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千古时代的万万千千
今天上午看了一部很中国的老电影——茶馆
老舍先生写的故事
比起现代的大电影(动辄千军万马、或全球取景、或五块特效…),茶馆的视觉实在太简单,就真的只在一个茶馆里,甚至茶馆门口的景象可能都只出现了一分钟。
却仅仅通过几个人物,生动描绘了一副千古大时代的万万千千。
人世百态,有人生即富贵,有人落地成孤,有人为非作歹潇洒快活,有人刚正义勇辛勤劳作,还有太多像茶馆老板一般八面玲珑又假装沉默。
最终都不过化作一纸钱罢了,
但若是有心气儿的人,那股子气儿永远都会在。
2 )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茶馆中作者描述了一幅清末民初的众生相,戏中牛鬼蛇神,三教九流,一应俱全。戏剧中的所有故事均发生在这小小的裕泰茶馆之中,也处处弥漫着作者强烈的悲观主义气息。作者认可的是老实人,善良人,有良心的人,可是剧中的“狗男女们”却活的有滋有味,而越是老实的人越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憎恶这样的社会,却也发现这样的社会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上千年,而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作者不明白社会为何如此残酷,在最后借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之口发出了悲观的感叹:这样的社会终将灭亡。戏剧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社会现状,中国传统文化黑暗的一面在戏剧中被屡屡揭露。因为当时政府的昏庸无能,使这些毒瘤被放大数倍,导致民不聊生,走兽横行。如此之社会到底是因为政府的昏庸,还是因为人性的丑陋,或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作者在剧中也没有给出解答。剧中最正面的人物当数常四爷,敢做敢当,好打抱不平,有同情心,热爱国家,不畏强权,讲义气,有人情味,一个标准的男子汉的形象,也算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最后一点希望。剧尾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三个不同性格,不同阶级的人的一番感叹着实令读者唏嘘不已。难道这个社会真的是常四爷口中说的那样么: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啊?
3 ) Life vs Time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好宏大,似乎没有人能够回答。
一个人在世界的位置是什么,生命像熟落的樱花随风而逝,几十年前没有你,几十年后也没有你,生前身后皆是无,是否有一个我们能抓到的东西,钳住过往与现在,超越死感。
古往今来,风卷云舒,斯人已去,大地上留下了什么,留下了奇诡的建筑,留下了田间的碎语,留下了穿越四维的人文图景,留下了生命的创造力。
大家都以为人类的发展是单纯的线性逻辑,人类历史必定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科技恰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他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无奈的是人似乎也几乎没有办法不沉溺于其中),可是衡量一个社会的健康程度,不是看他占据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看民众的幸福指数和自杀率,看是不是许多人都在地狱中挣扎,物质的贫瘠不可怕,精神的地狱尤为可怕。中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无需置疑,我国远高于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日本,而同时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远高于由于基因问题导致的自杀国度芬兰。真正好的世界总不能是让人去死的世界吧。原始的生活就一定不好吗,日出日没,采食桑梓,俯仰一世,生命不出划地,苦闷不过须臾,能说他们不幸吗。所以人类的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时代)是无关的,所以横向来说,贫富和地域也是与幸福不相关的,世界是属于有心人的。如果历史一定越来越进步那也就不必担心核战争了。
地球始终是美好的,如果生于乱世怎么办。儒家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人最初往往想改变世界,最后却发现连自己都改变不了。天下不管怎样,修身最难,糊涂最难,看清最难。原来天下不是凭一个人就能怎么样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认识外界和自身的历程,一个学习的过程,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文明都不会变,人的成熟都是青春期以后,需要年龄的增长才能理解一些道理,而在没有一定心理经历之前不会懂,这不同于科学知识。又有多少人这辈子能修好身呢,别说平天下了。
1966年夏老舍不堪忍受红卫兵的侮辱,他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可活,穿戴整齐拿着鲜红的《毛泽东语录》来到德胜门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在太平湖边坐了整整一天和大半个夜晚,然后步入湖水自尽。他的作品表现出末世感,《茶馆》中不管是晚清还是民国王利发等人的遭遇都是落魄的,而且是越来越糟,时代并没有进步,老舍以普通人的视角揭露了现实的伤疤。同时他的思想又是局限的,常四爷说“我爱这个国啊,可是谁来爱我!”,作品中所有人都因时代而崩溃。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努力一生就是为了买一部车,人的全部生命意义怎么能转移到一辆小小的车上呢,车毁人亡,完全失去了自我。生命是不能完全依赖于时代的,更别说其他的什么了。当曹雪芹的家族没落了,他并没有沉沦,写出了那样伟大的奇书《红楼梦》,告诉人们人世的道理。为什么,因为曹公看得破,富贵转眼间,浮华过后什么才是最真!
为什么我们有苦痛,是因为精神没有觉醒,是因为没有发现自身,人们的关注力注视着自己以外的其他,亲人,朋友,不要误会,我不是指他们不重要,而是他们很重要,和你一样重要。像我的父母,相信和大多数中国的父母一样生命中已经没有了自我,他们是为了外物而活,为了金钱而活,为什么如此,因为终究是为了他们的孩子——我而活!现实的压力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因为物质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至关重要的符号,生存在这个符号线以下,就需要不停的挣扎,因为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可是开始不注意自己,当看重的东西失去后自己怎么办。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但还有想象这个空间总不至于是奢望,要注意到自己的灵魂。(这里关于那种利用关系的人际交往还有物质层面的东西就没必要说了)。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肉身是很容易摧毁的,而每个人内心中的生命是蓬勃的,他连接的是自然,联结着宇宙,连接着创造,连接着艺术,连接着永恒,连接你生命起源的海洋,血液和她有一样的含盐量,我们的脉搏有着和她一样的律动。真正的信仰是没有任何人为倾向的,他只能指示一个方向,那便是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承载着你的灵魂!有时灵魂无法超越身体的局限,不过没有关系,精神的觉醒难能可贵。
我可以为了谋生而学习某些“能力”,妥协屈就不可怕,魔鬼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他所害,却还为他舔舐罪恶的伤口,为恶魔歌颂,说是他给了自己一切。人就是这么可笑的自知或不自知,自己看重的却是别人鄙视的,自己鄙视的却是别人奉行的,以多种标准看已然我什么都不是。没法逃避,就偶尔出来透个气,人之而为人,我想地球才是第一性的。人类社会比自然复杂表现在真理的不确定性,“真理”以时间维度往往有多种标准,一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时代往往定义为不同的类型,其根源不正是愚蠢吗。我想真理和地球一样一直是圆的,而我没有必要去等他变圆,搞不好我就死了,在我心里已经完整。即使像形容松子那样说我是卑琐的一生,那么好,至少我觉得我没有白活。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不可悲,也不卑微,为了生计而苦不要紧,你还有生命感知,天是蓝的,空气是清新的,造物主设计的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昨天中午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我悬在风筝上看到广阔的蓝天,云淡风轻,感到很轻松,下面栓着我的是生命的细线,如果他断了,是否更广阔,我还不知道。
看到化石我会感动,看古蕨类植物的脉络,看三叶虫的纹路....如果你没有感觉请不要嘲笑我,我也不会嘲笑你。器物文明再先进,终不能取代精神,就像可以发明机器人而不能把自己的肉身完全替换成金属不腐之身一样。文明是以人性的角度定义的,当与人性冲突的社会来临时,末日便潜滋暗长了。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想一想生命最初的十年,我想那是有价值的岁月,有生命的真相。当你老了,你拥有的一切都会黯淡无光(到死都抱着金链子不放的吝啬鬼除外,那不是人),你会想起你的房子还是你的车,你的iPhone 4(那时候指不定进化成什么东西了),还是你的回忆,你的亲友,你去过什么地方,在那里你思考过什么,体验过什么,而这必将化成永恒,留在这个星球不为人知的角落,但天知你知。
鄙人写这些废话的时候,就习惯于听着忧伤缓慢的纯音乐,比如现在听的马修 连恩的《狼》,这不是悲观,生命的思考是沉重的,但这种沉重是没有压力的,是一种奇妙的感知过程,而快乐就在这条感知的河流之上,我想生命告诉我的是一种静静的体悟。我佩服这样的艺术家,能把生命的神性点滴记下,而这点滴的记录便使我们接近圣灵。而再动听的流行音乐是无法做到的。是我太过细腻吗,我倒觉得庆幸,为什么不呢。我先记下以上这些,因为我想走出这个门会再次忘记。
“似是而非或是世事可畏,有情有义又是有米无炊 时间改变了很多又什么都没有” ,我们往往被外物所束缚,其实什么都决定不了你,真正有生命力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给每个人的财物不同,但世界给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为自己活,为自己的生命活!
4 ) 小茶馆里的动人细节
这部老片子看得我感动个不停:老戏骨们演得很走心很传神,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使之连续感和戏剧性很强烈,人物衣着打扮、言语上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时代感很强。尤其是最后剩的三位老友一起总结生平,然后一起欢快地撒纸钱玩的场景很荒诞却也很打动人。因为知道那并不是疯了的举动。其实看到常四爷向另外两个老朋友秀出他在卖花生米的篮子里为自己备的一点纸钱,我还忍不住笑了,感觉挺可爱的;当然也会很心酸,因为那是他跟在别人的送葬队伍后面捡来的,而他自食其力撑到现在,终究是没有钱给自己置备置备好好地走。不过他的好朋友宋二爷离去时,常也凑钱替他置办了东西。从戏的最初到最末,爱玩物逗鸟、胆小怕事的宋二爷和一身正气、耿直而自立的常四爷就总是一块儿出现,是一对性格互补又投机的至交,常当初被捕时,差人都说了只要宋去做个证,没他什么事,宋却还要在茶馆里到处找人帮常求情,而不是和常撇干净关系然后赶紧逃跑,足以看出宋其实是一个老实、善良的人,虽然他拉不下脸来做粗活,但是也不应该沦落到被人捉去整死。到底是一个多么混乱的年代。
最后的最后三个人开心过后,秦二爷要回了,他说:“我没得说啦!~再见!” 就转身了。然而当他走到门口,却又回头不舍的看着身后的两人。接着常也道别离去。明明大家都知道不会再见了。TAT
另一个分别的场景是三皇道的人要来抓那个大婶和他的儿子,大婶要在王大栓子的护送下逃走了。走之前反复对王掌柜说:“老掌柜,您硬硬朗朗儿的!” 待人走后,馆子里就老掌柜一个人。他对自己说:“要我硬硬朗朗儿的做什么呢!?”
还有一个离别的场景是王掌柜的儿子一家要去避难了,王掌柜嘱咐孙女的一番话也很伤感。虽然说突然一下背景音乐又吓到我了。。
百度了一下,发现演常四爷的演员郑榕饰演过旧版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
而饰演茶馆王掌柜的于是之老先生在前年过世了。对于是之等老演员的逝去表示惋惜和悼念,也盼望新时期有更多像这样有内涵有张力的作品。
5 ) 你可以看着人生大梦一一破灭,也可以看到亲近的一一告别。
人群中不就是多见人吃人么?欲望多多,人性本恶。
做买卖人难呐,生逢乱世,当顺民也难呐,红黑两道层层盘剥,
果真人生若梦,悲凉。灰暗。
临了临了,还以悲苦为结束,纸钱漫天飞,
你领得着么?安慰了自己。
你可以看着自己人生的梦一一破灭,也可以看着亲近的人一一告别,
——常四哥好打不平,敢做敢当。
却一步步走着下坡,从卖青菜沦落到卖花生仁只能终自认一事无成,
不公啊。
——秦二爷看似智慧,实业救国,
苦心经营40年也拧不过改朝换代财富重置的大腿,心血并产业齐废。
玄妙啊。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
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
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
————传道书
万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
神这样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现今的事早先已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
并且,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
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
————传道书
5两一个的女娃儿谁好心买了去呗?
只当买了个小猫小狗行行好啊~
握拳~我买了!
PS:拍摄背景虽刻意偏狭,但基调写实无误,
且多实力演员演出,没事稍微多点点耐心就可以看完了。
OVER~
6 ) 作为电影的《茶馆》
大家一向认为因为是话剧改编,此片舞台痕迹太重而不太“电影”。此番重看,却发现《茶馆》的电影化程度很高。
以舞台剧为基础,人物的站位调度都是定好的,环境空间上没有什么文章可做,如此绚丽的对白之下也没必要花哨地剪辑,电影化的任务其实只是通过电影的手法去把这个故事呈现好,简洁直接永远都是基本的原则。
大而化之地说,《茶馆》这个电影,该特写的时候特写,该全景的时候全景——展现位置关系新人物出场时全景,突出人物情绪、要说重要的对白时特写——一切都很适当。甚至那种有点老旧的变焦拉近的镜头,也让人觉得意思很对,环境中这个人的沧桑。构图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比如两兄弟像讨同一个老婆的那段,两兄弟一左一右,衣帽都对称,刘麻子坐在中间,头顶是“大展宏图”的横批,满满当当,自带一种幽默桥段该有的对称感和距离感,这基本可以看出舞台剧的底子,但是这种距离是和空荡荡的舞台所不同的。
与舞台不同,电影可以给旁观者反应镜头达到“侧面描写”主要人物的作用,比如第一段里面庞太监耀武扬威时就有几个旁观者的反应,那种三个一组的惊惧的反应;同时也有主要人物并没有对白时对其他人的反应,王掌柜有不少这类镜头,不用说话,甚至不需要太多表演,镜头的强调已经可以暗示人物性格和为接下来的反应做铺垫。
另外有一些具体的场景显示出了电影的韵味:
开头常四爷议论那莽汉不打洋人却在这里威风,下一个镜头给到正在往里走的莽汉,莽汉回头,瞪着常四爷。这里掐掉了环境声,突然安静了几秒钟,这不是因为茶馆里的人感到有事要发生停止了交谈,因为这时只有我们观众注意到这个人,掐掉了交谈声使得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简单而有效。
再有,庞老爷进来后,两个特务请安,请安这个镜头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正常视角,而是从地面拍过去,前景是虚掉的庞老爷的脚,纵深处是那两个请安的人,大小与脚相仿。关系一目了然。
有一个镜头我觉得很有趣的是,最后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各自诉苦水,先是秦二爷抱怨了他的实业,然后王掌柜站起来靠在柜台上,面对观众,一个广角镜头,王掌柜在中间,很大,镜头左右边缘分别是常、秦二人,王掌柜开始评说秦二爷实业救国,常四爷一生不屈不挠,而自己只是个顺民:讲秦二爷的时候,他身体向右偏挡住常四爷,说常四爷的时候,又向左偏挡住秦二爷。都在一个镜头里完成。这个镜头我说不出来有什么作用,但是我觉得看起来挺有趣的。
当然还有最后那个,我七年前看就记得的俯拍镜头:几个人要绕着圈扔纸钱祭奠自己,第一扔镜头来了一个全片仅有的大俯拍,个中滋味看的人都懂。第二扔还有一个纸钱在空中的特写......
全片除了老有欠曝的技术问题,我觉得在电影上是相当好了。它不能说风格化,但是简单朴实,现在我就爱看这种路数的,大悲的时候用长长的特写、强烈的表演去渲染,然后大部分时候有一个适当的距离,不至于像《霸王别姬》那样不能自拔,能付笑谈中,也能悯其苦。
几位老演员也让人舒服,于是之往墙上一靠,一袖手,一扭头,唉那个劲儿,还有那口白,我爱听常四爷那种字正腔圆的,但宋二爷那种软绵绵病怏怏的也爱听,每个人凭听声音都能建立性格,我感到珍贵。还有对于民俗的表现,整个茶馆的风貌,礼仪,那些词儿......
最后还想说一下主旨,那种对历史的透彻洞察和兴亡百姓苦这些就不说了。《茶馆》里常常提到洋人,这其实和那个久远的难题相关,我们为什么会沦落?器不如人,还是制度不如人?洋人只是幌子,从我们自己人对自己人的方式中可以看到,不是兵器、实业、或者甚至制度的问题,是人的问题。自古有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也有唯利是图把人当猪狗的人,延绵不绝,刘麻子斩了,还是会有小刘麻子,这样的人一天不绝,时代到了哪个年月都还是一样。可这样的人似乎永远也消灭不了,有些东西代代相传,似乎在那个“民族性”里面,或者像2001里那样,残暴而懦弱的猩猩,几万年后造出了宇宙飞船本性也还是一样......
7 ) 愿人性不泯,一辈子坦坦荡荡
想找一部电影看看,并且是国产电影,就随便搜了搜。不知道怎么搜到了这部《茶馆》,还是一部82年的老电影。比我都大了10岁。但是电影本身所给我的价值,却远非10年的时间可以磨灭的。
一间小茶馆,百味人生在其中。小小茶馆经历了清-军阀-民国-解放前。曾经鼎鼎大名的 裕泰茶馆 “一片繁荣”,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直到最后三位老者为自己告别,将故事推向结局。
小小茶馆里充满了龌龊,有人买卖人口,有人因说实话锒铛入狱,有人威逼利诱骗取银钱。但偏偏越是黑暗的地方就越是有光!四爷赏了小乞儿两碗面、掌柜的让算命的喝了一辈子免费茶等等。虽然最后二爷那句“我悟了一辈子才知道人什么都能做,就是别做好事,那样太傻”,让我的内心也一样充满无奈。但是人性的光辉还是会照亮这黑暗的世间。
做个像四爷一般的好人,一辈子坦坦荡荡。到最后也对这世界怡然不惧。
愿人性不泯,只为了自己坦坦荡荡。
8 ) 泛起的沉渣,残缺的历史
从光绪年间到抗战胜利,历经皇帝三个、总统无数,洋人侵占、地方割据,大家轮流坐庄,宏大叙事向我们展示了历史风起云涌的一面。
而另一面,则是不变的场景,甚至不变的人物——老子死了小子上,青出于蓝胜于蓝——每个人都改换了门庭、装束(连茶馆也要“改良”),却在不断翻新的故事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渣滓还是渣滓,只是换了个地方让它恶心,得过且过的还是得过且过,耿介的还是耿介(如果要批评的话可以说,至少从现象上看,人物的复杂性没有太多着力)。
这是一个层面,如果老舍和导演停留在这里,那就与空谈“国民性”之流没什么两样了。再进一步则看到,社会的历史在变,但社会本身没变。社会交往方式、社会关系结构、社会权力(势力)格局,它们的形成与维持,都是遵循同样的逻辑,是赤裸裸的暴力(微观上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与金钱。悲剧的内容不同,格式是一样的。一晃到了抗战胜利,从冠冕堂皇的当局到从不羞耻的地痞,竟然仍是这副模样。虽然这是人类的本性,但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它们不是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的,而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人们的温情与理想。这样我们便能够体会为什么要一再强调或暗示“莫谈国事”。新社会并没有随着新中国一同建立,当代仍未完全实现。
尽管在今天,“茶馆”已经不再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但不同版本的“《茶馆》”却在不同的角落不断翻新上演。
剧中的历史停在了1945,相当于一部断代史。如果老舍没有早夭,写出续篇的话,应该会相当精彩,比本剧还要精彩。
结尾当年看哭我。芸芸众生有你我在那里,等着一切结束。
老舍先生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自己竟然成了逆产。
“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呀? ”捡到的纸钱为自己祭奠,道一句再见留个念想,都混在时代的洪流里佝偻着。
“我看这大清要亡国啊”。
以前吃不着花生米,现在能吃了,可牙嚼不动了。
如果中国电影一直都是如此水平,不敢说世界第一,亚洲第一绝对轻松……
我总是以为过去的人善良单纯,但是看了老舍的作品之后,发现人们还都那样,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偷奸耍滑,坏事做尽,有些人善良耿直,却没有好下场,坏人坏事时时有,而好人好事也并非无,简而言之,那个社会,活着已经不容易了,一切都慢慢来吧,油嘴滑舌,鸡贼心眼的人太多
打洋人的短评被删。20220310。
管他什么时代,原来丑陋的现实都是一样的ps:京味十足啊,那才叫演戏!!!看演员每一个比一个精彩,配角也不例外,和现在的国产电影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总想做常四爷,做来做去却还是成了王利发。
话剧味儿还是挺浓,《茶馆》本身剧本搁在这儿就没话说了,老舍写得好啊,金句无数。三幕,三个时代,好像时局是变了,可照旧还是民生多艰。爱国者、实业家、圆滑者、顺民……都活不成,活不好。最后一幕,笑泪相加:“那帮狗男女他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干嘛不准我吃窝窝头啊!”
“打一个学生,五毛现大洋”这也算认主归宗了。片子拍得很话剧腔,不过味道还是很好,演得也好,有滋有味。秦二爷最后那段自白,现在听着还是有些伤感。
“我呀,作了一辈子顺民,……那帮狗男女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让我们来祭奠祭奠咱们自己,您把那纸钱啊,撒起来吧,……”老舍这《茶馆》啊,也该禁了。
慢慢长大工作之后,开始理解什么是知识分子永远埋在心里的热血理想对国家土地的感情,还有跟现实的矛盾,是要做坚持一辈子对得住自己内心却碌碌无为的秦二爷,还是曲意逢迎的掌柜,还是倾其所有想所有改变最后还是后悔自己的付出的四爷。可悲的是,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这种矛盾不解伴随他们的一生,看十三邀的采访我豁达了很多,接受这种矛盾,有些人选择荒诞不羁,有些人沉迷于苦难,有些人逃避享乐,或者先迎合市场,但可悲的是,这种矛盾一直在,并不会消失
资料馆2013.9.11.7pm 心内恻恻,看之流泪。撒完纸钱,秦二爷、常四爷相继离去,黑屋中只留一线光明,王掌柜再撒一把,摸下黑布,转入里屋,无限的凄凉绝望。京片子的热闹、诉苦的牢骚,在最后的空空里化为沉沉的哀痛。在老舍所投太平湖旁的资料馆看此片,百感千绪。
打课本中看茶馆那时候就喜欢常四爷,有骨气,也看得清。“大清迟早要亡啊”,“我爱大清,我怕她完了”,“我爱这国家,可谁爱我呀”。要是最后一把火把老裕泰点了才痛快呢,反正这茶馆不管是谁的,也不是王利发的。正是因为他是王利发,所以他不可能烧了老裕泰献给那世道。三人最后的道别,真让人心酸。“人要有钱了,吃喝嫖赌抽都可以,反正别想着做好事。”这话里头得有多少心酸啊,一声叹息。
芸芸众生,人间百态。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
我觉得这部作品不朽的原因是它的立意与故事的悲剧性,但最讽刺的是,创作他的人因为文革迫害投湖自尽,比他书中的角色还要悲惨。我真的要大笑三声,流下泪来。
虽然不是很喜欢老舍,但这个剧本写得还真不错。六十年一场大梦,老掌柜看尽花开花落,我看你,你看我,都是梦中人物,戏中人物,梨园中人物。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这个梦都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