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人都像刺猬,但很少人保持优雅!
(1)女孩帕洛玛
“要做追逐繁星的人,不要做金鱼缸中的金鱼。”
“当计划不被人理解时,切勿放任不管,否则会失去最宝贵的⋯⋯”
——一个早熟到令人惊讶的12岁女孩,她口中的计划正是在13岁生日当天用一种不痛苦的方式自杀。因为她的理念是:“如果不能摆脱痛苦,那为什么要自杀?”
她是个天才,知识渊博,爱好摄影和涂鸦,出口成章,喜欢思考哲学命题。
她的家人是她的拍摄和研究对象,从她口中描述出来的家人鲜明却不生动,用导演的话来说,他们就像“动物”。
最典型的一幕:
帕洛玛用摄影机对着正在准备晚餐的母亲和姐姐,摄影机前面摆了一个玻璃杯,透过玻璃杯拍到的人物已经变形,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变形游戏吗?随后她给杯中倒入清水,再看到姐姐,她小声叙述:“xxx(姐姐的名字),缸中金鱼理论的典型人物。”她可爱到甚至自行冠上了“理论”两个字。
(2)门房荷娜(或译作勒妮)
一个独居的胖妇人,待在屋子里的时候会打开电视,但关掉声音,然后拿一本书坐到另一边,一边吃黑巧克力一边看书,养了一只叫列夫的猫。她的头发蓬松毛躁没有造型,幸好很快她就有了一个新发型,这得意于一位新来的住户——
(3)小津格郎先生
影片用了30分钟不快不慢地引出三位主人公。
——————————
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并且是非常成功的小说改编电影!
我虽然刚刚开始看小说,但是从影片的点滴细节和放映当天与导演的交流中,很清晰的感受到了导演的改编思路,即把一切文字描述变为可视化的元素。
比如原著中女孩是用写日记的方式观察/思考/阐述,影片中转化为可视化的涂鸦/拍摄,并且导演对女孩生活的环境,尤其是她的房间进行了仔细的再创造,成为了女孩人物性格和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帕洛玛和小津眼中的荷娜是一只优雅的刺猬:
“从外表看,她满身是刺,是真正意义上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内在看,她也是不折不扣地有着和刺猬一样的细腻”,“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
一般人很难想像,一个丑陋门房养的一只非纯种猫的名字竟然取自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而小津先生洞察了一切,他送了一套精装本《安娜卡列妮娜》给荷娜,并邀请荷娜到家中共进晚餐。
自此,影片开始两条主线并叙:帕洛玛的自杀计划,小津先生与荷娜的感情发展。
影片的背景音乐使用得很恰当,当荷娜开始打开心扉的时候,大提琴弦乐缓缓奏起。
他们互有好感,但始终平静入水,毫无多言,心照不宣,如大提琴的音色一般:深沉而温柔!
我喜欢这种情感,大提琴一样的深沉和温柔。
影像上同样细腻,荷娜对自己的新造型是如何的从不感冒到惊讶到赞叹再到习惯。有一次楼中的住户没有认出荷娜,称她为夫人,荷娜惊讶不已,连连发问“她没有认出我?”,小津先生温柔地说“她从未好好看过你。”
生活中,人人都像刺猬一样带着刺,但是很少人能一直保持优雅。
荷娜第一次进入小津先生的家,小提琴承接着大提琴呼之欲出,依旧优美,更浪漫了起来。
小津先生的家,我很喜欢,日式精致,艺术气息,自动演奏莫扎特的马桶成为一个幽默的亮点。
小津先生不愧是一个大提琴一样的男人,他用他的方式对荷娜发出了爱情的邀请:“我们可以做朋友,甚至更多。”
影片中有两场小津先生和荷娜吃饭的戏,还有帕洛玛和小津先生下棋的戏,人在一张桌子上,且是比较近的距离相处,从影像上给人比较亲近的关系认知。
而影片中很少帕洛玛一家人齐聚吃饭的场景,餐桌上总是少人,有一场戏,父女俩谈论起母亲的精神和身体情况,父亲显得无精打采,而帕洛玛则用冷静和充满逻辑辩证的话下了结论:“唯有心理分析和宗教以苦为乐。”父亲无意识地拿起酒瓶给帕洛玛的杯子里倒酒,问她是否喝一点,帕洛玛用冷静和注视回应,父亲以“开玩笑”为名替自己解围。
看到这我笑了,帕洛玛的早熟,一语道破天机让父亲想与她喝一杯。
——————————
影片中有很多很赞的细节:
帕洛玛家中的金鱼;经常坏的电梯;帕洛玛的涂鸦;自制卡片;
帕洛玛戴一副近视眼镜,拍dv的时候,她把近视眼镜当太阳眼镜一样处理,摘下来的时候偶尔会缠住头发;
她喜欢在笔记本上画反页连环画;
她家的猫叫做宪法和议会;
她尝试想像着体验各种死亡方式;
⋯⋯
种种细节不仅丰富人物性格,还成为关键道具。
那条可爱的吞了安眠药的金鱼,在帕洛玛的手中“死去”,却奇迹的在荷娜那“重生”。而影片结局是,荷娜意外的死去,帕洛玛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在我的提问的基础上,导演详细的阐述了她创造这条金鱼的用意——这是一个比喻,一个生死轮回的比喻。
——————————
我太喜欢荷娜死去那一刻的内心独白,那么的平静,充满爱,祥和,没有任何光效,我却仿佛能感受到一定有一束神圣的光芒照耀在荷娜身上。
”荷娜啊,你已经准备好去爱了⋯⋯“
“重要的不是什么时候死,而是死亡那一刻我们正在做什么。“
荷娜死去的场所是外面的街道上。
全片大部分场景都在室内,很少外景,为数不多的出现过几次街道。
这点我也从导演那得到了与我想法一致的回应:导演有意识的将人物和故事封闭在室内,详尽的表现三位主要人物的房间,甚至令空间成为影片的第四个人物。导演的这个想法实在很赞。
原著的中文译者在序中写道:”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创造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巧妙的艺术构思表达了深邃的生命与艺术哲理。“
我认为电影非常成功的继承和发扬了这点。
还有太多的细节谈不完说不完,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好电影!
非常非常喜欢这位导演!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跟她交流!
2 ) 文艺老女青年的仙都瑞拉
文艺女青年爱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当我青春不在,或比现在丑上十倍时,他还会爱我吗?理性告诉她们这不可能,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感性上她们又会憧憬一个知我懂我的蓝颜知己,能在她牙齿掉光时还温柔地吻她牙床——这一憧憬孕育了多少本《简爱》!
《刺猬的优雅》是一个标准的女性文本。观影时就觉得这出自女导演。查了下还真是。不仅电影是,电影依据的原小说,也出自一个法国女哲学教授。小津先生是她们YY的产物,一个优雅的、有教养的、多金的(这很重要!)、隽永地像一首诗样的男人,目光如炬,能洞穿一位头发乱如鸡窝、不修边幅、又矮又胖的女门房的皮囊,发现在本质上,她是一只“优雅的刺猬”。他不顾世俗的偏见,给她送书、请她看电影、邀她共进晚餐,肯定她,让她重拾女人的自信。小津之于导演,又与苍井空之于宅男有何两样?
电影中导演自我表达的痕迹无处不在。荷娜爱看的《阴翳礼赞》、《安娜卡列尼娜》估计也是导演(或女哲学教授?)的最爱;一次次向小津安二郎致敬(男主角也姓小津,不是巧合吧);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欲望投射的对象是日本人,日本文化中的优雅、沉静、空寂应该是已征服了法国上流社会,连吃拉面要哗啦啦地出声在法兰西的视野中都显得格外儒雅——怎能想象男主角是个中国人呢?(不知道有没有以中国男人为欲望投射对象的西方文本)
女孩帕洛玛的角色设置很有趣。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孩童叙事视角——这一招见怪不怪了——这一点很重要;老少对比让戏更有看头——这一招也见怪不怪了——也很重要,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帕洛玛就是荷娜,荷娜就是帕洛玛,两者都是创作者本我的衍身。帕洛玛是萝莉版的女文青,同样自视甚高,分析周围的人头头是道,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范儿,和荷娜的最大区别是还没学会把自己那份聪明藏起来。面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势利,帕洛玛选择的是死,荷娜选择的是生——卑微地生。但最后有趣的是,在帕洛玛那儿死去的金鱼在荷娜那儿活了过来,而想死的人没死成,没想死的人反倒死了,或者也可以这么解读,荷娜用她的死换回了帕洛玛的生,让帕洛玛领悟到:重要的是死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荷娜,你已准备去爱了——我承认这一句话对广大文艺女青年的杀伤力极大,但在我这里,这个道理实在没比狗血偶像剧高明许多。
看到荷娜最后被车撞死时我心真是拔凉拔凉的:好歹也是文艺片儿啊,怎么能用这么狗血的剧情收尾呢?我理解导演不能把戏拍成丑小鸭故事的考虑,但荷娜除了去死真的没别的路了吗?能不能让剧情变作,帕洛玛突然意识到根本没有荷娜,神马荷娜啊小津先生啊全是自己YY的产物,从而成功地把前面的剧情全部推翻,彻底弄乱想象和现实?导演用荷娜的突然之死草草了结,还生怕观众的情感没升华,塞进一句帕洛玛的独白做ending,真是不够高明。
3 ) 最后的优雅
刚看完法国的《刺猬的优雅》,没看过原著,所以不存在剧透的症结。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眼泪开始不可遏制。整间客厅只有桌头台灯和电脑显示屏发出的光亮,静谧的深夜,像是为这份孤独量身定制,给这部电影,也给我。
一个是 过着秘密文艺生活的女门房,一个是有自杀倾向的天才少女。孤独与隐忍总是在潜移默化地折磨着那些失意的人们,无论你是身处门庭若市的豪宅还是简陋的平屋独居,无论你富有还是贫穷,无关于年龄还是阅历,那种内心深处的绝望总是会波澜。
少女计划在生日自杀,然后在每天的人生倒计时中用摄像机拍那种被她比喻为金鱼缸般的无尽生活,她在墙上涂鸦,偷每天絮絮叨叨需要靠看心理医生和抗压药度日的神经质母亲的药,她让金鱼服食药剂,然后看着犹如她自己一般的生物奄奄一息。她精确计算着药致死的剂量,她拥有无与伦比的头脑,但是天才,总是孤独的。她在黑夜里看着房间墙顶装饰的繁星,感叹,追逐辰星,莫似金鱼在缸中了此残生。
女门房每天冷漠的独居在最底层,她守寡15年,没上过学,可是在她那个几乎没有多少平米的居室中,却有一屋子的书籍,没有人过问她的生活,只有一只慵懒的猫。她叫它列夫,取自《安娜卡列尼娜》,可是没人会关注。她邋遢,自己随便动手剪头发。穿不合身的衣服,永远的面无表情与例行公事。她就像一只刺猬,浑身是刺,筑起心灵的堡垒。她不敢上街购物,她嘲笑自己又老又丑又胖,她惧怕试衣时售货员鄙夷的目光。冰箱里有巧克力下午茶,每天晚上昏黄的灯光下,只有她的形影单只和满满几架子精神食粮。
当一个人极致孤单的时候,他寻求的并不是打破这种孤寂的格局,而是拼命寻求另一种可以填补自己心灵伤口的出口。女孩认为是死,门房认为是思考。
当然真正让我为之动容的还不止这些。那个睿智儒雅的日本中年男人出现打破了门房原本死水一般的生活。她没合适的衣服,朋友碍于她近乎幽闭的与世隔绝,为她在洗衣房借了一套丧者生前的衣服,又为她安排了设计师。在完全蜕变的那一刹那,她犹豫了很久,然后在镜子里看到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自己。在那些俗套的泡沫剧中,时常会穿插这样的桥段,但是,从来没有像这一次令我惊艳。当然,并不完全是外貌。像是在晨曦微露的街头,有人为你点亮了一根火柴。心灵的解放也许不需要那么大刀阔斧,只需要几滴甘霖。她在这一刻,重新审视了这个世界。
可是当这个男人再次邀约餐馆晚餐时,她迟疑了。她一遍遍的提醒自己,身份的悬殊和内心的理智让这一切幻想都戛然而止。拿着摄影机的女孩问她原因,然后她突然嚎啕大哭,这个原本一直循规蹈矩淡漠的女人终于展露出了她最柔弱的一面。然后女孩走过去抱她。两个孤独的灵魂,在那一刻那么契合。女孩形容她,从外表看,她满身是刺,是真正意义上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内在看,她也是不折不扣地有着和刺猬一样的细腻,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
她最后还是战胜自己,去赴约,回来的路上,中年男人伸出胳膊,然后她挽著他,她眉目里流露出来的高贵优雅,绝不亚于这富豪堆里的任何一位势力的太太,以至于她出门时邻居都没有认出她。然后他们在楼道里道别,一直在找寻的心灵伴侣,她也准备去顺遂上帝的美妙安排。
但是这不是童话,当她终于不是在为处理垃圾而简单出门,当她站在心情愉悦的走出铁门,站在马路间呼喊时,却陨落了。
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人浮于事,总会舔尝到这两种境遇。我们幸福过,也不幸过。有时会出现近似神迹的存在把你拯救,有时却会永久沉沦。女孩站在铁门里看着门房的尸体被抬上救护车,开始质疑死亡的力量,也许这不是真正的解脱。她拿着那条被门房解救的金鱼,几近叩问,最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的时候你在做什么,荷妮,你准备去爱了,对么? 那条金鱼的生命仍旧鲜活,生命的不言而喻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一个地方毁灭,却能奇迹般的在另一处得到复活。就像门房的离去,带给了少女可逆转的命运的探究,然而遗憾的是,那只刺猬,却不能去爱了。
我们人人都是一只刺猬,却不见得谁都优雅。生活和感情也是,我们欣喜于最初的热忱,感动和新鲜,却不见得多少人可以长久保有这份纯真。世俗把一切物化,我们终有一天会为了金钱,空间,自由,甚至柴米油盐而落寞感伤,变成那只浑身是刺,无法拥抱的刺猬,只有心里的那丝期盼还在流连往昔单纯的岁月。我们开始筑起堡垒,禁地,小心翼翼的寻求解脱。这种过程周而复始,往往穷极一生。
孤独的灵魂是无法用肉眼洞察的,人群之中,其实你更孤单。我们希冀着可以抛却老无所依的落寞,但到底有没有一个人会把我们拯救?幸运如门房,那个谦恭的日本男人一样,仅凭一句简单的对话,就能发现她掩藏在懒散外表下的不平凡。唯有灵魂的相遇相知,才能摆脱生命的终极寂寞。
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死的时候在做什么。
同样的,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当你爱的时候可以给这份爱加上多少的宽容理解,筹码以及期限,并不渴求一时的温存,而是企盼永久的灵魂相守。纵然这份撼天的爱是给予那只栖息角落惹人戒备的刺猬。
4 ) 刺猬的优雅
在未听说这部法国小说,或者说这部法国电影的名字之前,从未想到刺猬这种动物会和优雅有什么关系。优雅该是属于天鹅,或者长颈鹿之类动物,灰不溜秋,毫不起眼的刺猬,也有它的优雅吗?
原是想先读小说,再看电影的。但是由于在当当的这单订书中,有一本预售的村上的《1Q84》不知何时到货直接导致这本《刺猬的优雅》一并耽搁。
电影是从一个女孩的一段独白开始的。这段独白令人震惊。她决定在本学期结束,她13岁生日前死去。她说这话的时候带着严肃淡漠却又异常坚定的表情。
她的轻生之念并非因为生活窘迫或者穷途末路之类。相反地,她生活在巴黎的富人区,父亲是国会议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大概也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她感到束缚。她说:生命在她看来就如金鱼,看似自由游弋,却始终被束缚在透明的鱼缸里。为了不困在这鱼缸里,她决定自杀。自杀前,她要拍一部电影。她深信,死亡是世界上最平常的一件事,但重要的是,你死的时候在做什么。
她是一个太过聪慧的十二岁女孩,聪慧到早早看透了人性。她有一双比成年人更清明的眼睛,透过浮华看见腐朽,透过平凡能看到一种睿智。她曾在某次家庭聚会上指出某位大人物的谬误。她说:“国际象棋和围棋不同,国际象棋就是想办法杀死对方,而围棋像人生一样,重要的是布局,我们要让自己活到最后,也要让我们的对手活到最后。”这样的话语,是不合适宜的。在大人眼里,她不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甚至被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怪物。不爱说话,只爱喃喃自语地拿着摄影机到处拍摄。
她说:荷娜,你不是一个普通的门房。电影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出场了。她是这栋高级住宅里的门房。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五十多岁不修边幅的矮胖门房太太荷娜。她其实并不是大家所看起来的那个样子。虽然她从来没上过学,但她密室里的满屋藏书早已填满她的灵魂。平人眼里庸俗的门房,却有着贵族般深邃的内心世界。
她独自坐在小房间里,一杯茶,一包黑巧克力,一只懒猫,满屋的书,我被这颗沉静的心打动。不是出身高贵,生活闲暇的人才有优雅的权利。也许一开始,我犯了个错误,优雅并不一定要属于天鹅,刺猬也可以有它的优雅。只是人们并不了解。就象人们不会了解到门房的内心有多美,不了解这个那么精灵的女孩对活着有那么多困惑。
我们活在一个重视表象的世界。这个世界刻板且不友善,充满偏见。在这样的世界,我们大概只能象刺猬那般竖起浑身的刺,建起坚不可摧的堡垒来保护自己柔软的心。直到某一天某人可以直抵你心。就是他,知道你不是别人看起来的那个样子。就是他,知道你的与众不同。就是你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他马上接口说: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此时,第三个重要人物登场了。日本来的小津先生,带着日本文化的细致精髓来到巴黎,也来到门房太太荷娜的内心世界。还记得有那么一场,她换了新妆,遇上同栋楼的有钱邻居。这位邻居很有礼貌地对她说:你好,太太。她对他说:她没有认出我。他望着她:因为她从来没有好好看过你。没错,只有你,才透过表面的沙砾,看到我内心钻石般的光芒。就因为此,即使我只是个门房,我也准备去爱了。一切掩饰,在懂你的人面前早已慢慢融化。虽然世界依然傲慢如故,但是心中已盈满能量。
忽地,怎么觉着有些熟悉之感。不正是小王子说的那样,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虽然这么说着其实有些悬乎,因为这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具体化可操作的东西。也许这只是种感受,总有一些人在同一频率之上,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彼此的好。心与心的交流,怕是这世上最美妙的事情了吧。是你在这里。呀,我也在这里的惊喜。
电影的结局没有那么完满。小女孩没有死,死的是荷娜,在猝不及防的车祸中。当幸福快要来临的时候,死亡却令人诧异的到来。死亡并不如小女孩想象中那般梦幻。死亡是最真实的东西。一切结束了,你看不到你爱的人,也看不到爱你的人。她的死对她是有所触动的。她不再有自杀的想法。
我们得好好活着,才有机会。我们得好好活着,才能使一切更有意义。
刺猬,看似懒散,其貌不扬,总是孤僻地生活在自我的世界,却也自有它的优雅。敏锐的洞察力和内心的丰富,是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你懂很好,你不懂也无谓。可以远离是非之所,有一个安身的小角落,静静地生活就好。孤独,却并不放弃追求幸福;不美,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贫穷,却并不贫乏;沉静,却并不冷傲。。。这大概就是属于刺猬的优雅。
5 ) 忠于自我
(一)不自由,毋宁死。
记得在去年的某一堂课上,就是我经常在他的课堂上画画的某老师的课堂上。 那一次我似乎也在下面偷偷地画画玩,他突然跳跃地讲到了不久前一个附中的小孩子跳楼自杀的事件上,还发表言论说,其实能够在这个年龄阶段选择死亡的小孩子,是天才。我当时从心里,说实话,是有一点鄙夷他的论点,觉得选择自杀的人,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懦夫的行为。但是,当我看完《刺猬的优雅》这部电影之后,我似乎有一点点明白老师的本意何在。
11岁的早熟少女芭洛玛,因为真实的她得不到至亲的理解,所以她总是在自己的家里躲藏着。因为她已经洞悉了生命的虚无和人性的虚伪,所以她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12岁生日来临的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她步向死亡的这165天的时光中,她希望用自己的DV拍一部电影,拍一部生命为何如此荒谬的电影,因为在她看来,“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几岁死,而是死亡的这一刻,你在做什么。”
这位极端的天才少女,不自由,毋宁死,是她的写照。因为不愿向其他人一样成为玻璃釭中的金鱼,一辈子作着徒劳无功的挣扎,在她看来,如果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无法找到一个安放自己灵魂的地方,她宁愿死去。
(二)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
在《小王子》当中,晶莹剔透的小狐狸曾经对小王子这样说过。“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这句话绝对是个真理。尤其是当我看到那个脾气乖戾,身材臃肿的门房大妈荷妮,在静下来的时候,独自在堆满了书的房间里,沉浸在自己思想的王国中的时候,这句话突然在脑中浮现。
聪慧的芭洛玛一语道破天机,她说,荷妮让她想起刺猬,“浑身是刺,一座如假包换的堡垒,但我感觉她只是故意装的很懒散,其实内心跟刺猬一般细致,性喜孤独,优雅得无以复加。”
而同样能够发现这一点的,还有那个高深莫测的小津格郎先生,他看到了,荷妮平凡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外表下,那颗丰盈的心。但多数人呢?他们往往是没有仔细看过身边人的,即使是看,也是用眼睛,而不是用心灵。
(三)忠于自我
我不想剧透的,可是最后,似乎是荷娜的死给了芭洛玛活下去的理由,小姑娘真正近距离地一窥死亡,“一切戛然而止,再也看不到您爱的人,再也看不到爱您的人。”
芭洛玛在最后说到,“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我们在死亡的这一刻,在做什么,荷妮,您死前那刻在做什么呢?您准备好要爱了。”
因为不想惹麻烦,只想维持一个常人眼中正常而典型的门房形象,荷妮装作目不识丁,即使出门,也随时记得锁上那间堆满了书的房间;面对“慧眼识珠”的小津先生,即使彼此都有好感,但彼此身份的差异,社会地位的高低,让荷妮犹豫不前,但在死亡的前一晚,她依然选择了忠于自我,去赴小津先生之约。
忠于自我,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芭洛玛也不过是想忠于自我,可她的种种行为在大人们看来,甚至是精神不正常的表现;所以她选择死亡,虽然极端,但却可以理解;荷妮一直也是忠于自我的,只不过她采取的是安全而妥协的方式,一个人肚子吃着巧克力,喝着茶,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在无意中看到了导演的样子,一位年轻的法国女孩,而且,她和芭洛玛一样有着张扬的卷发,大大的眼镜下透出智慧的小光芒。
我甚至猜想,这部电影里的芭洛玛有导演小时候的影子,她在死亡了的荷妮身上,发现了生命更多的意义。自由,爱,创造,等等等等,所以,她放弃了12岁生日的计划,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这部《刺猬的优雅》。
6 ) 刺猬的哀伤与空间政治学
少带点花花肠子看影片,影片就自然与心契合,那时不挑剔,也不觉得煽情做作,一切都恰到好处。这样的观影经历带来真正的愉悦。这就是影片在情感上给予的最大抚慰。
本应到此打住,但还是如题扯点题外话,这些反倒没有情感上的愉悦好玩,相反只是一些恼人的、不知所云的东西。
在某种意义上,芭洛玛和荷妮是一对镜像(刺猬),双方切实都是以“躲”的姿势隔绝于他人,形成内在自足的小世界(以刺猬的姿态)。这种镜像得以成立的基础,乃基于一种“泛人性化”的普世价值,因而在两个人的思考中,“生与死”是一个重要的范畴(芭洛玛决定在生日的时候死去;想象自己心脏病突发、跳楼、吃抗抑郁药、切腹——而荷妮真实的死亡倒是一起结交的车祸,超出芭洛玛的想象;荷妮自我防卫的、低调的生活姿势;荷妮的死亡)。在此,影片抽离了架构于身份之上的政治经济因素——阶级、收入——的对立。
这种对立在影片中表现为一种空间政治学。
首先是公寓的构造:一楼的门房与住户。楼层之间恪守严谨的分离:在这个上层人居住的公寓中,这种严谨的分离表现为一种彬彬有礼的教养,例如芭洛玛的妈妈不让猫出门,不让门房进屋。影片中时好时坏的电梯似乎构成了阶级上下联通的通道,在影片中只看到荷妮、小津先生、芭洛玛乘坐电梯,而他们之间的交往成为阶级松动的(哪怕是虚假的)隐喻。公寓的空间构造最直接地与人物的阶级身份相对应。
其次是公寓与街头的对立。影片的主要场景都在公寓之中:荷妮的门房小屋、小津先生的日式风格的家、芭洛玛布尔乔亚的家、楼梯和电梯。相反,公寓之外的场景屈指可数:公寓之外的(不足十米)的街角(荷妮最终死在街角——构成一个极有意思的隐喻)、洗衣店(在此处荷妮因为弄脏衣服被责骂)——荷妮和芭洛玛一起去洗衣店的短暂场景简直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的开始。以影片名“刺猬”这一意象来说,公寓在与街头(公寓之外的世界)的对立中,表现为“刺猬”的形态,而这也是公寓住户心态的表现:独立于外面世界的、安稳的布尔乔亚世界。这一世界对方防御、对立自足的心态,乃结构在其政治经济的硬刺之下。
再者是东西方的对立。这一对立表现在“芭洛玛、荷妮/小津先生”这样的人物关系中。小津先生的到来给身处困境的芭洛玛和荷妮带来了某种“救赎”的可能性:芭洛玛与小津的对话、芭洛玛与小津下围棋、荷妮与小津先生的往来、暧昧的情愫(在此情节中,《安娜卡列尼娜》中“幸福之家往往相似,而不幸之间各有各的不同”简直就成为通关密语。)
小津的到来,以及那种东方式的优雅、真诚(带有西方的想象),为芭洛玛尤其是荷妮带来切实的改变,形象地说,让刺猬放下防卫的硬刺,而变得可以抚摸。影片设置小津先生这一角色是值得玩味的——他至少是一个符号,一个西方想象中东方的符号,智慧、亲切、从容、优雅、彬彬有礼。这种符号的表象可以举例如下:小津、小津的家、日式餐馆、日式食物。而这种符号的内涵则直接指向西方世界的匮乏——这种匮乏造成了芭洛玛和荷妮的困境,同样地,这种困乏带来了对他者,即东方的想象。影片中,只有一处表现出对“东方想象”的不信任,即芭洛玛在与小津先生的孙女玩积木的时候,对她未来命运的假设。通过这种假设,可以发现无论是东西方,对人性、人选择的可能性的抑制是同样存在的,并非因东西方而不同。事实上,这种对他者的想象,带有一种乡愁式的情绪——作为他者的东方事实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在,而是一个已经远去的西方的一个镜中倒影。
同样,从空间与性别的关系来说,传统的影片一般都将这一关系表述成“西方、男性/东方、女性”。在本片中,这一重关系是颠倒的,即“西方、女性/东方、男性”。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来说,影片中借由男性预示对女性的救赎,这一设置是仍然是传统父权的视角。在这种矛盾和张力中,隐去的白人男性的视角(影片中的白人男性被表现为一种阉割式的人物:布尔乔亚的男人、疯癫的流浪汉)在显得无力的同时,又一直处于凝视的状态——说到底,这是对他者的想象,只待填满自身的缺憾,或造成一种移情效果。
最后是“刺猬的内与外”,即芭洛玛的房间(藏身之地)、荷妮的门房(尤其是书屋)与其外的世界。那是建筑在警惕、不信任之上的秘密空间,其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关于个人选择,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在这种意义上,影片中真正构成对比的,不是缸中的金鱼与张开硬刺的刺猬这两种意象,而是刺猬的内与外,防卫的刺猬和可供抚摸的刺猬——在两者的张力之中,影片试图表述的“优雅”即来源于此。精心安排自己的死亡的芭洛玛没死成(相反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正如荷妮所说“愿你的未来和你的期待相当”),从暗淡生活中看见希望的荷妮被车撞死。
可以说,荷妮必须死去,一者是代替芭洛玛死去,完成她对死亡的想象与满足,从而形成一种生的暗示;一者是完成影片泛人性普世价值的升华——“关键不是死还是生,而是死亡到来的时候你在干嘛”,对荷妮来说,在死去的那一刻,她看见自己的恋人,在微笑,在死去的那一刻开始爱,也是来得及的。
好吧,好片子,有淡淡的好心情,蛮好的。
7 ) 很好的藏身之处
我说过,这是一部让我看完立马就想看第二遍的片子,而今天,距我第一次看刚好16天。
住在巴黎豪宅里的小女孩芭洛玛是个天才儿童,确切的说是个天才的哲学家,她用11岁的眼睛洞察到了年龄几倍于她的人一生都悟不透的人生真谛,于是只能像个得了自闭症的小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遇见那些与她的年龄、身份、地位大相径庭,却有着同样纯净而又丰富的心灵的人们……
“即使我这么幸运又这么有钱,但我早就知道,命中注定,我一辈子都会困在金鱼缸里面,跟老撞同一扇玻璃窗的苍蝇一样,大人也把时间都耗在金鱼缸里。”
一天夜里,芭洛玛对着摄像机表明不要像她周围的人一样跳进这个金鱼缸里,于是决定在自己12岁生日那天永远离开,方法是偷偷从她妈妈那里收集足量的抗忧郁药丸,时间还剩下165天。
“我不会因为决定要自杀,就任凭自己像颗烂青菜腐烂败坏,重要的不是死,也不是几岁死,而是死亡的这一刻,你在做什么。”
“在谷口的漫画里,主人翁死于攀爬圣母峰,我的圣母峰,则是拍部电影,拍一部生命为何如此荒谬的电影。”
芭洛玛拿起父亲送个她的摄像机,用镜头对准身边的那些人,她的家庭,她的邻居,以及路人。
“就算一切都没意义,好歹精神上也得战胜它。”
为了每一天的倒计时,芭洛玛在卧室的墙上绘制了一张很特别的时间表,巴黎真是一个浪漫的时尚之都,小女孩也是一个特别热爱生命的人,不然,怎么连生命的倒数都设计得这么独特,不多描述,学设计的你看了会懂。
“一旦做出很少人能理解的决定,切勿放任不管,以免最宝贵的计划,很快便会遭到他人破坏。”
他的父亲,国会议员,大忙人,忧国忧民,聪明出色,虽尚称顾家,但事业比家庭更重要。
她的母亲,看似优雅,养尊处优,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抑郁症患者,近十年来通过药物和种植植物来减轻症状。“她隐约知道绿色植物的装饰作用,却把植物当成是人在说话。”
她的姐姐,在芭洛玛的眼里是“缸中金鱼理论的典型人物,一心想着别像她母亲那么神经质,想比她父亲还出色,生命对她而言是场永远的战争,击垮对手,赢取胜利。”
“追逐星辰,莫似金鱼在缸中了此残生。”
“大人谈到死就有障碍,殊不知死亡乃世间最平凡之事。”
荷妮,是这座豪宅里的门房,中年,肥胖,操劳,不修边幅,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儿,为住在这里的富人们服务,她的具体工作是管理信箱钥匙,收垃圾跟打扫清洁。这个看似不起眼,几乎从未被她所服务的对象正眼瞧过一眼的人,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许,她是这座楼里拥有最多精神财富、最为博学的人。这一点,被芭洛玛隐隐约约地发现了。
作为西方人,荷妮爱的饮料是茶。
小津格朗先生,一位绅士的日本老头,透过无意间一句“幸福人家彼此都很类似,可是不幸人家的苦难却各不相同。”以及荷妮的猫名叫列夫,敏感地察觉到她不是一个简单的门房,因为那句他也很熟悉的话出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他自己养了两只猫,分别叫做列文和凯蒂。他的出现似一根纽带,让同样生活在这里,彼此不太熟悉,有着同样孤独的人发现了对方。
芭洛玛认为荷妮像一只刺猬,“浑身是刺,一座如假包换的堡垒,故意装的很懒散,其实内心跟刺猬一般细致,性喜孤独,优雅得无以复加。”
小津阳子,格朗先生的孙女,在她身上芭洛玛仿若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多金,日本大家族唯一继承人。往后会中断学业,嫁给家财万贯的银行家之子,戒毒治疗3天后,在一尘不染的家中,拉拔大4个孩子,最后以离婚收场,变成罹患忧郁症的酗酒亿万富婆。”
她忍不住质问:“我呢?我的命运写在脑门上了吗?我就是相信命中注定,所以才想死。可是万一能让自己成为自己尚未成为的样子呢?我能让自己的生命变成不是已经注定的那样吗?”
荷妮和格朗先生约会了,第一次是在他日本式的家中,吃他亲手做的料理,饺子和面条,两样来自于中国的食物。电影里的中国元素挺多,还有围棋和茶。这里弥漫着低调的奢华,卫生间在马桶被坐下去的瞬间会响起莫扎特的音乐。
“不能免除痛苦,那为什么要死?”
“就持续性以痛苦为乐来说,唯有心理分析可与宗教媲美。”
芭洛玛家狭小鱼缸里唯一的金鱼,“9年半前出生于金鱼养殖场,会在金鱼缸里终老一生,即使每周可待在厨房流理台数回,因为清洁工要帮它换水,以免惨遭自己的排泄物毒毙身亡。”
芭洛玛拿出一颗药丸,用金鱼当试验品,了结了它在鱼缸里的一生,放在马桶里冲走。
荷妮来送信,在门口和芭洛玛的妈妈一外一里地对着话。芭洛玛又用摄像头记录下了这一细节,“不准猫出去,不准门房进来,”这也许不是一种故意的歧视,却是一种思维定势,用一道门划分出地位和身份。
第二次约会也是在格朗先生的家里,在他那间真正的家庭影院里,两人重温了一部感人的日本老片。谈到多年前彼此配偶的去世,谈到“亚尔登先生的死是桩大事,而一个门房的死只是小事一桩。”那一刻,她仿佛又意识到身份与地位的差距,自卑的心理再度涌上心头,回到家中开始不安,开始烦躁,觉得自己做了蠢事,是个又老又疯的女人。
荷妮哭了,芭洛玛紧紧抱住了她。这一天,她在自己的倒计时格子上画了好多小雨点。
那只小金鱼没有死,顺着下水道游到了荷妮家的马桶里,被荷妮捞起来,养在玻璃瓶中。倒计时即将结束,芭洛玛开始着手实施自己计划中的最后一步。
荷妮终于接受了格朗的第三次约会邀请,在一家日本料理店里,格朗向她表明了心迹,荷妮也愉悦地接受了。
不幸总是来的如此之快,幸福的余味甚至还没来得及消散,荷妮出车祸死了。
“死亡让人方寸大乱。”
“格朗,我的心像蜷缩成一团的小猫咪,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和您再喝最后一杯清酒。”
“如何定义生命的价值呢?芭洛玛,但愿你的未来与你的期许相当。”
芭洛玛悲伤而又震惊。“原来是这样的,一切戛然而止,这就是死吗?再也看不到你爱的人,再也看不到爱你的人,如果这就是死的话,那真的跟大家说的一样,是个悲剧。”
从未上过学,一生都很穷的荷妮有一间密室,那里是一整间私人图书室,里面有一张单人沙发,一面茶几,诚如芭洛玛送给她的卡片上画的那样。这里是荷妮享受心灵之旅的地方,没有人知道,她也不曾告诉过任何人,直到她死后,芭洛玛和格朗帮她收拾,有二十几箱书,她藏身于此,里面装载着她灵魂。
格朗把那套《安娜卡列尼娜》送给了芭洛玛,芭洛玛缓缓地关上了荷妮的房门,时间到了,她应该也不会再想要去自杀。人最害怕的是孤独,可是再孤独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藏身之所。死亡是那么地单调,在靠近死亡的时候,她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事实上,她一直都有。
就像她在吃巧克力时都懂得去体味一样,“巧克力到底哪里好吃?是巧克力本身好吃呢,还是牙齿咀嚼巧克力时的技巧?我喜欢让它在舌头上慢慢融化。”有人喜欢吃巧克力,因为它是甜的,有人喜欢吃巧克力,因为它是苦的,生活到底好在哪里呢,细细去品味才能知道。
“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荷妮,你死前那刻在做什么呢,你准备好要爱了。”
8 ) 她都准备去爱了,可是……
影片以孩子的角度去解读,很多细节变得有意思起来,过于早慧天才一般的少女帕罗玛用父亲给的摄影机记下生活的点滴。她身在有钱人的家庭,然而家人没有给她太多关爱,潜意识将她视为“怪人”,“疯子”。帕罗玛经常语出惊人冒出一些过于深刻成熟的观点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她觉得她像一条困在鱼缸里面的鱼,没有自由只有禁锢。于是她计划偷妈妈的安眠药自杀。
邻居日本老爷爷是个绅士又有涵养的人对于帕罗玛关爱有加,两人同时注意到与众不同的房门荷尼。这个看似平凡的独居房门老太太给她的猫取名“列夫”,喜欢边吃黑巧克力边看书,拥有满满一间的书,最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一句话:“幸福的人似曾相识,不幸的人各不相同。”
荷妮像一个刺猬,凶巴巴的外表,柔软的内心,她的内在谈吐不知不觉影响帕罗玛的生命观。
日本老爷爷是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对荷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他,荷妮尝试接触外面的世界,学着打理自己的外表,学着释放内心的感情,他使荷妮慢慢放下了那些尖锐的刺。她一个人与一屋子书籍相伴的世界开始有人懂了,她都准备去爱了,可是意外地死亡了。
没有人预料到自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死亡也没有想象中容易,荷妮用生命的代价教会了帕罗玛生存的意义。或许结尾有过惋惜,但这种结尾让整部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刻。
我们可以做朋友,甚至所有我们想做的事。外表全身都是刺、防守嚴密,內在卻跟刺蝟一樣細緻,喜歡偽裝成懶散的模樣,特別愛好孤獨,而且非常非常高雅。
荷妮那个隐秘的书房,正如我们体内那隐秘的组成部分,我们从来不曾想过这部分还会得到慰藉,还会有人共鸣。并且相信它会一直不为人所知下去。直到出现了一个人,他摁对了你的密码,内心那深邃的城堡分崩离析,于是在死之前,你终于知道,除却孤独,你还能准备去爱。
《刺猬的优雅》里的小女孩真是精灵一般。画小画拍短片想像自杀。童年总有独处时候也总想躲藏起来想要安静。电影很好,推荐。
拍的好看。但是充满了知识分子的自以为是,事件和情感多半是意淫,缺乏力量。
当勒妮决定去爱的时候意外死了,当帕珞玛决定去死的时候意外想去爱了,这是两只刺猬好不容易相遇之后最后留给对方的东西,刺猬的优雅只呈现给另一只刺猬。
今天在電影院看了,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跟著眼淚流個不停,直到電影結束、直到現在想到依舊會鼻酸,電影中的每個片段一直在腦中盤旋,我愛死這部電影了
“要做追逐星辰的人,不要做鱼缸中的金鱼。” 如果追逐的代价是成为一个门房,请务必优雅。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干什么,而她那时候只是刚准备好去爱。★★★★
重要的是你死的时候在做什么,而她准备好要爱了
(2021年8月1日,又看了一遍)
作为导演处女作是及格的,作为文学改编是迎合大众口味(保守)的。把小萝莉写奇怪的日记改成拍电影是亮点。而恰恰是改编中丢掉了原著最有趣和最重要的双视点结构,并通过中产之家小萝莉的儿童视点来消解原著具有的批判性,把米歇尔太太的形象从犬儒主义民间知识分子改成了Loser的YY……
“你不是一个普通的门房。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藏身之处。” 橡树、猫咪、巧克力;茶、金鱼、清酒;日本映画、俄国小说和东方哲学。不起眼的刺猬们回到各自优雅的小窝里,在死的那天前,仍怀抱秘密的心愿希冀知音相遇。
“她幻想着远山迷雾 眺望着爱与起初”
处心积虑的死亡终究比不上突如其来的噩耗震撼。太久没爱了,对爱情会感觉迟钝的。幸福大抵相似,不幸各不相同。这个调调看着很舒服。
极有味道的文青童话
这个电影看完,一冲动想打5星。然后慢慢感觉其实门房很幸运,有生之年干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能遇见喜欢自己的有共同爱好的绅士,最后怀着恋爱的心情死去。真童话的
中学时,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图书管理员。大学时,我的梦想是退休后做一个图书馆看门的大妈。
真好。喜欢。头发缠进眼镜的细节非常好。Sometimes I like a hedgehog
为什么人们只愿接受自认为配得起的爱情呢?
貌似波澜不惊,却肆意着诡谲的人生。法式的优雅与日式的精致相得益彰。故事在平坦的镜头中将哲学的迷思和文学的泰然缱绻。小金鱼游离出荷妮和芭洛玛的忘年,列夫的猫铺陈出小津和荷妮的黄昏之恋。要相信,这个世界终会有人来和你看一本书,吃一碗面。刺猬又如何,优雅即可。死亡又如何,爱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