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血红和雪白——《少年不羁之烦恼》(Love in Thoughts )
其实看到了名字,马上想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我担心故事会走到这样的极端,然而开头的几个镜头,我就知道了结果不可避免。青春,一旦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它总是能够给人莫名的感伤,在最好的季节选择离开,也许同样是最好的方式,残酷的故事,我看了很多了,就像很多同类影片给我一种痛,总觉得其实青春就是应该像血一样炙热,它红的耀眼,爱的无所顾忌,而往往会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爱,而变得茫然,于是,感情只剩下了单调的空白,一旦这样的感情走到了极端,自己为心设置了一个牢,冷酷成雪,就再也无法化开。
每一幅画面都像油画一样精致而美丽,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很明快的电影,四个年少的孩子,在爱与不爱之间彼此纠葛,所有的色彩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如果哪一天,我们不再爱了,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死亡呢?
如果哪一天,我们得到了真爱,我们是不是也要告别这个世界呢?
也许,世界如此美好,而我却不得不离去。
我是海蒂,我从来不认为我只会爱上一个人,我会同时爱上很多人,我会同时享受很多爱,你知道吗,上帝创造了女人,从来没有说我就应该属于某一个人,我就是喜欢这样。
爱是无私的,还是自私的,爱是宽容的,还是自恋的,干嘛要考虑别人,爱,就是和自己有关的感觉。
我叫保罗,从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海蒂,也许就在我看到她的第一眼,她成为了我的天使,这个夏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作为好友妹妹的她。不管是她的身体还是灵魂,我都渴望拥有,可是她总是在玩,我不知道她的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
在彼此凝视中,我知道她爱的不是我,我嫉妒,我发狂,却甘心被她俘虏。
根特:我知道这一辈子,我只能爱他,因为我得到了真爱,所以我愿意选择去死,我无法容忍他的背叛,即使和我的妹妹在一起也不行。我扳动了手枪……其实在他死去的那一刻,我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
从来认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这样,明知一份感情你得不到,却比以往更深的投入,更深的去爱,在不停的伤害着自己。
汉斯:我并不知道我爱的是谁,男人还是女人,根特还是海蒂,也许合适的时间会碰到合适的人吧,感情的事情就是这样,缘来,爱了,缘去,散了,我爱过他,现在爱他的妹妹,其实我谁都不想伤害,我只是忠于自己的感觉而已。
在枪响的时候,我只想属于自己。
血一样的激情,却总是片刻的感觉,在高潮来临的时候,爱,因为过于浓烈,而不忍放弃,于是,像雪一样惨白而冷酷。
我们是继续还是放弃?
附:这部电影属于我喜欢的青春电影的类型,虽然显得过于凝重,但是不管从色调搭配,还是演员表演,总是能够给人在黑暗中看到一缕光的感觉。导演把一个真实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谁对谁错,只有最真实的感觉。
突然发现其实青春只属于在学校的日子,那时候,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总是能够无所顾忌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成熟,却不失个性。
步入了社会,我总觉得自己没有资本开始谈论青春了,我考虑的是房价未来五年的走势,自己该往何处发展,……我越来越变得像一个社会人,青春,随着我们的成熟而消失,于是,越来越提醒自己,在最合适的年龄,做最想做的事情,很多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失去很多以前的爱好和兴趣。
初中的时候,我曾经狂热地喜欢漫画和集邮;高中把重点转到了科幻小说和天文,大学,电影成为了最爱,却一直都在坚持,鸟山明,成田美名子,阿西莫夫,凡尔纳,只成为了我回忆年少时候的记忆;在北京的天空我只能模糊的看到猎户座和北斗七星;邮票成为了放在大立柜顶的摆设;过去了,就不会再重复。
告别过去的好时光,一抬头,我已经长大成人。
个人博客(会有详细的照片说明):
http://wolfy819.spaces.live.com/
2 ) only love
To Love
I didn't ask you to stay.
But you stayed.
I never asked you who you were or what you wanted.
You were simple there.
What do you want from me,love?
Was I not stronger alone?
And did I ever need you?
But stay a bit longer.
Not long.
Just until they stop asking.
How I am.
And I stop saying:"Fine!"
Everyone can tell at a glance:
You are here.
If you ever leave me.
I will go with you.
I will go with you.
3 ) 死于诱惑
得不到关系的神经兮兮的小gay和他红颜祸水般的妹妹,为什么保罗不能劝劝呢,算了,他自己也苦恼着,不知检点不懂关怀的汉斯和妹妹害人害己 青春,是结束还是开始。我不要道德绑架的青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只是需要有更多尝试的机会。 其实妹妹更多的是不知觉她是本性就在意不到别的人不太在乎绑定的人,但汉斯就是单纯贪图享受不管别人受伤的人。小gay臣服了汉斯的诱惑啊(所以是诱惑假期吗),太想要得到他了,要是像妹妹一样看淡一点就好了。汉斯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就算要惩罚他搅乱了你们兄妹的关系也不值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啊,没有更年长的人来开导小gay实在太可惜了,不然他就会发现汉斯is nothing。妹妹经过这次教训应该知道不是只有自己快乐整个世界就是没事的,不是每个人都和你一样没事的。妹妹这样的独行侠好像我的身边都是。
保罗是根特的好朋友,他们总是一起体会快乐,所以这次保罗也以为会和根特一起体会失恋/失联,可是这次他们并不是一起的,保罗没有他们以为的那么难过,可他不知道怎么去劝朋友也这样,只能为他打架出气,对他说这样作贱自己不值得,可还是没能挽留住根特。就是这样,爱我们的人给不了我们的需要,我们要怎么靠自己呢,要怎样才有合适的人出现带我们回到爱我们的人身边,远离那些不珍惜不适合我们的人。
4 ) 《想象之爱,有什么好?》
电影的德文原名叫《Was nützt die Liebe in Gedanken》,放入google机器中,给出的英文翻译是What good is the love in thoughts.英文版片名简洁的取之《love in thoughts》,中国在译名方面再次一反形而上的艺术传统,内容大于形式的将之叫做《诱惑假期》。
影片内容看起来正如"诱惑假期"这个四个字所总结的——诱惑+假期,有诱、有惑、有假、有期。这是一场青春的盛宴,湖光山色的风光,富家子弟的别墅,形色各异的少年,载歌载舞的Party,各种诱惑,或激烈或绵长,交织着四位主人公的爱恨情仇,即便无酒也会让人迷醉冲动。有的人在筵席结束前就醒了,有的人却从此长眠于青春中。
诱惑是,引人入胜,当你情不自禁的想要抓住它时,可能会让你掉入旖旎的兔子洞,也有可能会让你坠入深渊或是陷入泥沼。如果说,爱就是一种诱惑,那么,五个人,交错的爱,纠缠在一起,能汇聚成多大的能量?也许是一个黑洞,将人吸进去看不见自我,也许是烈焰,让人如飞蛾迎火而扑。
艾丽暗恋保罗,保罗迷恋凯蒂,凯蒂喜欢汉斯,根特爱着汉斯。四种感情,不敢说是爱情。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所以我们暂且将“爱”用各种情感动词替之。唯独对于根特,我找不到任何其他的词语替换,因为无法再用时间来检验他的爱情,当生命戛然而止,当他沉眠于爱的顶峰再也无法醒来,他的爱便永恒的凝固在了十七岁的那个夏天,那爱与恨爆发对撞直至湮灭的两个不眠之夜。
女权主义的凯蒂游戏于保罗和汉斯之间,玩世不恭的汉斯游戏于凯蒂和根特之间。凯蒂和根特是兄妹,凯特和艾丽是同学,根特和保罗是好友。根特枪杀汉斯后自杀。你会说这是多么狗血纠结的剧情,可是,这却是发生在1927年的真人真事,轰动一时,流传至今被搬上银幕,仍是争扰纷议。
小时候无意中听电台DJ念了一句话,就再也没忘过,说的是,可望不可即,可想不可依,可希不可觊,因为得不到,所以才痴迷。
艾丽是痴迷,保罗是痴迷,根特是痴迷,他们都得不到自己的所望所想,感情炽烈,却只能无奈而绝望。所以这场人生的戏,注定是一场悲剧。于是当影片拉开帷幕,便给你看早就写好的结局,镜头随着保罗被警察带走审讯根特和汉斯的枪杀案而逐渐深入,从看到保罗神情的一刹那,我们就可不用怀疑他所说以及他和根特所写遗书的真实性,全片唯一的悬念是,这些孩子,何以决绝至此。
现代有一句流行语,认真你就输了。但是爱情难道不应该是严肃认真的吗?可不幸的是,根特和保罗爱上的人——汉斯和凯蒂,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用姿色做筹码,将情爱当游戏,玩得游刃有余。于是,根特与保罗从他们信誓旦旦的成立自杀会伊始,就已在爱的对峙中输得彻底。他们定下会名以及规则:只能为爱而献身,只能为爱而杀人,所以,没有爱便要结束生命,以及了结那些横刀夺爱的人的性命。
各种纷杂的感情线就像来自四面八方的导火索,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但在假期的聚会上,它们终于汇集,糅杂成了一根线,影片只是截取了烟花点燃的那一瞬间,升空绽放,瑰丽绚烂,然后消散,归于尘埃。
不禁要问,这些都是处于躁动青春期的少年们荷尔蒙飙升的结果吗?
他们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在爱着。五个人中,保罗是被妒火冲昏了头脑,但最后及时醒悟了过来。其他人看似清醒,实则也都是被爱所惑。有些人再也没有了醒来的机会,有些人则执念一生。片名直译,想象之爱,有什么好?他们的悲剧正是源于各自迷失在自认的爱情里。
艾丽暗恋保罗,明明知道他被自己的好友凯蒂迷得神魂颠倒,却也只是默然的接受这一切,无恨无怨。她对保罗说,我愿意和你睡觉……请你不要可怜我。不过是想要有尊严一点吧。不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只是她的无奈。谁不想在爱的同时也被爱?谁不想和自己爱的人厮守到老?艾丽终身未嫁,我们不能确定这是否与保罗有关,也无法得知她是否此后的一生都在用那一晚的回忆温暖自己……如果是这样,她无疑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之爱中,一辈子也未能走出那种困境,如此结局怎能不让人唏嘘。
活在想象之爱中的又何止艾丽一人,保罗何尝不是一厢情愿。他被凯蒂各种若即若离的暧昧挑逗得欲火中烧,但凯蒂不是没有告诉过他自己对男女情爱的看法,她不要只被一个男人拥有。凯蒂对他本就没有爱,又何来爱的背叛。他写好了遗书要兑现自杀会的诺言,可清晨时楼下艾丽的身影唤醒了他,于是他对根特也是对自己说,不值得。还有什么比为了不爱自己的人伤害自己更愚蠢的呢?
根特知道汉斯是利用自己接近凯蒂,也明白汉斯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他一早就很坚决果断的让汉斯离自己和妹妹远点,不想再见到他,可是,当他的欲望被汉斯一个挑逗的吻点燃后,就再也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之前保罗问他你爱根特吗?他还说不知道。可当那一吻结束时,他一定已经在心中确定,这便是爱了。Love in thoughts,无论这爱是不是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他一旦认定了就不给自己留有退路,等到无路可攀时,即算是到达了顶峰。其实人的一生可能要翻越过很多座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扎根的山巅。只可惜年少的根特没有想过人生其他的可能性。
凯蒂以为自己可以掌控感情,最后却也情不自禁的对汉斯说出,我爱上你了。可很快她就失去了一切——至亲的哥哥,刚刚意识到的爱人,名誉,今后的生活……祸因自己而起,到头来也是自己独吞了苦果。而同样的汉斯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想象之爱,即便得到,也不过是水中之月,还是趁早淡忘才好。
5 ) Was nützt die Liebe in Gedanken:值得吗?
“或许,人生中真正的快乐只有一次,余下的漫长日子,都要为此受到责罚,到死的那一天为止,一生都要被那个快乐瞬间的回忆煎熬着。”
十九岁的少年说出这样的话来未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这个年龄的人有资格说这句话么?如何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如何得知以后的人生再不会有这样的快乐?
然而有的少年就是认定了,认定真正的快乐只能有一次,就如认定自己所爱的人只能有一个
1927年六月28日,柏林—斯特格里茨区的阿尔布雷特大街72号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十九岁的厨师学徒汉斯•斯特芬死在一个卧室壁橱后,同龄的学生京特•薛勒倒在卧室地板上,他死于被同一把枪里射出的子弹。在这间卧室里还有另一个人,十八岁的学生保罗•克朗茨——京特的好友。保罗被控双重谋杀,杀死了京特和汉斯,经过一番审讯调查后,保罗从谋杀嫌疑犯变为凶杀目击证人,这起惨案以‘斯特格里茨学生悲剧’之名传遍了德国,甚至跨越国境在世上流传。七十多年后,德国导演将此案拍摄为电影,便是这部《Was nützt die Liebe in Gedanken》(直译成汉语是想象之爱,也被翻译成诱惑假期,这个译名还不如少年京特的烦恼靠谱)
1927年,此时德国在道威斯计划援助下经济增长良好,工业生产接近了战前水平,社会大环境尚称平稳,离纳粹上台还有六年,思想自由尚未遭到禁锢,那或许是魏玛共和国最美好的时光。处于极端守旧的第二帝国和精神控制极其严厉的纳粹第三帝国之间,魏玛时代性自由——尤其是年轻人中的性自由观念犹如井喷般爆发,在大城市中甚至可以公开同居,同性恋也第一次不再是让人避讳的名词,很多男孩敢于承认自己的性取向,在朋友圈中他们也能得到更多宽容。
保罗出身贫寒但有才华(电影中表现的比较隐晦,就提了他是无产阶级出身,连电影票都买不起,去查了查才发现,保罗生父不明,是个清洁女工的私生子,家住贫民区,原本跟京特不可能有交集,因其自身才华出众而获得奖学金进入高等学校);京特则是富商之子,享有丰裕的物质条件却不知珍惜,屡屡从学校旷课(电影中希尔妲烧掉哥哥学校寄来的通知信不是胡扯,事实便是如此)。出身不同阶层的两个少年却是好友,或许少年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些地方是共通的,比如对爱情、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死亡的莫名期盼,两人认为生命中大概只有一次真正的幸福,来源于纯洁的爱,一旦失去,生命的剩余时光都不可避免地成了折磨,应该在幸福中结束生命,这是仅有的逃过以后折磨的时机。为此他们成立了一个‘自杀俱乐部’,约定若无爱便告别生命,只为爱而死,只为爱杀人。此后发生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致命的誓言,让少年人带点神经质的游戏最终以毁灭性惨剧告终。
6月的一个周五,京特邀请保罗到自家别墅讨论自杀,保罗满心期待,他真正热情盼望的不是死亡而是京特美丽的妹妹希尔妲。十六岁的希尔妲是个女权主义者,放荡大胆,肆意挥霍生命和感情,主动挑逗保罗,让保罗错认为自己与希尔妲是相爱的,他不知道事实上希尔妲与汉斯一直私通。而汉斯则被京特苦恋。周六,年轻的友人们陆续到来,一次纵情狂欢,篝火、音乐、苦艾酒,少年间的爱恨纠缠弥漫开来。周日,清冷晨雾笼罩着迷茫的人,长夜里爱情的幻灭促使京特和保罗草拟了杀人协定,京特将射杀汉斯然后自杀,随后保罗拿起手枪杀死希尔妲再自杀,最后关头保罗退出了,一句“不值得”宣告保罗告别少年时代。而京特贯彻了誓言,周一清晨的几声枪响将一切了结。
电影拍得很美,每个镜头都美,微微泛黄的色调有点感伤,似乎提醒观者屏幕上闪过的烂漫夏花潋滟湖光都只存在于遥远的过去,而所有的欢乐与伤悲早已发生,改变不得。电影没有控诉什么或暗示什么,当年惨案发生后社会上对此有许多看法,比如战后的风气造成年轻人以骑士般方式死去为荣,忽视了对生命的尊重;比如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忽视了少年人狂热躁动的年龄阶段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等等。电影中没有分析那么多,甚至模糊了是非界限,仅仅只是描述了少年人对爱与死的永恒渴望。
见到有人此片划分为同志片,我无法赞同——电影主线并不在同性恋上面(保罗才是第一男主角),片子进行到三分之一才由保罗问京特的一句“你是不是爱上了汉斯?”牵扯上了同性爱,(此前还一直以为京特不让妹妹与汉斯交往,是因为汉斯RP太糟糕OTZ)整部电影随处可见BG镜头,BL场景就两处加起来只怕都不足十秒,说是同志片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
其实京特爱的是男是女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把爱情看得重于一切,重要的是他在爱情上绝无回旋余地的固执和专注。片中有一段女孩们的谈话,希尔妲对朋友说女人不能只爱一个男人,否则就会失去自由对他俯首听命,一个朋友笑道听说三心二意的都是同性恋,女孩子们一起大笑起来。然而对待爱情最专一的却恰恰是京特这个同性恋(艾丽只能算是最专一的单恋者),保罗还会在压根无爱的情况下与艾丽上床,汉斯的放荡程度跟希尔妲有一拼(看电影时真觉得这俩天生一对啊= = 如果他俩抱了团后就不再去祸害别人该多好),京特却是用全部生命去爱一个人,只爱这个人,无论这个人值不值得他如此深爱、如此牺牲。
呵,或许开始计较值得与否,是长大成人的标志,不计较得失不考虑后果,是少年人的专利。歌德说无酒而醉谓之青春,曾在关于此片的简介中看到这句话,现实中保罗的辩护律师埃里希•弗雷在法庭辩论中便引用此语来解释青春期少年神经系统的易过敏、知性和身体在成熟度上的不对等,结合起来造成的危险后果。
若京特不死,老年再回首往事时会不会笑自己当初太傻?但这也仅仅只是假设罢了,及时清醒者有之,如保罗,他说出不值得时,京特没有丝毫诧异,或许京特一开始就明白保罗和自己终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世上尽有但愿长醉不愿醒者,比如艾丽,记得字幕上打出她‘终身未嫁’时我浑身冰冷,用一生来守护十六岁时的一场单恋,值得吗?
艾丽很固执,她暗恋保罗,却只能远远看着他,因为保罗爱的是希尔德,他甚至没有正眼看过自己。艾丽恨恨道为什么所有男人似乎都爱希尔德。其实不难明白,希尔德美丽、性感、奔放、懂得如何让男人意乱情迷,相形之下,艾丽相貌平庸、言语木讷且容易害羞,实在太不起眼,只能怯生生做个wallflower。在这场情爱角逐中,艾丽甚至连上场的份也没有,她能做的,不过是保罗因占星术戳到心中恐惧时对他说可以跟他上床。一夜欢娱中有多少爱的成分?保罗的心当时还在希尔德身上,与艾丽发生关系后依然想着希尔德,后来他爱上艾丽了吗?电影没有交代,只提到纳粹当政时保罗受到迫害离开德国,而艾丽,终身未嫁。
值得吗?
不值得吗?
值不值得不是观者可以评说,当青春远离她之后,她还是不悔地固守着十六岁那一夜的回忆,直到终老。
聚会上,艾丽静静注视着远处相拥的保罗与希尔德,京特在她身边坐下,轻轻叫着她的名字,对她说:“有两种人,一种是享受去爱的人,一种是享受被爱的人——比如我妹妹”
再次回味京特此言,稍稍释然,艾丽属于享受去爱的人。或许观者觉得她可怜,但正如她向保罗献身时说的那样,‘不用可怜我’,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去爱,对她来说或许就是幸福了。
“有两种人,一种是享受去爱的人,一种是享受被爱的人——比如我妹妹”
“保罗是什么样的人?”
“他介于两者之间”
保罗可以为希尔德意乱情迷,也会在遭受打击后爬上艾丽的床——尽管他此时并不爱她。
是保罗主动提出到了执行自杀协议的时候,随后他与京特写遗书,可看他写完遗书后的表现,便知道他绝不会去死。真正决心殉情的人,不会向他那样坐立不安,一个劲地向宇宙告别、感叹几个人的死亡不过是消失了几个细胞。晨光下走出家门的艾丽,是让保罗昏沉头脑冷静下来的清醒剂,让他说出那句‘不值得’。
说出这句话时,保罗长大了,或许正因为他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人,所以他能成为这场悲剧里唯一有所得的。
影片结尾处,法庭上的保罗不再多看希尔德一眼,却在被带走时望着艾丽笑了,只是那笑容中,绽放的到底是爱意还是感激?纳粹当政时保罗流亡到法国,后来去了美国,最后又回到德国,事业上他颇有建树,至于家庭如何我不清楚,我只清楚艾丽为他终身未嫁。所以我不喜欢保罗,尽管我很清楚艾丽爱他、为他付出很多,并不代表他就必须爱上艾丽..........
就算布鲁赫扮演此角我也不喜欢(不过此片中一水的青年演技派,相形之下布鲁赫的表演只能算不过不失,倒是另一主角京特令人印象深刻,其扮演者迪赫在06年被评为当今德国最重要的演员)
倒是突然发现为啥自己一直饭不起来布鲁赫的颜——吉娃娃不是我那杯茶
看电影时特别喜欢京特与艾丽在一起的场景,不止一次暗暗祈祷‘求求你们在一起吧’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一厢情愿罢了:-(
死心眼的人一旦认准了什么就再难改变,艾丽认准了保罗,京特认准了汉斯。他们的爱过于沉重,爱到不惜牺牲自尊,艾丽主动提出跟保罗上床,还叫保罗不要可怜她,京特甚至语带乞怜地请求妹妹多陪陪保罗,给自己与汉斯最后一个机会。京特比艾丽更可悲的地方在于艾丽是自己非要硬凑进这出悲剧,而京特却是被辜负的那个——汉斯先与京特谈情后与希尔妲说爱,不过最可悲的在于京特爱上的偏偏是一个没有丝毫道德感、责任感的人渣!
电影中这个吻让人心惊肉跳,京特去酒窖拿酒时汉斯潜进来捂住他双眼,京特推开汉斯,叫他不要再纠缠希尔妲,叫他从自己面前滚开,汉斯只是吻了京特一下,而后京特激烈地、贪婪地吻起了汉斯——虽然汉斯不再回应。
看了这一段就知道京特被吃定了——他太在乎汉斯,而汉斯压根不在乎他,相反汉斯知道如何掌控他。一吻过后原本坚决不让妹妹与汉斯见面的京特,居然接受了三人行(+﹏+)~狂晕 他只要汉斯能在自己身边,哪怕是和妹妹分享恋人也成,然而连分享这个愿望也达不成,汉斯对他的逢场作戏不过是为了获得与希尔妲在一起的许可。发现这点后京特依然不死心,直到周日夜里汉斯再次肆无忌惮的摸上希尔妲的床,京特才彻底清醒。不再委曲求全,不再毫无自尊地要求被爱,身体力行贯彻自杀俱乐部的规则——只为爱而死,只为爱杀人,只杀死背叛的爱人。当再也感受不到爱的时候,就是归去黄泉之时。
从开始做准备到杀死汉斯后自杀的这一段,饰演京特的奥古斯特·迪赫,简直无法以语言形容其表演的震撼力,灵魂出窍般的恍惚中那种疯狂与绝望沉淀出的冷静,真是绝了,看完电影后只觉迪赫肯定得休养一段时间来才能让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查了一下,果不其然.........
希尔妲,不想多做评论了,只好说脸蛋和身材还是很可观的= = 又懂得卖弄风骚,勾引了一大票小男生不足为奇,再说人家都挑明了自己不愿意只被一个男人束缚,也同意交往的男人有其他女友,能接受的就继续交往,不接受的她也从不纠缠。我只是崩溃她能想着法儿跟兄长抢恋人OTZ 但是看起来汉斯对她来说比其他男人更重要,她也只对汉斯说过爱,可是能心平气和地享受三人行..........再想想汉斯还鼓励过保罗追希尔妲..........果然JP的思维普通人理解不能-_-!-_-!
汉斯的演员是托尔·林德哈特,主要演员中只有他不是德国人,小金毛是丹麦人,他那丹麦口音的德语实在魅惑(话说小金毛还是个配音演员来着)。说句良心话,他演的很好,靠着这个角色咸鱼翻身重振旗鼓,也正是由于他演得太好了,以至于暂时我看到他那张脸就有点烦..........虽然这部片子我是冲着小金毛才找来看的o(╯□╰)o
看完电影后兴趣转到迪赫身上去了,当初看《柏林的女人》时还挺烦他来着,实在喜欢不起来这种白粉抽多了似的纤弱,看了《无耻混蛋》开始觉得这家伙演技不错,直到《想象之爱》才真正刮目对他相看(凭借京特此角,迪赫获得奥地利Undine最佳年轻男演员奖和德国电影评论联盟最佳男演员奖。),连带他的长相都觉得顺眼无比,话说回来,《想象之爱》中的扮相比《柏林的女人》中好看太多了
6 ) 青春巅峰过了,就现在。
Liebe ist der einzige Grund, für den wir zu sterben bereit sind.
其实没有看得很仔细,因为每一个镜头都想好好品味。当你看到海报上这句话,大大的字——爱是唯一让我们准备去死的理由,喏,很矫情。可是,此片就是说了这么个实则相当动人的青春故事。因为,正值壮年无比幸福,接着,你就可以用枪结束生命了……本来就带有唯美色彩。再配之森林河流夜晚和火,贯穿一气的诚恳透彻的背景乐,到这就可以令观众很是舒服了。
但是还有更多。演员,故事,诗句。
Anna Mühe,赞。金发白长裙和丰富的性格让这个妹妹的角色无比迷人。
Daniel Brühl,最近连看他四部片子,疲劳得抗不牢了。这张犹豫、随和、充满”WAS denn los"的脸,还有时常作为画外音出现的人物……与August Diehl的对手戏永远那么和谐,好友搭档,而且永远会被August Diehl的锐气衬托得很衰*(在我看来。可能也是人物角色问题,当然也是他的气质就适合这个类型!)
August Diehl ,五星赞。一个惊喜,他演了个gay,且演了个“爱之深恨之切最后杀人又自取性命”的哥哥。Günter&Hans酒窖那一吻啊吻得啊……其余一切青春激情都失色了。
看到一半时感叹这伟大的三角恋,兄妹二人爱一个男人,那个男人爱谁不得而知,而她也不属于任何男人。他们的爱并不凶猛,并不占有,充满荷尔蒙欲望……可看到最后,这完全不是三角恋。只是单纯地——在太爱自己基础上的“爱”他人。
Paul 和Günter 笃定只为爱的自杀,或为夺人之爱的杀人,是他们立下的人生的任务。两个失去最爱的人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他(G)爱的男人在床上,他(P)爱的女人也在床上,暂且说这是“爱”。那一男一女并不想属于任何一个男人或女人。
人生最大的失望在于你爱的人并不在乎你,而你只在乎自己的那份执爱。区区生命又算什么,自杀只是几个细胞毁灭,宇宙不要难过。
杀了爱人再自杀——常见的新闻故事,无论少年中年老年。可这个编剧加导演加演员把这个真人真事改编说得如此圆润美丽,实在要谢谢他们。最矫情和最“杀人”的电影最后一句话,老套,但是如何这么打动——Wir haben die einzig richtigst getan,wir haben gelebt.
所以……尽情去活,年轻人!因为下一刻也许就可以完成你的人生,去一个无穷无尽的世界。
P.S.此片非常不适合习惯了腐国钙片的女纸们看……因为,这真不是钙片。对于热爱德国腔调的长诗作、莫名其妙大思考小道理的——力荐。
7 ) 存在脑中的爱有什么用呢?
追求极致的欢愉,
一种世俗的美,享乐与死亡。
没有来世,没有崇高,厌恶假装剖析的深刻。
在此之上建筑美的理型。
于是就有了俗腻,厌世,感伤。
明明想要一种理想中的爱与欢愉,
那就让他存在脑中。
存在脑中的爱有什么用呢?
理想的爱必然存在脑中。因为否则总有缺陷。
而仅存在脑中的爱是空的,一个空的东西本身就不是理想的完美的事物。
所以,因为电影强烈的理想化氛围,爱就是在脑中爱一个人,
那个人也完美,美丽年轻富足。
那个人也爱自己而且只爱自己。
可是正好那个人不爱自己,
爱又偏偏强迫不来,
更不能仅仅停留在想一想那个阶段,
于是“我就解决我自己。”
他稀里糊涂的举起了枪。
我想说,这些年轻人的想法还是嵌在他们漫长的传统和他们的时代之中,
威尼斯画派,洛可可艺术,布格罗。
二几年的时候正好是布格罗的画风有些影响的时候。这几个过气的青年。
“像公主和天使般的女人和小孩的形体,虽然被美化和理想化了,但仍然还是显得十分真实和世俗化。也许就是这种把宗教内容世俗化,把农妇美化和理想化的处理手法,温馨妩媚,略带一丝淡淡哀愁的气氛和情调,精致细腻的画风和完美无瑕的技巧与当时观众的趣味十分一致,使他的画深受英国,尤其是美国人的青睐。
然而,就是这种过于完美,“机械”和“光滑”的画风,加上与当时时髦的现代艺术在趣味上的格格不入,不免使他成为激进的印象主义派画家、现代艺术家和评论家攻击嘲笑的对象,作为一个传统艺术的卫道士,保守的学院派的“首领”和所谓“平庸辈中的大师”,布格罗势必成为现代艺术的牺牲品。
8 ) 青春的代价
我们为爱痴狂。
笃信忠贞。怎能原谅那背叛与挑衅?
让他们从这个世界消失?我的爱人在我手中死去。我也将随之而去。
不堪言语的痛楚与寂寞。
忍耐与出离愤怒。
一把枪,一颗子弹,世界的一个细胞就此泯灭。
长久的灰暗也将笼罩别人的生活。
放荡的女人会遭到世人指责,无立足之地。
多情的男人倒毙在爱人的枪下。
弥笃的情人追随爱远去。
守候爱情的纯情女子终身未嫁。
孤处的男子,辗转异乡。
青春的代价。
爱,让我们在烈火中燃烧,轻狂成为燎原的野种。
那片刻快乐,换来疮痍的人生。
文艺青年碰上渣男渣女的悲伤故事,渣男渣女真的太恶心了,真想说你俩赶紧在一起可别祸祸别人了,大好青年都被你们伤害成啥样了
真人真事?谁家的倒霉孩子…那个,虽然牙缝是大了点,但我真不觉得Thure Lindhardt丑…大概因为我先看了火焰和柠檬…作为一个小给给他演男女通吃的角色有啥难以置信的……而且演技不错的啊~~ August Diehl在这里真好看演的也够神经质够忧郁够虐,我都爱上他了。
各种gay+腐……德国魏玛共和国的黄金20年代的青年人精神状态:战争前出生,战火中成长,赶上了自由民主的头班车,博学有教养,狂妄又不失体统,革命的思想在他们的脑子里发芽,而他们的孩子是二战后德国的建立者,他们是魏玛共和国自由主义的标志。可惜这一切由于希特勒上台而灰飞烟灭。
Such a beautiful, bittersweet and achingly sad film.
要么去爱,要么去死。我永远佩服敢于朝自己太阳穴开枪的人。其实长这么好看自恋就够活了干嘛非要祈求去与别人相爱。爱自己多一点吧少年,谁也不欠谁。
文艺得不像真实故事改编。泛黄色调,僻静还附带中国灯笼的乡间别墅。八月君和同时期的炮总好不相像……为何不和丹布凑一对T T!驼儿吊儿郎当的演得极为传神,差点以为要和八月及Anna上演兄妹3P。八月君的湿红双眸美得惊鸿一瞥,娇嫩欲滴的甜美金发白妞Anna勾诱性欲,丹布的嘴唇表情发型如常性感酷帅。
August Diehl
我们所做过唯一正确的事情是……我们活过!
Was nützt die Liebe in Gedanken是一首很美丽的德语歌,被用作了片名儿,德语真的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具有诗意的语言,电影刚开始他们念的诗,青涩却充满韵律,正如这群孩子们失色的青春。Diehl在此片中格外有魅力,还有Ulrich Mühe俏皮的闺女,永远傻乎乎的Daniel Brühl,金灿灿的Thure Lindhardt。
1、来跟我一起唱:你哭着对我说,剧照里都是骗人的……我还以为Daniel Brühl和August Diehl是一对呢!2、这五角恋可真有够乱的,搞完哥哥又来搞妹妹,这居然是真人真事!3、自杀俱乐部,一群爱不起又迷恋死亡的文青,得不到的就只能毁了他。
We can only be happy once。Then we're punished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给五星和个人感情因素有关。
我用我的人格来推荐这部电影
August Diehl金发好美啊。为什么不是他和Daniel Brühl在一起呢!!!!!!!剧照误导我了,我还以为是他俩在一起,于是无比欢乐地看了,结果 ̄﹏ ̄。我怨念啊,那Hans长成这样,这也叫钙片啊?!!!姑娘瞎添乱。配乐很凄美嗯。
少年持枪微笑,一只蝴蝶翩然落在他扣着扳机的手指上,那一刻真是美得惊心动魄。如果得不到,那便毁了吧。也惟有这样的绝望,才会让这些年轻人义无反顾的将颓糜的魏玛共和国埋葬。导演如果不使用幸存者视角,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完全可以更震撼些。一部同志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我说导演怎么选的那个汉斯啊,都长成那样了也能让男人女人都爱,我晕...
兄妹俩美翻了,相比之下Paul的脑袋实在太大。(金发三人组搅一搅不好吗非要你死我活才行吗?!)(August各种疯狂各种美啊(死去活来
依旧清楚记得August Diehl忧郁的颜。片子真的很不错。
情节唯美配乐大赞~~这种题材屡见不鲜 都让人欲罢不能~颓废的富二代在世外桃源一般的别墅里不问世事地挥霍青春肆意的爱恨~角色搭配有点类似《故园风雨后》~氛围有点《烈火青春》~~除了 Daniel Brühl包子脸外八月帅锅等其他人都很养眼。
影片以去明显时代标志的方式还原柏林在魏玛时期欢闹无拘的整体氛围,性自觉过程中的女性和男同性行为等构成简单冲突,对象征纯洁美好的柔和自然景观的频繁捕捉反衬角色复杂的感观世界。影片角色的极端无条件性和作品轻省的叙事方式令其区别于同类型其他作品,讨论爱情亲疏伴随的福祸和昔日青春的无辜。
August Diehl很迷人。。不痛不痒型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