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分集剧评(剧透慎入,更新至第八集)(看到第十二集,实在不能忍了,弃之)
开头便囧得很,那石头,真是魔幻。和尚道士并无丝毫仙风道骨,那和尚看着极欢乐,弥勒佛一般,道士貌似是个老戏骨,看着十分面善,就是不记得在哪里见过的了。接下来那些快进似的镜头晃得人眼晕,背景音乐里不知为何总有女鬼似的吟唱,瘆人得很。甄士隐貌似是老水浒里演林冲的那位,看着呆呆的,没什么表情,还灵魂出窍,简直成了鬼片了。后来甄老爷随着和尚道士出家那段,给好了歌做个解注,念得倒是不错,最后一句偏又唱起来。英莲没有老版的聪明可爱,眉间那点朱砂痣也不知哪里去了。癞头和尚跛足道士疯疯癫癫,本也正常,可是背景的那些虚化的镜头硬是把画面搞得乱七八糟,又何必呢。贾雨村怎能这等大腹便便,壮也倒罢了,偏偏是胖,那脸圆得堪比暴发户,若只是如此,怎能被贾政赏识。后来去要了娇杏做二房,娇杏在封家做丫鬟的时候背着大捆茅草那一亮相,真真吓死人。接着林妙可的小黛玉便出现了,林妙可那一脸作相,恨不得一脚踹进水里,幸好没几个镜头就换了长大的黛玉了。这大黛玉容后再评。接着冷子兴,英达的表现倒是不错,半文半白的一段话,说得毫无违和之感,不愧是老演员了。说书似的这一段,这些个被谈到的人物一个个摆出来,背景竟然虚化,倒像是每个人背后都放出万道金光,极囧。书中贾雨村说了段可算高见的话评价宝玉,剧里旁白把该念不该念的都念全了,偏偏没让雨村说这几句,想是要让雨村成个并无什么见识的普通人物了。接着便是黛玉进府,初见贾母,哭时倒像是嘴角上扬在笑一般,又是一副怯生生被吓坏了的样子,黛玉本是小心谨慎,但行事并不小气,也不怯懦,如何演得好像在发抖似的。贾母显得福相不够,太瘦了些,倒也罢了,再看之后罢。第一集便如此结了,片尾曲实在不能更难听了,不过老版红楼梦配乐可称完美,本也对新版没有了期待。
第二集,先是见了迎探惜,迎春无感,探春显得娇小了些,偏偏惜春贴上了铜钱头,竟比探春还高大,原书里明明写的是身量未成,也不知如何挑的演员。王熙凤的出场更是不堪入目,亦不堪入耳,硬是要憋出那等夸张的笑声,前摇后摆,并无表现出半点才干,怎能是杀伐决断的琏二奶奶。说是姚笛后台硬,才演了熙凤,原本就是花瓶,何况当年邓婕的琏二奶奶同陈晓旭的黛玉一般难望其项背,只盼姚笛不要太崩坏也就罢了。归亚蕾的港台腔稍有些违和,好歹也算过得去。宝玉看着倒是比黛玉还小,也还将就罢。接着说贾雨村这边审薛蟠的案子,那门子是刘仪伟出演,一脸谄媚倒是不错的,只是脱不了丑角的味道。薛蟠比老版还要胖上一圈,也不是什么让人有印象的角色,无所谓了。宝钗初出场,暂时无感,容后再评。薛姨妈十分土气,再加上铜钱头的扮相,实在让人没有好感。接着秦可卿尤氏出场,唯有秦可卿的铜钱头看着仍是漂亮,只是不知为何各人都好像肿了眼睛一般。描绘秦氏卧房那几个镜头,忽而快得晃眼,忽而定格不动,加之背景音乐阴阴的,便又现了鬼片的调儿来。及至宝玉梦中进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与可卿竟是同一人所饰,我还疑道之后警幻之妹可卿又该如何,且看下集。
第三集,一开始警幻那一飘便让我悚然一惊,恍然鬼片了。及至进了薄命司,那背景一片女子哭声,及阴森可怖的配乐,闪了绿色磷火的灯,则必是鬼片无疑了。从此处开始,警幻便满脸鄙夷之色。宝玉翻开十二钗又副册,那字和画竟是自动显现出来,甚至可化为实物,如神笔马良,然而又是洪水又是飘雪,宝玉自然吓得半死,不是鬼片又是什么。出了薄命司,那一干仙女服饰俗滥之极,宝玉也竟能看呆了。又警幻向宝玉解说群芳髓、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脸上鄙夷之色益显,若真是如此,也不知宝玉作何感想。红楼梦十二支曲也无美感,不提罢了。警幻之妹可卿与警幻、秦氏果然是同一人饰了,就算是情理之中吧,却如女鬼一般,可卿此人从此脱不了女鬼的影子了。宝玉从梦中醒来,玥玥所期待的两句台词都删改了,与袭人云雨之事算是拍出来了,袭人衣饰显得她脖子短,我颇有微词。转而说刘姥姥,富态了些,实在不像穷苦百姓,衣饰简朴也掩饰不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那周瑞家的扮得像个道姑,走路姿势极难看,说话口气动作表情也显得不得体,后一集中更是明显。平儿还过得去。接着王熙凤第二次出场,又是标志性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的笑声,真是无奈了。且说话总带着假笑,不管该不该笑都装出笑来,初露了青楼头牌的谄媚口气,客套是客套,谄媚就没必要了。贾蓉出场,可再找不出更丑的了,也不知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却如何与这般的贾蓉有暧昧之事,不过姚笛的熙凤,也就无碍了。下一节便是周瑞家的至薛姨妈处,与宝钗一处说话。
第四集,这小宝钗说话神态语气倒是颇有些老版的味道,演员是学昆曲的,果然这样才不错。对比之下,周瑞家的更显得不像了,跟太太说话竟丝毫不收敛,大大咧咧不成体统,即使是高级下人说话也不该如此。之后熙凤宝玉至宁府,会了秦钟。本以为贾蓉是头一个不能忍的,没曾想这秦钟更是丑得不忍看。跟宝玉暧昧着眉来眼去的勾搭,腐女如我,却也没法喜欢起来。再说此后梨香院,莺儿不够伶俐,倒有些蠢笨。然后黛玉来了,一处吃酒时,讽刺宝玉、刻薄李奶奶那几句,总觉得说话拖泥带水,不够灵。顺便一提,出梨香院时,黛玉那身红,当真是好看。宝玉回了自己屋,杨幂的晴雯太凶了些,仍是仙三中堂堂唐家大小姐的气势,就显得过了。下一集便是学塾里的故事了。
第五集,演香怜那个若是改了秦钟只怕还好些。金荣说秦钟那几句本是粗俗之极,竟改成了“咬耳朵说悄悄话”,便觉突兀了。贾蔷长相也是不错,若是与贾蓉换换倒也看得过去。茗烟是叮当出演,我最恶叮当,也没办法。此后即述秦氏之病,贾珍如贾雨村、薛蟠一般大腹便便,像是暴发户,还逗着蛐蛐,并不为秦氏的病伤心焦急,不解。秦氏益发像女鬼了。王熙凤语里笑意仍不减,无法可想。贾瑞见熙凤一段,姚笛益发像青楼头牌了,这怎能是琏二奶奶!我已无话可说,以后再不评王熙凤了。
第六集,秦氏病亡,给王熙凤托梦,这可终于是真女鬼了。又要说背景音乐,真真阴森。关于秦可卿等事,总觉得剧情安排有些刘心武式的刻意,比如那药方,及贾珍的种种表现,有一说刘心武是文学指导,故而如此。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姚笛仍是威严不足,不提了。
第七集,本想不再提王熙凤,然而这一集熙凤是绝对主角,不得不提。首先是那个迟到的婆子本该是第二天点卯时迟的,估摸着是为了赶剧情才第一次就让她迟了,逻辑上就不对头了,王熙凤连她的规矩还没对众人说,反倒一来就打了板子,也太不讲理了,那婆子也够冤的。王熙凤命人把那婆子拖出去打二十板子的那几声咆哮,不像是威严,反倒是撒泼了。那破锣嗓子一吼,可把我着实吓了一跳。罢了,提起王熙凤就绝望,还是不说了。总见人说这新红楼布景好,我却总觉得假,且看出殡那一节,道路两边远景都像是电脑制作的,天空的颜色也阴沉得不像真的,估计并不是外景,而是摄影棚里搭出来的景罢。至于宝玉谒见北静王一段,北静王水溶未免太娘了,若是不说话时倒还不错,一开口便不像了。此处宝玉我却更不满,在北静王面前没有一点大家公子的模样,反倒像个没见过市面的不懂事小孩子,宝玉该有的风流气度真不知到哪里去了。在铁槛寺,宝玉闹秦钟的表现倒还不错,可惜秦钟太毁了,又杯具。中间一段还算中规中矩,略过不提。及至黛玉回来,便贴上铜钱头了,原书中“越发出落得超逸了”原来却是这样表现的。黛玉仍是一脸呆相,说话仍是怯生生的。之后熙凤贾琏说话一段,看着贾琏倒还不错,略瘦了些,语气神态都还挺好。平儿也不错。秦钟夭逝一段,删了众鬼一小段话,之后都判话里提到“阴阳”便觉得连不上了。此后试才提对额,处处美景却由旁白带过,便是布景不够,用旁白描补,我也无话可说了。
第八集,黛玉宝玉一闹,此处黛玉还好,只是太健气了些,还不到着重说黛玉病症的时候,也就暂时无碍了。省亲一段,元春露脸,竟如此老相。宝钗进京也是待选的,都没选上,如此元春怎可能选为妃,莫非是皇帝也要笼络贾家势力却不在意薛家么。元春召见宝钗黛玉觐见时,二人同薛姨妈进来,一眼过去只见宝钗,不是学过戏断没有那身段,元妃更喜宝钗显见得情理之中了。作诗一段,更是越看宝钗越喜欢,越看黛玉越不喜。这里袭人衣饰用了交襟右衽,略好些,在家也是如此装扮,回了贾府却又换做对襟了。袭人无半点灵气,也没有大丫鬟的样子,台词念得更差,实是不喜。那李奶奶不错的。
果断弃之……
2 ) 漫谈新版红楼梦
不知道是否是当年的《红楼梦》有邓云乡这些顾问的缘故,感觉特别生活化,有旧时代那一股浓浓的气息,那电视剧里的天空的颜色、瓦片门帘的色泽、甚至小丫鬟倒水扫地的声音,都让人感觉格外亲切,那是远在21世纪的我们也能理解的生活的质朴。没有音响的回音,没有浓烈到暗沉的色彩,这才是那个年代故事的背景色彩。
再看新版《红楼梦》,难怪这么多人说它像鬼片,昏暗的灯光、血红的布帘、女人们苍白的脸色、凄楚的神情,我要不是中国人,你告诉我这是鬼片,我绝对深信不疑。
再者,那长得生厌并不时把人物声音盖掉的旁白,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中国的导演爱上了旁白,尤其是某天看过的一段电视,一家子人在吃饭,其中一个语出惊人,于是镜头在各个人脸上一一扫过,并一一配上诸如爷爷呆了、爸爸傻了的字幕。我想完了,这导演真是懒得没救了,你当你是写剧本呢?就算要傻了、呆了,您能想象法子从他们的表情行动上显示吗?没必要照搬剧本或者小说吧?
再说旧版《红楼梦》的人物,旧版《红楼梦》里,女孩子们的声音真是好听,念诗、说话时,声音悦耳,那一字字念来,跟小黄莺似的呖呖的,不信去听听旧版的人物对白。
再说新版,贾母的声音颤颤巍巍,人家大富之家的老太太,一家子是四大家族之一,孙女是皇帝的妃子,还有个宝贝疙瘩乖孙子在身边颐养天年,内心舒畅,人参养荣丸常吃着,燕窝当白木耳,身体倍儿棒,可不是个病涝子。旧版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见其声”那一声,真是精彩之极,泼辣爽利令人精神一振,新版的倒像个妓女的卖笑声。
再看林妹妹,原著中林妹妹风流袅娜,这在初进贾府就已说明,记得是说什么有一段天然的态度,而新版的林妹妹,傻愣愣,可怜巴巴,乃是在我看的有限的一点新版里的最女鬼的。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新版里的宝玉真是一副色鬼样,难为小演员了。记得旧版的宝玉,脸庞圆润,一双眼睛真如秋水一样,风流但不猥琐,只觉得是一个妙人了。
新版才出了两集,骂声不断,人民群众还是不喜欢那种鬼气森森的,更不喜欢名著被糟蹋,我也一样。
我真遗憾,比我出生晚的人没有看到那些经典,新一代的孩子碰上的是一股商业片的潮流,难怪他们要看《一起去看流星雨》、张纪中版特效武侠了,实在怪不得他们,我们有这样的一群导演、编剧,实在是为中国自我灭亡的事业添砖加瓦。充斥着这些毫不真诚的电视剧电影,孩子们又怎会分得清什么是美?实在令人担忧啊。
3 ) 新红楼拍得十分之好!
为转帖,感谢网友相告原来出处乃是三国贴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308324/
不知红楼这篇作者是谁,欢迎留言告知
作者字字珠玑,完全领会了曹公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转:
目前,大家对于新版红楼梦褒贬不一,但是,我觉得从根本上这部片子拍的非常好。首先,我觉得对宋江这个角色的处理就非常好。完全打破了之前宋江对唐僧言听计从的风格。唐僧也不像以前总是跟林黛玉叽叽歪歪,不务正业。包括严守一大战许三多的那场戏也拍的非常到位。完全颠覆了许三多在我们心目中阴险X L的形象。并且严守一也并不是按原著里说的从一开始就对鲁西西产生了好感。而是在经历了武则天的移情别恋后才和她擦出的火花。这样剧情的逻辑性就变的非常的顺畅。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故事的情节也是丝丝入扣,引人入胜。比如,段誉为什么不顾自己亲身母亲的危险去救海尔兄弟?天线宝宝到底有没有对希曼实施报复计划?二营长老婆的肚子到底是谁搞大的?这些问题都紧紧的锁住了观众的眼球。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剧中的大反派黑猫警长,导演从黑猫警长的成长历程来分析他心态扭曲的原因,这个就非常好。不同以往电视剧总是强调反派如何如何坏,而忽略了人性方面的东西。大家想一想,如果不是王家芝对黑猫警长长期的虐待,他会变成一个杀人魔王吗?
4 ) 新版红楼的播出之时正值 2010年南非世界杯播出之时
因为现在网上首播只有前3集,还没有看全, 不好打分,暂且不打分, ----------------------------------------------------------- 今天是6月28日,已经开始 每晚8点半四集连播。 次日下午4点半重播, 越往后看,觉得不仅是配乐过重的问题,而是新版红楼的配乐没有做到烘托剧情,烘托整个电视剧,反而是拖了后腿。 配乐写的不好,就干脆不要,清清爽爽的。还一个干干净净的电视剧。 我反而觉得老版本的红楼的配乐非常有气质,气势, 大抄大观园的那个配乐, 秦可卿死的时候的音乐都非常的贴合电视剧。 非常的美,迷幻,古典,悲。 -------------------------------------------------------------------------------------- 6月26日在网上完整地看了第一集,觉得非常的不舒服。 糟糕的地方我以后慢慢在这个帖子里说。 有一个重大的缺点-------------配乐过重,配乐太糟糕。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 电视剧的科技制作都先进很多, 反而陷入制作垃圾电视剧的怪圈中, 配乐过重。配乐太喧宾夺主了,配乐分不清自己的位置, 该有的地方有,可以起到煽情,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篇都是劣质交响乐般的毫无水准的配乐, 垃圾般的配乐简直是听觉污染, 扰乱观众的看片情绪, 音量超过了人物说话的声音, 不应该用电脑后期加一些人为的音效效果进去。 新版的配乐完全和电视剧是脱节的。 87版本的红楼梦就很好,配乐简单自然, 大量的人物对话对白,没有配乐背景音响,显得古朴,而有文学感, 新版音效就是总觉得闹轰轰的, 还夹杂着不停的旁述(旁白),像蹩脚的流水账。 当然配乐是很重要的一种手段, 应该学学欧美,还有日本电视剧,你看别人的配乐是如何配的? 新版红楼的配乐太过阴沉,没有美感,没有旋律的悦耳感, 配乐像香港鬼片的怪异,怪诞,妖气恐怖,鬼气深深, 镜头感很像鬼片,这是剪辑的失败。 25分钟31秒,老头喊(姣杏), 突然一声怪响,出现一个背茅草的丫头,巨像惊悚鬼片。 豆瓣不能截图,要不发一张图片出来,让大家看看。 演员很不对路,那两个演神仙的道僧, 怎么看怎么俗,没有一点仙风道骨的感觉! 癞头和尚,瘸子道士,选的演员合适吗? 我觉得 不合适, 新版 (癞头和尚)的演员 长得 肥头大耳,珠圆玉润,大腹便便, 真像一个死胖子,一个肥肉横流的酒肉饭桶,没文化的暴发户式的肥头费脑的贪官污吏, 演猪八戒还差不多, 最主要是面像不善,很像坏蛋,像一个肥头大脑的色鬼, 横看竖看都不像一个和尚, 和尚是戒色的,是一个僧人,不沾女色和肉食的, 你吃素,怎么长的这样胖呢? 还有好多演员明眼一看就觉得完全不合适。太多了, 说来也怪,新版红楼的播出之时正值 2010年南非世界杯播出之时。 占世界5分之一的人口大国居然选不出11个男人去代表国家踢球的。 你可以想见,为什么找不出一群演员来演好新版《红楼梦》了。 我说这些,真得罪人,不敢说下去了。 说一个,得罪一个。
5 ) 她与我心中的红楼不符
我是一个红学迷,当我看到说要翻拍红楼梦时,还是很期待的,小时候的暑假总会与87版的《红楼梦》来个不见不散的散会,等到了初中,发现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红楼节选就开始无比期待这节课,果然,当我们的语文老师带着一个他自己画的宁荣两府的平面图来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的眼睛肯定是发光的,记忆中,那节课,是我最认真的一节语文课了吧。
怀着如此衷爱红楼的心情,我开始看10版的红楼梦,一开场,我就被那华美的场景吸引住了,但突然电视画面毫无预警的开始快进,我眼前顿时一晕,慢慢的,我开始害怕看广镜头的全景画面了,因为一到这种情况,就会有快进,我几乎想吐。这是我对10版红楼第一个不满之处。
演员的服装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李少红说当初曹雪芹的时代是昆曲当道的时代,用这种类似的服装,我可以接受,但我真心不能接受女演员的贴片头,有专家就说,这种贴片头只有要戏剧的装扮中才有,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是没有的,我知道李少红导演你在拍戏,也就和古代的唱戏是一样的,但电视剧不是唱戏,我们看电视是还原古代生活啊,不是直接看戏剧啊,看着那些贴片头一直把演员当唱戏的了,完全体会不到公子小姐的感觉。还有就是头饰,一般生活头饰还行,但宫装和诰命的头饰就又回到唱戏去了,详见元春省亲那段。
第三点是林黛玉的选择上,红楼播出一半是,李少红接受访谈,说蒋梦婕到后面会越来越瘦,可是我看到最后也没看出来,为什么?因为她本来就是脸颊丰满类型的,我相信,她为会演好黛玉在努力控制体重,但她演的是古装,除了脸,我们观众看不到她的其它部位,如果能看出她瘦了?
最后,是过了八十回后的情节处理,李少红导演肯定也知道后四十回是高鄂续了,而高鄂的续从来都是褒少贬多,所以也想做一些改变,但是改编成黛玉裸死实在太过份了,就算贾府待她再薄,古时的门第,这种礼节是不可能失的,古人比今人更在乎声誉,怎会在这种事情上失了礼数?
6 )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李少红这次赚大发了!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说是拍一部失败的音乐剧比一部成功的音乐剧赚得多,主角故意投拍了一部称颂希特勒的音乐剧,却在阴差阳错间因为一个好演员成了一部难得的好剧,虽然赚得了口碑,可惜主角却面临着账目危机。
而新红,没有一个好演员可以救场,只是一个借着曹雪芹洗钱的阴谋而已。
第一,演员。新红的演员是怎么来的,全是塞了票子进来的,原先大家看到那些平平的姿色,还不以为然,等到看到戏的时候,不信也得信了,连李少红这样的导演都救不过来的演技,烂到什么程度?演员的烂度应该跟塞进来的票子度成正比,这一笔应该赚得很足。
第二,配音。宝钗和宝玉一开口便是背诵得不很熟练的课本,配上他们那形不似,神更不似的脸让人大倒胃口,假如李少红想救,可以请配音演员,好的配音演员也可以弥补一点演员演技的差劲,可惜李少红省钱不请,这里又省了一笔。
第三,服装。真不用说了,一针刺绣都没见找,全都是用10块钱一米的蕾丝堆出来的,口口声声说什么15套造型,连穷得要死的TVB拍个宫廷剧都比他们造型多,说什么衣服都是成千上万的,难道全世界就他们剧组逛过小商品市场,又或许,是拿韩元计算的。账上记的是韩元,兜里揣的是美元。
第四,场景。黑漆漆的,房子又小,宝钗的梨香园一进去就是睡房(跟宝玉坐在床上就解了扣子,宝玉一脸淫相的凑着宝钗解开的领子看,难怪人家说都是天上人间出来的),穷酸到什么程度,还非要自己搭摄影棚,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过是又造一笔糊涂账多赚一笔而已。
第五,道具。别笑死人了,那块玉多少钱从20万到9万,别最后就是个9块钱的东西,那一块玉就赚了20万,在说其他,口口声声从别人那里借的真品,一个鸡缸杯就错了型,明显的一个粗制滥造的赝品,放在古玩史上10块钱都要不上,还有脸说租借费,又赚了一笔足的。
第六,音乐。从头到尾就一个“嗯嗯唧唧”要死不落气的配乐,李少红你敢说配乐师真拿了钱了吗?不是跟你友情写曲,所以才弄成这么个状态吧?
第七,收视率。有吗?就算好奇的都被你那种诡异的速进镜头和演员吓死人的演技恶心出来了,但是你可以伪造收视,顺便洗一笔钱,这样又赚了一大票。
说是投资了1亿,恐怕李少红,自己就能赚8千万,这买卖真值!
7 ) 千分之一的哈姆雷特。
很多年前读《史学与文学》,有一段我印象特别深。唐德刚先生谈到了红楼梦中的服饰,谈到了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发型:小辫子攒成一束成为一束,总成一个大辫子。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得是多么诡异的发型。在这一点上,新红楼是忠实的,但这是丑的。
还有鞋的问题。除了尤三姐穿了双绣花鞋,林黛玉偶尔有双小羊皮靴,对服饰极尽刻画的时尚大师曹翁竟然让他的有身份的女性角色都不穿鞋。唐先生分析,这是满汉文化冲突的结果。满人入关,接纳了汉人很大一部分文化,但对于有些文化始终无法容忍:比如裹脚。曹雪芹是什么身份?包衣。也就是被赐了满籍的汉人奴才的后人。这样尴尬的身份本身决定了他在鞋的问题上就不能有立场:我是应该认为三寸金莲美呢,还是残暴呢?所以索性谁都别穿鞋。
作为一名不怎么专业的红迷,我不认为87版红楼比新版红楼底蕴到哪儿去,新版红楼雷人到哪儿去。我的顺序是,读了很多遍《红楼梦》前80回,也顺带着了解了一些红学界的观点和评论,看了一部分越剧红楼梦,看了一部分87版电视剧,看了几集新版。当我看到87版电视剧的时候,我也像现在的很多人挑剔新版电视剧那样挑剔,哪个细节不尊重原著,哪个细节胡说八道,哪个人物刻画得不好,诸此种种。
我对红学的热忱只持续了不怎么长的时间。这一切终止在一本叫做《红学风云录》的比红宝书还砖的书。我惊奇地发现,这些人们花费毕生精力在揣测一件事儿,就是曹老头当初究竟是怎么想的。这其中的科研项目包括去核查因为传抄而引起的谬误,考证曹老头的祖宗十八代,间谍书中人物影射了现实中的谁谁谁,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地抠判词部首级地拆字……目的呢,不过是想知道究竟怎么个食尽鸟投林法儿。
都是专家学者,作为一名打着科研旗号的IT民工,从做学问的层面,我不敢妄论什么。我所知道的是,如果你读到张爱玲说的份儿上,“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生点的字自然会蹦出来”,你一定是看什么都不顺眼的。
有几个真正的红迷会看陈晓旭顺眼?她反正不是我心中的林妹妹。很简单,她把林黛玉的刻薄夸张化了,可爱演没了。反倒那个胖嘟嘟傻乎乎的蒋梦婕可以告诉你,林黛玉的聪明,足以让她乐意的时候可爱,腻歪的时候刻薄。当然,这是我的观点,如果你也曾因为颦儿雅谑那一回乐得前仰后合,也许会有些许共鸣,但这一点儿都不重要。
我不会去衡量哪个版本的电视剧拍的好一些,如上所述,这是个伪命题,并且我哪部都没看完。就我目前看的这几集来看,新版拍的不错,单从纪录片方式上,我就很欣赏。有诠释的合意的,有诠释的不合意的,有诠释的合理的,有诠释的不合理的,但反正不可能完全契合你心里那个哈姆雷特。
所以,如果你想要了解真实的《红楼梦》,那就去读原著;如果要做文艺欣赏,新版还是可圈可点的;如果想做晚间黄金档,那就放下陈晓旭,enjoy;如果要找乐子,那就从“宝玉回来了”之后类似贵公子驾临怡红院众姑娘老鸨的兴奋喜悦花魁纹丝不动之后开始类比,就能无限欢乐。反正,就别拿别人的哈姆雷特给自己找不痛快,就成。
——————————————————————————————
补充于2017年:
这篇文章是我2008年还在读书的时候写的,最早发表于人人网。有很多争议并不奇怪,令我非常惊讶的是,直到现在还有人在情绪激烈地表达抗议,甚至挖坟谩骂。以至于我觉得应该回应一下。
事实上,近十年的时间过去,托现代科技的福,多媒体有了越来越多的表达媒介,我却仍然和十年前一样,认为这一切在文字面前都是无力的。或许是我阅片不足的缘故,读完一本书之后的震撼和回味体验,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部电影/电视剧上体会过。想象力,是我们的天赋和礼物。
当然,这样的理解不足以打个很多人心中的四星,我的打分理由写在了原文里,无论是否能够得到每个人认同,而我的打分依据叫做:我个人的评判标准。
恕我看过的电视剧凤毛菱角,没有足够高雅的例子说明问题,然而我仍想举个例子说明为什么理直气壮地祭出“个人的评判标准”。前几年的《女医明妃传》,网上有很多真真假假的帖子讲这部剧用心的地方,团队是处女座的团队,演员是私德艺德零差评的女演员,本子虽然玛丽苏但因为有强大的真实故事背景+八点档逻辑在,也不失为是一种电视剧风格,收视率很好,观众看得很开心,广告卖的也不错,周边还出了书(谈允贤医案,我还买了),投资人赚的盆钵满钵。我知道很多自视清高的红迷认为这种肥皂剧凭什么放在这里讨论,可是从电视剧的评判标准来看,这种winwin局面究竟该以什么理解来打分;而作为一个相对严谨的中医爱好者,我可以告诉你们里面那些方子都是古方,都是忠实的,然而给一个富贵人家平时大鱼大肉然后突发昏厥的老太太没事儿就上阿胶,真的可能吃死人,这种严重的误导又该以何种理解来打分。
信息不对称的人们,本就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并不是你看不懂、看不见或者是不合你心意的,就全是托。
网络是个各抒己见的地方,大家可以发表自己各自的见解,不认同绝无问题;而我既然没有钱拿,就没道理被人莫名其妙攻击。我不明白有些骂人的人到底是哪里来的确信,但是骂人真的不能表现出你的热爱最深沉最专业最正确,真的。
没看过老版本的,看过书。感觉拍得还可以,没有书写的细腻。到后面感觉有点烂尾,喜欢女猪脚。
挺为李少华可惜,她要是有盛年时绝对的掌控力,应当值得一看。不过她也实在有点儿走火入魔了…/上哪儿找来这么个泥胎石头心儿的蠢物,本来没觉得小的有多好,都还能把大的衬得如此不堪。
雷得我都快受不了了……鬼气森森的啊!
演员实在是- -b我宁愿它完全读旁白,人物不说话,当纪录片来看...
虽然现在的批评声很多,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用心拍的作品,从服装,道具,布景,背景音乐等等都很精致,只是整体色调比较阴暗。没必要非和87版的对比,如果一样了,就没有重拍的必要了。另外,演员虽然稚嫩,但是演的很认真。外形就不必过多苛求了,神韵还是有一些的。一万个人心里有一万种红楼梦
我只是来顶一下李少红
太……瘆人了,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被吓回来了
可能喜欢87版红楼梦的人不太接受新版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版更接近原著吧
简直是糟踏精典啊……搞不明白,剧里经常为了表现剧情动态还是什么原因,总是“啾”的一下使画面晃一下!!真是荒唐啊,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竟出现现代科幻片里的怪物。估计曹雪芹看到,也会被雷倒的……演员的装束也颇为奇怪,像唱戏一样。这倒也算了,关键问题是,人物个性特征把握的太差……
演员一张嘴就知肚里几滴墨水,满头的铜钱满脸的物欲。音效太过画蛇添足,那解说是咋回事,这又不是动物世界。看不出重拍的意义,赶快回家卖红薯
以为在看聊斋……
为什么全批 说实话我对原著真的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 留白刚好可以让我知道画面没能表现出来的东西 画面也很漂亮 李少红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
回头再看只觉颇有可圈可点之处:1、打光与构图的曼妙值得赞美,尤其是潇湘馆的“龙吟细细”很有氛围;2、获无数恶评以及我初看时嫌恶的重要原因,缘于本剧的鬼气森森(飘忽镜头),现在看来反是独到之处,于这一出早知悲剧结局的大梦而言,走向衰亡的基调才是主旨,气数已竭,异兆连连,很多场景完全恐怖片路数,李少红也算另辟蹊径了(若照经典版本,一无辨识,二无必要)——况且亦是承袭她以往作品,有其自身风格的沿袭;3、原著文本的复刻。缺点当然也明显:1、选角的失败,演技的不过关,被87版吊打碾压;2、服化道见仁见智,其实原著也未落实具体时空,甚至刻意时间线混乱;3、后半部走的依旧是程高本,着实令人失望,可能这是我最讨厌的结局;4、省去或删改不少意味深长的细节,如巧姐板儿佛手缘,小红贾芸的助力,探春的王妃预言。
配乐有时真有些像悬疑片 镜头也又摇又闪的 仿佛很炫 要造气氛 也不是这么个办法 最无法容忍的 是演员形象和表演 长相庸俗(在那么多人深爱的这部神作面前 请原谅我不中听却很中肯的言辞)表演造作 毫无张力 别的不说 但看宝黛形象 我想曹公都能气的从墓中复活 空具华丽躯壳 毫无灵魂可言
真的非常的忠于原著,大篇幅的文言文。不过也有不足,林黛玉的脸比薛宝钗的还胖,看不出病怏怏的样子,反而觉得她该减减肥了,吃的太好了。晴雯是亮点,还有几个大牌客串!
我本人没有看过87版,也没有看过原著,只是单纯的避开一切炒作和负面新闻,我个人认为画面华丽,演员青春真实,虽然演技看得出稚嫩,但是真的是本色演出,重点是,旁白帮我看懂了这部电视剧,所以我认为我一个无知的观众来说,真的不错~
与新三国比,这边是神一般的经典翻拍。但与老版相比,年轻演员们演技略显稚嫩
天啊,柳湘莲的朝天鼻。。。天啊,入画长得跟猪一样。。。我被雷完了,你呢?
很喜欢的,老版也很喜欢,新版也很喜欢,有不同的选择与感受,这很好 新版真的拍出了一种奇幻的感觉,如梦一般,如前世的一场暧昧,不去想得太多,静静一个人看着是种享受
三星全给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