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剧情片美国2022

主演:布兰登·费舍萨迪·辛克泰·辛普金斯周洪萨曼莎·莫顿实谛·史达仁杰西·辛克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剧照

鲸 剧照 NO.1 鲸 剧照 NO.2 鲸 剧照 NO.3 鲸 剧照 NO.4 鲸 剧照 NO.5 鲸 剧照 NO.6 鲸 剧照 NO.13 鲸 剧照 NO.14 鲸 剧照 NO.15 鲸 剧照 NO.16 鲸 剧照 NO.17 鲸 剧照 NO.18 鲸 剧照 NO.19 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2 20:02

详细剧情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将执导、编写新片《庞然大物》(The Whale),布兰登·费舍(《森林泰山》《木乃伊》《地心历险记》)主演,A24出品。   基于Samuel D. Hunter创作的同名戏剧,讲述在爱达荷州乡村一个破旧的公寓里,重达六百磅的查理隐居避世,固执、坚决地要把自己吃死。随着查理越来越接近不可避免的命运,他的朋友丽兹(一个愤世嫉俗的无神论者护士)和埃尔德·托马斯(一个年轻而有前途的摩门教传教士)都试图在查理身上找到能被拯救的意志,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然而,只有与查理关系疏远的女儿艾莉才能让他看到目前绝望状态之外的未来,艾莉虽然尖酸刻薄、充满仇恨、浑身是刺,查理却能在她身上找到最后一次赎罪的机会,甚至可能是一丝希望。

长篇影评

1 ) 自私是男性永恒的主题

《鲸》属于我认为很好看,但却不愿意承认它好看,也不希望主创团队受到褒奖的那一类电影。二星给它的艺术性,立意和精神内核给0分。

不得不说很多年没看到这么令人享受的电影了,个人感觉近年来的电影总在两个极端:要么过量堆砌隐喻到了故弄玄虚的程度,要么甘心止步于感官享受。而《鲸》却在方寸天地里把每一帧都拍得精妙,随手一截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虽然全部场景都局限在狭窄的小屋里,而且主角的相貌也丝毫不“美”,但整个画面都是和谐的,杂乱中却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

查理独处时的构图设计得都很精妙,却不用力过猛

有些电影塑造了很精彩的角色,但角色之间的连结却不那么强,更像一堆元素被强行摆放在一个空间里。但《鲸》通过画面让我感受到,每个形象较为扁平的人物之间是有connection的:

莉兹坐下时,托马斯往右边挪了挪。如果他没挪,镜头就会被莉兹完全挡住。不知道这个动作是设计好的,还是演员临时调整自己的位置以便拍摄,但不光画面和谐了,动作过程也给这个尴尬的场景补充了节奏感

很多人提到查理暴食的情节令人不适,我想这也是电影的成功之处。我自己是经历过暴食困扰的,看到这段没觉得作为异类被凝视,演员表达出来的情绪的确就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通过进食带来的感官刺激(甚至是疼痛感)来暂时忽视精神上的痛苦,并且怀着极大恐惧等待停止进食那一刻,对自己的憎恨和羞耻感再度袭来。

很杂乱的画面,但没有一片垃圾是多余的

但为什么我仍然给它打低分?因为我早知道男性是自私的,我期待至少那部分属于少数群体的男性能够意识到男权的自私,因为他们处在被凝视、被评头论足的处境,而女性从出生就是这样度过的。通过感受被歧视和被审判,也许他们能理解作为“第二性”的辛酸,从而产出一些更有新意的内容。

很遗憾,《鲸》虽然以少数群体困境为主题,却依然延续了“会哭的男宝有奶吃”的思想,这一思维方式也完全主导了故事发展。

首先,查理为了同性爱人而抛弃妻女。我倒觉得移情别恋乃人之常情,再纯粹的爱情也不可能保证一生一世,更何况现实生活在纯粹爱情之外还有许多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心境下遇到同一个人,可能会对其产生完全不同的感情。而出轨后能光明正大地主动提出离婚,在我看来其实是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从出轨者对第三人产生感情的那一刻,原先的家庭就已经分崩离析了,与其勉强胶合,倒不如给对方知情权,每个人都还来得及再去其他地方追求幸福。可是查理的出轨对象是同性,结合同性恋者在社会上的处境,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

如果查理是异性恋,那么理所当然,观众对角色的同情顺序将会是:1.艾莉;2.玛丽;3.查理。而查理是同性恋,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作为少数群体,查理似乎值得更多的同情,而他犯的错也被削弱了,他的自暴自弃显得更加合理,而艾莉和玛丽对他的不谅解,则显得没那么正当了。

由此引申出一些题外话:男同性恋者往往认为,歧视链是这样的:直男-直女-同性恋。而女性(无论性取向)感受到的则往往是:直男-男同-女性(直女-女同)。在女性平等权益尚未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性少数群体的平权运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当然不是说必须得先解决一个再着手另一个,所有的平权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即肯定人本身的价值,而非依据其在扮演社会中某个角色所达成的成就来评判其价值(所以说,顺直男也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因为男权价值观也规训男性必须成为某种“有男子气概的人”,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在《鲸》中,所有女性都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没有莉兹,查理就无法生存;玛丽和艾莉最终也给查理带来了宽慰和谅解。精神上和物质上,查理都百般依赖着女性的慈悲心。我责怪编剧,因为这就是他的价值观;我也无法责怪编剧,因为现实便是如此。如果把莉兹和查理的性别互换,整个故事就不太能说得通了。

《鲸》中的人物关系,以男性角色为核心辐射开来,形成了父系关系网。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缩影:男性是他们自己本身,而女性则是男性的姐妹、母亲、妻子、女儿;长辈是自己本身,而晚辈则是“某人的儿子/某人的女儿”。

电影中的每个女性角色都活在男性角色的阴影下:莉兹被兄弟的死亡和查理的疾病所笼罩;玛丽和艾莉被查理的离弃所笼罩。其实她们完全可以不必怨恨,在经历变故后可以重建内心秩序,成为有能力不被伤害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伤害的人。这让我想起《窄门》中母亲的黑帽带。女性必须成为男人生命中的女人,经过千百年的规训,女性已经忘记如何成为她们自己。女性一出生就被告知:你们是美丽、脆弱的,请让男性来承担保护你们的责任,你们的生存需要男性角色来依附。

而一旦这个依附离去时,女性发现她们的父亲、兄弟、丈夫、儿子并不永远可靠,她们却并不具备能力去依靠自己。失去了母亲、姐妹、妻子、女儿的角色,女性往往感到迷失,因为她们一生中只扮演过这些角色,而从未经历过以自己为核心开展的关系网。玛丽、艾莉和莉兹跨不过去的坎就来源于此,她们只知道自己是“某人的女人”,而从未有过自己作为个体和主体的概念。

《鲸》是一场漫长的临终忏悔。我一直认为宗教中关于因果、转世、行善者可以上天堂之类的概念十分可鄙,因为善本应是发自本性、量力而行的举动,虽然用宗教劝人向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现实效果,但因此为善附上了功利色彩却与善的本意背道而驰。查理不断强调道:

“我需要知道我人生中至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你是我一生中唯一做的一件好事。”

“我需要知道你是个好人,你关心别人。”

“我想让他认为只要有我就够了,我以为我的爱可以帮他无视全世界的伤害,可是我没能做到。”

可无论是艾莉还是去世的爱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查理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替艾莉决定她是不是好人,替爱人决定他是否可以无视外界伤害。查理为艾莉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为自己赎罪,这是他临终忏悔的一部分,是保证他问心无愧的一部分。

我理解一心求死的人,也理解暴食的人,却有些难以理解查理这个通过暴食一心求死的人。如果失去生活希望大可以直接一死了之,如果恐惧自戕带来的肉体伤痛,那数年来过度肥胖引起的不便难道不是更痛苦吗?如果想通过暴食来自我麻痹,那就更不必把暴食搞出悲情色彩,查理在暴食时反复露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神情,让我感到鄙视,明明你在伤害所有人,怎么敢作出一副自我牺牲的姿态?

他希望女儿真心关爱他人,却用金钱收买艾莉来看望自己。如果艾莉拒绝被收买,那他就无法达到目的;艾莉答应了被收买,这又于帮她建立健康、无私的人格何益?如果查理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愧疚、那样爱女儿,那他应该听从劝告,用存款去治病,活着去见证艾莉成长,在之后数十年的人生中陪伴她、为她解惑;他应该开始生活自理或者更早更直接地自杀以减轻莉兹的负担;他应该更关注玛丽的感受以求原谅,而不是成为巨婴,把做父母的责任甩给玛丽一人。

这当然不是一部关于改邪归正的电影。我完全理解并尊重查理的绝望,他没有能力重建,也没有勇气面对。那么你可不可以至少不要把身边所有人都变成丰满你自己人设的NPC呢?愧对了她们一辈子,既然你打算弥补,为何不能仅仅只是——放过她们?

这一切疑惑都在电影的最后一幕被解答了:《鲸》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恋狂的故事,爱女儿的方式就是威逼利诱,道德绑架她来陪伴自己,强迫她观赏自己的死亡。最后查理面带微笑,天堂的光照在他脸上,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那么其他人呢?莉兹说过“我不能再次经历这一切”,艾莉也将目睹父亲的死亡,所有这些人还要帮忙处理他庞大的遗体……

逝者长已矣,查理终于摆脱了他强加给自己的这具沉重肉身,而他遗下的生者们,却背负起更沉重的包袱,还得继续往前走。

2 ) 《我的鯨魚老爸》:自甘墮落封閉心靈的痛苦輪迴,敞開心房重修舊好的尋得救贖

將自身的身形化作肥大的白鯨,肥胖的身軀中承載著滿滿的苦痛、愧疚以及悲傷,用食物麻痺心靈,用自甘墮落懲罰自己,戴倫艾洛諾夫斯基相隔5年的新作終於不再是用荒誕奇想玩宗教隱喻,而是用一個同志的悲慘過去,以及其為愛斷捨離的家庭失和講述信仰與救贖的故事。

整體舞台劇格局,與昨天看的《敲敲門》在室內空間格局、同志、末日、宗教主題不謀而合,單一室內空間打轉並不會令人乏味,戴倫充分利用了光影與調度讓單一場景與演員表演撐起一整部長片。比起《愛子》不知為啥的無病呻吟,布蘭登費雪操著一百公斤的道具裝演著早已病入膏肓的人,觀眾對角色心有所苦的共鳴度立馬高下力判。

相隔10多年才再次返回銀光幕前的布蘭登費雪,此次角色無疑是戴倫為他量身打造的角色,戲裡戲外費雪都承受著同樣的苦,讓自己變肥,褪去帥氣形象淡出銀光幕。而戴倫對結尾的設計,讓布蘭登費雪頂著厚重的戲服獨自站起來,一步一腳印走向女兒的懷抱,這不僅是查理與女兒和解所達成的救贖,這同時也是布蘭登費雪再次復出與過去自我和解的救贖。

「當我讀到那些介紹鯨魚的無聊篇章時,我知道那只是作者為了將我們從悲傷的故事中短暫抽離出來而已」,我不需要任何救贖,因為你的文字已經救贖了我,現在你念出來給我聽,對我來說已經是此生無憾的救贖。

父親與女兒的和解,戴倫巧妙利用文學作為媒介,同時強化宗教信仰中的救贖,可以不信宗教,但是信宗教的過程,信仰會在無形中達到救贖的力量,父親與女兒有非常多因為時間而產生的隔閡,即便不相信一個人可以為另一個人帶來救贖,但是自己的女兒不管怎樣永遠都會相信。

在《怪奇物語》飾演Max的薩迪辛克在第4季裡也處於類似布蘭登費雪的窘境,封閉自己的心靈,不再與外界連結,最後是靠朋友一次又一次的呼喊才掙脫過去的枷鎖重獲新生。在本片中,換她飾演給予救贖的角色,讓布蘭登費雪飾演的父親因為女兒的文字與聲音而重新站起來,以褪去肉體枷鎖的意象尋得救贖,這樣的角色互文其實頗有趣。

結尾的宗教意象與重新站起來的過程昇華全片,瞬間被逼出淚來,偉哉戴倫艾洛諾夫斯基,查理得到了救贖,布蘭登費雪也得到了重新再出發的勇氣,抱歉了柯林法洛,今年奧斯卡影帝我只服布蘭登費雪。

★★★★☆

#我的鯨魚老爸 #thewhale #布蘭登費雪 #薩蘭迪辛 #泰辛普金斯 #周洪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

3 ) 那些给五星觉得很壮观和同感深受的人,多多少少也是踩着人肉包子晒太阳的bt。

男演员辛苦了,只能说。

导演拍的很到位真切的感受出故事想表达啥,但so sad for anyone who wrote this story。继续沉浸在你那sad story sad character里吧,临终前给自己一切合理化找借口,如果确实杀死那条鲸鱼没有意义,那何必在这写的那么幸苦给自己找救赎??文艺糖果外衣来包装自己的恶心确实包装不了,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得承受并且意识到我们做选择造成的后果,以为自己big animal又怎么样?死前还不是得承担。 真的感觉是给洗白的片子,真的很悲哀,一点都不poor ,确实也有emotion,但不是poor animal好吗?自己做的选择,自己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明明知道男生是个教徒还要在教堂里和别人搞,利用自己是老师的关系和认知去让一个变态家庭的学生觉得自己恋爱了。将学生们的见识少和还在被束缚的状态想要挣脱定义为“纯真、真实”,实际上自己没有办法去有脸面对这个世界,甚至想改变的想法都没有。让我想起了这些年网上传的高考艺考培训老师和男女高中学生恋爱,还有更变态的我就不说了。在这些人洗白自己,告诉自己“啊,我只是大动物罢了,我很可怜”的时候,那些别他们伤害过的人呢,不可怜吗???把自己的一切都建立在压迫他人的身上还觉得自己可怜?

写这个故事的人多多少少脑子都沾点,还有那些给五星觉得很壮观和同感深受的人,多多少少也是踩着人肉包子晒太阳的bt。

4 ) 阿伦诺夫斯基《鲸》:拍成这样,可不可以?

同样改编自舞台剧、同样的一间房+极少外景,甚至同样的非正常主人公+三四配角,《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让安东尼·霍普金斯在奥斯卡上二次封帝,那么《鲸》能否助沉寂了十几年的男演员布兰登·费舍重返荣耀?

2020《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2022《鲸》中的父与女

如果最终的结果事与愿违,恐怕并不是表演上的问题,而是政治不正确的问题:布兰登·费舍穿戴假体、燃烧生命的伟大表演在有些人看来,怕是有奇观化展示性少数群体的剥削意味:

为什么要把男同性恋设计成一个270公斤的大胖子?还让他抛妻弃女,显得那么自私呢?看看《断臂山》或者《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达伦·阿伦诺夫斯基这不贩卖奇观、哗众取宠么!

其实《断臂山》或《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主角颜值也算“奇观”

我们先来说“胖”的问题,再谈谈“自私”。

这样的主角,可以不可以?

觉得镜头在查理身上辗转流连过多属于“猎奇”的人们,不妨这样去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很胖的人?有;可你为什么会觉得胖属于“奇”?因为你的目光不会在他们身上多做停留;那你为什么不好好看看他们?因为你生理上就嫌恶心。

真实存在的重达330公斤的苏珊娜·埃曼,她被誉为“世界最胖的妇人”

记得影片中那个彬彬有礼、每次都和查理打招呼甚至主动介绍自己的外卖小哥吗?按照一般的社会标准,他是现实生活中的好人、热心人,可当查理不小心露出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小哥的第一反应是怎样?——错愕、厌恶、转身走开。

查理还想勉为其难地跟小哥微笑致意

小哥的表情却一言难尽

符合社会标准的“好”、“热心”,在面对超出社会规范的肥胖时瞬间崩塌。

这一幕是如此地真实,让我想到电影《七宗罪》里,凯文·史派西毫不客气地反问布拉德·皮特:“那个恶心的根本站不起来的胖子,如果在街上遇见他,你和朋友会模仿他来取乐。如果吃饭时看到他,你会恶心得吃不下去。”

1995《七宗罪》

话虽恶毒,可变态杀手道出的,未尝不是普通人的心声——这就是来自人性的真相。

对于胖子的厌恶,甚至镌刻在人类的DNA里,想想看:在风餐露宿、朝不保夕的原始社会,倘若有这么一位胖子,多吃多占且不说,一旦与其他部落开战,非得拖累自己的整个族群。

真相自然没有人道主义的高调更好听。可是如果连直面真实都感到不舒服的话,抱持着这种“日子已经够苦了,我干嘛还要看这个”的犬儒心态,又哪有资格推己及人地断言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如此拍法是为了消费同性恋、讨好颁奖季呢?

就像查理反复地教导学生要真诚、真实地写作,可见达伦就是要逼你认认真真、仔细打量眼前这头“鲸”:

听他粗重的喘息、看他淋漓的大汗、随他硕大的身躯搭着助步器艰难行走、跟他一起张开大嘴狂吃滥嚼、瞧他重重倒在沙发和床上,宛如一车水泥被什么东西绊一下倾泻而出......

唯有将肥胖逼视到这种程度,才能略微体会到肥胖对肥胖者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镜头若不去亲近这具躯体,而是“远观不可亵玩”的“去奇观化”,我想知道:那些居高临下的“平等”和“尊重”的高调,又该如何通过画面来呈现呢?

至于说男主“自私”这种话,也充满了道德优越之上的轻佻。现实中谁又不自私呢?

在追求真爱与尽职守责之间,一定要选择后者吗?选择忠于自我后,将所有财产留给女儿弥补过错难道不行吗?查理为什么就得是个没有犯过错的人?他就和我们以及那些被我们彻底忽视掉的人一样不完美。

请慎言一个人“自私”,换做别人是他,可能大概率只会做得比他更差。起码,会留更多的钱给自己。

要我说,影片最大的政治不正确不在于查理的人设,而是达伦流露出的对基督教的蔑视:上帝非但没有救赎查理的爱人艾伦的力量,反而成为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艾伦的性取向遭到保守宗教家庭的强烈反对,艾伦因此自杀

影片中那个假冒传教士的年轻人托马斯也体现出宗教的无能和伪善:美其名曰救赎别人,其实只是缓解自己吸毒、偷钱、纯属废物的无价值感。当托马斯发现自己已被父母原谅、已无生存之忧时,立即停止“施救”,准备打道回府。

因此,查理才会对道貌岸然地说自己“不恶心”的托马斯展开步步紧逼,强迫他喊出自己的心声:“你真恶心!”那一刻,托马斯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究竟是个什么货色。

这并不是查理故意要让托马斯难堪,而是他想让托马斯真正认清自己:你只是一个该回到父母身边的小屁孩,不是真有什么宗教信仰,更不是真想帮助别人。

宁俗勿伪。做人还是该跟写作文一样:真实、真诚。

托马斯自然并不能救赎查理,反而是被查理“邪恶”的女儿艾莉所“救赎”(艾莉本来是要害他的,结果却弄巧成拙)。这样的设计有点犯忌:毕竟,美国还是一个清教徒创立的国家。

总之,这部影片对宗教的不信任姿态,加上远远不够完美的男同性恋人设,让《鲸》在即将颁布的第95届奥斯卡奖上恐怕很难有太大的作为。

纵观影片《鲸》先前在各大电影奖上的表现,也都是提名多而获奖少——只有布兰登·费舍拿了美国演员工会奖的影帝。

或许,我们还漏了《鲸》被冷落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这个主动寻死的故事实在太“丧”了,满满的负能量。

就是拍自杀,可以不可以?

很多观众都难以忍受被两个小时的灰暗、绝望和压抑勒到窒息,眼睁睁看着这个庞然大物无可避免地崩坏下去。据此也有影迷嫌片尾女儿救赎父亲的场景是强行拔高,过于“超现实”。

其实,这一幕和影片《摔角王》结尾兰迪纵身一跃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摔角王》同样有段极难修复的父女关系)。最终的那一跃,意味着主角已卸下所有心结,准备要迎接死亡。查理的“升华”完全是精神性的,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幻想。

《摔角王》和《鲸》的最后都是主角腾空而起

那假如砍掉结尾“我又站起来了”的超现实部分,整个故事就是讲述一个人想要去死,行不行呢?——为什么不行?

我信一条朴素的真理:当一个人真不想再活下去,就不会活。

我们无需从惨淡的现实记忆当中搜寻素材,即使是在“延长三倍生命”的电影中,这条真理也曾被触目惊心地反复诠释:

影片《远离赌城》中的尼古拉斯·凯奇,因为事业、家庭一切尽失而沉溺于酒精,他驱车前往拉斯维加斯,打算用几周时间将自己喝死。最终,在萍水相逢的妓女怀中,他如愿以偿。

1995《远离赌城》

就人设而言,凯奇饰演的本与《鲸》的男主角查理最像:一是爱他们的人也无法阻止他们执意要寻死的脚步;二是他们的自杀方式——不管“喝死”还是“吃死”,难度系数都极高。

绝大多数自杀者,总会寻求最直接、最高效的解决方式。这样既可以缩短受苦的时间,也可以防止中途后悔。而本与查理选择的,却是基于成瘾的慢性自杀,他们残忍地将身体一点点地掏空,仿若凌迟,直到形散神灭。

这种自虐式的漫长的自杀,非但不是对活着就会产生的痛苦的逃避,反而是义无反顾地拥抱它、强化它,试图与痛苦本身融为一体再同归于尽。这需要难以置信的强大意志力。

到了这种程度,一心求死的执念已然跟普通人的求生欲一样成为自杀者的本能。只有绝望到底的人,才能对细细品尝给自己带来毁灭的痛苦都感到麻木。

这就像“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想活而没法活,想死而不能立即死。

而“徐徐自食”不为人道的原因在于,相较其他自杀者,本与查理都怀有对他人和世界的强烈的亏欠,唯有通过对身体的无情惩罚来偿还。

与查理相似,《远离赌城》中的本也爱将“sorry”挂在嘴边

查理说,“我得确定我这一生至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为弥补对三个人的巨大歉意(前妻、女儿、逝去的同性爱人),查理选择一死,并将辛苦攒下的12万美元留给女儿。而这笔钱本来是可以替他续命的。

这让人想起威尔·史密斯在《七磅》中精心实施的自杀行为:因为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他的未婚妻和六名无辜乘客惨死在自己面前。虽说属于意外,但背负七条人命的事实就像一座大山压得威尔喘不过气。痛定思痛过后,他决定献祭自己的器官来救活七个素昧平生的人,这同样是场漫长而悲壮的自杀。

《七磅》中的威尔·史密斯选择“毒水母攻击”这一极其痛苦的死亡方式

在影片《21克》当中,造成娜奥米·沃茨一家三口遇难的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也是这种情况,出于对受害者家庭的愧疚,他主动找上西恩·潘,求对方赐自己一死。

《21克》中的名言:头脑就是地狱

以上几部经典“负能量电影”之所以让很多人光是回忆便觉沉重无比,未必只跟自杀有关。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主人公完全生活在过去,现在、未来对他们已不复存在。他们的死或多或少是为还清欠别人的——这就尤为令人痛心。因为事实是:欠下的就永远欠下了,即使用生命也无法偿还。

如果自杀的主人公没有负罪感,不需要“以命抵命”,整个电影的观感都会“积极”一些。

就像我们看哈维尔·巴登的《深海长眠》,甚至会为了巴登最终如愿进行安乐死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自由的生命不是生命”。爱,既然是双向奔赴的,那对全身瘫痪无法奔赴的人来说,爱便是错位、错误的(因为是单向)。巴登不欠他的家人什么,他的家人也不欠他。

《深海长眠》也涉及宗教对自杀的干预

还有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樱桃的滋味》,我们并不知道男主角为何要自杀,也不知他最终死了没有。但就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一样,我们的最大感受并不是悲观,而是达观。因为两位主人公更接近一种“形若槁木、心如死灰”的阅尽千帆、大彻大悟的状态。

《樱桃的滋味》的主人公到处寻找帮自己埋尸的人

欧维几次三番试图自杀未果

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够了,而他们自己也活够了。他们并不是非死不可,只是单纯觉得“没必要活”——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也更易扭转自己的头脑,意识到“没必要死”。

2015《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说回《鲸》中的查理,由于背负爱人因己而死的罪孽,注定没法像以上几位那样超脱——其实事实也可不这么定义:照丽兹的说法,由于严苛的宗教家庭背景,艾伦很早就对自己的性取向耿耿于怀。若不是查理给了他一段毕生难忘的快乐日子,他早就死了——但查理不这么看。

为什么查理要拒绝年轻人托马斯的救赎,是因为恋人艾伦的死而迁怒于上帝乃至对宗教失去信心吗?不。——是因为查理原本就不需要被救赎。

不需要救赎,可以不可以?

其实一个人压根不必“救赎”喜欢另一个人的结果——不管这人是男是女,也不论结局怎样。

嫌查理抛妻弃女“可恶”的观众不妨做另一种假设:如果查理始终向妻女隐瞒自己的性取向,与艾伦继续私下往来,欺骗难道就不是一种伤害么?如果你说,像查理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应该结婚,那查理岂不又会伤害自己的父母?

看到没有:无论怎么选,总会有人受伤;而无论怎么选,查理都会受伤。

所以说,当然要选忠于自己本心的选项。与心爱之人比翼双飞是本心,希望女儿有个美好的人生,不要落得跟自己一样下场当然也是本心。

自打妻离子散、爱人死后的那一刻,查理的心就死了。不管他这头“鲸”发展成怎样的庞然大物,早已是一具行尸走肉。

当临终的那刻到来,与其说查理在女儿的帮助下终获救赎,毋宁说是查理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救赎了女儿。

让我们仔细地看看,查理这四年来始终都心心念念并时时翻阅的女儿的作文:

“......鲸鱼没有任何感情,也不知道亚哈想杀掉它,它只是一头可怜的庞然大物。我也为亚哈感到难过,因为他觉得只要他杀掉那头鲸鱼,他的生活就会好转。但现实是残酷的,这一切于事无补......我知道,作者只是想将我们从他自己的悲惨故事中解救出来,得到片刻救赎。这本书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之后它让我为我所拥有的感到庆幸。”

就表面上来看,这段话似乎在指查理是“白鲸”,他的女儿是“亚哈”船长。因为亚哈曾被白鲸伤害过,因此他怀着强烈的愤怒满世界寻找白鲸复仇。亚哈对白鲸的猎杀,就如同女儿对父亲的恨意,她不单是恨父亲这个人,而且是在所有人身上都看到父亲的影子——“你教会了我:People are assholes。”

这已经不是青春期的叛逆了,能产生这样的想法,确实是“邪恶”的开端。但没有宗教信仰的查理,却坚信一件事:“People are amazing”。

查理明白,从“amazing”堕入“assholes”,女儿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根源,都在于自己。因此他才会对女儿讲:“你没必要恨这个世界,你只要恨我就好。”

所以,查理最后想做的其实“是将‘女儿’从自己的悲惨故事中解救出来,得到片刻的救赎”。他希望女儿能够记起,她自己写在作文里的话:“这本书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之后它让我为我所拥有的感到庆幸。”

每个人不该被别人的人生左右,哪怕这个人是你的至亲。人应当努力地求真,这就要想起自己最初的本心——这是查理教给自己女儿的最后一课。

当初查理选择和恋人艾伦私奔是忠于自我,他知道眼前这个愤世嫉俗、逃学打架的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女儿——她以为这是她想要的“自我”,她迷失了。

不只是对女儿、艾伦,也包括托马斯和自己的所有学生——查理也都一如既往地希望他们:做真诚的人,真实地活着。

即将殒命的胖子,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几个人。这样的电影难道真的很“负能量”么?

毕竟,身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最后可能会发现:终其一生,我们连一个人的一丁点都改变不了。

所以,再残酷的电影,相较于现实也是一种美化——除非你是对真正的“现实”有什么误解。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为什么我如此讨厌男主但他却让我泪流满面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男主和男主的女儿,甚至可以说对于整个剧本都不太喜欢。两个人自私的性格如出一辙。但是男主的演员演得太好,情绪太到位了,让人充满对于可怜之人的同情,最后电影院灯亮了我也还在抹眼泪。

起初的男主并不懂得什么是爱,于是和前妻一起生育一女,然而却在八岁遇到真爱后离开了8岁的女儿和妻子(这在我的爱情观看来太不负责任了)。在他的男友死后,他却又想重新和女儿建立连接。

吐槽一下女儿的演技,把teenagers完全标签化了,充满了尖锐的话语,仇恨整个世界,装酷,与外界格格不入,用奇怪的方式吸引着外界(异性)。她的性格除了最后一幕几乎没发生过转变,以至于最后结尾给父亲念essay的时候饱满的情绪过于生硬。

男主在他的男友病危的时候一直想要拯救他,这种对于拯救的执念似乎最后落到了女儿身上,他对于女儿的感情难以分清是对于拯救心爱之人的执念,还是只是因为爱?他永远在拯救别人,而Thomas,liz等身边人想要拯救他时,他却丝毫不想被拯救。“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是电影很重要的一句台词,男主没有拯救自己心爱的男友,甚至有没有成功拯救自己的女儿我也画个问号,他一直在告诉女儿“you are amazing,you are perfect”,但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来说,女儿知道自己很酷,不然为什么要在社交媒体上post那么多叛逆的东西呢?她觉得这样让自己显得很有性格,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我觉得女儿不需要被拯救。男主只是希望女儿往更加“正确的道路”上走。而女儿对于Thomas的拯救,完全出于意外。以女儿的性格,把那些录音、照片发给Thomas的父母,我觉得还是出于想要恶作剧,只是accidentally帮助了Thomas。

男主非常惨,整部片都让观众觉得他非常惨,当每一步行动都变得困难、情绪性暴食、呼吸困难变成生活中的全部的时候,任何人都会觉得这样一个人很可怜,男主的演员完美地把这一切演绎了出来,他真的演得太好了。(可是,他的妻子作为一个爱过他、为他生过孩子的女人,不惨吗?)

整部片有强烈的戏剧感,后来查了才知道是戏剧改编,所以演员们过于标签化的演技似乎也源于这点。另一个戏剧感极其强烈的地方是画面发生事件的场景,所有幕发生的地方都在主人公的家里,和家门外的场景,除了一些偶尔闪回的男主和前妻在海边的回忆。所以整部片充满了一种奇怪的压抑感,男主的生活被永远困在这间屋子,而且是他自己主观地想被困在这,就像他永远不想被人拯救的心。

这部片和主流电影很不同的一点是,没有强烈的“自我救赎”的故事叙事,而是告诉你主人公就是这样一直沉沦,直至死亡。而他身边的人似乎都被拯救了。

6 ) 庞然大物

如果说《鲸》(the whale)有什么隐喻,那就是在美国,这对儿同性情侣先后殉情。Alan死于宗教带来的不能承受的精神之重,Charlie死于故意吃垃圾食品带来的肉体之重。他俩一个是绝食而饿死的,一个是暴饮暴食垃圾食品胖死的。

护士Liz有句对白:宗教就像癌症。一旦传染你总挥之不去,这是她总结的哥哥Alan的死因。她目睹了Alan投河自杀后泡的浮肿的身体,也经历了Charlie死前三百磅的肉身。她痛恨新生教会,但却又看着一个年轻的善良的灵魂投入教会的怀抱。

这部电影有别于批量生产的政治正确电影之处在于它的隐忍不发,编剧惜墨如金,导演更是一格都不愿多拍,对于Alan,甚至只拍了一张小小的相框里他和Charlie的合影,其它的借助充满张力的对白,由观众自己想象,补充。这是二十一世纪的纽约,两人的悲剧与其说是制度的悲剧,不如说是个人的悲剧。正因为如此,这悲剧是普世的,不管你是不是同性情侣。“没人能够被救赎,没人能救赎别人,没人能救赎自己“,这种灰色是导演的底色,我还记得他在《梦之安魂曲》里让厄运自然演进到灭亡的从容。

这是部来自话剧的电影,场景简单至极,靠的是语言和冲突,各个人物纷纷上场,像在舞台上一样,从话剧到电影,不变的是它的核心,穿过同性情侣,肥胖,宗教,这些表象,核心是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误会与和解,心灵的沟通。Charlie的女儿Ellie是他唯一多活几天的理由,他加大工作量做在线课程,批改作业,吃最便宜的垃圾食品,攒了十几万留给Ellie。甚至在他心绞痛时只要读一遍Ellie八年级时写的Moby Dick的读后感就能缓解疼痛,安静下来。

Ellie拍了Thomas,录了他讲述自己在教会的遭遇,偷钱的经历发给他父母,并不是为了害他,而是为了救他,没人比她更清楚父母对孩子的感受,所以她联络Thomas父母时应该是确信父母会接纳他的,只是,Ellie也许不知道,把他送回新生教会的怀抱是不是真的救他。

那段Moby Dick的书评写的真好,说明她真的读了,也真的读懂了。人和人之间的心意相通是最难的事,她和Mob Dick的作者心意相通了,也理解了她的父亲Charlie。她只有十七岁,这非常不简单。不必多言,这肯定是编剧对《白鲸记》的感受,也许是他十几岁时的感想,这颗种子埋在心里,在他成年后长成了这部让他久负盛名的剧作。

Ellie的读后感里写道:

In the amazing book Moby Dick by the author Herman Melville, the author recounts his story of being at sea. In the first part of his book, the author, calling himself Ishmael, is in a small sea-side town and he is sharing a bed with a man named Queequeg.”

“The author and Queequeg go to church and later set out on a ship captained by the pirate named Ahab, who is missing a leg, and very much wants to kill the whale which is named Moby Dick, and which is white.”

“In the course of the book, the pirate Ahab encounters many hardships. His entire life is set around trying to kill a certain whale.”

“I think this is sad because this whale doesn’t have any emotions, and doesn’t know how bad Ahab wants to kill him.”

“He’s just a poor big animal. And I feel bad for Ahab as well, because he thinks that his life will be better if he can kill this whale, but in reality it won’t help him at all.”

“I was very saddened by this book, and I felt many emotions for the characters.”

在这本书中,海盗Ahab经历了许多困难,终其一生,只为杀了那只大白鲸。我觉得这真令人悲哀,因为白鲸没有情感,不知道海盗如此渴望杀死它。它只是个可怜的庞然大物。我为Ahab感到悲哀,因为他觉得只要他杀了Moby dick他的生活就会变好,但其实他的生活一点儿也不会改变。

“And I felt saddest of all when I read the boring chapters that were only descriptions of whales, because I knew that the author was just trying to save us from his own sad story, just for a little while.”

(读这些不厌其烦的描述鲸鱼的枯燥章节是我最感到悲伤的,因为我理解作者只是试图让我们从他那悲伤的故事中出来透口气。)

“This book made me think about my own life, and then it made me feel glad for my--”

7 ) 如果没有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那么关于这部电影的一切就都不成立

如果你真的没有做过功课,或者和我一样,只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按照语文老师的要求购买《白鲸》这一世界名著后囫囵吞枣,那么请往下看吧。

在浅浅浏览了一位名叫菲利普·霍尔的作家在赫尔曼·梅尔维尔诞辰200周年之际写的一篇文章(国内翻译版本)后,我择取了文章中他的几处表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白鲸》可能是第一部描写同性婚姻的西方小说。”

2- “实际上,《白鲸》整本书都是情根深种的梅尔维尔写的一封情书,收信人是他的英雄,纳撒尼尔·霍桑。他给霍桑写信道:‘你北方的根,深深扎进了我南方的魂。’ ”

3- “正如《大白鲨》的作者彼得·本奇力后期投入鲨鱼保护事业一样,梅尔维尔的作品可能亦有效——将鲸鱼重新塑造成特别的符号。他发掘鲸类身上最原本的美,如此这般。”

那么,现在你们能理解Ellie在八年级所写的那文章了吗?如果还不能的话,且听我细说。

------------------

第一部分:

"His entire life is set around trying to kill a certain whale. I think this is sad because this whale doesn't have any emotions, and doesn't know how bad Ahab wants to kill him. He is just a poor, big animal."

“他(Ahab)穷尽一生试图杀死这一头鲸,但我认为这很可悲,因为这鲸没有任何情感,也不知道Ahab究竟有多想杀死他,它就是只可怜的巨大生物。”

你是不是会因为Charlie的形象先入为主,认为他等同于Ellie在文章中描述的鲸?其实非也。而这一点,恰恰是我认为的影片最为高级的地方。这没有情感、一无所知、可怜的庞然大物,借由Ellie的文章,不妨说映射的是Charlie那具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身躯。

Ahab倾尽一生追杀鲸,将鲸视为他生命中的宿敌,这里的Ahab,才应该对应的是Charlie——他顽强对抗的正是自己的身躯,而这身躯是将食物视当作悲痛安慰剂所承担的“恶果”。众人因此厌弃他,而他也从未停止厌弃自己,没错,这身体便是Charlie将自己的灵魂从躯壳中剥离出来后、悲悯凝望着的“宿敌”,这很可悲,这便是“鲸”。

从我上文提到的第3点(“将鲸鱼重新塑造成特别的符号,他发掘鲸类身上最原本的美,如此这般”)以及Ellie的表述(“它就是只可怜的巨大生物”)中,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作者梅尔维尔和Ellie对于两个庞然大物的理解是达成共识的——

那,只是鲸,而那,又只是身体。

-----------------

第二部分:

"And I fell saddest of all when I read the boring chapters that were only descriptions of whales, because I know the author was just trying to save us from his own sad story, just for a little while."

我感到最为悲伤的,是那些无趣的、仅仅只是在描述鲸的章节,因为我知道,作者只是试图让我们从他自己悲伤的故事中得到片刻喘息,哪怕只是一会儿。”

从文章前段的表述中,我们看到,Ellie认为主人公Ishmael,就是那个和同性男子在教堂结婚的Ishmael,代表的正是作者梅尔维尔自己。此处,呼应我择取的第1,2点。我在理解Ellie和梅尔维尔之前,其实不大明白为何要采用“his(指author) own sad story” 这样的描述,这一"sad"究竟从何而来?“his own sad story”毕竟不同于“his sad story”,一个own,无疑将sad衍生到了作品之外。不过现在,大抵是明了了——

你只需感受一下发生在Charlie身上的一切就好,同Ellie一样。倘若感受者的想象力足够柔软,那个200年前就能描述同性婚姻、讲述“抗争心魔”故事的作者,怎么不会让她大胆联想这背后的一切,并且为之触动的呢?

-------------------

第三部分:

“This book made me think of my own life, and then it made me feel glad for my...”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生活,而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

我们知道,Ellie的文章在文中被复读了多次,但是最后的这句话,从来都没有被说全过。第一次,当Charlie要求Thomas为自己读文章之时,也是一到 “feel glad for my...”之处,便戛然而止。

Charlie对于Ellie说:“这篇文章是我所到过的最好的文章。”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Charlie何出此言?

在没做功课之前,这篇文章给我的感受是溢满的无奈和悲凉,看到中途,当鲸这一庞然大物与Charlie的身形在形象上重叠,我会下意识地认为,它在表达一种直入云霄的悲怆的哀嚎,正如鲸的叫声一样。但是(划重点!),如果仅以上是你所感受到的全部,那便错过了打开全片核心的钥匙。

影片末尾,Charlie努力走到Ellie面前,而此时,Ellie恰恰读到文章所能展示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and then it made me feel glad for my...”,紧接着,Ellie抬头,画面是金色的,二人相视一笑。当时的我,脑中霎时有一根弦绷紧了,等啊等,等到演职人员表滚动完了,也没有等到这在影片中“三缄其口”的内容。

那么这里,我大胆猜测,“feel glad for”的对象,定是关于Charlie的。

“最好的文章...”

“你很美丽...”

“我找不到比你更优秀的女儿了...”

“你在意别人...”

以上均为Charlie对于Ellie的描述。你以为这是一个满怀忏悔的父亲通过对女儿浮夸的赞美来寻求内心的安慰?

不!以上所有的赞美,我想均源于Ellie八年级时的那篇文章,故而大胆猜测,那是一篇给予Charlie最为有力的慰藉的文章。其中,Ellie置身关于《白鲸》的主流解读和评价之外,嗅到了源于作者梅尔维尔的悲伤的故事,而她因此想到的自己的生活,那自然是关于Charlie的。从梅尔维尔的悲伤中,她感同深受,并她很自然的将梅尔维尔的《白鲸》与关于Charlie的一切重合。

梅尔维尔为什么要大段大段描述鲸?也许大脑需要“空白”的时刻,让读者在自己表达的悲伤之中得到片刻喘息。Charlie为什么暴饮暴食,自暴自弃,将自己变成一个“遭人唾弃的庞然大物”?也许同样,是为了从自己深陷的悲伤之中得到片刻的喘息。

(题外话:上面这一点,几乎是所有暴食症患者具备的共同点。片中其实有一句特别让我触动的台词,就是Mary对Charlie说,“你那种乐观,很讨厌”。对于这个“乐观”,我只想说: He’s not. 没有暴食症患者是真正乐观的,这只是你看到的乐观。Charlie just, sees people.)

Charlie说:“你不觉得,其实人根本不可能不去关心别人吗?”

所以,能写出这样文章的Ellie,在意Charlie,理解他的一切。正因如此,无论她给人呈现的样子多么asshole,Mary口中的她是多么evil,Charlie依旧肯定她的美,肯定她内心深处对别人的关心,因为,Ellie的文章是给予Charlie最为美好的一道光,如果她能理解他,那他也一定会倾尽所有去理解她的一切。

你们有没有发现,Ellie冲Charlie抱怨发泄时,一直针对的是Charlie对于她的抛弃,缺席她的成长,实际上从未真正抨击过他目前的身材和长相,他对Alan的爱情?反倒是Charlie表现出来的的自责和自弃:你怎么会希望拥有这样一个形象的人参与进入你的成长呢?

Thomas怀抱着自己特有的同情心,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帮助Charlie, 但是他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仍旧认定Charlie的同性之恋有罪。披萨小哥Dan怀抱善意关心Charlie,但是当他看到那庞然大物的一刻,那种嫌弃的神情依旧跃然于脸上。两人的关心是的确存在的,但是,他们同Ellie不同,事实上两人分别对于Charlie的身材和性取向抱有成见。这三人形成了非常绝妙的对比。

Charlie说,你不觉得人不可能做到不关心别人吗?我想要加一句,人也不大可能不judge别人。既然如此,我没必要批判Thomas和Dan。果片中存在一个没有judge别人的人的话,我想那就是Ellie。既然如此,我想,在那么多人都认为Ellie很糟糕、无可救药之时,Charlie愿意站出来,维护Ellie,尽管这丫头同样对自己“恶语相向”。他不会因为这些jugde 她,正如她从来没有judge自己一样。

也许Liz同样是Charlie生命中的一道光,但是这和Ellie不一样。简单来说,Liz更像是在反复舔舐着伤口,和同病相连的Charlie抱团取暖,但其实,循环陷于悲伤中,并不能拯救你。因为,拯救你的话大多不是“你很可怜,我很同情你”,而是“你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我知道你是什么样子,给我起来!”

所以,抱歉Liz,一切钱都是给Ellie的,不会留下来改善你和我的生活亦或生命。这会让我觉得,我这辈子唯一做了一次正确的事情...

布兰登·费舍拿小金人时候的发言道,当你身处深海之中,能够拥有勇气的站起来朝着光亮行走,那么美好的事情会发生的,诚然。

可我还是想加一句,黑暗依旧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到最后一刻依旧悲伤的原因。

后话:

有点想磕Ellie和Thomas,嗯,突然就没戏了。

《白鲸》的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死于心脏肥大。

8 ) 过气男神,史诗级大逆袭……

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

杨紫琼主演的《瞬息全宇宙》横扫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7项大奖。

重磅表演奖项中,唯一旁落的就是影帝桂冠。

今年54岁的布兰登·费舍凭借增重+特效化妆,展现了一个重达272公斤男子人生中最后的一周。

脱胎换骨神演技,带来无穷无尽的震撼与感动。

今天就来说说这部——

文学教授查理在女儿8岁时出柜,并爱上自己的学生。

为了追求真爱他抛妻弃子,但幸福日子没过多久男友就去世了。

查理陷入绝望之中,同时袭来的还有曾经抛家弃子的深刻愧疚感。

心态垮塌后,查理患上了饮食失调症,自暴自弃地吃成一个“肉山大魔王”。

即便各脏器已经濒临崩溃,心脏随时可能衰竭,但查理还是无法停止疯狂进食。

在一次心脏病发后,他想起自己还有最后一个使命必须完成。

查理决定与九年未见的女儿联系,修复父女关系。

这是一个关于自暴自弃、自我认同、赎罪、弥补的故事,它深刻、动人、写实,通过肥胖症患者的心理,细数那不为人知的遗憾。

开篇观众就知道男主只剩下一周的寿命, 字幕中“星期一”、“星期二”这些再平凡不过的日期,却在此刻变成死亡倒数。

这一周内,我们看尽了他因肥胖而面临的生活不便、歧视和健康问题。

心病的折磨和生理的痛苦都让人不忍直视。

即便世界偶尔对查理释出善意,但往往下一秒就会残忍收回。

出于自闭,查理总是让披萨外卖员把食物放在门廊,天长日久外卖员开始关心起查理。

结果在目睹查理真容后,丢下一句“我的天”就落荒而逃。

虽然饱尝心碎的痛苦、肉体的磨难,但看似消极厌世的查理却带着真挚回望生命中的所有人。

在他那纯净温柔的眼睛里,似乎没有绝望只有希望。

在生命苦痛之外《鲸》讨论了人的同理心,那是不论外表、背景或信仰,人与人之间本能的羁绊与关怀。

年轻传教士尽管知道他的同志身份,也曾被查理的朋友驱离多次,却仍希望能在他最后的日子帮助他。

查理的女儿虽然满腔愤怒,却不断回到查理的公寓陪伴,即便她难以原谅父亲曾经的过错。

已故爱人的妹妹把查理视为至亲,她理解查理的痛苦,即便不忍他暴食伤害自己,却还是带给他最喜欢的食物,静静陪他走过最后的时光。

《鲸》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电影里的每个人都在等待着被救赎。

最后,影片并没有选择让一众正常人拯救查理这一位失常的病人,反而让查理打开女儿的心结,让水火不容的母女有了和解的可能。

既锐利,又兼具抚平伤痕的细腻,赋予边缘群体自述的机会。

而不是以励志的减肥主线,穿插克服障碍的狭隘叙事结构,加上取巧意淫男主的肥胖臃肿,最后满足大众对正向成长的病态执念。

拒绝妥协、讨好的态度,正是本作让人敬佩的原因。

在剧作上,《鲸》也是一部缜密的作品,堪称单一场景拍片的教科书。

原作是塞缪尔·D·亨特创作的同名舞台剧,全剧只有6个角色,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间屋子里,电影版请到原作者亲自改编剧本。

之所以用《鲸》做片名,首先是男主庞大的身躯在外观上的相似,其次是因肥胖产生的呼吸道哮喘、啰音,与鲸鱼的低鸣互相呼应。

二者看似庞然大物,但其实没什么杀伤力,通过不断回荡的旅程找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强调《白鲸记》这个关键书目,电影以奇观式的角度呈现查理硕大苍白的体态。

视觉上舍弃了常见的宽银幕画幅,全片以接近正方形的1.33 :1画面比例拍摄。

镜头强调男主过着极度狭隘生活的同时,也刻意让他在画面中看起来更为巨大慑人。

擅长心理惊悚题材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以近似肉体恐怖(body horro)的方式呈现查理罹患肥胖症的外形,将常人对肥胖的恐惧用病态甚至畸化的硕大身躯体现,创造不适感。

片中一幕刻意将摄影机放置于低角度,拍摄查理赤身裸体并缓步前进的画面,搭配诡谲如同怪物出场的背景音乐,达到怵目惊心的观影感受。

除了视觉上的分量,在音效上安排了数首磅礴的配乐,在查理步行、胸闷以及悲痛时插入,打造全方位的沉浸感。

观众仿佛是在浪涛中前行,随着剧情发展左摆右晃,再加上顺畅的场面调度,让环绕于狭小平房的故事充满着张力。

由于本片的场景非常之少,在没有任何大场面、华丽特效的情况下,故事的重心完全压在男主布兰登·费舍的演技上。

为了饰演查理,布兰登每天得花六小时化妆,穿上重达300斤的人造皮装,光脱下这套妆造就得花上整整一小时。

这套特殊服装让布兰登在拍摄过程中吃尽苦头。

由于这套装备完全不透气,道具师只能在皮套下加装类似赛车手的冷却冰衣,冰衣上布满管线,可以让凉水在里面循环流动进而降温。布兰登说他每天都要融掉七、八大袋冰块。

在着装完毕后,从化妆室走到影棚大约70多步的距离,得靠一名壮汉用推车移动他。

因为每场戏拍摄的内容不同,布兰登身上需装备50到300斤不等的额外重量,所以身旁必须四、五人随时待命,协助他站立、坐下、补充水分、更换他背后的冰袋和管线。

片中查理的健康每况愈下,特化团队准备了几组肤色渐变的手臂、腿部和身体部位,以反映角色的躯体状态。

而脸部的人造皮无法重复使用,在拍摄期间特化团队必须每天准备新的人造皮。为了显得更加自然,布兰登面部的人造皮和毛发都是一根根手工贴上,之后再进行人工修剪。

层层重压下,片场表演的布兰登几乎等同于受刑。

每天收工时将脱下皮衣后会感到头晕目眩,片中饰演女儿的萨迪·辛克(《怪奇物语》中的Max)说两人在拍摄期间几乎没有聊天,“他的特殊服装太热了,所以在拍戏空档,布兰登总是被迅速带到有空调的帐棚内,避免中暑晕倒”。

所幸,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布兰登凭借“毁容级的演出”勇夺奥斯卡影帝,本片在威尼斯影展首映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6分钟。

而布兰登这次带给人们的感慨,其实不只是电影本身,还包括他真实的经历。

他几乎与片中男主一样,充满了纠结的选择跟自我悔恨,最终仍想奋力一搏,在黑暗处找到光,用爱救赎。

《木乃伊》系列中的布兰登堪称up的童年男神。

演艺生涯本该顺风顺水,结果却惨遭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前主席菲利普·博克性骚扰,拒绝潜规则遭到业界封杀,加上母亲过世、离婚等众多打击,演艺事业开始走下坡,他的外貌、身材和健康状况也跟着恶化。

有近7年的时间,布兰登经常进出医院进行脊椎、膝盖、声带等多处大大小小的手术,以治疗他在拍摄《木乃伊》系列造成的损伤。

女主蕾切尔·薇兹曾透露,当年他甚至在片场停止了呼吸,最后靠CPR捡回一条命。

之后只能在小成本电影中混口饭吃。

导演为了把《鲸》搬上银幕筹备了近十年,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知该找谁出演。

试镜的明星情绪都不对,找来的肥胖症素人专业性不行……

直到某天,他看到一部巴西独立电影的预告片,布兰登在里面演了一个小角色,才想到邀请他。

沉寂多年后,布兰登挺过了恶意中伤的评论,终于重返大众视野。

本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除了那些能量丰沛的角色诠释、张力戏码,在穿透奇观外皮的凝视、建构深刻之外,更投入足够深邃的人文关怀。

除此之外,《鲸》更照亮了许多深陷同样处境的人,包括布兰登自己。

正如他在赢得美国影评人票选最佳男主角奖时,说的那样——

“我想让你知道,如果你也可以站起来,往光明前进的话,好事会发生的。”

那些感觉正在黑暗漩涡中挣扎的人,

任何时候,请别放弃自己。

短评

全程心疼利兹,亚裔,被收养,因为信仰被养父抛弃,哥哥被抑郁症折磨她照顾直至哥哥自杀,哥哥的爱人查理因为哥哥的去世暴食肥胖生病无法出门她照顾,她学的护理仿佛是为了他俩而学。然而查理只为他的女儿存钱,利兹心疼查理无钱看病她的车出了问题不去修一人提着查理的日用品在雪地里艰难行走,她承受着哥哥离世的痛苦,承担着哥哥爱人的护理重任,并即将承受查理的死亡。然而她还是心软放不下查理,最后赶来看他,甚至为他带了赛百味。查理有她这个朋友真的一生所幸。

5分钟前
  • 简妮特的炒饭
  • 推荐

真的边看边感叹怎么可以这么惨,但是这可能才是现实中同志群体里一部分人的真实状况?同志群体看似光鲜亮丽,instagram上刷到的永远是肌肉丰满的年轻美男子和美到不真实的夫夫。可是我们看不到的是更大一部分外貌并不出众,生活并不那么幸福的人,他们可能像Charlie这样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被生活的困苦磨平了棱角,丧失了追求幸福的动力与能力。这个角色的对现实的极端化与戏剧化处理,与此同时Charlie也是活在悔恨自责中、不幸福的、寻求救赎的人的集合体,现实到令人胆寒和害怕。所以这个角色给Brandon Fraser再合适不过了,他和主角Charlie一样经历了太多起伏,事业受挫之后身材也走形,这个角色就是他的回归和救赎之路,给他鼓掌。

10分钟前
  • VincentP
  • 推荐

单一的场景让戏剧改编的本色展露无遗,但是想到主人公特殊性,这样的单一又说得通。剧本很厉害,一个不想被救赎、也不想被原谅的孤独灵魂,在选择结束生命之前,被动地与自己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一一和解(至少我个人愿意理解为和解)。电影看到最后,你很难不被前面堆积的情绪所刺激,再加上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十分到位,更是推波助澜的让人感动的一批。

13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年度最佳节食餐单,看完一部起码少吃两顿……

1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达伦在交出了2010s最叛逆的电影之后,这一次则完全臣服于主流审美,这倒没什么问题,但全片都是毫无惊喜的陈词滥调对于达伦来说或许就是个问题了。片尾煽情过火,音乐使劲往上顶,硬要拔向一个更高的情感层级,真的太过刻意了。演员调度方面让可活动空间形同一个戏剧舞台,在特定的表演区被叫住或中止动作对应的是演员在台上的走位记忆点。特效化妆有很大的功劳,毫无疑问帮助了演员表演。@Venezia79

19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还行

达伦再度交出探究人物心理幽微的一出好戏,以布兰登·费舍饰演的Charlie为核心,编织起他与同性爱人、爱人的姐姐、前妻、女儿、邻居之间的扎实的人物关系网,并借助对“宗教”“神性”与“人性”的反思甚至批判,令他们之间的互动时而荒唐讽刺、时而令人扼腕。尽管故事场景几乎发生在室内,剧本也脱胎于戏剧,但精准的场面调度消解了过度舞台剧化的干瘪,最后的结尾则更添一笔魔幻色彩。布兰登·费舍奉献了从影以来形象最为突破、颠覆的角色,哪怕只能全程坐在沙发上表演,也能够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递出一个濒死之人的绝望、回顾自己一生时的愧疚以及对他人看到自己真实样貌时的担忧。过重的体态令他的肢体表达呈现出全新的风貌,哪怕是最简单的弯腰动作都要耗时许久,充满心酸。

20分钟前
  • 胖胖Panda
  • 推荐

男主真的演得太太太牛逼了,他的眼神和一直在说sorry的状态真的让我觉得闻到了将死之人的腐败味道。全部室内场景的群戏的确很有舞台剧的影子,但是每个人物都蛮有料的。最后和女儿的对手戏我都完全看不进去女儿在干嘛,就看着他每一个动作就能哭晕。(一边擦眼泪一边赶船也的确搞笑)

21分钟前
  • 十杯牛奶
  • 力荐

像是另一种画风的《单身男子》,在极致孤独的时光里把绝望转化为实体的脂肪,用富有仪式感的慢性自杀祭奠挚爱。与单男的忧郁不同的是《鲸》更显悲怆,极力渲染不愿被拯救的哀痛和巨物陨落的悲壮。达伦出色的室内镜头调度和布兰登费舍的精湛表演相得益彰,几段查理起身、暴食的独角戏里他如同化身追逐白鲸的亚哈船长,也是那头被当做猎物的白鲸。信仰与凡爱的对立、亲情与怨恨的矛盾如明暗分割的灯光在脸上相对。但父女线实在是刻画得过于粗糙直接,达伦像是清楚这一段即短板又重要,用力过猛地一遍遍强调那句“You are amazing”,过分地煽情反而损耗了我前半段积攒的情绪,当查理在女儿的读书声里站起来,企图把巨物之死烘托得温情而壮烈,给夸张沉重的脚步特写时,我脑子立刻浮现出“假”字。

26分钟前
  • Gordon
  • 推荐

奥斯卡最佳男主要是不给Brendan 给 Austin Butler的话,我连夜开车去好莱坞扭断小金人的头。

28分钟前
  • 一只出格君
  • 力荐

人生中遇到的多数人都很像那个送披萨的,看到洋葱中心就转身离开。从头到尾哭了可能有五次,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30分钟前
  • 凡卡
  • 力荐

people are incapable of not caring

31分钟前
  • Ryan
  • 力荐

达伦在拍另一种恐怖片。角色身体以及房间散发出的腐朽与破败感,真是太让人难受了。影片也努力做到以影像传递各种触感了。其实是很挑战的一部电影。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37分钟前
  • BADPRESIDENT
  • 推荐

2023.1.31巴塞罗那Phenomena。7.5。Do you have the feeling that people are not capable of not caring?庞大而柔软的男主角身陷沙发中就像一头搁浅的鲸。暴食自毁的他怎么会是前妻嘴里“永远乐观”的人呢?他自身就已经是一个黑洞。他的死仿佛鲸落——回归大海,创造生命绿洲。就本人而言其实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叙事像主角一样虚弱而过分理想主义,在Darren Aronofsky的作品里规矩得像老师布置的作业。怎么回事啊?阿伦诺夫斯基,朴赞郁,阿莫多瓦,导演一老叙事就会变得平和吗?故事是拯救和治愈,但现实其实是披萨小哥惊愕中带点厌恶的表情,是夜校课程学生皱起的眉头和恶意的笑容。Ps. mark赫尔曼的《白鲸》。

40分钟前
  • CuriosaMente
  • 推荐

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作者始终以一种猎奇的目光凝视人的丑陋和悲惨,这令我非常不舒服。拿掉男主奇观般的躯体,其实只是个相当一般的故事不是吗?男主似乎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一座丰碑,用这座狰狞而巨大的丰碑来压倒性地彰显自己荣耀般的苦难。而我认为苦难遍地都是,大部分人承受了苦难却根本不会有什么丰碑。我最讨厌的部分是男主一直说amazing amazing。Come on, I live in California and I’ve heard enough of this B.S.

41分钟前
  • phoebe
  • 还行

拼死吃披萨和竭力站立起来一样燃。

43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误入媒体场的我在一群拿着纸笔的媒体人里哭成泪人 我们不允许自己得到救赎 只要他不开门 外面永远是阴雨天

48分钟前
  • Kimwoon
  • 力荐

从未想过吃会是如此悲壮的一件事。如果鲸鱼真是无情生物,他又怎会一心吃死自己?“鲸”和“单身男子”同样是关于同志的有序死亡,但阿伦诺夫斯基比汤姆 ·福特更加内敛,探索的是照亮幽暗人心的一点微光。布兰登·费舍贡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让人恍惚相信他就是那只叫Moby Dick的白鲸。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2023top10入围。“当我阅读无聊的章节时,我感到最难过,那只是对鲸鱼的描述,因为我知道作者只是想尝试,为了把我们从他自己的悲伤故事中拯救出来,就一会”。男主鲸鱼般的身形、肢体、气质贡献出2023年至今我的观片中最棒的表演。密闭的空间内充满着忧郁的悲伤的压抑又绝望的氛围,一个失去男朋友的父亲、一个父亲缺席的女儿、一个妄图找到情感寄托的女人、一个逃避生活的孩子。四个人在不透风的房子里上演着年度悲剧,没有人的幸福的,大家都像鲸一样,绝不选择救赎自己,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里,混沌的活着,直至死亡。

56分钟前
  • 茗政.
  • 推荐

油炸食物是治疗我疼痛的氧气,也是杀死我的毒药。你的作文是阻碍你毕业的原由,却是救赎我的宗教。原本以为杀死那头鲸鱼,人生就会变好。却变成向命运乞食的乌鸦,摔碎了求生的骨碟。人要为过去赎罪,这是上帝对人间的惩罚。人无法漠视彼此,这是人类最接近的神性。读你的文字,让白鲸直立,让爱永生。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