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哲秀是韩国国家情报部主任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似的人物。在大学主修考古系的他被挑选为一个考古发掘团的韩国代表,前往中国吉林省参与考古的工作。在团中金哲秀遇上了来自朝鲜的代表英姬。相对于哲秀而言,英姬的性格刚好相反──衣着老土却生性叛逆。然而这却令哲秀看中了英姬,并且希望可以追求到她。可是他们之间的相恋并不顺利,一方面来自哲秀父亲的反对,另一方面又由于南北之间的政治关系……
2020年的第一天,我又把《大撒把》翻出来看了一遍。好像已经成习惯了,在年根儿将近的时候,就想看八九十年代的国产糙片儿,尤其爱看跟吃有关的镜头。在我心里它们都是美食电影。
《大撒把》是一部时髦的都市爱情电影(当年在香港上映的时候叫《北京痴男怨女》,透着一股小资产阶级情调)。故事发生在90年代初期出国潮的时候。主要人物就两个,葛优饰演的顾颜,徐帆饰演的林周云。
剧情就不赘述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里面有趣的几个小点。
有很多人喜欢他俩吃日料的那段。在名叫“出云”的高级日料店里,顾颜装模作样地操着从“地道战”里学来的日式中文翻菜单,看着价码点菜。“冯氏喜剧”的风格初现端倪,挺经典。
吃完饭,两人就此别过。他们已不算是陌生人,但就像清淡而拘谨的和食,含蓄地疏离着。
不过我有个疑问,为什么这家店的菜单上只有日文没有中文呢?虽然电影里的女服务员最后改口说中文了,但在顾颜点菜的时候她一直说日文。以前光注意剧情了,没多想,那天突然反应过来,这有BUG啊~
为此我查了一下,别说,在当时还真有可能。影片中出租车司机推荐的这家日料店,位于朝阳区工体北路的兆龙饭店,是新中国最早的外资酒店之一,由华人世界船王包玉刚捐资建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笔题写店名。2019年9月已经正式更名为“首北兆龙”。
在1980年之前,中国只有7家接待外宾的饭店,且基础设施、服务管理什么的都不到位。彼时,包玉刚应邀来北京洽谈航运合作,见状积极表示要支持祖国兴建旅游饭店,开出了1000万美金的支票,并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饭店以父亲包兆龙的名字来命名。(据说,包玉刚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的第29代嫡孙,真·名门之后。)
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接受外资是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时任国家旅游总局副局长的庄炎林考虑再三,向邓小平递交了报告。邓小平了解情况后当即表示支持。
1983年,兆龙饭店破土动工,1985年落成。2002年被评为五星级涉外旅游酒店。
我推测,1992年的时候,兆龙饭店是高档涉外旅游场所,主要用于接待外宾,所以菜单并没有专门写中文。当然啦,也可能是冯小刚和郑晓龙为了制造喜剧效果故意这么写的。
92年那会儿大部分国人应该连寿司这词儿都没听说过,能吃到日本料理的地方恐怕只有北京、上海这样的 一线城市吧。
如今“兆龙”还在,“出云”早已不知所踪。我查了很多资料,只在一篇关于北京日料的短文中,看到了关于“出云”的介绍。
《北京著名日本料理店介绍》| 节选 出云日本料理地处兆龙饭店、盈科中心商圈,与团结湖公园西门隔街相望,店门口充足的停车位在繁华的东三环可谓得天独厚。典雅的日本风格装修及装饰使出云虽身处闹市却又独享恬淡。 近几年日本料理在北京逐渐走红,出云作为一家老店始终保持着纯正的口味和优质的服务,得到了顾客及业界的普遍好评。出云率先引进的菜单式自助模式已被广泛采用,让更多顾客可以涉足日本料理,感受日本料理的独特魅力。 出云既遵循传统又不断从日本引进新菜品,新近正在推出在日本很有人气的博多水晶火锅和日式海鲜火锅。
虽然没有配图,但文中详细介绍了店的位置,似乎正是《大撒把》中的“出云”日本料理。如果放到现在,八成会因为电影的热度而成为网红打卡地。不知当年的博多水晶火锅滋味如何?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迎来了整部戏最精彩的部分。中国传统春节的场景和气氛是重中之重,片中的除夕夜正是1992年现实生活中的除夕夜,胶片真实记录了春节晚会上胡慧中的身影,以及零点时分满城的烟花爆竹齐鸣。
为了不错过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夏钢导演在北影厂正式决定投产之前,一边组建班子,一边垫付款项筹备看景。最终,北影厂顶着可能收不回成本的压力,正式决定投产这部“没有精彩打斗和男欢女爱,甚至连点逗人发笑的噱头都没有的平平淡淡的现代故事”。
除夕夜,北京街道上五颜六色张灯结彩,孑然一身的顾颜在西单电报大楼又遇到了林周云。此时的她烟锁愁眉,一脸黯然地拒绝了顾颜说要一起过节的邀请。
谁知顾颜竟带着面粉、猪肉和顺手从楼道拿的大白菜不请自来。他一进门,原本冷冷清清的屋子突然就有了热乎气儿。
曾经北方一入冬家家户户囤大白菜。因为屋里有暖气,大白菜就一颗颗码在家门口,家家如此。那年月邻里之间不避不嫌,互相借根葱,拿瓣蒜都不叫事儿。现在可能除了一些老人还会多买些囤着,年轻人都是现吃现买,再难见到家门口摞得高高的大白菜了。
我最喜欢顾颜和林周云包饺子这轱辘戏,能翻来覆去看好几回。不到一分钟的长度,平平淡淡的几句对话,配上一组揉面、剁白菜、盘馅儿、擀皮儿、包饺子、煮饺子的镜头,看一回馋一回。隔着屏幕似乎都能闻见饺子馅里麻油的香气。
煮得胖乎乎的白菜猪肉饺子,是俩人在这部戏里吃到的第一口热乎饭。“好长时间没吃到这么可口的饭了。”平淡的一句话,背后是身处空巢的留守人的无数心酸。
顾颜提议两个同样处境的人寻找搭伙过日子的温暖。于是他们孩子气地搭起伙来过家家,一个扮演丈夫,一个扮演妻子。
林周云认真地警告他:“你可别想入非非。咱们只是模拟,可不是假戏真做。”
顾颜笑了:“当然,要真像你想的那样,我还不见得看得上你。”
大年初一,顾颜从沙发上醒来的时候,林周云已经在做早饭了。朴素的青花碟子盛着煎馒头片,配上稀饭、酱黄瓜,还有一碟豆沙糯米饭。
这几样东西挑的,绝了!在我心里这就是中国式早餐的光荣代表。看着画面仿佛能闻到煎馒头片散发的焦香味,以及一口咬下去那酥脆的口感。
小时候,家里头天吃剩的馒头,第二天早上常常就做了煎馒头片。别看这煎馒头片,也是有技巧的。会煎的做出来又酥又脆,金黄诱人,咬下去“咔茨咔茨”响,但是馒头本身还不油腻,一口气能吃好几片。讲究的,用馒头片裹上蛋液做成蛋煎馒头,别提多香了~
不会煎的做出来,看着油腻腻的,吃起来疲疲沓沓,顺着嘴角往下流油,吃两口就顶住了。我妈告诉我,煎馒头片之前拿凉白开把馒头片蘸一蘸,就不会吸收太多油,吃起来又酥又脆。这是家常菜的功夫。
所以顾颜看着这顿早饭舒眉展眼:嗬,有点过日子的意思了。(注意,徐帆的围裙上画的是葫芦娃哈哈哈哈哈~)
我对这种“过日子”的场景毫无抵抗力。两个人,几盘菜,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哪怕再普通的家常菜,我印象都很深,每每思之就馋得百爪挠心。对那种满桌子鸡鸭鱼肉、生猛海鲜,一群人吃吃喝喝的场景反而没什么感觉,看完就忘了。
仔细想想,比纯粹的美食电影或者纪录片更能勾起我食欲的画面,都是那些胶片时代老电影和电视剧里一闪而过的豆浆油条、包子糖饼之类。那些镜头里有种热腾腾的市井烟火气。就算是时髦的都市题材,在平头百姓的餐桌上也有过日子的精气神儿,有生活里的人情味儿。
相比如今的国产都市题材影视剧,国产糙片儿里的人、事、物难免有些土气,有些笨拙,但看上去粗糙的画面又透着诗意和灵气,至今还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生命力。借用德·昆西的话说就是:“真实的事物,是有棱有角的,是有裂纹的。”这大概就是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转身回望的原因之一吧。
完
参考资料:
更多更新,请关注公众号“7东西”
92年的片子,小时候觉得是个很好的片子,刚重新看了一遍这个片儿,突然看见了不同的东西。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看,女主就是个傻白甜,只不过因为漂亮,所以是女性中自信的那种,只不过这种自信来自被男性凝视评价为有性吸引力(性价值)的自信,却还是不知道如何捍卫自己的需要、喜好以及关乎人生命运的何去何从的选择。
很多人都觉得男主过年拿着白菜进门的时候是浪漫,可是从女权的角度看,已经拒绝了,还要来,就是冒犯了,哪里来的浪漫可言?宁缺毋滥不知道吗?即便很多人都说男主看起来挺尊重女主的,可是这种尊重可能也不过是在男权眼中的尊重,因为女性的意志自始至终都是被男性半推半就的在往前走,不管是追寻出国的丈夫,还是接纳男主一起过年,好像只能是被选择的结果,好像只要有个人珍惜就是幸福,自己却不懂珍惜自己。而真正的尊重,难道不是说让滚了就滚远吗?真正的自我意识,难道不是老娘喜欢谁不需要你来告诉我,对老娘好前提也得是老娘愿意对伐?难道不是老娘才是选择的主体,生人勿近人挡杀人吗?老娘不需要谁来保护,不需要英雄,有没有做贼,有没有贼胆不是标准,有贼心者就是贼!所以在女权主义者眼中,只有当老娘主动感兴趣的,让老娘觉得自己是贼的男性,才是值得品尝的。当然至于是不是要真的去吃,那还是得两情相悦,我骚我浪可我不贱啊,看上的对方如果不喜欢我,那还是赶紧各回各家,各撸各猫去吧!
当然很多朋友会说那男主不是最后啥都没干嘛!或许你会说男主那么做是因为“善良”,但我却要说,那不叫善良,而叫愚昧!本质上还是男权主义者的潜意识中的那一套——但凡两性关系就是男性占便宜女性吃亏,而在两性关系里,女性只有两个名字——干净和肮脏!所以结局时很多人眼里男主的所谓高尚,在我眼里不过还是自以为是的阴暗猥琐,根本不是尊重女主的感受!明明女主已经做出了选择,结果可倒是为了成全死男主的自我感动,再一次被耍了个流氓!!!就是过年时拒绝却被死缠烂打的重演,只不过反过来,现在明明对对方产生了感情想留下来,却又被硬生生的在脖子上挂个一个贞节牌坊!为什么是“你本来可以把我留下”,而不是自己说了算呢?难道女性就只能有一种被男性作为一个物件,被喜欢把玩儿又没钱的主儿摸够了放下或者被不差钱的大老板囤货在仓库发霉变质不见天日的命运?又当又立的男主如同一个皮条客,只不过他没有把女主贩卖给金钱,而是贩卖给了所谓的道德!因为男主的逻辑是,女主留下,就是对前夫不忠的婊子,这种公共汽车,心中已经在对方身上泼上了千万盆脏水踏上了千万只脚,自己固然也不会想要!纵使走了,但却是个恪守妇道的娘家闺女,尽管不是自家的,但终归是纯洁的,即便自己无法得到,但心里念想起来的时候总也还是个干净的身子。实在是其心可诛啊!其心可诛!更加可悲的是,女主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她选择了违背自己真实的感情,离开了男主,好把一个自认为珍贵的所谓贞洁留给了他。其心也哀啊!其心也哀!
当然,片子拍出来的当时中产阶级的出国狂热、当时男女的状态,以及现代人的孤独都还是很真实的,而且这些视角大家都说了很多了,就不说了。可正是因为真实,特别是对比自己不同年龄、对女权的认识程度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感受,意识到女性在这个男权世界的真实情况,更让人唏嘘。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傻白甜是没有未来的,不管是花瓶,还是宠物,只不过是进入了男性凝视门槛儿的工具,而工具化的女性是没有人格的。
大sa ba就是留下来的大sb,冯小刚和郑晓龙合作的剧本太棒了,90年代初满眼都是涌进的外来事物,出国潮随着起飞接下来就是他俩的《北京人在纽约》,日臻成熟的葛优呢是《霸王别姬》和《活着》,也奠定了以后冯氏喜剧贺岁片的基础。被抛弃留守的男女假装试爱不就是后来的《花样年华》嘛,突然跨越时间的字幕卡和漫步北京景点的闲聊蛋侃也有点京味儿侯麦的意思,天安门城楼上还戏耍了一番王朔和文艺女书迷。台词金句频出,几个黄金配角出场的段落都太精彩了,时装模特一样颜值巅峰期的徐帆真漂亮,但演技相比就太戏剧腔啦。情感转变的节奏以春节为界拿捏的也好,其实还是相当于自嘲式的肯定了在改革开放后还要有坚守重情义的人。当时好多国产片旧制作模式上的通病整体稍感粗糙,尤其后期的配音和音效。中间剧院胶片版。
九十年代女演员那种特别“刻意”的表演方式,我特别爱看
当葛哈利遇到徐莎莉,一年一年又一年,直到北京通往卡萨布兰卡的那一刻!其实最后的抱与之前的拥都有点过,还是应该处理的更含蓄些。冯式京味侃爷剧作与葛优的表演特点(局限?)决定了此片的情趣必须大于情感,愤世调侃古道热肠性格组合真要给你直接拔到纯催泪的程度?总感觉会兜不住。冯小刚的煽情,既是他的特色,也是他的罩门,成败与否更要依仗每部作品自身的免疫水平。本片而言,还是拿签证那段最好,俩人一起走出使馆,徐说真的有点后悔来,葛安慰说没事儿下回再办(他希望没成),这时徐从怀里掏出签证说,办成了……(ps林周云住在亚运村安慧里二区12号楼,拍摄当年正是俺家三区隔壁)
看到最后才明白大撒把就是大SB的深意。
“我不想坐民航。” “这么说你丈夫给你订的是战斗机?”
北京人在纽约前传。葛优在里头一本正经地幽默,非常喜欢。北京人那时可真时髦啊,生活作风、思想意识、物质条件~毕竟首都!
似乎是改的乐美勤的话剧《留守女士》,故事背景设立在当时的出国热潮中,两个留守男女在面对自己的另一半出国之际,面对远距离恋情和面对孤独时的内心困境与微妙变化。冯小刚的剧本、对白已初具雏形,借葛优的贫嘴,把喜剧的智慧变为人生苦难的“心灵鸡汤”。
温情动人,把整个故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就像散文一样。最后水灵灵的徐姑娘睁大眼睛对葛大爷说:你本来是可以把我留下来的。心里一软,少女心又上来了。。。
- 会和面吗? - 我们家没面粉。 - 嗯(掏出来一袋面) - 唉,我可不会擀皮儿啊。 - 会吃么 - 看,后悔了吧? - 我的意思是,只要你爱吃,咱就算没白忙活。
1. 「会吃吗?」饮食男女孤独时候,一餐热饭胜过一切。 2.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3. 回放了五遍,最后的播音里是「开始登机」不是「停止登机」。若剧情最后强留,故事就落俗套了。
过年好…孤独的人类互生同情之理解,假结金玉盟,拒绝诉衷肠…葛大爷一副厚皮囊,隐藏住浓浓忧伤…徐帆当时多漂亮,真真便宜了冯小刚…看时不免想到墨镜王,帝都人情异乎香港,孤男寡女骚情相仿…如果拍拍国朝当下部分孤独群众,那该是啥模样…
看过好多遍的一部电影,那时的冯小刚也贫,可还算真诚。印象最深的是过年那段戏,两个孤独的男女,在爆竹声声里,若有若无地慰藉着彼此的孤独。
往大里说话,往小里体贴人。
北京老爷们儿疼媳妇儿就是大撒把,培养出了不识货的婊子,但肯定也能落上走心的姑娘
徐帆滿臉膠原蛋白,葛優永遠是禿子
你要说他套路吧,但也是用心。北京直男就是可以往大一点扯,细节处逗得你心痒痒。冯小刚郑小龙的编剧。冯开始认识徐帆并展开追求就是从这部戏开始,冯小刚受邀看完试映后说:“这部戏还不错,就是女主角还差点。”夏纲导演告诉他,“女主角就坐在你后面。”冯小刚回头,看到了徐帆,这是他俩的第一次见面。7.7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散落着许多璀璨的明珠,贝劳就是其中的一颗~~
只属于上世纪90年代的陌生又熟悉的亲切感。时间跨度上略显不足,拍摄手法也略显笨拙,但是剧本处处透露出冯氏喜剧的影子,编剧的影子远大于导演,那种贫嘴中蕴含的悲情意识,是现在的冯小刚所不具备的。日本料理点餐那段真是笑死……
突然好怀念那个“混乱”的时代:最起码,春晚上还能瞅见赵本山“插科打诨”般的讽刺揶揄,最起码,甭管暑假寒假,每年都能有与你约定不变的周杰伦,最起码,即便三观略不正,韩寒郭敬明一类的青春还能在报亭瞥见,最起码,凤凰卫视还能看到日本的动画片和锵锵三人行,最起码,那时候的贺岁档,真的是把人逗的前仰后合。最起码,那时候,能随意放炮和烟花。现在好了,什么都“规矩”了,连老城各类小店的招牌都特么清一色了。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有许多璀璨的明珠,贝劳就是其中的一颗。该国以盛产鸟粪著称,号称鸟粪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