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几个「新牌」律师和他们师傅的经历,描述香港近年的社会变化和面临的衝击。以打刑事案著称的大律师范小宇(黄智贤)和饶力宏(关礼杰)认识多年却面和心不和;加上小宇的分居妻子莫希莱(王君馨)后来搭上了力宏,令小宇和力宏这对冤家更加纠纒不清。小宇和力宏的徒弟们各有生存之道,有人坚守原则、有人甘愿减价,有人仰赖昔日人脉、有人凭藉父荫,也有人信靠门面工夫。
这部港剧在咪咕视频看的,感觉七点几分有点少了。
我觉得最感触的是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些问题。
包括香港的经济现状和大家的生活状况。律师们的现状也挺难的。有些人出身不好,想要成为律师要不断努力。
律师也并不意味着高端生活,他们也会有明争暗斗,会为了经济发愁。甚至会经常加班。
这部港剧没让我失望。
这是一部或许只有香港人或者对香港有关注的人才能看懂的剧。
【注】 原剧评文章写于三年前(2018),后来也发过知乎和微信公众号,一直没事,我不知道是有人恶意举报,还是牵涉了过多人名,被豆瓣删除……本身只是一篇剧评,无意谈及争议性东西,所以我把原文章中可能敏感的内容进行了大篇幅的删减,且看且珍惜吧。
1.本剧开篇,“汤家瑶”——“汤家骅”大律师
在本剧开篇,最初的时候,只有一家大学开办法律系,由于没有太多学生报读法律系,令成绩一般的“”汤军瑶”斗胆去赌一把,但有意思的是他带着把吉他面试,被问及谁是最喜欢的吉他手时,因为英文很差,却只讲得出吉他手的中文名韦斯蒙哥马利,却念不出英文Wes Montgomery,虽如此,最后仍被录取。
在这个情节背景里,对应现实中比较相似经历的是资深大律师汤家骅。汤家骅接受媒体采访,坦言与自己经历相似,并说
當年面試嘅時候,有同教授傾音樂係真嘅。(真係有拎住支結他去面試?)又冇咁誇張,但嗰陣有夾Band,而且我好鍾意Wes Montgomery。
不过,插一句,虽然汤是有名的资深大律师,但笔者并不喜欢现实中的这个人。
2.你为什么读法律?——Alex Williams的漫画
本剧开篇,第二位提到的,剧中说也是坊间一名大状,不过,我没太猜到名字,有人说是现实中名册排第17位的资深大律师,但全名就不写了……不过对白倒让我想起一幅经典的法律漫画——“我们为什么申请法学院?”
这是 英国著名漫画家Alex Williams的法律漫画,他本身曾经也是一名大律师,漫画在国内有中文译本叫《律政公交车》,是我最喜欢的法律漫画书,没有之一。
颇为有趣的是,在本剧的花絮中,以及本剧开播前,演员黄智贤曾在微博上放了一个小片段——法庭外的格斗,这不禁让我想起Alex Williams另外一幅漫画,不知编剧是不是有意模仿,哈哈哈
而更为有趣的是这幅漫画,其实在另一部剧《律政强人》中也出现过,注意截图中墙上的漫画(左边那个也是Alex Williams的漫画之一)。
3.偷12元的眼镜布——政府高官的盗窃罪
在第一集中,政府退休的前高官,在眼镜店企图偷一块价值只有12元的眼镜布,被控盗窃罪……其实对应相似的也有真实的案件。
房屋署前助理署长潘启迪,于2014年,在一家商店中,企图“拿走”价值12元的眼镜布,被发现后,被控告盗窃罪,在法庭上被告辩称内急、健忘、连串的巧合导致,但最后不获法官信纳,法官判盗窃罪名成立。在该案庭审中中,控方指被告没有案底,但2000年12月曾因盗窃及普通袭击罪,被判自签2000元,守行为12个月。资料显示,被告当年在金钟一杂志店偷窃一本价值60元的书,逃走时撞伤拦截他的女店员。这个情节与剧中也几乎一模一样。
4.胡非教授不获续约风波
在剧中第2集开始主要讲述,文理大学一名热爱学生、认真钻研学术的胡非教授,长期被迫为文学院院长萧瑶珠代笔撰写论文,胡非教授最后不愿再为其代笔,院长萧瑶珠便决定,不再与胡非教授续约,教授亦要被迫离开其所热爱的校园。知道此事的学生李建泽,不满院长作为,示威抗议,强行进入文学院办公大楼,要求院长交代此事,并企图阻止院长离开。后被控刑事恐吓、刑事毁坏、袭警等罪名……
这个案件有些揉合了多个真实事件的素材,具体略。
5.剧中人物的外号
如果熟悉新闻的话,会知道剧中有几处人物的外号,很有意思。具体还是略吧。
6.beyond海阔天空
在剧中第五集,范大状为大学生阿泽打赢了官司,讨回了公道。后来阿泽在校园中,一场音乐会中唱起了《海阔天空》。
这首歌是经典歌曲了,其他略。
7.法庭上的拉布与立法会上的拉布
这里面提到一个词“拉布”,这个词其实原意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中,少数派议员因为不满,议会多数派企图想强行通过的议案,而通过运用程序,千方百计拖延议案表决,以达到阻止的效果。在美国国会中,议员通常以发表“冗长演说”( filibuster )方式阻挠议案通过,即议员在获得发言权后,一直不断地数十个小时演说,“冗长演说”曾一直被视为民主制度中防止多数暴力的一种方式(参见美国1939年著名电影《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但其也有阻碍议事程序,滥用程序的弊端。在我国香港特区的立法会中,由于议事规则限制议员发言的时间,故香港不存在发表“冗长演说”的可能,少数派议员为了阻挠政府议案强行表决,通常采取的是对议案不断提出修正案,常常能提出上百条、上千条修正案,以达到阻止的效果,这种方式即简称为“拉布”。
8.阿泽与爷爷的对话——略
此处略。
9.keep the faith——石永泰的演讲
这是本剧预告宣传片中出现的片段,这里面提到的其实是大律师执业守则中的「不可拒聘原則」(Cab-Rank Rule) ,这个原则类似于出租车的不可拒载的原则,即作为服务行业,乘客一旦上了出租车,司机不可以因为目的地不顺道等原因拒载。(详见://hkba.org/zh-hant/content/about-barristers-hong-kong)不过这里面比较有趣的是在第四张截图中,出现了“Keep The Faithh”和“坚守信念”的字样。这短短的几个词,其实出自2014年法律年度开启典礼中,资深大律师石永泰演讲的一段话——
What are we to do? Let me end by sharing with you a letter written by a young man in Hong Kong, then aged 18, on 4th January 1984, thirty years ago. Many of us remember the uncertainty in Hong Kong then. It was shortly after long queues for toilet paper appeared in the supermarkets, and the pegging of the Hong Kong dollar to USD. He wrote this letter to the admissions tutor of his College in Cambridge:- “Dear Sir, I was offered a place to read Law in Cambridge starting from October 1984. However, as you may know, the year 1997 is approaching and the future of Hong Kong’s legal system is still uncertain. There has not yet been any formal declaration concerning the future legal system of Hong Kong. I am afraid that in case the future law in Hong Kong differs much from English law my legal knowledge may not fit in very well. After considering the matter, I would like to apply to change my course from Law to Natural Sciences. I apologise for any inconvenience caused”. After one round of correspondence and deep soul searching, this young man stuck to his original choice of subject. Otherwise that young person – 30 years older now - will not be standing here to speak to you today. The moral of the story is:- “Keep the Faith”.
在这段演讲中,石永泰讲了30年前的一名年轻学生的经历,背景是1984年10月,一个年轻人刚被剑桥大学法律系录取,但是他因为一些原因,对未来法律制度的变化抱有忧虑,犹豫了许久,他给剑桥大学的入学导师写信,想从法律系转为攻读自然科学系。
庆幸的是,经过一番沟通和反思,他终于打消了转专业的念头,继续读法律。而这位年轻人就是石永泰自己。如果三十年前,他放弃了读法律,那么今天,他就不会站在今天的位置上演讲。他用他自己这段经历,去告诉那些对“法治”抱有忧虑的人:
“Keep the Faith” 坚定(“法治”)信念
10.想做体雕师的大律师
在第五集中,一群律师半夜网上聊天的对白,提到了两个有趣的梗。演过舞台剧的大律师和做体雕师的大律师(前者略)。
后者提到的,想兼职体雕师的大状是现实中的梁思豪,执业大律师,在取得“体雕师”资格后,因为大律师兼职其他工作要获得公会批准,故申请,但遭到拒绝。随后梁将公会诉至法院,法庭判决梁胜诉,因此获得“体雕大状”的外号,但后来大律师公会上诉,高等法院上诉庭判决公会上诉得直,推翻原判。
做大律师的跑去兼职体雕师……是嘲讽现实中新晋和一般的大律师,收入难做。
这里再多说几句八卦哈:
本剧中麦明诗虽然是演员,但现实中,她真的读过法律,麦明诗曾就读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法律系,2014年毕业并取得法律学学士学位二级荣誉,不过她毕业后并没有做律师,而是做演员。
麦明诗曾与林作拍拖,而林作毕业于牛津大学和港大。林作以前做过一段大律师,并拜师于刑事四大天王之一的资深大律师清洪,后来觉得大律师赚的太少,就改行卖保险、做补习老师什么的了。
除了麦明诗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TVB演员朱千雪,则是先做了一段演员,后改行去做了大律师,目前在 “Denis Chang's Chambers”执业(Chambers网站上,朱千雪照片很好看呀)。
总结下就是,有的人觉得大律师不赚钱,而改行,而有的人为了法律的理想,投身法律界。
11.拉布大状被判承担堂费
在本剧中,在前述非礼案的法庭拉布,原本预计三天就能,结果因控方大状的拉布,实际用了三个星期,才结案。法官在剧中形容控方的提问是“兜兜转转、重复又重复、所花的时间是不必要的、浪费社会大众的资源”,故要求控方要支付16万的堂费。
在现实中,也有与该案相似的案件。在2013年,一名外籍大律师担任一件非礼案的辩方律师,盘问女事主用了足足四日,大游花园,使原本一天可以审结的案件,最终审了足足26天。最终被法庭要求支付18万堂费。上诉法庭,非常罕见的连续用了十二个形容词,批评该名“拉布”大状,是“晦涩难懂、无意义、无关痛痒、荒唐可笑、纠缠不清、欺凌弱小、执拗、没完没了、无休止、不加分析、重重复复、繁琐”,并指这是最糟糕的盘问。
而编剧李茜也承认剧中的拉布情节有参考现实中的案例。
12.偷人奶案
在本剧中偷人奶一案,对应现实中也有十分相似的案件。在现实中,2016年,一名职员,在公司偷走了女事主人奶,与剧中一样,在时候以匿名方式发信息给女事主,但与剧中有区别的是,现实中偷人奶的职员事后所发信息,是骚扰信息,诸如“你知不知你老公背着你出去偷食?”、“会不会再给我饮?”,更提及下体等言论。最终法庭判他盗窃罪成立。
13.膜拜下大名鼎鼎的编剧
看到这里,或许你也比较好奇,编剧是“何方神圣”哈哈,原本我猜会不会是个读法律后改行的编剧,或者可能是一个做过律师的编剧,后来无意中刷新闻时,看到了编剧的真容,哈哈,膜拜一下。顺便一提,tvb法律剧 《四个女仔三个bar》 的编剧也是李茜
【写在最后】
最初写这篇剧评的时候,我只是一名半吊子的tvb粉,没有去过hk,但因为法律剧看多了,被拐带上法律这条不归路,哈哈哈
目前是深圳一名执业律师,疫情前,经常会拿着通行证去隔壁溜达玩,也经常带朋友去高等法院旁听案件,亲眼目睹穿袍子带假发的大律师哈,曾经开过一个帖子: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topic/155556223&dt_dapp=1
所以如果你也是律师,工作在广深,或者对法律感兴趣,欢迎关注我的知乎账号“法学晨曦”,或加我的微信1327871985,可以交个朋友呀~
最后,记得点个赞,再走呀
与众不同的律政剧,一直是琐碎的人生。凶巴巴笑哈哈,才思敏捷的律师们,其实都是辛苦挣扎的都市人
与其说律政剧,不如说是生活剧。人无完人,范大状标准良心大状,所有普通人的难题,婚后遇到更好的,弥足深陷…james时不时言辞尖酸,占尽高位,却内心体贴周到,重情义。富二代心系音乐,游走世俗人间却也更显几分浪漫人生…人物各异,多说赘言。
在优酷看的。弹幕里很多人抱怨删减。其实删减只是很小的一点点,对观剧体验没有影响。
读书时看《壹号皇庭》,满心都是“好厉害我也想当大律师”!这两年重温,内心总忍不住各种鄙夷:你们不用加班的吗?哪来的大把时间happy hour?虽然是合租,但这个apartment也太大了一点吧,几千呎豪宅呢,月租六位都不知够不够。这个爹地是大法官那个妈咪是资深大律师,含着银汤匙出生了不起啊?
所谓成长,就是懂了普通人搵食艰难。
因此,《是咁的,法官阁下》里,这群刚入职场各种酸甜苦辣的新牌律师们,就显得亲切了很多。
剧里的case也不似《壹号皇庭》里那么复杂,偷东西啦打架啦,案情没争议,按程序求个情,菜鸟律师嘛,从小case做起。不过,这些case小是小,但都是由真实案件改编的,编剧很有心了。
弹幕里有人刷“由律师在看么”,有人回应“真律师哪有时间来看剧啊”。
都是打工人,都不容易。
这部剧野心很大,菜鸟成长只是一条线而已,还有讨论各种社会议题,各种家庭对小朋友成长的影响,各种感情问题,间或还要升华到“有爱就有未来”“这座城市因你更美好”……主题太多,什么都想讲,但什么都没讲透。整个剧的风格也变得很快,一会儿搞笑跳脱一会儿沉重催泪,节奏把握不算太好。如果选好一个主题一个风格,效果可能更好。
· 最喜欢的一对角色:布大状和岑姑娘
戏份很少的两个配角。布大状为人处世有原则,热心公益,关怀朋友。岑姑娘人美心善,做事干练。两个人一起当义工,帮助弱势群体,真是天作之合。
· 本可以更丰富的一个角色:夏心宁(Helen)
Helen在剧里的设定是剑桥出身。她的扮演者是“十优港姐”麦明诗,真的剑桥法律毕业有美国律师执照的。但剧里的Helen,没表现出剑桥的优势,突出表现的是做曲奇、做垃圾分类、压力太大时借个肩膀给你靠靠、凭着女性感情方面的细腻所以成功缓和谈判气氛……如今不时兴这种古早韩剧女主角了。
· 可以删减的一个主角:Ophelia
Ophelia是电视台主持,明星范儿十足。她的故事线,就算全删掉也不影响剧情。John和James的对手戏已足够出彩,有她没她都不差。
Ophelia执着于找到Ice的操作也很迷惑。John和Ice一早分了手,是John沉迷过去出不来,问题在John这里,你找Ice有什么用呢?帮他们破镜重圆吗?(嗯,据弹幕说,被优酷剪掉的结局里,真的破镜重圆了。)
· 最讨厌的角色:赵金水(Charles)
出身底层童年凄惨不是你的错,但怨天怨地怨全世界都对不起你就没意思了。明明是419后不认人的渣男,就不要推借口给“不要晚上同女人讲心事”。安娜姐真的,太不值当了。
之前有个小细节,邓大状开玩笑要借钱,布大状很认真讲虽然没多少钱但还有个case收得到一点钱可以帮衬一点,董丹桥(Daniel)说自己手头紧但可以去找他老爸帮忙,Charles就“我也很穷只能在精神上支持”。高下立判。
· 最好听的音乐:《Mademoiselle Melody》
一首轻快诙谐的法语歌,John和James的主打音乐,和两个人互相讥讽瘪嘴翻白眼的气氛特别衬。这部剧还有两首法语歌,《Petit bal》和《Souvenir Seine》,都很不错。
整体来讲,全剧的音乐都很好听。主题曲是胡鸿钧的《理性感性》,董丹桥(Daniel)听哑女拉小提琴那段是《夜曲17章》。在感情线里纠缠不清的Ophelia也有自己的主打曲《恋爱幼稚》。大结局的那首歌是《同舟之情》。
· 最佳道具:正官庄的高丽参浓缩液
不论老鸟菜鸟,律师们的加班必备品,出镜率极高。10ml一条,60条盛惠一千大洋。
2018年10月这部剧开播,我大概在多次浏览了优酷剧集推荐的首页之后,有些犹豫的点开了。至于犹豫的原因其实有些模糊,因为我本身很喜欢看职业剧,甚至说起来是tvb的职业剧让我从电视机里看到了社会与职场的精英,这算是一种启蒙,但同时又怕,怕这部剧还是如同以前展现着我现在可能并不再相信的“万能律师”和“情谊”,虽然我可能仍旧可以把每集都十分投入的看完。但如果真是后者,我想我不会有写影评的冲动。
2018年12月19日我在lofter上放了董赵同框的图,有些像cp图,配文说自己也别想写影评,但说实话,到动笔的此时此刻我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写,一来这部剧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了,它充分展现了编剧的天才,用着配角的口,他人的口,旁白,手机媒体等等方式穿插着,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表达着,这些内容从剧本内容出发,从港人与香港的现状出发,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毫无意义,这一点让我尤其敬佩编剧的用心。在短短25集之中,尽量不浪费对白与场景,大信息量的展现着“剧貌”,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能多次看的原因,因为一旦开看,我必须专注。二来我确实挺渣的。所以,斗胆写这个剧评并不是真的要“指点”什么,只是如果能恰好看到这篇文章,希望这部剧能吸引到你,如果看完了剧,希望我们既有共鸣,又有各自所得。
这部剧的角色可以分成三个层级,画示如下。横框内的算是主要人物,他们有的人场景不多,甚至义工Icy是长时间活在John和Ophelia口中的人,但是却代表了一种大爱与信念。
上面的每一个框表示一代人,其中的代纪区分不完全以年龄为主,主要是工作及身份上的关系。当然像邓大志这种就是属于很早进入工作,只是后一步转入了律师行业,和黄、董等人算成一代。基本上,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有故事和纠葛,第二代人和第三代人有故事和纠葛。至于其他情感上的关系,基本上每代人都维持一定的情谊,当然并不是单纯的,互相的情谊,中间也有厌恶这样的负面情绪。但是正如这部片子的25集片尾曲唱的那样“交织了笑和泪,这小岛走下去。“甚至,如果您有兴趣,可以注意每集的片尾,这一集如果是以Ophelia结尾,一般就是王君馨(也就是Ophelia的扮演者)唱的专属曲,唱出的Ophelia这种女人的心声,如果是沉重的事件可能会纯音乐,当然还有另外的,这一点来说,也是创作团队的用心之处。
回到剧本身,如果看名字和配图,会以为这依旧是律师叱咤风云,打赢案子的职业精英剧,但是从第一集就开始了“鸡毛蒜皮”,甚至到了第5集,你会发现,范大律师自己说命了律师≠万能。总之,剧幕前后,迥然不同。编剧力图稍微真实的展现律师,甚至从新入行律师切入,从两代在职律师的对比展现着“家长里短”的律师日常。
这部剧的case多数都是小事,我做了一个表,大概罗列了每一集的主要案件。表中的案件以大律师代理的为主,例如赖、夏律师代理的打工受伤的调节案件等没有列入。
Case列表:
表中很明显的看到,案件的疏密两极化,第二代人John和James,也就是现在的主力大状案子多且重,刚入行的律师新人案子上且小。这显然不是律政新人王的路子。当然,John和James两人分别作为各自律所的领头人物,带的徒弟自然也会跟进相关的案子,表中同色表示同一律所。这里最特别的是布仲谦律师,他是某家律所的挂单律师,既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也没有固定能送些案子给他的律所大佬。你看,这样的设置与展现一扫原来的精英与金字塔尖的形象。
此外,多数集和案子都是说律师如何找到适当的求情理由,请求减刑的问题,案子本身也多数是日常、不刺激的,比如非礼、偷窃、过失偷窃等事件,律师们主要做的也是发掘搜证过程的不合规和其他可以辩驳、求情的细节。如果多数律剧中律师爆表查案和逆风翻盘的能力刺激的你立志求学,那么这部剧告诉你的就是大学毕业每个行业中菜鸟的举步维艰。或许有人目之为“反套路”,当然也有人会说还有“反反套路”,甚至是不是还有有“反反反套路”的套路。其实不管是套路、反套路还是如何,首先能抓住观众则成功了第一步,管他是售卖情怀、浪漫、白日梦还是披着浅紫色柔纱的残酷现实。所以从本身不具备吸引热血青年能力的案子入手,剧情的推动在于剧中的伦理与社会的实况。如同第一集与最后一集的旁白所言,法律逐步在公正和客观之外囊括了包容,也正是这样的案子,堆出了社会的冷暖与人间的互谅,在法律之外,我们需要承认犯案、审案、辩案的人使得一切发生的事情和被推崇、解释的法律有更深的意义。现在常说“人间不值得”,可能确实如此,因为如此艰苦与难熬,法律并不能让人抵御这些,但也因为“人间有牵挂”,我们还值得被拥抱所以还得继续走下去——“人间的波折在风雨中抵抗“。
我自己不是学法律的,但是从剧中来说,日常的求情案件是律师们的主营业务,他们要做的不是去发现真相,而是找到可以放大的点,唤起法官的同情和认可,往进一步说,就是在对错之外,我们应该更加全面的审视为什么以及后果。他们有的人年老患病,生活压力巨大,所以不惜放弃大律师的事业转作事物律师,甚至挪用客户财产。有人在父母的巨大压力下,出现了盗窃的行为,谁也不知道这样的盗窃案是真被压迫的精神恍惚了,还是只是想做些出格的事情释放没有出口的情感。有大律师接着公家的案子,尽情的发挥着极差的盘问技巧拖延时间多赚钱,可惜2018年的时代不再是2008年的行情,第三代的人乃至不断前进的第二代人对之奋起反击。总之,太多的案子,你可以仔细的看到家庭、社会和个人,看到金钱和自尊,甚至有时不知道是谁的不幸与幸运。
剧中唤起我共鸣的不是泛滥的同情心或者白日梦般的人设,而是香港的现实,大陆的现实,乃至,它们是全世界都存在的现实。很明显,表中从集数的分布以及涉及的主要人员也可以看到,最重头的是两个案子,分别是:学术不端事件和阿鬼杀父母案。我们就以这两个案子中角力的多方来找找这样的现实。学术不端中牵涉的是以经营利益为依归的校董,学术与学校为主要依归的校长,学术不端的行政化学者萧瑶珠,无名无势的学术新人胡非,以及积极出头的贫穷学子阿泽。胡非帮他的赏识者,学院院长萧当枪手,最后合作破裂被解雇,学生集会围堵萧,最后闹上法庭。初一看会注意到香港的学生运动,正如支持与反对阿泽的对峙双方一样,现在的学运在学生、社会上都形成了两种极端的看法与影响,而随后爆出的学术不端和学校间的力量博弈更是以冰山一角的方式展现了大学的生态和食物链。各方角力的焦点或隐或现,校董似乎雇佣了人暗吓爆料的离职教师,校董似乎以学校的学术名誉为重,萧也似乎只是做了枪手和食物链中的一环。这里都只用了“似乎”,因为剧中没有给出板上钉钉的答案,现实中我们也不是侦探,会去搜证生活中的每一个举动。同样的这一事件揭露出的社会关系这座冰山小小一角,但也算很柔和,没有让大多数人看到人心、社会中真正的黑暗与自私,但是谁又是完全活在深渊之中呢。校董会为儿子铺路,萧也在胡非欢送会上寞然,生活中的谁又知道现下的举动会在未来付出什么代价,只是想着先摸索着过完一生再说。所以我说,这样的冰山让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寒气,但还是隔的很远的,毕竟这不是专题独立电影。
第二件事是阿鬼杀死父母的案子。其实这个案子有意无意的在勾连James和父母相处中的问题,只是阿鬼和James同样作为聪明的人,却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这件案子和之前的父亲为儿子反霸凌背叛入狱,以及母亲暴力管教儿子背叛社会服务一样,都是撕裂的社会中处于无辜或又不无辜的个人。James在自己的被“家暴”下遇到的是还活着的John乃至于神父,年届不惑的大律师是否真的被宗教拯救我们不知道,但是他没有被身边的人再加一脚踹入深渊也是极大的幸运了。同样的,阿鬼的案子,有两个被控嫌疑人的设定上又和最开始出现的刘琨、臭四的案子相呼应,甚至辩护律师也是同样的人,即节约了剧中的人物又创造了法律上的冲突。只是正如刘琨选择在母亲忌日死去一样,阿鬼也选择了死亡。家庭的悲剧从来难得如James和母亲的关系那样,有一个还算美好的结局。
为每一件小案子努力的各位大状或者事物律师,让无情的法律呼吸上了人间的空气。从主题模式来说,这部剧仍旧是人物伴随着剧集在成长,无论是John和James的解开心结还是新入职的六位律师一步步更加成熟,都是在点滴的社会搓磨中逐渐有了未来大状的身影,当然说不定谁就步了挪用的后尘,或者半途去做“补习天王”年收入千万,或者临老了招致了牢狱之灾,甚至英年早逝也说不准,毕竟几十年太长,我们都不知道人生走向何方。
邓大志“毋忘初心”的标签一直追隋着他,不论是工作还是情感。他对黄瞳的关心与包容,很难说之间没有男女的感情,在若有若无之间,他回到属于他自己的家庭中,留下曾经心动的黄瞳,即时抽身和布仲谦在阳台吹风。浪漫性格的夏心宁是理想一代的代表,她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出的生活方式和心灵追求,乃至积极的工作态度都是属于偶像式的浪漫,编剧非常偏爱她,给了她所有好的点,足以让人欣赏和敬佩这样一个女孩子。毕竟在辞职后和老板聊天,我这种人就既没有勇气,也没有灵巧的心,提出让老板换厕所马桶盖的事情的。至于她和赖泽明的互撩与甜蜜,更是职业剧中的偶像演绎,还有始终穿插的Helen间的对话,如同童话与现实的磨合。最让我赞叹的是布仲谦和赵金水。从一开始被赵挤兑的受气包,从法庭上乱提求情理由的新人,从被值班律政公务人员抢话法律程序的懵懂者,他逐渐转变的能够应付“鸡同鸭讲”的老年街坊,打断强势抢话的母亲,同情处于高压下的孩子,甚至滔滔不绝的面对主审法官,这样自信而又稳步向前的布,正如同雾中的灯塔,给多少前路迷茫的人一种希望:一步步慢慢来。至于赵金水,最赞叹他的聪明和好运。聪明不待言,好运在能有董丹桥这样的朋友,对着董,能说出让他不要那么努力留下机会给自己的话,说出尊严与贫穷的话,当然我们都承认他的私信;能有爱他的Anna,或许双方都是在对方身上寻求救赎,只是赵的救赎底线远远高于Anna,两个人不能重合的人生造就了Anna无望的悲剧。
这几个人还经常即使的聚会,当然第二代之间也会聚会,讨论的总是聚集的热点。剧中相关的集数和讨论主题如下表:
他们的聚会也从另一个角度和方式阐述主题,即是表述方式的转换,也是一种划重点和推动的方式。他们会谈论最近的案件比如校园学术案;会聊到不合理的社会规定,比如不敢取消的法庭安检。第三代的关系还通过网络吐槽联系在一起,既有现实生活的互相取暖,也有律师这一行业本身的责任感和坚持的传递。总之,每一代人间维持的情谊绝对是TVB的风格,也是打动每一个在生活中孤独奋斗的人的利器。谁人不向往呢?
Ophelia出现之后,挺多人觉得编剧后期是不是太过偏爱,以至于感情戏抢走了太多戏份,尤其Ophelia如此夸张,容易让记忆掩盖其他的内容。事实上重拉剧本,Ophelia在后期的出场虽然不少,但也绝不是主流,15集非礼案结束之后,她承担起了链接James和John两个人感情发展的关系,也帮助制造了很多斗嘴事件。同时这三个纠缠在一起的人也是在互相的纠缠中重新去发现自己感情的归属与需求。说到底,John的深沉与感性是释放出来的,他会去反思案件中的“良心“,James的情感则隐晦的多,他老奸巨猾看似无情,但正如他所表达的,他的情感更多的给了身边的重要的人,他可能也会深夜档的思考”良心“,但那不是他主流。
当然说到不足,比如我会觉得24集里Anna死后,赵董的海边聊天不够直击人心,本来挺严肃的一个主题,为了铺陈董比较弱线的感情戏,愣是把主题转换成了,甚至成了香港兄弟情。
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但也就此不能揣测编剧的本意,只能说剧中的每个人其实都是一类人,他们的背后是无数在寻求出路的新一代或者中老一代。当然,它还是如同TVB般温馨,它没舍得用残酷的鲜血赶走观众,只是还留下给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和期待。
另外:这部剧的很多对白绝对是集港片金句之大成,你值得拥有~
这部剧有意思的地方还是有的,就是剧情的编排有点儿乱,案子好像说着说着就不说了,还是见过被剪得最夸张的tvb剧,有一两集只有20来分钟,到了最后一集也是仓促结局。两个男主角和一个女主角的关系也是很迷,毁不毁是一回事,但是这放到剧情里面真是太尴尬了。五个“律政新人王”,描述每个人都像蜻蜓点水,都没到点子上,然后大团圆结局。
在最近看的港剧来说,算是不错的一部。
剧集虽然和以前职业剧差不多,都是讲这个职业的特点、生活、圈子什么的,
但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当地目前香港人的生活写照进来,香港人面对什么、
担心什么、他们的内心、工作、经济状态等等。同时,也呼吁了大家要坚持,要相信香港发展的会更好。
另一点,就是在那么多起案件官司来说,最后都归于了一点:很多悲剧的发生都是因为
“我们”忽略了身边的人。不仅让你反思——你是否关心了自己身边人。
剧集不仅能让你对每个案件的始末感兴趣,也让你能体会那份当代社会人所需要的情感,值得煲剧。
最后,赞一下剧集的一种拍摄手法,就是有时候会有几个小片段分别介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无声又简短,一段音乐和几个短画面,几秒钟就能让你了解该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