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的柏林夏里特医院,孤儿伊达不仅找到了自己的感情寄托和事业道路,更是亲眼见证了日后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和科普利奖章的医学家们为攻克结核病和白喉而做出的努力尝试。
【本文首发公众号:FIX昆仑德语字幕组】
德剧同美剧英剧相比虽然有些小众,但近几年诞生了许多质量不错的佳作。
比如以德国人的视角反思二战的作品——《我们的父辈》,还有FIX昆仑德语字幕组翻译过的《巴比伦柏林》和《暗黑》等剧集......这些德剧类型多样,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今天要推荐的德剧《夏利特医院》同样值得一看,虽然目前观看第一季的人数并不多,但在豆瓣收获了9.1分的好评。
位于德国柏林的夏利特医院,至今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这家医院如今具备国际顶级的医疗水平,德国超过一半的诺贝尔医学获奖者都出自这里。
本剧带我们回到了19世纪末期的夏利特医院,展现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医学先驱们是如何坚持自己的研究工作,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伟大的医学事业。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有剧透】
在19世纪末期的德国,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尚未有成熟的技术手段来治愈阑尾炎等疾病。
结核病的死亡率更是不断上升,在柏林每四人就有一人死于结核病,甚至连医生自己都会患病。
女主伊达突发急性阑尾炎,当时贝林用自己高超的医术,拯救了她的生命。
有点尴尬的是,贝林医生算是她的前任男友。
伊达支付不起手术的费用,只能留在夏利特医院做护工来还债。
她一边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另一边为梦想努力打拼。
那时全欧洲只有德意志帝国,不允许女人学医。
伊达继承了父亲在医学上的天赋,她立志要成为全德国第一位女性医生。
不过,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就连医学院的高材生都一致认为女性更适合在家相夫教子。
伊达没少因此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她偷偷蹭课听结果被院长以所谓的“骑士精神”赶出了教室,后来在见男友家长的时候,她学医的愿望又被当场否决。
她原本以为男友支持她的梦想,却发现对方一直都在看轻她。
伊达的男友乔治·提申多夫,虽然是夏利特医院的学生,但他本人更想成为一名摄影师。
为了让父亲认可女友伊达,他不得不做出妥协,服从父亲的一切安排。
当然,这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像他这样懦弱的“爹宝男”,始终没有勇气去反抗父亲的权威。即使没有伊达的存在,他最终也是会放弃梦想的。
他渐渐活成了他父亲的样子——一位直男癌晚期患者,他不正视自身的问题,反而把所有过错推到伊达头上。
“如果你想当我太太,就得由我来决定我们的未来”,瞧瞧这话说的,多么大男子主义。
剧中女主伊达的情路比较坎坷,想娶她的男人不懂得欣赏她的价值,而真正懂她的知己却无法与她修成正果。
还记得贝林医生此前对女主说过的话吗?
他说:“我是靠自己才有了今天,我不需要什么伴侣来帮我平步青云”,最后还不是被打脸了......
女主或许是明白了“男人都是大猪蹄子”的道理,最后索性终身未婚。
女性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需要的或许只是伴侣的肯定和鼓励。
所以,尊重女性的付出,承认女性存在的价值,不再漠视物化女性,才是男性对女性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对于女性而言,最重要的是擦亮双眼,宁缺毋滥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感情生活。
幸福美满的家庭和婚姻,并非衡量女性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剧中的女主没有被性别身份所束缚,她做到了很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不过,虽然她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医生,但以医生身份回到夏利特医院工作的她,还是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
即便是现在,想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贝林医生曾对女主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医生心要狠,不仅是对待病人,对自己也是一样。”
贝林确实是一个狠人,在同事们的眼中,他就是一个醉心于研究白喉血清的疯子。
不过,心狠到一定程度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了。伊达的男友乔治·提申多夫,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他不但为了自己的私事中途丢下患者,还自以为是的搞种族歧视......
这种没有博爱之心的人,注定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那么,什么样的医生才算是毫无争议的榜样呢?
我认为剧中最完美的好医生,非鲁道夫·维尔肖莫属。
剧里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在德皇前来参观夏利特医院之前,护士长特意交代护工们进行一次大扫除,主要是为了留下一个好印象。
她还叮嘱属下当天要给病人足够的止痛药物,以防他们发出的呻吟被德皇听到。
重症病人都被转移到了皇帝看不见的地方,大部分高级医护人员都在努力营造美好的假象,只有鲁道夫·维尔肖反对这种面子工程。
鲁道夫·维尔肖对于医学事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他更多为了患者的生命考虑,甚至不怕得罪任何人。
同事科赫既是德皇面前的红人,也是民众敬仰的英雄。不过,科赫研制出的结核菌素,当时并不能有效治疗结核疾病,很多患者都被误导了。
鲁道夫·维尔肖对此公开表示质疑,他还当面指责科赫被名利所诱惑,忘记了基本的为医之道。
被称为“病理学之父”的他,是真正敢于为穷苦大众发声的人,这是身为医者的最高境界了。
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好医生应有的风范:不只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具备人道主义关怀。
我们在剧中看到了很多杰出的医学先驱,其中更是有三位后来成为了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
埃米尔·贝林、罗伯特·科赫和保罗·埃尔利希,他们或许曾经意见不和,但对医学的热爱却是一致的。
他们的研究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困境中苦苦坚持,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作为药物实验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第五集惊现大名鼎鼎的柯南·道尔。
被誉为“世界侦探小说之父”的他,成功塑造了夏洛特·福尔摩斯这个经典人物形象。
其实,柯南·道尔也是一位医生。
本剧在生动刻画人物群像的同时,也真实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
比如被誉为“细菌学之父”的科赫,就承受了来自德皇的满心期待和巨大压力,因为医疗成果关系着国家荣誉。
还有夏利特医院里那群反对犹太人的学生,他们有着日耳曼民族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当时社会上存在和他们一样歧视犹太群体的人,这个隐患后来直接导致纳粹主义盛行,演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如今,世界医学已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不治之症。如此突飞猛进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无数医学先驱们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剧中的那些医学先驱,勇于打破世俗的偏见,并且始终怀有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就像护士长所说的那样,夏利特这个词的意义,正是心怀慈悲。
那些没有在世界医疗史上留下姓名的医护人员,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因为他们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伟大的医疗事业。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晶姐札记
同样是大女主主角,勇于在某项事业中开拓成第一个女性的设定,《夏利特医院》第一季显然没有《后翼弃兵》那种爽感。在《夏》中,女主的天赋远远没有达到超越性的存在,背后支持她的人也没有那么多倾舍全部的奉献,甚至前男友形象的刻画也显得非常古怪(有一种驯化后的表面绅士+骨子里的爹权纳粹缝合体的感觉),如果要看感情戏的多半可以失望而归了。就算是费尽心思,冲破樊笼,去到苏黎世大学学习医学,真正成为了一名有技术有执照的医生,女主返回到夏利特医院时,也只能干着为爱发电的无薪工作,通过私下接收病人来维持生计。这个结局远没有《后》那样大开后宫,潇洒自如,攀上棋类最高峰来得畅快,却更真实。 有那么一点儿天赋,有那么一点儿的兴趣,这才符合大多数普通人的存在。遇到的贵人不完美,感情并不风顺,对方显示出无比丑态,这也是平常之所见。《夏》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层层系统性逼压下的女性,能够如何凭借这一小点儿天赋,一大点儿的兴趣,以及恒常的耐心与拼搏的精神,所能在这个系统中取得的最大成就——当一名无薪被隐匿工作的女医生。这朴质到极点的「大女主结局」无疑给任何一个妄图定义怎样的女性才是真正做实事的云端看客们打了一大耳光。当败坏的系统不能被打碎时,强势阶层对处于劣势的一方产生的关于天赋、能力、本职的鄙弃都是如此的令人可笑。
这不是剧评,这是剧透。Ida Lenze被Georg Tischendorf,Behring、Therese三个人喜欢,好似桃花朵朵开。可Tischendorf是个大是大非不分,又不懂Ida Lenze追求的人,Behring在Ida年少时一直以她父亲的女婿和接班人自居,Ida丧父,财产被亲戚侵占了以后,Behring就露出了真面目,Behring在医院一直帮助Ida学医,Ida甚至都决定为了Behring放弃去苏黎世,可Behring毕竟本性难移,Ida给了Behring两次机会,但Behring还是走了岳父路线,Behringvivo有能力的岳父做女婿。Ida去苏黎世求学用的费用,是护士修女Therese临死前剩下的微薄工资,在苏黎世生活十年,回到德国却不能当真正的医生,收入也特别低,只能接私活,补贴生活。这使Ida终身未婚。Koch和女歌手Hedwig表面上是从Koch婚外恋开始的一段风流韵事,可是Koch给了前妻足够的赡养费离婚,两个人认知层面相同,婚后离开柏林,直接去疫区。
自从观看过《我们的父辈》,便被德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所吸引,严谨的逻辑呈现,细节的充分还原,以小人物视角徐徐展开大历史背景的半虚构设计,都似乎比美英俄剧的快消产品类型更精致、更用心。
这部《夏利特医院》,也同样是以一位因治疗阑尾手术无力还债,而选择留在医院做护士的伊达为主角,透过她的视角,呈现出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治下医学领域的技术发展史,这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科赫、贝林、维尔肖等一众德国医学史上真实存在的名流,亦可以直观感受到结核菌、白喉血清疗法被发现及最终稿应用的艰辛探索,还可以从一个个侧面镜头里夹带看到女权运动萌芽、德国右翼反犹思潮、权贵阶层绝对优势等19世纪末德国特有的历史风貌。可以说,此剧想要呈现出的元素异彩纷呈,但又不会让观众感到眼花缭乱、混乱不堪,而是透过剧里人物的简单对话、细微举止、一颦一笑,便可记住隐藏在深处的历史背景。
值得一提的三点:一是女主伊达通篇保持着自立自强、为了理想敢于突破制度束缚的自由主义人设,她敢于向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发起挑战,一言一行间都践行着自己要成为全德第一位女医生的新理念,而最终她的梦想得以实现,重返夏利特时,却做着没有任何薪酬的工作,维持生计还要靠私人会诊,女强人尚且如此,千万身处时代洪流里的普通女性命运可想而知。二是贝林医生在别人眼里似乎是一个患有躁郁症的偏执狂,沉浸在自己疯狂的研究里不可自拔。正是这样一位“疯子”,凭借着自己的执着,完成了医学界的转折性突破。然而与德高望重的科赫教授比起来,位卑言轻的他,得到的却是从院长到普通护士的讥讽与嘲笑,更可悲的是,如果不是贝林偶然间治好了未来岳父小女儿的白喉,并被视为贵人,他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很可能真的会被淹没于历史长河中。或许是亲身经历过后,贝林看清楚了社会阶层的难以逾越和人性的本质,才会最终放弃自己一直爱慕已久的伊达,转身投入豪门成为女婿;也最终会摆了自己的合作者埃尔利希一道,将他残酷地提出荣誉的光环外。三是医学院学生提申多夫,刚出场的那几集,乐观善良又略显拙笨的他,似乎是一个人畜无害的角色,特别是他与伊达的相遇,告知对方自己也一直有一个摄影家的梦时,剧情似乎应该朝着两人情投意合的方向发展,但这一切都随着伊达面见提申多夫的父亲而转变,得知伊达的真实想法,提申多夫父亲顿时怒不可遏,也是在这一刻,提申多夫开始走向黑化,瞬间完成了一个心怀梦想的热血青年到封建主义卫道士的身份转变,而后其在兄弟会、医学院里一些列民族主义的言论,更是把自己活生生刻画成反派人物,令人唏嘘。
上述三位人物的跌宕命运,都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统治的腐朽与僵化。虽然那个时代,德国已经跻身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科技生产力突飞猛进,但配套的社会体制机制并没有及时跟进,各类意识形态和民生民权领域问题迭出不穷,这种社会与科技发展的不均衡,也为即将到来的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以二战为背景的《夏利特医院》第二部,会更加透彻地呈现上述元素,拭目以待。
一向喜欢医疗剧,哪怕是拍100多年前的医疗剧也喜欢。
那时候的医疗透着一股野蛮粗暴的气息,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起步,但是明知道手术要无菌,把病人带到开放的教室给所有人围观手术还是实在简单粗暴。
对医学史也没有什么了解,以我仅有的知识:难治性结核到现在都没有治疗手段,而白喉的唯一出场早就只有在“百白破”疫苗中了,再加上Behring的血清听着就很合理,而Koch的结核菌素就听起来就不可能。就很显然故事走向是Koch是要失败打脸,而Behring要逆袭成功。结果Koch虽然被打脸但依旧地位崇高,而Behring如果不是努力攀上大佬把药卖出去,只能依旧是个无名之辈,我看完之后去维基百科上搜,当时同时各国有好几个人研发出了治白喉的血清,如果不是Behring给它尽快推销了出去,发明白喉特效药的荣誉可能根本落不到他头上。可能这就是现实吧,没有那么戏剧性,要实现阶级跃升或者下降,不是一件事就可以做到的。只是这些剧情放到最后一集,感觉好像前几集都在意料之中的剧情,最后一集一下子为了尊重历史,走向奇怪了起来。
虚构角色的女主很有魅力,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男女平等得直到60年前才算有了点迹象,在那之前从事科研的女性都是真正的为爱发电。
看完之后去查证历史,震惊于Koch那个药竟然是直到现在都在用的检测手段。而看剧的时候Ehrlich有很多剧情但是我看完也不知道他对白喉血清的研发到底是什么贡献,后来查了才觉得他简直是最厉害的那个,很多不同方向的研究拎出来都很厉害呀
德国历史剧一贯的精细工整在开头的一串长镜头里就预示出来了,第一集略微有点脸盲,后面就越来越好了,随处可见的生物医学史上的大牛让故事增色不少,第五集还惊现柯南道尔本尊!!!特别鸣谢给我分享后两集的大佬!
太血腥了,谨慎观看,日本人真的永远搞笑,护士服还挺好看的,还挺写实的,布景服装都挺讲究,女主很好,百合也美可惜be了
最感动的是护士长与女主的告别
手术太狠了 T_T 以为会切换镜头,结果。。。。嚼着炸鸡看解剖现场
1888年的德国医院,里面很多顶尖的医学大牛。甚至还有日本医学家北里柴三郎在内留学(突然就理解了为什么日文里医学外来词很多都是德语)。看似鼎盛的德意志帝国其实比邻国都保守很多(如女性不能学医)。最惊喜的是第5集有柯南道尔爵士客串。
本剧作为医疗历史时代剧,真是塞进了足够多的东西:结核病的研究,白喉血清的发现,腓特烈三世的喉癌误诊,教会护士的退场,护工中的社会民主运动,右翼反犹太人的学生等等等等,连阿瑟·柯南·道尔都要来串个场。科赫、贝林、埃尔利希、北里柴三郎、维尔肖等医疗史上的鼎鼎大名,串联这一切的是半虚构的的女主。我说是半虚构,因为1890年代,就是会有这么一位想要挣脱限制当医生的年轻女士呀!我真是喜欢以女性为叙述主角的时代剧,有一种历史的再发现、再揭示。而此剧和《选帝侯大街56号》一样,herstory 和history 之间的不卑不亢,尤为难得的品质。
罗伯特·科赫送给地下小情人的香粉盒镌刻着她名字的首字母HF;来医院视察搞突袭检查科赫实验室的德意志皇帝发现了这香粉盒,皇帝问HF之意,医学大师灵机一动,随机应变答道是药物染料的缩写,厉害。低调、不喜社交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在皇帝面前撒起慌也是蛮有趣的。
严谨朴素的古典医疗剧,我喜欢的时代,我喜欢的演员,我喜欢的各种梗,还有小威利出来打酱油!非常喜欢了!可是——字幕组是不是弃剧了。。。。哭泣
德版Knick,但剧情如日耳曼人的刻板印象般严谨保守,戏剧性偏弱
为特蕾莎哭嚎!!!(;´༎ຶД༎ຶ`)
Dr.Behring和女主伊达这对我非常意难平,他们太可惜了。贝林有两次想娶女主但最后都落空,当然这有他自己利益的考量,但像Behring这种底层出身努力有才又下的了狠心的男人,爱女主却也在乎前途功名,这种男性角色的塑造才更真实有魅力,结合历史真人从而进行艺术创作。也许此番结局对于那个时代的他们来说,也只能是最合适的了。
唐顿医院
大爽剧!太好看了!背景尤其好看。1888年的柏林,颅相学、反犹主义、德法竞争、女性地位,女主串起一帮牛人这个设置很妙。看了这个剧才知道威廉一世居然活了91岁!以及很想要剧中的那种医生包!
古典医疗剧!
好看!做个阑尾炎手术付不出钱当护理员抵债,结果踏上了禁忌的医学之路,还碰巧见证了N位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得主的人生,顺便还得到求婚,并鼓励迷茫青年追求人生理想。
德国电视剧还是比较写实的
三个诺贝尔医学奖…
故事开始于1888年对医生们腓特烈三世的诊断,结束在1890年俾斯麦下野。主角Ida为了还盲肠炎手术的钱在Charite工作,最终放弃了身边医学生的求婚,走上了成为医生的道路。描述了19世纪末德国医院众生相,包括后来三位诺奖获得者。德剧一贯的严肃朴素,我第一次希望剧能多拍几集,还没看够啊!
剧本扎实,好好讲故事,妥妥飚演技,有血有肉的人物,不添加任何煽情佐料却让人掩卷长叹。那一辈的医学人士如此忠于自己的专业,处处凸显悬壶济世的核心价值观。在电光火石之间,总会摈弃任何成见把治病救人摆在第一位。在简陋且稀少指引的那个年代,每一次医学尝试都伴随着死亡阴影。该剧结合美剧《尼克病院》及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可以很完整还原出19世纪医学进步的每一个异常艰难的台阶。
无法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