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榴莲——资本主义的隐喻
影片是我喜欢的类型,只是结构设置过于僵化。比较赞的是片名《榴莲飘飘》。榴莲这个意象选的不错。榴莲很臭,但也很香。这不正是很多中国人所向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么!
影片以两个中国女孩为主要线索,两人一个家在深圳,一个家在东北,一南一北正好暗示了整个中国。而他们在香港的遭际正是中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隐喻。香港听起来很美好,但影片却没有任何高楼大厦的镜头,展现在女孩们面前的只有肮脏和龌龊。哪怕身在香港,她们也只能通过挂历和照片,才能去想象她们身处“天堂”。
香港,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不就是影片中那个榴莲么?它真的很臭,但却让这些天真的人觉得它真香。或许只有东北女孩的父亲说了句大实话,这东西像个地雷!!!
2 ) 被榴莲砸到头,流出血来
一部电影拍得太现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陈果就是这么个残酷的同时又可以安之若素的人。很早的时候就看过了他的《香港制造》,说实话那时并没有什么好感,也许是对香港的不了解,因为我所知的香港都是来源于,年少时k过的许多打打杀杀的片子,当有人把现实放在我的面前的时候,反而觉得很另类。而看完《榴莲飘飘》才发现,原来人家一直在讲的就是这个活生生的行走在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也行走其间的世界丫。陈果乐于表现现实的残忍,一点也不隐讳。从《香港制造》里青春夭折的宝珊,阿屏,在外包二奶的父亲,艰辛的母亲,以及浑噩迷茫被扭曲了青春的中秋,到《榴莲飘飘》里残疾的父亲,苦苦支持的母亲,出卖自己的小燕,所有残酷都被一丝不挂的展示在众人面前,让人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但自始至终存在的世界。
其实就像榴莲,外表坚硬,但是内里奇臭无比,阿芬起初并不喜欢,但最后在父母的一再劝说下还是尝试了。可是那些许多仍不知其为何物的人呢?小燕的母亲执意要宴请宾客,为了表示小燕的“闯荡”是多么的成功,自己是多么的有面子,亲戚朋友都以为外面是个好东西,人人都该去闯一闯,可是有谁知道他们正在吃喝的,都是小燕每天冲几十次澡换来的皮肉钱。就好像父亲明明囊中羞涩买来榴莲给阿芬作生日礼物,还一个劲的说,榴莲香,很补,是果中之王一样,小芬不情愿但仍然忍不住尝试了,到最后还要告诉小燕同样的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阿芬和小燕的命运是一样的,都无法看透榴莲坚硬外表一下的东西,最后我看到了更多人尝试了榴莲。小燕换了手机,离了婚,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她希望跳出这个轮回,希望离开那个外表光鲜的世界,但是在他身后更多的人登上了南下的火车,走向一个未知但他们认为很美的世界。
3个心酸:“做生意”的父亲其实是支着残腿在路边摆摊。 / 小燕的父母在宴席上大放陈词,亲戚朋友还唏嘘不已。 / 三个京剧青年在舞台上撒泼卖傻。
3种颜色: 香港小巷里的灰色 / 初回牡丹江的昏黄 / 漫天大雪伫立雪中
这是一部没有美感的电影,因为现实是不需要这么多修饰的,其实正是因为“看起来很美”,才迷惑了我们的双眼。
没有炮火也很残酷,—-我们的世界。
3 ) 别问我为什么,我只是这样做!
想讲的是陈果导演、秦海璐主演的《榴莲飘飘》。呃.....说句很没出息的大实话,自己已经很久没看过这么让人犯困的电影了~~~
《榴莲飘飘》讲的是21岁的东北女孩小燕(秦海璐饰)为了赚钱南下香港,以“游客”身份作了3个月的妓女,然后拿着自己的“辛苦钱”“荣归故里”,想找一门正经生意做的故事。100分钟的影片,“平平淡淡”四个字贯穿了始终。没有暴力、没有色情,甚至戏剧矛盾冲突都没有——那些奔着陈果“妓女三部曲”噱头去的看客肯定要失望了。但它记录片一样的拍摄手法、摇摆隐蔽的镜头、除了秦海璐以外群众到不能再群众的演员,却让我看到了岩井俊二+王家卫的奇妙结合体。
小燕的出场是坐在香港的宾馆床上吃着盒饭、看着电视,“工作”要听“老板”的电话,随叫随走。没有我们习惯在港台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老板”残暴至极、逼良为娼的画面,也没有同类竞争的勾心斗角,相反,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工作”时客人往往也很客气,小燕进了门,说声“老板,你好啊!”然后冲凉、干活、收钱、走人。一切都井井有条。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小燕在电影里频繁地洗澡——在香港“工作”之前要帮客人冲凉;回东北之后冰天雪地,她也轻常去公共浴室清洗。偌大的澡堂只有她一个人,她常常轻轻地哼着歌,悠闲自在、心安理得,意识里完全没有类似“自己不干净”的想法。对小燕来说,她的每一分钱都是凭自己辛苦赚来的,和别人没什么不同。我想,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它打破了一般人惯常的思维,让传统意识里的“卑微”和“低贱”显得不再卑微,所谓“高贵”也变得可笑至极。
还有两张剧照很有意思。一是小燕在香港“工作”时拿着本子计算自己的“工作量”,神情麻木,妆容魅惑而妖艳;二是她回东北后站在街头望着飘雪的天空,戴着绒绒的耳暖,表点有一点困惑,朴实自然得宛如任何一个会和你擦肩而过的普通女孩。你不能说出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小燕,因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她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样,为了生存,多数时候无法对自己的角色作出主动的抉择,而只能被动地接受;你也不能说出两个小燕孰好孰坏,一个成熟而真实的人往往懂得,那些所谓的大道理、仁义道德、贞操观念,在生存面前往往卑微地抬不头来。你不用义正言辞地问他们为什么,不为什么,他们只是需要,需要生存。就像片中那首和整部电影平淡如水的基调很不协调的重摇滚歌曲唱到的:“别问我为什么要吃饭,别问我为什么要唱歌,我只是这样做!”
4 ) 不臭不要钱
前段时间,陈果来汕大,对这样的消息我一如既往地后知后觉,甚至是不知不觉。下午停课,把美好的午后时光交给了这个香港导演,在舍友们均匀的鼻息声中听他讲《榴莲飘飘》的故事。
秦海璐确实不漂亮,但却契合了这个时代另一个比远“漂亮”来得高端的词——个性。黄毛丫头丹凤眼,穿着九十年代经典鲜艳的吊带装,盘腿坐在狭小凌乱的出租房的床上,对着电视往嘴里扒饭。这些离了家乡从大陆各地来香港闯荡的姑娘,就分散在旺角各个后巷的廉价租房里,她们是男人泄欲的肉体工具,一个电话,呼之即来;几张钞票,挥之即去。拿着三个月的暂住证,她们要用时间和身体去换取尽量多的金钱。她们蹬着高跟鞋,一遍遍地往脸上涂抹粗劣的化妆品,接一个客人洗两次澡,手脚都在水中浸泡得起皮。她们不断地吃药避孕,不断地往小本上增加着客人的数目。
在香港的这一段,电影里的人物基本上没有大幅度的或需要捕捉的细微表情,我看到的是单一的平静。想起以前很天真地相信着《读者》里的那句话“幸福是个有缺口的圆,起点和终点间的距离就是幸福”。再想想今早在课上听马sir侃侃而谈“自由和平等”,突然觉得什么诚实勤奋劳动就能创造幸福生活一类的话,全鸡巴的是扯淡!
生活就像是那奢侈的榴莲,坚硬刺人的外壳包裹着你好奇未知的果肉,废五牛二虎之力、用尽十八般兵器破开的坚壳,飘来的却是一阵难闻的腥臭。你是就此弃之还是忍着臭味食之?被榴莲砸伤了脑袋的混混,破开榴莲吃了;跟着父母从深圳到香港的阿芬在生日时,小手捏着鼻子下咽了;小燕和朋友们也吃了,“费了这么大气力打开,怎么好浪费了?”这长相不可爱,味道也不诱人的榴莲,因为你为之付出了昂贵的金钱或气力的代价,即使恶臭难闻,即便再难下咽,大多数人却都选择吞之入肚。更何况入口后的榴莲还散发着香甜,这份虚荣和脸面就像小燕的爸妈花费女儿卖身换来的钞票去宴请了一帮酒肉亲朋。榴莲的香甜像一剂麻药让你暂时忘记硬壳尖刺的扎手。
街头兜售榴莲的小贩定会大声地吆喝:榴莲榴莲,不臭不要钱!
一群东北小青年在铁轨旁的雪地上高唱“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好,男人女人都光着屁股跑……”,铁轨上汽笛轰鸣,火车呼啸而过,隐蔽了他们的声音……
望着映衬着结束字幕的电脑屏,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消化电影的机器,不断地向嘈杂污浊的环境里倾倒垃圾,然后又回到半发呆的现实中来!
5 ) 《榴莲飘飘》:遥望
□ 沉冰
《榴莲飘飘》对我而言是一次奇特的观影体验。当我觉得它是一部关于妓女生活的纪录片时,它会突然穿插一段MV式的蒙太奇;当我觉得它离生活太近,显现的尽是苦涩甚至咸腥时,它又将镜头拉开,平静地讲述人生的诗情和禅意。它看似平实地记录着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可看完全片我才发觉,片中无一处闲笔,导演凭借艺术功力把生活片段切割整合,并神奇地将融入了自己人生感悟的故事还原为生活的原貌。在这个布满烟火气的故事里,他乡与故园、将来与过往两相遥望,而片中的重要道具“榴莲”则在这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中从容穿梭。
他乡与故园
故事的主人公秦燕是从牡丹江来香港谋生的黑市居民,她本可以在家乡过着安稳的生活,却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幻想而背井离乡,甘愿在香港这个繁华都市的角落做着最卑贱的工作。她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无暇顾及外面世界的精彩,平日所见不过是自己活动范围内的穷街陋巷,所以她只能从香港的挂历中欣赏他乡的风景。秦燕处境的诡异就在于身在真实的他乡而幻想中的他乡依然遥不可及。
支撑秦燕的是对他乡的幻想,这幻想来自距离感。距离产生差异,内地与香港的差异在片中随处可见,生活习惯上、饮食上、观念上都有种种不同。而当秦燕来到香港并渐渐融入香港时,这种距离感就被打破,差异也慢慢消失,再加上生存压力的逼迫,外面世界的无奈取代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对他乡的幻想就消弭于无形。
来自深圳的阿芬一家同样怀揣着对他乡的憧憬来香港讨生活。当在他乡的生活无以为继时,秦燕选择回到故乡,而阿芬的父亲却决定让一家人留下来,并在买来国外的水果榴莲时继续着对另一个未知之地的幻想。
秦燕和阿芬的友谊因榴莲而生,但归根结底是源于她们相同的境遇。因此不妨将阿芬看作未被玷污的秦燕,那么片中出现或提及的三个地点:牡丹江、香港、外国便成一种递进关系,在牡丹江遥望香港,在香港又遥望外国。到达他乡后,他乡便成故乡,于是开始向往更遥远的他乡。
片中其他人物对他乡也充满好奇,只不过眺望的目光与秦燕相反对。他们在秦燕的描述中想象着那个会下雪的北方城市。甚至秦燕来自何方都不重要,她即便撒谎说自己来自湖南、新疆,也能满足他们的幻想。
当身处香港的秦燕怀念故园的同时,留守牡丹江的她的家人和朋友却强烈地向往着他乡,坚定地相信美好的生活一定在别处。于是连牡丹江小吃店的匾额上都写着“旺角”二字,于是任凭秦燕百般规劝也阻挡不了其表妹及前夫南下的步伐。面对惨淡的人生,脆弱的人们都认他乡作故乡,弃故园成废园。只有在异乡漂泊过的秦燕明白,牡丹江或香港,大江或大海,并无本质的区别,两个城市的烙印在秦燕身上交叠,片头两座城市的远景的叠化正是对秦燕生活的象喻。
未来与过往
本片明显地分为香港和牡丹江两个段落。从空间上看,香港段落讲述对他乡的幻想,牡丹江段落讲述对故园的怀恋;从时间上看,香港段落讲述对未来的憧憬,牡丹江段落讲述对青春的追忆。具体而言,每个人物又处于不同的时态。阿芬是将来时,在尚未成人时就完成在他乡与故乡之间的轮回,可以不用付出碰壁的代价而在家乡平稳地度过一生;秦燕是现在时,经历了青春梦幻,也经历了梦碎心灰,又回到原点;秦燕的亲友则是过去时,他们比秦燕晚一个时态,不明白秦燕的尴尬,或者像秦燕的父母固守着以往的生活,或者像秦燕的前夫,面对未来和外界,盲目勇敢和乐观。秦燕前夫等出走的人们注定要驶向秦燕的“现在”,秦燕无法阻拦也不能阻拦,谁也不知他们的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偏转,也许比秦燕的“现在”更差,也许更好。
生命是一种历程,香港的历程太不堪,任秦燕不停地洗澡也抹不去屈辱的痕迹;青春的历程太美好,但任凭秦燕们再怀念,它也已成镜花水月无法挽回。片中最动人的部分即是秦燕们在戏校回忆往事的段落。排练厅被废弃,镜中出现他们当年练功时的情景,他们在窗外回忆的谈话声在空荡的排练厅中回响,这样的视听语言让秦燕们的青春仿佛近在眼前,又听不清抓不到,平添惆怅。青春时对爱情和生活的理想早已走了型变了味,他们只好到铁道边用玩世不恭发泄愁怨,导演也借此用看似粗鄙的方式指导了一场充满诗意的青春缅怀仪式。
正是因为充满变数,未来才显得如此激动人心;正是因为青春已逝,过往才显得如此感人肺腑,所以在结尾,未经世事的学舞蹈的表妹和学京剧的前夫都放弃了最初的理想,义无反顾地走出故乡、奔向未来,而看尽繁华的秦燕则捡拾起年少时的梦想,穿上戏服、回到过去以直面未来。
榴莲,榴莲
本片落脚于戏,让主人公重回旧日梦想,不仅完成了影片在情感上由淡转浓的递进,也使这样一部表现颓败生活的影片不至于颓丧,比一味浪漫的影片更质朴,又比一味现实的影片更有力,而勾连浪漫与现实、令影片不做作也不乏味的恰是榴莲。描绘浪漫与现实悖论的电影并不鲜见,难得的是本片将此悖论放置于一件事物之上,举重若轻地完成叙事、表达思想、抒发情怀。
在香港,榴莲把居住在同一空间的秦燕、耀仔、阿芬及街头男孩原本毫不相干的生活串联起来,让秦燕与阿芬相识;在牡丹江,跨过千山万水被运送而来的榴莲令发生在不同空间的故事发生关联,让秦燕与阿芬的友情得以升华,相隔千里的两个灵魂遥相呼应并互相影响。也许正是重返家园的阿芬让秦燕在故乡安居,不再离开。
榴莲是连接生活碎片的黏合剂,也是推进叙事的重要线索,它不仅穿越空间也穿越时间。作为异域水果的榴莲对于片中大多数人都难得一见,它代表未来与未知,而当返回牡丹江的秦燕收到榴莲时,它却代表在香港那段百味陈杂、不足为外人道的过往。
榴莲既是幻想又是现实,它让生活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生命相互交织,并折射出不同个体对幻想与现实的不同态度。
阿芬在信中说榴莲“吃的时候很臭,慢慢地又觉得很好吃”,表达了一个孩童对生活最真挚的感受;而阿芬的父亲见过世面,不甘于现状,所以骂妻子蠢,“不懂吃好东西”;阿芬的母亲随波逐流,不愿尝试,所以骂丈夫笨,“买了两个臭东西”。秦燕的父母凭借生命体验一语道破东南亚的榴莲不过是东北的臭豆腐,于是宁愿守着臭豆腐也不肯吃一口榴莲;秦燕的好友急迫地想知道未知世界,哪怕榴莲那么难看、难切,也要亲口尝一尝。秦燕遭遇过现实与幻想的双重洗礼,面对榴莲她更平静也更敏感,她将父母剩下的榴莲一口口吞下,甘苦自知。如果说榴莲是吃出来的一个悖论,那么人生就是活出来的一个悖论。
以前总喜欢戏剧性强、文艺腔重的电影,喜欢在编导浸透情感的笔触中感受大悲大喜,现在也开始试着欣赏用最真实的笔触描摹最底层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力作。表面上这样的影片无悲亦无喜,而细细体味才发现平淡背后是更浓烈的情感,更昂扬的精神,蕴含其中的情绪似乎要冲破沉滞的表象、饱满欲滴。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尊重生活的本原质感,将情感与思索收敛于内,比雕琢生活、释放情感更需功力。
片中我最偏爱的两场戏都与榴莲有关。一场是阿芬瘸腿的爸爸买回榴莲与家人分享,却不知如何打开,好不容易打开了,家人又嫌它臭拒绝品尝。镜头在一旁静静地记录着这一切,音乐响起,甜蜜与辛酸从画面中缓缓渗出。幸福往往不是付出与接受的对等,而是一方想要奉献一切却不知对方渴望什么的错位。另一场是秦燕与好友分吃榴莲,一群青春不再却一事无成的人仍然对未来满怀希冀。爱人不见了,理想破灭了,窗外的烟花绚烂依旧。
榴莲饱含了导演对生活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宽容,他用榴莲勾勒出现实一种——它是丑陋的、棘手的、臭不可闻的,回味起来却又是香甜的。榴莲飘飘,飘过他乡与故园,飘过未来与过往,其中的苦涩与甘甜弥散于现实的空气中,又碰触到人世的冰冷,终于凝结成雪,飘落下来。
2007-4-5
6 ) 苦涩的河流
2001年07月
她是妓女,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她用人格换来了金钱。
回家,看着身旁的人正常的活着,她带回了钱,人们就只看到了钱。人们也以为她会正常的生活。
她想和以前绝缘,短发,换手机号码,绝口不提以前的生活。妄图掩饰糜烂的昨天,结果无济于事。她的良性让她不敢面对她身旁的所有人,她和丈夫平静的离婚,她搪塞亲戚要她带小女孩到深圳发展的要求,她静静的观望同学们美好的生活。那块阴影,深藏在心。在某些时间,冲出眼睛。
我喜欢压着嗓子说故事的导演,就像坐在河边,看水流轻轻流过。你会因为里面的一对情侣感到幸福,也会因为一个死人头而吓倒。唯一好的是,水流过后,什么都没有,剩下的,只是一段段破碎的情节,让你再一次回想起那些破碎的故事。
我也喜欢拥有斑驳色彩的画面,像一副油画,你可以轻松的看那些色彩搭配,也可以皱紧眉头思考画面结构、寓意等。自己思考所有的问题,自己纪录所有的足迹。自由,很好的。
这一个故事不是爱情,却细腻的让人们不得不思考,我喜欢思考,所以我喜欢这部电影,讲妓女的电影。
苦涩,看一条被污染的河流细细流动。
7 ) 原始社会好----告诉你榴莲是什么意思
很好的电影,隔几年便重看一遍,忘了看过几遍。
榴莲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不懂。百度百科还说这是一部反映香港底层生活的电影,这归纳是不对的,就算有点对也只归纳了电影的一个小侧面。
这是一部有明显时代印记的电影,反映了一个重要转折时代。
这电影说的不是香港,而是大陆,是结束计划经济逐渐回归到正常商业社会的大陆,是大陆人民还没来得及完全适应,变化就匆匆而来的大陆。
榴莲就是原来社会主义人民没见过的许多新鲜事,新的观念,从香港飘到南方,再到北方。
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下,人们没有自求经济出路的压力,学好了唱戏就等着分配到工作单位,但商业社会来了,原来的社会主义下的教育并没有教会人们怎样在商品社会中生存,大浪冲来,人们都有些措手不及,女猪的学了8年国粹的显然不是为了商业社会准备的,市场上不需要那么多戏曲,她也只好作出改变,先卖春然后做小生意,女猪前夫和2男同学也不得不改变,把戏曲的本领改成流行风和杂技,说不上精彩但也凑合,因为没准备好嘛。
时代的改变既带来冲击也带来希望,但凡年轻一点的人们都希望改变,希望到南方去,但上了年级的对这种改变就不太感冒,就像他们对榴莲不感兴趣。
片子拍得好看,在于有很多真情实感。比如在香港后巷的那一家人,对父女情、家庭温情的描写非常动人。对女猪的细腻感情的描写,包括她的困惑、她的善良、她的对过去的简单美好的留念和对时代改变的无奈和沧桑感,都捕捉得很好。对大陆人和大陆人之间,大陆人和香港的人之间的感情不同也有细腻的描写。
重申一下,这是一部给时代画像的片子。
"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好,
原始社会男女光着屁股跑,
男的追,女的跑
追到以后按在地上搞一搞,
搞得女的哇哇叫,
掀起了原始社会的性高潮,性高潮!"
这是人性、个性开始解放的时代。
我们向往的生活和我们现实的生活之,间就是一个榴莲的距离!带着坚硬的利刺和难以消化的气息!
整个中国是分裂着的。大陆和香港的分裂,南方和北方的分裂,留守者和远行者的分裂。
90年代最流行《围城》和《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其实,里面的世界也一样啊。我记得初中时,第一次听见对门的哥哥说要离开企业回青岛时我非常不理解,因为那时正是我调皮捣蛋的黄金时代,我觉得做工厂子弟应该很开心的呀。。。陈果这片子差在对里面的世界还不太了解,可能和秦海璐从小在戏曲学校长大的经历有关。并且,铁轨和火车站不是这样玩的
感觉整个故事被硬生生的分割成了两部分,在我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镜头里已是白茫茫的积雪。还是喜欢影片的后半部分,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东北的小城市。改革中被遗弃的角落里,一群人在冰天雪地里挣扎喘息。
挺无奈的,但是缺少力度,感觉只是很多因素在一个人身上的堆砌。不过在所有描写北姑的片子里还算是不错了,只是秦海璐把小燕内心巨大的矛盾和茫然演成了一种无所谓,看起来有点空洞,没有灵魂,比《香港有个好莱坞》里周公子的演出要差一些。p.s.吐槽下陈果片子里的北姑总叫“东东”,><
生活也是一榴莲,我们捏着鼻子走进它,又有多少人能最终从恶臭中吃出甜蜜
之前就觉得陈果把香港拍出了汾阳的感觉,这一部下半段里的东北戏就真的太像贾樟柯了……一个学京剧的东北人跑去香港做小姐,陈果很擅长找到这样一些颇具象征意味的点……看完很想吃榴莲,我才意识到我这辈子还没吃过榴莲。
低端人口生活片段,贫民诗意。非专业演员。朴素自然下的精心设计。本地人与过客的责任感是不同的。工厂记忆。即使回到家乡,她也不再是她。不能说的秘密。街头的政治口号&没有出路的人,原曲&民间改编的词,旁人眼里的风光&自我心理的苦闷。connection: 细路祥。赞陈果、表演、摄影、剪辑。四星半。
离开香港的最后1小时,她还在接活。飘飘榴莲是香和臭的集合,就像北姑这份职业一样。一直觉得中国这么多女演员,惟有秦海璐称得上是“人民艺术家”,因为她能把中国最平凡卑微的女性演得丝丝入扣,同时挡住任何猎奇的目光。
香港作为榴莲的形象(外表坚硬,气味排外,内里柔软)植入外来人的心。后来小芬给小燕寄的榴莲,暗指她在牡丹江已经跟南方水果榴莲在北方一样,格格不入,同时也提醒着她在香港的曾经。无论是外来文化浸入本土,亦或本地人的背井离乡,就如同榴莲,或许外表看来并不被人接受,但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榴莲在我看来,并不好吃。故事始于细路祥同时发生的,阿芬也在里面出现。
无论是外来文化浸入本土,亦或本地人的背井离乡,就如同榴莲,或许外表看来并不被人接受,但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生活也是一榴莲,我们捏着鼻子走进它,又有多少人能最终从恶臭中吃出甜蜜。有关香港,有关东北;有关赚钱的理想,有关南方的梦;有关小姐,有关尊严,有关爱。
陳果有意無意地讓《榴槤飄飄》向「九七三部曲」靠籠(小芬及其一家的橋段、電視機裡頭的中秋,還有那個在《去年煙花特別多》中被家賢打穿口腔的小混混(貌似跟本片裡頭的那個小混混是同個演員))。電影很是缺乏力量,尤其後半段。
陈果作为一个香港人居然对东北有如此深入的认知~~
关于内地人对南方,对香港,对花花世界“闯荡”的向往以及现实的出入,我觉得这部片子是很不错的。正如阿芬被遣送回大陆后说的:其实这样才好呢,因为这里才是我的家。不过,有多少人能明白呢?主角回到山东后的那一段,我个人感觉太长太散漫。如果着重香港多一点会更紧凑更有中心感。
原来Fruit Chan是香港的贾樟柯呀!影后没看出来。
青春电影。背景又有陆港区隔,又有东北下岗,糅合的真是精彩。秦海璐的线自然很丰富,阿芬的副线也很饱满。榴莲的象征性太强了,在全剧中的几次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可以让影评家们大展拳脚。在牡丹江的部分,很难让人想到这是香港导演的作品。浪漫自然是浪漫,但又很朴实。没有过分的抒情,点到为止。
小燕回东北和老同学们唱的两首歌特有意思啊!原始社会好啊原始社会好!
表面的风光艳丽是无法自赏的,那是供别人羡慕的。不能言诉的过去和拼搏,只能以沉默和谎言替代。南方,是一个遥不可及却人人趋之若鹜的梦。
三星半。香港和东北的两极对比,榴莲壳坚味臭,但是果中之王。后半段和之前感觉不是同一个故事,陈果的现实残酷又无情,迷茫不仅存在回归前后的香港,也发生在每一个现代化进程中失落自己的城市身上。
秦海璐出演第一部电影就成为金马影后,堪称华语女演员的一大传奇。她不怕扮穷,不怕扮丑,只为把这个角色演绎得更加真实,丝毫没有中戏学生的包袱。她饰演的阿燕住在狭窄混乱的出租房,在床上吃盒饭、抽烟的片段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将一个失足少女、底层人士因生活所迫而出卖肉体的状态演绎得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