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电影《trust》看青春期人格发展
看电影介绍,会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恋童癖的变心心理及复仇的电影,但是结果却发现是一部不错的关于青春期人格发展的电影。而且,电影拍摄的视角很健康,关于强奸、色情、羞耻的情节都做了很好的处理,但又能让观影者很好的感受到两个主人公父亲和女儿安妮内心的细微变化。
这部影片最意味深长的是取片名为《trust》,和父亲最后的独白相对应,引人深思,当你试图从父亲最后的独白中找到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抓住,这就是成长,你永远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
安妮自杀被救后,父亲一夜未眠,裹着一张毯子在院子里坐了一晚,晨雾中,安妮醒来来到院子里看到了父亲。父亲跟安妮讲了小时候的事,安妮的哥哥学游泳的时候很害怕,但是安妮不一样,安妮第一次到游泳池里就笑了,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信任,她总是无所畏惧,接下来,父亲一段长长的话,像是在讲给安妮听,更像是在说给自己听。
“You just had this confidence. You just had this trust-in things, people, the world, it was who you were no fear. God, I love that. I’m so proud of it. I envied it. And I was so afraid that you’d lost it as you grew up, that confidence, that faith. But you didn’t. And then I failed you. It was my job to make sure you didn’t lose it, to keep you safe. What am I if I can’t protect you? And to see you lose that confidence, to see you question yourself. That the idea would even occur to you , to want to hurt yourself. Or for you to think for one minute, that you weren’t as beautiful.”
从这段话里,父亲开始在反思自己,安妮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失去信任和自信,这也表现在她后来遇到查理后变现出来的对查理的信任,对朋友的信任以及大家都知道她被强奸后她对环境的自信和乐观。但是父亲事实上在三个程度上辜负了安妮的信任(父亲说I failed you),第一是没有保护好安妮,让安妮受到了查理的伤害;第二是让安妮失去了信任和自信,第三,是让安妮怀疑自己,最后伤害自己。父亲的这段话甚至可以理解为对整个电影情节的回顾和总结。
人的信任建立是在出生到一岁半之间,显然安妮在这一段受到了很好的照顾,所以如他父亲所说,安妮与生俱来的信任他人和世界,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开朗、活泼、健康的安妮,作为观影者,我们和父亲威尔一样,都想好好的保护安妮一直这样长大。但是安妮14岁 了,青春期的各项问题,父母好像都没有注意到。
父亲没有保护好安妮。青春期在生理上第二性征得到发展,在人格发展上,同一性开始建立,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希望有一群认同她的同龄伙伴,在和同伴的比较中去建立对自己的认识,来探索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但是安妮的父母还是希望安妮是个单纯的小女孩,安妮买了一个胸罩,她觉得这是个很兴奋 的事情,也愿意告诉母亲,但是母亲却让她去商场退了,母亲并没有意识到她的女儿的成长。显然在学校里,凯瑟琳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女生群体,在我们看来,更像不良少女,安妮渴望被一个群体所认可是这一时期人格发展的特征,并不代表安妮认同凯瑟琳的行为和价值观,但是妈妈并没有给安妮机会自己去判断,而是告诉她凯瑟琳是肤浅的,你和她们不一样。同样,父亲也错失了走进安妮内性能的机会。安妮在知道查理不是16岁的男孩之后,去参加了凯瑟琳的聚会,看到了一群女孩夸张的装扮和开放的性行为,显然安妮并不认可这些,她不喜欢凯瑟琳,她在开始发现自己和那些女孩不一样的特点,但是她还是需要有人来认同,晚会结束回家后,父亲例行公事的问她怎么样,凯瑟琳说不怎么样,但是她又说:“爸爸,你知道吗?她们是不是接受我对我来说很重要。”父亲忙于工作并没有和安妮再做交流。安妮回房后就和查理网聊,认为只有查理最懂她。一定程度上说,是父亲把安妮推向了查理。
为什么安妮会喜欢查理。查理一次次骗了安妮,为什么安妮还是相信并喜欢他。因为查理确实是最“理解”她的人。青春期发展出自我中心主义,希望自己是别人注意的焦点。查理告诉安妮她是最特别的,她是独一无二的,她很美,他担心安妮会不喜欢他,所以才编了年龄,这样的话怎么能不打动安妮,安妮相信是自己独特的美让查理喜欢,她在查理那得到了认可和对自己外貌和性格的自信。
安妮失去信任。安妮一直相信查理,她认为她和查理是彼此喜欢。这样对她来说,所谓的强奸事件伤害不是特别大,我甚至觉得安妮是个安全感特别好,自我疗伤能力强,特别坚强的一个女孩,这件事情后她勇敢地接受警察的问询,把电脑里的信息全部拷给警察,继续回到学校正常上课,拒绝了她母亲换学校的提议。这一切源于她的信任,但是,她的这种信任被一点点打破,首先是父亲偷看她的手机;然后他父亲偷到了警察的案卷,知道了自己女儿与一个35岁男人之间充满挑逗性的对话,甚至满脑子想着关于女儿的色情场面;安妮对父亲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要告诉哥哥,但是父亲还是说了。在父亲的意识了,他应该知道女儿所有的事情,他认为女儿会喜欢一个35岁的男人是荒谬的,他不能接受女儿并不认为自己被强奸的观点,他认为女儿在性方面的表现是可耻的。安妮最后的信任崩溃是警察让他辨认其他受害人,她终于意识到查理说她特别只是为了骗她这个时刻,他的父亲并没有安慰她,,他更多地是发泄自己的愤怒和满足自己保护孩子的欲望而完全忽视女儿的感受,所以在安妮参加排球比赛的过程中,家人都来观赛了,本来是一派温馨的场面,伤痛在过去,心灵在修复,但是父亲突然神经质地穿过球场去打一位貌似查理的人,父亲这样的行为根本没有考虑过安妮是一个长大了、具有自主性和自尊的人。
安妮失去自信,怀疑自己。从排球赛扫兴回来,安妮对父亲痛哭怒吼,安妮让父亲别时时刻刻提醒她这件事,被强奸的是她,在学校成为笑柄的也是她,她知道再也回不去了。在查理喜欢自己的前提被否定好,安妮开始认为自己很傻,怀疑自己的美丽,怀疑自己的吸引力、觉得自己和查理的性也是可耻的。最后,当她的事在互联网上传播后,她选择了吃安眠药。
关于这部影片,不得不说说编剧和剪辑,查理在戏中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和安妮见面,另一次是最后一段真正的查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FBI并没有抓住他,父亲也没能痛打他一顿,父亲做了这么多事伤害的只是安妮。另外,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描述来自外界(比如学校的同学)对安妮的嘲笑、不理解和伤害。所以说,当伤害已经发生,真正应该做的是恢复和疗伤,而不是去执着于报复,不要对孩子进行二次伤害。
假设安妮的父亲可以重来,不见得能很好的处理这个事件,但是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还是值得看看这部电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
2 ) 气人
无意中翻到自己以前写的影评,竟然像在看别人的,一点儿印象也没有,觉得写的还不错呢。所以又回来了。
这部电影太气人了,女主的智商简直是无语了。不过想想在那种背景下也可以理解,女孩子对那事儿总是抱着好奇想一探究竟的态度,没有中国从小被灌输的处女情结,遇到一个那么赞美自己的人当然被煽动也更加蒙蔽了理智,被侵害了也浑然不觉仍然觉得是真爱。
我曾经也是这样,被人称赞了一通,本着帮人一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心,没想到最后被人骗走了两个月的生活费还浑然不知。
只是最后的结局有点儿什么跟什么啊,女主的爸爸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有信任自己的女儿,醒悟了抱头痛哭而罪犯披着羊皮过着如此幸福的生活,这结局是来气人的吗?
3 ) 是信任还是自以为是?
片中当父母的固然有监护甚至监管不到位的地方,但我觉得其父母这个角色的责任算是比较小的,如片中父母的开明、宽容,即使在如今也是很少有的,片中女儿的角色买了露脐装,父母并未严厉阻止;女儿说网上认识了查理,父母也未大动干戈审查此人来龙去脉,而是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信息(就这一点父母的负责与否值得商榷,毕竟片中女儿角色十四岁,问太多引起抵触情绪,问也不问也太不负责,所以我觉得剧本很好,很写实)。
我同意大部分的责任在于女儿这个角色,但我觉得不能抛开环境因素不谈。犹如我们讲家教问题。每个人面对家庭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剧本中父亲与母亲的处理方式是典型。
母亲宽容,认为女儿没有过错,事情发生了最重要的是支持与鼓励(和那个无能的心理创伤治疗师一般,对症要下药,而我只看到心理医师不断的淳淳诱导女儿说出自己的想法,算是取得了“受害者”的信任,却未能进一步帮助一个不懂事理的未成年人弄清自身认知的不足与其自身应负的责任。)
父亲的角色则是典型的暴怒和仇恨,我觉得这个角色在片中面对女儿和妻子时的多次妥协有点无法认同(起码40%无法认同)。父亲即恨自己未能保护好家庭成员,又恨女儿在事情发生后仍在为施暴者辩护;进一步的父亲这个角色把对自己的恨与对女儿的愧疚混淆到一起,就是说摊下了全部责任,我看片的时候忍不住在设想各个场景的对话。
“病急需猛药”,这种事情发生后一味的理解、宽容、支持并未能使女儿的角色更早醒悟,早一点说出“这种事情也有你自己的责任,在见面后觉得上当就该离开时不离开,在进入对方车前就不该上去,在汽车旅馆时就该呼救甚至跑掉,而不是全部责怪自己的家人不理解你,不是责怪自己的朋友在自己被侵犯时报告警察,不是在家庭聚会的餐桌上把哥哥正常交往女友与否和自己被年过35的人诱奸混淆起来。”的话,即使会伤害女儿,但当头棒喝,长痛不如短痛,说出来、说清楚,总比闷在那儿好。
可惜父亲的角色只是木讷的愣在了那里,可惜母亲的角色在把父亲搜集资料时一股脑儿扫到地上一味责怪父亲没能同女儿沟通(事实上面对这种情况任谁都沟通不能)时,父亲的角色又一次沉默,好似再一次义无反顾的抗下了责任。
但无论如何角色的设置是很典型、符合逻辑的,情感冲突也表现得很写实,诱奸犯的说服力太过于强大是个小bug(现在的孩子哪有这么容易被拐到motel!切~除非下药(⊙_⊙)
ross很有才~呵呵
4 ) 气人
无意中翻到自己以前写的影评,竟然像在看别人的,一点儿印象也没有,觉得写的还不错呢。所以又回来了。
这部电影太气人了,女主的智商简直是无语了。不过想想在那种背景下也可以理解,女孩子对那事儿总是抱着好奇想一探究竟的态度,没有中国从小被灌输的处女情结,遇到一个那么赞美自己的人当然被煽动也更加蒙蔽了理智,被侵害了也浑然不觉仍然觉得是真爱。
我曾经也是这样,被人称赞了一通,本着帮人一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心,没想到最后被人骗走了两个月的生活费还浑然不知。
只是最后的结局有点儿什么跟什么啊,女主的爸爸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有信任自己的女儿,醒悟了抱头痛哭而罪犯披着羊皮过着如此幸福的生活,这结局是来气人的吗?
5 ) 璞玉浑金
一个人的成长究竟要经历多少痛苦煎熬,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区别可能只是皮外伤跟内伤的区别。
就像是失贞,它可能只是皮外伤,也可能是扭转三观的内伤,或者是兼而有之。对于片中的女孩来说,后者更慎,但是对于片中父母亲友以及荧幕下的观众,更加惋惜而愤怒的,是少女的失贞。这个从道德以及法律的角度来看,都是值得谴责的。但是从少女的角度,这只不过是一次恋爱的副作用,有什么紧要呢,就像她说的,学校的那些女孩,跟一半的橄榄球队员睡过了。
但是这一切有一个更大的前提是,她很自然地相信别人,相信自己的感觉。他相信那个人是爱她的,但是以性为目的欺骗为手段的查理,终究不是她的soul mate。如果把这个对象置换为同龄男孩,可能这件事的结果就是,一刀两断形同陌路,下次跟朋友愤愤地说起学校的男孩跟那些女孩一样浅薄。但是换作查理,女孩没有足够的阅历与心智来处理这件事,她能够观察到学校男女青春期的躁动,却看不出一场以性为目的的爱情,这是超出她的能力以及掌控的。因而最后确认真相之后,再心理医生的怀里失声痛哭。
无论是父母的压力还是同学异样的眼光,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她是坚信自身的直觉的。从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变成会质疑父母权威的青春少女,这也正是她成长的体现。很多人都去骂女孩愚蠢倔强,但是若你变做此间少年,又能从容自在多少,对父母之言照单全收,怕是过了那个年纪吧~
影片的结尾,父亲的一番表白心迹,算是点题作结,父亲的失态与疯狂,是为了保护女儿璞玉浑金的天性,一份无所畏惧的勇气与执着,这是多么难得的天份,若是因为这个失去对世界的信任,这不是一个父亲可以接受的事实。
而许多人的愤怒,只是为了愤怒而愤怒,为了惋惜而惋惜。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已是老生常谈,电影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再现那些非常态的生活,赋予那些少数派说话的声音,给那些被隐藏被忽略的情感,一个宣泄的机会。当然如果你要的只是女孩梨花带雨的控诉、结尾处罪犯落网的结局, 那么犯罪心理更能满足你的情感以及道德需求。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说不上美好,说不上残酷,适者生存的法则终究是要作用到个体身上的,只是这个过程中,有人疑窦丛生地不屈反抗,有人理所当然地束手就擒。
6 ) 编辑 | 删除 童真不在信任全无~该如何做是好?
一部很具现实意义的好电影,导演客观的陈述了故事,电影里没有太多参杂自己的感情色彩,把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在一生中不同阶段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人子女的看了这部电影会对父母有更多的理解和释然,为什么父母们总是不理解自己;为人父母的看了这部电影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如何更好的保护好她们才不会受伤害,如何相处才能让孩子们遇到危险会及时相告?诚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果,但显然,导演想表达的不是这些,如果这样,这部片子就太平庸了,难道在现实世界里所有的不公真的能伸冤么?即便你抓住了一个罪犯,还会有另一个,在现今世界,网络世界虚虚实实,如何能好好保护好自身比抓住罪犯更有意义,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作为一个父亲,我能深深的体会到威尔面对自己女儿被伤的那种歇斯底里,悔恨自己没有保护好女儿,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也茫然于孩子们对童真信任的丧失,也惆怅于如何正确的带领孩子面对这些,也或者如何能更好的保护好孩子避免被人伤害,总以为做好自己比告诫他人更为重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童真不在,信任全无”,会尽力让家庭温情依旧,重树信任比惩罚坏人是不是更加现实?
影片讲述了14岁的女孩被35岁的怪大叔勾引并侵犯。本片客观冷静的陈述一个故事,不去发表看法,不去评断某个人,只是恰当的反映某个社会现象和某种情感,只是让观众在事件背后有自己的感想。对主角内心复杂的情感表现了充分的尊重,为她提供大量表达内心纠结和脆弱的对白。
做你能做的事情
小孩纸不能网恋
影片结尾父女那段对话,实在太打动我了。小女孩演得很用心。
首先,导演是六人行里我喜欢的那位,简直不可思议。这里面clive像极了一个狂爱女儿的爸爸。田园下的罪恶女人真够烦的。小女孩难道不是怦然心动里的吗?最后一幕父女交谈,clive哭着说,当爸爸的没能保护好女儿,甚至让她想要伤害自己,哪怕一分钟,哪怕让她觉得自己不漂亮。我顿时萎了。
结尾真烂。
故事偏向于小情节,着力表现的并非追凶和复仇,而是不同角色因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的激烈冲突,最令人移情的父亲和情绪波动最大的女儿都令人信服,母亲一角却无厘头到不可理喻
脑残女
不错滴
脑残果真是没有下限的。
借社会问题阐述了很多主体问题:父母与孩子间性话题的闭塞,零距离人机对话疏远了人与人的沟通,强奸与诱奸对受害者的观念差异,心灵重建还是以暴制暴,性犯罪者并不一定是惯犯。
我喜欢这种电影,客观冷静的陈述一个故事,不去发表看法,不去评断某个人,只是恰当的反映某个社会现象和某种情感,只是让观众在事件背后有自己的感想。大卫休默早在老友记时就已经体现出自己的导演才华,这部导演作品并没有让我失望,节奏把握合适,镜头和配乐也恰到好处,期待下一部作品~
14岁的女儿被35岁的怪大叔勾引并侵犯,这个“意外”,在原本一派祥和的家庭内部引起一连串不可理喻的残酷搅动……在越来越趋于绝望的故事结尾,编剧最终决定赐予观众微薄的希望,他设计了一段父女谈话,用父亲的彻底崩溃化解了坚冰。完全符合好莱坞的叙事原则:“结束时给观众以希望或救赎。”
也许影片的很多时候都让人以为这会是一场新闻记录,肤浅的犹如社会新闻,但主创们最终选择了一个最平淡最生活化的出口,让一切变得神奇,这样一个开放式结局本身就代表着普通人的生活。无论生活让你经历了什么,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活下去!差点忘了惊呼一句,小女孩的表演太惊艳了!★★★★
【C+】跳过儿童性侵中性侵的部分,而是关注儿童本人在事件前后的心理变化,剧本的切入点不错,在类型化与一定的社会深度间也做了个很好的平衡,然而大卫·休默作为导演极度平庸,所有惊骇的情节点在他手下都变得轻描淡写,交给维纶纽瓦来拍一定不同。
3.5星,这个父亲有点偏执了,
中国最应该拍青少年网络交友的电影!中国导演都干嘛去了?哦,在潜规则青年女演员呢!
每个家庭都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一直觉得对于这种“外来环境的侵入”应是“病急需猛药”,父母无限制的对未成年的孩子说爱你支持你宽容你犯的错虽然是给受伤成员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慰藉,但于孩子懂事明理毫无帮助。大卫史威默导演的!强~ BD 720P 11/07/09
he just wanna fuck u once, stupid chick~!!!
要不是小女演员演得好,让我恍惚见到了JODIE FOSTER初出道,仅凭欧文那张丑脸我实在是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