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方面,业已77岁高龄的铃木贯太郎(山崎努 饰)经天皇裕仁(本木雅弘 饰)的劝说,同意出任新一届的首相。在随后的组阁中,陆军大将阿南惟几(役所广司 饰)确认为陆军大臣的人选。在此期间,希特勒饮弹自尽,欧洲战场尘埃落定,日本站在了 历史的十字路口。以畑中健二(松坂桃李 饰)等少壮派军人为代表的主战派摩拳擦掌,等待和同盟国进行本土决战。政府高层方面则出于各种考虑,就是否终止战争进行激烈讨论。东京大空袭、《波茨坦公告》、长崎-广岛原爆。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各方势力的碰撞也到了关键时刻……
一时强盛的民族产生了贪欲,继而有了侵略战争,多少人间悲惨事,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儒家礼教的礼义谦卑,显得多和煦多稀罕啊。
但不能光有礼义谦卑,自身强大也极为重要。强大,不怕别的民族有贪欲。强大,别的民族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甚至还能教会别的民族礼义谦卑。说到头来还是要我们自己努力,长成一个富有的文化人儿。不光努力还得加油。拿隔壁日本来说,一会儿要军国主义东亚共荣,一会儿要经济赶超欧美,野心勃勃,懈怠不得。
老版的最长一天,导演就是冲绳决战那位。他对主战派有很强的同情感,这才是战时派日本人的真实心态——新版只把主战派描述成傻瓜。如新版的日本最长一天,完全没有表现出最后几天大本营内的绝望感,好像大家都挺轻松一般。老版最长一天,有段特别经典:正在录制天皇终战讲话时,最后一批特攻队就要起飞,狂热的民众给飞行员送上米团子,高高兴兴吃了去送死,指挥官高高站着面无表情(他知道就要停战)——新版表现不出这些,也没表现。50-60年代日本片子有点伪纪录片的特质…… 越是真实、越好看。看着这片子,跟人感觉上层很无奈,想止损,中层很不服,想孤注一掷,下层很无知。最后拍俩傻缺边喊撒传单,但是背景确是面黄肌瘦和麻木的百姓,也算是个点缀。看冈本喜八的日本最长一天,再看新版日本最长一天,就会看到日本导演在思想和技术上的全面堕落。 其实和商业化一点关系没有。新版在商业上也不成功,远不如旧版。只是导演的历史观特别幼稚可笑。团块糟老头么。
1
见证日本暴力美学的绝佳机会。那种满头大汗,那种歇斯底里,那种正经威严,除了在这部影片当中就无法体验。
我勒个去,这个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引子就占了21分钟。讲述“日本最长的一天”之前的20天。(根据大宅壮一编著的同名书籍改编,中文译本的副标题叫815投降纪实!)
从7月26号波茨坦宣言开始,首相官邸就开始了争锋,以阿南惟几大将为首表示要反对宣言,最后大家只好达成一致,让媒体淡化宣言的新闻。这就是典型的日本行为。在铃木贯太郎首相宣布的默杀两个字,被英美翻译成忽略或者反对以后,8月6号在广岛投下了第1颗原子弹。于是开始了8月15号这最长的一天。
电影虽然表现的节制,并且表现了军国主义者的疯狂,他们的歇斯底里。我们看到畑中,石原,井田,椎崎,黑田,还有其他的一些少佐中佐,都眼睛里泛出了狂暴。那是一个帝国的梦,覆灭了。
片子的高潮当然是阿南惟几大将的切腹谢罪,它代表了帝国的灭亡。他是为帝国送葬,还是帝国为他送葬,总之他们一起太阳落山了。
大家的认知还是很清晰的:“我们这一代已经结束了”,就和铃木首相一样,剩下的事情日本要转向了,要靠年轻人来完成了。
儿童的杂耍也最终结束了,他们把日本的皇宫,搅翻得一塌糊涂。每个地方都搜了,就是没有搜出玉音盘。军国内部体现了海军中队,还有神风突击队,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言论并不是个案,而是广泛存在于,反复被洗脑的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头脑中。
所以可怕也就在于此,2015年由役所广司主演的翻版又重新推出,由原田真人导演,这帮演员又过了一遍的瘾,快看啊。
2
虽然不少新闻纪录片被很好的夹杂在电影中,但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些军国主义者最后在失败的时候无以泄愤,所以就砍了官邸外面的松树。烧了首相的别墅。还有畑中骑着马狂暴地像撒雪片一样的把声明发给大众。
知耻而后勇。理解了日本军国的这种深刻的羞耻感,你就能理解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日本人憋足了劲,要在商业战争中战胜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赶英超美。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年轻人的动力。 供我们思维菊与刀的日本矛盾性格的最佳机会。为什么会产生日本人的这些举动,他们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特殊。玉碎到最后一人,也不放弃。都是思想惹的祸。
这其实就是阿南惟几将军一个人的战争,此前整个国家都受他制约,也由此可见。什么外相,根本就是听从陆军大将的外相(第1个镜头给了他重光葵)。10年前在联合国的丑陋表演,也是因为这个。
说实话,军部这帮人真的很丑陋,因为他们想的就是有尊严的自杀而已。其他他们什么也不顾,甚至是国家的利益。武士道的极致就是死亡。
看看第50分钟的一段对话就知道了!阿南惟几大将说,只有本土决战才能分出最后胜负。而海军米内大将说:“那么陆相之意,开战至今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冲突?您是否是对其他部门有不满呢?想想我们的损失,23.6万人送去缅甸,牺牲了16.4万人。10.2万名勇士到冲绳,9万人死亡。还要加上冲绳9.2万一般国民的牺牲。”
所有的人都在等待阿南大将在那里咬文嚼字。 3
我们也无法忘记,在铃木首相请天皇在《终战诏书》(投降书)上签字、盖大御印的时候,神风突击队的队员们马上就要上战场,儿玉县的领导们一副坚定的神情。每个人都在唱着鼓劲加油的歌曲,而飞行员的手也在像指挥家一样的晃动着。
他们似乎被打了鸡血,一直唱不完。全社会上下处于一种欺骗和自我欺骗的氛围,告诉大家,告诉他们自己:我们还没有输,我们还可以继续奋斗。完全忽视原子弹带来的巨大死亡,一杀就是20万。
当时的首相平均一年换一个人。1945年4月7日,65岁的小矶国昭下台,77岁的铃木贯太郎上任。他成名于半个世纪前的甲午战争,因率鱼雷艇冲入威海卫锚地击沉铁甲舰“定远”而扬名。
那种什么皇恩浩荡,什么天皇万岁,根本就是这个国家最大的谎言。还好裕仁天皇有良知,在御裁的时候仍然决定投降。夏目漱石的小说少爷当中就讲到了这种社会性的假少爷,对一个叫豪猪的人特别好,却时刻惦记着他报答这种恩,好像我们施恩就是一定要图报的,这就是恩的本质。
所以在日本这个社会结构当中,就是一种虚假的扮演角色的过程。特别是在明治维新之前,在一个封闭的幕末武士的社会结构,你要做的就是安守自己的角色,不要有妄想。藤泽周平的小说都反映了这一点,所以黄昏清兵卫安守本分,天天念论语,不去夜总会,这就是清醒的人。
否则你一出门,就得面临社会假性关系,就得扮演角色。就得和大家一起假装日本没有输。
如果再这么下去,美国继续施原子弹,柯蒂斯·李梅继续火烧日本与“饥饿行动”,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今天想想不过投了两颗原子弹,那既有英美强硬的原因,那更有日本态度的问题。此片是具体而微的体现。
冈本喜八导演真牛。他为整个日本高层画了一幅群像。签字《终战诏书》上依次写着裕仁天皇,内阁总理(铃木),海军大臣(米内),司法大臣(松板),陆军大臣,军需大臣(丰田贞次郎),厚生大臣,三位国务大臣。 “……今征伐已历四载,虽我将兵骁勇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奉公体国,然时局每况愈下,失势之征已现。及今,夷军弹石之残虐,频杀无辜,惨害生灵,实难逆料。如若征伐相续,则我生民不存于世,被发左衽之期重现;如此,则朕何以保全亿兆赤子、何面目复见列祖列宗乎?此朕所以敕令廷臣接受联军之诰者也。” 4
看到演职员名单赫然有仲代达矢,这个大师表演的哪个角色呢?我怎么没注意到?
影片从“波兹坦公告”发布开始,以天皇“告国民书”(投降诏书)宣读结束,寓意深刻。当国内充斥着手撕鬼子的神剧时,不妨看看以敌对方角度拍摄的战争最后一天,也可以称为“投降日”吧,黑白摄影突出,堪称经典。任何朝代面临战败的结局时都有主战和主和两派,日本虽已进入现代社会,但其天皇地位仍不可动摇,所以天皇不能废,也就是主和派提的第一条件,而美国也紧紧抓住了这点,得以占领日本;而帝国军队高层已出现分歧,清醒人士已认识到败局已定,部分年轻校官则想顽固到底,不惜发动政变,从古到今可以说历史不尽相同,纳粹德国也是如此。值得深虑的是,影片将着眼点放在诏书中的国家重建上,以和平而非战争的方式崛起,结合影片拍摄于60年代,正是日本经历战后重建开始崛起之时,印证了片中总理大臣铃木说的“我们老一代要退出,年青一代要担当重任”,激励了当时日本国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所以意义非凡。
看影片名字自然会联想到这是从美国电影《最长的一天》引申而来。虽然都是二战中的大事件,所不同的是,诺曼底的一天叙述的是胜利的延续,而这部影片则是描述了失败的疯狂。
日本拍摄的同名电影有两部。一部是1967年版的,一部是2015年版的。两部电影的情节几乎一样,甚至有些对话也一字不差。2015年版的导演原田真人一定是看过并仔细研究过1967年版的导演冈本喜八的原作,才有了现在我看到的这部抄袭大作。并且获得了比原作更高的评分。相比之下,1967年版的偏重纪实性,2015年版的则着重于事件里的戏剧冲突,可劲的煽情,更耐看一些。
影片详细展示了二战时期的日本在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到宣布投降的那几天里高层的一系列做为。当时美英中三国发布了《波茨坦宣言》之后,日本方面还抱有侥幸心理,等待苏联的态度。没成想广岛挨炸之后,紧接着就是苏联出兵,日本受此双重打击,一下子乱了方寸。(现在二战史学领域还纠结在是原子弹还是苏联出兵导致日本的投降。实际上,这两个行动对于日本政府的打击都是致命的。)当时的日本陆军大臣是阿南惟几。也是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他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军人。脑子里装满了武士道情结。当天皇表示希望终战的“圣断”下达后,是忠君还是主战?把阿南推上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影片大部分的剧情都是围绕着阿南的思考展现的。他最后思考的结果就是切腹。让我们局外人仔细想来,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说到阿南,熟悉抗日战争史的朋友都知道,他曾经担任侵华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在长沙会战中,是薛岳的手下败将。以长沙会战为标志,日军的败像已现。之后,这个败军之将反而不断的得到提升,或许是因为他的经验和思维都用在了官场上。在决定日本命运的最后时刻,从军人的荣誉和职责看,他是决定死战到底的。然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仅仅依靠军人的勇气,还要看国力、民心等诸多因素。所以阿南最初的思考实质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自己也很明白这个。天皇的“圣断”堵住了他打算死战到底这条路,按理说也是对阿南的解脱。可是这样一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何维护天皇的权威,如何保证部队的稳定?部下会怎样看待自己?如何面对疯狂的国人?最重要的是:如何维护自己勇武的军人形象?他最后的切腹也是为了自己。影片中描绘他的最后时刻,从容镇定,甚至有些许悲壮。
日本的这个结局有很深的原因。中山先生早就说过:““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今时代早已不是几千年前罗马帝国任意扩张的时候了,同样也不是几百年前殖民主义肆意横行的年代了。无论是裕仁的狂妄,田中奏折的无耻。逆潮流而动的任何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或许也是日本军人的悲哀。
平心而论,日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在武器装备上,自然不能和美军相比,但也比中国军队强很多。兵员的素质很高,一是头脑中被灌输的是为天皇战斗无限光荣,二是单兵训练很到位,每月训练消耗的子弹不得少于100发。而中国那些被抓壮丁的农民,上了战场还不会放枪呢。日军在指挥层面上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官,熟悉现代战争,但战术手段的运用上却比较单一。战斗双方一接触,首先想到的是偷袭,在珍珠港、杭州湾、缅甸的同古都屡屡得手。在坚固阵地防御上也是十分老到而顽强。然而随着战争的持久,日军消耗越来越大,资源枯竭,很难得到补充。而中国军队的实力有增无减。作战经验也逐渐增强。到了后期,中国军队和日军战斗力的对比已经接近1:1了。加上太平洋上美军自中途岛战役之后,占据了海上作战主动权,运用“蛙跳战术”不断蚕食日军的岛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日本离死不远了。
在作战与终战的辩论中,无论哪一派,都坚持这个条件:要保留国体。既保留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日本人心中,天皇代表了他们的希望。天皇在,他们就能够从战败中走出,重振往日的雄风,重走田中奏折的道路。所以日本的投降并非是以前我们所理解的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投降。最终麦克阿瑟也是这样做的。其实这并非是老麦的个人意愿,而是西方世界普遍的短视看法。为了抗衡苏联,为了东西方的战略平衡。却埋下了令世界不安的定时炸弹。
曾经有这样的传说:很早以前,日本人就注意向中国人学习。派来使者到中国学习兵法,看到《孙子兵法》上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很高兴,马上带着这五个字漂洋过海回国。没想到海上风浪一起,不留神掉到海里一个字,所以只带回去四个字。丢失的这个字就是“仁”。正如影片中所刻意宣传的,日本军人为天皇英勇捐躯,日本百姓争先恐后为战争出力,神风特工队与敌人同归于尽,一旦战败毫不犹豫切腹自杀。阿南的妻子向阿南滔滔不绝的夸赞儿子在中国常德城下的英勇。然而却没有人去静下来想一想:你们发动的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吗?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全盘西化,学到了西方不少东西。影片中铃木首相早餐煮鸡蛋,要放在精致的金属蛋托上,用调羹敲破蛋壳,再以优雅的姿势慢慢品尝。内阁会议室的墙上,悬挂的是欧洲巴洛克时期的油画。内阁成员里,也有几个留着欧洲老头的八字胡。学的很好,很精致很准确。学到了西方的风俗习惯、民主制度和举止做派。不过这种学习如同丢掉了那个“仁”字一样,他们没有学到当代西方思想的精髓:自由、平等和公正。见了天皇依然是前恭后倨,军队少壮派们依然是动不动就发动兵变,甚至无视基督教文化中不许自杀的告诫。那么,这样的学习还有用吗?
有人说:人的模样四十岁之前是父母给的,四十岁之后是自己修的。影片中那些执政的人们,一个个目光无神,嘴往下撇。其实不光是因为对于日本即将失败的恐惧,也是日本的民族通性。看看现在的日本人,多数也是这样的面相。可见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不安和焦虑。这种不安和焦虑往往会伴随他们的一生。也许他们是在思考,而这种思考似乎永远是悲观的没有结论的。日本人有许多好的品格,他们勤勉,他们细致,他们追求完美,独独没有快乐。而幸福和快乐,难道不正是我们生活的目的吗?
影片中,在天皇决意终战后,单独找来阿南,语重心长的对他说:“我知道陆军饱受煎熬,要忍耐!”这后三个字是影片编导着意提醒观众们的,也应该是战后日本的治国方略吧?这两天,他们正琢磨着把“出云”号改造成真正的航空母舰。或许是他们认为,六十多年的忍耐已经快到尽头了,是时候了。
本人评分:7.0。
冈本喜八执导,有三船敏郎有仲代达矢,猎奇看看。大和民族那种忠诚和鸡血让人印象深刻。。。
不论将如何改,要怎么改,我已经没有任何头绪。但不论未来如何转变,每个日本人都该坚守他们的岗位,活下去,忍下去和一生悬命工作,再建国家舍此别无他途。
人生的丧好拍,国家的沦亡难拍。看《日本最漫长的一天》,刚一打开就觉得快意,慢慢的,则有些揪心。到底所有的战争,都是人性之失败。但是战争结束,未必就是人性之胜利,其创痛仍在继续。这部电影通过短短一天,却又如此漫长,间有啮血、夺眶、灼目、裂肝之举。不由抉心自问:日本真的战败了吗?
不想从历史和政治观点去评价(我也没什么可说的)只能说:点击就看性感Mifune在线剖腹。比《蜘蛛巢城》里角色被敌人乱箭射成筛子还要带感。正如我反复提出的:看帅逼惨死是一种人间至乐
志村乔山村聪三船敏郎笠智众,闪瞎狗眼。桥本忍的多线叙事无懈可击,冈本喜八也是开挂,刺杀师团长一幕简直眼花缭乱。万万没想到日本投降背后竟有这么复杂的权衡和博弈,上层和中层的脱节让人难以想象。人物虽然有十几甚至二十个,但又各个性格鲜明,首相(!)和陆长(!)难分伯仲。
用一天记录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叙事无懈可击堪称经典,可惜看过的中国人少之又少,对曾经的对手知之甚少,光看手撕鬼子剧能有长进吗
群星云集的大片,众明星很好的和影片融为一体,情节流畅富有张力。不像“大爷”“痿爷”等片子,为了凸现明星弄得剧情凌乱,上气不接下气。
非常非常刺激!扣人心弦!战败版国王的演讲=.=【虽然脸盲症短时间内看到大量着装一致的中青年男性会感到不小的困扰=.=】三船老师实在是太好看了,演员的脸将导演的倾向显露无疑(叛军狂热分子头子真的太丑了=.=
让三船来演,看来对阿南还是颇赞赏的。如果陆军大臣辞职,按照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铃木贯太郎倒台,再也找不出个组阁的人,日本还真要一亿玉碎。天皇诏书国务大臣副署,投降也要合法化,宪政精神。似乎简化了,没有看见梅津美治郎
4星半。这片演员阵容太强大了,远超《建党大业》。当时日本有名的男影星几乎悉数登场:三船、仲代、笠智众、山村聪、志村乔、高桥悦史、加山雄三、小衫义男、宫口精二、大东加介、中村绅郎、佐藤允、中谷一郎、小林桂树……这才是数星星的大片。
后半段十分精彩,前面出场人物和部门太多实在分辨不清……基本上看三船敏郎都是武士浪人的模样,这是第一次看现代形象,依旧硬朗的非常性感,那段自裁看的人惊心动魄又挪不开视线。军国主义的狂热太可怕了。
虽然没好到哪去,还是随随便便秒杀去年新翻拍的那部。史诗格局的一天,最后半小时可给五,的确经典中的经典。
日本电影中的严肃和紧张感为文戏达到一个高度提供了动力,所以制作出这样一部华丽的电影,它把六十年代日本当红演员们都使用得很好,不是让他们像某个角色,而是用他们的特点和一些和角色的反差再去塑造某个角色,这样的角色往往更立体更丰富。影片用纪实性的方式行进,但并不会像一些电影那样出现视角问题,还是能集中有序的展现问题是什么,冲突是什么,而不是在ppt的翻页中走马观花。
全程在猜仲代是不是天皇,结果直到最后也没见到仲代,都想再回头翻一下再找找了,最后字幕才发现丫原来是旁白…而且只有片尾的一句话,具体说什么我也忘了,好像和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差不多…
以前的公知还真多,还什么战争输了赢了外交?当舔狗就是赢了啊,把美国走狗打在公屏上好吗?
二十一分钟才打出片名,也算是影史最长的引子之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b65fb0102uzwd.html
冈本喜八翻拍半藤一利的著作,日本最长的一天,对我来说是一部漫长的电影,两周的时间才在电脑上断断续续的看完,虽然他只有157分钟。主要就是两条线索,一条是展现上层的内阁之间对于是否停战的争执以及录制天皇的玉音放送,另一条就是近卫师团里下层士官不肯罢休要发动下克上的军变以使战争继续。可以说整个电源没有一个女性角色,唯一有正面特写的就是铃木家的女仆。铃木贯太郎是个悲催的人,二二六的子弹没让他死,就是老天让他活下来最后拯救日本于这些狂热的好战主义分子之手吧!饰演者笠智众的声音真的好听,这么优雅的日语发音可是难得。三船敏郎把阿南惟几的演得如此出神,10分钟的切腹表演非常震撼。
战败并不可怕,只有背负屈辱活下去,才能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就如吉田茂所说,“输了战争、赢了外交”。当然也有阿南惟几、大西泷治郎、宇恒缠这样以死接受战败的高级将领,也有大场荣、小野田宽郎等选择抗战到底的下级军士,然而对于国民而言,实在没有必要背上与军人相同的包袱。
各种拟真,日本暴力美学的绝佳机会,也是供我们思维菊与刀的日本矛盾性格的最佳机会。为什么会产生日本人的这些举动,他们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特殊。玉碎到最后一人,也不放弃。都是思想惹的祸。
这部电影很难评价。从客观记录角度,它做到了尽可能全面的复写与隐忍克制的自省。从敌我双方来看,它反映了日本、日本人诸多阶层、诸多群体尤其以军方为代表的极右翼之反战败(豆友评价)而非反战的心态。标尺的选择,决定了量度的维度。1967年啊,鬼子的志气还在,直至今天依旧鬼火残存,有待归置。另外,借用志村桥角色台词「这可是日本帝国的葬式」,联想到人类文明史的诸多故事,在将来的未来,让我们为美帝奉上绚丽的葬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