力。比如梵高的星月夜,你可以看成是旋转的风在宇宙中飘过,你也可以看作是精神病患者对世界的臆想,但画只是沉默的供人解读。 所以我们可以把蜻蜓,风车解读成夏天的符号,当然也可以只解释成纯粹的画面美感,更可以大骂:“北野武傻X!!!” 他都不会反驳,而这正是沉默的优秀之处。
5.声音的注释 如果要谈起 《菊次郎的夏天》的声音,就绕不开久石让创作的《summer 》。 电影被称为视听结合的艺术,说是结合,但二者关系通常是不对等的,都是让声音服务于画面的,或者说声音不过是对画面添加解释的。比如两人对打,激动的BGM是为画面内容服务的。 但由于北野武电影画面的沉默,精简,所以声音参与叙事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 《summer》的几次出现分别是正男跑出家门,菊次郎抢出租车还有两人决定不拦车,用脚徒步出发上路。这几次均是一段冒险的开始,画面上是稍显狼狈的,但《summer》的奏响则直接将画面扭转成了轻松,有趣。 而整部《菊次郎的夏天》更是可以看作是《summer》这首曲子的注释,我们听到这首曲子时脑海中想到的是西瓜,风铃,旋转的风车,焦烫的公路,海边的波浪。 北野武的电影作品和久石让的音乐彼此成就,相送对方“出圈。”以至于我们听到音乐《summer》,叫出来的名称其实是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在这部作品中声音和画面不再是服务关系,而是更好的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北野武另一位送久石让“出圈”的导演宫崎骏作品极为不屑,他很看不上漫画。或许其中也有一份自己御用配乐被人抢走了的傲娇吧。不知道这么讨厌漫画动画的北野武,看到这次重映的宣传片是动画的时候,会不会骂出声:“可恶,混蛋啊!”(请自行脑补北野武面瘫说出,汽修,八嘎!) 说回声音,在使用上北野武无疑是清楚自己画面风格的缺点的。那就是假如不使用画框景别的运动的话,再美的构图也会显得单调和无聊,因为它是静止的。好比超越妹妹照片再好看,你盯着看久了也会困。 所以北野武很善于利用声音让画面动起来。比如正男签收快递的镜头,他先是翻找画框中的抽屉,紧接着走出画框,画面上邮寄员和房间是静止的,但声音上我们能感知到正男在继续翻着抽屉,并在当中停顿了一下。 这种画面与声音的动静结合,北野武处理的很精妙。 这部电影若是让观众说出除了《summer》外,还能记起什么声音,那肯定是风铃,电影中叫它天使之铃。 天使无疑是本片的核心意向,在画面和声音中屡屡提及。从电影没有进入叙事时,一位天使便存于成年人的眼中,四位天使存在于守护着孩子的睡梦。 这似乎暗示着正男是菊次郎的天使,菊次郎与流浪诗人,胖子,秃子是正男的天使。 菊次郎对正男解释铃铛,说是妈妈给他留下的天使之铃,摇响之后会有天使。菊次郎与正男的命运相似,他们都渴望母亲,得到爱,但爱并不一定非要从母亲那里得到。 从故事上来听,铃铛第一次摇响是菊次郎抢铃后,正男成为了他的天使,在他挨打受伤后为他买药。 正男第二次摇响,于是又一次遇到了流浪诗人,摩托胖子和秃子。 天使,正是爱依附于人物诞生的具体个体。除了爱的第一重内涵,还有第二层含义——小孩子。 在四个大人哄正男开心的情节中,大人们玩的不亦乐乎,他们表演鱼,西瓜,玩木头人,弓箭。 最符合天使形象的,不是片中从未出现的母亲,而是孩子。这个孩子,可以是小孩子正男,也可以是大孩子,老孩子们。 最后一次摇响天使铃铛,是在电影时间上的开始与结尾,正男背着带翅膀的小书包跑入,我们可以听到风铃声。 翅膀书包是情侣给的,风铃是菊次郎和几个大人送的,正男带着大孩子们的礼物,在铃声中成为了被爱包围的小天使,挥舞着翅膀跑向更远的地方。
6.社会的童年 这部电影中的流浪诗人和摩托车二人组,无一不是美国符号的代表。 北野武在访谈中也有过这样的反思,说在他小时候下町的邻里关系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日本文化是社会化的,不是像美国一样个性化的。 这种思考在电影中被处理成了给菊次郎掏钱,保护正男的隔壁阿姨。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年轻人受美国文化影响,逐渐要求个性化。过去这种邻舍相助的社区文化解体,过度追求个性也导致了年轻人对于自我,国家和文化定位的迷茫。 电影中的红车情侣,摩托车二人组,流浪诗人,几组试图在爱情,诗和远方中寻找自我的年轻人,终于在正男身上找回了丢弃的日本社区文化。 在处理正男视角时,北野武也大肆使用传统文化符号。比如开始时的和服立牌,正面是和服,走下来都是西式装扮,比如受鸡公骚扰之后做的噩梦,游园会两个来搭话的人变成了两个日式服装跳舞的鬼怪,还有望着满天星空迎面跑来的菊次郎四个人,都是身着日式服装而非现实中的西式。 北野武还大胆使用了特殊镜头来处理这种关系。从酒杯角度看到的KTV陪酒,从车轮角度一转从正男变成了菊次郎,蜻蜓眼中无数辆的汽车。 这显然是通过特殊的视角,来表达工业化之后日本经济从儿童猛地长大成人,但在社会视角来看充满的荒诞。过去路边的儿童疾走追蜻蜓,现在一下子变成了成人喝酒开汽车。 所以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场关于过去的大梦,是北野武作为一个文化怀旧主义者,在迎来新千年时的回眸一瞥。 或许在《菊次郎的夏天》的平行世界里,菊次郎,正男,那些年轻人正在互帮互助,和那里的日本一起慢慢长大。
哈哈哈哈哈哈哈肚子都笑出波浪了。夏天真是一个奇怪的季节,明明实际上经历的只不过是黏糊糊的一身臭汗,可是总是忍不住将其与青春之类相联系,然后在夏天以外的季节回想起来的时候就特别特别怀念。每年都要陷入这样骗局似的怀念里。
石头能变成糖果,橘子能变成饭团,河里能变出八爪鱼,郊外能变出外星人。习得了将水斗变出星光的魔法,却没有了将夏天留住的神力。拥有了治愈疼痛的纱布,却没有了治愈自己的风铃。去过最不幸运的赌场,最不热闹的车站,菊次郎仿佛牵着儿时的自己,发现长大以后竟然不能像正男那样抹眼泪,真叫人难过。
讲述一期一会的电影,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却让人感到清凉和温暖,真正的笑中带泪。碎片北野武,好心的菊次郎先生~
而我只看到了深深的孤独,两个孩子的孤独。
北斗七星的来由:一个小女孩走了很久的路为她发烧的母亲找水,晕倒在路上,醒来时看到自己的水斗里盛满了水,她开心地要跑回家,这时来了一只很渴的小狗,她把水喂了它,水斗就变成银色的,升上了天空。 即便自己缺少爱,也带给别人爱,因为头上有北斗。 每个人都在旅行,有目的的,没方向的。有的人一直在走,有的人原地呆着,但我们都会经历很多人事,去遇见,或是被遇见。夏天,就这么结束。
2020-9-25重看;久石让+北野武=无敌,主题曲一响起,便堕入所有有关夏日记忆的怀缅中。典型公路片模式+老少配,冷面幽默+铁汉柔情加持下,别有一番感人。仿佛是相隔几十年的镜像互照,菊次郎遇见另一个菊次郎(可能也糅合了阿武本人真实心态),同样缺少母爱的成长环境,同样的孤独;你会成为另一个又怂又渣的我吗,若干年后你也会以这样的眼光凝视母亲吗——不,你一定不会,因为你已遇到过我(们),太喜欢北野武偏爱的这些无所事事的小人物们,以自己的单纯、热情、友善、幽默,在稚拙的游戏中帮助孩子相信天使的存在。这个故事的主角无疑是菊次郎---可能这是本片最大的“反转”,你以为是你在付出,其实你才是那个被救赎的人。抬头望见北斗七星,周围是无数看似遥远、然而默默陪伴的星辰,每一次闪耀的微光,相信你都看到了。
天使终究是不会来的。可是我们还有北斗七星。
过强的风格化有损叙事部分的流畅度,但反而造就出一种非常奇特的空白效应,与人物的怪诞乖张相得益彰。久石让的配乐为影片增色不少,是一部非常有趣而诚挚的作品。
大叔,你叫什么名字?菊次郎.……
爱有很多种~跟一个流氓过暑假会有这么好
奇怪,明明夏天总会有能烧焦皮肤的太阳,讨人厌的蚊虫,闷热的空气。但只要有一阵风吹过来,夏天就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相比久石让的音乐,影片相形见拙。电影像是《中央车站》+《完美的世界》的结合,不同是《菊》以小清新喜剧基调和章回体叙事呈现,主角的可爱流氓性格,自始至终赋予影片乐观积极的情绪操控,即便孩子遇见母亲后主题仍能迅速回到积极一面;缺点是一些幽默元素是强加进去的,看似自然却不真实。
日本从小津时代就开始刻画人物内心,但人们对《菊次郎的夏天》的过誉是否是一种对久石让音乐迷恋的错觉。
100个人看到片名,都会以为菊次郎是片中小男孩,哪怕看过了,以后看到片名,还是会这样认为。
幽默,小伤感,公路电影,难得的好片子,大陆至今无法涉及并能拍的片子
从没见过那么流氓的温柔,从没见过那么温柔的流氓。
充满爱的北野武 有点木讷总是低着头的小男孩正男 细节总是让人感动和莞尔 在久石让美好的配乐中最后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才是是菊次郎呀
北野武与老母不和。事业稍有起色,老母就每月催他寄钱回家,偶有延迟,便来电破口大骂。母亲的贪婪势利让北野十分气恨,老母去世时甚至不想回家奔丧。后来,北野武的大哥交给他两件母亲留给他的遗物:一封信和一张存折。信里写道:我儿,你从小就生性浪荡,我担心你日后一无所有…存折里有一千万圆
看到最后我哭了,巨大的孤独感将我摧毁。
矬大叔也有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