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原来主题立意是歌颂伟大的日本女子
从头看到尾,觉得只有多鹤同学闪耀着光辉,其他的人虽然真实,却总让人觉得有那些亏欠。到了最后,也不过是张俭两口子的家,一旦日子平顺起来,没有多鹤他们好像过的也挺嗨的。人心凉薄,怪不得广电总局要求把结尾改成多鹤的血统是中国人,只不过被日本人收养了而已。试图回归“被扭曲的”立意。也许这部片子就是真心歌颂伟大圣母的,无论国籍,是大爱无疆,无意中反衬了国人之自私狭隘。还有倒霉的总是好孩子,比如小石。这是反面宣传,忽悠大家往不正之路上走么?囧。
2 ) 张俭生命中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如果没有那场可怕的战争,她不会流落异乡,举目无亲。
如果没有那场惨烈的战争,她不会家破人亡,成为孤女。
如果……
遗憾的是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生命很脆弱,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个人的命运如同尘土一般轻贱。身逢乱世,平民百姓的生存的状态无非两种: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的一个边陲小镇。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能够长久的侵占中国的土地,驱使许多日本的平民来到中国,他们把这些人称作“满洲开拓团”。
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竹内多鹤。她是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长大。她的父亲和哥哥都死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她亲眼目睹了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机关枪疯狂的扫射。身边熟悉的亲人接二连三的倒下,她欲哭无泪,悲痛欲绝。他们都是命运不由自主的平民,在政府的驱使下背井离乡,所求的不过是合家平安,现世安稳。却无辜的成为两国交恶的政治牺牲品,惨死在和平到来之前的腥风血雨中。她藏在草堆中,躲过了一劫。这是她的幸运,也是她不幸的开始。人生的幸与不幸原就很难界定。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都是我们无法把握的。在逃亡的路上,她和母亲失散,被土匪装在麻袋中运到集市上买卖,1毛钱1斤,命运从一开始就对这个美丽柔弱的女孩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她遇到了善良的张石匠一家,他们救了她,给她治病、喂她喝小米粥煮鸡蛋、让孤独无依的她的在这乱世中有了一个安身之所。滴水之恩,尚需涌泉以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她握着老人的手泣不成声,她叫她:“妈妈,妈妈”。是他们给了她温暖和希望,她心怀感激又无处可去。于是,她变成了朱二环,她留在张家,自愿为他们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命运一直对她很苛刻,她叫他“二河”, 他们有过最亲密的关系,可是他却无法给她一个合法名分。她叫她“姐姐”,可是她的姐姐总是刁难她,数落她。她有三个孩子,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叫另一个女人“妈妈”,而她只能是孩子们的小姨。她装了十几年的哑巴,敲矿石、送酒糟、拉煤车,娇柔的肩膀上背负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她决定嫁人,可新婚之夜,丈夫却在一次意外中死去。姐姐瘫痪了,姐夫入狱了,大女儿疯了,大儿子背叛了,小儿子承受不住家中的变故,远走他乡。面对一连串的打击,她崩溃的几乎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好不容易苦尽甘来,迎来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可身患绝症的生母又出现了,她再一次面临别离的哀愁。
她身份尴尬,地位特殊,她非妻非妾,非母非姨在一个畸形而奇怪的家庭中生活了20多年。她的人生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