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女囚犯

剧情片法国,意大利1968

主演:洛朗·特兹弗伊丽莎白·维纳贝尔纳·弗雷松

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

剧照

女囚犯 剧照 NO.1 女囚犯 剧照 NO.2 女囚犯 剧照 NO.3 女囚犯 剧照 NO.4 女囚犯 剧照 NO.5 女囚犯 剧照 NO.6 女囚犯 剧照 NO.13 女囚犯 剧照 NO.14 女囚犯 剧照 NO.15 女囚犯 剧照 NO.16 女囚犯 剧照 NO.17 女囚犯 剧照 NO.18 女囚犯 剧照 NO.19 女囚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4:44

详细剧情

斯坦尼斯公开宣布再自己的画廊举办现代艺术展,展出的都是些形状、颜色和质地让人吃惊的作品,也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艺术家吉尔伯特的雕塑作品也在其中展览,他妻子乔西被作风严厉的斯坦尼斯给迷住了,因为他把自己的闲余时间都花在了那个艺术品味独特的公寓里搞摄影。但除了那些放大的书法字帖外,斯坦尼斯还收集了一大堆关于一个心理失常的人物的照片。那么乔西为什么要冒着与丈夫闹矛盾的风险去病态地探究斯坦尼斯的神秘面目呢?   《女囚犯》(La Prisonnière,1968)是克鲁佐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初次拍摄且唯一的一部彩色电影。在一贯悬疑的氛围下探讨艺术家特异的情*品位,不论题材还是运镜在当时都相当的大胆前卫。完成此片后,1977 年1 月12 日克鲁佐在巴黎逝世。

长篇影评

1 ) 关于艺术创作的终极阐述

艺术(影像)与某某的关系是创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取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的理论又过于笼统。其中的多重标准千变万化,难以捉摸。《女囚犯》直接切入这样的难题,意图加以阐释一番。克鲁佐早期作品中的悬疑性荡然无存,其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乌鸦》)以及悲观宿命论的黑色调子(《恐惧的代价》)在后期作品中很难找到踪影。《神秘的毕加索》一片后,克鲁佐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神秘元素产生了极高的兴趣,而这种趋势也延伸到了《女囚犯》中,只不过此时克鲁佐比之前《神秘的毕加索》相对清晰的展现了这个过程。
《女囚犯》中有一条异常清晰的线索:乔西首先被斯坦的艺术品吸引,甘愿做他的摄影模特,而中途对他的创作方法心存质疑。当接受之后就移情别恋,对斯坦全面产生爱意,两难选择的她最终走向的自我毁灭的结局。这个线索可以被看成是被艺术吸引,融入艺术创作,最后在艺术中迷失。影片中摄影师通过挑逗为模特摄影这一场戏充分揭示了艺术创作者与创作对象之间欲望与诱惑的关系。创作激情在这场戏中从无到有的迸发过程是观众能够强烈感同身受的,并不像《神秘的毕加索》那般蒙着一块上帝的门帘。但是,就像《黑天鹅》一样,乔西一开始并不认同艺术创作上欲望的诱惑及释放这个原动力,她认为这些是让人害羞而肮脏的东西,而当她逐渐认同这一点时,她所释放的能量和破坏力却是连斯坦都驾驭不了的。最后迷失于此的她选择了自杀,而且在被救后永远被困于艺术,爱情,欲望,背叛所构成的迷宫一样的梦魇中导致精神错乱,甚至连自己的丈夫都不认识。克鲁佐以他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力道十足的手法揭示出了艺术创作中亘古不变的“真理”,同时也是“迷局”。这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有一定终极意味在里面的。
影片中出现的大量艺术品都是通过线条,色块拼接而成的结构主义装置艺术。这些艺术品作为美工布景给影片增添了一份前卫,困惑的谜局般的氛围。影片中有两个场景充斥着大量这样的装置艺术作品,一个是开始那场展览,一个是斯坦的家。这种工业感十足的装置艺术环境为摄影创造了千奇百怪的摄影角度和令人匪夷所思的灯光效果,尤其是通过镜面的巧妙设计达到了万花筒般的迷幻感受,而影片的部分段落因此也具有了浓厚的实验色彩。最后一场乔西在病床上幻想的戏份是影片的华彩高潮。这里,困惑的她在潜意识里产生了种种幻象,摄影的闪光灯,两个男人支领破碎的形象,混杂着那些几何造型的装置艺术,成为她内心的梦魇。至此,这些装置艺术品就不仅仅是作为美工布景这么简单了,它们成为了影片绝对的主题,从中我们能窥见在工业主导一切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内心的一种变异,一种困惑,一种孤独。这跟安东尼奥尼所关注的主题几乎一脉相承,尽管克鲁佐跟安东尼奥尼在导演手法上南辕北辙,但就其内核却是一致的,都讲的是人物受困于其所在的环境,只不过克鲁佐不像安东尼奥尼那样深沉到整部作品都浑然天成,这部《女囚犯》大部分时间看上去更像情节剧,只有几个部分能让人印象深刻,但,这也就足够了。
克鲁佐这部最后的影片在当年映后并没有取得特别强烈的反响,多数人认为这只是他在玩弄电影的形式实验,而真正所谓“故事内容”的部分根本没什么新鲜货色。其实这么说也没错,但是看待这么一部“玄妙而隐晦”的电影总归有一套“玄妙而隐晦”的方法,它也许就藏匿在影片中的某一个角落,就像在片中万花筒般镜面群落反射出的千千万万人像中,总有一个是真身,能否看得透彻就看你能否顺藤摸瓜的找到他/她。

2 ) 1968年版的《色戒》

当一部电影不断对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摄影艺术进行描绘和致敬的时候,你没法不怀疑这些充斥于影像中的过剩的激情。
答案是:1968年的法国。
绘画艺术是一种抽象的历史的艺术,因为一切画家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总结着绘画史。在此,绘画史因其与政治史的互文而溢出意义;
装置艺术是盛产符号的时代的拟仿艺术,当那些虚幻的情愫获得了工业产品式的外壳,机器工业社会的神话即开始解体;
行为艺术的媒介是我们的身体——当你开始无法分清现实、媒介与艺术的界限时,每一个人就都成为了行为艺术家。
摄影艺术是现代的驱魔术,长焦镜头、广角镜头,是现代影像术士的法器,胶片、存储卡则是刻印神示的符箓纸。
当一部电影竟然包含了如上的一切时,很显然,它的意之所钟不止于此——艺术和政治都同样包含了精妙的“操控的技术”,如同近40年之后的这部《色戒》一样。

短评

不只是色彩

4分钟前
  • 惧色
  • 力荐

实在是太奇怪了!

7分钟前
  • 布鲁斯
  • 推荐

只有构图和剪辑不错,其他方面不怎么样(克鲁佐所有有中字的作品已全看完)

8分钟前
  • Anne Shirley
  • 较差

看不懂

11分钟前
  • 缘浅情淡
  • 还行

克鲁佐遗作。情节简单到一句话能概括所以节奏有些慢。擅长的悬念控制放在这部纯感情片里感觉怪怪的

16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耽迷于声色之魅,在满载创意的陌生领域里沉沦。欲望被摄入胶片里,混沌朦胧支离破碎。从视觉及心理触发双管齐下,不愧为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作品。

17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装置很特别。其中个别小清新镜头把我给笑死了。

21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西方2b艺术从思维到形式的一个影像表现 克鲁佐自己是囚犯了

23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怎么说呢,一部关于诱惑的电影,色彩用的很棒,还是蛮有趣的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估计是受到了毕加索的影响

28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115

29分钟前
  • 喘喘
  • 推荐

虽然乔治克鲁佐1964年没有拍成《地狱》,但还是有大量先锋的视觉、听觉被用在《女囚犯》中来呈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展览上的先锋装置,利用图形、颜色与声波的元素,将悬念感铺满,结尾更是推至高潮。中间斯坦和若丝的关系不像爱情更像SM关系,命令与服从间恰好展现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恐惧。但这些都远比不上电影开头斯坦摆弄软胶小人那一段,比真人上阵更让人血脉膨胀啊。

31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色彩绚丽。海滨约会。片尾视觉狂欢。

33分钟前
  • saturnus醉倒在月光下
  • 还行

3.5;“我们都不懂爱,我们只同情自己。”完全不同以往克鲁佐的作品,形式感十足,奇巧造型是内心欲望/潜意识的外在具象,多重镜像/镜渊造就的迷幻空间,加之摄影师题材与对色彩的狂热使用,颇有安东尼奥尼之风。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能看出对色彩的使用有些刻意,结尾那段意识流晃得有点受不了。和偏执的男主角一样,这是一部敢于冒犯观众的片子。

42分钟前
  • 网络流
  • 还行

可能是给毕加索拍纪录片时受了影响,克鲁佐进入彩色片时期后沉湎于光影色彩和几何图案,似乎是在创造一个电影和绘画、装置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点。未完成的《地狱》中许多手法被移植到这部遗作里,剧情可以说是老套而无聊的,但这种探索精神还是值得加分。

46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少一丝算死忠,多一丝便成了作茧自缚。艺术诸如此类害人不浅

50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力荐

6.6/10

52分钟前
  • 如影随行
  • 还行

看到导演六十岁拍的这个,义无反顾的给四星,敢玩想玩又会玩【相比之下剧情什么的并不重要

53分钟前
  • \t^h/
  • 推荐

克鲁佐被安东尼奥尼上身,一部追求形式感的电影。刚走进彩色世界的导演急于表达,所以拼命地呈现。潮流艺术的东西,过时的很快,所以隔些年看就会觉得那些艺术品傻兮兮的。克鲁佐没有像伯格曼那样,沉稳面对彩色的到来。

57分钟前
  • scaryzio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