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这部电影中的士兵们,来自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其他法国的殖民地,他们为法国而战。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责任,却又不断遭遇自己作为二等公民所面临的窘境,哪怕是共和国一直以来宣扬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黑人和阿拉伯士兵们不许吃新鲜的西红柿,升职仅仅是针对本土出生的法国人而言,非洲军团连战数月也不能撤退、休息。 这种歧视和我们现在社会中那些自以为自己很高傲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不过只是出身好而已 我不喜欢那个下士,是因为他一直在鼓励其他的士兵,要相信法国,相信博爱,相信会公平,可是最后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以下这段对话印象深刻,当下士去找上校要求他履行升职的承诺时,连近上校身都做不到,就被旁边的警卫拉开了,让他去找他的中士。 - 去找你的中士 - 他死了,我的上尉也死了 - 那你的排在哪里 - 我没有排了,他们全死了 - 中士,你需要一个下士吗?这里有一个(对另一个人说)...... 看到这里,真的觉得很残酷,这充分表明了不要以为战争中的英勇会博得他们殖民者的认同,这些人是永远没办法同法国本土人同起同坐的。 正如片尾所述,法国政府在阿尔及利亚独立后还是一直拖欠这些阿拉伯战士的退休金。 而在德国人面前,不会因为我们是阿拉伯人,是二等公民,而也区别对待,不会把子弹往我们身上打......
2 ) 原来这不是我的祖国
得奖与否是我们衡量一部影片值不值得观看的重要指标,我选择观看阿尔及利亚电影《光荣岁月》的原因正是它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令人震撼的是,影片的五位主要演员竟然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情景十分罕见,似乎只有法国影片《八美图》中的八位女主角共同获得过法国恺撒奖最佳女主角奖,不过恺撒奖还无法同金棕榈奖相提并论。看过电影我们发现,这奖杯,与其说是颁发给这些演员,毋宁说是颁发给影片中的那群士兵,这更像是法国人迟到了60余年的道歉与认同。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与牺牲、危险与团结、英雄与无奈的史诗之作(《纽约时报》对此句有莫大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群来自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青年投身到法国军队中,希望解放“祖国”——法国,赢得属于他们的荣誉与尊严。然而事实告诉他们,除了他们自己,几乎没有法国人认同他们,他们同样付出了生命,收获的却只有苍白的精神鼓舞和空头的许诺。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精神与他们无关,美丽的法国姑娘不属于他们,看书识字的权利不属于他们,探亲假不属于他们,甚至连新鲜的西红柿也没他们的份。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能够对他们一视同仁的事物的话,那恐怕只有德国人的子弹了。
他们终于发现,这个“祖国”与他们格格不入,信仰不同、肤色不同、地位不同,他们无法从“祖国”身上获得荣耀和归属感。他们终于明白,这不是他们的祖国,他们一生也无法抹去殖民地的烙印。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讲,他们就是亡国奴。也许是被殖民的年代太久远的缘故,他们竟然忘记了这一点。
一个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却不属于自己,这个认知是极端痛苦的,失望与无力感油然而生。也许孙基桢能够体会他们此时的痛苦。(孙基桢是朝鲜人,1936年作为日本殖民地人,代表日本参加柏林奥运会,并获得马拉松冠军,在领奖台上,他低下了头,用鲜花挡住了胸前的日本国旗……)
终于,这些士兵决定为自己而战,他们渴望世界记住他们的光荣岁月,他们希望让世界知道,有一群来自北非的阿尔及利亚青年,成为第一批踏上阿尔萨斯这座历史名城的“法国人”。然而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光荣属于法兰西,不属于他们。那些战死的人也许才是幸运的,而活下来的只会感到一片空虚和困惑,以及无尽的伤痛。历史就这样开了人类一个玩笑。但只要还有国家,只要还有人类,这样的玩笑就会周而复始地开下去。
在影片中,每当这些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战士牺牲的时候,就会响起那悠远苍凉的北非民歌,这歌声仿佛是在接引这些逝去的人们魂归故里。与这歌声相比,雄壮的马赛曲在影片里显得暗淡无光。
3 ) 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
这样的电影看了很多
但是在昨天凌晨还是被感动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战争面前。都是万念俱灰。都是扯淡,那又如何呢,就像好男不当兵最后改编的歌词一样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片子让我想起狼牙山五壮士
只是想表达的东西还不太一样,感觉法国和意大利的这类片子有更强的自省
现在一天一部片、一张唱片、本来想一本书来着,但是智商太低看不完
不过还好了。。。。
4 ) 人性的光辉与丑陋
被影片的英文名和中文译名误导,以为是一部轰轰烈烈的战争片,其实,影片关注的不是反战,而是尊严与自由。Indigenes,土著。二战末期,法国大量征召征召其在北非的殖民地的青年去法国本土抵抗纳粹侵略。这些人,每每冲在战场的最前线,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炮灰,为“尊贵”的法国士兵扫清障碍,减少危险。而人们记住的,是法国士兵们灿烂的微笑,和胜利的喜悦。没人记得有那么一批人为了法国的自由而长眠在了不属于他们的“祖国”的土地上。
即使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他们依然选择了前行,不为别的,只希望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有朝一日,他们能获得尊严和自由。但是,影片中他们并没有得到。现实呢?我们看看本片最后的字幕:“1959年,一项法律被通过,用来冻结获得独立的法国旧殖民地军人养老金。2002年1月,在经过冗长的听证后,欧洲议会要求法国政府全额支付这些养老金,但是继任的政府拒绝支付。”若不是有这部电影,或许,随着老兵们的逐渐老去,这段历史也将尘封。
纳粹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种族清洗,而法国在本片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也如纳粹一样呢?而至今不承认那些士兵的地位,是比当年的歧视更为悲哀的事,因为这不自觉的影响了不了解历史的年青人的思想。2005年能爆发种族骚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5 ) Indigènes
En 1959, une loi a été votée pour geler les pensions des tirailleurs des pays de l'empire colonial français qui accédaient à l'indépendance. En janvier 2002, après de longs procès, le Conseil d'Etat a sommé le gouvernement Français de payer ces pensions intégralement. Mais les gouvernements successifs ont repoussé cette échéance.
Tirailleurs: soldat de certains corps auxiliaires d'infanterie français recruté parmi les autochtones des anciens territoires et colonies d'outre-mer.
Les tirailleurs sénégalais étaient recrutés en Afrique-Occidentale française et en Afrique-Equatoriale française.
6 ) 再怎么忠诚勇敢,也无法成为法国人
二战期间,法国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征召了大量非洲青年加入了自由法国军队,作为法军的主力。1942年末,成立较早的阿尔及利亚第三步兵师率先在北非同德意联军作战。1943年,他们从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在古斯塔夫防线艰苦战斗。1944年8月,他们登陆普罗旺斯突入法国南部,参加了解放巴黎战役,一直打到了德国本土,可谓战功显赫。但是,殖民地的士兵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他们在战斗中往往被放在最危险的前沿阵地冲锋陷阵,物资补给也无法与法军士兵比,战斗与非战斗伤亡奇高,这为二战后的反殖民战争埋下了伏笔。2006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电影《光荣岁月》,讲述的就是这些殖民地军人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四名阿尔及利亚青年应召入伍加入法军,他们从北非开始与德军作战,一直坚持到解放他们所谓的“祖国”,一路伴随他们的,除了血腥残酷的战斗以外,还有法国人无尽的歧视。 影片重点描述了殖民地军人的勇敢和忠诚,在面对艰巨的战斗任务时都坚决服从,冲锋在前。而且法国人的歧视也进行了笔墨浓重的刻画,打仗时安排殖民地军人冲锋在前,对他们的伤亡毫不在意,伙食供给进行区别对待,而且故意阻拦殖民地军人和法国姑娘相恋。通过对比凸现了他们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另外,电影里的两场战斗片段特别精彩,一场山地攻坚战,先是小股部队佯攻,吸引德军火力点暴露,后续炮兵观察员标定火力点坐标,再实施炮火覆盖。另外一场是小镇遭遇战,四名殖民地军人明知不敌,却还是与德军大部队展开巷战,最终以死亡三人的代价顶到大部队前来支援,电影以这场战斗收尾,通过三人的死亡直接呼应电影点题:殖民地的人再怎么忠诚勇敢,但他们永远无法成为法国人。
7 ) 就说本片的观影经历
说起来这部影片是我第一次看情侣场
一个人。2007年前后的银幕数远远不如现在多,上映的影片也少,所以大片往往垄断了影院大部分银幕。而这部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场面,也不不是好莱坞大制作,甚至连题材也不讨喜的战争片就只能在影院的夹缝中才能看到,比如,安排在人很少的情侣场。
当时售票表示,如果我的邻座卖出去了,我就要和别人一起坐。坐就坐了,谁怕谁,你在情侣厅放法国战争片光荣岁月还指望满座啊。
结果那一场全厅好像是5个人,前排有一个哥们估计也是战争片迷,还有大概是一家三口,那家的小孩在就在几乎没人的影院中跑来跑去。但不管怎么说,当初那片子能引进,能在院线看到,真的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