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忧郁症

韩国剧韩国2021

主演:林秀晶李到晛

导演:金尚燮

剧照

忧郁症 剧照 NO.1 忧郁症 剧照 NO.2 忧郁症 剧照 NO.3 忧郁症 剧照 NO.4 忧郁症 剧照 NO.5 忧郁症 剧照 NO.6 忧郁症 剧照 NO.13 忧郁症 剧照 NO.14 忧郁症 剧照 NO.15 忧郁症 剧照 NO.16 忧郁症 剧照 NO.17 忧郁症 剧照 NO.18 忧郁症 剧照 NO.19 忧郁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14 08:38

详细剧情

该剧讲述了比起艺术更加喜欢数学的数学老师和一个天才在特惠腐败中心私立高中内打破传统观念与偏见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摘齐泽克谈该片

(摘自齐泽克《事件》地铁小黄书)

影片的叙事充满了富有创造性的细节。例如,为了让克莱尔冷静下来,约翰用线圈绕出一个小框,使通过这个框的视角正好可以容纳下夜空中的郁星,十分钟后,当他让克莱尔再通过这个框观察郁星时,克莱尔将会从框周围增加的空隙发现我们看到的郁星变得更小,也就是说,这个行星正在逐渐离地球远去。克莱尔看到了增加的空隙和夜空中渐渐缩小的郁星,心情果然有所好转。然而当她几个小时之后再次通过那个小框观察郁星时,却惊恐地发现郁星的尺寸已经大大超过了那个线框。影片中的这个线框,就如同框住现实生活的幻象之圈;而恰恰是在他物溢出幻象的架构并进入现实之际,我们才能感受到这种震撼。(22页)

影片展现出人们面对终极事件(郁星撞击地球)之时,所表现出的四种拉康意义上的主观态度。克莱尔的丈夫约翰是大学知识(university knowledge)的象征,他被实在物碰的粉碎;克莱尔的儿子列奥显然是其他三人的欲望对象-原因;歇斯底里的克莱尔则是电影中唯一的真正主体(因为主观性就意味着种种怀疑、质问与矛盾);与这三者相比,贾斯汀则处于主人的地位:她通过“主能指”(Master-Signifer)的呈现,使混乱与恐慌平息下来,这个主能指给令人困惑的场面带来了秩序,并赋予其意义的稳定性。贾斯汀的主能指正是她搭出的“魔法洞穴”,当郁星逼近时,这个洞穴提供了受保护的空间。在此,我们应该澄清的是,贾斯汀并非《美丽人生》中编造美好谎言的保护性主导者。贾斯汀所提供的只是一种实际上毫无魔力的象征性虚构 然而这种谎言却在某个适当的层面上产生了消除恐慌的作用。贾斯汀的目的,并不在于让我们对临近的灾难视而不见:“魔法洞穴”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欢愉地接受末日的到来。这其中并没有病态的成分;相反,这种接受的态度恰恰构成了具体社会参与的必要背景。在这个意义上,面对这场灾难以及生活象征性架构的彻底毁灭,贾斯汀是影片中唯一能够给出适当回应的人物。(24页)

换而言之,在其最彻底的意义上,忧郁症并不意味着哀悼的失败(亦即对丧失之物挥之不去的依赖);恰恰相反,“忧郁症提供了一种意欲哀悼的两难状态,这种状态发生在对象的失去之前,并预示着后者”。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忧郁者的策略:面对那些我们从未拥有或一开始就已失去的东西,唯一占有它的方式,就是将那些我们仍然完全拥有的东西看作已经失去之物。…在这个意义上,忧郁可以说是哲学的开端…(30页)

然而,为了使我们与那个调节着我们现实的关系的架构保持距离,这种全面毁灭是不是唯一的方法(作为电影结局的行星撞地球)?由于在精神分析的意义上,这个架构正是一种幻想,因此问题可以换个说法:我们是否能够与自身最根本的幻想保持距离?或者用拉康的话说:我们可否穿越幻想? …那么幻想究竟是什么?幻想并不仅仅是以虚幻的方式实现欲望的过程;相反,幻想本身就构成了我们的欲望,它不但为欲望提供了参照坐标,而且事实上教导我们进行欲求。简单地说:幻想并不意味着,当我想要草莓蛋糕却得不到时,我在幻想吃它的情形;相反,问题恰恰在于,我如何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对于草莓蛋糕的欲求?而这正是幻想所告诉我的。 …在幻想造就的架构中,我们得以作为一个整体去体验自身生活的真实一面,而幻想的解体,则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可以说,精神分析并非要让幻想架构解体,相反,该过程的目的在于切断(traversing)我们的幻想。虽然通过精神分析,我们似乎可以从各种稀奇古怪的幻想中解脱出来,但在拉康看来,对幻想的切断并不意味着从幻想中抽身而出,它是要撼动幻想的根基,使我们接受它的矛盾性。然而,当沉浸到幻想之中,我们往往对那个维系着与现实之间联系的幻想架构视而不见。因此在一个自我矛盾的意义上,“切断幻想”也就是对幻想的解释,它意味着我们自身与幻想的完全同一,用理查德·布斯比的话说: 因此“切断幻想”并非指主体以某种方式放弃任意随想的活动,从而回到更加实际的“真实状态”;恰恰相反,在切断幻想的过程中,主体因某种象征性的缺乏的影响,而揭示出真实日常生活的界限。在拉康意义上,对幻想的切断恰恰使我们比以往更加受幻想的支配,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幻想的真正内核产生了超越想象的更加紧密的联系。(31页)

2 ) 韩炳哲评《忧郁症》(摘引自《爱欲之死》)

说得真好,可是并没有怎样体验到(略(也可能由于“知识”的匮乏

在同类的地狱中,他者可能会以末日宣判者的形象出现。换句话说:如今,只有世界末日能把我们从同类的地狱中解救出来。因此,拉斯·冯·提尔在电影《忧郁症》开始即引入一颗具有毁灭性的、被视为将带来世界末日的灾星。

灾难(desaster)的德文名Unstern(拉丁文为Des-astrum),原意也是“不祥之星”。

贾斯汀和姐姐克莱尔一同发现了夜空中一颗微微泛红的星球,后来它被证明是一颗灾星。灾星被命名为“忧郁”,它带来了一串厄运,可同时又具备疗愈、净化的效果。因此,“忧郁”之星是一个悖论式的存在,它一方面治疗忧郁,一方面引起特定形式的忧郁。它作为一个“他者”出现,救贾斯汀于自恋的泥淖。在这颗毁灭的星球面前,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力。

爱欲战胜忧郁。爱与忧郁之间的张力从一开始就渲染了电影《忧郁症》的氛围。《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序曲框定了整部电影的音乐结构,唤起了爱的力量。忧郁症是一种“爱无能”的体现。当“忧郁之星”作为“他者”闯入贾斯汀的“自我世界”之后,贾斯汀燃起了一股对情欲的渴望。在河边岩石上裸体的一幕中,可以看到一个坠入爱河的女子被情欲湮没身体。

在这颗死亡星球的暗灰色光芒里,贾斯汀舒展四肢,满怀期待,仿佛在渴望与那颗天体发生致命的一撞。她渴望迫近的灾难,如同渴望与相爱之人的幸福结合。在这里,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伊索尔德的“殉情”。濒死一刻,伊索尔德心满意足地将自己奉献给了“飘摇宇宙中世界的微风和芳香”。无独有偶,在影片仅有的这一处情欲场景中,《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序曲再次响起。神奇的是,这曲子点燃了爱与死、末世与救赎的联结关系。更有违常理的是,濒死的体验使贾斯汀复生。死亡为她打开了他者的世界,将她从自恋的牢狱中解救出来,贾斯汀全身心投入到帮助克莱尔和她的儿子中去。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主人公的变形记,贾斯汀从一个忧郁症患者变成了一个能够去爱的人。他者的存在成了爱欲的乌托邦。

拉斯·冯·提尔刻意在镜头中穿插了一些著名的古典主义绘画,以控制电影语境,并用一种特殊的符号学进行铺陈。例如,在超现实主义的片头字幕中他让老彼得·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一闪而过,立刻将观看者置于凛冬的忧郁中。

图画背景中的风景止于水畔,克莱尔忽然在下一秒的镜头里出现在勃鲁盖尔的画前。这两个镜头的衔接产生了一种相近的拓扑性质,以至于《雪中猎人》中的凛冬忧郁蔓延到了克莱尔的形象上。穿深色衣服的猎人垂头丧气地返家,树上的黑色鸟儿使这一冬景更显荒凉。客栈的招牌上写着“寻鹿”二字,上面画着一幅圣人的小像,那牌子斜挂在屋顶,摇摇欲坠——这个被寒冬笼罩的忧郁世界似乎被上帝遗忘了。这时,拉斯·冯·提尔让一块块黑色的碎片缓缓由天而降,如同黑色火焰一般将画面一点一点吞噬。随后,另一个绘画主题的镜头切入,贾斯汀如同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奥菲利亚》(Ophelia)一样,手持花环,一步一步进入水中。

在与克莱尔争吵之后,贾斯汀再度陷入绝望,她无助的目光滑向马列维奇的抽象画。

情绪冲动之下,她从书架上抓起一本书翻开来,一些新的具有暗示性的绘画出现在镜头里,它们无一例外地指向人类具有毁灭性的狂热和激情。此时此刻,《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序曲再次响起,再度与爱、渴望、死亡的主题呼应。贾斯汀首先看到的是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随后她又很快翻到米莱斯的《奥菲利亚》,然后是卡拉瓦乔的《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David mit dem Haupt Goliaths)和勃鲁盖尔的《安乐乡》(Schlaraffenland),最后是卡尔·弗雷德里克·希尔的一幅素描,画着一头正在孤独鸣叫的鹿。

美丽的奥菲利亚向水中一步步行进,芳唇微启,失神的目光投向远方,神似圣人或者是热恋者。这再一次指出了爱与死的亲缘关系。奥菲利亚——哈姆雷特所爱之人,歌唱着,如同莎翁笔下的塞壬一般,死去。落花覆盖了她的周身。她完成了一次美的死亡,一次殉情。米莱斯的《奥菲利亚》上有一朵花,未被莎翁提及

勃鲁盖尔的《安乐乡》则展示出一幅饱和乃至过剩的社会图景,所谓极乐,与地狱无异。脑满肠肥的人们麻木地躺在地上,餍足至于精疲力竭。在“安乐乡”,仙人掌不长刺,而直接长成了面包,所有的事物皆为利好,就像仙人掌都可以被食用和分享一样。这种餍足的社会模式与《忧郁症》中病态的“婚礼社会”(Hochzeitsgesellschaft)有异曲同工之处

卡拉瓦乔的《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也是关于欲望与死亡的图像。

有趣的是,贾斯汀将勃鲁盖尔的《安乐乡》直接放在威廉·布莱克的一幅插画旁边,一个被刺穿肋骨吊起来的奴隶被勾画得栩栩如生。积极世界的隐形暴力与消极世界的血腥暴力形成了鲜明对照,说明了“安乐”是建立在剥削和榨取的基础上的。贾斯汀离开图书馆前朝书架扔去的是卡尔·弗里德里克·希尔的素描《交欢的雄鹿》(röhrenden Hirschs)。画面无法激起任何情欲或者对爱的渴望,尽管贾斯汀在内心感受到了它——这里仍然表现出了一种压抑的“爱无能”。显然,拉斯·冯·提尔深知卡尔·弗里德里克·希尔一生忍受着精神病和忧郁症的痛苦。这一系列连环画般的画面是对整个电影语言的直观呈现。爱欲、对爱情之渴望战胜了忧郁症,带领你从“同质化的地狱”走进他者的“乌托邦”。

《忧郁症》中世界末日一般的天空很像布朗肖笔下童年时光里那种空荡荡的天空。那天空突然闯入他的“同质化的地狱”,向他打开了他者乌托邦的大门。“我那时是个孩子,才七八岁,住在郊外一座空空荡荡的房子里。有一天,我站在被锁死的窗户旁向外看,突然——特别特别地突然,我看到那天空仿佛开了个洞,对我敞开了那‘无限之无限’,并邀请我抓住这一夺人心魄的瞬间,跟着它过去看看‘无限之无限’的世界那边。它带来了出人意料的后果——突然间发现天空是彻底的空荡,既不可知,又明亮动人,只是,上帝去哪儿了?很明显,这一现象凌驾于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之上,使孩子感到一种狂喜,那种不可描述的快乐使他热泪盈眶——我必须说出真相——我知道,那是那孩子最后的眼泪。”[插图]孩子被天空的无边无际所吸引,“自我”的边界崩溃了,清空了,“自我”逃离了出去,走进了“外面”的乌托邦。这一灾难性的世界,以及“外界”和“他者”的闯入,意味着去“自我”化,即把“我的”部分剔除和清空,迎接死亡:“天空空荡荡,死亡的大幕缓缓拉开,灾难即将到临。”可是灾难使孩子感受到一种“毁灭式的幸福”,即“不在场的幸福”。这体现了一种灾难辩证法,这也是电影《忧郁症》的架构。灾难性的厄运意外地扭转局面,带来了好运。正所谓,否极泰来。

3 ) 看片之前,先看豆瓣,看这片一般人伤不起

首先。我是想给’较差‘的

但考虑到万一这只是因为比较小众,不是因为不好,那就很对不住喜欢它的朋友了
=============================
后来回头看,发现这个评论有这么多人跟,就觉得还是要负责任一点,嗯,这个片是给忧郁症病友看的,没有这类心里障碍的朋友会觉得这片难以理解,不过如果你看出了蛋疼的感觉,那就证明你看懂了忧郁症的不爽。
=============================
以前遇到满屏好评,出现一个差评后,大多数人都会无情拍砖差评者,认为他们是自己理解不了而满口喷粪。。。所以我先澄清,我只是想写贴给观影经验不甚丰富的童鞋,如果想看片消遣,不要对这片有太大期望


我一直自觉属于观影经验较为丰富的看客了,大多数种类的电影我都还是能接受的,但这片让我对自己的观影能力产生了疑问

片子全长2个小时,前5分钟的开场是相当惊艳的,各种nb的镜头和画面,讲了一个蓝星球浪漫地撞烂了地球的故事

然后就是1个小时的。一个蛋疼的婚礼

讲了一个女的,在婚礼上莫名其妙的崩溃,然后自我折磨然后折磨别人。不晓得是怕结婚还是讨厌世俗,还是讨厌父母的不和谐,还是讨厌拜金主义。。。。这一个小时看得我相当无语,无语是因为不理解,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什么都看不惯的人还装模作样的结婚,还各种想让自己开心,然后立刻干出相当崩溃的事情让自己重新不开心。

这时候我已经忘了电影名字了(因为当时看这片完全是随机看到的)

然后我就果断回顾了一下,发现这女的原来是忧郁症。好吧一切都说得通了,这货的精神是个悲剧,所以会这么蛋疼

理解了这个人的行为,我就不理解导演了,这果断是一个专门拍给忧郁症人士找共鸣的片吧。。。我一直以为,电影看的是种共鸣,导演的任务是把某些自己想表达的,震撼的东西用某种更易懂,更有力度的方式展现出来,以和观众思想中的某处达成共鸣,让观众体会到那种想法和震撼。

但这么一种小众的情感,是想要我等世俗生活中的“现实主义粗鄙观众”找哪样的共鸣呢?完全理解不了,就开始觉得片子拖沓冗长了,不由得开始寻找镜头,影片细节方面有无亮点。

不得不说亮点还是相当多的,比如主角婚礼,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们办婚礼的地方是个酒店什么的,后来发现原来是主角姐姐的家,不得不说老美真tm会享受啊,住这样的地方。。。主角你还忧郁症啊 啊 啊。。住在天朝的穷b不理解啊

好吧,根据经验。。一个片要是前期这样拍,一般都是因为导演实际上是在做细腻的铺垫,为了使后面某种惊人的事的发生更自然点,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期待,去看后面那一个小时了


后一个小时的主要任务是将这一帮人丢到世纪末日的大背景下。
现实主义世俗们无法接受世界覆灭这样的事情。好不容易整了那么nb的大房子,说完就完,那哪成啊。。。他们一开始极力否认世界会毁灭。。但当那大蓝星星真的越来越近以后,所有正常人都不淡定了,以主角姐夫(自杀)和主角姐姐(不知所错,忧郁了)为代表。而我们的主角淡定得一塌糊涂。

要我说。。这不废话吗,以我对忧郁症的理解,他们每时每刻都处于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压抑之中,每日面临的都是世界毁灭般的绝望无助,早都习惯了,他们最大的痛苦是周遭人完全无法理解他们,就如同我看这片的情感一样。

但当世界毁灭的那一刻,全世界正常人都体会到了忧郁症患者平日的那种感觉了。全世界都抑郁了。于是抑郁症患者说,你们总算能体会到我有多tm不爽了吧,突然觉得自己特有优越感。

我觉得这可以类比肚子疼。我每每肚子疼到想拉X却没厕所的时候,就浑身出冷汗。那时候,我就特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那么开开心心蹦蹦跳跳,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和自己一样肚子疼,然后满脸纠结啊。

咳,说远了

莫非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忧郁症患者,平时那么苦B,只是因为他们呆错了环境,因而不适应了。就好像把鱼拿到陆地上一样。
但如果把他们放到正确的环境(世界末日)里面,他们就能用表现的比正常人要好多了?

如果真是这样。。我真是服了。。。。。

后5分钟就是全篇前5分钟继续演下去。。好吧画面不错。。。

综上。。我的评论就是,够矫情,够矫情,够矫情

矫情的慢速镜头切换,矫情的叙事节奏,矫情的主角

以我对电影的适应能力来说。。适应不了

但片子的章法技巧都无可挑剔,演员演技也很好,所以绝不是那种imdb 5分一下的烂片。只是实在无法体会导演想表达什么

另外吐槽一下豆瓣影评。和imdb评分。。。不知是大家看到不懂的片就不敢打低分,还是我的理解力已经跟不上前沿思潮,竟然都这么高分诶。。。还看不到负面评论诶。。。


非常希望看这片感到震撼的人。。能帮我翻译翻译这片。。顺便帮我这愚笨的大脑开开窍

4 ) 《忧郁症》Melencolia 中出现的画作不完全收录和乐曲

有图的版本(没图还介绍个毛)... ...

http://www.douban.com/note/218806198/

首先是片头第二个镜头出现的画作《雪中猎手》

The Hunters in the Snow 雪中猎手 Artist :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Year :1565

这幅是老布鲁盖尔的画作,关于老布鲁盖尔的一些情况可以参见由另外一部《磨坊与十字架》引申出来的介绍:

http://www.douban.com/note/212570175/

这幅画作于1565年,也另名为猎手归来。是老布鲁盖尔广为称道的一副板上油画,亦被认为是北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表现了在猎狗陪伴下的猎手打猎归来的场景。但显而易见的是这次围猎并不太成功,猎人们拖着沉重疲倦的步伐,狗儿们看起来都悲惨而垂头丧气,只有一名猎人扛着他瘦弱不堪的狐狸尸体,显现出他们窘迫的处境。整幅画面处理得十分冷静,笼罩在一片冰凉而阴霾的天气之下。色调灰白,树木几乎片叶不存。在山脚下的山谷中,一个轮子结冰的水车被冻住了,冰封的山尖看起来十分遥远。在冻住的湖面上还有一些像剪影一般的人。

1560年正处在荷兰宗教改革的时代,布鲁盖尔(以及他老板)或许试图描绘一种他们希冀的,想要的农村景象。

这幅画并不是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就在他的影片飞向太空/索拉斯星/Solaris(1972) 和镜子/The Mirror(1974)中也用到过这幅画。

然后Justin在房间里的场景,她看到书架上摊开的都是现代主义画作,几乎全是冰冷的几何抽象以及构成主义。于是重新翻开几本书盖了上去,第一幅画仍然是布鲁盖尔的雪中猎手。之后几幅能够看清的有下面这两幅,出自同一位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雷特.米雷斯爵士:

非常熟悉的奥菲利娅/Ophelia, 作于1851年左右的板上油画,画的是哈姆雷特的情人坠亡在水中的场景。这幅画现藏于英国泰特美术馆,市值估计在3千万英镑... ...

这幅画后来广泛地影响了很多其他艺术,电影和摄影。Laurence Olivier的电影哈姆雷特/Hamlet(1948)中奥菲利娅之死场景便基于此画。本片片首Kirsten Dunst漂浮在水上的画面也毫无疑问来源于此。

据说John Everett Millais都是习惯先画场景,再把人物画上去。当时房间的取暖条件大概不太好,他让模特儿在冰冷的浴缸里泡了若干小时使得可怜的姑娘几乎得肺炎死掉,姑娘的父亲差点和他打官司...

另外一副:守护林人的女儿 The Woodman's Daughter 1851

显然这本画册这一页介绍的是英国的前拉斐尔派(The Pre-Raphaelite)。

那么之后是大名鼎鼎地卡拉瓦乔绘制的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关于这幅画评议很多,说的是旧约中讲述的犹太人的王大卫用石子击杀巨人歌利亚的故事。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表现的也是这位王在击杀前的瞬间。

据说这幅画中的头颅就是卡拉瓦乔画家本人,我好懒,有时间再慢慢写。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BBC的纪录片《艺术的故事》中关于卡拉瓦乔的那一集,有比较有趣和详细的解释。

剩下的几幅都一闪而过看不清楚,最后姐姐Claire走进同一间房找药片的时候,似乎还扫到了克里姆特的吻。这幅是维也纳分离派时期的作品,金光闪闪,华丽异常,十分受广大人民喜爱。

画基本上就是这些。此外询问朋友后得知,片中没完没了我痛苦啊我痛苦世界上我最痛苦用到的曲子是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看个欧洲导演的失心疯片儿容易么,需要全面复习西方艺术音乐史,太有文化有时候往往反而是种残障,思考过多生命力衰竭,你不抑郁谁抑郁呢。

5 ) 《银河旅行手册》里科学家的房间

我不认为加入那些所谓的艺术画面就可以描摹出复杂的人物情感。同样的,设计一个逻辑上的必定结果也一样。
导演的主旨是当不可否定的结局来到的时候,那些悲观主义者反而会得到解脱,因为他们的一直预想的结果终于来到了,他们反而会坦然的面对,这种表面化的解读,太他妈幼稚了!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说,那些饥饿的非洲儿童该更开心?他们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银河旅行手册》里,有个科学家建立了一个房间,为了教育他的老婆。他老婆进入这个房间里看到宏大的广袤无垠的星系和自己渺小的卑微的形态,地球就像是一粒沙,而自己根本就不存在。于是最后她自杀了。本片似乎就是在给大家呈现这个房间:首先设定一个不可辩驳、不可逆转的结尾,仿佛把观众绑架在一个十字架上,然后逼迫着观众去悲观。
主角贾斯汀有抑郁症,她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悲观的预期和对自己无法把握现实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被导演以一颗小行星撞地球的方式表现出来,导演无非想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这种结局是无法改变的,那么你也会感受到抑郁症者的内心。
“如果!”。关键的问题是,没有如果。没有一个庄园,有精心剪裁的园林、蜿蜒起伏的高尔夫球场、黑缎带一样皮肤的骏马和一天完全不用操心的起居餐饮。甚至到了世界末日,还有佣人为他们奉上精美的早餐,打扫马厩和修剪杂草。当小行星真的要撞地球的时候,大多数人是在污秽的空气、肮脏的街道、大喊大叫的拥挤人群和没完没了悲天悯人的电视节目下度过的。
当世界末日来到的时候,一个人是健全还是残缺,是正常还是不正常,任何区别都不重要了。影片最后,一家人跑到一个假想的保护之下相拥而死,抑郁症患者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这重要吗?无论此时,你是和家人一起还是你正在监狱里,还是你正在被癌症折磨,还是你刚刚结婚,还是你正在被强奸,你的内心、你的情绪、你的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这就是那个科学家老婆看到的,因为你对于宇宙来说如此之渺小。
那回到导演提出的问题,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 ……抑郁症患者……。当地球被毁灭时……小蘑菇……
至于创新性,本片导演之前的《反基督者》就有类似的油画电影的手法,一用再用,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感到羞耻。如此费尽心机的去呈现人的情绪变化,我都为那些美丽的油画的作者扼腕惋惜。《问诊》只用了2个演员,一个房间,单纯的对话就可以呈现人内心中的痛苦和困境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障碍。

6 ) 末日一刻,谁在忧郁?

2011,“世界末日”前夕,拉斯•冯•提尔携强大的演员阵容,献上末世情怀隆重的《忧郁症》,搞的电影界一片争议,也有一片肯定,再到戛纳电影节,因为“亲纳粹”言论被逐出电影节,拉斯•冯•提尔的2011足够丰富难忘。当然,尽管他的言辞给自己带来麻烦,电影界还是对事不对片,整体而言,《忧郁症》在欧洲获得了很大肯定。我个人也对这片表示赞赏,解读提尔的电影向来麻烦,又向来简单,因为最导演个人的东西,也常常最可让我等观众去各自解读,何况这片从心理到外在,从个人到社会,从末世大事到日常生活,涵盖多种层面,可谓一个肆意汪洋扯淡的良好平台。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就是贾斯汀和克莱尔两姐妹的舞台,提尔的设计很巧妙,前半段以贾斯汀为中心,后半段以克莱尔为中心,而两人的表现又呈现截然不同的差异性,更妙的是两段故事又以末世临近前和临近时分开,社会的脆弱与分裂得以充分展现。在第一段故事中,贾斯汀表现出“非常态”,她是个忧郁症病人,在新婚来临之际,表现出异常的烦躁和不安,以至于把自己的上司、亲人到郎君得罪个遍。而克莱尔和参加婚宴的众人则表现出“常态”,难道新婚之夜不该是兴致勃勃,载歌载舞吗?克莱尔对妹妹的关心;克莱尔丈夫的成功人士形象;贾斯汀老板的世故商人表现;贾斯汀父亲的玩世不恭;贾斯汀母亲的婚姻悲观态度,这一切难道不是“常态”的人间百态吗?提尔这点很强大,在一场婚宴把整个社会的主要阶层人物典型都囊括进来,只有贾斯汀显得格格不入,而这一切为后面的反转式剧情埋下伏笔。

贾斯汀真是“非常态”的吗?是孤独的吗?其实不然,与她一样“非常态”的是大自然,那些动荡不安的动物们,还有那渐进的神秘星球,说白了就是,这个世界已经非常态了,你们这些人还故作常态做什么?在大灾难来临之际,往往现代人类感知能力最弱,反倒是蝼蚁这样的生物有更早的感应。而身患忧郁症的贾斯汀,倒是免去了对世俗功名和所谓幸福的感知,更自然,更正常的与世间生灵一道感知到了危机的来临。而前一段表现“常态”的克莱尔夫妇则在第二段故事走向崩溃,克莱尔作为一个女人,比丈夫更直接的表现自己的不安,末日行星将来,世间已是众说纷纭,动荡不安,但是人们又往往强作笑颜,掩饰内心的慌张。那些非高等生物们,往往最先感知危险,又秩序井然的逃难,而对于即将到来的灾难,它们无助中又显得淡然,不会有更多挣扎和追求。但克莱尔们不同,感知的最少,知道的又最多(实际上是现代信息社会,让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恐惧渐渐吞噬心灵,无力的哭泣和颤抖。而更接近世间普遍生灵的贾斯汀却淡定的面对死亡,她心理上病了,却超然于已经被末日折磨的大病的现代社会的恐惧反应。片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克莱尔的丈夫,这是现代社会楷模式的典范,他们事业有成,生活富裕,世界往往由这个阶层的人士运转和操盘,而平日里他们也充满自信,认为自己掌控局势。于是,克莱尔丈夫的变化,正是这个社会支柱阶层崩溃的过程,他出钱操办婚礼,他极力维持失控的婚礼,他一面安慰妻子的恐惧,一面又准备可能灾祸降临的生活储备物资。然而,最终,当一切已成定局,最需要他顶住的时候,他选择以死亡逃避,我们无法说他懦弱,但是却可以看出,这个有序的社会是多么脆弱。

作为Dogma95的起草人之一,拉斯•冯•提尔倒是练就了一身用简单设备和手法制造出色叙事和个性化镜头的好本领。所以,哪怕他开始有了变化,但是这种风格依然不变,倒是让他的镜头更加多样。在《忧郁症》中,从第一部分的不安的镜头,到第二部分冷峻风格的画面,都极好的烘托出影片的氛围和主题。特别在末日将来的那十几分钟,神奇的自然现象,贾斯汀冷静到底的安然,克莱尔绝望到底的歇斯底里,这一切让这个故事充满强烈的代入感,让人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一种恐惧。而最后一幕,姐妹俩与克莱尔的儿子,在几个树棍搭起“山洞”中,等待末日的到来,这显得无形的“山洞”让人感到给心灵包裹坚强的外壳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最后一刻,拉斯•冯•提尔献上了极具末日美感的镜头,那越来越近的火红的行星不再是末日的主题,而是背景,三个人影,充满殉难般的神圣感觉,美好转瞬即逝,这是命运,需要的只是不同心态的面对。

《忧郁症》的出色还在于演员的集体发挥,克斯汀•邓斯特的表演在戛纳获得了肯定,拉斯•冯•提尔的片子向来要让女主角脱衣服,这次也不例外。然而,克斯汀•邓斯特在河边的一段全裸镜头,却充满安详宁静的美感和神圣,而克斯汀•邓斯特整部影片都很好的刻画着人物的细微神情。凭借《反基督者》,夏洛特•甘斯布已经拿过戛纳影后,本片的表演,她表现的更加立体,从开始的充满亲和力的姐姐,到不安的母亲和妻子,到最后,她已经是一个绝望的人类一员,她在尘雨中痛哭一幕极具爆发力,一个女人对生命的不舍,对无法保护儿子的绝望,被这个敏感的女演员演的动人极了,让人心疼极了。由于基弗•萨瑟兰拯救美国已经救的手软,所以他在片中出现,我还隐隐希望“小强”拯救地球。然而,这一次,他是一个中上层阶层的代表,他的成功依托于现代社会的秩序,当一颗行星到来,这个社会破碎了,他也就无处安放自己的位置。萨瑟兰将这个角色演的很典型,他的个人魅力也很突出,一个极力维持秩序的家长,一个令人依然尊敬的“失败者”和“逃兵”。

2011已经过去,想想《忧郁症》带来的末世情怀,难免让人也忧郁那么片刻。然而,我们还是更多将2012的末世预言当做一个玩笑,一份谈资,一种调侃,一次商机。拉斯•冯•提尔看起来也“投机”了这个题材一把,不过,这只是抓住了一个合适的载体,表现的依然是他个性化,极端化,内省与批判的导演才华。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de2abb1134962a60cb80c418.html

短评

自大狂加忧郁症患者冯·提尔写给自己的情书。

9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拉斯-冯提尔的《Melancholia》是到目前为止在戛纳看过的最有意思的竞赛片,主要源于该片的解读空间和路径都十分丰饶:无神论、超我-本我,冯-提尔创作上从内收性的创作到外放性表达方式的转变,等等等等。该片开头如同Annie Leibovitz的照片一般,在讶异中吊足了人的胃口。

10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力荐

画面很美,人物很做作,俩神经质姐妹发病后,外星撞地球,剧终。

13分钟前
  • 布鲁吐司
  • 推荐

做梦都想拍的电影。

14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过于矫情的形式主义、拖沓无趣的剧本和邓斯特那张纵欲过度的脸,影片完全靠摄影和配乐撑着,没意思,拉斯冯玩的还是自己80年代玩的那些东西,跟《反基督者》差远了...

18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平常人因为末日而得上抑郁症。抑郁症的人因为末日得到解脱。末日如果真的如此之美,快点来吧。只有宇宙的力量能拯救这些可怜的人们。史上最文艺灾难片+最科幻心理片。各方面堪称完美的艺术品。不适合认为自己生活得挺好的人观看(貌似有人习惯把自己欣赏不了的美统称矫情 理解不了的思想统称装逼)

23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拉斯·冯·提尔拍杞人忧天,前5分钟竟然就把剧情讲完了。其实去年上半年有几天我也沉浸在电影的情绪中,是徒步让我走了出来...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邓姐要拿奥斯卡了

30分钟前
  • Zzz
  • 还行

人世琐碎,彷徨忧郁。彗星驰来,惴惴不安。死之一瞬,与天地同归于美。

3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后劲很足,镜头很美,几个宇宙星空画面很容易穿越到《生命之树》。慢镜开场,全程手持,透着一股子压抑与歇斯底里,使人呼吸困难,情绪低落。当最后一幕爆发,整个世界一同陷入无限忧郁。★★★★

32分钟前
  • Q。
  • 推荐

这是一部过于私人化的影像呓语,叙事部分破碎无聊,静态影像却诡异迷人;人物塑造重点突出,但缺乏前因后果的代价是人物与情感的距离感。风格强则强已,却毫不动人。

35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矫情空洞

38分钟前
  • 小嘎豆
  • 很差

显然Dogma'95宣言已经成了历史,Lars von Trier的作者电影却更加精致迷人,他总是一次次用消极的情绪震撼你。【忧郁症】和【反基督者】如出一辙,但没有了后者中那些恼人的宗教符号,恐惧直接的情感带入感更能震撼人心。可能在多层次解读上不如后者,但对于普通观众,本片更通俗易懂!★★★★★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本来就是要你烦看到KD的大脸就更烦了

47分钟前
  • |
  • 较差

lars是我知道的最负面的一个创作者。 他的电影我从来不忍深究。作为一个有能力的导演,我肯定他的诚实表达。然而作为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我同情他。

50分钟前
  • Wenjie
  • 还行

人类已经阻止不了拉斯·冯·提尔了! 又一次高速镜头的开篇, 后面疯狂的全程手持, 两种摄影方式都极具冲击力. 不可逆的世界末日, 有人从疯狂到平静, 有人从平静到疯狂. 因为生命本身毫无意义, 只有死亡才能让你了解人生的真谛. 我觉得《反基督者》更精彩更有深度, 但《忧》更华美, 影片也更容易被接受.

51分钟前
  • icebloom
  • 推荐

很多相似的画面,比如诗意的慢镜,油画般的画面,在冯提尔之前的作品都见过,只不过以前是点缀,现在则成为一次全力的情感宣泄。对爱的鄙夷、对生活的厌弃,目空一切,只剩下对美的追求,对死亡的赞美,对恐惧浪漫肆意的渲染。如果电影只剩下对美的追求,那么多少会是这样吧

5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看了前30分钟,后面一路按着快进飞速看完。影片布景用光原本极为工整考究,但全被晃来晃去的手提摄影给毁了。演员尚算出色,但剧情有些无聊,而且,感觉导演冯提尔把忧郁症硬生生给拍成了躁郁症。2星半。

57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与《反基督者》一样,开头的高速摄影及配乐形成极强的形式感。前后两端三个主角的变化构成很有趣的对比。其实世界末日也未必是坏事,

6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比较《反基督者》,完成度更胜一筹。开篇的序幕犹如书籍插画,起到提示预告或者注解的作用,太赞了!第一部分的群戏和独自挣扎的贾斯汀就像在镜子的两面相互注视,第二部分克莱尔的焦虑与世界末日又似乎有着某种意味更深的连系。最后一幕不安和恐惧被推向高潮后,观众们终于集体忧郁症了.

1小时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