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名导尤里西·塞德尔在轰动国际影坛的“天堂三部曲”多年后再出新作,故事讲述一名过气歌手在意大利渡假胜地,靠着为银发旅行团献唱、化身种马服务热情师奶来图得温饱,当声称是他抛弃多年的私生女突然现身,他的生活也就此改变。尤里西·塞德尔透过拿手的荒诞题材与极简影像语言,将视野由人性扩大至欧洲时局,让这个贩售义式风情的过气情圣,成为一则讽刺欧陆盛世不再,并为过去殖民作为付出代价的当代寓言。
奥地利导演尤里西·塞德尔在拍摄一系列边缘人题材的纪录片后,突发奇想要拍一部虚构剧情片,焦点放在一对奥地利兄弟身上,弟弟是过气的情歌王子,哥哥是钟情拍摄男童照片的怪人。他最初的计划是拍成一部双联画作品,结果发现这两个人物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于是创作出两部作品:《里米尼》和《斯巴达》。
首先亮相的《里米尼》入围了去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这部虚构的剧情片与导演的边缘人物纪录片无异,仍着力于挖掘一位过气歌手/兼职舞男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凭借仅剩的魅力在度假胜地攫取中老年女粉丝的关注与爱慕。另一边厢,他与失散多年的女儿之间又衍生出故事线,也无非是好莱坞电影中常看到的那种不负责任的父亲抛妻弃子、多年后重遇子女、主动补偿及自我救赎的情节。看过阿伦诺夫斯基的《摔跤手》或者《鲸》的影迷,一定会对类似的情节似曾相识。只不过在导演塞德尔的手中,这种庸俗的题材并没有迎来大团圆结局,而是意想不到地变成一则影射当代欧洲时局的讽刺寓言。
影片由男主角回到奥地利家乡参加母亲的葬礼拉开序幕,引入他与父亲及兄长的描绘,之后返回到意大利里米尼,再引出女儿的角色。导演有意刻画男主角与父亲、男主角与女儿两组人物关系,无形中将二战前后欧洲三代人的肖像并置,勾勒出不同意识形态与现实追求的观念:男主角的父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在疗养院安享晚年,却仍对纳粹年代无限眷恋;生于战后的男主角靠自身优势风流过活,视金钱为快乐之本,满脑子排斥外来人的思维;而女儿则代表着欧洲新生的一代,他们不劳而获、向上一辈索取,并积极接纳新移民,趋向种族融合。
故事讲述与讽刺隐喻这两个层面处理得颇为有趣,有别于以往作品的绝望与压抑,塞德尔增添了不少漫画式的描写,以及猝不及防的幽默色彩,为这个鬼城般的环境留下一丝生机。从男主角唱出悠扬的怀旧金曲,到一成不变、自信爆棚、风度翩翩的造型,还有患上老年痴呆的父亲不知参加谁人的葬礼,还有女儿做出稍显刻板的叛逆举动等等,轻松地将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与愈演愈烈的难民问题顺手拈来。
观众不知道男主角此前究竟以何为生,也不知道女儿经历了什么人生挫折,这种人物被抽空历史、活在当下的塑造偶尔让人费解,却迅速敞开了丰富的联想空间。男主角似乎象征着不断衰落的欧洲,却依然活在完美的幻梦里;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能凭昔日辉煌立足于世界;然而,无法给年轻人太多承诺,深陷于阿拉伯移民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荒诞的结尾便是对欧洲当下时局的讽刺与影射。
由此,影片再次浮现出欧洲白人原罪论的观点,导演此前的“天堂三部曲”和《猎人们》均有涉及。这表面上是在讲述一个风流父亲为补偿多年不见的女儿,不得不与叙利亚难民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可笑故事,实则暗示着欧洲白人要为过去的殖民行为负上代价,这种针对白人自作自受的讽刺笔锋与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作品何其相似!
我不认为Rimini的主角代表任何东西,不代表欧洲的堕落,如此等等。他是就是他自己,或者说他不太是他自己,到电影的结尾他发现自己无论如何无法再成为他以为他是的那个人。整部电影是几乎令人厌烦的情歌大放送穿插着无数主角穿行在小镇荒地间的镜头,他和这个地方一样破败,衰老,风光不再,往来于勉强愿意雇他表演的歌厅间。而镜头一转,他又回到舞台中心,明星Richie Bravo,依然风度潇洒,让那些和他一样失去青春的女人们神迷。甚至他的歌声仍然是美丽的。情歌里唱的是你是我的唯一,我和你到永远,我一直在你身边,他也反复对那些女粉丝这么说,给他们提供性服务,拿钱。甚至他们的性爱很性感,过剩的脂肪在另一只手的爱抚里变形,和年轻时的偶像上床这样梦想成真已经足够让她们兴奋了,换句话说,是幻梦和现实的距离让人兴奋,带来快感的是那种陡峭,是突然从一段跳到另一端的瞬间,是忘记身处随时坠落的高空。这种非常抽象的梦幻、这种怀旧感伤之情的情欲提纯物,和纯粹动物性的东西混合得像同种东西。这和X里面那种求之不得的空虚的哀伤不一样,X里面有一种爱怜,而在Rimini,这些浑身松弛的疲惫的人,只想再次被不知节制的性欲激发,感觉自己还能当个动物——动物,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好像已经是够不到的标准。能够再次成为动物是一种生命力的目标,只有这渴望被满足他们才会感觉自己是人。主角在和一个老顾客做爱时,顾客年迈的母亲睡在隔壁,时不时发出呜咽,女人被口到一半匆匆忙忙地下去给母亲喂水,然后回来继续,他们又演了一会儿,发现实在没办法,主角说对不起,情况有点尴尬,但这不是你的错,永远不是女人的错。她还是给了钱,他们客客气气地告别,女人走到母亲的房间里哭了,开始喝酒。主角收割着女人们对他的幻想,而他们共同怀念和消费着那个时光,他的收入来源就是源源不断地供给情歌来延续她们的还有他自我的幻梦。其实主要是他自我的幻梦。他抛弃的女儿带着男朋友来要缺席十八年的抚养费,他想用自己对待粉丝那一套柔情恳求来蒙混,但是不行了,这里不是舞台,是生活,十八年他没有做父亲该做的事,并不是两首情歌能衔接的中场休息,他被迫面对他实际上是的那个人。于是有一天,他约了两个富有的女人,在他简陋的楼里喝酒、说色情笑话,他说我们来玩躲猫猫游戏吧,你们都来找Richie Bravo。两个女人开始用手机打着灯在楼道里找,漆黑一片,她们都年纪很大,喝得烂醉,她们开始发冷,他不会把我们丢下了吧?可是我们已经找遍了,他不在。这时候我们想到,Richie Bravo很可能已经甩掉了她们,就像甩掉了他的女儿一样,Richie Bravo最喜欢消失,因为Richie Bravo并不存在。在我们和女人们一样绝望的时候,一个模糊的黑影出现,走到其中一个女人身后,拥抱了她。我被触动,即便预感到一切。他们来到一个房间里,他开始弄她的乳房,赞美她,脱自己的衣服,用很迷人的声音问:你迷恋我多长时间了?现在他全部都是你的了。他们做爱,他用手机拍摄了视频,一遍遍问她你要我吗?你要我操你吗?你需要我吗?第二天在一辆车里,他把这视频放给女人的丈夫,说你看她多骚,你看看,你别躲你看。这天下午他找到女儿给了她一笔钱。然后他回到家里,放起自己以前的唱片,得意地扭动。一切,包括别人的幻梦,都是关于他自我的幻梦。他把钱给了女儿,他觉得自己干得不错,他又变成他引以为豪的自己了,中间做了什么都可以被省略掉,那是幕后的事,要紧的是舞台上的事。当他女儿说我要搬进来和你一起住时,他没想到女儿所有的朋友都搬了进来,中东地区的人,他甚至不懂怎么和那些女人调情,她们都裹着头巾,不看他。他只好躺在自己的床上。你没法通过一次表演变回那个人了,你永远地知道这不再是你,说不定从来都不是,再也不能假装不知道。
两星半。尤里西·塞德尔对难民如何影响奥地利表达了非常清晰的观点,白人有家不得归,难民却鸠占鹊巢。母亲这一形象是影片的灵魂所在,表现形式却是颓败,甚至缺失的,而正在孕育的新生正如欧洲的环境一样,白人与难民难以言说的融合。塞德尔的导演技法在线,男主角迈克尔·托马斯的表演也很是上乘,无奈剧本太过松散冗长,待到片末已然令人丧失兴味。
干啥呢这是?想了半小时不知该说点啥。
本以为只是一个老白男和他恶臭产业链的故事,没想到结尾女儿男友和难民又打翻了一切。每个人都有他的苦衷,但所有人又都如此可鄙。欧洲最原始野蛮衰老的一面,除了塞德尔,还有谁能给我们?
现实和隐喻两个层面的讲述都相当有趣。身材臃肿、早已过气的情歌王子凭仅剩的魅力在台上继续笼络一大票中老年女人,提供性服务以换取金钱收入。另一边厢,老男人与叛逆女儿的亲情描绘,女儿向这个不称职的父亲索回10多年的抚养费。老男人对应着衰落的欧洲,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能凭昔日的辉煌立足世界,无法给年轻一代太多承诺,却深陷于阿拉伯移民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Schlager真的逼死我了…景观幢幢,暮年恐怖,coward亲缘的宿命,标配难民元素,all in limbo。冷峻是唯一温情。
这还金熊提名了?
《冬之旅》中的德奥幽灵徘徊,一场被拉长的腐尸秀。如此漫画的结尾实在没必要。
不管用什么议题去包装,都实在无法提起兴趣关心中年猥琐白男的生活有多失败破落。
与其说是聚焦中老年白男,不如说是对老年人生活广泛关注的视角。过气小明星和他的女伴们串起了不为大众所关注不为主流所知晓的老年人隐秘的生活欲望。处于淡季的破败海边度假小镇仿佛只是为男主和成群结队的老年游客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仿佛被放错位置的怀旧气氛,带一点淡淡的冷幽默和不真实感。结局神转折,女儿和男友以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给这个暮气沉沉的地方带来新鲜的血液,真是一个不错的走向,不同层面的边缘人群就这样在天涯海角相遇相处了。说恶心的人你们一辈子糖水一辈子不会老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主竞赛。虽然挺有冒犯性,但是有点不太配得上主竞赛,感觉项目有点骗合拍资助的意思(人设以及奥地利段落……)。里米尼这种度假城市在冬天简直是鬼城(但是总是要摆几个难民也是……)。跟《摔角王》可以连起来看,人渣父亲总有个女儿是为啥……但欧洲导演拍就更狠了。导演连人物前史好像都懒得编,就给了一个一遍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规定情境。除了一句“Dolce Vita”,跟费里尼毫无关系。最后突然转成了一个寓言故事(欧洲老龄化,被难民占领)也是让人意外哈哈哈哈。(片中歌曲主要来自Mick Thomas)
比政治隐喻(几乎是明喻了)更有趣的是老年人隐秘的被压抑的欲望和几乎溢出屏幕的腐臭,和阿松在专教四个人看完了这部老年情色片,被急色的阿松快进了好几次
看到一群群木讷老人,和凝滞的动作,就觉得这片子实在应该交给Roy Andersson拍成痴呆喜剧,那样更容易反衬出人物的落寞、孤独与哀伤
太冷了,太冷了,一时无法理清是对主角还是对影像的厌恶(群戏okay
“天堂三部曲”后塞德尔重回男性视角。里米尼成了晚期资本主义弊病的化身,他吟唱眷恋并出卖所剩无几的欲望来抵抗衰颓的景观。熟悉的乐队指挥机位和低重心构图下,凝缓的影像对应了滞重繁冗的“现世报”——特别是难民议题的呈现,几乎是过于直白地怼在了结尾,徒留一个模糊的立场。原罪累累,救赎苍白而尴尬,醒世恒言已经很多,塞德尔并未抓住最好的那一个。
冬之旅唱给纳粹,情歌唱给后资本主义残骸里放纵的old fart,丧母的欧洲,扣在了难民题上的red rocket;Ulrich融合和延续了他对白人原罪的想象,对地下室,母子恋,肉体欢愉的痴迷,难民则成为白人身体上沉默的冻疮
其实在拍欧洲。从老人在地下打不开的塑料贴纸门开始,在破败的欧洲小镇,散不去的浓雾,年迈的荷尔蒙,窗外不停的车流,无能狂怒不仅是父亲,也是欧洲。嫁接东北完全没问题 hh 更真诚写实的钢的琴。“薄冰上的北极熊”太准确了,部分还是挺精妙的,难民变成了雕塑蛮post达内,一种景观化处理。后来才意识的其实在拍欧洲,辉煌过的建筑,要钱的小孩儿,过分入侵的难民,连硬不起来也是。酒后乱性应该是我看过拍的最好的了。老年痴呆的父亲最后的敬礼绝了,家庭是最小单位的政治。
聚焦中途末路的白人歌手,窘迫的生活状态,面对家人、工作、生活,困顿踌躇。人到中年的落寞与辛酸,苦楚与怀念慢慢道来~(立青映画字幕组翻译)
似乎把精力全都留给了卖弄丑相,但自嘲的内容则“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没有留下深挖的空间。
7。#72ndBerlinale 里米尼的冬季.
6分是有的 有点破败平淡版的「摔跤手」的感觉 对慵堕身体的直白拍摄满好的 我们都要面对年华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