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过昭关

剧情片中国大陆2018

主演:杨太义李云虎万众聂栋才

导演:霍猛

剧照

过昭关 剧照 NO.1 过昭关 剧照 NO.2 过昭关 剧照 NO.3 过昭关 剧照 NO.4 过昭关 剧照 NO.5 过昭关 剧照 NO.6 过昭关 剧照 NO.13 过昭关 剧照 NO.14 过昭关 剧照 NO.15 过昭关 剧照 NO.16 过昭关 剧照 NO.17 过昭关 剧照 NO.18 过昭关 剧照 NO.19 过昭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15:02

详细剧情

暑假,七岁的宁宁被送回乡下,由七十多岁的爷爷李福长照顾。李福长偶然间得到了一个老朋友的联系方式,老友身体中风,时日无多。他决定带上孙子,骑着一辆摩托三轮车,去千里之外看望老友。影片以“过昭关”喻指人生,是难得一见的中国乡村公路片。

长篇影评

1 ) 过去和未来

从文革走过的老一辈人(现在70-80岁那一批人)的晚年生活。剧情安排很用心。很写实,很平实,却都是沉甸甸的感情。

因为儿时一个谎言造成大哥喝农药自杀自此不肯说话但独自抚养大哥儿女的哑巴;父母饥荒去世如今仍然守在家乡不肯进城的养蜂人;见惯了旅途险恶人情冷暖的货车司机;以及……跋山涉水几天几夜就为了看一眼病重在床但当年改造期间救助过自己的大哥的“伍子胥”,见到了,不曾回忆过去,只是三言两语问候就只得起身就走,走到楼下听到病床上传来的“注意安全啊!”

有多浓重的感情,说出口的话就越朴实。

当年若不是“大哥”的帮助,这位“伍子胥”可能都活不了了。

如今,人老了,在和时间的对抗中,究竟是不中用了。

都不中用了。

“伍子胥”能穿越千难过昭关,却无力于人情和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每个人的将来,都逃不开每个人的过去。

看完电影,再听老人喜欢唱的这段戏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

就都明白了。

2 ) 望一望 这哀哀长空雁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又好比龙游在浅滩,我好比鱼儿吞了针线,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

爷爷坐在门前,点燃了一支烟,唱起了这首歌。孤单的老人此刻犹如这依然翱翔的长空雁,前几日与孙子的“旅游”体验又如龙游在浅滩。我静静地抹了抹眼泪,用深呼吸稀释了稀释我忧郁的情绪,再次温存本次“公路之旅”饱含的善意。


这一路 他们与世界温柔相待

加油“叔”。夏天的路边,切开清凉的西瓜,誊开休息的座椅,叫出辈分严谨的“叔叔”。我想,孩子学习着礼貌和尊敬。

哑巴叔。他用一生的无言来“惩罚”自己少年时的谎言,陪爷爷在乡间路上练习三轮车。爷孙出发了,哑巴叔笑了。我想,孩子学习着诚信。

钓鱼叔。他愧疚、懊悔、逃避,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独自垂钓。因爷爷的一席话,人生心境澄澈了起来,钓鱼叔笑了。我想,孩子学习着“如果河里没鱼,你在这守一辈子,你也是钓不上鱼的。如果有,慢慢地钓,就会有收获的。”人生之河亦如此。

货车叔。他因之前丢了货而对提供帮助的陌生人心存介怀,但是当他返回时,看到爷孙二人,又同样善意地让他们拥有顺路的搭乘。我想,孩子学习着大度、信任和善意的回环。

车祸人。他们因肇事司机逃逸,而无可奈何地跪在路边,筹集一些过路司机的爱心。我想,孩子学习着无私。

养峰人。他有着变形金刚般的声音,有着和同龄人喝口小酒的愉悦,有着送你一瓶蜂蜜的淳朴之心。我想,孩子学习着善良。

伙伴。他躺在病床,问出一句“吃了么”,紧握着爷爷的手,这不长的一分钟是无憾此生的最后一面。我想,孩子学习着感恩之心和情义深重。

……

这一路,但凡他们遇到一个陌生人或者一点点坎坷,我都很惯性地紧张,我怕坏人的出现,我怕剧情的波折,我怕善良的人受到伤害。幸运的是,所有绷紧的弦都随着故事的推演渐渐放松下来,自然地听生爷孙的对话,自然地看生老病死,自然地体会“过昭关”的意味。

这一路,钓鱼叔送的糖,他送给了失去爸爸的小朋友。爷爷折的风车,他留给了爽朗善良的货车叔。货车叔给的钱,他捐给了失去丈夫的陌生人。养蜂人给的蜜,他送给了当年帮助他的老战友。爷孙二人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不再遗憾的重逢,弥足珍贵的旅行与陪伴。


这影片 勾起乡愁的物件儿

乡村的房子。8岁前,我也在这样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村庄、有稻田,无电话、无暖气,有满满的烟火气。

洗澡的盆子。8岁前,几个这样的大盆,用于洗衣、洗澡,夏天接一大盆水用来冰西瓜。

出行的车子。耗电的、用油的统统没有,姥爷推着二轮的板车带我们去田地里摘毛豆、掰棒子。

墙上的框子。照片不在某个芯片或者某个云端,它们被冲洗,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简约、朴素的相框里,尔后被挂在墙上,许久都不替换。是展品、藏品、珍品。

如今,我的乡村已经是“小康”的模样,规整、洁净,电、暖、气一应俱全,各种物件也都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基础上升级了一番。姥姥、姥爷在,质朴感就在。爷爷、奶奶虽不在,但我的爱和想念在。


影片中,爷爷演绎的老一辈,固然有着过时的传统观念,但更有着温柔的处世大智慧。

整部影片没有背景音乐,质朴就是它的旋律;没有电影滤镜,自然就是它最美的样态;没有导航系统,“哀哀长空雁”,一路行善就是它至美的方向。

3 ) 电影的道理摆在明面,可爷爷的豁然是到了“爷爷”才会有的心境。

电影的道理摆在明面,可爷爷的豁然是到了“爷爷”才会有的心境。电影结束,我还在为四天三夜赶来的相见却只有寥寥几句而耿耿于怀,很久没有因为一部电影而泪崩。“这就走了,吃顿饭吧”的挽留那么真诚充满希望和感动,爷爷轻轻的摆手说下次,可我们都知道没有下次了,幸好有这一次。有的再见要鼓起勇气付出行动,有的再见只能是渺渺的寄托。失意的年轻人、暴燥的货车司机、孤独的养蜂人、生病卧床很久未见的老友、突然去世的哑巴叔叔,爷爷的豁达、善良也感染着每一个相遇的人。爷爷说的,人生就像过山关,关关难过关关过;人生也像这一趟三轮旅程,一路上都在相遇和离别,有的离别是短暂的有的是永久的。

4 ) 告诉他们,我乘三轮车往三门峡去了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过昭关》没有落入“你不知道我会在第几分钟出片名”的青年导演怪圈魔咒,恰相反,它的结尾方式,却是出乎我的意料。

我说的,并不是“献给我的爷爷”,回忆儿时点点滴滴,乡土情。为数不少的导演,都会在第一部电影,拿家族经历和自传色彩下酒。

出完导演作品字幕,《过昭关》的结尾,加上了一段电话铃声响,惊醒一个生死未卜的悬念。霍猛在这里跟观众开了个玩笑:正如大雪纷飞的村子,大概是全片电影摄影感最强烈的时刻。高清电视电影的泛土黄,杂乱无章的村庄未完成建设,画面上就能感受到的三门峡空气污染,全部被白色的雪掩盖。那仿佛是在说,导演的真心话,乃至“蠢蠢欲动”,都在这条精心打造的尾巴。

这段收尾,说明了《过昭关》的情感核心,并不是祖孙情,而是昔日反右之痛——那一关,大过生死,不能忘。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并不会影响多数人或宣传口径,把它联系及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之类。

我是坚定认为,它是一出除草机上路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乃至于赫尔佐格祈求友人安康、说出发就走的冰雪纪行。大卫林奇不想告诉观众,兄弟俩有什么罅隙,以至于不可开交。霍猛却一再用哑巴老人的形象,借老爷子之口,诉说昔日之殇。

只有这段被遗忘、被冷藏的历史伤痛,才能解释影评人对它的激赞叫好,暗地里的“居心叵测”。《过昭关》两次讲故事,一次是林间戏台子,导演亲自上阵的戏码。一次是饥荒饿肚子时代,乡人的刚烈决绝。但两次搬演,都不比老人亲自开口反右的命运大劫,不失为胆大的历史直言。

在影调上,《过昭关》显然更接近李睿珺和杨瑾的北方电影,至于故事梗概,会类同《八月》,或发生在江南的《西小河的夏天》。然而观影过程中,我所联想的,是大陆二胎背景和八零后童年暑假的《冬冬的假期》。自不必说,还有《童年往事》中,祖母带阿孝走上通往梅江桥,回大陆的路。行程有果路无终,父辈祖辈的肉体消亡,预示了台湾与大陆的精神切割。那条路,对于年轻这代人,已是无望不可能。

《过昭关》的路,通往历史,锁定反右(就如结尾方式)。导演不惜现身,给你黑色水笔圈重点。你会发现,无论是在结尾,还是病房探望,小朋友的旁观视角和道德教化都突然被舍弃。即便他可能无法理解,却也还是被父亲拽走,而这名连接老与少的中年人,对乡村生活和自己老子的想法,都表现得毫不在意。

在医院病房和窗口,充当传话人的,是另外一个看上去状态较好的大叔,而他也是个病人。小朋友的缺席不在场,流连于钓鱼风车的童年情调,自然没什么大错,但无心之笔,种瓜得瓜,似乎也说明了那条路和那些历史记忆的岌岌可危。

孙子尿坟头,坟头一铲一铲地添新土,构成《过昭关》全片骨架的,是人生一关又一关的死,死后又成鬼。不给小辈添麻烦,颇有浪漫文艺情调的爷爷,是一个理想中的好爷爷,而不是真实的爷爷。尤为浪漫笔触的,是那个不想开口说话的哑巴爷爷,居然用字幕卡的形式,说出了王家卫台词般的“千里之路”,“不比当年”(大意)。

老爷爷几乎没有上一代人的缺点。连他在车上呢喃认错,说从小儿子打太多了,自己做得不对,说的是真实的缺点,却也完全不像当代中国老人。路上能唱过昭关,讲得一手故事,他实在活得太明白,愿意帮助任何人。哪怕知道是骗局,也在所不惜。

只有设置这么一个理想化的人物,《过昭关》才能敲叩历史的门。

电影在不同段落之间,安插了钓鱼、风车、蜂蜜、泡泡糖之类的精心细节,坚信人的善良,悲欢的感受是可以传递相通的。然而,河边几百万生意,年轻人你且听我讲道理——近乎直白的刻意教化,似乎大大压缩了解读电影的缓冲空间。一味的温柔相待,数不尽的老人之言,是否真能化解历史伤痕,填满乡村空心,那真该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打了个问号❓

5 ) 一部原生态的河南电影

你要是问我
豫东和豫西的方言有什么区别?
——只需要穿过广袤的平原和农田
望向远处三门峡的群山

1.片名

——这个电影可以起出无数个片名

《海蒂和爷爷》:《宁宁和爷爷》

祖孙直接的亲情故事

《罗马》:《河南》

著影立传,自我表达

《地久天长》:《友谊夏久冬长》

岁月,苦难,向前看

《啥是佩奇》:《啥是三门峡》

乡土社会与现代文明

《我们的父辈》

我们的父辈、祖辈的故事

……

都不如这个电影本身的名字

《过昭关》

关关难过关关过

2.真实

——简单原生态的河南农村

最真实的当地生活

(村庄、田地、公路、城市)

祖辈的墓就在自家的田里

年龄更大的按辈分喊你叔叔

墙上的标语和印刷

爷爷的房子让我想到了老家的旧屋

也是那个样子的,甚至比电影里更残破一点

讲故事的段落不禁让我想起

我的外公外婆妈妈叔伯阿姨讲述他们的故事

(大多是在饭桌上)

色调平和鲜丽,美得都有点不真实了

某种意义上,这片土地发生的故事,其实就是全中国发生的故事

3.河南方言

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正经地运用河南方言

而不是作为点缀和笑料

里面有很多很有趣的表达

很多都是我不会用或者忘掉了的

光看字幕字幕是表现不出来的

但爷爷不是职业演员

很多台词还是像端着念出来的,不太自然

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但这么大的台词量确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4.公路

——走在路上,见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0)电动车到摩托车

爷爷的慢哲学

(1)做生意失败心灰意冷的人

为我们揭示了哑巴的故事

人生有些事是没法控制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努力就是了

拿罐子捕鱼很有趣

爷爷用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拒了烟,也避免了二手烟

(2)大车司机

传统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直接冲突

司机是说普通话的外地人

更符合现代价值观,却被老人的古道热肠所打动

(3)养蜂人

主动选择留守山村

因为故土难离

因为有更舒心的生活

伤痛影响了他们整整一代人

但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带着希望向前看,继续走下去

只剩下最后一关了

5.主题

——底色:乡土社会与苦难记忆的奇异交织

明线:

其实还是家庭、亲子关系

两对父子,爷孙

甚至严厉忙碌的父亲:

最终回到老家修房瓦

对话提及做的梦

也展示出了温情的一面

对于曾经的苦难:

都是回忆、对话中流露,没有涉及更深

这点和《地久天长》类似

两者其实有一点共性:

都展示了我们坚忍、向前看的民族性格

致敬:

给经受苦难充满伤痕

又在现代缺少足够表达渠道的一代人

提醒我们不忘记

但历史就是历史:

这部电影还展示了老人的孤独,是他无法诉说的无奈

而孩子和爷爷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

在路上玩的很开心

见过不同的人和事也开始成长

但他对历史又了解多少?

鬼:

——了解了,就不会怕了

但怕的究竟是鬼惧,还是对历史的不知?

生死:

生者为大

老人对生者的挂念,让他从周口一路到三门峡

另两个画圈的战友,你怎么知道爷爷没去找过他们呢?

——其实周口几年前还经历过一轮“平坟”

但电影里都有摩拜了

早已经可以添新坟了

6.意向

——牙、泡泡糖、风车都很有趣:

唱戏曲前后呼应

过昭关:

关关难过关关过

伍子胥过的是人生中的重大磨难

1.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2.过了这关还有下关,那么多艰难困苦都过来了,往前走就是了

3.人总会面对最终的生死的

7.评价:

8.2分

难得的公路片

回忆与苦难,历史和现实

河南的朋友一定不应该错过

不是河南的朋友,也可借此机会,增加一些了解吧

6 ) 唉,又一部国产好片悄悄「死」去

《过昭关》的阵容可以说普通到毫无亮点。

无明星,无名导,无大制作。

但在我看来,它失利的最大原因并不是这个。

而是毫无“野心”所带来的真情实感。

听起来是不是很讽刺?

一部小成本的片子尽心尽力拍出真情实感,却远不如流水线生产的电影更被人所关注。

我并不是说小众片应该拿到多高的票房,但20万.......真的太低了。

我敢说,

如果你盲挑中了这部片子,那一定会被它流动的情感所打动。

导演霍猛为本片抵押了房子,即便他从来就没把电影当成是赚钱机器。

可这当头一棒,也实在致命。

《过昭关》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片子。

给人的感觉反倒只有两个字,舒服

什么高大上的词在它身上都不适用。

这种悠然、气定神闲式的影像,在烦躁的都市生活中显得非常难得。

影片以爷孙二人的一段公路之旅展开。

偶然的一次谈话,老爷子得知在文革时期帮助过自己的老友重病瘫痪已时日无多。

在一个雨夜,他独自坐在窗前抽烟,回忆过往。

因房屋漏雨惊扰了熟睡中的小孙子。

在与孙子的交谈中,他毅然决定跨越千里去见老友最后一面。

于是他收拾起行李,在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上放上被子、桌子、小凳子。

带着小孙子便出发了。

全片的河南方言,

房梁上的一砖一瓦,

乡下道路的泥土与灰尘,都极具朴素的力量。

没有任何偏见的摄影,让河南乡下变得异常美丽。

而且这种美丽并没有任何刻意的成分,就像从生活中直接截取下来的一样。

西瓜田与落日的黄昏。

早晨蝉鸣,夜晚微凉。

人也会跟着影像的流动而打一个安逸的哈欠。

如果不是怕影响其他人,我甚至想在电影院伸一个舒服懒腰。

除了画面带给人的怀乡情节,故事也同样带来了静水流深式的感动。

一辈子活在乡下的老人遇到了来自城里的小孙子会发生什么?

这么说,你是不是会想起那部由罗京明主演的《孙子从美国来》?

但本片与《孙子从美国来》最大的区别便是,后者讲的其实是文化隔阂与代沟的消融。

前者则完全不是。

《过昭关》里的爷爷简直是现代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他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充满老年人的智慧却又不固执也不迂腐

没有干瘪枯燥的说教。

总会以一句“那我来想想办法”帮助小孙子解决他的烦恼。

所以从一开始,他们之间的代沟便已经悄悄瓦解了。

直到爷孙的公路之旅展开时,你才会发现。

原来它要讲述的,是这个时代视若珍宝的善意。

饰演爷爷的杨太义值得多提一嘴。

他有着两重身份,一个是农民,另一个是农村舞台剧演员。

这是他第一次出演电影。

他没笑过场,也不知道什么是笑场。

就是淡淡的演生活中的自己。

当一个农民来演绎农民时,才是最亲切也最具有人情味的。

在我看来,他给这部电影带来的功劳丝毫不亚于导演本身。

当这部电影在平遥电影节上映时,有人请他去看一看。

毕竟这是由他主演的第一部电影。

但当时村里正农忙,77岁的杨太义也早早地就下了地。

他没有手机,电话打到村里时,他还在村头的树下晒辣椒。

如果不是有村里年轻的后生开车送他。

可能,他都没办法看一眼这部电影的样貌。

也因为他,本片出乎意料的可爱。

当小孙子在西瓜地里尿尿时,老爷子笑着说:“你尿到你老太爷的头上啦”。

当小孙子的门牙掉了时,老爷子说:“把牙齿放在瓦片下, 新牙齿长出来就会像这房瓦一样整整齐齐”。

当小孙子赌气不开心让他离远点时,他会搬个小凳子悄悄地往后挪一寸。

这些片段都让我在电影院里听到了淡淡的笑声跟轻轻吸鼻子的声音,可能也是想起自己的爷爷了吧。

对于公路电影而言,主人公往往会有一个强烈的目的驱使。

以此来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但本片却完全抛弃了这类电影中常见的自我救赎核心。

相反的,在这段旅程中,他却拯救了好多与他毫无关联的其他人了。

这就是难以想象的,善意的力量。

其中有一段令我始终无法忘怀。

在旅程的后半段,爷孙二人遇到了一个只能借助机器发声的养蜂人。

养蜂人说话时的电子音,就像蜜蜂飞舞时的嗡鸣。

爷孙走错了路,养蜂人看天色已晚便让他们休息一夜再走。

这一夜,养蜂人说了很多话,关于曾经那段伤痕累累的历史。

大饥荒时期,河南是重灾区。

养蜂人的父母为了给他一口饭吃,选择了牺牲自己。

老来,他便守着父母的坟不愿离开。

遇到了同样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爷子时,伤痛岁月汹涌袭来。

也不过在几个碰杯间,似乎就达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老爷子说,人生就像过昭关,关关难过,关关过。

(相传楚国大夫之子伍子胥为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过昭关的典故便是来源于此)

对于小孙子而言,这场旅程也是一段属于他的成长之旅。

无论是过昭关式的人生,还是给因车祸死去的陌生人、生意失败的年轻人一点善意。

他都获得了够他适用一生的智慧。

可到头来,老爷子受到的,是来自子女的责备。

影片没有让最后的老友相见,变成狗血煽情的桥段。

两人相见,寒暄不过几句。

他留下了养蜂人临别的赠礼便独自离开。

为这不到三分钟的相见,用五天时间跨越了千里。

这种情绪,暗地里戳中了看过的每一个人。

也难怪,法国著名影评人马可·穆勒与平遥电影节的评审们会在全世界1200多部电影中,将它选出来。

像这样不噱头、不狗血甚至不煽情的国产电影。

你还能找得出几部?

我不太想去谈论《过昭关》的缺点,因为它带给了都市人现代生活中所缺失的情感触动,单这一点就能让人回味很久。

而它的通达与质朴,对于现在的国产电影而言又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总是抱怨国产没有好电影,都是商业机器下生产的流水线作品,没有感情也没有诚意。

可当有诚意的好电影出现时,知道的人又太少,会去看的更是寥寥无几。

我除了贡献微薄的票房以外,也只能说一声可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搜索十点电影,获取更多内容~

7 ) 孤独感中的一丝挣扎

因为电影节认识到这部电影《过昭关》。刚开始我认为我应该不会看的很投入,也不会哭,因为是在会议厅看的,观影环境很一般,它也并不是一部悲剧,还有就是它是一部乡村公路片。再后来,我慢慢的被吸引了。

影片前部分就是铺垫,我还在说有些镜头切的好突然,我转变不了那么快,到了爷俩旅行的后期,我慢慢的与电影产生了共鸣。路上爷俩遇到了大货车司机,我就想到了同样职业的我的爸爸,他每天工作都会有什么样的经历;爷俩遇到养蜂人,养蜂人送他们继续上路时与他们说再见的身影,一个说话奇怪的老头现在马路上形单影只的说再见,很孤独的感觉,让我想到了我奶奶,每次回老家都会在大门口和我们挥手说再见。

最后意料之外的是老头如何见到老友,我之前还在想导演会如何处理见面,如果一个没有新意的乏善可陈的结局可能会使观影效果大打折扣,没想到是很意外的情况下,老爷子只身见了老友,我没想到导演会这样处理老爷子与老友的见面,简短,仓促,但又觉得就是这样,就该如此。

最后哑巴爷爷的去世,前面铺垫的一些包袱也一一展现出来了,与主线没太大关系了,却让我哭的更厉害了,不是难过,就是看懂了这个老爷子。宁宁回城了,老爷子像养蜂人一样孤独的说再见,让我觉得人老了就真的有一种无奈,知天命,知人事,但同时又落伍,封闭,所以老人都有一种很无奈的孤独感。特别后面几处细节的处理让我眼泪大颗大颗的往下掉,但那种感情不叫压抑,我不知道那叫什么…

余华说过,伟大的电影后面存在着千万部的电影,不同的观众带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与这部电影接触碰撞,产生共鸣。周围的观众也有在哭的,一起看的朋友说我们这代人很多都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过,电影里各种写实的细节,有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过,大家可能都回忆到了自己的家人、童年、玩具等等,所以会有共鸣吧。

这算是我看过的数量不多的文艺片里最让我感触深刻的一部了。

短评

没风景却有沉思的乡村公路片。大卫林奇《史崔特先生故事》的河南版,途中遇上的平淡人事又有些江扬钦哲洛珠《旅行家与魔法师》的升华气质,说不上传递什么哲理,却从本该情绪万千却克制到轻描淡写的爷孙旅程,带出从土改到文革的社会记忆,那是老一辈如伍子胥般经历的一个个人生昭关,而今想起来,不过是三门峡病床前不到两分钟的嘘寒问暖。

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运生,现在想我小时候不应该净打你。”中国式的父母似乎是永远不会跟孩子道歉的,但李福长老爷子很含蓄地说出了这一句。老人真正活到了老僧入定的境界,但说出这句,他已过昭关。

11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拍了一个理想的好爷爷,而不是真实的爷爷。他不给小辈添麻烦,会为了反右的恩人,像《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那样,骑上三轮车去三门峡。路上能唱过昭关,讲得一手故事,钓鱼做风车,活得明白还帮助任何人。浪漫化处理的人物背后,确实有胆大的历史直言,譬如2个哑巴老人,引得影评大佬激赞叫好。碍于成本所限,摄影上有所不足。观影过程中,吸引我的是类《冬冬的假期》的大陆二胎+童年暑假,《童年往事》祖母带阿孝走上了回大陆的路。《过昭关》的路通往反右(有结尾方式为证),但小朋友的视角却被舍弃了(虽然他也完全无法理解),而是用人生又一关的死和鬼,话题带过。他被父亲拽走,而充当传话人的,只是病房另外一个病人。不同段落之间,安插了许多精心的细节。

16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内地老人公路片?和《红花绿叶》一样温柔得可爱。有时候真羡慕老人啊,有岁月生生磨出的睿智和淡然,这份睿智淡然和小朋友的天真拼凑出了诸多笑点,也让最后的泪点猝不及防。而且无论是笑是哭,都自然顺畅。那些写在纸上的关怀,那只风车,那握紧的手和那报丧的电话,一点一点把生命铺展开来。人生就是过完昭关是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一重关又一重关啊。想念我们已经离开的老爷子和老太太。【平遥电影节2018.10.19

17分钟前
  • 好好地
  • 推荐

一对爷孙的公路电影,平实、真挚、可爱,既有对当下社会人文的关怀,又包含了对时代的追问和生命的哲思。如果影片停在“霍猛导演作品”之前我会给四星,想不到后面大雪天的结尾一出,一下子被击中,前面所有细微的情绪都有了交代,那一刻老人平静的唱腔诠释了最深刻的复杂,必须五星。片中有一个带魔幻感的段落也非常有趣,映后问了导演才明白其中的隐喻,很有意思。/ 12.07 青年导演 海上影展

21分钟前
  • sTill-Life
  • 力荐

7分可以有。上路动机不充分,包括暴雨夜在合影上画圈儿这种事儿,都是为拍而拍的问题。包括视点经常有问题(卡车司机那里,三门峡警察那里)。结尾又有些蛇足了……不过去碰文革还是蛮令人意外的,完成得也不错。两处闪回的声画匹配关系非常巧妙。

2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去年南方艺术片那么些所谓魔幻操作,也没有本片一个哑巴的存在有趣,劳改农场历史可以拿龙标,潜移默化推进也很好。

27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感动到观众的艺术才是艺术 no art for arts sake

29分钟前
  • Serutopia
  • 力荐

钓鱼青年、火车司机、养蜂老人、病房老人。作者电影,带着自己的阅历,在电影中对照自己。关关难过,关关过。那个遇到什么都步调沉稳哈哈一笑的爷爷,把落了的牙齿往地上一掷的爷爷,唱着“我本是哀哀的南飞雁”骑着电动三轮车横穿整个河南省去看战友的爷爷。我难以忘记。如果影片有机会上映,我一定会去二刷的。

31分钟前
  • 电波骑士
  • 力荐

祖孙情清淡又动人,言传身教了一种行事笃定、遇事淡定的风度。这一路的际遇,磕磕绊绊地,都在粉碎世道无好人的印象,或者说,在用最大的信任去钓最大的善意。杯子里的鱼,瓶子里的蜜,后视镜上的风车,纸上的字,都是些不经意的温情。人生当真是一关一关地过,再难也要不断翻山越岭。中间一代被磨损得厉害,只有涉世未深的小孩以及云淡风轻的老人,才能把日子活得透彻些,真挚些。看到老爷爷78岁了还能凭处女作拿影帝,感觉自己充满了无限可能,哈哈。@平遥

3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真实。开头几分钟的画面就让我想起了童年在爷爷奶奶还有姑姑家的生活。这爷爷是一个心里有数的人,经历过人生无数的关隘,而今的一切波浪都能内心平静的对待。正如导演所转述的那样,他和伍子胥一样,都是英雄。最后和导演探讨了一下结尾的处理,反倒被他的另外一种想法给吸引了。如果是爷爷、哑巴爷和当面劳改同伴一起在雪天坟前共唱《武昭关》,动情处,哑巴爷咿咿呀呀,不知道又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35分钟前
  • 御前侍卫三把刀
  • 力荐

他似乎不想什么,好的(别人的帮助)坏的(车坏了,被警察叫停)全都用一样的淡然底色似乎是乐观的态度应对着。他心里又有个倔强的锚,电动车骑千里去见病入膏肓的老友,到了打个招呼送一罐蜂蜜,不多说一句就要走。克制真挚,我特别感动。

40分钟前
  • Zephyr
  • 力荐

爷爷给宁宁讲《过昭关》的故事时,说伍子胥一夜白头。老人七十七岁,满头白发地讲着一个青年一夜白头的故事。不知怎的,那一刻我觉得,一生跟一夜原也是差不多的。

43分钟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推荐

很有趣的现象,这部个别画面乍看以为CCTV6专供农村片的低成本电影拿了平遥费穆最佳导演,第一次演电影的78岁老爷子拿了影帝,专业技巧全盘输给了返璞归真(老爷爷本色出演,但台词可是真多,不知道怎么背的)。这是一部很真善美正能量的小片,爷孙俩一路上的施恩与受恩,温暖持续传递下去,虽说可能美化了现实,但看完总是令人舒心的。插入了两段戏说演绎,跟伍子胥过昭关的主题相应。爷孙俩的逗趣对话,半路“夺车”的卡车司机,机器嗓音的孤独养蜂人,匆匆见了最后一面的老友,照片上最后一个没画圈的人...喜欢影片对死亡的坦然豁达的态度表达,感伤和幽默相间,小城之春观影气氛不错。剧透警告=(彩蛋:电话铃响着,观众以为爷爷也像他弟弟那样走了,突然爷爷一个激灵起来去接电话,被告知老友去世。爷爷画了一个圈,淡然地抽烟唱起曲儿

4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一个好电影打动我们的绝不是技术而是情感和价值观,更东方的说法是【德行】。

46分钟前
  • 沉默
  • 力荐

国外导演的处女作看多了,感觉国内学电影的新导演,都喜欢用类型化的方式处理故事线,这对于艺术电影的创作是一个有点可怕的事情,这种思考方式可能会终结创作者的想象力,《半边天》那几个国家导演的新导演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部非常朴实的电影,又一次打开电视看电影了,在电影节上看多了有创造力的文艺片,偶尔看这么一部被美化的土味公路片有点不太习惯。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整体还是太普通,用轻巧的方式处理死亡的沉重,单纯的人物特性,千言万语都藏在表情中,发出年华老去的感慨。银幕首秀的老爷爷自然又准确,好的地方全来自于他。不满意的是情节驱动力还是靠路上的偶遇推进的,道理也全摆上台面上,失语的老一辈也过于直白了。

5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我喜欢这个电影

57分钟前
  • 笛小P
  • 力荐

头一年确实不想说话到后来 不说话也能正常过下去习惯了干脆就不说话了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2018海上影展。尽管表面上是老+少的公路片模式,却没有经典公路片通过旅程来表现戏剧冲突、人物矛盾与价值观,更像一种老年人参悟一切的应景说道理,四段戏最终告诉观众:人生就是过了一关又一关,重要的是慢慢走听天命。唯有哑巴老头两段如同默片配题词的镜头颇有些「暗藏杀机」的味道,可惜在某些导演也承认的审查过程中被湮灭。

1小时前
  • 451½°F™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