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时期,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3年6个月,最终生下一个肉球,肉球中跳出一个伶俐可爱的男孩。李靖原当他是妖孽欲杀之而后快,幸太乙真人前来收之为徒,赐名哪吒,并赐以乾坤圈和混天绫两件宝贝。某年,天下大旱,甘露未降。哪吒和家将到东海洗澡玩耍。他用混天绫搅动海水,撼动龙宫,惹出巡海夜叉李艮和龙王三太子敖丙。几番言语不和,哪吒杀此二人,由此闯下通天大祸。四海龙王齐聚陈塘关索命,为救一方百姓,哪吒决定交出生命…… 本片根据《封神演义》故事改编,并荣获1980年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1983年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8年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和宽银幕长动画片奖。
有诗曰:
金光洞里有奇珍,降落尘寰辅至仁。 周室已生佳气色;商家应自灭精神。 从来泰运多梁栋,自古昌期有幼燐。 戊午时中逢甲子,慢嗟朝野尽沉沦。
哪吒出生的场面就给了他一个传奇的开端,但传奇的成就却是因为他的自刎,与重生。这里先把重点放在重生之前,出生的异常给李靖的忌惮埋下伏笔。拜师之后,初获法宝的喜悦,已经成长的哪吒依然有孩童天性,俨然是小大人,接触到世事却依然不懂世故,包括打死龙王儿子和后来大闹龙宫再打一通。正是这种骨子里的不服输的劲也唤醒了观众的斗争意识,而且为民牺牲这种大无畏精神也很有象征意义,哪吒的形象是很有认同感的。 其次是被逼自刎这一情节,故事的升华从这开始,悲剧情节是让人记忆并产生强烈共鸣的,也是从这里,我们才意识到,哪吒承受的太多,横冲直撞又让人心疼。
重生后的哪吒不只是躯体的重塑,还有心智的重塑,他找龙王报仇,为自己讨回公道,他已不欠父母,带着新的躯体,带着更强的力量,做自己想做的事。
至此,不由得想念那个勇莽却也可爱的少年。可想你时,你在天边。
又看了一遍1979年的《哪吒闹海》,又一次热泪盈眶。人老了,越容易被人世间的真情打动,年轻时反而麻木,误以为那是坚强。
哪吒形象自古就有,到了明代,许仲琳写了《封神演义》,哪吒的形象于文献中清晰起来。令人震惊的是,我大学时读到《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根本就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凶神。他的人生观就是人若犯我,我必杀之。而且哪吒为人极其狡猾、善于说谎。其中不为人知的是,哪吒除了金刚圈、混天绫、红尖枪、风火轮等等兵器之外,还有一样法宝,就是金砖,对,你没看错就是金砖,而且这玩意是他妈一个暗器。小说中,只要哪吒打不过了,就掏出金砖暗算,“呼”的一板砖飞过去,对手瞬间懵逼被干倒在地,哪吒他哥木吒就曾被金砖一砖撂倒。现在想来,明代许仲琳应该是用金砖暗喻社会上的金钱贿赂手段。实在打不过的人,用钱贿赂,就能搞定。小说中的哪吒狡猾凶狠讲义气, 为救父母选择自刎 ,先去一臂,后自剖其腹,刳肠剔骨,非常血腥。《封神演义》这部小说黑暗血腥,非常精彩值得一读,但这里讲这些是为了引出79年版《哪吒闹海》。79版《哪吒闹海》去除了《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暴戾狡猾之气和血腥描绘,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巨大戏剧性的光辉英雄伟大故事。《哪吒闹海》简洁而不简单,其中奇妙之处就在于这个剧本所蕴含的巨大戏剧性,也就是英雄的伟大矛盾。这是《哪吒闹海》之所以这么成功的秘密。
文革过后,改革开放,中国电视电影史迎来了它最开放的年代--80年代(包括后续一段时间,但统称80年代时期),在这个年代,你可以拍露点镜头,最经典的莫过于86版《西游记》里水池中露点的蜘蛛精;在这个年代,你可拍阴森恐怖的《黑楼孤魂》1989(大陆恐怖片No.1)、《圣保罗医院之谜》1990;在这个年代,你可以拍血腥暴力的《封神榜》1990;在这个年代,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可以走进故宫拍《末代皇帝》1987;在这个年代,你可以拍反应阶级矛盾的动画片《哪吒闹海》1979、《天书奇谭》1983、《葫芦兄弟》1986、《葫芦小金刚》1989。
除去绚烂多姿的美工、气势磅礴的配乐,《哪吒闹海》最振奋人心的是悲壮的英雄气概。在《哪吒闹海》里的官僚主义作风下,下有被压迫吸血的百姓,上有胆小怕事的李婧、吃童男女的龙王以及无所作为的那个天,这样的环境下,中间必然孕育而生哪吒这样的革命英雄。
他可爱,海边洗澡嬉戏;他强力,混天绫金刚圈;他善良,为救百姓怒打夜叉;他勇敢,敢抽龙筋暴揍龙王;他天真,信了狡猾的龙王;他孝顺,被父亲收去法宝捆绑还要自刎谢罪。让我们重现整部戏里最悲壮、最催泪的戏份:英雄末路。
哪吒心一横,咬了头发,拾起宝剑,腾空而起,对着龙王 吼道:“老妖龙,你听着,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许你们祸害别人。”随即回头对李靖道:“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哪吒昂首怒吼:“师父!”横心自刎。
英雄已去,不甘问天。沉重倒下,灵鹿涕泪。
后续的事,只简单交代即可。宝莲重生、三头六臂、大仇得报、驾鹿而去。
宝莲重生后的哪吒,有三头六臂的本事,又得到师父赠的红尖枪风火轮,功力更上一层,直接翻江倒海,怒闯龙宫,杀敌报仇而去。但在这结局之前师父说的话才是点睛之笔。哪吒重生后哭着跑向师父,含泪喊道:“师父!”眼中似有千万委屈,他的师父太乙真人对着重生的哪吒只微笑着说一句:“你长大啦。”一语双关。师父支招哪吒去南天门拦住告状龙王,料定龙王狡猾,哪吒宅心仁厚,面对求情敌人必心慈手软下不了杀手,事后必遭龙王算计,李靖胆小定会出卖哪吒,哪吒孝顺,气数必尽。太乙真人城府之深、算计之远、令人胆寒!哪吒之死是太乙真人一手安排的成长之路,是、也必然是、也必须是的英雄之路。
太乙真人要让哪吒疼、要让哪吒恨、要让哪吒饱受人间之苦、看清人间冷暖、铭记人性卑劣。太乙真人知道,爱能让哪吒强大,但不能让哪吒成长,也不能让哪吒伟大。
何谓成长?一要怒打落水狗,全面歼灭;二要理智清醒,不被人情束缚;三要脱胎换骨、神功大成。赶尽杀绝、理性至上、本领高强。原来英雄是孤独,英雄不是人是神。人有感情,就有缺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英雄大成,有最广大的群众支持,父子关系已决,亲情也不能阻挡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哪吒成了Michael mao。
《哪吒闹海》有伟大的戏剧性,其中神秘伟大的矛盾就是人有情则无伟业,神无情则伟业成。我们庆幸哪吒宝莲重生、法力神通;我们欣慰哪吒大仇得报、驾鹿飞天。可我们不知道为何倏然间觉得眼前的哪吒如此遥远而陌生,心底为何一种酸楚之感油然而生久久缠绕心间。
因为我们都知道,哪吒已经死了。作为人的哪吒确确实实地死了。有情的朋友已经死去,无情的领导获得重生。
英雄的剧本从来只有一种,死而复生。耶稣如此,哪吒如此。
水墨的风格,色彩的运用,行云流水的镜头切换,让那种独属于中国的美感,更加凸现了出来。这部动画电影,可能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一部。想来几乎每一个成年人,年幼时大多也都有看过。
哪吒闹海的传说,更是有着革命的意义在内。或许是审美驱使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然远离和无法接受了这种原先的本土之美。近年这种类似的画风,也只有动画电影的《宝莲灯》了吧。不过我想,总有一些追忆,可以于其画面中找回。
太无聊了,又看了一遍哪吒闹海,这可是1979年版的哪咤闹海。虽然2019年的魔童降世哪吒,血赚了50个亿,对比来看,我不会再去重温19年版哪咤。19年版的完成度也挺高的,不过他的精神内核那一套,已经不是中式家庭会有的了。包括白左附体的爸妈,搞笑不严厉的师傅,这都是中式社会根本不可能有的。
79年版的哪吒闹海,哪吒的家庭是非常标准的中式原生家庭,孩子的家庭背景是不错的,属于标准的根正苗红。家里的配置就是标准的柔软慈母,不苟言笑一言九鼎的父亲。
哪吒一出生,我就觉得这个父亲非常可怕和暴君似的,听说妻子生了一个肉球,父亲拿着一把剑来,准备把孩子杀了。
父母对孩子的生死大权有绝对权利。并且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身体是自己给的,孩子没有任何隐私。
不过李靖就像是传统的父亲,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出人头地,给孩子找了一个好老师。这里老师的形象太乙真人就很传统,他不是那种追着你屁股跑像幼儿园幼师一样的老师,中国传统的老师就是那种很高冷的,喜欢点化学生,不会像填鸭似的教学。所以在动画片里就给老师加了一个浮尘,老师每次做法晃动浮尘,其实就有一种点化的意味在里面。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太乙真人其实比李靖来说更像一个父亲,起码更像监护人。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这种程度上来说,李靖更像是验收成果的甲方。
封神演义作为原著里面哪咤的形象不够,正义不够立体,实在是太魔性,因此79年的故事,做了大幅度的改动,哪吒的动机更像普通孩子。在哪吒“得罪人”以后,李靖是如何做的,在原画里,李靖直接下令,把自己的儿子绑起来,留着备查。。
龙王来李家找说法,怕得罪人的父亲怎么说的?“逆子!父母骨肉养了你,你反而连累父母!留你何用?”这里,李靖第二次举了剑准备鲨孩子。
当然,怎么来说也是自己的孩子,李靖也下不去手,所以他晕了。因此,这里才会有我们很熟悉的哪吒自刎。
这里哪咤削骨还父,剜肉还母,从此与凡人李家一刀两断。
除非死亡,在中式家庭,我们无法和原生家庭割离。但是只要你一天还在这个家里,父母有权对你生杀予夺。这就是最窒息东西。
所以说,当哪咤喊出一句“绝不连累你们!”把父母给的东西都还给了他们,能引起多少孩子的共鸣?在传统的中式家庭里,有多少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我们为了你如何如何?有的家庭甚至把给孩子花的每一笔钱都给孩子算到。以至于孩子后期长大,对父母已经谈不上是“爱”,反而只是“孝”,这个孝道有一点“还债”的意味。
国人共同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形象来反抗强权,同时,我们也塑造了哪咤,反抗父拳。要知道一个人一出生遇到的第一压迫就来自于家庭。我们喜爱哪咤,崇拜他,可能也是因为他能做到自己不敢做的事。
反观19年的哪咤,当它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就知道了,这是一个ABC。他的精神已经不是传统中国人了,人家是精神灯塔人。叫咱们怎么跟他有共鸣?
又看了一遍哪吒。
片子不长,从哪吒怀胎三年零六个月出生,到剔骨还父、割肉还母,自刎死去,再到莲花重生、大闹东海,65分钟而已。可是这短短的65分钟,却是字字珠玑,每一分钟都是雷霆万分。
以前说过,《哪吒闹海》可能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小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影碟机,顺手带的几部动画片里就有这部《哪吒闹海》。万万没想到这动画竟然如此朋克,只不过当时年纪还小,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后来的很多年里越想越觉得难忘。
一直说,《哪吒闹海》和《大闹天宫》是中国美术动画的巅峰。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老一辈动画人精益求精的动画制作水准。
《哪吒闹海》的山水人物、场景设计都是那么的美轮美奂。影片将大量中国古代壁画、门神画等素材加以提炼,再融入装饰画的元素,再配以中国古典民间绘画常用的青、红、绿、白、黑等色彩。宏伟险峻的陈塘关、庄重肃穆的总兵府、幽雅恬静的金光洞,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外观和幽暗阴森的大殿,处处呈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特有韵味。
在人物设计上,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形象鲜明,足以代表一类中国人。
李靖,中国历史上长久以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方脸美髯,透出一种威严和固执;一袭红袍,又显现出他地位的尊贵,而长袍衣角下不经意间露出的护膝铠甲又标明了他武将陈塘关总兵的身份。
四海龙王,是无数个手握权力却阴险无比的小人化身,瘦骨嶙峋,龙首人身,化身为龙时反而像条小蛇;四海龙王配色各有不同,又恰恰对应了其风火雨雪的不同司职。其中又以东海龙王的青绿色调,更显狡诈冷酷。至于龙太子敖丙,两道朱砂眉,瘦小身躯,走起路来确实虎背熊腰之感,更是显得不可一世。
太乙真人,世外高人,自然是一副仙风道骨之貌,但也不至于不食人间烟火,随身的葫芦和锄头倒带出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正如影片中太乙真人所说的:“神仙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坚,哪有什么神仙。”
还有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家将,黑灰配色,矮小圆墩,就和他的性格一样显得敦厚朴实,像极了世世代代为奴为仆的忠厚仆人角色。至于我们的主角小哪吒,活脱脱一个胖小子,白白嫩嫩,红肚兜配金圈,闪着乌黑的大眼睛,显出天真与睿智;而两条硬挺的健眉,显得十分威武有神。
最后,还有全片最重要的水的呈现。正所谓哪吒闹海,海水千变万化,海波、海浪、旋涡、浪花、浪柱,形态多变,不一而足。所以如何呈现水的千变万化也是本片最为精彩的地方之一。为此,影片的画师们找到了南宋绘画大师马远的《水图》为参考。
马远《水图》共十二帧,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人赞曰:“马远画水十二幅,状态各不同,而江水尤奇绝,出笔墨蹊径之外,真活水也。”马远画水,形态多样,有微波的画法,有小浪的画法,也有巨浪的画法。《哪吒闹海》得以参考,才把影片中的水画活了。
当然,在动画制作层面的精良之外,《哪吒闹海》对哪吒这一形象的重塑,可谓功不可没。如今大家往往习惯性地把哪吒和朋克划上等号,这一切的源头正是《哪吒闹海》这部动画。从以哪吒抽剑自刎为标致的摇滚乐队痛仰,到短暂地一瞬而逝的摇滚乐队哪吒在《闹海》中唱着:“今朝我三头六臂,身后的莲花盛开,回来我取你性命,再闹东海。”从电影到音乐,哪吒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流行文化。
虽然如今我们把哪吒视为朋克,但其实在当年有不少人对这部动画有着别样的解读。《哪吒闹海》制作于1979年,时间截点很微妙,恰好是“十年浩劫”的尾声。所以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把这部动画的情节往现实中去靠拢,认为这是一部有着政治隐喻的影片,“记录了一个混乱时代的结束,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就连宫崎骏都曾这么解读过。
——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受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之邀,前往日本访问,《哪吒闹海》也得以在日本展映。宫崎骏当场对《哪吒闹海》表示了喜爱,并猜测影片可能实在影射中国刚刚结束的“十年浩劫”,片中的四海龙王可能就是指“四人帮”,而太乙真人可能就是周恩来。
但其实无论是朋克精神的代表,还是”十年浩劫“的暗指,这两种解读方式都带有着它们各自时代的强烈印记。八十年代看中国,永远是一抹红色印记;九十年代之后再看中国,可能就复杂得多了。哪吒的解读和塑造正是代表了这种复杂。
最开始,哪吒只是印度佛教中的一尊佛像而已,在传入中国之前,在中亚、西亚等沿途地区进行了各种添附。这种复杂的成分也体现在哪吒的造型和扮相上。风火轮、火尖枪,火的意象很容易让人想到崇拜火的波斯;臂上环绕的混天绫,最初“三头八臂”的设定,则洋溢着印度风情;至于颈上戴着的乾坤圈,则是中国道教神仙的“标配”。
哪吒在传入中国之后,经历历代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不断加工,哪吒的形象渐渐变得丰满起来。最终以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为最广为流传的版本,后世与哪吒相关的戏剧影视作品大多以此为蓝本改编。
但其实,《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理所当然,充满正义感,甚至有些仗势欺人、无理取闹的味道。在这个故事中,哪吒性格乖张,仗着自己是“灵珠子应运下世”,杀人不过是“磨炼本性”、“天道使然”而已,而杀死龙太子和夜叉更是因为一场误会,还扔下一句“便打死他二命也是小事”。
这里的哪吒简直就是个杀人凶手。直到经过《哪吒闹海》的改编,才让哪吒大闹龙宫的行径变得合情合理起来,哪吒自此也变成了反抗权势、对抗父权的英雄。《哪吒闹海》的序幕部分就花了将近一分钟来交待四海龙王兴风作浪、危害人间的残忍行径,而后又多次要求上供童男童女,龙太子吃了小妹,这一切让哪吒的所作所为变得顺理成章。
再然后便是哪吒打死龙太子,东海龙王上门兴师问罪,李靖诚惶诚恐,东海龙王要杀哪吒,李靖甚至要亲自动手。最终哪吒一句“爹爹,我不连累你”,自刎而亡。
龙王要吃人是假,封建礼制要吃人才是真。正如鲁迅所说,中国历史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却都写着“吃人”两个字,而哪吒是那个一路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反抗者。只不过反抗的道路终究是孤独的。战至最后才先发现,身边竟然没有一个队友,甚至就连最亲的爹爹也要与自己为敌。
哪吒,不得不死,就像朋克也不得不死。就算莲花重生,那也不再是哪吒。
年轻勇敢的战士,为保护更年轻的一代不被老朽腐坏的政权吞食,抛弃了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怯懦的父亲决裂,战斗过后,向着光明的未来奔去。但是龙王是杀不死的啊,死了还会有新的龙王,永远渴求着更多的童男童女,几千年了,哪吒还打得动吗?
省去了繁复、冗长的成长脉络,纯粹提炼出某种极致的哪吒精神,提炼出中国古画与戏曲的精华,刺破权力体制的虚伪和大人世界的荒谬。哪怕世界对不义卑躬屈膝,哪怕至亲对真相懦弱回避,坦荡立于天地间的少年,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满腔愤恨,持剑自刎,养育之恩,一刀两断。我将骨肉还于你,我用莲藕为躯体。红绫金圈,打尽天下不公事;三头六臂,看遍世间无情人。可在真正长大复仇之前,也难免要对着疼爱自己的师父痛哭流涕。
没想到长大后重看居然这么震撼,尤其是销骨割肉的场面。
形式上没能超越《大闹天宫》,却带上了过重的政治隐喻。还是该轻松点儿好。
中国的少年大底上应该要像哪吒的
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叛形象,也是中国银幕史上一段极为少见、如此尖锐、激烈和惨痛的反叛历程,相比于孙悟空和天庭(统治阶级)的对抗,哪吒做出了中国传统观念中最艰难的一种反叛,在于“孝文化”是深植骨血之中的,是几千年不允许触碰的绝对底线,被他用一种最悲壮、最惨烈的方式夺回了自我的控制权,告诉所有人,“身体发肤、父精母血”,所有受之父母,又反过来牵制和束缚的,我统统还给你们,哪怕是我赖以为生的东西,去挑战一种不可能战胜的观念压迫,这真的太疼了,是肉与灵的双重疼痛。很赞同“化莲重生”后再无哪吒,不在于被天庭招安,而在于如果承认这种重生,就等于将他悲壮而勇敢的反叛精神消解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我宁愿相信他的本命是不认命,那个曾经离经叛道,孤妄放纵的哪吒从前只哭过一次,今后也不会再有了
哪吒刚刚降生,李靖就想一剑劈了他;龙王恶人先告状,李靖却丝毫不听哪吒的解释;哪吒制服了龙王,李靖又叫人把他绑起来;面对四海龙王的报复,他甚至想杀死哪吒……是怎样的父亲,才会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心存偏见?是怎样的父亲,才会胳膊往外拐,站在别人那边?是怎样的父亲,才会是非颠倒,不分青红皂白?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反而是很多父母不配做父母。在这个“百善孝为先”的国度,《哪吒闹海》没有跟风歌颂父母,反而敢于质疑权威,提出了“是否所有父母都称职”的疑问,其深度和前瞻性都是国漫中的佼佼者。哪吒那句“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更为震撼。你不认可我,我不强求。你选择了懦弱,我选择承担。舍身取义,以死明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40年过去了没看过更震撼的国漫。
小时候老分不清哪吒到底是男是女……以前动画片的角色造型,中性风总是很潮嘛。
1979的是艺术,2019的不过是高分动漫
~想你时~你在闹海~
1979年的动画电影,那时候我们的动画甚至是优于日本的,可惜的是放弃了这一产业,却成了霓虹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哪吒要是搁现在,就是一少儿精神病患者:躁郁症、暴力狂、自杀倾向、逆反心理……辅导人员要密切关注他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玩什么电脑游戏,业余时间从事什么活动,必须定期参加心理辅导,服用抗躁郁症药……比美国哥伦比亚中学枪击案主谋更犀利的家伙
丁一曰:想你时 你在闹海
《哪吒闹海》还是有非常不常见的地方,那便是清清楚楚告诉我们:父亲是可以杀的。
个人认为其中哪吒自杀的情节有很重的虐恋色彩,我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内心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电影真的是时代的产物,小时候看这版的哪吒,不觉得故事有问题,现在再看,才发现这是一个政治味道浓重的故事,传达的价值观念赤裸裸。对比饺子导演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处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又很符合我们当下的主流价值观,哪吒变成了另外一个故事,可能会成为现在这代小朋友的童年回忆,和我们这一代看的哪吒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能这就是讲故事的魅力吧。
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这可能是中国动画史上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作品,伟大之处依然不用解释。哪吒的经典形象和悟空一样,被深深铭记于不同时代的观影者心中,而今天创造这些作品的艺术家们纷纷驾鹤西去,在感慨哀叹的同时,更应以此为动力,创造出属于我们中国的动画辉煌。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写哪吒,他说,我记得年少时,读到哪吒把肉身还给父母,变成幽魂,最后找了与父母不相干的东西作为肉体的寄托,隐约感觉到那是当时的我最想做的背叛,我不希望有血缘,血缘是我巨大的负担和束缚。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原罪,是一辈子还不了的亏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脉,所以当小说描述到哪吒削骨还父,割肉还母时,会给读者带来那么大的震撼。可是,这个角色在过去饱受争议,大家不敢讨论他,因为在百善孝为先的前提之下,他是一个孤独的出走者。
我觉得孩子的本性里有一种有别于成人世界的决绝和残忍,掺杂着杀戮欲、性欲、(我不是指成人世界以交配为目的的性欲,一种我也说不清楚比较原始的和两性关系有关的欲望)征服欲,和别的什么欲望。真正受孩子欢迎的故事都不是纯粹的童真故事,像彼得潘会处决永无岛上长大的男孩子,会和海盗战斗,会把死亡当成冒险,像小王子回到自己星球的方法是用毒蛇的毒液摆脱肉体,因为肉体太沉重,带不回去。像海的女儿里,美人鱼承受刀尖舔脚的痛苦行走和最后化为泡沫换得永恒的灵魂,还有各种暗黑的格林童话。小孩子的内心世界很复杂,这种暴力美学,未必只震撼成年人的心灵。起码对童年的我来说,里面的政治隐喻我看不懂,舍己为人敢作敢当的英雄主义也不那么重要。我真正关注的是哪吒决绝的自刎,怀着满腔孤勇,和这个爱我也好、不爱我也罢的世界,彻底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