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扎在四川广元的九连长梁三喜(吕晓禾 饰)为了从军政治部调来的指导员赵蒙生(唐国强 饰)推迟了探亲假,可出身高干家庭吃不了苦的蒙生打算只干几个月就走。1979年,赵母吴爽(刘燕生 饰)得知蒙生部队将要赴越作战,加紧督办调动之事。耿直的炮排长靳开来(何伟 饰)听说后火冒三丈,扬言要自费上北京告状。部队开赴云南边境,吴爽孤注一掷请求军长雷震(童超 饰)将蒙生调回后方……
图1-4是85年的唐国强和斯琴高娃,1-2是唐国强面容的成长,1-3是他意志的成长,演员的鬼斧神工,可见一斑。图5-6是一脸素颜雀斑却演技传神的盖克。 以前的演员,只需要演戏,不需要卖脸,也不需要卖隐私,卖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于是就一门心思好好演戏,凡是上的了银幕的,就一定是对得起观众的。于是,无论美丑,言语之中,眉眼之间都是戏,演个啥,是个啥。 《高山下的花环》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任何作品中都看不到的唐国强,谢晋这一类型电影的导演,我觉得国内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杨德昌比之更拖沓,其他的大牌比之显得浮夸和不自然。谢晋,真的早,还能这么好,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带来的不一定都是进步,大概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和社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筛选器,如今的时代,滤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追求了什么,又舍弃了什么。但大自然最后选择的一定是进步的。 谢晋在87年拍的《芙蓉镇》中喷文革,喷运动;在64年拍的《舞台姐妹》中喷社会黑暗;85年的《高山下的花环》更是有经典语录如“上战场前封我一个去送死的官”,“一个贵妇人,有多大权利,把电话打到前线”,“中国人都像他那样说实话,做实事,我们的国家某很多事都好办了”。。。这些话,难道不会让如今的我们感到羞愧吗? 那是一个歌功颂德趋之若鹜的年代,而谢晋 能在第一时间,把社会的正式面目和正确的价值观带给大众,没有丝毫的迎合,迎合大众,迎合国家政策,应该广电局。 细想我们惊愕于某些演技平平演员天价片酬时,难道我们我们自己的价值选择造就了这些天价片酬吗?如果我们不喜欢,不尖叫,不狂笑,他们又怎么会收视率和利益。我们错时因为我们喜欢了一些东西,他们错是因为他们就只知道给我们我们喜欢的那些。 《高山下的花环》豆瓣8.5。
70年前的10月20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序幕。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最终逼迫世界第一大国美利坚签订了停战协议。
10月23日,纪念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电影《金刚川》上映,由于电影技法和叙事内容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我个人也对这部电影十分不满意。因为,我们在36年前就拍出来过一部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跟现在的《金刚川》比起来,真是 高 出好几个量级的存在。
这部电影,就是《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下为什么有花环?
这部电影的内容取材自1979年发生的中越自卫反击战,对于这场战争,现在的百度百科是这样记载的。
虽然这部电影跟这场战争有关,但在影片开始的镜头却是这样的
有的老司机可能看到这个画面脑海中就不自觉地想要开♂车,但收起你们不纯洁地思想,因为这只是为了我们解放军战士休息日时搞卫生的画面,而随着镜头的展开,这部电影的两个主要角色便登场了。
梁三喜,AKA知心大哥哥。他是片中九连的连长,来自沂蒙老区,待人和善,深受士兵们爱戴。
靳开来,AKA牢骚大王。无论从语言还是身形来说,都是一个“粗”人。一身蛮力还特别喜欢“发牢骚”,对看不惯的事情当场就说出来,丝毫不会拐弯抹角,但是他身上的“优秀射手”四个字已经说明他的业务能力相当优秀。作为九连炮排的排长,他一直因为爱挑上级的词儿而无法晋升,但也因为耿直的性情成了连长梁三喜的铁哥们儿。
在这里还出现了一个我们都熟悉的人--倪大红,他在片中饰演段雨国,AKA雨果先生,他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兵,满身的文艺细菌,喜欢读书作诗和搞怪,不过他只是这部电影中的一个戏份不太重的配角。
这时候的倪大红虽然还是个小鲜肉,不过在一举一动之间已经流露出了苏大强的风范~
电影的开头部分,是三年没见到媳妇的梁三喜接到了上级的休假批准,好哥们儿靳开来赶紧忙活着让他收拾东西回家看老娘和老婆,但是此时的梁三喜却无法动身,因为他在等一个人的到来。
这个人,就是九连的新任指导员赵蒙生
这个赵蒙生的来头可不小,他是高干子弟,他们这个军的军长就是赵蒙生的母亲当年在沂蒙山从死人堆里背出来的。这次之所以让他到九连这个基层部队来任职,完全就是想走个过场,以便尽快调他到更高更清闲的岗位上去。
在片中饰演赵蒙生的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唐国强老师,彼时的唐老师还没有开始自己的“帝王生涯”,也没去中国山东找蓝翔,而是刚刚开始自己的事业上升期,还是一枚溜光水滑的小鲜肉,形象正好跟刚登场的赵蒙生十分吻合。
果然,赵蒙生来到九连后,让九连的这些大老粗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大家喝水用的是搪瓷茶缸,洗脸就是胡乱搓两把,抽烟也就抽很普通的烟;但赵指导员来了之后,首先从包里掏出来的就是粉色的高级保温杯、擦脸的雪花膏和洗脸专用的香皂。
而且,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梁三喜和赵蒙生看长相差五六岁的样子,但其实,两个人是同一年出生的。
但这里是军营,并不是保养的好就能让大家喜欢,真要服众还要靠自身实力,可惜我们的赵指导员从小娇生惯养,一到了基层连队里,美好外表下的缺点,就统统暴露无遗了。
最典型的一个画面就是连里拉练,别的战士们都全副武装军容齐整的爬到山顶又回来了,而赵指导员才走到半路,不但武装带都解下来了,还把负重交给了比他体型小很多的警卫员,这一个场景,便让连里的所有官兵知道了他到九连来的真正目的了。
从那之后,九连的官兵们都知道这个新来的指导员肯定留不住了;而赵蒙生也一天天的给母亲写信,催促她赶紧把自己调走。时间一天天过去,赵蒙生跟九连官兵特别是耿直的靳开来矛盾也越来越多,为了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就拿到假条的梁三喜也迟迟没有踏上回家的路。
然而就在这时,意外的情况出现了,战争爆发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提拔赵蒙生的调令,也在部队向前线开拔的同一天到来。
同时接到开拔命令和赵蒙生调令的九连连长梁三喜终于爆发了,他对赵蒙生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并且说出了这部电影中最经典的那句台词:
“中国 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陷于理亏、愧疚和懊恼的赵蒙生最终还是没有拿着调令离开,而是跟着队伍一路开到了国境线上。
看着儿子并没有回来,赵蒙生的母亲赶紧给他所在部队的雷军长的战地前线打了电话,求他看在往日的情面上把自己儿子弄回来。但雷军长在接到电话后直接到了九连所在的师,当着所有人的面不指名的痛骂了赵蒙生和他的母亲。
军长的发言过后,九连的官兵对赵蒙生更加的鄙夷,甚至连一向没个正型喜欢阿谀奉承的段雨国也表决心要为国流血。只有连长梁三喜耐心的陪在他身边,俗话说泥人还有三分土性,赵蒙生好歹也是将门之后,在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毅然决然的站在全连面前,向所有人宣告自己要做一个真正的男人。
至此,一个男人完成了他的蜕变,从此他不再是一个养尊处优的高干子弟,而是一个敢打敢冲的基层指挥员。
在出国作战前的最后一顿饺子宴上,赵蒙生砸碎了自己象征高级的葡萄酒,跟大家一起端起了白酒,与一向跟自己不对付的靳开来一笑泯恩仇。
接下来,便是惨烈的战争了。
由于九连担任的是尖刀连的任务,所以不得不轻装上阵,大家身上的东西除了武器弹药和水壶之外,几乎全部扔掉了,为的就是快速穿插。在行军途中,梁三喜还发现了一个读《战争论》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自称“小北京”,理想就是要当元帅,这让梁三喜很是意外。
牺牲接二连三的到来,为了让断水的全连能够保持体力,靳开来带人去砍甘蔗,却在回来的途中踩到了越南人的地雷,不幸牺牲。
那个想当元帅的“小北京”,也在攻克敌人高地的时候,不幸中弹牺牲。
而在攻克下敌人高地之后,正要向营里发报的九连遭遇了敌军暗堡的攻击,为了保护赵蒙生,连长梁三喜替他挡了子弹,也倒在异国的土地上。
看着自己的亲密战友接连死去,赵蒙生彻底的被激怒了,他不顾一切的抱着一捆手榴弹冲向了敌人的暗堡。爆炸燃起了熊熊烈火,赵蒙生也在此时完成了他的凤凰涅槃,当受伤的他在战友的搀扶下回来的时候,一个真正的英雄诞生了。
战争,终于结束了。按理说,电影到这里也应该结束了,但意外的是,这部电影却没有。
回到国内的赵蒙生依旧留在自己的部队里,而没有选择心安理得的调走,他觉得自己亏欠那些牺牲的战友太多太多,他亲切的接待每一个到部队来的家属。最后一个到来的,就是连长梁三喜的家属。
他的母亲和妻子还有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一起来到部队,面对这个拯救了自己的人的亲属,赵蒙生不惜卖掉了自己心爱的相机,为了还上自己心中的债。而梁三喜在临死前也留下了债,那是一张因为当年给父亲治病而留下的欠条,染满了烈士鲜血的欠条。
赵蒙生想要瞒住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子,但没想到梁三喜在寄给家里的最后一封信上对此早有交待,生活在贫困老区的她们硬是拿出了梁三喜的抚恤金,来还上了这笔债。因为,人死账不能坏,这是来自一个老百姓最朴实的诚信。
而在另一边,牺牲的“小北京”身份也已经确认,他不是别人,正是雷军长的独子。
军长的儿子和老百姓的儿子,都一同埋在了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上,那高山之下的花环,是所有人无声的誓言。
为什么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一直以来都说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但对于很多“生在春风中,长在互联网里”的Young friends来说,“最可爱的人”这个名词已经非常的陌生,“最可爱的人”究竟“可爱”在哪里呢?
我想,这部电影能够帮我们找到答案
在这部电影的开头部分,我们看到的只有最“土”的人和最“洋气”的人。
靳开来和梁三喜,很土。他们穿得土,说话土,甚至连回忆过去都沉浸在“大胖媳妇大花被,大胖儿子热炕头”这种非常乡土的意念中;
赵蒙生,很洋气。他吃穿讲究,抽烟高级,回忆的也都是跟自己穿着洋气的老婆在家跳迪斯科的场景。
可以说,他们两类人对我们现代的都市年轻人来说,都有一定的距离,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戏剧的冲突,很难去感同身受。
然而这一切的矛盾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就都改变了,他们不再是城市人和农村人,也不再是老百姓的孩子和高干子弟,他们只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军人”。
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无论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朴素生活理想,还是追求人生价值的高端生活理想,都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热爱的原因。当战火烧到这片土地上时,他们一起走向战场,就是为了保卫其他人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生活理想的权利。
新中国从1949年建立之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战争也一刻没有停止,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反击战等等等等,我们之所以能够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享受到更好的生活,都是因为有那些人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在保卫着。
不论是将军的儿子还是普通来百姓的儿子,他们都愿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同胞,他们的离去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安心的生活,这,不就是最可爱的人吗?
而除了歌颂最可爱的人,这部电影也十分尖锐地把当年存在的很多问题也表现了出来,比如:高干子女参军混资历的问题、为大家牺牲的靳开来功劳不被认定的问题、批林批孔时期生产的劣质弹药害死我军战士的问题。
这些都是我们在回顾那段岁月的时候所不能够回避的问题,而这些今天看起来很不“和谐”的内容,则从许多个侧面更加反映出我们解放军战士的可爱与伟大。同时,这些问题也体现出了当年中国电影人对自己身上使命的负责。我们能够看到,近些年国内的战争电影,都喜欢去寻找一个外在的、敌对的视角去观察我们自身,而《高山下的花环》却始终都把视角放在这些人的身上,依然讲出了一个十分动人也发人深思的深刻故事。
战争电影应该有反映战场惨烈的镜头,但也并不是一味地只有惨烈镜头才能叫战争电影;战争电影也没必要都要去寻找对方的视角,通过反映战争双方的经历来呼唤和平。因为,在近代中国的每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一次是主动侵略别人,都是在别人侵略我们的时候才被迫反击的,该“反战”的是所有侵略过我们的敌人,而他们的视角,对于我们自己的战争电影来说,不重要,也没必要。
时至今日,战争似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它变成了游戏里的画面、电影中的剧情、书中的章节,但请不要忘记,在那些遥远的青山里,埋葬着许多曾经年轻的生命,他们,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重看这部电影,依旧哭得像一条被暴打过的狗一样浑身抽搐。 我们常说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影像大概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可像这种后无来者的国产佳片豆瓣评分人数也不过1.5万。 这部电影中,有革命干部家母亲打电话打到前线为自己的儿子开后门,也有一个老将军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有先烈们爱国爱党的拳拳赤子心,也有临阵退缩的纨绔子弟在战火硝烟中的成长与转变,还有对英勇无畏的烈士家属们战后安置的反思。 电影的主旋律味道和讽刺意义兼具。既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烈士挽歌,也讽刺了硝烟时代乃至今时今日依旧残存的不正风气。 我一直觉得,电影有呈现的义务。呈现,不一定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为了让后人明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无意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又老生常谈:和平不易,感谢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今天的革命先烈。本来嘛,自己似乎也没有为此做过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 只是突然觉得,任何一个时代,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漆黑一片,总会有一些明明灭灭的灯火在黑暗中摇曳,也许他们的光亮极弱,也许下一秒就会殒灭,可当我们整体来看的时候,因为这些星星点点的汇聚,反而帮助我们照亮了整个世界。
这是我记忆里看过的最早的一本小说,当时小学四五年级,还是从同桌那里借的。其实主要情节已经模糊了,只记得当时感动的稀里哗啦。这次从学习强国上看电影版,依旧哭的不能自己。
书写得好,真实感人,不虚夸,不避讳;电影拍得好,细腻生动,鲜活,有力。谢晋导演的功力自不必说,演员方面也是让人过目不忘。主演吕晓禾凭借本片得了金鸡奖,原来他不只是笑傲里的任我行;唐国强虽然在当时是被贴上标签的奶油小生,但是人家的演技早早就稳稳当当地在线;扮演靳开来的何伟拿了金鸡奖的男配,感觉眼熟查了资料才发现是《大染坊》里的孙明祖;玉秀的扮演者盖克居然是《我的青春谁做主》里的赵青楚的妈妈,跟钱小样的妈妈丛珊都演过谢晋导演电影里的农村女性;倪大红在演员表里的名字还是倪大宏,斯琴高娃戏份那么少依然满满的存在感,王玉梅妥妥的老戏骨。此外,电影的取景地也非常具有地域色彩,沂蒙山区的农村,云南边境的高山,镜头语言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真实的中国。
除却艺术的精湛,最打动人心的就是作品的主题了吧。它真实地反应了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的现实问题,尖锐,深刻。现在想想,当年的创作往往针砭时弊,发人深省,真正的根植于社会和时代。现如今,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的作者和作品。
唯一还能让我们感知新时期硝烟的记录,仅评这一点,就具备了应有的价值。
30年后的《芳华》竟然还比不过当年《高山下的花环》,谢晋导演牛逼!
中国电影在倒退,真的。
不论是真实出镜的武器装备(62坦克,170,56等),还是战术动作细节(单手换弹夹,三三式等),还是对尖锐问题的反映(WG十年对工业体系的影响,高层特权等),处处透着认真和严谨,秒杀一众当下敷衍圈钱的片子。
8/10。批判大于歌颂,臭弹失效招致部队牺牲,上级用尺量图瞎指挥,副连长开路牺牲却因生前话直不予评功,革命干部家母亲打电话到前线开后门。后半段以人死不赖账为主线揭示老区人民的贫困,收阵亡通纸书、遗物等桥段含蓄处理为哭坟高潮释放巨大情感,烈士归来及家属的人物关系层层递进、结构线索流畅。
三十多年后再看才发现是谢晋导演的,唐国强演的小白脸,是斯琴高娃演的东来嫂。战争场面堪称巨制,飞机坦克在当时应该是让人叹为观止了。这电影打100分的话,战狼什么的15分吧。
借着《芳华》,看一下这部,人物塑造情感充沛。
黄昏将至,我们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水,想不通那些身强力壮的士兵会死,我在深夜惊醒,突然想起,他们是为我而死。愿后代子孙铭记历史,惟愿青山不老,忠骨永存,惟愿国家强盛,无敌来犯,我们的英雄能够不再流血牺牲。
我想说的是,这电影之所以成功,不是应为导演的能力,是因为书的作者,我们应该感谢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你看过书,再对比电影就知道,电影上的东西基本上找不出跟书上不一样的,情节、动作乃至对白,基本完全一样,我甚至怀疑根本没有剧本,剧本就是那本小说
批林批孔,批他奶奶的。
一部表现和平时期战士的影片 将战争作为背景 突出的是人的情感 情感是人的情感 而人是社会的人 是社会矛盾的承载体 在战争背景下将凝聚强烈情感指向各种矛盾一一展现 有对走后门不正之风的批评愤慨 在对四人帮倒行逆施造成灾难后果的愤懑 有烈士留下的带血的欠账单 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撼动人心引人思考
我觉得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片,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出现了,再见伟大的八十年代。电影中表达的情感到今天依旧能打动我,战友情、亲情、爱情,以及对国家的拳拳赤子之心,真挚而热烈。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二百个亿养个狼。赵蒙生,名字起得好,赵家从沂蒙老区那样的群众中诞生,千万不要忘了啊。
8.7你是大山的孩子 你也是祖国的孩子 你是高干的孩子 你也是祖国的孩子 你是军长的孩子 你也是祖国的孩子 你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 你们也是祖国的孩子 祖国是我的,也是你的 生,血液流淌在一起 死 ,军魂葬在一起 你是祖国的孩子 思念写成的书信最终变成一张还不完的情感欠账单 你是祖国的孩子 享乐的吞云吐雾最后烫成了浴血重生的疤痕 你是祖国的孩子 军衔庇护的免死金牌最终换成了英烈勋章 祖国是你的家 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各自有家 生,为了小家而守护大家 死 ,为了大家而舍弃小家
至高牺牲都是温饱生活 都不曾享有的人做出来的。唐国强演出的指导员,望好里说是高富帅接上了地气、受了真正的人的薰陶;望坏里说,就是安插进去化解阶级矛盾的洗地侠。宣传干事那个角色在30年前,就隐隐透出了一股微博大V兼公知的味道。
爷爷跟我们讲过,抗日战争时,第二天他被派第一个去炸碉堡,前一晚,把他叫到指挥所,给他做了一碗红烧肉践行。第二天,日本兵夜间转移了,才捡回一条命。朝鲜战争时,他们连打到只剩他一个人,捡回一条命,后为了让连队留种,把他调到指挥所当电话员。有次战役中,电话线被炸断了,军长要他们半小时必须连接,否则电话员挨个枪毙,可线断了再拨打也无济于事,第一个电话员就地枪毙,我爷爷第二个,后在指导员提醒下,爷爷是军官,枪毙需要组织汇报,所以没有枪毙成,捡回一条命。后来接线过程中,他的最好兄弟跟他并排走,一颗榴弹炮当爷爷面直接把兄弟炸成了碎片,瞄的不是他,捡回了一条命。爷爷打了日本人,打了解放战,打了抗美援朝,洗澡见他满身弹坑,其实战争离我们真的不远。不经历战争的人,不知何为太平,何为珍惜。爷爷已经走了19年了。
我只用一句话来表示我看这部电影的感觉:我差点没在公司里哭死。第一次看电影如此。
国产五星,千禧年之后中国的电影最大的毛病,还是情感的缺失,导演当商品做,不带情感,标榜冷静克制,虽然八十年代电影滥情,但这种电影里的真情感,现在是在也看不到了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
他们默默地死去了,沉默,像脚下的土地,像地里的粮食,连留一下一句遗言的机会都没有,只有靳开来留下一句话:“让大伙儿吃甘蔗。”
这部电影我肯定看过,但是确实没有印象了,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于原著小说,应该说,在80年代初期出现的原著小说思想性相当超前的,说实在,这片子放在今天,可能都要禁映,反应的问题实在是太尖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