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讲述了一段跨越十年的沉郁青春往事:少年秦理因父亲抢劫杀人,而成为校园中的众矢之的。转学生黄姝,及其好友王頔、冯雪娇始终坚定地站在他身边,四人建立起了一段珍贵的校园情谊。然而,成长过程中一连串事件的发生,却不断挑战着这段友情,坚守与背叛,他们该如何抉择…… 《胆小鬼》改编自郑执长篇小说《生吞》。
在全员恶人里,我觉得最坏的是冯雪娇,起码殷鹏坏得彻底,不会为自己找借口。可她却是所有人里面最自私。明明她是有机会帮助秦里的,但她始终没有选择将真相说出来。 那天原本值班的人是她,拜托秦里帮她回学校的人也是她,如果不是她,秦里不会被锅炉房炸到,也不会因此失聪,黄姝也更不会因此而出卖自己失去性命。 可秦里出事后她却无动于衷,一直只会说她害怕,她不敢面对,其实只要她将事情如实说出来,哪怕她拿出钱帮秦里买一个助听器,秦里和黄姝的结果也不会是如此悲惨。 是她,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可最后她的结果却是最好的,与爱的人结婚生子,过上美好的日子。不过也好,烂的人就该配烂的人,如此甚好。 最恶心我的一句台词是:“如果世上有绝对无私的人,那我们就是坏人,如果没有,那我们只是普通人。” 这个为自己开脱的理由真烂,虽然他们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恶人,但他们在秦里和黄姝身上各踩的一脚,让两个少年一步一步被现实生吞,被毁掉。 当然我也没资格谴责他们,谁能保证自己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不是一个胆小鬼,而是一个不顾一切挥剑上阵的勇士?
亲爱的,我所有的困苦,都是自知不自知的倔傲~
但是,那又怎样呢?!
剧集「胆小鬼】起先我还困惑为什么启这样一个名,但是忍着看完这整部剧,明白了~
老实说,这剧有点拖沓,整剧以回忆穿插,从千禧年到10年的记忆~
关于青春,关于身处时代的困惑、伤痛,关于青春的美好和伤痛的记忆~
或许,这就是整部小说『生吞』,或剧集『胆小鬼】的记忆~
但奇妙的是,这句唯一吸引我的,关于80后的记忆,或高中或初中~
那时,都二逼,都敢爱或想爱爱一个人,除了学业~于是学校和我们所处的环境都各自改变各自的命运~
借橡皮差、弹珠、明星卡片~~~~
爸妈,总是希望我们成为那个最好最聪明的孩子,但是生命的长度,最奇妙的就是遇到那个让你看见不一样的生命色彩的人吗?
就像,秦志除了王、沈,遇到你~
青春期的我们,真的不知道生命的长度~
那时,只想吃好的看好的听好的,以及为了一生朋友,努力再努力~
我昨天做梦,突然发现自己回到20岁,有点害怕,因为经历,不想再,所以~
写到最后的话,那年,我不够勇敢,站在你面前,大声说“荔,我爱你‘
我想守护你,不该离开成都去上海,不敢这十年,不敢联系~
哈哈哈,不管现在怎样,这就是人生,有遗憾,有迷惑,有无能为力~
但是,现在呢?你如果还活着,能怎么做?
吞吐无力的烟囱、大雪纷飞的黑夜、下岗谋生的职工......凋敝衰败的背后,牵连着隐藏在城市角落中的罪与恶,悬疑抽丝剥茧后往往是人生困境中的救与赎。“东北叙事”走红于近年来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见诸各类犯罪片、悬疑剧,《胆小鬼》正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个不是很复杂的故事,只是,大量的闪回、倒叙、插叙,冷暖色调的不停转换,让我们在温情脉脉和残酷现状之间来回切换。刚还是阳光灿烂、舞姿动人的少女,转眼成了衣不蔽体、雪夜曝尸,刚开始是隐忍坚强、聪明出众的天才,转头成了冷峻阴晦、面毁失聪的修理工。
即使在发现最后真相,找出最后真凶之后,我们仍抱有一个疑问:谁杀了天真美好、善良纯洁?
从剧中场景,我们可以看出一点端倪。长期住着流浪汉和精神病的“鬼楼”;贴满小广告、没有一盏灯的筒子楼,火车道下、塑料皮包裹的露天馄饨铺;处于杂物夹缝的“小砖头房”,这样的环境让人感到压抑沉重,难免成为滋生阴罪的土壤。从剧中人的背景,我们可以参详一点动机。秦理的爷爷患病,躺在床上无钱手术,秦天只得铤而走险;冯雪娇害怕受到牵连,更担心受到拖累,母亲威逼下选择无视朋友;即使是“最幸福家庭”出来的王頔,也迫于下岗父母生存压力和自己就学权利,选择背叛好友。人人皆为胆小鬼,仍由罪恶种子落入土壤,生根、发芽、开花。
可是,有罪恶之花,也有花圃修剪的人,他们在哪呢?
“鬼楼”长住精神病人、流浪人群,隐含不安因素,社会救助力量不见踪迹;警察母亲、秦家爷爷均生病卧床,却没有正常医疗保障;菜行空地可乱搭建,先来者先占,市场监管、城市管理一概不见。有人评论说,警察太笨了,到最后才发现真相。我们很难依靠一两个富有正义感的个体,来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怎么查?上司刻意隐瞒真相,销毁关键证据;酒吧老板、公司老板只求利益,不愿配合;就连租户信息、街头监控,都无法掌握。
剧中,我们很难从中发现来自本地的“生产力”,殷鹏收入来自深圳广东,冯雪娇母亲的收入来自外汇,几乎没有发现本地企业的正当发展,没有个人正大光明的收入。即使是这些“成功人士”,也不可避免受到反噬损害,殷鹏染毒被“阉”,冯母离婚出国。我们也很难把一切罪责归于孩子,面对校园暴力,王頔父母言之凿凿,听闻伍仟补偿,默默回头关门;高磊善于钻营,为父母生意,讨好胡开智,为其打掩护,很难想象这样的世故背后没有父母教导。
罪之土壤,结出罪之果。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既与经济、社会相关,亦与政治、文化有关。相比之下,黄姝处于破碎家庭,无人照顾,寄人篱下,只有自谋生活费和学费,秦理背负父辈罪恶,在学校被人泼墨、反锁、辱骂,无法抬头、不能发声。这些弱势群体成为罪之果实的第一批受害者。
文艺是现实最为敏感的触须。东北文艺的流行,有深刻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建国后,随着东北工业迅速发展,东北成为全国发展最快区域和全国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更早地拥有了先进的城市文化。世纪末,国企改制,“下岗潮”到来,东北从共和国长子走向一蹶不振,彼时繁华和此时落寞成为鲜明对比。
这种变化,体现城市文化的兴衰,像是东北的季节,夏短冬长,经历了短暂的工业城市热闹繁华之后,回归到冷冽深沉的冬夜。又体现在艺术形式变化,表面仍是热闹非凡的生活艺术,背后则为更加沉重的生存文学,喧闹演绎沉重,笑声难弥裂痕。
原先的东北厂区,配套体系完整,职工人数庞大,工厂形成了一个个“小型社会”,职工的生老病死、结婚生子、工作退休在一个制度内完成。伴随大批国企倒闭,大批工人下岗,对个人来说,不仅意味着失去了高福利、高报酬的好工作,甚于替换了原先的生存世界,心灵上的冲击可想而知。
更严重的是,一家几口同时下岗非常普遍,这意味着全家都陷入绝境。有人说,郑执等作家“为父辈发声”,这一批作者们是为那些被大时代碾过的父辈喊疼。看着一个个幼时记忆里骄傲和体面的父辈们,在无解的痛苦中老去。败落、疼痛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这代东北作家在成长中切身体会的。这批作家是这些伤痕的承受者和书写者。
可想而知当时的社会环境,充满了压抑、愤懑、忧愁、焦虑、不安,这些不良情绪从厂区破败的围墙突破而出,游荡在不同的街头巷尾,在种种人群众相互激荡、引发共振,在原有城市文化残留的酒吧、迪厅、浴场引发矛盾和冲突。
我们不禁问道: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那时的“下岗潮”为何至今在人们的心里留有余波?
东北文艺的流行,背后是“失败者情绪”在社会的蔓延,不只是工人阶级,整个城市贫民阶层,甚至一些中产者,都在共情这失败者的情绪。而东北的衰弱、东北人在社会衰弱后的自嘲、讽刺、浪漫和无何奈何,其实都成了失败者共情的一部分。共情东北,实际上是在共情工人阶级的失落。
在舆论场上,东北国企改制之所以屡屡被人提起,是因为它象征着工人阶级安全感的破灭,成千上万的国企职工下岗,离开单位,卷入市场化,人到中年却必须重新寻找维持生计的工作,这些数字无法计量的变化,是压在每一个具体的下岗职工肩上的一座山。东北衰弱,背后是传统工人阶级的衰弱,他们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成为了被旁落的群体。
可是,互联网与全球化的神话并没有造就一个缩小贫富差距的世界,它在给更多人制造新型就业岗位的同时,却也塑造了新的城市贫民阶层。这个贫民阶层的构成很复杂,但值得留意的是:知识与受教育程度不再是当今划分富人与贫民的标志,即便是学历较高、知识储备丰富的青年,也有可能落入收入拮据的处境。
二十多年前的过去,中国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转型;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同样处在转型中。房地产的巨大泡沫、互联网媒介的变革、新冠疫情的冲击,剧变不是以瞬间的惊惶和颠覆发生在世人面前,剧变是在漫长的琐碎和庸常中,一点一点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迫,调整自己的生活,去适应周身的变化,提高对痛苦的“钝感力”。
因此,当人们说起东北在社会意义上的衰弱,无论是经历者,还是事后回望的人,共享的是同一种工人阶级失落的情绪。它不仅包含了车间、煤矿业、钢铁厂等传统产业内工人阶级的下滑,也寄托了城市贫民阶层对旧日的移情。那段下岗前的岁月,它对于国企职工来说意味着一份安稳的保障、一个集体主义的寄托了存在意义的单位。对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如今却在城市贫困的青年人来说,它是一个玫瑰色的怀旧乌托邦,也承载了他们对此刻的失落与绝望。一种普遍的失败感、不可改变命运的感觉,甚至是随时可能被时代抛下列车的恐惧,让上一代工人阶级与这一代城市贫民,这两个原本圈层不同的群体,借助东北共享了相似的沮丧。
但愿剧中人悲欢离合能引人思。
唯求剧外人观抑扬褒只座上观。
本来想自己写的,但是这个是我看到最贴合我感受和最公正专业的评价,所以借来一阅,希望更多的观众能认真耐心的看完,希望更多更专业的人参与进来,给在当下剧荒泛滥的行业形态下鲜肉流量当道的风气下,这难得一见的用心真实的好剧一个更准确的定位!
其实觉得这个分数还可以更高的,也相信这部剧值得更积极的反馈。
毕竟我们最近也是真情实感,看得很上头。
这部剧改编自郑执的《生吞》。郑执是近几年最受关注的青年作家之一,《生吞》作为其悬疑代表作,被搬上小荧幕时,制作也相当有诚意。柠萌影业出品,郑执亲自担任编剧,《三十而已》的张晓波导演来执导,剧集的成色完全配得上原著。
这部剧完全治好了我对国产悬疑剧的某种审美疲劳。
不少人都吐槽过这一点,这几年里十部国产悬疑剧,九部发生在东北,“东北魔幻现实主义”统治了国产剧的审美。并不是说不好,只是这似乎已经变成了某种既定公式,也养成了创作者的某种惰性。
原作《生吞》也是“东北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品,但《胆小鬼》并没有落入这种审美窠臼。
比大多数同类作品做得更好的一点是,它很「真实」。
从制作层面来看,这种真实体现在它并没有用力过猛,或是用一种现代人刻奇的视角,去迎合观众对于东北往事的某种想象。
这部剧有生活,有细节,有人间烟火的气息。
它更多的是还原了一种年代的质感,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应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大雪、雕塑、被下岗潮冲击的重工业城市,这些呈现都比较写实,并不喧宾夺主,但就是千禧年前后的东北该有的样子。
这让我看到了一种更克制、更高级的审美,也代表了一种更为诚恳的表达态度。
而从剧作的角度来看,《胆小鬼》的真实则体现在,故事是从人物,而非悬念所切入的。
可能有些观众会和我一样,看第一集的时候有些摸不着头脑:一上来的节奏并不快,反而以一种更娓娓道来的双线叙事,呈现了男主角秦理和他的几个高中同学,横跨十年的巨变。
习惯了快节奏、高密度叙事的观众也许会因此而劝退,但如果你能对这部剧抱有更多耐心的话,就会发现《胆小鬼》真的是越追越上头。
因为前几集中非常扎实的人物塑造,那些对于少男少女之间的友情和悸动的描绘,都可以说是作者在精心铺陈的某种「温柔陷阱」。
他真正要做的,是先构建出真实的、丰富的人性,再让你直面人性的深渊。
这部剧的冲击力,就在于将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你看。
当然,如果说剧情节奏上存在争议,这一点还算是在意料之中的话,另一点我就真的没有想到了。
刚刚开播的时候,竟然有很多原著粉因为觉得演员欧豪和角色形象不符合,直接打了一星。
欧豪在这部剧里扮演的正是男主角秦理。
《胆小鬼》的核心就是写人,而秦理可以说是本剧的“戏眼”。
十年前,他是成绩优异、前途一片光明的高中生。
十年后,他却变成了戴助听器、脸上伤疤累累的修车工。
这个人物身上承载着《胆小鬼》这部剧的核心悬念:他为什么会“堕落”,就如黄姝究竟被谁杀死一样,是观众最好奇、最想要探究的谜底。
那么欧豪跟秦理这个角色,究竟贴不贴呢?
第一眼也为他捏一把汗,但越往后看就的确是越觉得真香了。
看了一下,目前评论里对于欧豪的选角争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年龄问题——将近30岁的人再来演高中生,好像不太合适。
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选欧豪其实也不无道理。
“十年”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时间跨度。选择一个更年轻的演员,未必能驾驭成年后的状态。而让两个演员来分饰的话,如果不够贴脸,反而会让观众失去代入感。这样来看,现在的做法无可厚非。
郑执也在采访里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网上另一种观点则是,欧豪太壮了,不像数学天才。
这在我看来就很吹毛求疵了。
谁规定天才就一直要高高瘦瘦,目如鹰隼,弱不禁风呢?
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的话,现实中的天才,往往是带着某种「钝感」的。
所谓的天才,是放大了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天赋和优秀,那么相对应的,在其他方面就会显得很迟钝。因为他们对于现实并不那么在意,只想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这个层面欧豪是做得很好的。
他的质地很干净,不复杂,让人觉得很真诚——也就是所谓的少年感。这与年龄、扮相无关,更多是欧豪本身的气质加成。
他也的确演出了少年秦理身上的那种钝感。
秦理其实并不是人群里最起眼的那个人,尤其站在王頔身边的时候,后者才是那个会打篮球、会吟诗的校园男神,而秦理不过是个性格内向的好学生。
他不是那么有魅力,看起来沉默寡言,打扮平凡,笑起来还有三分傻气。
但你就是会觉得他很靠谱,很值得信赖。
王頔和冯雪娇每天都打打闹闹,没心没肺,只有秦理有一双见过苦难、沉淀过世事的眼睛。
他的眼神很复杂,有少年的硬气,也有少年的沧桑。
而这就涉及到秦理身上的另一个特质,或者说是矛盾点。
他是有数学天赋的好学生,但也是杀人犯的儿子。他本可以是天之骄子,却受限于原生家庭,深陷于泥沼之中。
他父亲的死上过电视,他被全校的同学戳着脊梁骨,他过早地经历了集体的恶意。
因此他其实是很敏感的,他会羞耻、会胆怯,会痛苦。
但与此同时,他又不能敏感。
他必须戴上冷漠的面具,必须用看似麻木的表象来伪装自己,才不会受到更多的伤害。
在处理这些复杂的情绪时,欧豪的表演往往是很细节、但也很精准的。
像这场背过人之后的哭戏,很有层次感,很打动人。
但我同样很喜欢他的一些下意识的小动作,肩膀微微内扣,佝偻着后背,像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这些地方都让我觉得,欧豪作为演员是很有感知力的。
与此同时,他的表现始终非常「稳」。
当外部环境对秦理这个角色造成了越来越强的挤压之力时,他反而变得更平静,更坚毅,但又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力量。
你知道这就是秦理。
秦理在承受苦难的时候,就会是这个样子的。
也必须承认,以前提到欧豪,更多是觉得他很努力、很能吃苦。如果单看表演的话,似乎或多或少有些稚嫩。
而这一次,他在《胆小鬼》里的确是成熟了很多。
一个很大的突破在于,这一次在作品和角色之间,他具备了三重反差。
首先是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欧豪本人与角色的差异。
欧豪自己是个阳光大男孩,身形健硕,橄榄色皮肤,笑起来还有酒窝,很可爱,又有点坏坏的痞帅。
扮演“秦理”这个角色,需要他完全收敛自身的性魅力,变得更钝、更平凡、更不自信。
他做到了。
角色本身,秦理与秦理在十年前后同样有巨大的反差。
十年前的秦理象征着故事里希望的一面,他还有出走的希望,改变人生的希望,逃离原生家庭阴影的希望。
而十年后的他却变得阴冷,残酷,淡淡一个目光瞥来,就令人不寒而栗。
虽然从目前来看,十年后的秦理出场次数比较精炼,但每一次都极为抓眼,因为他的气场实在太可怕了。
显然欧豪也为这个角色设计了一些动作细节,比如他用牛蛙喂蛇的爱好,又或者是他在修车、做电工时刻进骨头里的娴熟,这些都体现了人物的异化、时间对他的重创、以及他内心的城府之深。
这其中表演的难度在于,既要有反差,也还是要体现出连贯性。他还是那个秦理,只是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希望与可能的秦理,他的未来、他的美好,都被人剥夺了。
同时,他的行为看似诡谲可疑,但又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反派,他只是一个暗中蛰伏的复仇者。
如何拿捏住这个尺度,保持这种亦正亦邪的神秘感,目前来看,欧豪做得不错。
在谋杀案之外,他凭借人物的转变和动机同样制造出一层悬念,吸引着观众继续往下看。
这其中表演的难度在于,既要有反差,也还是要体现出连贯性。他还是那个秦理,只是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希望与可能的秦理,他的未来、他的美好,都被人剥夺了。
同时,他的行为看似诡谲可疑,但又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反派,他只是一个暗中蛰伏的复仇者。
如何拿捏住这个尺度,保持这种亦正亦邪的神秘感,目前来看,欧豪做得不错。
在谋杀案之外,他凭借人物的转变和动机同样制造出一层悬念,吸引着观众继续往下看。
在秦理身上有许多矛盾交织的标签。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身上有着大时代的缩影,他隐忍,平静,命运的车轮无情地在他身上碾压。
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充满戏剧冲突的人:他曾是天才少年,又在饱受苦难后,仍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他身上有着一种悲剧英雄式的精神。
如何平衡这两者,对演员是很大的挑战。
可能我最想要提到的,其实还是秦理的「变」和「不变」。
在《胆小鬼》中一直存在着双重叙事。
不仅是秦理身上的过去和现在的对立,也是少年与成年人的对立,希望和现实的对立。
学生时代,秦理和他的四人组虽然身在象牙塔里,但始终面临着现实社会的诱惑和冲击。他们曾经单纯地坚守着四人组的友谊,但这种单纯是脆弱的,因为它未谙世事,而社会的压迫又是如此的严酷,根本经不起考验。
从表面上来看,十年过去,秦理是变化最大的那个人。
但其实只有他是不变的。
他的青春以一种最惨烈的方式,永远断裂在了2001年。
从表面上来看,十年过去,秦理是变化最大的那个人。
但其实只有他是不变的。
他的青春以一种最惨烈的方式,永远断裂在了2001年。
欧豪的表演里看似存在一个巨大的、戏剧性的反差,让人物状态整个割裂开来。
但与此同时,人物的本心,那种不能变的根本,他也守住了。
他让这个故事是动人的,真诚的。
从流量转型到演员,欧豪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早年他作为“小鲜肉”,受到过不少质疑。而后他吃了很多苦,尽力洗刷掉这个标签,又似乎陷入了另一种窠臼:人们认为他只能拍”热血硬汉“、正剧男主。
但其实欧豪从来不是一个很局限自己的人。他拍了很多戏,尝试过各种角色,无论番位、戏份、类型,什么样的都能演。他演过少年,演过好人,也演过反派。之所以能转型成功,就是因为他从没有“流量病”。
看欧豪的采访,会发现他经常说的一个词是“我愿意”。他什么都愿意去尝试,任何机会都敢于去想象,所以作为演员,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某种程度上,这种开放不设限的心态,也是一种少年心气。
回头再来看网上的一些质疑,很多人甚至没有看剧,只是单凭几张剧照就否定了欧豪扮演的秦理,就觉得更可惜了。似乎剧里剧外,欧豪和秦理的命运形成了某种呼应,又或者勇敢尝试的人,总是要遭遇偏见和误解。
好在剧播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们一样真香,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欧豪所诠释的秦理,主动为他的表现正名。
我也相信,无论是欧豪还是这部《胆小鬼》,都值得更公正的评价。
我认为这部剧的评分不应该这么低。或许假以时日,分数会走高一些,至少,会高于 8.0。这个分数是对标《无证之罪》。
有不少人说选角有问题,反对。这是用小说来约束剧本。当我们看小说的时候就进入小说的环境,看剧的时候就不应该再被小说干扰。
如果没看过小说的人来看本剧,不会觉得角色太突兀。而《无证之罪》的女一号和男三的角色,才没有选好,也就是朱慧如和郭宇这一对角色。《胆小鬼》这部剧的四位年轻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