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弥撒 剧照 NO.1 弥撒 剧照 NO.2 弥撒 剧照 NO.3 弥撒 剧照 NO.4 弥撒 剧照 NO.5 弥撒 剧照 NO.6 弥撒 剧照 NO.13 弥撒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0

详细剧情

  Aftermath of a violent tragedy that affects the lives of two couples in different ways.

长篇影评

1 ) 他是杀人犯,也是我的儿子

很容易联想起《Carnage》。同样是两对父母讨论孩子的纠纷,但名字吓人的却是充满讽刺的黑色喜剧,而本片则自始至终压抑悲凉痛不欲生。

我先撸撸四个人的主要观点:

被害者父亲:他反复强调自己不会发起关于该事件的诉讼。他试图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整件事,阅读了很多精神疾病的研究成果。他此次会谈的目的就是想要为他的一个观点寻找证据,即开枪者的行为必是有征兆的,所以是可以被其父母纠正或阻止的。此外影片还暗示他参与了禁枪运动。

开枪者父亲:他是四人中最理性的。他举出很多证据,说明他的孩子没有精神病,更不反社会。他承认他的孩子抑郁且孤立,但无法知道其杀人动机,自然也很难事先阻止。他说他自责且后悔,因为任何一件事情的改变都可能避免那个最坏的结果发生。但问题是,在那个最坏到来以前,他做了所有他认为对的事。就像《一一》所说,人生再来一次,可能没有什么不同。我一直很认同这个观点。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突然、随机、无法预料,甚至施害者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害者,毕竟我们本没有自由意志。

开枪者母亲:她一直努力的想把爱子和杀人者两个身份分开。在母亲眼里,儿子永远是自己的宝贝。她爱他,他也爱她,只是长大后,她越来越不了解他。她说,他的出生可能对世界不是好事,但对她一定是弥足珍贵的。我可以理解。我也主张对事不对人、事情感情一样样分开评判。

被害者母亲:她希望她的儿子没有白死。言外之意,她希望这场悲剧能带来一些正面的、深远的影响。可惜没有,好像人死了,世界依然冷漠的运转。这是她不能接受的。后来开枪者母亲让她讲了一个她儿子的故事,她意识到,所有关于他的回忆都是他留下的痕迹,都是有价值的。她因此释怀了。她甚至说她原谅了凶手,因为她自己也想走出伤痛。

影片最后在包容和希望中结束。教堂的设定有宣扬圣公宗的嫌疑。

一桌,四人。丝丝入扣,揪心断肠。拼的是表演(说教科书级不过分吧?),靠的是剪辑(每句话捕捉特定人的特定神情),但最最重要的,无疑是真实合理连贯的台词。除了巧妙的将整件事情的原委一点点托出,除了那些简单但精妙的金句,导演对人物性格和情绪的把握堪称精准。比如被害者父亲,一开始很冷静,后来激动时也说出了想看对方受苦的“狠话”。有点像《步履不停》里的母亲,每年叫被救男孩来家里吃饭,其实有着不可告人的私心。讽刺的是,他的愿望成真了,对方确实生活在巨大的痛苦之中;只不过痛苦并非(主要)来自自责,而是来自跟他们一样的丧子之痛。我认为这也是本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即少见的着力表现施害者家庭的不幸。看着最亲的人杀人后自杀,这是社死和心死的双重打击。你可能会说他们有教育失职之罪所以活该。但至少从对话来看,开枪者父母并未犯明显错误:搬家,因费用过高停止心理治疗,未对新学校交代孩子以前劣迹,听信孩子谎言,选择往好的地方看,以及未能以身测试孩子底线(即母亲最后讲的那个故事)。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做得更好,似乎也不该苛求他人的完美吧。

Fran Kranz演了二十年戏默默无闻,花不到30万第一次编导却赢得一片赞誉(烂番茄95%)。这该叫苦尽甘来还是回头是岸?

2 ) 编剧或者以讲故事为职业的都应该看看的一部片

刷新了我对电影的认知,还能这样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教堂内,教堂负责人刚进屋,和小义工闲聊着,马上这里要有人用一间屋子展开谈话。有个女士来了,开始检查屋子的环境,例如椅子不能摆成四角,而要一边两个;纸巾不能放到桌子正中央;不需要特别提供食物,因为没人会吃。几乎是直接告诉观众接下来会有两方对话,严肃、悲哀但又不能是充满压力的对话。玻璃上的爱心装饰,也是一种暗示,女士对着它们凝视良久,似乎在思考,爱能解决问题吗。

接下来就是两对父母的见面。几乎没有一个词是浪费,我们能从四个人的对话里脑补出全部的悲剧,活泼的、本来充满生命力的被害人,还有迷失在痛苦中的开枪者,两个都是少年,都已逝去。可以看出整部剧没有带着观众站立场,两边都讲了两个少年孩童时期的美好,开枪少年的母亲显得迷茫且小心翼翼,不想自己流露出的悔恨太过于彰显,让身边丈夫不高兴,丈夫明显不想承认自己的养育是有问题的,他说出了这个家庭遭到的足够的道德谴责。而被害少年的母亲一直在挣扎,从冷淡疏远,到失控质问,她只想知道这个杀人的凶手到底是怎样的人,为何会去开枪,她带着拷问凶手父母的本意而来,却在聆听了同样一个母亲对孩子陷入痛苦的无助和迷惘后,选择放下,因为仇恨只能使她更加痛苦,使她夜不能眠。

演员的表演配合真实的符合剧情逻辑的台词,带着观众一层层深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最后的原谅就显得不突兀,情有可原。相比起《使女的故事》里的对宗教叛逆的不原谅,无疑这部电影更有一些宗教意味,在耶稣十字架下对谈、谈话结束后的祈祷、结尾响起的唱诗班音乐等等。

谈话结束时的尴尬也很真实,试想就算进行了一场原谅的对话,这两对父母怎么可能就能熟络起来甚至成为朋友呢。最后凶手母亲返回,终于决定要不理丈夫说出自己曾经的疑虑与心中的悔恨,两个妈妈拥抱在一起,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拥有同样的痛苦。

让我还想起一部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悲剧该不该由双方的家人来承担,恶的背后有没有隐藏的痛苦,道德谴责会不会成为更恐怖的力量,甚至成为另一种恶呢。

3 ) 《弥撒》

这是2021年上映的一部电影。从一开始看这部影片,就有一种很怪的感觉,剧中主要人物就四个人。从头到尾坐在桌子面前说来说去。观众与其说是看电影,倒不如说是在聆听一场讨论会。

讲的是在一次高中校园枪击案中,一个学生海登杀死了包括艾文在内的十个人。自己也自杀死去。事情过去后,当地的圣公会安排艾文的父母杰伊和盖尔和海登的父母理查德和琳达见面,目的是通过互相的倾诉彼此消弭仇恨减轻痛苦。他们四人在圣公会教堂为他们精心准备的房间里,从开始的客套,到共享彼此的照片,诉说儿女们的成长,一直到发案过程的陈述,愤怒的质问和痛苦的发泄,最后终于慢慢的理解了彼此。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包括枪击案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他们四人口中讲出的。场景固定在房间内,唯一的室外景色就是他们偶尔在凝视着路边栅栏上那个飘动的红布条。他们互相之间的话语完全出乎于咱们国人的意料之外,没有谩骂和动手,更没有漫天要价的赔偿金额,只是互相间的诉说。这种诉说的内容我也有许多没有搞明白,我相信并非完全是翻译的词语不准确,而是我自己迟钝落后的头脑跟不上他们的思维。但是从他们之间的交流中,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情感,如何看待社会,如何化解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观众们仍然会从中得益。尽管如此,这部影片整体情节沉闷晦涩,并不是一部适合我们休闲欣赏的电影。当然更没有值得小心躲避的剧透了。

双方父母的见面,这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更是一个尴尬的时刻。他们四人的目的,并非有什么功利的目的,也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更不是增加仇恨。如杰伊所说:“我们今天要表达自己,但不要质问;要有好奇心,而不是抵御性;更不要有复仇的心理。”他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不要用枪瞄准这里,要用健康的心理来注视这里。”盖尔也说:“我不能再让痛苦控制我的生活。”同时他们也知道,留在心中的伤痕是永久不会消失的,但希望这伤痕能够慢慢平抚。他们并不指望精神上完全解脱,只希望通过彼此的交流,理解对方,也理解自己。

他们克制住自己的悲伤,彼此缓缓的诉说。当谈到自己已经死去的孩子时,各自都显露出做父母的骄傲和关爱。琳达从一进门,那双眼睛就一直是忧郁的。谈到海登的性格很孤僻,不合群,一次次的惹母亲伤心时,不禁掉泪。此时盖尔觉得琳达是在推脱做父母的责任,很生气。她猛的站立起来,拿出一盒纸巾,重重的放在琳达的桌前。琳达则抬起忧伤的眼睛看着盖尔轻轻说:“谢谢你。”这时的琳达,一直怀有歉疚之情,痛恨儿子的行为,却也仍旧怀有骨肉之情;而盖尔,虽然愤怒,虽然痛惜儿子的无端被杀,可仍然在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此时双方的情感流露都非常有分寸。

在分析海登的动机时,杰伊向对方提出了很多疑问。理查德告诉他,他们自己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当发现儿子性格的异常时,也曾经找过之前和海登关系很好的老师,也曾经找过心理治疗师,并按照嘱咐去做了,但是作用并不大。我想,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更相信理性,以为理性指导下的行为都是正确无误的。其实,人的情感是多样的,公式化的理性分析未必能解决细腻复杂的情感问题。情感只能用情感来化解。走入歧途的情感只能用用更强烈的情感使它回归。可是再一想,我的这个结论不也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吗?

杰伊夫妇在此之前,只看到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在和理查德夫妇交流后,他们才知道对方实际上背负着更加沉重的负担。理查德说:“全世界都在为10个人默哀,而我为11个人默哀。我不能把他排除在外,他也是在痛苦中死去的。”他又说:“他毁了你们的生活,也毁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他们夫妇在事件过去后,甚至找不到安葬儿子的墓地。社区妇女组织也拒绝琳达的加入。他还要面对十个家庭的指责。所有人都会暗自说,他们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可是实际上,他们同样是无辜的受害者。理查德的家庭受到的损失更大,他们的精神受到的打击也更大。他们更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

我在想,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咱们这里,我们会如何对待如何处理?按照咱们现在的文明程度和思维理念,受害者家庭在悲伤和痛悼之后,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怎样尽可能多的得到赔偿吧?我本人曾经参与处理过类似的事情。最后的感想一是焦头烂额,二是悲哀,为逝者,也为活人。

影片临近结尾。两家人该说的都说了,互相道别。但是都有些欲言又止的模样。心中的那个结并没有彻底解开。理查德带着琳达走向门口。而杰伊和盖尔还在向圣公会教堂的人员道谢。突然,琳达返回了。她站在门口,对杰伊夫妇说了一段话。这段话有点长,但还是原样抄在下面:

“我有个故事要告诉你们。在他16岁时,他有一周过得很糟糕。我为他感到很难过。那些孩子怎么会那么残酷?但我又不能让他情绪崩溃。我们感到很孤独。理查德每天工作到很晚。我做了晚饭,但他不想吃。我想跟他谈谈,但是他不想。我去了他的房间。他在电脑上。我责怪他:‘你必须开始干点儿正事了。如果你不能快乐,至少你可以做的好一些。’他对我尖叫:‘我不想快乐,我也不想做的好。’‘为什么?’我喊道。然后我们朝着对方大喊大叫,我们都很伤心。我还记得,我们都很害怕,事情发生的非常快。然后他说:‘在我揍你之前,滚出去!在我把你揍的屁滚尿流之前,滚出去!’我向上帝发誓,他当时很恐怖。我回到了我的房间,我锁上门。盖尔,我真希望就放任他打。对他说:‘打我吧,你打我吧,亲爱的。你想打多久就打多久。’因为那样我就认清他了。我就会知道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琳达的本意是,如果让海登把全部的恨对自己的亲人发泄出来,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枪击案了。

不过我的理解,编导是特意将她这段话的重点放在前半段上。这也是影片的转折和高潮。在她的话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在他16岁时”,以及“那些孩子怎么会那么残酷?”海登不合群、孤僻、抑郁。这种性格导致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因此也成为了校园霸凌的对象。而且这种对海登的欺负从很早就开始了。每次对他的欺负和凌辱都是令人发指的。海登忍受着,并积攒着仇恨,这种仇恨从对一个人逐渐蔓延到学校的所有人。他悄悄的制作钢管炸弹,偷来同学家里的枪,为父母留下遗言,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行动。他并没有在自己的教室行凶,而是到了别的班级,艾文也因此成为了牺牲品。

我们看这个电影,除了要谴责海登的杀人罪行外,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惨烈的事件?难道这都是海登一个人的责任吗?任何事情都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如果海登是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生活,如果大家都是和谐相处,如果没有校园中那些非人的欺凌,还会有后来的枪击事件吗?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生来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人类是在进步还是在回到原始时代?为什么在美国这样的“文明”社会中还会出现这样野蛮的事件?

影片结尾,人们在听着教堂唱诗班的歌声,似有所悟。或许编导告诉的我们的办法就是皈依宗教吧?但这不是我的办法。我的期望就是:这种事儿千万别摊到我头上。

王安忆说过:“其实我们有很多生活是为了回忆而准备的。”只希望我们的生活中充满幸福美好的回忆吧!

本人评分:7.0。

4 ) 没啥剧情,但镜头和表演的技术很值得参考

技术上有趣的地方:

镜头随着谈话的深入从一开始的稳定慢慢开始颤抖(我一开始还怀疑那些镜头是补拍的,后来发现原来还有新的镜头角度从下往上拍,就觉得这里的设计应该是有心的)。

同样随着谈话的深入,屏幕比例也变了几次,虽然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剧情和角色让我深思的地方:

Linda最后回来讲的那几句话我觉得是全片的核心,也完美的代表了一个良好的谈判或深入对话应该有的后续反馈。有些话真的只能私下说(比如个别关键人物缺席),大庭广众的时候就算话已经挂到嘴边了顾及场所或者周边其他人的感想也只能吞进去。

虽然全片的主题很沉重,但言语中的随性(感觉不像看电影,更像是一段家长之间普通交流的录像带)和三位配角打趣的小瞬间很大程度上把沉重感抵消掉了(甚至对于我来说还蛮轻松的,全片过程中没有太多的道德或情感压力),可能和美国影视喜欢在一大段剧情中间刻意参杂一些无厘头搞笑的习惯有关。

Martha Plimpton演的Gail太牛掰了,把那种中年绝望妇女的撒泼,冷漠,不讲道理却又很有同理心表达得淋淋尽致,有没有考虑过在抖音出道

角色之间关系的波动也很值得研究,比如一开始在车里的时候我觉得Gail和Jay里面Gail是比较强势,可以随时发号施令,也是脾气不好的那个,但当他们进到房间开始谈话之后就慢慢发现Gail反而更容易被说服,更容易打开自己,而Jay才是那个揪着一个点反复车轱辘大吼大叫的人。到了影片最后四个人坐在角落的时候也注意到Gail让Jay牵着她的手,说明他们的关系实际上还是Jay充当了那个盾牌和保护者的角色,而不是所有的责任和权重都在Gail身上。

从剧情的发展中可以慢慢了解到两对夫妇实际上都已经离婚了,所以美国人一旦丧子或家里发生了任何不幸就会这样吗,还是仅限于校园枪击或者孩子犯罪?这是一个我之前没考虑到但觉得很有意思的信息。

总结和反思:

其实刚看到简介的时候还以为这个电影是用来抨击父权社会崇尚大男人气质、枪支自由和欧美青少年男生堕落(游戏,黄片)的,但没想到影片全程还蛮正能量?除了最后Linda回来解释那一段把青少年男生骨子里的男权暴戾展现了出来,其他时候根本没有任何抨击这个社会和体系的交流(而是更专注在两组家长的私人感情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怀念上)。我想这部片子想表达的可能是噩耗之后没有在事发现场却与受害(和施害)人联系紧密的人该如何消化痛苦吧(相互理解和原谅)。

至少对于我本人来说全程并没有感到很大的心理,道德或者情绪负担,也没有觉得这个片子很沉重,或许是脚本感没那么重的对话和偶尔插入的无厘头小搞笑造成的。我觉得校园枪击这件事不止是家长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对父权暴力的纵容以及枪支自由造成的直接后果,很奇怪为什么全片都没怎么伸展到这个高度,可能是导演特意有心想把焦点放在普通人的层面上,还是觉得少了点高度和深意。

对于喜欢慢节奏(欧洲电影那种没什么人物、场景和音乐,全靠对话和运镜来撑的极简风)和琢磨视觉细节的人来说应该是不错的电影,对于我来说剧情仅仅聚焦在两对夫妇上还是太浅显了一点,也没太懂导演到底是想批判校园枪击还是仅仅以一种中立的角度来观察家属们。两对夫妇的演技都挺棒的,但Gail和Linda尤为出彩(多次情绪起伏以及在谈判中从压迫方到被审方的反复转折)。是一部技术性很强(随着谈判气压转换而起伏的镜头以及优秀的演技)但没啥剧情的电影。

拍摄中的一些细节:

全片拍摄在Idaho。

两天对稿子,八天室内拍摄以及四天室外拍摄,节奏还是很偏戏剧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谈话感觉这么的惬意)。

导演曾经想把房间里的十字架拿下来,结果发现黏在墙上了就没办法

拍摄的时候导演在室外,只有四个演员在对话,他们甚至都不知道镜头在哪。觉得这个还挺好的,帮助他们更好融入进角色而不是随时看导演眼神。

---

看完回家的路上草率写的一些笔记:

Camera work (shaky when convo intensified)

Ratio changed

Last 5 min really nailed it, makes me wonder whether some convos can only happen when certain key individuals are off

Casualness of script was soothing given it was such an intense topic

Gail was massive

Loved how the characters completely changed from the beginning to end (you’d expect Gail to be mean throughout the convo but she became understanding and her husband was more strained)

Interesting how they all got divorced, guess that happens to every mass shooting family

1/2 Thought the movie would be criticizing toxic patriarchy and gun violence and male teen indulgence but it was not? And it was actually quite positive vs intense? Curious about the message they tryna send across

2/2 I guess it’s about mutual forgiv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other shoe, but, at least for me, it was hard to permeate in the audience, I didn’t really feel intense but that could have just been me

Great movie that was quite technical with camera work and awesome performance by the actors, but message was confusing, liked the European feel of it

5 ) 「寬恕加害者,不代表就是要遺忘受害者。」

《午后弥撒》剧情描述因一场校园枪击事件而生活面临崩解的两对夫妻,他们多年后首度会面交谈,希望透过对话修复这场彻底撕裂他们人生的惨痛悲剧,让彼此能够真正放下,心灵从此获得自由。

本片几乎每场戏都发生在教堂里一间小小的房间,四个角色围绕一张圆桌,一次次对话都夹杂着悲愤、挫折的情绪,究竟该如何真正和解与获得释放?

同样已为人父母的导演法兰克南兹某天开车时,从车内广播听到 2018 年佛罗里达校园枪击案,马上将车子临停在路边,整个人吓傻。 当时他的小孩才刚出生不久,不免联想到假如发生在自己小孩身上怎么办? 于是他开始投入研究剧本,而《午后弥撒》这部片就这样诞生了。

法蘭克南茲。

當時美國正好處於川普執政時期,社會瀰漫著分化與對立,不僅加深種族歧視、恐同等問題,加上川普多次公開表態支持人民能夠持有槍枝。而就在上個月,美國發生德州史上死傷最慘重的校園槍擊案,18 歲槍手持有合法購買的步槍行兇,造成 19 名學童和 2 名教師不幸喪生,此事件導致加強槍枝管制的呼聲再起,但川普在全國步槍協會年會表態反對槍枝管制,並認為應讓正派公民擁槍自衛。

「合法持有槍枝」一直都是美國十分具有爭議性的議題,而導演雖然首次執導長片,卻將禁忌議題不失平衡地呈現出來,掌握住真實的力道,也不會過於像是刻意揭開傷疤。

《午後彌撒》不僅劇本精準,每一位角色的台詞、每一次停頓,甚至是每次屏息都是缺一不可,完全沒有多餘的表演。像是片頭教堂工作人員在設置面談場地時,光是桌子、椅子如何擺放,協調員提出在意的小細節,頓時雙方的「尷尬感」,完全就像真實發生一樣,很難想像是劇情編排出來的。

這裡的「尷尬感」其實不在於台詞寫得不好,或是調度上的問題,只是單純故事背景是以「校園槍擊事件」為基礎,與當事人不熟識的教堂工作人員,得知這些人「真正失去過」生命中摯愛,心裡想說點什麼安慰話語,卻又找不到合適語句,那份沒來由的歉意與無助感,反而會顯得一切都有點尷尬。

除此之外,本片雖是闡述一場悲劇,卻不會讓整部片都是受害者聲嘶力竭地指控加害者,因為他們根本不知從何恨起,也不知怎麼和解。就像雙方家長一開始見面尷尬的噓寒問暖,他們是因為這場校園槍擊案的悲劇而聚在一起,但假如這件事從未發生,也不會有這場對談,或許就不會顯得如此尷尬。

本片集結了金獎卡司陣容,片中每位角色形象皆十分鮮明,在面對這場悲劇時,每一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可以看出有些許不同,但都可以看出他們最一開始都在彼此面前偽裝自己心碎的一面,才藉由一層層對話推移出真實裸露的一面。

通常探討相關議題的電影,大多都是講述受害方的心境,而加害方的聲音大多是缺席的。像是 Netflix 榮獲最佳奧斯卡動畫短片的《無論如何我愛你》,事實上,這無論如何都是一場悲劇,但除了瞭解受害方的觀點外,加害方的看法就不值得聆聽嗎?片尾提到一句很關鍵的台詞:

「寬恕加害者,不代表就是要遺忘受害者。」

有時候這反而是一種前進。與其抱持著恨且痛苦地過一天算一天,不如記得最美好的事物,並珍惜現在且擁抱未來。就像片尾蓋兒(由瑪莎普林頓飾演)她發現她早就原諒他們了,而究竟為何而恨,或許只是在恨自己依然在恨吧。

透过一层层对话与剪辑上的刻意留白,堆叠出角色情绪与故事节奏。 不仅不失格调地探讨枪支敏感议题,并悄悄地剥开不可碰触的伤口,赤裸地展现自己的脆弱,以及受害者渴望宽恕他人,与加害者渴求被宽恕的一面,是一部今年不容许错过的好片。

6 ) 节奏很慢,但并不单调

美国新片《弥撒》反映校园枪击案造成11人(包括杀手)的死亡带给家庭亲人的伤痛,以及最终在教堂内受害人和施害人双方父母得到相互理解和原谅,体现了基督教宽恕精神。电影场面基本上都是在一个房间,全部通过两对夫妇4人的对话和演技反映电影主题和故事内容。电影最后施害人父亲说,全世界都在为10个被害人默哀,但施害人父母却要为11人默哀,虽然施害人是恶人是罪人,但他们毕竟是其父母,而且其成长经历也有喜有哀。虽然节奏很慢,但并不单调,要有耐心观看,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7 ) 没有突然有人来到面前的事发生

这间小房子不大,有个靠藤枝的窗户台,像桂花,黄樱樱的,点缀绿叶,风再大刮不到窗户上。

那个小的门帘却轻飘飘的,唿……出来了,离藤半米,唿……㗻进了,描出每个酒瓶的轮廓。每个酒瓶上都有璞浪二字,香蕉黄酒、绿琥珀、奶汤白,都是璞浪。

有人向俊说你别把这么些些酒摆到那样显眼位置,俊从不严肃对待,但笑着说我是那种人。人们就往往散去,不再提议。

俊爱酒。给他说话的人也爱,但比他致命,一天来到晚没酒过不去,俊就不是。后来常来他家看这些美丽瓶子的人,也渐渐发觉是那样,瓶和瓶间错落有致。苗条瓶中酒梦幻妥貼,像冻儿。猪皮结霜熬煮之后,寡登登,固体一般。俊只利用酒瓶,逐渐从这屋,透过这种细瓶縫做梦。他说他有一天是女人,有二天是男人,有一两天他都去用女厕。

俊变到男人那天晚上天好像有雨,细雨纷纷,傘外恰巧走近的人提醒俊这下雨了,俊才躲进那把裸傘。真是简陋,一匹驼色布随便挽起来,搭到挑高的杆上,这就是傘了,杆和布折交接地方挂俩个灌醉人后的倒酒杯,杯中添灯,绣球滾燙油,提锅牵丝,冲破杯罩,成为柱子,在俊后脑勺吊下一客圣光,连上外缘大灯泡潲柱,共是仨,比之这边地的阴湿,还是寒点。俊刚一进来发现灯小,有些后悔,赶不上在家的酒阵后,自在逍遥。脸朝后想哪怕是目送下刚才那人也好,傘外雨后街都是灯,他只记刚才那人穿着是黑色,刚才。俊念叨着忘记前边想的故人,松松坐下,盛夏急雨濡湿的座位也是刚才。俊最吸引人的性格有时会帮他,有时也会重复,此刻他放松嘴唇,放远视线,浑身松驰,其实不断给自己打气。

俊一坐就看到胸前五段银丝链。他就摆高手,托高头,下眼睑里还是珀金,微光闪闪。等他目光追上记忆里雨地踩高跟鞋魅惑声音的主人后,震了他,若即若离的女人肥硕,算盘珠似的臀,从后发型摩出的倒三角脸,俊还是决定低头看他的链子。一个弯牛角的是黄的!?坠在细流水波纹链头。银老十字架链子平阵凹阵,平截面闪得俊直蔽光,却是笑。圆盘硬币链子和牛角链一样。三颗掉落泪珠,被拴纯扁平链子,到处是光。脖跟的细琉,顶端开了岔,俊感觉在五月落日,在那里边围着。

弯牛角是M给的,俊看向桌上长香槟杯,支头的右手骨节卡崩响,M在宾黄宾黄的一片乡野地,采着紫花,最后看见俊,向他猛烈招手,就像扣手。她曾在个夏天傍晚看过部阿根廷片子,以后到处都在给俊说,那里边母亲靠在椅子上往外看时,有没有发出一种特别的气韵,是声音,当时俊就给她纠正,她不管接着说,嗯对是弦瀑,旁边她的儿子并不让观众一眼看出来。

后边的话现在俊也想起来,她喜欢这样的女性。

十字架是A在雨天避雨时匆忙送他手里,她着急地说,平方公里总是不论何时敲连打字时蹦出的字眼。俊笑着从细瘦十字架上看她,他知道她真正想说什么,下不下雨倒从来没关系,他和她都勉强算强者。

把泪珠子和圓钱币当作生日礼物不算稀奇,就同在一天让俊眼睛里看到紫色蝴蝶和紫色蜻蜓一样,概率和年龄一踫总是下手。N一直说,俊记得一直很清,她声浅心重,她让俊不要介意哭不哭的时间。想哭,根本不要落到心坎子上,躲开人,你只要能躲动人以外,都是可以。俊最喜银匠工的雕刻泪滴,第二颗他不让顺,被第一泪和第三泪颗子挤外,俊体会其中深意,这真再好不过事。

他选水波条粉衫来赴这次一人宴会。席前没有人来通知,等待开席间是他一个人,再不久就是明天,那个想到这话的下午,目睹窗外车流的人是俊一人,终于到来,他还是兴奋,颠沛流离地收拾文件,颠沛流离地离开工位,颠沛流离地告别室友:守门的每次俊开门会踫到的地熊。他想在这件衣服上能给刻点什么,但都在他脑子里,我是不喜红,到傘前还有落日,照到了衣服,在袖垦部有怎么都是洗不净的块细油渍,在这块最安全地方,那里应有个把字,但应是什么?

俊忽然感到自己并不快乐,这会儿看见的眼前是一个顏色。他发现他始终是一个人。俊虚无眼神后,他看桌上酒的容色平淡。他后来看半空中披纷到地的雨,看黄酒汤中的气。等了三杯凉酒下到肚子里边,浇实了胃基,感情再不热起,俊的眼彻底的睁不开。他在做梦。他在别人的傘下做梦。梦里他继续听到世界这边的雨,这边擦了他想刻字的那个肩,往后边去,招呼了位异性,听见几个矮酒杯相撞后道出隐私,老是有着一个人,像是有人在听,他老是想着一种童年糕点:粉色虾酥。俊能从声音中分辯出穿的衣服料,蹭他走过去的是个瘦人,粗粝的蓝色牛仔裤;远方女人浑身装在纱中;三个胖男人棉衣互搏着喋喋不休;最神奇的是最后这一个或是俩个特别安静的人,俊有点猜不准他们正在穿什么,因为他有时在听种柔软的声音,有时这种声音变得深厚,亚麻、绦沦都可以帮助回忆,没有任何负担。

俊选择做男人的时间要短于女人。

从梦中,要是活在梦中,俊每每想到这就忽然地睁开眼了。

俊做标准美女的时候给他的美好印象不是宴会,不是球场,不是回转餐厅,不在更广阔的海洋,而在第二天或一周后俊的脑海中。他在现场得到的画面是莫奈式,着色浓丽,敷设了粉,朦胧里是透着亮,想看离近不清,离远一摊彩泥水。别人眼中是伦勃朗,有一天对他的装扮在场有人惊呼亲眼见到了鲁本斯。那天一整天都是裸粉,从说好的地方开始降。只留了一点点子普鲁士蓝,廓出个遥远沙滩,海最远方向有模糊城堡,是真的。俊走到浑眼都粉地段前还有身子,一见牵人的海后俊只剩下头项,普鲁士蓝以上,墙、地、天板,周围飘浮的空气,漫随酒气的人声,全是粉色,他的身子在粉的掉到胸上是领口的晚礼装里。他开始感到冷,看了眼蓝海让俊悄悄想靠近墙上花阵——盛放的玫瑰。浓顏丽质的骨朵,好像都朝她,她逐渐感觉正在闻天上异香,像木香隐隐的,又无限贴合蔷薇。她越来越看到一些眼,有的年老,皱纹进泪腺,轻蔑起来。有的尚稚嫩,但也慢慢不怀好意,合着伙,挟子带孙,夹枪带棒。

这时走过来的是A。她只捡粉沙发边边,小臀粘了粘,她就从她不说话的眼神中意识这原不該。就把嘭纱裙中苗条身子靠到宣腾腾沙发,喝进那杯红酒,拿到家晚上的文件实际已经改得不能再好,此月业绩她是有把握还是放空都在这几纸中变幻。眼前柔软随身的裙子可不就十分邈小了么?她罕见地露笑,这在今晚还是头一遭。

但只是看眼前那个更圓杯子里盛的粉色上等冰淇淋,她就开始极度思念M。她想从这面窗中出去,而不是必须通过来时大门,那个雕琢细密的复古白色的高门。这里是小号的世界,M。她耳边长发顺势掉到左肩膀,曼妙号声扎了耳朵,她耳朵进去一段气流,非常刺耳,过后她听出这是了锣片子,俩只手中一对,她几周前的小号成为幻觉。她开始注意由这边发出声音的位置,那里有原装乐队,她想从现在到刚才,根本没有那段小号,小号最终去哪儿了?她越过海,视线停留在古堡,花卷样的海狂潮起沙,旋转的大波揉进小号声吞咽音的那段,从蔚蓝深海又开始向她招手。她不必想像M了,她就在海中。但她也不准备告诉M和她母亲面见的海更不是这里。

花墙霓虹灯上BUT的B灭了,她早已坐回茶桌,这时粉糕前摆放的俩碟绿色蛋糕,抹茶开始融解,刮——托——三层奶油都是绿的。有位摄影师拍下她瞬间失神照就走开了,她根本不想介意,但不会哭,于是N这晚没有机会出现。她想到来时,她还身穿白的厚墩墩棉外套,一拥一拥朝前,毫无畏俱,她这时也倒没自卑,但只觉靠得住身的衣忒薄了点。她没想到她盼了俩月的佳会这个样子开场。就不断回想一段街,有点湿,在车上看第五拐弯角有块将要掉的丁香,过目之后车厢很短一段时间是紫的,回去时尽量她想步行,可能会看到那个酒桌,晚礼服装好,大步流星地走,分开腿,有火烈鸟红的玫瑰,纯绿杯蛋糕,湛蓝城堡,可以有以后和M谈天的乐器研究,吃了一块奶油糕,细腻柔顺,从女性脖子,女性涂北欧红的嘴,经过食管,到达胃,从喉结以后没有差别,我试出这块蛋糕变得比以往要更加柔滑,它悄悄使用柔术,嘴里化了化,咽肌和血管轻的一摑,凉凉地蹭皮貼肉地被食道頓了三頓,抵达胃境。我后来感到的芳香,淹没在浪漫粉色,回来家绕指尖不散的野玫瑰气,我可以十分确定了,我可以忍受,再多这样从雨中走,从雨后分辯远海,分辯近处温柔,分辯朝前坦白朝后冷眼的人,从雨里分辯M,分辨A,最终分辨出M。

我又回到了男人,在别人给我拍的张照片中,我竟看见年后会可交的房子院景。我穿着件秋天打过雨的乱桐叶图案的薄丝衬衣。酒纤巧的洒在了绛叶和油碧叶子空,地面湿气蒸发酒气,逼出红叶子的血,烘得绿渗了墨。一位頹废的人物,撑在底下不情愿打开的双腿上。以后每看到这M总来到我家,她说你怎么当时撑住后栏杆的手背,我问哪只,她接着说左手,那上边那上边的筋怎么当时这么突出?我告诉她我当时很开心,没有突然有人来到面前的事发生。M就有点不太认识我了,从照片上抽脸,来回看我脸,她给自己说,N来过,不过你不爱说。我让她努力地看进去,我说你可以看到些什么,都给我说说,免得在这瞎理析。M向来是最听话的,她随看随说,有棕榈树,高大的,一棵。有个禿山,采水泥的。有棵和棕榈对着的老树,像柳树但叶子极其密。(当然这种极其是针对枯柳子来说)再就是特别宽阔特别辽远特别车水马龙的道路。我问她哪个是最一开始吸引住的她,往后谁再没听到谁说一句话。

我曾经很想跟任何一位女人说,最近我非常习慣性的感觉到疼痛,有时是女人时候,有时就是男人时候。但因为这种疼痛横亘了足足六年,有点麻木。也许我要是说了,或M或N会问确切的部位,只有A,她让我从她眼睛里知道点东西,天上总归是还要下雨,地上湿后还可以干干,如果是最终有天饱和,那我是没有机会也根本没有这种权利承认,我打扫得晚,人懶啊。

大家都很残酷的。

短评

优秀的话剧剧本,但情感上又没那么像话剧,弱化冲突强化情绪,整体是内敛的。

6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剧本设计真精巧啊,前面不知所措时的互相谦让,掩饰情感;中间论及悲伤时的攻击和逼问,情感释放后的和解与放下,然后马上又拉回到一场关于插花毕恭毕敬的道谢;四个主演演技互飙,Ann饰演的母亲等在丈夫离开后又返回讲述的故事实在令人心碎..

11分钟前
  • zxjinnnn
  • 推荐

感觉没什么存在意义的新手习作,拍得还可以though

13分钟前
  • 还行

《林中小屋》男主克朗茨转型做导演的处女作,四个人在教堂地下室一个密闭空间的对话,关于一场校园枪击案的事后回溯,剧本还算流畅,从愤怒、悲痛和悔恨到释怀与和解。参考同样的两对父母撕逼戏《杀戮》,室内调度显然不能跟波兰斯基比,但克朗茨也尽力了,从一开场的中景/远景到前半部分的固定特写镜头,再到后半部分的手持,尽管仍稍显稚嫩(前半段镜头过碎,太多没必要的反打和机位)。具有多重含义的片名起得很好,詹森艾萨克和玛莎普林顿大飙演技,但却是安唐德最值得一座奥斯卡女配。

1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大概《杀戮》的印象太深,这部看得昏昏欲睡…

20分钟前
  • 荆棘
  • 还行

他与恶的距离。我想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假如我原谅你,我就永远地失去了。调解地点选择在教堂已经奠定了基调和结局,但是一周只有最后一天是礼拜天,在地下室听唱诗班,也只能给支离破碎的心灵轻蒙上短暂的抚慰。

24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还行

Sundance 2021 Premieres|因为故事主题的关系对这部期待很高,也很高兴没失望。室内戏,全靠演员表演支撑。琢磨了一下人物设定,工整:shooter家里偏保守,天主教家庭,男性话语权明显更强,父亲一上来明显defensive(肢体语言)。Victim家里夫妻更平等,偏自由,不那么religious,一开始父亲在冲突时一直倾向退让。虽然场景基本未变全程都是对话,但剧本不让人觉得厌烦或重复,能感觉出剧作者对这类事件的研究是扎实的。私心喜欢不影射过多社会政治而是把重心绝对保留在两个家庭的内心和情绪上的处理方式。但我不喜欢最后choir的部分(好俗!)。看的长片数量有限但这部是我Sundance2021最佳。推荐给所有对从这个角度看这类事件感兴趣的TC人。

25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SUNDANCE2021 本子很好,其实很适合做成舞台剧,四位演员的飙戏太绝了,很舒服的观影感觉,角色的挣扎矛盾隐忍都能感受到。

29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推荐

居然又是演员转型做导演的处女作。处女作就敢做这种小空间的戏真的很厉害了。塞进了校园枪击,父母照顾孩子不周,学校关注孩子不足,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等社会问题,对于这种塞实事的电影,我的感受总是很复杂,既喜欢又反感。结果去掉彩排就好了。前面虚伪的刚见面,中部猛烈指责,都不如结尾来得强烈。很棒的结尾, 就是看完更伤心了。

34分钟前
  • 鸟鸟弗斯
  • 还行

的吧的吧的

38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看看江歌案,受害人的哪有那么容易原谅的?管你信的是圣公会还是别的基督教派别,都不是那么容易原谅吧?

39分钟前
  • 恒申乐玩
  • 较差

3.5。完全依靠言语来表达感情与叙述事件。在那之中逐渐成形的少年形象再次倾塌。

43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不知其所以,更不知其所以然……

44分钟前
  • 珠海小豬豬
  • 较差

演员的诞生。请耐心等待,按部就班,轮流释放你的情绪。

46分钟前
  • Alain
  • 较差

演员撑起来的电影,当然剧本也尚可,同样是室内压迫性对话的戏,比《邻家》观感好多了。但最后剧本也没有导演的个人表达。

50分钟前
  • Spy Liu
  • 还行

一般。欧美这种we forgive you I forgive you圣母心态真是无法empathize

53分钟前
  • Coralineee
  • 还行

没有枪声的校园枪击案题材电影。受害者之一的父母向枪手父母要个说法,你们为什么培养了这样的孩?!由这个点切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很多时候,人们要一个说法,跟金钱无关。像是沈殿霞要问郑少秋“你是否真的爱过我?”,李靓蕾要在网上讨说法,呈现她前夫真正的为人,秋菊要打官司。这些受害者心里那口恶气都要找个出口,这是那些“只是钱没谈拢”一派永远也不会懂的,因为只有这个过程完成了,他们的人生才能够继续。

54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校园枪击案,事情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或许没有能看透生活,我们都需要一生的时间去理解。可惜了被害者母亲的饰演者脸部十分僵硬让人出戏

56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虽是室内空间群戏,但是调度不太出彩,也主要是因为这个室内空间有点单调,不过小细节道具的设置还是很有效的。剧本不错,一层一层剥开真相的观感,并尽可能引发观众共情。演员表演精湛,透过几个人的举止动作乃至装扮,也可以侧面展现各自性格。作为处女作,完成度挺高了。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这根本一点都不治愈!

1小时前
  • 殇潮|Enigm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