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言语的秘密生活
小时,曾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如果在进入冬季,能住在干涸大湖的中央,每天就可面对白雪茫茫的广阔世界,能守望着南来北往的无数大雁,能追逐野兔嬉闹,还能下河湾捕鱼,那该多好。但你没想到如果长此以往,没有人说话,就无法与人交流,甚至会患上“失语症”。
在德国电影《极地重生》里,远在西伯利亚的德国战俘基文斯,他无法接受25年的劳改生活,在眼看着一个个战俘遭受着非人生活后而毙命,于是在医生帮助下,准备从极地往西行逃亡,临别时,医生对他说:“每天你一定要跟自己说话,要不停地跟自己说话。”想一想,他所要逃亡的路线,是要跨越整个西伯利亚无人区,即使有人,他也得小心翼翼,在历时三年多、跨越14000公里的逃亡艰辛旅程后,他最终从原苏联的乌兹别克斯坦进入伊朗,一路追赶的苏军头目,也被他感动地放了他。一路帮助过他的人,多是从善意的眼神里传达出“言语的秘密”。难以置信的是这确是个真实的故事。
无独有偶,在新近的一部法国电影《塞尔柯》中,说的是在1889年隆冬,远在西伯利亚的哥萨克族一家人,看到黑龙江边民与修铁路的地方官员发生冲突而遭到迫害,尤其是边民的马匹遭到杀戮,这一家人愤愤不平,家中小伙子迪米特跟家人说,一定要赶到彼得堡宫廷向沙皇申述情形,为边民讨回公道,于是小伙子骑上小灰马“塞尔柯”,踏上他的漫漫征程,风吹无边的雪地,只见空旷的苍茫,与《极地重生》异曲同工,跟他能说话的就是这匹“塞尔柯”,马通人性,感人挚深。
语言,在寂静的广袤天地,得以用另一种思维形式延续,从而改变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轨迹。语言附着于生命的秘密生活,也无疑是痛苦的。1942年,一批“骁勇善战”的德军,从北非战场来到温暖的意大利西西里海滨,当他们尽情嬉戏享受人间快乐时,突然接到迅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命令,伴随着拿波里明快又动听的民谣,他们坐上往北急驰的火车,穿过阿尔卑斯山幽长又漆黑的隧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人间最为惨烈的杀戮。
严冬来临,比战斗更为可怕的是天寒地冻,这时,语言在生命中成了一种无力地呼吸,他们不停地喃喃絮语,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活下去,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说话,无力地言语演变成一场溃败的大灾难,言语在霜染凝冻的胡须上,物化成了一个个苍白生命的符号,士兵一个个僵硬地死去,最后的两个人无声地幻想着回乡的温暖场景,但他们还是冻死在白色的雪地上。
拍于1993年的德国电影《斯大林格勒之战》,其中可贵的反思精神,令人感佩,这也是二战同类题材电影中的佼佼者,其反思力度较为少见,更多的战争题材电影,是如何演进摧枯拉朽的胜利,好像是为了炫耀战争的“必要”。德国人严谨的哲学思维,虽然经历过“大黑暗”时代,但总是能从中正直地反醒起来,这种精神是有些民族所不具备的,想起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当年访问波兰时,在二战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下跪祈求原谅的情景,就让你感叹,一个敢于反思的民族,总是值得人们钦佩的。
而生命的这张脸,也总与言语的秘密相关,总与落寞与博大相关,也总与生生不息的痛苦与幸福相关。我们有否真切地想过:在这张脸背后,生命固有与本真的价值在哪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言语,一个人也有一个特有的言语历程记忆。言语的秘密生活,见证了生命和沧海桑田变化的印迹。想起1974年在家乡大湖中的情景,那几年每到小学放暑期,正值农忙“双抢”季节(收获早、中稻,赶插晚稻,所谓“一年三熟”,多在长江中下游,农民很辛苦),十来岁的你,就要参加劳动,那时的大湖大多已“围胡造田”了,无边的湖野,就是无边的稻浪谷香。以生产队为单位,中午就餐就一队人围在一起吃“大锅饭”,每每这时,说笑吵架的很是常见,有一家壮如蛮牛的父子最喜欢对骂,十六、七岁的儿子,与四十来岁的父亲,有一次开骂给你印象特别深。
那天,有一个小学老师正在看《参考消息》,蛮子问:“有没有打仗?”蛮父听到:“有没有打仗,管你屁事?!”“我问一下还不行吗?”“操,你有本事,你有本事去打台湾,那里还没解放呢。”蛮子放下“芦花碗”,袖子一撸:“打就打,毛主席要我上,我就会打个国民党狗日的。”“牛逼哄哄的,你去填海喂鱼还差不多。你连老子都打不过。”蛮子气得摔碎大碗,冲着蛮父上来就要开打,一队人都在看热闹大笑,蛮父指着他脑门:“你长了个猪脑,还想打台湾,你个猪獾子。”越说越逗乐,人上来劝说才作罢。
《言语的秘密生活》,其实是一部西班牙电影,一个女护士放弃一个假期,来到海上一个钻井平台,照顾一个严重烧伤的男人。她从始至终,一言不发,这种关系围绕在秘密的言语中,衍生出幽默、善良和谎言,也派生出感情与痛苦。原来这位漂亮地女孩子,来自前南内战,背身烙下了条条的痛苦伤痕,与其说言语,成了这对好事多磨恋人的秘密生活,不如说,言语成了不出声情感的最有力表达和魅力所在。
由萨拉-波莉出演的小护士,虽然鲜有台词,却在眼神与面部表情上,传情达意,着实用活了言语。而男主角则由蒂姆罗宾逊出演,这位在《幕后大玩家》和《剌激1995》中名声鹊起的实力派演员,着实演技功力不凡,要知道总是躺在病床上表演是很不容易的。
每个人都有“言语的秘密生活”,生活也总包含着“言语的秘密”,这是人类的思维家园,心灵净化的容器,这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2006、12、14
2 ) 绝处逢生
2022.05.07
二战后,苏联对德国战俘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流放到世界的极寒之地西伯利亚劳动改造。被流放的德国人九死一生,很难健康的活着回到德国。漫长的苦难岁月消磨了人的意志和信念,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不死也疯了,因此不断有人尝试逃离此地,大都以失败告终。
德军少尉克利.基文斯被苏联军事法庭判处劳改25年,被押往位于北极圈内、白令海峡西岸的迪尼夫角监狱。他在做个人间地狱只待了五年就坚持不下去了。最终他置死地而后生,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气,上帝赋予的种种运气,用了三年时间,行程一万四千公里,成功的逃出生天,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德国,见到了久违的亲人,完成了一次震惊世界的人类壮举。
这是一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无法逾越的障碍时,当你绝望的以为一切都不可能了的时候,想想一个叫克列门斯.弗雷尔是咋样生存下来的。
3 ) 《极地重生》之影评--什么是追求!
一部好电影,也正如一部好书,抽托去那些华丽的场景和炫目的特技,最终让你回味眷恋的还是其中的人性和哲理,很多的东西是那么的真实和人生,他所面对即你所见,《极地重生》就是这样的一部。
该作源于一个真实的逃亡故事,自2001年由德国再拍。二战末期,片中的主人公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少尉在战争中沦为了战俘,后被苏联判处25年的刑期,随后便被押送到迪尼夫角,而该地位于苏联东海岸,毗邻美国的阿拉斯加,由苏联西部到东部,历经1.5万公里(看过苏联地图的人就知道这条路有多长),这些德国俘虏乘坐火车,又要历经严寒和暴风雪,在缺食少暖的情况下,一路上不断有人冻死饿死。而战争的残酷不仅体现在直面的纷争和你死我夺,背后的亲情和战争结束后对双方的创伤一样是沉痛的,苏联军人对现在德国俘虏的冷漠无情一样是心中仇恨的发泄,所以科利基文斯此行是悲痛的,他们也在恐惧,也怕随时被苏联给处死,也正如他们在战前处死那些俘虏一样,其实人性是脆弱的,特别是处于弱者的时候,此时悔恨的不仅是战争,而是回想其和亲人的温馨相处,倒成了他们心中唯一的寄托和精神依靠,科利基文斯尤其如此,在漫漫行程中,把藏于衣缝中小小的妻子和女儿的照片不时的端详和回首,泪从心中流。
在经历几个月的行程之后,他们又转而步行,此时死亡人更多,可以想象一下,靠近北冰洋的极地环境下,气温低至负40度,而这些俘虏只身穿了一件内衣和外大呢子衣,要想这样轻易的步行几十公里或上百公里,对人的体质和意志力是多大的考验,此处也正是侧面反映了科利基文斯后面逃生所要面对的困难和折磨有多大。直到他们到了目的地才知道他们这些俘虏来到迪尼夫角是来挖矿的,而且挖的是铅矿,正如片中的医生所说,我们终究都会死在这里。因为在没有防护的措施下,铅毒会慢慢渗透到人体,直至死亡。这对科利基文斯触动很大,因为心中对妻女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追求,他愈发萌生逃跑的想法,所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尝试了逃跑,但一切的仓促和无计划性,致使逃跑失败,他面临的不仅是苏联人的惩罚,而因他的行为,同行的俘虏都受到断粮5天的处罚,一回到营地便遭到群殴,但这依旧没有阻挡他逃跑的念头,后在德国医生的提示和帮助下,他第二次逃跑才得以实现,其实当时的德国医生也一样是想逃跑的,他身为医生,更加明白再呆下去肯定也是必死无疑,但逃跑前他发现自己患了癌症,所以他把逃生的准备和计划给了科利基文斯,希望他能把对亲人的寄托由科利基文斯转达。
科利基文斯先是照计划往北直到到了大海之后再往西,再到勒拿河往南,而正是这样的行动使他早期躲过了追捕,但他面对的困难和折磨却是无比艰辛。在暴风雪里,面对一望无垠的白色世界,又冷又饿,时而在恐惧中产生种种幻觉,时而因为迷失方向而重回到起点,在艰难的过程中,他得到过淘金人的帮助,也遭到过淘金人的抛弃;在他遭受狼群围攻的时候,几处绝望的时候又得到了雅库茨克土著的帮助;其实他这一路逃的艰辛,而他所处的战俘营的上尉主管却对他紧追不舍,在别人都认为科利基文斯应该早已冻死的情况下,苏联上尉却不放过蛛丝马迹。在科利基文斯得到雅库茨克土著的帮助并赠送了一条哈士奇(应该是把,但叫声有点不像)后,一个偶然的被捉,科利基文斯沉着应对,得到了接近苏联中亚南部的机会,应该是现在靠近伊朗的塔吉克斯坦吧,但同时也暴露了行踪,苏联上尉随后也追了过来,在一处火车站准备围捕科利基文斯的时候,他们碰面了,但哈士奇救了科利基文斯,它直接扑向了苏联上尉,随后科利基文斯逃脱,哈士奇却死在了苏联军人的枪口下(这真是一条好狗)。
科利基文斯经过辗转终于到了苏联毗邻伊朗的一个边境城市,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犹太人,在他戒心重重的情况下,他跟随了犹太人,犹太人没有为难他,反而还帮助了他,他非常惊讶,正如片中犹太人问他一些关于德国人压迫犹太人的时候,犹太人知道科利基文斯难以启齿,犹太人直接把可以搪塞这个问题的理由都说了出来,让科利基文斯感到深深的愧疚。有人评价此片的时候,表述犹太人用宽容代替仇恨,其实如果明白相关宗教含义的时候,宗教是不再分种族的,犹太人更坚持了他所信奉的原旨教义,而不是同种教义下的种族冲突,片中也是在反省德国的清尤行为和深深忏悔。随后科利基文斯在犹太人的帮助下,拿到了假护照,骗过了边境人员,当他正要跨过苏联和伊朗的那座边境桥时,得到告密的苏联上尉也赶来了,却正好站在科利基文斯的对面。这个时候科利基文斯思前想后,也在审时度势,分析他当前的处境,也准备随时逃生,从片中可见,科利基文斯的逃生欲望是多么的强烈,当他的梦想快要实现的情况下,他怎能就这样的失败。然而苏联上尉说了一句话后还是放行了。“胜利还是属于我的”这是苏联上尉所说的话,有人认为这是苏联上尉在良心的发现后在帮他,但结合后面的伊朗人要判科利基文斯死刑,也可以分析是苏联上尉要借伊朗人的手杀科利基文斯。但我认为一方面苏联当时与伊朗关系虽分两大阵营,要把科利基文斯再押回去是轻而易居的,所以苏联上尉认为科利基文斯你要逃是逃不掉了,但其心理其实也是非常佩服科利基文斯的,一个人历经3年多,从苏联东部跳到苏联中亚边境,其中困难是何其重重啊,可见科利基文斯对生活的追求和意志力是多么顽强。所以说“胜利还是属于我的 ”是苏联上尉的一种表态,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能力的认可,也是告知科利基文斯最后是我放你走的,但后面的路却也不会平坦。
后伊朗准备以科利基文斯为苏联间谍处死的时候,慎重起见,找到了科利基文斯的亲叔叔,但其亲叔叔也没有认出科利基文斯,而是通过一本相片册来证实他,而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科利基文斯拿出一张照片,表示后面有给母亲的文字的时候,这才是升华这笔,可见科利基文斯对亲情的向往,对自由和平的生活的追求,他把亲情深深的刻在了心中。
本片最后以科利基文斯与妻子和女儿热泪相拥结束。这最后一幕就是科利基文斯历尽万难,跨越10年(1944-1954)才争取回来的。一个人有多少十年,而这种与家人团聚,与亲情相拥的感觉值不值得一个人用十年的奋斗来换得。所以换作现在的我们,是否真的懂得珍惜这种亲情呢!
全片以德国的视角来拍摄,述事基本,受政治影响较小,从根本上是一部战争反思片和人性思考片,通过这样一个事例,更加的控诉了战争给向往自由和平的人类所带来的摧残和痛苦,也从中反映了人性中很多脆弱和善良的一面,同时主人公的坚定的意志力也是值得大家所钦佩的。而给后人的影响,从根本上可以说,是对种族冲突及国家战争之间对百姓的疾苦深层次的控诉。建议大家去细细品味,同时也更多的想想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和身边的亲人,没有失去的时候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份爱!
4 ) As 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
电影。
故事发生在二战。
男主角是德国兵,在俄国被俘,押运至西伯利亚蛮荒之地,开采铅矿。
天寒地冻,无路可逃。
死心塌地打算逆来顺受了,却被告知:迟早都会铅中毒,所有的人。
绝望,恐惧,犹如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暴风雪,他甚至还没弄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就被裹挟进了逃往的风雪中。
战俘营医生把积蓄许久的衣物、食物、指南针、枪、刀全部给了他。医生早想逃亡了,万事具备时却发现自己患了癌症。
白茫茫的雪原上,惊弓之鸟寒冷、饥饿、惊恐,当发现干粮殆尽了,当发觉自己居然走回了老路,当被雪橇无情碾过,他始终缓慢地微微舒展开一点点躯体,证明自己还活着,还能动,还可以走。
他承诺怀孕的妻子:圣诞节一定回来。
北极光的炫目里,他哪里还算得清时日。过去的时日里只有记忆了,记忆驱使着他奔向未来,而未来的时日唯有听天由命。
终于见到一棵树了。
孤零零、光秃秃地挺立在风雪里。
他竟然欣喜若狂、嚎啕大哭:这是生命啊!14000公里逃亡路途中第一次昭示出生命的东西。
没有人的雪原逃亡,连绝望亦是孤寂的。
逢着了人的逃亡,恐惧丝丝入扣进每一缕神经末梢。雪原不再死气沉沉,但伙伴极有可能不知不觉就让你沉沉死去。
他救过的挖金矿的人猛一回首、一挥拳——他猝不及防,滚下了雪崖。
当地土著帮了他。
那是逃亡里最美妙的时间。
坦诚相见、真心相待,我几乎怀疑他再不会离开,那冰天雪地里热乎乎的温柔乡。
还是上路了,家里,妻子等着他,女儿等着他,未出世的孩子等着他。
路上,他走过一张张脸,别人的妻子的、别人的孩子的、别人的父亲的喜怒哀乐的脸。
他的脸越发瘦削,眼越发警惕,嘴越发紧闭,衣服褴褛,气味熏天。
这次帮助他的是犹太人。居然是犹太人!
这一个人实在比那一国人渺小,却因为微不足道而值得怜悯。
犹太人临死前对苏联警察说:谁都会帮他的。
是的。光有毅力是不够的,光有运气也是不够的,还是得靠帮助,一位位陌生人实心实意的帮助。
包裹着一重重陌生人的援助,凭籍着回家的唯一念头,他终于回到了德国,来到了家的门口。
隔着窗户,他看见:妻子正在与女儿低语,从未见过的儿子已是茁壮的儿童——近乡情怯、近家情怯,他竟躲了起来。
逃亡,一开始的主题,慢慢地竟然越来越偏题了;情怯,倒喧宾夺主了。
怯敌人,因为是俘虏。
怯陌生人,因为人心叵测。
怯坦诚的陌生人,因为无以为报。
怯至亲至爱的人,因为——相见时难!
终于,在教堂,他一手拥抱着女儿,一手紧紧搂住妻子。
显然是一个牵强的圆满,在一个既感恩又忏悔的地方,德国大兵的一家人终于在二战后团聚了。
二战,至今。
恨,还有多少?
理解呢?恐怕一如当初那样难以一言蔽之。
想起这些日子读的文字,中印缅战场上的中国远征军、美国大兵、英国大兵、印度大兵、印缅土著兵,还有日本兵,多少只能魂归故里了。
还有格瓦拉,穿越美洲的日子、丛林游击的日子,为了信仰,竟然是越艰苦越幸福。
“As 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极地重生》开篇的隽语。似乎适用于每一个在路上的人。
5 ) 千山万水,抵挡不了回家的步伐
就像电影《第十二个人》一样,也是依靠众人的帮助,所以这类似的题材已经有些审美疲劳,给了4星,克里门斯回家离不开大家的帮助,有医生,有淘金者,有野地部落的人,有犹太人,还有卖饼子的姑娘,甚至有军官的帮助,追逐自由类越狱电影虽然比不上依靠自己的《肖申克的救赎》,但是隔着屏幕,我也感受到了西伯利亚的寒冷与一路的艰辛,但是,当你想回家,一切困难都会化为推动你前进的动力,甚至最后最大的阻碍,苏联军官,也未必感动,留下那句我赢了,象征性的表示自己抓捕能力和认为他没有死的正确判断力之后,就放行了。所以人还是得有自己深爱的人,不然可能早就葬身在西伯利亚的某处野地了。最后,最触动人心的永远是此事件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6 ) 你离家不远了,只差一万公里
你离家不远了,只差一万公里
――看《极地重生》
《极地重生》是根据德国军官克列门斯.弗雷尔在二战时期真实经理改编的电影,同样是监狱题材的片子看有很多,象哈特的战争和第九日,但能表现出如此的勇气和毅力是其他影片不多见的。
影片中细节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印象一:基文斯所带不多的粮食已经吃完,面对四周寸草不生的绵绵雪野,基文斯绝望地跪下来,对天长啸,“我们在天之父,请赐我食粮……”面对茫茫雪原,没有边际,似乎就要走到人生的尽头,无助与绝望,在那一刻扑面而来。
印象二:终日走在雪原的基文斯筋疲力尽,几乎已不相信他能走出西伯利亚。除了漫天大雪,他什么也看不到。然而,奇迹出现了,前方突然出现了一株小树――那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小树。虽然它在风雪中抑制不住地颤抖,但依然坚定地、笔直地站在那里。狂喜的基文斯奔过去紧紧地拥抱着它,大喊道,“ 是一棵树,你是一棵树。我快要成功了!”记得从新疆戈壁滩回来的路上,看到一片几颗绿色的白杨树,为止感动。生命同样能带来感动,特别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唤起对生的渴望和勇气。
印象三:哥夫对主角基文斯说:你离家不远了,只差1万公里。一万公里非常遥远,但对于基文斯来说不过如此。他超人的勇气和毅力可以让他战胜如此艰难的旅行,何况只有一万公里呢。主角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件事--回家。在雪地中行走时,主角用数子弹的方法记录自己的路程。在极度寒冷的迪尼夫角一步一步向前走。每一天很短暂,但把每一天都专注在一件事上,最终成就非凡。
缺点:主角在和雅库茨克居民中一位少女的故事,显得太过俗套,好像每一个英雄都应该和美女发生故事。
7 ) 真实地残酷
这是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1955年Joseph Martin Bauer曾将此故事写为小说,1959年德国为此拍过电视剧,本片是2001年德国拍摄的。主人公原形Cornelius Rost (1922-1983), 由于害怕克格勃的追踪而一直隐姓埋名,故小说,电视剧,电影都用了化名。
电影开头是主人公与妻女的别离,然后省略了战争场面,直接跳到苏联的审判----25年劳改。然后一辆火车载着百十人在一片冰天雪地中前行。其中一个对地形熟悉的德国兵如此讲解到:我们要去迪尼夫角,迪尼夫角在哪里呢?先要经过乌拉尔山,过了乌拉尔山就到了亚洲,然后是叶尼赛河,再往东是勒拿河,然后往东北走进入北极圈,最东边就是。从地图上看,迪尼夫角距离阿拉斯加仅仅几百公里,水性好且不怕冷不怕饿的人游过白令海峡就到美国了。
就是这么远一段路,即使坐火车都能做出痔疮的距离,主人公硬是凭借自身的毅力,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回家的决心,在劳教了5年后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出逃,在一个本想逃亡但身患癌症的德国医生的帮助下,拿上衣物,刀,酒精炉,一把手枪+12发子弹,两斤烟肉几斤干面包和一张手绘简易地图这样简易的全部行李出发了。医生建议他先往北走躲避搜索,然后沿着北冰洋往西,走到勒拿河再往南走。这样出乎意料的路线使得他在前几个月成功逃脱,使大多数找不到他的苏联人相信他已经冻死在冰雪中。除了那一个同样坚毅的苏联军官,因为他相信这个人的意志使他一定能生存下来。
好几次他都差点命丧途中,幸好上天对他不薄,在快饿死的时候他祈祷上天,于是北冰洋边上出来一只海豹,有肉有脂肪;在遇到暴风雪的时候遇到2个淘金人,救其一命并共同上路,此时离家还有1万公里;在被淘金者为了金子而打下山崖,眼看就要被野狼吃掉的时候,一群雅库茨克土著又把他从鬼门关救了回来,同时还和其中一个漂亮的寡妇温存了一段时间直到完全伤愈,走的时候还得到土著们送的一只哈士奇~就这只哈士奇在他被一群伐木工人告密,遇到哪个苏联军官的时候,哈士奇舍身相救,主人公再次逃脱。等走到中亚,他已经和乞丐无二了,这时候竟然被一个好心的犹太人送上衣物,钱财,护照。。而犹太人随后被苏联军官找到,服毒自杀。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土库曼和伊朗的边境,过了桥就到了伊朗,可是那个苏联军官已经在桥上等待了许久。。这时候奇迹再一次出现,也许是他3年来逃亡1万4千公里的壮举感动了苏联人,也许是犹太人临死前说的:"我确实帮了他,人人都会帮助他"让苏联人良心发现,苏联人这次竟然网开一面,放他去了伊朗。结果到了伊朗却被当成苏联间谍抓货。。他说了自己的情况,伊朗让他叔叔来认人,时过境迁他叔叔竟然也认不他来,还好叔叔带了一本相册,就是一张1937年送给母亲的照片,让二人相认。
最后,在一个圣诞节的夜里,他回到了家,8年来终于与自己的妻女团聚,皆大欢喜。
有人说这是德国的肖申克,本人不大认同,肖申克是经过20年的精心筹备,谋定而后动的例子,主要突出的是这20年的忍辱负重和智慧。而本片主人公从一开始就流露出强烈的逃亡欲望,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准备,因为在这里呆久了,人人都会铅中毒,更不用提随时可能发生的煤矿塌方,伤寒等等。他的逃亡,靠的是意志和无数好心人的帮助,以及上天的眷顾。特别开始的德国医生,为他打好了逃亡前期的基础,而后期的犹太人,以德报怨,没有他提供的护照,他根本不可能离开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很多德国视角的二战片,都给人深刻的反省,战争的无情,战后的创伤,以及善良的人民,本片如是,没有控诉,没有煽情,只有真实地残酷
1万4千公里, 3年,每天12公里。 光是这些数字,已经让我流泪了。
求生片子,4星半,太過經典!
有时主人公命运的翻转拍得太简单了点
细节安排太粗糙。
主演Bernhard Bettermann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死于战后的苏联战俘营,据演员本人解释犹太人“以德抱怨”的作为是出于人的怜悯心(“人会帮助一个低到尘埃里的人,哪怕曾是最坏的敌人”)。影片中犹太人说“你们不知道,只是奉命行事”,这只是对德国人说辞的嘲讽。最后桥上苏军军官的出现是主角幻觉吧。
极地重生,这是什么译名啊,就不能直译一下吗。
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只不过这里支撑他从苏联东海岸逃亡回德国的是对家庭的承诺
男主靠着一双脚横穿西伯利亚,为了家里的妻儿穿越天寒地冻,爱的力量有多大信念就有多强大。
德国人的坚韧,难得从德国人的角度拍二战,非常人性化。苏联人的集中营比德国人也好不到哪去
简直就是俄罗斯游记嘛,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到炎热沙漠的中亚,从睡雅库特姑娘到被穆斯林女子垂怜,一开始还被上尉大吃他和俄罗斯女看护的醋。上尉是不是有个外号叫俄罗斯朱时茂?另外,这路上杀害我运输人员一名这事怎么算?
本来这是一个根据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一个德国战俘从西伯利亚劳改营逃出来,徒步行走三年穿越蒙古、中亚、伊朗重获自由的史诗级故事,但实在拍得太糙了,又全程流水账缺乏重点,看得很痛苦。喜欢男主的一句话“丽莎,已是初春,我在归家途中,还剩一段路要走,西蒙说只差一万多公里。”
细节欠佳,苏联军官真是恶趣味。。
不谈意识形态,不纠缠历史对错,简简单单的一个越狱回家故事,横穿欧亚大陆的万里征程自带传奇色彩。还是喜欢这种电脑特技泛滥之前拍成的传统大片,冰原狂奔、激流航行、雅库特少女、中亚风情……交织成色彩斑斓的逃亡之旅。以一死玉成他人的医生、义助德国逃犯的犹太人都充满人性光辉,苏俄军官的桥头放生也是,只是少了些铺垫,略感突兀。
原来不止美国人会意淫。。。Anatoli Kotenyov 长的太像Campino了。。。
机遇与运气胜过决心与毅力
真人真事改编,从东西伯利亚起始的长达一万多公里的回家(逃亡)之路,与《回来的路》类型一样;与后者相比,少了些戏剧化的故事组合,但本作更加踏实、真实。一路向西,只为爱与承诺,卑微之人亦可创造堪称伟大的奇迹。这是一部反思战争、思考人性的好片子。
结局很好。
题材很好,这片要让美帝拍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一个人身体里只剩下求生欲望的时候,是最纯粹的人。科利基文斯在雪原上见到那颗孤零零的树痛哭失声的那一幕是最震撼人心的场景。
苏俄地盘的生命接力棒:医生-淘金人-蒙古人-雪橇狗-伐木工人-中亚人-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