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桂花(郑惠玉饰演)、叶水莲(陈丽贞饰演)和唐薇(刘琦饰演)是性格迥异的三个女人,出生成长在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之中,三人同时应征一份工作,又同时落选,失落的她们灵机一动,决定一起创业。三人创立了淑女服务公司,专门帮助客户解决生活中难缠的疑难杂症。
在工作中,傅桂花遇见了客户赵永生(黄文永 饰),赵永生委托傅桂花帮自己料理家务,照顾家中的宠物。一来二去之间,赵永生和傅桂花之间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可最终这段感情没能够开花结果。之后,傅桂花又邂逅了严中华(林明哲 饰),两人情投意合,无奈最终悲剧重演。
阶级有其重要功能。
有了阶级之后,陌生人不用浪费时间和精力真正了解彼此,也知道该如何对待对方。
在萧伯纳(Bernard Shaw)的作品《卖花女》(Pygmalion,曾改编为电影《窈窕淑女》)中,希金斯教授虽然不认识卖花女伊丽莎,但对两人之间的关系拿捏却是丝毫不需犹豫。
原因就在于:他一听到她讲话,就知道她是一个下层阶级的人,几乎可说是任他宰割——例如,将她当作棋子,打赌可以把这个卖花女假扮成名媛淑女而不被看穿。
每个人出生就属于特定的阶级,而破坏阶级就是污染了个人,也污染了整个社会。
一个人的迦缔决定了他的职业、他的饮食、他的住处、还有他的结婚对象。
结婚对象只能来自同一个种姓阶级,而他们的子女也继承同样的阶级。
只要出现了新的职业或是出现了一群新人,就得先判断他们属于哪种种姓阶级。
花店的工作本身并不需要过多的要求,但社会对上层阶级的崇拜使得花店卖花这样高雅的工作需要搭配同样高雅的人,而且这种品质仅仅局限在富有且闲适的上层阶级中。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大使迎接舞会中,伊丽莎的美貌受到了广泛认同,仅仅因为多了一个贵族口音带来的疑似贵族的身份,巨大的反差体现了等级制度中,人们为了维护等级制度而习惯性的忽视一些事实。形成了事实上的文化垄断。与伊丽莎不同,作为上层阶级的希金斯不拘小节,随意咒骂并不影响他的语音学教授身份。
阶级观念影响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伊丽莎的父亲曾经在酒馆被粗暴的赶出来,意外的阶级跃升后,在酒馆成为了焦点并被结婚。前后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下层对阶级观念的信奉,与之前对上层阶级的描述形成了闭环。作者也同时说明了等级社会社会问题的并不仅仅是上层阶级的压迫和垄断,下层阶级的谄媚权贵心理也是形成病态社会的重要因素。
上层阶级对自身优势的忽视。希金斯认为自己对待各阶级平等,却享受于上层阶级的福利与特权。在伊丽莎与希金斯再次相遇时,她指出希金斯并不像皮克林先生一样绅士般的对待作为卖花女的她,希金斯先生以自己对待任何人都以同样的态度为由反驳。希金斯确实是这样做的,但希金斯本身拥有巨额财富,居住在豪宅,雇佣着皮尔斯太太以及一众女仆,这些下层阶级没有机会拥有的东西,这样的批评显得苍白而无力。反映了以希金斯为代表的部分上层阶级看似中立而客观,实际上依然站在自身立场上。
伊丽莎期待通过改变口音进入更高的阶级,最后却通过父亲的意外财富实现。获得更好的工作本是伊丽莎向希金斯寻求帮助的动机,而帮助希金斯完成赌局后,伊丽莎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依然是作为工具的命运。自己的抗争与努力甚至不如懒惰的父亲因为自己而带来的一点点运气。不失为对上层阶级宣传的奋斗就能获得成功的谎言的嘲讽。
说话作为一种技巧,竟然成为了确认贵族身份的标志。如果出于对美感的追求,毋庸置疑优雅的说话方式有助于一个人成为上层人士,但是凭着说话方式来评定一个人的阶级显然是因果倒置。
伊丽莎的父亲对于接受救济以及自身酗酒的事情并无愧疚,相反怀有一定的自得,这与英国的传统价值观是完全抵触的,但这一套价值观却得到了上层阶级的支持。人们总是排斥自己所在阶层之下的一个阶层,贵族事实上是无产者的好朋友,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会沦为无产者,因而他们异常的慷慨。
谄媚和拜金是人性中客观存在的东西,并不会因为等级制度而增多或者减少,等级制度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发展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也许僵化的体制会使贪念发展,但我更倾向于认为等级制度是人性阴暗性格的结果而非成因。
爱情方面,伊丽莎最后选择回到了希金斯身边,这是电影对原著的改动,我倾向于认为这一改动是合理的,就像鲁迅说娜拉出走,终究还是要回去。从女性心理的角度来说,希金斯是一个导师的形象,跨维度的打击是女性所无法承受的。从伊丽莎接受那套有优雅语音就能进入上层的理论时,希金斯先生在心理上已经击溃了伊丽莎。
这部电影让我有了这么一个看法,原教旨主义女权主义者容易成为厌女者。女权主义承载的是一个反对父权的理想,而出于进化的本能,女性心理的攻击性并没有男性强烈,斗争性亦是如此。此外,女性择偶欲望弱的特点转化成为择偶市场上的优势,使其更容易实现男权社会的权力寻租,这一优势政策吸引了最站在聚光灯下,最有话语权的女性,形成了假性女权社会的形象。这无疑是自以为革命者的原教旨主义女权主义者所极度反感的。
十九世纪伦敦某天的夜晚,一群打扮夸张的贵族,在看完歌剧后陆续散场。突然的大雨,将没有及时走掉的几位贵族困在了门口。长相清秀的卖花女伊莉莎,看到了商机,准备在这群贵族身上,赚出未来几天的饭钱。平克林上校准备花三便士,买下伊莉莎的花。就在此时一位语言学家亨利席根斯,对伊莉莎粗俗的英语发音大感兴趣。所以记录下了伊莉莎与平克林上校的对话,这让伊莉莎非常的不安,以为自己哪里冲撞了席根斯。当席根斯教授,解释说只是对她的发音感兴趣后,伊莉莎依旧不依不饶,完全像一只受了惊吓的猫咪。不过席根斯教授,很快就对伊莉莎失去了兴趣,反而对平克林上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克林上校是一位研究印度梵语专家,两人一见如故。席根斯教授在众人面前吹嘘自己一番:只要经过他的训练,粗俗卖花女也可以成为优雅的夫人。在给了伊莉莎6个便士后,我们潇洒的教授携着平克林上校,扬长而去。
有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心。伊莉莎牢牢记住了,席根斯教授的一方豪言壮语。她登门造访,希望能够通过教授的训练,改变自己粗鲁的发音,从而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走向新的未来。伊莉莎的表现虽然粗鲁,但她的可爱打动了席根斯。平克林教授也被,伊莉莎的执着所打动,他提出了一个赌约。这让争强好胜的席根斯教授更加心动,他欣然接受了挑战,准备开始训练伊莱纱。毕竟没有任何一位英国绅士,会拒绝一场严谨的赌博。
慈祥的女管家皮尔斯夫人,准备先将我们可爱的伊莉莎小姐打扮的体面一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伊莉莎,如在梦里。导演很灵活的运用了,伊莉莎与席根斯教授社会阶级上的差距,来制作一个类似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笑点。席根斯教授是一个单身主义者,他不想因为爱情,让自己变得牵肠挂肚,失去理性。但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无法去爱上一个人的话,他的人生将会是不完整的,所以大家还是不要盲目的尝试单身主义。不过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席根斯教授对人,对于爱情的态度会逐步发生变化。这也是一种观影的乐趣,人们都乐于看到主角能够成长。
伊莉莎游手好闲的父亲查理,听说女儿住到了伦敦富人区,以为她攀上了高枝,准备来讨点生活费。伊莉莎出生于一个离异家庭,她甚至不知道母亲是谁,有一个脾气很不好的继母,和整天游手好闲只知道喝酒的父亲。但她乐观、勤劳,想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更好的生活。在一番交涉后,席根斯教授被查理的一番话气着了。他表示伊莉莎随时可以跟查理回家,他不会加以阻拦。这让正打着如意算盘的查理,如坠冰窟,他最后竟然开价5英镑,卖掉了伊莉莎。有道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贫穷会让人只知道眼前的利益,哪怕是现在,为了几万块卖儿卖女也是很正常的。如何能够解决贫穷,解决贫穷思想,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不过我们的席根斯教授,毕竟是个上层社会的贵族。欣然接受了报价,并支付了5英镑。伊莉莎就这样被他父亲抛弃了,或许这是女权主义还没觉醒之前的女性地位的真实写照。
可怕的训练让所有人身心俱疲,但席根斯并没有为之放弃。与往常一样,这天他们又练习到了凌晨3点。就在大家都睡眼朦胧之际,突然开窍的伊莱纱终于把口音矫正过来了,这让教授和上校感到欣喜若狂。感觉到了这几个月来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曙光。于是教授当机立断,决定带着伊莱纱进行一场实战训练。伦敦的赛马比赛这种贵族云集的地方,正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伊莱纱用她优雅口音,与周围的人大谈天气,就在平克林上校长出一口气的时候,伊莱纱显露出缺乏真正贵族内涵的缺陷。这让后面的试验,几乎变成了一场灾难。不过却俘获了贵族小伙子弗雷迪的心,这个角色个人感觉就是一个用来表现伊莱纱,被改造成功的过渡性角色,他的作用在之后会慢慢凸现出来。
在赛马比赛上,令人失望的表现,让教授意识到贵族的身份,不仅仅是衣着和口音,而是一种内涵和气质的体现。在总结错误后,新一轮的学习开始了。6个月后希腊大使,举办的招待会如期而至了。伊莉莎以平克林上校远房亲戚的身份,来到宴会上。早已脱胎换骨的伊莉莎显的雍容华贵,甚至于得到了女王大人和王子殿下的垂青。于是大使夫人,派出了卡帕锡教授,来打探这位犹如天女下凡般的伊莉莎的底细。卡帕锡教授,是一位精通32门语言的能人,也是席根斯先生曾经的门徒。不过宴会上伊莉莎所展现出的老练、得体以及那份淡然,让卡帕锡丝毫没有找到破绽。他在羽纱而归后,竟然宣称伊莉莎是一位真正的公主,一位血统如多瑙河般纯正的匈牙利公主。这次确实成功了,哪怕是对礼仪和口音上最挑剔的人,都无法找出伊莉莎的缺陷,席根斯教授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堪称神迹。席根斯和平克林对于将那群只知道以貌取人的贵族,玩弄于鼓掌之间而感到沾沾自喜。
但伊莱纱并没有那么喜悦,感觉两个男人沉醉在自己的胜利中。完全没有将这次的成功,与伊莱纱的努力联系在一起。她感觉自己只是个试验品,在实验成功结束后,她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是回去继续做她的卖花女么?这种焦虑和不安全感,让伊莱纱变得有些歇斯底里。当女人看不到未来和不安时,他们总是会试用利用,争吵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伊莱纱与教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只言片句中,让我们有些了解到了伊莉莎不安的真正来源,她似乎爱上了这位颇有绅士风度的教授。所以在试验结束后,没有理由再继续留在教授身边感到了焦虑和不安。但是抱定单身主义的教授,并没有看出伊莉莎感情的变化,他继续用他惯有的理智和渊博的知识,以及对于阶级上的认知,去责怪伊莉莎的无理取闹。这让伊莉莎感觉到了真正的失望,所以选择连夜跑路。
她在门口遇上了,痴情的弗雷迪。他依旧在等着伊莱纱回心转意,这位痴情的小伙子,在赛马场一别后,就被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射中了。他每天夜里,都会到席根斯的楼下,等待着心目中女神的垂青。但心烦意乱的伊莉莎,暂时还无法接受这段感情,但小伙子依旧没有放弃。回到贫民窟的伊莉莎,已经变成一位淑女的伊莉莎,真的还能够适应原来的生活吗?正在伊莉莎踌躇之间,伊莉莎的父亲查理,穿着体面的从酒馆里走出来。因为席根斯的一句玩笑话,伊莉莎的父亲查理,竟然继承了一位美国富翁的财产,变成了一名绅士,席根斯可真是杜立特尔家族的贵人。当然这里也很明显的嘲讽了,美国暴发户,对于文化的无知和权威的迷信。
杜立特尔家族一跃,成为了中产阶级的一份子。伊莱纱的父亲查理从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浪子,变成了一个具备中产阶级道德观的绅士。金钱改变了查理的生活、改变了杜立特尔一家的生活品质,也改变了伊莱纱的未来。他们的这种改变,主要来源于金钱,当某一天,他们将失去金钱的时候,他们还能回到原来那种生活么?虽然中产阶级,是一个稳定社会的重要支撑部门,但他们为了维持住,这样体面的生活,必须付出很多的努力和代价。随着我国中产阶级,群体的增多。大家也需要开始考虑,金钱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在两人的交谈中,伊莉莎知道了自己被5英镑卖掉的残酷事实,也清楚了查理即将迎娶伊莱纱的后母。伊莉莎在得知自己被卖的消息后,黯然神伤的离开了查理。
席根斯和平克林上校,在意识到伊莉莎离开后焦急万分,开始四处寻找。漫无目的的教授,溜达到母亲家,准备诉苦时,意外发现了伤心的伊莱纱。两人一见面,就又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伊莉莎觉得席根斯对她并不重视,依旧觉得她是一个卖花女。而席根斯表示自己对谁,都是这个态度,让她不要再无理取闹。随着两位主角载歌载舞,两人竟然开始互诉衷肠。虽然这里转变的,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而这个转变,让整个影片的走向,开始往喜剧方向倾斜。一个傲慢、冷漠的单身主义者,最终被自己所塑造出来的女性所打动,真是恶人自有恶人磨啊。这姑且算作是一种日久生情吧,到此影片走向了总结,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是一部为奥黛丽•赫本量身打造的经典电影,改编自萧伯纳的戏剧剧作《卖花女》,而同名音乐剧在百老汇演出接近3000场,在当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口碑和人气。这种才子佳人似的大团圆故事,受众面较为广泛。大明星+大IP+极高的人气+大资本和不错的改编,帮助这部电影走向了巅峰,也让我为奥黛丽的风韵所倾倒。不过仅仅只有这些,就能拿到奥斯卡八项大奖么?这显然是不够的。
电影成片于20世纪60年代,正是第二次女权运动在美国蓬勃开展的时候。这部电影,通过对于伊莉莎的改造,让她从一个自由奔放的卖花女变成了一个温文尔雅的贵族小姐。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完全是一个通过金钱、地位将女性束缚住,并且将其变为男权所主导思想下的女性形象。电影的主角,毋庸置疑是席根斯教授,他是一个只需要一句话,就能够将人从变为中产阶级的圣人。如此巨大的能量,感觉比美利坚总统还要光芒万丈。这种举手投足间,将伊莉莎家族变的富裕起来的设定。是告诉当时社会,被女权搞的头疼不已的美国佬们,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去搞定那些思想越来越危险的漂亮姑娘。所以这部金碧辉煌的电影,到头来不过是为了压制女权主义抬头的宣传工具。让姑娘们成为金钱、地位、绫罗绸缎、宝石的奴隶,而不要去跟男人抢夺权利和地位。其本质,依旧是要让女性成为男人们的附庸品。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毫无争议的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毕竟这种思想,是美国主流白人男权主义者希望看到的。
赫本真是高贵优雅好像一直黑天鹅
想起自己看过这部电影是因为看到高中的日记,我的同桌写给我:欣萌,你说所有人都是可以被原谅的;至今我还记得你看《窈窕淑女》时流下的眼泪。你美极了,像桃枝在空中摆——而只是远看着,我觉得美而已。
个人赫本的这部电影比罗马假日还要好看,虽然有些片段显得拖拉了点,也很占时长。慢慢看,不着急。
奥黛丽赫本那张脸,看一万次还是会发自内心的感叹,真漂亮,真有气质!
叫兽没能跟上校在一起 失败
半年学好英语的歌舞版 外加如何嫁给百万富翁快速指南 坚定了我学好英语的决心
好好看的一部老电影!赫本真的永远的女神!
上英语课时老师放给我们看的,就喜欢这种女主有变身情节的片,两个多小时的片确不会觉得冗长乏味,挺有意思的
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抡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的宾朋。
很简单的故事却足足抻了近3个小时。开场的赫本吵得我头疼,是不是那个年代流行夸张派演技啊?但是后来可人的样子确实招人喜爱。
没有纪梵希,也就没有赫本。一点不夸张
"But by and large, we are a marvelous sex." MARVELOUS! 不过我这个年纪实在是看不动三个小时,而福尔摩斯说着说着唱起来一秒变美国人心都要碎了。Pygmalion记不得了,但(难道只有我觉得)电影本身已经很恶毒了吗。作为音乐剧几乎说得比唱的还好听,鉴于部份卡司是配唱部份在用说的蒙混过关……
经典修复重映,算是那个年代最好的歌舞片了。前半部分还只是俗气的麻雀变凤凰,后半部分一下拔高到男女平等的层面:既是关于淑女,也是关于君子。男主改变了卖花女的谈吐外型,但没改变她对平等和获得尊重的渴望。赫本美得好像空谷幽兰啊,就开始那个污言秽语的疯婆子造型把人给吓尿!
想起以前一个台湾老师说:你不知道呢 英国人特别歧视带口音,所以我狂练口语天天听BBC(在制片厂即将崩溃的前夕,作为歌舞剧的本片保留着那个时代最后的气韵……(赫本在本片中的演技用“炸裂”以形容
经典就是经典,女神永远的女神,还有什么好说的
赫本真的是美的不像话,永远的女神
很棒的一部歌舞喜剧片,赫本好美
赫本將片中角色難度十分大的賣花女一角完美的詮釋,哈里森與赫本的對手戲也堪稱完美的搭配。語言學家和賣花女的故事看上去似乎是愛情戰勝身份懸殊的例子,可是如果賣花女沒有變成淑女,語言學家就是一輩子和她朝夕相對也不會愛上她。故事終究是故事,滿足了普通人的幻想,看過之後,生活仍然要繼續。
这部电影应该像经典文学一样传世而不朽。除了塑造了两个典型形象之外,对所谓中产阶级道德之虚伪进行了各种冷嘲热讽,无不辛辣而有趣,往往一语中的。赫本纯真、优雅、俏皮,真的像天使一样,表演还这么富有层次感。伊莱莎一行参加舞会大获成功之后,所有人陷入疯狂的喜悦,而主角伊莱莎却被冷落,被忽视,犹如尘土一般,弃之墙角,不闻不问。这一切和当时伊莱莎终于能发出“A”字母时的欢乐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伊莱莎慢慢退到一旁。然而她去哪里,哪里就是画面的中心,那些在一旁欢庆的男人们犹如小丑一般可笑。本片尤其精彩的地方是在对比男女思维的不同之中,完成了对男权主义的讽刺,男人们的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同情心匮乏等弱点,平时都隐藏在彬彬绅士的外衣下,如今褫其华衮,被揭露无遗。本片在这一点上为女性发声,艰克可贵,值得歌颂。10分。
赫本一眼倾城,更难得的是越看越有韵味,不愧为绝代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