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刘三姐1960

剧情片中国大陆1960

主演:黄婉秋  刘世龙  张巨光  梁音  张文君  夏宗学  贺汝瑜  方化  

导演:苏里

 剧照

刘三姐1960 剧照 NO.1刘三姐1960 剧照 NO.2刘三姐1960 剧照 NO.3刘三姐1960 剧照 NO.4刘三姐1960 剧照 NO.5刘三姐1960 剧照 NO.6刘三姐1960 剧照 NO.13刘三姐1960 剧照 NO.14刘三姐1960 剧照 NO.15刘三姐1960 剧照 NO.16刘三姐1960 剧照 NO.17刘三姐1960 剧照 NO.18刘三姐1960 剧照 NO.19刘三姐196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15:02

详细剧情

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戏曲电影。   砍柴女刘三姐(黄婉秋)以唱帮穷苦人解气的山歌名闻四乡,却也因此被视她为肉中刺的财主陷害,幸运捡得一条命后,她一路歌声沿江而下。老渔夫(张巨克)和儿子阿牛(刘世龙)通过歌声将她辨出,将她接入家中。远近乡民听闻,都赶来与刘三姐赛歌,以为她已人头落地的哥哥刘二(梁音)也因此机与她重逢。因为歌词中多处直揭财主对穷苦人的盘剥,乡民叫好同时亦令当地财主莫怀仁(夏宗学)极为恐慌。   为防乡民暴动,莫怀仁想以淫威令刘三姐噤声,只换回自己的难堪,刘三姐言称若赛歌胜过她,她自不会开口再唱。刘二怕妹妹重蹈覆辙,想带她远走他处,但刘三姐誓要好好惩治莫怀仁。莫怀仁找来一帮酸臭文人信心满满与刘三姐赛歌,不想个个被她骂得狗血喷头。为让刘三姐屈服,莫怀仁暗中将她绑至府中,施以锦衣美食,只换来刘三姐的几声冷笑。早已与刘三姐暗中生情的阿牛、刘二及...

 长篇影评

 1 ) 今天再看《刘三姐》

现在流行的歌曲中总会有电影《刘三姐》里的歌,以前看过没太多深刻印象,留下的是那几首常听到的旋律。一日认认真真地看了完整的电影版,不知道应该怎么评说,感受颇为复杂。

故事以农民-地主-读书人的三个人群划分,体现了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克扣,同时说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读书人的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照本宣科,没有实践的知识无用;

农民(穷人)丰富的生活、劳动是知识的源泉。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

这个电影带有那个年代浓重的色彩。

但是,冷静冷静再冷静的想,有些是很有道理的,那就是:书本知识源于实践,终归还是要回归实践的,这才是著书-读书-生产力的基本。

 2 ) 从印象到循迹,她叫“刘三姐”

    上个月的那趟旅行所经过的三江,地属柳州市。我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程阳风雨桥和美丽的侗家风情与少女身上了,后来才得知,原来柳州是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是壮族的歌仙,这位传说般神奇的女子,她的抗争精神与优美歌声是如何被传扬与后人,让人皆为她的美而而频频驻足,流连忘返?之前对刘三姐的印象已经不那么深,只知道她的歌儿美,与地主恶霸对抗,我最会唱的就是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那段,要不在去乌龙山的途中汽车上对歌时我怎的就单唱了这段对歌的第一段呢?歌是初中时从磁带中学的,演唱的是少年儿童,可那时就已捕获我对山歌的某种喜悦。我很庆幸自己还记得那么一点,安慰自己的更多无知。
 
    后来我又去了阳朔,那也是刘三姐盛名之下的旅游胜地,1961年的电影《刘三姐》就是在那儿拍摄取景的,那棵千年大榕树,还有开阔的遇龙河,是我仅知的内容。张艺谋导演于2004年3月开始公演,至今每日一至两场的《印象刘三姐》是比阳朔本身更吸引我的内容,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剧场。我以为能从中感受到刘三姐的魅力,观看之后果然虽未有失望,但还是没感受到三姐的魅力,倒是那漓江风采、壮家风情等生活白描让人有深刻的印象。纳闷还是有的,印象印象,原滋味的山歌味道被印象掉了,齐豫和齐秦还有刘欢唱的固然好,很有穿透力,可那毕竟是被现代NEWAGE和谐掉的山歌,我感受不到歌的震撼,除了有段对歌的内容和野性的号角。不过说白了,印象刘三姐拼的就是排场、灯光、几座山峰的背景营造的诗意,现代技术能达到的程度,过去怎敢想象呢,能做到这样也确实可赞了。可是,刘三姐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我的脑海中还没有清晰起来。
 
    一回来我就迫不及待得看了1961年的电影《刘三姐》,演刘三姐的是黄婉秋。我不熟悉她,她也不漂亮,可她演的逼真。那时的电影都很单纯,没有什么特技的渲染,一切都一目了然,那眼神那神态一分一毫的流转,传递的感情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故事是这样讲的:原在山上以砍柴为生的刘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断藤落江想至她于死地,却不料刘三姐命福,在遇龙河上脚踩葡萄藤,手摇清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声传扬,被老渔夫和阿牛哥收留。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千百里外的群众都知道刘三姐住在这里,纷纷长途跋涉赶来见她与她对歌,并请她去自己的家乡安顿生活,可谓是百鸟朝凤。劳动人民唱山歌是人生中多么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样能歌善舞的民众还是拜刘三姐为歌仙,刘三姐能达到这样的感召力,怎是只因唱歌而已呢?看看刘三姐刚烈的个性,爱憎分明写在脸上,唱起歌来那不是悠扬婉转而是气宇轩昂直逼云霄,她随口骂来恶霸,听得劳作的人民可是解气。以前的精神基本寄托在山歌上,刘三姐到了哪儿,她的精神随歌传播到哪儿,整一个成为农民反抗强权的领袖,是任何地主恶霸的眼中钉。于是当地的莫地主开始想方设法不让刘三姐唱歌,又不敢对她明刀明枪,怕的就是群众的暴动。所以便有了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一出绝妙好戏,原来地主是不会唱歌的,那些读子曰的书生只会摇头晃脑,背着歌书,而你看刘三姐却张口就来,毫不思索,傲气俏皮,她的歌声她的智慧全在艰辛的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浑然天成。地主和秀才门斗不过歌,丑态毕露,民众得了胜。地主不甘心设计抓了刘三姐,可地主的丫鬟也是刘三姐的歌迷,出谋划策助她逃跑,外又有阿牛哥和群众们设局相救,刘三姐终于逃出虎穴,同阿牛哥在一起,漂游漓江,四处传歌。就在那棵千年大榕树下,刘三姐向阿牛哥吐露心声,抛出绣球,情意绵绵的定情之歌《藤缠树》就这样诞生了……“刘: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牛: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好个奈何桥上等三年。生死没有争个你先我后,对于九死一生的刘三姐,对于生死毫不知命数的阿牛,有的只是在彼此在一起,以漓江山河为家,以歌为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或许刘三姐并不想当什么领袖,她只是拥有更为本真的锐气,可这锐气势不可挡,歌声传遍了天涯时,民众的心就更为坚定了,也更多了精神的慰寄。
 
    刘三姐的故事还有其他的版本,比如她是被迫害而死,也有说她死后骑鲤鱼升仙,更有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之说。不论历史是否真有其人,也无论是哪个版本,都带着劳动人民最淳朴的愿望,一种不世的抗争精神,以及善良而美好的愿望。1961年的中国正处于解放和反封建的大潮之中,这部电影的诞生本身是有着特定历史烙印和使命,矛盾单一,尖锐而不可调和。还有表现人民内部矛盾的部分,革命的不坚定分子,即一路寻找刘三姐而来的二哥,软弱胆小怕事,却深深爱着自己的妹妹。他的阻挠就像风一样掠过,起不了波浪。原本二哥这个角色可有可无,或者完全可以更做大文章,但却如此轻描淡写,可见表现的意图。
 
    我开始思考,为何是女性作为抗争的领袖,四处传歌。自由精神的崛起,在女性的世界中预先觉醒。这是一种自觉,女性在旧社会本是最柔美、最阴柔、最被压迫和约束的对象,也只有在这样的管制中拔地而起冲破羁绊的自由精神才最具力量和代表性。而这看似是全民共赴的精神追求,可也该是女权意识萌发的前奏吧?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绝对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回忆中,漓江的秀丽山峰、奔流的遇龙河、千年藤缠绕的大榕树,曾都被我真实地见着过,触摸过,唯独不见刘三姐。如今,它们又变成胶片的质地,去掉了那么多新的建筑和枝桠,退回到萤幕最单纯的色彩之中。刘三姐却走了出来,她唱着山歌,时而俏皮,时而尖刻,我还是那么爱听。她就站在我的面前,后面是阿牛哥。

2007.11.11

 3 ) 00后的看法:民间传说的电影莫名其妙受到有些前人的鄙夷

有的人总用阶级观念,什么平等,反知识观念看待,这本来就是一个民间传说,何需承载那么多沉重的zz话题!法国哲学家有言“人们不过是在当时已有的最佳选择中做出认为最好的选择罢了”它一定要迎合当今价值观吗?“后之视今,亦若今之视昔,悲夫!”有的人说这不尊重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典型的反智主义。当时的读书人和现代的读书人真的阶级位置是一样的吗?今日批判资本家和当时批判地主不是类似的吗?古代是如何操纵知识资源使其被垄断的,和今日高价学区房和美国推荐信校友制度,高昂的医学院学费不是类似的吗?观众们啊,后人就是如此看你们的,没必要摆出一副历史“上位者”的高傲姿态来!我分明见你们崇洋过了头,难道古希腊悲剧喜剧就有天生先进性?对中国民间传说恨不得批判到底。我很反感豆瓣一群历史马后炮在那里指指点点。这种传说自唐朝当地就有,难道唐朝就掀起了阶级斗争?如果感兴趣的话,请好好看看柳宗元的文章,多看看民间传说再点评。中国不只有山海经,还有各族人民的传说,不要看到别人古希腊悲剧之类膝盖就软,看民间传说就嫌俗。我是00后,深深扎根在乡土小镇中,实在无法理解某些80年代电影人们逢迎国外,内心鄙夷国内,一点客观标准都没有的行为。李少红的红楼就是如此,我可以负责地说,红楼高度高于莎翁所有戏剧,尤其当你知道风月宝鉴是沟通甄家和贾家的异次元的空间钥匙之后。//www.zhihu.com/answer/144530999 有的人认为我年轻,不配写什么影评。张竹坡不过20岁,又有多少人评金瓶梅超过他?“年轻人不应该写大部头的书”我想说,文艺作品欣赏高低的评判标准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是否理解生活的内在逻辑,内在到哪一个程度呢?可以是人类本性,可以是生态系统无情的循环,更可以是物理学尽头不可名状的热力学的热寂。大观园是艺术品,黛玉可品,刘姥姥也可评。艺术情感不可相通,但据此对别人生活体验无端的指责不可谓不多余。

下面有的人说,这部剧唯一能看的就是风景。我只能嗤笑一声。读了陈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频繁战乱的根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入分析。看了福建渔民们对妈祖的信仰,西藏追求圣洁的虔诚,内蒙古草原对于生命大线条的追求。人类在自然面前如何渺小,自然的呈现形式深刻地影响到人类。不要嘲讽福建的渔民,他们出海时候生死未卜,和中原农耕平稳不同,他们更需要精神寄托。不要嘲笑内蒙古生死的淡然,这里生态系统如此简单,对自然的醒悟与虔诚就在那一望无际的孤独中诞生。广西的刘三姐呢?这里丘陵喀斯特地形,不能孕育内蒙那般的豁达,人们的视野有遮挡,语言未必相通。人们向自由行动的鸟儿学习,唱出嘹亮的山歌,在语言风俗不同的壮族,苗族,瑶族,仫佬族,羌族等都可见山歌。不似西北的老腔,山歌还要兼顾柔美。只有深入到当地才能明白艺术形式内在逻辑的“合理性”。这就像是把长颈鹿,鳄鱼放到沙漠,把骆驼,仙人掌放在雨林中一样,或许都是美好的事物,但是并不符合当地气候的自然选择。所以啊,珠穆朗玛峰山脉上应该听是事苍鹰的嗷鸣,雪山的西藏长调,而不是爵士乐和rap;草原上响起的是呼麦,而不是苏州唱弹。同样地,这片地出现山歌,因为人口密于草原,生态系统比草原和中原成熟开发的田地要复杂,所以山歌中的内容总是别致有趣,有竹子有菠萝。生产力不够高,瓷器丝绸使用人少,所以内容呈现形式在中原地区看来“俗”,只不过是这些意象没有被赋予“花神”和“君子”,殊不知是他们以自然本来的面貌出现罢了。(山歌男女对歌一段)多么符合内在逻辑!比起一些本该放民乐的纪录片忽然响起诡异的钢琴曲,电音来得和谐得多!

有些人,如果你吃不惯油茶,不要刻意找出缺点去贬低得一无是处。如果你接受不了这里的人情风俗,不要刻意去抨击。《刘三姐》只有风景能看?你穿着现代服饰,操着一颗想逃离职场现代又想要现代物质生活的心在这种地方才显得突兀。我是仫佬族,出生地就是刘三姐之乡宜州,自然从我的生活经验去体验电影中的人情山水。我自信对广西自然体验与世世代代在此居住先民体验的契合度高于一般评影人。刘三姐的优秀,在于选角,配乐,主题,服装,环境等的一致性,逻辑是自洽的。选的不是一群细高鼻梁长着卡姿兰大眼睛的网红脸,而是当地典型的居民,我想说一句当地人颧骨位置和气候是有关系的,这也是“逻辑”一部分。(有人吐槽选角和群演,奶油剧看多了)

有人说,《刘三姐》恰好诞生在那个年代,一定有许多其他的“深意”。在我看来,它不过是受时代技术所限必须诞生在电影被推广之后罢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表现简单影像,让人产生记忆和认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为了展现某一个视角,强调主旨,赋予人格化例如动物寓言,当今的许多现实题材等。最高级的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终极的电影还是要以“纪录片”形式存在,如同实验室中一个个调皮的数据,要有何等高的审美情趣,开阔的视野胸襟才能窥得其中之美?客观展现复杂性,实现所谓的“作者已死”,不也是小说家等艺术创作者的终极任务吗?只不过我们连同我们大多数作品,由于狭隘的个人生活经验,“自娱自乐”的态度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且湮没于这第二层罢了。

 4 ) 随手反驳一下短评区的某些言论

我本来只是例行重温一下这部电影,再顺手打个分。虽然在我心里这部电影并不是完美无缺,我还是给了五颗星,三颗给歌,一颗给精神,一颗给情怀。

然后看了一下这部电影的短评和影评里不乏贬低的话语,多数是认为《刘三姐》当中过于强调阶级斗争,甚至侮辱、抹黑读书人。我不知道说出这种话的人到底有未好好看过电影,又或者是否家里已经没有长辈在世了?对曾经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了解,是天真地认为地里的粮食都是凭空长出来的,还是地主老财也会下地插秧?这部电影抨击的难道是真正一心读圣贤、有知识有学问的读书人吗?

首先,看一下这部电影当中主要出现的反面人物,有莫老爷和他的管家,以及三个读书人。那么看一下他们的身份:剥削农民的地主和他的走狗、与其勾结的腹中空空的迂腐酸秀才。

其次,看一下刘三姐等农民为什么要反抗:很简单,被剥削。什么叫做被剥削?我看有些人竟然还说刘三姐这些农民在莫老爷的地上种地交租是应该的。是,交租天经地义,那敢问在江里打鱼也收租、收十交九也是应该的吗?在电影当中不难看出莫老爷已经把自己上升到比皇帝还高的地位了!天上、地上、水里,都是他莫怀仁所有,更不容许人反驳他、反抗他,哪怕他做的是要逼死人的事情!

况且,莫老爷只是当时地主阶级的一个缩影,刘三姐来到他的“地盘”的原因,不就是因为她在原来的地方被当地的地主老爷所不容吗!甚至还派人在她攀藤砍樵的时候砍断树藤让她掉进江里里淹死。这些都是要人性命的事情!当性命受到威胁,人格受到侮辱的时候还不反抗,就是短评当中某些自称为文人不平的人的气节?

再次,看一下刘三姐是否真的瞧不起读书人?对歌的时候,刘三姐唱“劝你莫进圣人门,留心板子打手心”说明她知道这三个所谓的风流名士根本没有才识学问,在面对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时候是被看不起、要被人奚落的。并且其中姓李的那一位,甚至在对歌过程中对舟妹出言不逊,叫她给莫老爷做小老婆,请问这样的人,也担得起你们心中“读书人”的形象,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吗?!

最后,我想说,看了一下某些短评和影评的发表时间,八瓣真的是由来已久的。有些人只恨自己的250块钱仅能离开这片文化的“地狱”,却去不了自己心中的“天堂”。也不要说我上纲上线,扪心自问一下,你们的批判到底是狭隘地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却非要口口声声说为文人着想,还是真的以国家文化进步为先吧!

PS:说电影里的歌从头到尾一个调的,麻烦疫情过后去医院看看耳朵还有没有救再来重新打分吧。

 5 ) 刘三姐讽刺了读书人什么?

昨天才看刘三姐,觉得真是遗憾,这样一部经典,真应该常常拿来给自己醒醒脑的。抛开意识形态,我觉得这部电影在今天依然有醒世的价值。

首先,是她提倡平等。平等不是说宪法里规定了人人平等,就真的可以平等的。平等也不是我们有共同的卖命的机会,就是平等的。这是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是在心里将所有人都看作人的平等。

可是,今天,有多少光鲜亮丽的白领鄙视坐在路边吃着盒饭的工人?哦,对了,他们不是工人,是农民工,比工人还低一个等级的。

有多少人鄙视那些在土地里为我们种植庄稼的农民?我出生于农村,我的父母也是农民,然而,在城里生活的我,不止一次听到别人说,“我从小地方来的怎么样了,我家又不是农村的!”这是那些同样从外地来北京工作的人说出来的话。

农民,难道真的是耻辱的代名词吗?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都觉得非常遗憾以及可笑。因为,在农村长大的我,不知道有多开心。虽然高原上没有那么多奇花异草。但渠水逶迤润碧田,农夫野餐垂柳间的景象还是有的。

因此,当刘三姐唱出来财主有钱,我们有歌的时候,真的感到发自内心的宽慰。

当我们因为发达国家的轻视而不满的时候,先想想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国人的,只有自己骨子里强大了,才没有人能够伤害的到。把自尊心多用来修炼自己的内功吧。

再说到影片中对读书人的讽刺,我想刘三姐并不是真的嘲笑读书人不懂得耕作,毕竟分工不同。她所厌恶的是这些吃着农民种出来的粮食,反过来欺压农民的人。难怪这些人要被孔夫子用板子打手了。

不管过去那段历史,留给了我们多少悲哀和苦痛,但大浪头上也有船行,险恶的世道依然有花盛开,美好的东西依然是美好的,不论她诞生在哪个时代。

 短评

这是文革时期被允许播放的为数不多的电影之一,充分展现了那个时期讲求阶级斗争的文化背景。对歌的部分十分精彩。我的收获是,知识分子不但应该停留在书斋当中,还应穿梭于田野之上。

6分钟前
  • Neill
  • 力荐

几句词儿几个调调这么一唱,就有强大的精神感染力量传达出来。妈蛋!要是告诉我那歌词儿是没文化的人写的我都要跳楼呀!有文化的人还这么贬损读书人又是何苦……转念一想,啊,原来正因同为读书人才能把“白面书生假斯文、财主桌下一条癞皮狗”,讽刺得一针见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赖皮狗”们读书只为挣了命的把自己和劳动人民区分开来。毕竟叫的好听才能讨主人欢心。

11分钟前
  • 浮游海月
  • 力荐

电影真的很不错,你们这些'圣人'能从电影里看出文革的压迫我也是服气,然后打低分说这是文革产物?也不想想,那个时代(宋朝?)苛捐杂税,10米9捐,人能不反抗?装逼犯真多

14分钟前
  • 风无
  • 力荐

告诫诸位女童鞋们“世上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见树缠藤”

18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还行

刘三姐和她的小伙伴们的言论自由得到了充份保障,即使因为辱骂工作人员进了看守所,故意摔坏了古董也不用赔;象莫怀仁这么好的富二代现在哪找去啊

22分钟前
  • kis_ing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