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性的束缚
一段舒缓略带阴暗的音乐慢慢流淌进你的耳朵,然后你看到美国乡间的冬日清晨,一辆并不眨眼的汽车在雪地上留下浅浅的印迹。镜头不时转向坐在车里的人,一个卷发的女子靠在一个皮肤褶皱的老人肩上沉睡,镜头再一次随着跌宕并不明显的音乐移到车窗外的景色。直到这辆车遇到另一辆在雪地里显得颇为突兀的红色越野车,一个急刹车,老人和女子随车跌入冰湖。
老人的名字是科尔曼,被学术界认为是一个著名的犹太裔古典文学教授,在雅典娜大学任教。在那场压抑的开头之后,是科尔曼的课堂,他在讲述《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把重点放在了爱情上。提问时,他发现两个学生再度旷课,他称呼他们为spook,因为似乎“根本从来没有存在过”。但是就因为这个单词,他丢了在大学的工作。Spook,英文一般解释为“幽灵,鬼”,然而正如学院开会时,旁人所指出的,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在俚语中表示“黑鬼”,碰巧他指责的学生正是非裔,因此他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者。他把这个糟糕的消息带给他妻子之后,他的妻子在悲愤慌乱之余,引发大面积脑血栓身亡。科尔曼感觉他的整个人生因为这个不成立的指控毁于一旦,然后找到了隐居乡间的作家祖克曼,希望后者能以此为原形写一部小说以告诉公众。虽然祖克曼在第一时间并没有答应这个请求,但是随着之后故事的发展却成就了一部伟大的让人无法释手的小说。
有影评认为,故事的最高潮,即揭露真相的地方在影片的最后,但是我却觉得导演并不觉得有必要故弄玄虚,故事本身足够精彩,所以在科尔曼少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得到答案。他年轻的时候善于拳击,百战不胜,他的教练为他争取到机会可以获得体育奖学金,但是要求他隐瞒他是“colored”,这并不难理解。科尔曼的父亲是一个在餐桌上表现得极为绅士而高贵的黑人,却在火车餐车上做服务生。他的母亲是护士,哥哥是军人。父亲曾要求他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但是他最终选择在填写加入海军的表格上将自己设定为白人。他遇到了他险些结婚的女人,但是这个女人在见到他的黑人母亲之后选择离开。这让科尔曼坚定了要将自己设定为白人的决心,甚至不惜和他的家人再也不往来,以换取作为一个白人可以得到的自由。而事实上,他为此背负一辈子的谎言,不能生孩子,唯恐他们不像自己一样天生白皙,也不能为自己种族主义的荒谬指控辩护。这是整部影片最为值得回味的一条主线,相比之下,他和佛尼娅的恋情要逊色很多。
佛尼娅是个四十左右的粗俗而美丽的女人,在邮局、牧场和学校同时工作。她的丈夫是个可怕的可能患有精神病的人,她的孩子因为一场火灾而丧生,她一直带着他们的骨灰生活,她的父亲富有却从来没有给过她什么,她甚至曾经被她的继父强奸。一个过于糟糕的人生,让佛尼娅即使伤心欲绝仍然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脆弱,她看着孩子们的骨灰对科尔曼说“leave me”的时候,所有人都能读懂她内心的声音。他们是彼此的避难所,并最终一起离开了让他们不得志的人生。
影片的第三条线是祖克曼,科尔曼后来成了他的朋友,教他跳舞、玩牌。他充当佛尼娅不能胜任的角色,理性地生活在科尔曼身边,聆听他的故事,并最终因为在墓地遇到了科尔曼的黑人妹妹而揭晓谜底。他原先曾经因为一部小说得到过非常具有权威的文学奖,随后的才思枯竭让他甘于隐居乡间,科尔曼的出现和消失却给了他全新的写作动力。
这部电影取材于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丝出版了新作《人性的污点》,曾经在2002年初夏刚出版时在美国引起轰动。但是其中的种族色彩和一些对性爱的描写被外界认为是这本书最终错过诺贝尔奖的原因。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携手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主演影片,《越狱》的男主角米勒扮演科尔曼的少年时期,而影片的导演是奥斯卡的常客罗伯特·本顿。明星光环、演技,挑剔的导演眼光和出色的剧本,所有的融合注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最为让人玩味的可能是片名。特地去查了一下字典,其实污点在英文当中有很多中翻译的方法,但是stain却包含了一层直指影片内涵额意思,“名誉的污点”。是的,一生被称赞的科尔曼不为人知的污点。这个污点同时也在影片中的其他人身上表现,那些道貌岸然的指控科尔曼的人,和那些得到过他的帮助却最终没有帮助他,只能在葬礼上忏悔的黑人教授。
2 ) 原著与电影
1. 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选角。三个主角——Anthony Hopkins老戏骨,Nicole Kidman美丽的金发和神秘气质、禁欲与性感的结合体非常符合原著人物形象,最棒的选角是Wentworth Miller出演年轻的Coleman Silk,不论从外形还是种族背景来看都无懈可击,可能没有比他更适合这个角色的演员了。其他的角色也不错,但有两个角色有点令人失望,Delphine看上去太禁欲了,只表现了intelligentsia的形象没有原著中petite belle的感觉,而且她作为半主角的戏份被完全删去,太可惜了,其实是个很有故事的女人;Coleman的母亲看上去太冷酷了,没有原著中慈爱的感觉。
2. Les的故事被删去一半,电影中几乎可以说完全没有表现出他作为越战退伍军人所遭受的Post-war trauma syndrome的痛苦与心理折磨,原著中我非常喜欢的Chinese restaurant和the Wall两段完全被删去,导致电影中Les人物形象立不起来,就是一个朦朦胧胧的maniac。但是电影中私自加入的警察局审问和警察的分析那一段似乎在暗示Les并不是凶手,这和我的理解相同,Coleman & Faunia的死是全书最大的一个ambiguity,他们到底怎么死的,每个读者与观众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者根本就没有答案,如果有一个正确答案,就没意思了。
3. 由于textual & cinematic narration的差别,有些书中很细腻的描绘和人物独白只能作为台词被说出来,还有一些可能是考虑到电影时长而做的删改,个人来说都不讨喜,没有原著好。但是有一个改编很好,电影中的Coleman因为害怕自己的秘密暴露而选择没有生孩子,这比原著中的四个孩子显得更有张力,更能表现Coleman内心的恐惧与无奈。
4. Coleman本身作为一个黑人,因为放弃了自己的黑人身份伪装成犹太人,结果在课堂上因为说错一个词而被诬陷为歧视黑人的racist,晚年凄凉,本身是一个很巧妙的irony。有一个问题在看书的时候我没想到,看电影的时候突然发现,也许Coleman没有被冤枉,他也许真的算是一个racist吧,对种族身份的抛弃,对自己身为一个黑人所感受到的深深桎梏与痛苦,其实他所恨的并不是黑人,而是整个社会强加在黑人身上的不公与歧视所导致的他所承受的痛苦。但是时代变了一切都变了,阴错阳差得一个“spook”就将他精心打造的生活都毁了。Philip Roth真是一个反讽大师。
5. 总结,电影没有原著好,但是选角真的赞,还有两处改编很好。
3 ) 《人性的污点》:我将在黑暗中宽恕你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克林顿遭弹劾的那一年,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一九九八年,的确是有意思的一年,当媒体和大众将所有的目光聚焦在总统的裤子和莫妮卡的裙子里,那么,小老百姓就有了更多的大张旗鼓的自由。那一年的美国,想必也歌舞升平,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对饮食男女津津乐道。其实,克林顿和莫妮卡之间的那点事,说穿了,不过是一次小玩闹,而正是这种小玩闹,激发了公众娱乐:公开审判这对奸夫淫妇。而审判他们的,并没有任何实体的形象,而是所谓的道德界限。这样的审判,在霍桑的《红字》中有更加详细的描述。在这里,我们姑且把这种公开审判称之为“审判精神。”
《人性的污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展开的。
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在线性叙事中,加入了科尔曼的个人回忆,但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是科尔曼的作家朋友,内森。悲剧的开始是因为一个带有种族歧视的词:Spooks。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尔曼的生活从天堂跌落到了地狱。一夜之间,他成了俗世中的孤家寡人。当人脱离了以前的大环境的时候,所谓的人性的污点就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谈资。不管这些污点大还是小,在别人的眼中,都是罪不可恕的罪恶。
两年之后,科尔曼遇见了晚年的爱情,一位名叫方妮亚的清洁工。那一年,科尔曼七十一岁。七十一岁的时候邂逅爱情,或许是太迟了,正是这份迟来的爱情,消解了科尔曼对这个世界的仇恨。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在生命中最无望的六年里,和两百多个女人发生关系。其意义在这里和科尔曼一样,失败的人通过一种温暖的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的激情。在行将就木时,科尔曼和方妮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单纯的是年轻时候的激情和欲罢不能的拥有,反而上升到感性的需要。精神上的爱情比肉体上的爱情更加持久,尤其是在死亡逼近的时候。
人性的污点?
影片中所有的矛头都指向科尔曼,似乎科尔曼真的有无法被饶恕的罪行。
种族:种族歧视和通奸一样,成了公开审判的名目,甚至成为大众娱乐的消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科尔曼并不是犹太人,而是地地道道的黑人。在影片中,导演花费了很多镜头来描述科尔曼年轻时候的故事,关于他的家庭,关于他的身份。正是因为科尔曼的黑人身份,让他失去了很多东西。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科尔曼希望能够摆脱自己的黑人身份,于是,他开始依靠自己的白人外形来隐瞒自己的身世。在Spooks事件之后,科尔曼开始反思自己,这种忏悔在这里看起来的确像是一种罪责。如果说,以种族歧视的名义来进行审判,未免有些冠冕堂皇,这里真正审判科尔曼的,是他的良知。
情感:方妮亚像极了《红字》中的海斯特,只不过,方妮亚是各种社会问题的聚焦点。美国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统统都发生在了方妮亚的身上。这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设定,让方妮亚的形象更加饱满。也让她和科尔曼之间的相互依赖更有说服力。电影中发生在方妮亚和科尔曼之间的,似乎并不只是爱情,而是比爱情更为复杂的情感。两个人相互7,就像冬夜里,相互取暖的旅人。此时,不管是对方妮亚来说,还是对科尔曼来说,都是他们生命中的冬天,寒冷的是两个人逐渐枯竭的心。
电影中室内的戏份居多,尽管没有宏大的叙事和激烈的场面,但是,科尔曼和方妮亚之间带着情欲味儿的镜头还是能够引人入胜。导演并没有对这些情色镜头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浅尝辄止,不仅丰盈了电影,还让故事的衔接更加自然。影片的结尾,似乎宽恕了所有的人。
尽管导演一开始就在描述这个社会的不宽容,但是,随着故事的开展,那些不宽容的人其实并不坏,这种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姿态本身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品质”。对科尔曼来说,这是人性的污点,对旁观者来说,这恰恰是人性的弱点。科尔曼和旁观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是当事人。影片的结局,科尔曼和方妮亚都得到了救赎,尽管这种救赎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但是,相比较那些正活在苟延残喘中的人们来说,这种救赎,是上帝给与的最好的馈赠。
4 ) 我赦免了你,于是赦免了我自己
一个古稀老头,一个妙龄女子;一个知名教授,一个清洁女工;两个身份年纪阶层相差悬殊的人之间的感情,很难不让人往情色方向去想,但细看下去才发现这其中的缘由。
他们都是跟家庭割断联系的人,都是被人背叛和伤害的人,也都是对自己的"罪“深感愧疚的人(教授在种族歧视问题上被同事出卖,为自我实现隐瞒种族出身并与家人断绝往来;美女从小被父亲性侵,年少生活混乱,婚后被丈夫虐待,因大意让自己的孩子送命)。这样两个人,因孤独无依遇见,因对对方的痛苦和内疚感同身受而了解,因接纳对方从而接纳自己而相爱,最后车祸同死,也像极了一块殉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自在更快活的事。
5 ) 失望
小温的身高是185, 老迈的霍普金斯站在妮可旁边却矮了半个头,导演也忒搞笑了吧。
要讲的是种族问题和家庭暴力的问题,但导演却抓不住重点,那种沉重的感觉没出来,只是让影片慢悠悠的再加点雪景企图烘托出点气氛,但效果适得其反,像挥一顿乱拳却怎么都打不着重点, 我昏昏欲睡。
妮可的表演方式在这里怎么看怎么别扭,我知道她想演出那种风尘女子的感觉,但她本身就不是这类型的,只知道一根接一根的抽烟努力挤出一点颓废感,却很做作。 你叫茱莉或者贝鲁奇来演这效果可能就出来了,但基德曼演起来就是做作
亮点就是黑人那一家子演得不错,还有那个暴力丈夫。
6 ) 脏
“我脏
为了在这个充满了龌龊的世界
更好的活着
我不能流泪
也没有泪水可流
远方的你
是否还能替我哭泣”
2月24号的午夜,贝利亚说了上面的话。那时我变的手足无措,我很想告诉她在我心里她一直是干净,无论我们在彼此的路上走的多远。1月29日的午夜,我对猪说:你变的让我难过,我看见你变成和大人一样的面孔,一样的世故。然后她哭了,她说自己永远多不会想到我会这样的评价她。而现在我看见自己在无可救药的陷入这个不可逆转的怪圈。我变脏了,却无能为力。
顾城说:我穷
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痛哭
我的职业是固定的
固定地坐
坐一千年
来学习那种最富有的笑容
还要微妙的伸出手去
好象把什么交给了人类
我不能知道能给什么
甚至也不想得到什么
我只想保存我的泪水
保存到工作结束
深绿色的檀香全部枯萎
干燥的红星星
全部脱落
他说的是佛,说的是自己,说的也是我们,当有一天我们被世界同化,只能固定的坐着,机械的微笑,连流泪的能力也丧失,我们还有什么呢?
记得小时候看漫画的故事吗?我记得《史努比》中周身粘满灰尘的乒乓。这个可以吸引宇宙间一切尘埃的男孩,在他人指责他邋遢不堪时,会大声的回敬:“但我的思想是干净的。”“我有一颗毫无污点的良心。”是呀,思想的纯净。而我们又有多少人可以不加愧色的说:“我的思想是干净的”呢?正如原本平整的凳子,为了适应不平的地面,不断的磨损自己的棱角,最后“变态”成了无法适应平整地面的次品。环境带个我们的影响,超乎你的想象。政治,丑闻,背叛,歧视,暴力,犯罪,战争,危机……这个世界是不是仍值得我们为之努力,为之骄傲。对于如此污秽的社会,我们如何保持纯洁?还是只能沉默。
科曼•西尔尼是一所大学种族主义系主任,由于一次用语不当,激怒了黑人学生,而不得不引咎辞职。而就在他离开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教育事业时,他的妻子也不幸离开了他。“他们杀死了她,就如拿着手枪杀死她一样。”言语是可以致命的,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鲁迅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学校用偏颇的甚至莫须有的借口毁掉了科曼•西尔尼的教育生涯,甚至带走了她妻子的生命。随后的日子里,老科曼的生活变的了无生趣,他暴躁,易怒。直到在湖边小筑中他认识了作家祖可曼。祖可曼曾经名噪一时,后来因为身患重病而隐居于此。生活的不堪好象早已磨平了他的锐气,老科曼的到来给他平静如水的生活注入了活力,从此在这个宁静的小屋,两个男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一日,科曼向祖可曼坦白了他与一位34岁的清洁女工的婚外恋。他们的故事开始于寂寞,从他们的话语中你似乎看不见应有的温情和缠绵。但当老科曼说:你必须承认我和那个女人之间的确发生了很重要的东西。我们是否能相信他们之间有的不仅是性还有爱呢?但无论是什么,这个世界不能让他们快乐的在一起。人们开始不断的诋毁老教授和女人的关系,好象他们是肮脏的,而自己是高尚的。更可怕的是女人的前夫,一个退役的美军士兵,残酷的越战和孩子的意外死亡,让这个男人堕落,暴力,疯狂。得知妻子和一个老犹太男人在一起时,他屡次出面打扰。并在最后将他们送入了坟墓……
如果这只是一个关于流言,歧视,和性丑闻的故事,这样的叙述未免与他的题目不符。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里隐藏着的真相才是真正让人无法释怀的。痛苦,绝望,怎么样的污点,在我们周遭膨胀,变形,最后让我们的人性泯灭!
科曼•西尔尼,一个出生在黑人家庭中的“白种人”。因为肤色白皙而谎称自己是犹太人,欺世盗名50年。“你的皮肤像雪一样白,但思想却像个奴隶。”他放弃了自己的种族信仰,放弃了自己的家庭,甚至在最后放弃了自己的人格。“你必须为你的种族感到自豪,”他的母亲说。但他选择“为什么我不能为自己自豪。”从此,我们没有看见他笑,没有看见他为自己而骄傲。有些东西从出生开始就是确定的,比如父母,比如你流的血。当我们不能为自己的种族自豪时,我们同时失去了为自己骄傲的能力。也许我们可以理解科曼•西尔尼,在那个年代里他只能选择欺骗,欺骗自己,欺骗世人,来保全自己,即使他知道结果可能会让人心痛,但自己懦弱得无力承担。
芬妮,粗俗的女工,悲惨的女人。她的生父很富有,但他在她幼年时便和母亲离异。不久,母亲改嫁。继父是个卑鄙的男人,在她14岁那年,那个男人强暴了她。她向母亲求助,却没有人相信她。她不堪屈辱逃到了佛罗里达。女人,被社会欺压的低层,每个人都可以作践她而自己却无力抵抗。她工作,结婚,然后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可是天堂和地狱仅一步之遥,一场大火夺去了孩子幼小的生命。而前夫指控她说那天她在和别的男人作爱。我们不知道那天发生了什么,但我们知道她首先是个母亲,她爱她的孩子,并为此深深的自责。“我有遗产的,是我孩子留下的。”当面对孩子单薄的骨灰,通过芬妮颤抖的双肩,我们看见了一个母亲的悲哀,她失去了自己挚爱的孩子。“我给她打过电话。在孩子出槟的那天,我说:‘妈妈,我是芬妮呀。’她说不认识就挂断了。”她没有哭,平静的让人悲哀。这个被社会吹打摧残的女人,让我们变的无助。
祖可曼,一个道貌岸然的绅士,窥视人性的小偷,用爱与信任杀人的凶手,故事的叙述者。在影片结束之前我对他一直抱有极大的好感。这看似对友谊的忠诚,为朋友处处着想的好人,让我被他华丽的语言借口蒙蔽。为了最后完成小说,他和芬妮的前夫合谋杀死了他们。死亡让真相大白,成就了科曼和芬妮的爱情故事,成就了前夫的报仇行动,成就了小说的畅销,以及祖可曼的再次功成名就。如果这一切都必须用鲜血来促成,我们还留下了什么。是淡淡的血滓和微末的悲哀。
总的来讲,故事包含了太多的谎言和太多的痛苦,这些东西不是我可以理解的。政治丑闻,种族歧视,对女性的不公待遇,婚外恋,战争伤害,谋杀,流言诽谤……他们让人恐惧。我只是一个幼稚的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我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些黑暗的人生。
我们还可以面对自己懂得灵魂吗?我们不会像学校里的那只乌鸦一般(因为和人类待的太久而忘记了如何做一个乌鸦)忘记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安东尼奥尼曾在《云上的日子》中告戒我们,不要走的太快而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如果,我现在停下,是否还来的及。
生活污浊,人性丑陋,我们根本没有资格批评别人,这个社会不过是肮脏如我。
“与其说人性充满了各种光辉与黑暗,不如说它时刻保持着自身的不确定性。”稍微有一点晦涩难懂的剧情片,故事其实信息量很大,导演刻意得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折磨观众,很有《神秘河》的味道。几个老戏骨加上风情的妮可表演更不必说。
一生建立在谎言之上。关于大学,听从父亲还是忠于自己?恋爱和入伍时候展现的种族身份认同感何处安放?因“游魂”一词而被学生投诉歧视。妻子突然离世。爱上一个不该爱的女人,然后一起车祸中丧生。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有个作家可以记录和揭示这身前身后事。PS:妮可妈竟然养了一只乌鸦。
谁都有秘密。“‘我脏 为了在这个充满了龌龊的世界 更好的活着 我不能流泪 也没有泪水可流 远方的你 是否还能替我哭泣’2月24号的午夜,贝利亚说了上面的话。”话说最后男好友跟女前夫的那段对话偶感到莫名其妙,总觉得有啥玄机,到底毛意思,谁给解释下哇!
掩盖自己种族的真相,活在无穷无尽的谎言之中,苦不堪言。故事涉及的题材太多,种族地位、忘年恋、懦弱与谎言。屡屡提到事件发生所处克林顿丑闻时代背景,并没给剧情带来好的映射,反倒显着内容凌乱。“她不是我的初恋,也不是我的最爱,但她肯定是我最后一个恋人。”
也是完全没有料到,年轻的男主角竟然是米勒演的,那时的他已经演过《越狱》了吗?一个人掩藏一生的谎言,初衷只是为了获得他想要的认同,不被别人歧视,但在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没读过原著,估计应该比电影更深刻吧,目前是几位明星的飚戏占了上风。其实身边的现实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情形,比如为了融入城市,背弃自己曾经的乡村经历甚至亲属关系,结果呢?当然像影片中那么极端的结局还是少的。人总是能够很快就适应并忘却的,因为,良心现在越来越价廉了。
这电影是许多年前看的了,当时的印象是演安东尼年轻时的那演员很帅,其实他就是后来凭越狱而爆红的Wentworth Miller演的。
人性 污点 怎么这么像骂人呢……
逃避自己的出身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浮泛无根 人是一定会倒在自己始终逃避无法面对的事情上 任何侥幸都不可避免 抛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这个问题会一直存在 不管在哪里 结尾的联合谋杀稍有点不清不楚 地域 歧视 舆论 虚荣 自卑
由于一个含义存疑的单词Spooky而被扣上种族主义的帽子,丢掉了大学任教的工作,但皮肤近白的他却不能或更准确地说是不肯以自己的黑人身份去抗辩,因为这正是他穷其一生不惜代价也要隐瞒的天大秘密!……史上最难归为天理昭昭的诗意正义。选角霍普金斯与基德曼受到诟病,加之俩人在戏中也确实不来电。
题目大,但对于将整个人生建立在谎言上的人,又恰如其分。虽然情节的发展不时有猛料爆出,但还是不紧不慢。回忆与现实的剪辑有点支离破碎,尤其是最后才解释黑人这个事实,也许本意是堆砌出一个噱头,但实际上对这个最主要的矛盾交待却不够。我更加关心中间这么多年还有什么内心挣扎。妮可少有地性感。
每次老牛吃嫩草的时候我都觉得的确是污点
我更喜欢原著 虽然在某種意义上类似于哲学论文 但是人物置于道德和政治的横向语境 讓我更以瞥見美國當代文化背景 而且將人物命運探索指向更深的境地. 電影太多的關係和影響輕描淡寫了.驚喜於nicole的"突破性"表演 和miller青澀的樣子.
上帝在人类的灵魂里种下了一个跳虱。它噬咬着人类的神经,嘲弄着终其一生也无法从毛孔里将它剔除的宿主们——它的名字叫“懦弱”。卡司很强大,除了影帝影后还有Ed Harris和GarySinise。尤其值得惊呼的是米帅的表演,他的爸爸也是黑人,因此此片对他来说,或者更有深意。
三星半。。这是我看过关于种族歧视最特殊的一个故事。导演罗伯特本顿拍摄的时候已经年逾七十,所以你可以从电影中感受到一股沉稳的风格和沉淀的下来的气质。当然与之相对应的,影片虽然有老戏骨和新生代明星,甚至还有妮可基德曼,但就算作为文艺片,其观赏程度依旧不如预期。。
揭示人性的故事片,真相的交代让人有点惊诧。教授被矫枉过正的校方屈为歧视黑人,当然过往其个人言行也有点鄙视黑人,孰料44年他就与家庭割裂恩义……米帅饰演年轻的鹤健士,惊鸿一瞥的英俊。为了虚名背弃种族和至亲,让爱他的父母兄妹都同受巨创,够冷狠。父亲给儿女撑起体面生活实则躲去端盘,唏嘘。
两个大腕,有内涵的剧情,但是,整个故事的节奏太慢了,我没法投入。空镜头,长镜头,我都不喜欢。其实本来可以把这部片子拍得更商业的,但是为了表现所谓的艺术,闷死我了。Nicole kidman,真的不要再演这种角色了,虽然卸下了她的美丽,但是,像个傻大个一样的不和谐。
人都有缺点,有些人懦弱的躲避,有些人勇敢的面对。种族歧视成为社会常态的年代,白人想当然的歧视,习惯了受辱成了黑人致命的缺点,可否定自己的种族,只能承受自己内心肮脏的折磨。一部讽刺的电影,貌似教授说的一个单词是引起飓风的蝴蝶,其实真正的蝴蝶是他的思想,迟早会引起飓风!
制作很精良,比想象中的好多了,不过英国口音、越长越乱套的男主角和充满女神风范的女主角还是让人觉得有点搞
豆瓣評分比較偏低, 爲什麽, 歧視人家符合奧斯卡的口味嗎? 當然早聽說霍普金斯和妮可在片中的不論戀和影片的種族歧視, 都是尖銳的問題, 但片子敘事卻絲毫不尖銳, 甚至可以說壓抑的讓人不忍看下去. 看著主角的時候, 叩問自己的心, 每個人都有一個秘密, 一開始只是座小土丘, 最後變成壓在背上的城堡.
因为一个谎言而又有了更多的谎言去圆它,以至于自己成为了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