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十年了,你连鸡蛋都煎不好
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首先必须学会用手拧毛巾,毛巾很烫,一开始会烫伤手,这种训练很辛苦,日本就是这样。你没学会拧毛巾,就不可能碰鱼;然后,你要学会用刀和料理鱼。十年之后,他们才会让你煎蛋。
“我练习煎蛋很久了,以为自己没问题,但在实际操作时,却不断搞砸。他们一直说‘不行,不够好’。”十年的基础训练完毕,一名学徒终于够格煎蛋,却发现自己似乎永远无法满足师傅们的标准。他又花了4个月,经历200多个失败品后做出了第一个合格的成品;当小野二郎说“这才是应该有的样子”,终于承认这名学徒为“职人”时,他高兴得哭了。“我想挥拳庆祝,但我很努力的不动声色。”
十年了,你连鸡蛋都煎不好。这是浪费时间,挥霍生命么?推动不了社会发展,不能为GDP做多大贡献,甚至跟一般国民的幸福感也无关——需要提前一个月预定座位,最低消费三万日圆起价——显然不是普通群众可以承受的。
事实上,却很难看出在小野二郎的店里,认真到一板一眼的日常习作,是与未来的物质回报相挂钩的。老人一直到70岁心脏病发作之前,都亲自骑自行车去市场进货;为了使章鱼口感柔软,不像其他饭店里吃起来似橡胶,需要给它们按摩至少40分钟;米饭在等同于人体温度时弹性正好,镜头扫过,一个小学徒拿把蒲扇扇风降温...当然,车子房子票子,或者顾客吃到美食后心怀感激的赞美,不能说不重要;不过这种即时短暂的感受,与生命的长远意义没什么关系。简单、较少欲望的世界不会因为平静而脆弱、不堪一击,它更像是滞厚的帷幕,把琐碎的干扰摒弃在外。
一些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有崇高的生活理想,关注国是,励志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他们的生命是向外蔓展开来;但我恐怕这单一的,对生活的理解,会自觉不自觉的形成施加于其本身的专制。现代社会呼啸而过的各类词汇,“主义”、“理论”,会不会压抑了生活的丰富及包容性呢?在某个思想层面上,他们看见一马平川的景象,却漏掉了每一次转弯时的远近、视点、光线的美妙变换。
所以我觉得注目于属于自己的生活细事的人更亲切可爱一些(虽然小野二郎对于食物的严肃认真使得用餐者总是非常紧张)。在梦中也要捏寿司、点子多到半夜醒过来的二郎先生;说“市场上鲔鱼最好的只有一尾,我只买那一尾”的鲔鱼店老板;看见虾子,会想“啊,这个适合二郎”的虾店老板;珍惜好米,“只有二郎说我可以卖,我才会卖给其他饭店”的米店老板....他们的呼吸成为了叙述日常事件的气流,他们的目光也只会被无处不在的细节所不可名状的吸引。生活是与按部就班的说教训谕无关,那些鸡毛蒜皮、奇思妙想又烟消云散的东西,才是被瞬间照亮的时刻。
二郎先生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臻完善,爱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没人知道巅峰在哪,甚至,不会有多少人在乎这个巅峰。对我这种只能分辨咸淡的人而言,品尝美食有点像暴殄天物,对不住厨师的精心制作。但显然,以二郎先生为代表的,是向内收敛,并不在乎外界吵闹,心安理得珍惜自己生活的人。
PS:小野二郎的店真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只有十个座位,厕所在外面,却获得了米其林三星的荣誉,意味着“就算只为用餐造访该国也值得”。
2 ) 诸神的国度
花2500元(三万日元)吃十五分钟的“快餐”,这样的餐馆是不是太坑爹?还要告诉你的是,这家餐馆只有十个座位,躲在一座办公楼的地下室,连厕所都没有,却必须至少提前一个月预约……更要命的是,你要为这样一顿饭,打一趟“飞的”到日本东京!但《米其林指南》郑重地告诉你:你一生值得为这顿饭,特别安排一趟旅行。
没有巴黎Le Meurice Restaurant纯金装饰的奢华,也没有香港龙景轩的九龙半岛风光,同为米其林三星级餐厅,小野二郎的“数寄屋桥次郎”寿司店是那样不起眼,一如你路过的任何一家沙县小吃。在非用餐时间里,小店门可罗雀。寂静的地下室过道里,你会看到一个叫中泽的小胖子在专注地烤着做寿司卷的紫菜,单调的唰唰声,在过道里寂寞的回响。但为了有资格做这件差事,中泽注入了十多年的光阴:首先学会为客人拧毛巾,毛巾很烫,一开始会烫伤手,但没学会拧毛巾,就不可能碰鱼;然后,要学会用刀和料理鱼;再十年之后,才可以学煎蛋。当中泽历经200多次失败做出了第一个合格品,那天,师父小野二郎终于称他为“职人”。
职人,在日语中是手艺人的意思。一个弟子被师父以“职人”相称,是登堂入室的认可。传统的日本职人往往一生只从事一职,也就是所谓的“一生悬命”。一生把命都悬在一项职事上,这是怎样的境界?奥妙或许都在这“悬”字,传神演绎着一种放不下的牵挂,一种如履薄冰的忐忑,一种日求精进的警醒。用小野二郎的话说:“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
他今年86岁,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他做寿司76年,每年只休息一天,至今依然没有退休的打算。不做寿司时,他总是戴着手套,以保护他那双神一样的手,所以尽管他的面容已被岁月风化,而那双手依然像年轻人一般充满活力。但即便在镜头下,他捏寿司的手法也没有任何华丽的痕迹,其实就算那盈盈一握凝聚了七十年的功力,也不可能是美味的全部秘密。他说:“事实上寿司交到我手上时,已经完成了九成五。”
那“九成五”里,包涵着弟子们十年练就的精彩,但更多的美妙,早在最初的食材就已萌芽。在东京筑地市场——这座世界最大的鱼市,一天只会有三公斤的野生虾,但最资深的虾贩一旦发现这样的好食材,心里马上就想:“这个适合二郎。”最专业的鲔鱼供应商,会为二郎找到当天市场上最好的一尾鲔鱼。而最懂米的米贩,宁可拒绝东京君悦酒店的订单,因为“有些米只有二郎的学徒会煮”。他们坦然地说“做生意不是看钱”,坦然得像风和日丽的东京湾,因为能得到“寿司之神”的信任,已是他们“一生悬命”的职人追求。那个为二郎提供章鱼的年轻人,一身鱼腥也挡不住话里的哲学芬芳:“你一旦发现自己无所不知,就会发现其实只是在欺骗自己。”他的祖父曾是这座鱼市里赫赫有名的“海鳗之神”。
“寿司之神”的身后,其实是各路诸神的助力。日本职人喜欢用“神”来尊称行业中的王者,或许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职业视为“神业”的缘故吧——尤其是家传的祖业,更是先祖神灵的托付,于是职场即“神棚”,“人在做,神在看”。韩国中央银行曾对世界41个国家的老铺企业做过统计,发现有两百年以上经营历史的共5586家,其中日本就占了3146家,而百年以上的老铺企业更是在十万家以上。相信每一家老铺,都有着一个神一般的故事;十万个神,构成了强大的日本经济。
影片没有过多聚焦于美食,而是把镜头对准了那些神一样的人们。哦,对了,扛镜头的就是本片的导演,另一名剧组成员负责剪辑。他们俩是美国电影学院的学生,完全不懂日语。至于200个小时的影像素材是怎么剪成80分钟电影的?那恐怕是另一个神一般的故事。
《新民周刊》2012.30期
---------------------------------------------------------------------------
1、日本职人的三大境界:
●首先为“达人”,即通达本业精湛技艺,达到本业无所不知的境界;
●其后技艺更为精进者为“名人”,即以一艺之秀声名远播,成为本业的代表人物;
●技艺最高者为“国宝”,或称“人间国宝”,是国家“文化财”或者“无形文化财”的创造者和保有者,掌握行业最高技术,技艺臻于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而职人也成为行业之“神”,受全社会的尊宠。
2、出现在《米其林指南》上的餐馆至少先要获得到“一副刀叉”的标记,这种标记是指南对餐馆的基础品评标准,从“最高的5副到1副”不等,表明餐馆的舒适度。在此之上的评选,才是米其林星级,从一颗星到最高的三颗星,主要是针对其烹饪水准的。
米其林的评审相当严谨与公正甚至近乎苛刻,一旦检查完毕,该监察员在随后的若干年里都不可再出现在此餐馆,以确保下一次检查的公允。其星级评鉴分三级:
●一颗星:“值得”造访,是同类饮食风格中特别优秀的餐厅;
●两颗星:餐厅的厨艺非常高明,是“值得绕远路”去造访的餐厅;
●三颗星:是“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的餐厅,有着令人永志不忘的美味。
每一年或18个月,米其林公司都会对获得星级的餐馆进行重新评分,有的餐厅或厨师会从三星降到两星,也有可能直接被摘星。评上星级,对一家餐馆或大厨来说是无限风光的事;但被降星,那真是非常跌份的事情。1966年和2006年就先后有两位米其林厨师据说因为降星而自杀。可见被评上的米其林餐厅和大厨们的工作压力有多么大。餐厅和主厨凡有心获得或保持米其林星级的,每天开门待客,一定会十分认真,丝毫不敢怠慢,生怕不经意的疏忽给某位密探留下坏印象。
3 )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如果“舌尖”是一个人的话,以她和杨幂一样的蹿红速度,都可以去戛纳蹭红地毯了。
记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刚播出的那一阵,有一个叫“地下天鹅绒”的网友向陈晓卿提问,他说:“抱歉,不客气的讲,我对《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十分失望。我一直以为这会是一个会篇幅介绍我国各地青年男女舌吻技巧的科教节目,但我已经看了七集,连一次接吻的镜头都没见到。你们根本就是个拿标题当幌子欺骗收视率的美食节目对不对?”
我不知道陈晓卿会不会欢乐地说:“对!”
倒是这之后,活色生香的“舌尖”却是风卷残云般的火了。成为微薄刷屏利器不说,还自成一体例,人称“舌尖体”。
打个比方,如果六一儿童节,你不巧去吃了个儿童乐园餐,你就可以像这样用舌尖体发微博啦:
“六一来了,缅因州人民吃了一次麦当劳1号餐,远在千里之外的南国佛罗里达人民更喜欢2号餐,而远离大城市的田纳西山区中的山民吃了个3号餐,而同样处于海边的加州人民却更喜欢4号餐。此时,在太平洋彼岸的世界工厂东莞,老王一家刚刚吃上了儿童乐园餐。”
同样,如果要用“舌尖体”来介绍《寿司之神》,大概就是这样:从踏入小野二郎位于办公楼的地下层,只有10个座位,厕所还在外面的寿司店那一刻,吃寿司不再是一件随便的事。在这一个85岁高龄的老人的手中,寿司是一场小型音乐会。菜色是抑扬顿挫的。比目鱼、墨乌贼、竹筴鱼、鲔鱼等经典菜是第一乐章,第二乐章是当日新鲜的渔猎,可能是文蛤,可能是明虾,或者是针鱼,第二乐章仿佛一场即兴演奏,第三乐章有海鳗、干瓢、和煎蛋,构成传统的终乐章。
虽然都是美食纪录片,《寿司之神》并不热衷于讲述“自然的馈赠”,它更像是一个绵长的励志故事——虽然“励志故事”也不是什么好词。
拿两者相比固然愚蠢,但如果硬要比的话,我更愿意觉得他们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寿司之神》并不是“拿标题当幌子欺骗收视率的美食节目”,它不急切用特写兜售食物的美好——这不重要,它要表达的是一个好厨子对食材的“礼遇”。
二郎从最好的鱼贩的手里购买最好的鱼,从最好的米贩手里挑选最好的米。所谓的最好,不是多有规模,而是有多懂。他们懂得对食物的尊重,宁愿把食物卖给懂的人。鱼贩说:“我们很挑客户,只把鱼卖给懂鱼的人。”卖虾的说:“有时候早上我看到一些好的虾子,会想说,啊,这个适合二郎。”米贩说:“我的这种米只有二郎的学徒会煮,不会煮的米买回去也没用!”
廖一梅的《柔软》中说,“人这一一生,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解。”
窃以为,遇到了解还不算稀罕,遇到了稀罕,那才是真的稀罕。
二郎的店,只做寿司。
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上预约。每人400美金一顿。
来吃小野二郎寿司的客人,常常会在小野二郎面前感到紧张。
能让食物令食客心生敬畏,是对食物本身多大的荣光。
4 ) 前方遥遥无期,转身回望,却是轻舟已过重山
85岁的小野二郎依然在全年无休地工作。他的寿司店是米其林三星级,提前一个月预约,最低消费3万日元。长子小野祯一说“我们并不想将顾客拒之门外,我们使用的技术并非不传之秘,我们只是每天不断重复的努力。”
纪录片里的这个二郎,数十年如一日,走同样的线路,做同样的工作。年轻时每天早晨5点出门,晚上十点回家。有天周末在家睡觉,儿子竟然跑去跟母亲说,“有个陌生人在我们家睡觉。”但即便如此,两个儿子依然继承父业,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成长,做寿司,开寿司店,以父亲为榜样,无比敬重。儿子的手艺已经非常精湛了,仍觉得父亲永远无法超越。
他们只是每天不断重复的努力。
从小到大,我一直知道自己不算聪明的人。尤其是高中时鬼混的那帮土匪,一个个坑蒙拐骗花样百出,每天早自习都忙着抄我的作业,然而只要某个月里稍加用功(比如上课的时候没有在睡觉,早晨依然是抄我的作业),期中考试的成绩立马就冲进前十。所以做任何事情,我都习惯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有志者事竟成,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既俗套又普通。我从来没幻想过好运气会突然砸在自己身上(事实上也的确没有过)。
今天感冒,头痛的很。科室同事休假的休假,出差的出差,偷懒的偷懒,翘班的翘班,我一个人忙的团团转,于是摆出臭脸一张。下班时觉得这一天过的好苦逼,好丧气,讨厌自己这么扑克的脸。
记得刚来医院工作的时候,什么事都兴奋地抢着做,争取每个学习的机会。老爸说“收入是其次,关键是先把工作做好。”老妈说“多做点没关系,吃顿饭睡一觉力气就补回来了,做的多了,以后遇到没做过的事情,动脑筋想一想,就会了。反倒是偷懒不做的人,永远不做就永远都不会做。”每次对工作失望、沮丧、疲惫、想放弃的时候,爸妈的话就像闹铃一样开始在脑子里嗡嗡响。
可偶尔还是会烦、会委屈、会抱怨,心想同样的收入,凭什么其他同事喝喝茶看看报纸,我却总是半夜被喊去通宵加班的那个⋯⋯吐苦水的时候,朋友劝我辞职吧,自己开店吧,专职画画吧⋯⋯然后我冷静下来想想,我还是眼泪鼻涕擦擦继续努力工作吧。兴趣固然重要,但把兴趣当成职业,我又没这个兴趣。何况我喜欢在工作里学到的一切,当你自己都能发现自己的成长时,就知道这份工作带给你的远不止那份收入,还包括前辈的经验、看问题的角度、应变的能力等等。我喜欢听院长讲他的管理和学习理念,喜欢和主任讨论工作的方法,也喜欢和朱医生、江讨论医疗上的各种问题,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为了做好一份寿司,二郎连按摩章鱼都要花费40-50分钟。市场里卖章鱼的老板说“我到了这个年纪还在学新手艺,你一旦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就会发现其实只是在欺骗自己,然后会变得很沮丧。”
整个市场只有3公斤野生虾,卖虾的老板说“有时候我早上看到虾子,会想说‘啊,这个适合二郎’,这是我做生意的方式,而不是看在钱的份上。现在的人只想要轻松的工作,然后要有许多空闲时间,还要很多钱,但他们都没想到培养自己的技能。”
4月中旬在北京开会时,讲课的教授说:70年代是唯心的时代,导致了文化大革命,但那个时代的人有信仰有理想;80年代是唯物的时代,改革开放使经济成为中心,所以80後的大部分人没有信仰和理想,关注的是“我做这份工作你给我多少钱?”,这些孩子再也没有凭借一腔热情就投入工作的冲动。
有次吃饭聊起,主任也说,中国人的“官”念太重,进入工作岗位,不是钻研怎么把业务搞好,却是稍微有点经验有点进步,就觉得主任做的事情我也能做,所以我也能当主任,大家都想当官,于是把业务落下了。
终究,我们太浮躁,太功利,太以结果为重。
前段时间很多友邻问我没学过怎么画出来的?怎么进步的?
我真不知该如何回答。
我不记得我这个蹩脚的半吊子绘画爱好者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反倒是检讨一下,觉得近一年来玩豆瓣,看到友邻都很努力,进步神速,自己也抓紧练习埋了头画,恨不得天天出一幅。可是画画这事不能急,急了就浮躁,追求数量,追求技法,不如忘了时间忘了结果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漫步轻描来得快乐。
我喜欢和自己赛跑,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做的更好,就是进步。专心了,时间会过的不知不觉,明天到来的顺理成章。画画、读书、学习都是一样,只要每天不断重复的努力,前方看来遥遥无期,而某天忽然转身回望来时的路,会发现轻舟亦已过重山。
向85岁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致敬!
5 ) 职人的精神,职人的寿司
职人的精神,职人的寿司
在我对日本的所有了解中,除了“礼仪”,日本人的“职人精神”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职人”,在日语中有“手艺人”的意思。古时候的手艺人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士农工商,这种阶级划分不仅只是在我国有而已,同属大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亦是如此。
职人精神,是指一个人不仅将自己所从事的手艺劳动当作自己的职业及事业,更是作为自身人格寄托的所在。在对手艺的不断践行中,自身修养和心灵境界也随之进步,知行合一,从一而终,倒与禅宗颇有异曲同工之趣——这也不算奇怪,日本人同样崇信佛教,而茶道更是体现禅宗三味的一门艺术。
传统手艺人专注于自身专精的领域,执着于最高技艺的追求,这就是“职人精神”。
某天晚饭,与家父家母在酒店吃自助餐,餐厅里除了中餐和西餐之外还提供日本料理,而我恰好又爱吃日本菜,于是扫了一大盘生鱼片和寿司回桌大啖特啖。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有些牛嚼牡丹的味道。
在看完《寿司之神》前,我固然不会认为寿司就是“生鱼片放在米饭上然后捏起来”(因为看过柯南,所以多少算是有点寿司常识),但其实也不了解一个看似简单的寿司背后究竟蕴含了多少辛苦与汗水。
记得以前看《霸王别姬》,看完之后许多场面、镜头、剧情都忘记了,唯有一句台词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说好了是一辈子,少一年、少一个月、少一天、少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
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现在我知道,有一位日本人做到了。
小野二郎,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日本名字。然而这个“糟老头子”,却两度获得米其林三星评价、甚至以86岁高龄被吉尼斯世界纪录鉴定为“全世界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他的“数寄屋桥次郎”寿司餐厅位于东京地铁银座站的地下室里,只有10个座位,洗手间甚至位于店门外,至少要提前一个月预订才能吃到这里的寿司料理,每位客人最低消费三万日元,店内甚至没有菜单,不提供小菜和酒水,只有“主厨推荐”,菜品一律以当天的材料时价计算。乍一听,多数人都会忍不住想道:这样的餐厅,怎么经营得下去啊?这家餐厅难道都不会为顾客考虑一下吗?
或许二郎并不是没有考虑吧!不经营除了寿司以外的东西,而专注于这一种料理,永远要以“最美味的寿司”招待顾客,这难道不是最为顾客考虑的想法和做法吗?正是因为小野先生有这样的觉悟,米其林才会给予最高的三星评价,并盛赞这家店“始终具有完美主义的精神”。
寿司的世界是非常简朴的——鱼肉,米饭,食醋,食盐,酱油,这些东西就构成了一个寿司。不过这么简单的材料,做出来的食物却有着引人入胜的丰富滋味,就是非常神奇的事情了。数十年来,小野先生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前进,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还可以更好吃”、“一定还可以更好吃”,不断地努力攀登寿司技术的高峰——尽管谁也不知道那顶端究竟在哪里。有时候半夜里突然有了好想法,会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哪怕在梦里,也常常梦见成排的华美寿司,这就是小野先生纯粹的寿司世界。然而就算捏制了这么多年寿司,小野先生仍然认为,自己的技艺还远远没有达到“完美”。
这就是“职人精神”。
次郎寿司究竟有多好吃?没有亲口尝过的我或许是没什么发言权的。然而看看小野先生对自己、对两个儿子、对店里的年轻学徒们严格到了苛刻境地的要求,大概也就可以想象出那是怎样的美味了。无论是热毛巾、香茗、茶具这些会直接面对顾客的物品,还是配菜箱、调料盒、煎蛋器、团扇、刀具、羽釜、竹篓这些顾客不会怎么注意甚至根本看不到的东西,抑或是芥末、生姜片这些与寿司搭配的并不起眼的东西,小野先生都有许多特别的要求。比如芥末就一定是挑选伊豆半岛的野生山葵在擦菜板上以特定的动作、力道和速度研磨出需要的份量;生姜片经过腌泡后的酸味和辛辣进入嘴里后应当是圆润、柔和、清爽的口感;配菜箱是专门订做的、底部配有竹席的木箱,为了能给人以豪华的印象而采用略微倾斜的角度码放,或是箱角交错地码放;茶具都是请名家制作的优质陶器(据说其中还有小野先生本人制作的茶碗);寿司台上方的布帘会根据季节交替更换麻质和靛蓝布两种帘子;以及作为餐厅来说,最重要、最不能忽视的卫生问题,也绝不会以“寿司店内充斥着鱼腥味不是理所应当吗”这种话来为自己辩解,每天早晚都会各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这些看起来或大或小的事情,都凝聚着寿司厨师们的心血和智慧。
除开这些旁的东西,对于寿司来说最最重要的莫过于食材的选择。要做出好吃的食物,购买品质最好、最新鲜的食材是必须的,小野先生开业多年来,始终从当地最好的鱼贩、虾贩、米贩那里选购材料,而他选中的供应商,也把小野先生的认可当作最高荣誉。为他供应鲔鱼的人就只售卖鲔鱼,“整个市场里只有一条鲔鱼是最好的,我就买那一条,要么就什么也不买”;为他供应虾子的人已从业几十年,经验非常老道,“早上看到新鲜的虾,就会想,啊,这个很适合卖给次郎”;为他供应大米的人拥有最好的挑选稻米的眼光,“曾有著名酒店的人想要从我这里买米,我不卖,(最好的米)我只卖给次郎,因为他才知道怎么煮这种米;不会煮的米,买回去也没用。”
对食材品质极尽要求的同时,而对店内员工,小野先生也苛求到常人难以想象。“在我们店里工作时间最短的员工吗?一天,就一天。早上来报到,晚上就跑掉了。”小野先生的长子祯一如此回答。“刚来店里做事的员工,要从拧热毛巾开始做起,拧不好毛巾就不会让你碰鱼;做满十年后,才会开始教你烤玉子烧(鸡蛋卷)的方法。”店里的一位学徒很感慨地说道,“刚开始学习如何烤制的时候,我一直在失败,每天都很沮丧;就这样做了两百多个,师傅(小野二郎先生)才终于点头了,说‘这才是该有的味道’,我当时差点落下眼泪,努力压抑激动的心情。”在六本木之丘分店里,小野先生的次子小野隆回忆说:“父亲当时对我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已经没有退路了。”
这就是“职人精神”。
米其林三星是什么概念呢?一星餐厅是“值得造访”,二星餐厅是“值得绕远路去光顾”,三星餐厅是“值得专门安排一次旅行去品尝”。就算要打“飞的”跑到日本去,也绝对能吃回票价,这就是米其林三星餐厅的魅力。被米其林评为三星餐厅后,次郎寿司的顾客里多了不少外国人和其他餐厅乃至国家的三星大厨。不过就像米其林指南的品鉴密探所说:“(次郎寿司)真的非常奇妙,不管去吃过多少次,我从来都不曾失望过。”是的,无论是来自哪里的客人,最后都被小野先生的手艺彻底征服了。“顾客觉得我是什么大明星,”在镜头前,小野先生笑得很爽朗,一点也不像那个站在寿司台后神色严肃冷漠寡言的大厨,“但是在这些食材交到我手上的时候,寿司其实已经完成95%了,结果客人们还以为我有什么魔法。”
引用法国名厨乔·卢布松先生(Joel Robuchon)说过的话:“如果烹饪的流程尽善尽美,料理的品质就不可能差。”小野先生的寿司,从食材的选购到准备到最后的捏制,甚至那些微末的细节,都做到了他能够做到的最好,所以他的寿司是超一流的寿司。
这就是“职人精神”。
尽管已经八十多岁,小野先生仍然没有停止工作。他是那种连节假日都会嫌弃太长、太浪费的老派人,每天都想努力工作。看着小野先生在寿司台后抹上手醋,拈起鱼肉,沾点芥末,抟上一团米饭,将这些食材捏成一个又一个各式各样的精致寿司,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肃穆的仪式感。正是这种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严谨与认真,才造就了身为米其林三星大厨的小野先生吧?然而这种使命感在如今却已经很难见到了。
“我做寿司这一行已经做了几十年,如果我突然哪天不做了,我这个人不就没用了吗?”小野先生这样说道。
以时下流行的话来说,他是“用生命在做寿司”吧。
我想,这就是“职人精神”。
若我有幸,希望在有生之年到“数寄屋桥次郎”,去品尝一下小野先生的寿司,职人的寿司。
那时候,我或许也会找到我自己的答案。
6 ) 把吃货藏起来,以纪录片学习者的角度欣赏
1、二郎正平静地随着扶梯上升,突然旁边的大屏幕上播起了伴有激烈音乐声的广告,二郎吓了一跳似的找寻声音的源头,但张望的幅度又很小,表现出老人特有的内心的平静
2、二儿子说,有的顾客在父亲面前吃饭会紧张。影片开始米其林评委到店中吃饭的时候展现了一段,将寿司低头放入嘴中,抬头时与二郎严肃而笃定自信的眼神相撞,的确很慎人。
3、职人精神: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4、在行进的列车上,完成对二郎童年的追述和采访,老照片和窗外快速流动的景物穿插叠进,仿佛穿梭于一条时空隧道。这一段落用隐黑结束。
5、小时候家里穷,儿子间喝可乐的趣事;因为工作忙,父子间的生疏;让儿子高中毕业就进店学习,放弃大学;两个儿子之间的竞争与情感;创新菜式的打磨。
6、传承的难度,上市场买鱼,延伸到另一个相关行业——海产业,鱼市壮观场面
7、后厨忙碌的准备食材场面,配以主题音乐,形容成交响乐团
8、想吃“煎蛋”,蛋饼的意思吧
9、不同场景的变换,大儿子说喜欢速度,还梦想过当赛车手,对他单独的采访很大一部分是在汽车上完成的,窗外的景致也从白天开到了黑夜。
10、为了做出美味的食物,你必须吃美味的食物。为了做出精彩的片子,你必须看精彩的片子。
11、与米贩之间的渊源情谊
12、二郎的寿司像是一支协奏曲,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场豪华盛宴让二郎的寿司之精华完整地呈现。
13、最后竟然又拐到了防止过度捕捞的公益话题
14、回乡与老友相会,扫墓。回到人生的起点,回望走过的人生。(这时才知道前面在火车上的镜头是跟这次旅行一起拍的,因此会回忆童年的事情,但是用在前面因为有意象的契合,所以也并不觉突兀)
15、片子最终还是回到了寿司店:二郎对于晚年的想法,米其林的评语,最后的包袱是,米其林第一年评选时是二郎的大儿子捏的寿司,之前传承的难题仿佛迎刃而解。儿子的身影最终揭示,“寿司之神”还会一直走下去!(此刻我非常期待结尾镜头)
16、结尾,是儿子的受教,和二郎的微笑。
すきやばし 次郎(銀座店) 地址:東京都中央区銀座4-2-15 塚本ビルB1楼 电话:-35353600
感觉始终都是在展示,展示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但本期待会有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讨。自己以前吃的寿司真都是垃圾食物啊...
大和民族真是一个认真到让人害怕的民族,这种简单、极致与近乎苛刻的严谨或许就是他们民族精神的一种缩影。
一间干净整洁的食屋,一个精神矍铄的耄耋老头,一案赏心悦目的精巧美食;我跟你讲啊,本国若有这样的地方,吃不起我也要没事去那看看,饿了就去对面超市泡碗面。
仪式主义的狂欢,偏执狂的完胜。
寿司大师爷爷!给您敬个礼!
其实涉及到他儿子时,话题略沉重,但因为配乐而有一种轻盈的透明感。关于筑地鱼市场那部分其实是被低估的戏码,结合日本的食鱼文化,简直有文献价值。另,亲历者说:http://www.quora.com/Tokyo/What-is-it-like-to-eat-at-Sukiyabashi-Jiro
人生和寿司一样,下一道可以更美味
必须提前一个月预定,最低消费2386.1413人民币元
极道的意义就在于 不仅你生来拥有天赋 不仅每天都比其它人更努力些 而且能够坚持足够长的时间 甚至至死都不停止 天赋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比如米其林法厨的嗅觉和味觉 可能确实在二郎之上好几个层次 但所谓滴水穿石之功 长久磨砺之后 同样是可以超越五感限制的 极致的实际存在 是最能给予年轻人以希望之事
完全用匠人之心来面对一种食物,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仪式感引人入胜
或许可以挖得更深入,但真是看得人垂涎欲滴啊。一颗(汗,不知如何用词)好的寿司从选鱼 切片 烹米 手握,每道工序都成了科学啊!日本人的固执和严谨也在这一家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真是馋啊,必须吃一次!以前自己吃的那都是神马玩意儿啊。。。
有机会能亲自去尝试一下就好了~~国宝级寿司~交响做配乐真棒!让镜头和主人公本身去讲故事才更有感召力呀
“现在的人只想要轻松的工作,然后要有很多空闲时间,还要很有钱,但他们都没想到要培养自己的技能。你在二郎寿司这样的地方工作,就是一辈子投入这一行。”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寿司纪录片,更不如说是一部职人精神的纪录片。推荐给所有尚未决定职业的人看。
好吧,当我们以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傲视群雄,并纷纷对身在水深火热中的日韩人民流下同情的泪水时候,尼哄人民绝地反击了:精益求精的精神+最顶级的鱼获,成就了寿司的纯粹味觉。(八过对俺这种不热爱生食的土鳖来说,再生鲜的寿司说穿了其实就是个饭团嘛,so 继续流下同情的泪水。
职业的达人首先要全身心的投入,说来说去还是“迷”这一重要因素。认真与坚持以成就自己。不过影片用了很多内容在儿子上,或者是为了以旁人的变化和感受去烘托主角吧。不过总有种帮下一代打广告的感觉
SCA的校友很给力 交响配乐搭配寿司制作真让人心情澎湃 7:00 p.m. Feb.17, 2012 @SCA 112
职人的精神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按中国人的思维,出了名,该是赶紧开分店,自己退居幕后做老板——『终于熬出头了』。但别人不是的,上午领了大奖,晚上就回店捏寿司。这就是日本人值得尊敬,也该我们学习的地方。
除了二郎这个人物有趣,纪录片导演David Gelb对素材的组织和对视觉手法的运用都相当出色,他采取了音乐节奏的起伏手法来展现二郎本身及他与周围人物、环境的关系,在有限的小空间与人物中拍出了大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