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每个人都有一个光阴的故事
很久就听过这部剧了,可是一开始看了第一集就被孙妈的闽南普通话给吓跑了,呵呵~后来,是在陈怡蓉被提名金钟最佳女主角后就回来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四天里面翻来覆去整整看了三遍!
以前一直搞不清民国和公年的换算,看了这部剧发现就两者差11年,所以才发现里面的一美正是妈妈的年龄。家里有很多妈妈读书和刚工作时拍的老照片,一样的清汤挂面,一样朴素的衣服,只是没有一美的那份傻傻的可爱了。所以在看的过程中总会想,妈妈那个时候是不是也会这样呢?爸爸年轻的时候其实比几抠还要帅哦!只是岁月催人老啊~~~
美元恋闪得让人一边看一边无奈地傻笑,最让我无语的地方是一美误会几抠和茜茜,然后一个人在村口嘀咕着所谓的鱼虾理论然后大哭,可我看到这时确在拼命忍笑!!!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不管看多少遍,总会不自觉地笑出来,有时候是大笑,有时候是会在里面找到自己小时候经历的故事然后微微地会心一笑。把这部剧推荐给爸妈看,相信他们应该会更很有感触吧!
一直很喜欢孙妈,还有孙家一家六口。孙妈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是确很懂得做人的道理,俺老爸总是说先要学会做人,然后再做学问。妈妈跟她一样是严母,从小实在气不过的时候也是会打一两下,可是就像孙妈那样,她们都是为我们着想的,她们都是打心里爱着我们的。一家有严母,就必有慈父,孙爸在很大一程度上也影响了一美还有几抠,感觉他和外公很像哦!总之这一家人都是很可爱的,尤其是在一美和几抠分手后,孙妈、孙爸还有阿公三个人想出来的两个爱情大作战,如伟忠哥所说几抠是被孙家六口给骗进爱情的坟墓的!
与其他抛头颅洒狗血的八点档不一样,这部剧真的很适合一家老小坐在一起看,然后一同笑,一同分享上一辈的故事。我觉得这是光阴的故事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吧。在这个物质丰富但感情却十分匮乏的年代,我们真的很需要那样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来唤醒我们似乎日渐麻木的情感,温暖我们渐渐疏远的心。
在这个冬天,捧一杯热茶,好好地听一下光阴的故事……
2 ) 这编剧简直疯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地方看到有人谈论这部电视剧,虽然我年纪不大,但是对这类怀旧剧目一支很有感觉,所以找来看。
在前20来集的时候,我对这部片子的感觉非常好,尤其是第一集,那个小一美给人的印象太深了。在这20多集里,虽然一帮年轻人的生活给人一种青春爱情剧的感觉,但是总体来说,非常的切合电视剧的主题,几家住在一个村子里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虽然简单而又清苦,但是大人乐观积极,孩子单纯善良,邻里河蟹互助,如果就这样下去,这帮孩子终将长大,走上社会去面对他们的生活,这中间会有波折,也有痛苦,但是应该大体上是平凡的。
但是到了张叔失踪以后,这个调子就变了,灾难开始大规模的降临到这个小小的村子,先是张家,然后是陶家,连剧中人都发出感叹,这个村子的风水是不是出问题了。
最后,当孙一美莫名其妙的冒出一个亲妈的时候,我觉得搞出这种狗血剧情的编剧一定是疯了。
就标题来讲,这部剧应该是一部生活纪录片,好比大陆的金婚。事实上op的最后有个副标题,叫做--献给在物质贫乏岁月里互相扶持的人们,证明的上述的观点。我很喜欢这个副标题,因为切入点很好(比金婚强),显然从50年代到80,90年代是台湾从重建到发展到腾飞的时期,片中的人物经历了物质的贫乏到丰富,他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们相互扶持一路走来,这其中有苦有乐有波折,但是让人怀念,这就是为什么第一集开始老陶住在高层公寓里为找不到一个挂门牌的地方而闷闷不乐的原因,过去邻里相扶的日子回不来了。
但是到了片子的中期,在张叔失踪以后,情节变得异常沉重,苦难接踵而至,这让观众有一种怪异的感觉,这个村子到底怎么了。苦难是一定的,但是家家哀恸就有点过分,毕竟这是光阴的故事,不是人间悲剧大合集。到一美那个妈跑出来的时候,编剧就彻底疯了。显然,虽然张陶两家的悲剧虽然突兀,但是是有隐患的,张叔是跑船的,想叫他出事,随时都行,更不要说复华了,花了将近5,6集来埋伏笔(都不叫伏笔了,整一明示),发疯只是众多可能之一而以。但是,一美这个妈第一没有征兆,第二还推翻了过去的剧情,完全就是一个硬生生插进来的东西。
孙家一直是我认为的一个幸福家庭的典范,没有客观的隐患(比如张家),夫妻二人在生活上的态度好得没话说(相比而言陶家两夫妻是失败的,复华事件说明了家庭教育的失败,而陶妈和茜茜的约定更是看出了陶家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所以孙家搞出这种事情来让人觉得非常的奇怪和没有必要,当看到孙妈跟孙爸两个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我算是明白了,这编剧把挺好的一出生活纪录片搞成了催泪弹,而且是故意的。当然,我无从得知台湾的电视观众是不是比较喜欢催泪弹,但是我觉得故意搞催泪弹,还搞得在这么生硬,实在是没什么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陆的电视剧比台湾的水品高不少。
把一个生活剧变成了催泪弹,编剧不是疯了就是换了
3 ) 光阴是个什么东西?
这是部很慢很慢的电视剧,我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把它看完了。这个村子像是个掉在时光隧道里的乌托邦,它明明不是我生活的时代,明明是个我从没去过的地方,可是我又好像曾经到过那里。我曾经看到过一些一样的东西,可又的的确确错过了些东西,一些不该错过的东西。
很难表达那种无法改变的后悔,这就是光阴,不知不觉的从你身边走过,当你终于意识到后悔,却再没办法回头抓住他,可当你想要从现在做起,又发现,有些东西只能在他很久前走过时才可能拥有,拥有了,你将拥有更多;错过了,就再也没了。
无论如何,很感谢这部片的导演编剧们,他们用集体的智慧,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活得很畅快的人,如果未来我有个孩子,我想,我不会让他和我一样的错过。
4 ) 你是故事,亦是光阴
当大姐决定要写下我们的故事的时候,她一定没有想过,最终,它被拍成一部被那么多人赞誉的电视剧,属于我们的那段故事,终于如她当初的设想——让许多美,许多美的孩子,许多美的孩子的孩子,记住父辈曾有过的这一段时光——大姐,你做到了,做得那么好,让我们,都觉得骄傲和兴奋。
大姐,你有没有看到阿公给他的朋友打电话里那喜悦的神情,有没有听到他的声音里无与伦比的快乐?爸爸妈妈也在不停的拨着电话,告诉那帮我们的亲爱的乡邻们,这部关于我们的光阴的故事要开播了。每个人,似乎都满怀期待,可似乎,更多的时候,我们代入了彼此,眼泪盈眶的接受着你所描述的那个乡村,又回到了那些我们相依为命互帮互助的岁月里。已不仅仅是“一场感动”所能概括和形容的了。
我所能记得的那一段光阴又是怎么样的呢?我问我自己。大姐,用她的视角写出了她的“孙家”、“张家”、“陶家”、“冯家”和“朱家”的故事。那么我的呢?我所能记得的他们又是怎样的呢?
我记得的是冯妈。
记得她在大姐离家出走时我们大伙聚在一起想办法该怎么才能找到她时的那个早上,她跑来跟我们讲,大姐在防空洞。她讲得那么认真,讲得那么肯定,可是竟然除了拍雄哥(冯妈的儿子)没有一个人相信她。拍雄哥说,妈,我相信你。真的,我妈今天不一样。真的找到大姐了。那时天真的大姐怎么也没有想到是冯妈找到她的吧?
每个人,都以为冯妈是因思乡而犯了精神病的女人。但却忘了冯妈,其实一直很理智。只是除了当她想念家里的时候脑袋是一片空白之外。换句话说,冯妈,只有在想念家人的时候,才会犯病。所以,当冯妈跟茜茜姐说“我跟你说个小秘密,他心里一直有你”时,我真的相信,只有冯妈才知道茜茜姐心里最想知道的那个答案。
冯妈觉得对不起的,该是拍雄哥吧。因为她的病,拍雄哥没能好好的谈一场恋爱。可是,这也促成了他和娟娟姐的爱情。
冯妈也觉得对不起冯爸吧。可是,你看,当冯爸准备寻短见时,又是谁在他的身边对他说着那些贴心的话儿呢?究竟是谁放不下谁呢?
当要回乡探亲时,走得最快的是冯妈。拍雄哥在后面喊“妈,等等我”,冯爸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在更后面的路上赶着,只有冯妈,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遇到乡亲时,她甜甜的不断的重复着说“我要回家看娘了”。朝思暮想的回乡梦终于实现,幸福快乐的又何尝只是冯妈一人?
我记得的是张妈。
记得她在张叔出事去世后变得嗜赌成疾。在祸不单行的又经受了张家姑姑盗取了张叔的保险金之后,茜茜姐艰难的撑着这个濒临破败的家。而张妈却难受的只想被麻碎到不理世事。
她抽烟、嗜赌,却仍旧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张妈。她不过,只是想找个地儿来发泄一下思念张叔的痛苦。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起她在张叔最后一次离她而去时她来不及说的“我爱你”和“对不起”。
她或许有点自私,可是她何尝不只是被痛苦冲晕了头?她根本来不及去思索她之后的人生。根本来不及去接受在这之后她和她的孩子们,她和她的张奶、汪奶将要过的生活。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我们,也遇到了她的情况,我们,会怎样?
或许正如拍雄哥得出的结论:有谁能比我更理解茜茜的痛苦呢?
他发出的这一声叹息的前提,是冯爸出了车祸,而受伤的对方却要求要赔偿15万(台币吧?)。我们那个年代的15万台币,可是天文数字啊!
我体谅张妈。我理解张妈。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张妈一样,只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顾全大局的考虑一家子的生计。我喜欢后来的张妈,回复最初的幸福模样的张妈。茜茜姐准备去加拿大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的张妈。原来的温顺柔和善良的张妈。
我记得的是张奶。
记得她的坚强、明事理。记得她对茜茜姐他们这帮没有血缘关系却能照顾备至的爱。有谁能像她一样呢?允许自己的惟一的儿子,娶了一个带了4个孩子和一个岳母的妻子。劳苦的是自己的儿子,出事了,回不来了,却仍旧想着让茜茜姐去上大学。只是茜茜姐像是张奶的翻版,两个人,都是外表刚强,内里柔软。
汪奶的软弱、自卑,或许正应了张奶的坚定和高傲吧?幸好张家还有坚强的张奶和茜茜姐,幸好那个时候的娟娟姐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心胸狭隘、自怜自艾的她,幸好那个时候是PAUL来到茜茜姐的身边,而不是别的人。失去了家庭支柱的张叔,以及因他的事故而获取的继而被盗失的保险金,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直面悲惨现实的勇气啊。
我记得的是陶妈。
印象里的复华,总是与世隔绝,是因为陶妈吗?印象里的复邦哥,总是个孩子王到处捣蛋,是因为陶爸吗?我不知道。
可而今我长大,明白陶妈不该隐瞒复华的病情,因为即便被隐藏终有一日也水落石出一目了然。明白陶妈一开始不该棒打鸳鸯阻挠复邦哥和茜茜姐的爱情,因为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在分开之后并没有过上幸福的日子,最后还不是各自离了婚又走到了一起?明白陶妈不该总是偏爱复华,偏疼复华,灌输给他和复邦哥强制性造成沉重压力的信息,以至于最后弄巧成拙,闹出了精神病。——这些都只不过是把直走的路都给扭拐了一个弯,于是,所以原本以为该有的甜美的果子,最后都只是酿出了无法下咽的苦果。
而另一方面,陶妈却是真诚的,实在的,可亲的一个人。她的离去,突然也让我醒觉,有些时光,早已不再。
多年之后,看到陶爸孤身一人,才发现,他的迅即的苍老、憔悴,并非只与岁月的流失有关。
我记得的当然还有妈妈(孙妈)、爸爸(孙爸)和阿公。
据说阿公对爸爸一开始是不太认可的。可是自从阿公患病后,爸爸的贴身照料,让我们这个家,更加的温馨可人了。谁说不是呢?
虽然我们总是吵吵闹闹的顶嘴、打架、互相推诿不愿多干家务活,可是这些事儿,不正是而今想起时最甜蜜的事儿吗?
我最记得的,是那次大姐要打包行李,准备离开我们的家,大家都哭到不行。她分明不舍得,却还硬撑着。大姐,这个家,怎么可以少了你?家柱(孙一美、孙再美的弟弟)说得对,少了你,我们这个家怎么还会好玩呢?
妈妈也哭得很凶。其实大姐是真不知道。在她回来之前,她哭得更凶,老怕找不着的话,怎么办?还记得有一回一大清早,我跑去敲妈妈房间的门,蹦出一句“妈,姐又通宵没回来”,话刚说完,却看见她正挤在爸和妈之间,睡得那么甜。
妈妈、爸爸、阿公那么那么的疼爱我们。
我怎么可能忘记家柱向我描述的大姐和毅源哥结婚的那个时候,妈妈、爸爸、阿公的不舍与幸福感——可惜我不在场,跑去买了扇子。
我怎么可能忘记去茜茜姐家去拍雄哥家去复邦哥家找大姐回家的那些夜晚——结果有一回她却是因为不放心醉酒的毅源哥,而跟着他去了海边。
我怎么可能忘记妈妈担心我们学坏而偷偷的看大姐的日记结果闹翻被阿爸骂了一通但仍心动的想看我的日记。
我怎么可能忘记那次可爱的阿公的公文包往餐桌上一摆就弄没了留给大姐的惟一的那块生日蛋糕。
我怎么可能忘记我们一同经历过的那些生活中的小细节?
而我更记得你们,陪我一同长大的大姐、家柱、毅源哥、复邦哥、茜茜姐、复华、拍雄哥、娟娟姐,还有如今是我BF的朱磊。
我记得大姐经常给别人说少根筋。考试经常不及格,还老是容易被骗。经常跟着孩子王复邦哥的后面跑,却每每都拖了他的后腿,两个人都被挨打。终于考上了私立大学的戏剧系,最后却被编入道具组,每每有任务,总是全村的伙伴一起协力完成。而毅源哥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我们家蹭饭吃,却也不过是因为大姐,却被她的后知后觉闹到最后不得不冒出一句“我在等你对我有感觉,你难道不知道吗”。幸好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记得复邦哥的一夜长大。因为陶妈,因为复华,也因为陶爸。他说过的感谢茜茜姐的那句话,我也印象深刻。
他说:感谢你,成全了一个儿子。
那个时候的复邦哥,担子很重吧。幸好那个时候有拍雄哥,在他们家的面摊上帮忙做事,还能帮忙照顾家里,也少了一些牵挂。
总是经常看到他放假归来。却也能从他的脸上看出对茜茜姐的不舍和想念。一段爱情,如果不经历麿难,是否不能成其完美定义?而我,却只看见,伤痛和伤痕。
我记得的,当然还有毅源哥。那次他在我们面前对妈妈说的“我可以做一美的男朋友吗”。其实,在那之前,我们早就认定了他是我们的姐夫。
家柱说不明白毅源哥为什么会比大姐爱他还要更爱大姐呢?家柱没有想明白的这个问题,我想,只是因为他还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他们相爱,他们互相吸引,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他们知道对方,是自己希望陪在身边的那一位。
他为了不让大姐知道自己还有另外一个妈妈的真相,跑去阻拦她们的见面,被大姐误会至吵架也不道明真相。他为了找到大姐,高雄、台北两头来回的跑,却看见大姐和朱磊在一起而没有告诉大姐其实他也很焦急。他陪着大姐撮合复邦哥和茜茜姐,帮他们安排见面,难道只是因为他也是他们的朋友?即便只是在我们家里,他对大姐的爱,只有大姐,才被蒙在鼓里那么那么久。
我当然也会记得和朱磊的故事。如果他没有喜欢过大姐,如果不是我多此一举的来告诉他“第三者之行为很不齿”,如果我不是写了长篇大论强硬让大姐硬生生背下并让生性文雅的朱磊打了退堂鼓,我想,我和他,大抵也不会有除了乡民之外的其他交情。而他从美国回来,对我说“因为等不到你,所以回来了”时,他们——大姐、姐夫(毅源)、家柱、复邦哥等等人坐了一长排,突然,我感觉到我想要的原来是,与他的幸福。
我怎么可能只会记得上述所提及的他们?我怎么可能终其一生只会记得那些小片段?那么多美好的名字我无法一一详述,那么多欢快的故事我来不及一一述说,而我也知道,我们,将面对更久远更源长的光阴,在这之后的故事,与它们一样,都值得我们慢慢品尝,逐一回味。
感谢,与我们携手走过这段资源紧缺相互扶持的属于眷村的光阴的你们,以及在这段幸福的光阴里你们和我们所共同拥有的小小故事。
——以“孙再美”的名义,写就的《光阴的故事》篇 《你是故事,亦是光阴》。
PS:我无意再次提及许毅源、孙一美、陶复邦和汪茜茜。因为太多的影评里,有他们的名字和故事。我更多的读到了他们父辈的讯息,更多的只是懂得如何去读懂自己的父母,以及他们的所行所为,其实都出自有因,只是,因为不理解,因为不讨喜,或者,其他的原因,慢慢的形成了所谓“代沟”吧。所幸,在孙家的幸福里,我一直没怎么感受到“代沟”两字。谢谢编剧赋予了“孙家”这么好的家庭底基,这么开明的父母,这么顽劣的三姐弟,以及值得不断回味的小故事。 —— Lucchi Young 2010.06.09
5 ) 自残系当然要娶(嫁)治愈系
看完《光阴的故事》有两个感想,第一,王伟忠真是帅哥+才子,又有黑道大哥范儿,真是偶像。第二,自残系最好的对象永远是治愈系,而治愈系永远向自残系敞开怀抱。
《光阴的故事》四大主角,双旦双生,孙一美、汪茜茜、陶复邦、许毅源,两自残两治愈,两两配对,真是再合理不过了。
乙一有一篇小说,也改编成电影了,说一个男孩可以随时治愈别人的伤口,故事很精彩的是后半部分,不,他不能治愈,他只能将伤口转移到自己身上。
陶复邦是那样一个功力不够的治愈系,汪茜茜是那样一个段数极高的自残系。两人水准不一样,因此,复邦只能不断不断把伤口嫁接到自己身上,却不能痊愈这些伤口。汪茜茜的伤口越生约多,陶复邦也越转越多,最后自己也是体无完肤。有些观众感慨说不是陶妈作祟,不是命运捉弄,或许他们会比较顺利。
不会的,段数不够的治愈系,虽然也是治愈系,可以遭遇段数高的自残系,简直像遭遇吸星大法的普通武者,顷刻间,一身武艺被吸得精光光。 这一点,陶妈早就看出来了,汪茜茜并不是理想的儿媳妇,“现在我儿子都对她言听计从了,这往后还怎么办啊?”。 “我可是见过她对张叔的态度,我不想我后半辈子还受媳妇儿的气”。
在自残系还是凶狠的自残系,没有被岁月磨砺地圆滑,在治愈系还是蠢笨的治愈系,还没被岁月磨砺地宽厚,两强相遇,只能是勇者胜出。而自残系的胜出,结果就是两个人都伤痕累累。
治愈系只有遭遇过挫折痛苦(陶妈的病,复华的病),自残系唯有经过更恶的人的打磨(茜茜嫁的那个保罗哥啊),再加上一点点运气(那个莫名其妙的儿子),才有可能最后走到一起。
孙一美是一个超级治愈系,她最治愈的地方就在于,她都不知道自己可以治愈。她可以治愈别人的伤口,却永远不会在自己身上留下太多疤痕,你说她笨也好,迟钝也好,总之,自残系所有的伤痛,打在她老人家身上,永远是石沉大海。
所以许毅源那种超级大自残派,会在她这里慢慢疗好伤。 会深陷不可拔,没办法,人家段数高,又或者是,段数实在太低。 就算自残系有再大功率的吸星大法,可人家莫有武功,你奈她何?!
大部分情节离奇的连续剧,都是一帮自残系在那边闹腾,你死了妈,我就没了娘,你有第三者插足,我就正室闹翻天。总之,你拿一个伤口出来,我就弄一个更大的出来比。而治愈系总是被糟践得多,要不然,哪有那么多惊心动魄,一波三折。
但是生活中,治愈系永远追着自残系跑,自恋自嗟自叹的豆瓣女,非得要遇见一个文字只看说明书的理科男才会幸福。而单纯无知的多情少女,也总是喜欢追着血海深仇的孤身男子。
最幸福的当然是治愈系找到了治愈系,就像孙妈孙爸的那种幸福。可是哪那么容易,大部分的人都不安分,不能享受到手的普通生活。治愈系之所以成为治愈系,也就是因为他的治愈功能,一身治愈武艺,无从施展,简直是明珠暗投啊-- - - - 所以治愈系追逐自残系,又通过自残系把自己也变得伤痕累累,等到自己转变成自残系了,再去毒害下一个治愈系。
正如你前男友被他前女友伤害再来伤害你,而你从他那里学到的招数又去伤害另一个。冤冤相报,直到遇见势均力敌的一个,又或者,有一日,恍然大悟,再不跟天斗了。
一辈子糊涂涂的孙妈有一段话让我动容,幸福是什么?幸福既不是扁的,也不是圆的。如果你手里是圆的,心里想着扁的,那就是不幸福。但如果你手里拿到是扁的,就越看越欢喜,那就是真正的幸福。
嫁人要嫁治愈系,这句是经典名言。治愈系怎么看,看对方家庭就知道了。他(她)爹妈是治愈系,生出来的只能是治愈系。 而我写这篇东西的原因只是在于,我曾经是个差劲的治愈系,看到别人伤口就扑上去,然后自己伤痕累累。就在我即将蜕变为自残系的那些个关键阶段,我就遇见了我自己的治愈系,超级无敌治愈系暖手同学,会装笨,会装蠢,会把你的伤口转移到五万八千万里外的爪哇国去。
6 ) 朱磊写给孙一美的信
孫一美:你好 你知道嗎? 我花了十九年才鼓起勇氣寫這封信給你。 是因為你的話才讓我終於下定了決心。 那天妳說「十八歲只有一次,青春是很短暫的耶。而且我們已經為聯考消耗掉一半的青春了。所以剩下的另外一半,我們一定要更精彩的過啊。否則我們青春的回憶就只剩下讀書跟考試。」 說的很好,而且提醒了我,我的確應該為我的高中生涯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所以我一定要說出來。 孫一美,我很高興我認識了你,認識了這麼一個善良,有正義感又有趣的女孩。 我更高興的是我人生第一個喜歡上的女孩,就是你。 PS.一鼓作氣寫完信才發現,我根本沒有勇氣把信拿給你,所以,只好讓茜茜轉交給你了。但願你沒有被我嚇到。 對了,孫一美,忘了說。你不用喜歡我沒關係。但是,你一定要比我幸福。 朱磊
可怜的朱磊
关于十八岁的梦
才写下
就碎了
唉… 人生的阴错阳差啊
如果请回答1988没借鉴这个剧我是不信的
请回答1988有光阴的故事拍摄痕迹
每集终了,罗大佑粗犷的嗓音都会响起来,“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日,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今天我开着水龙头,听那水声哗哗啦啦,顿时觉得,真是没错,光阴和我手中的水一样,都流走了。
几抠……要是几年前你就演了这个,现在也许是影帝了
非常不错的成长故事,但粗糙的制作有点拖后腿,不知道有没有传到韩国去,七年后的《请回答1988》里有不少这个片子的影子。
超级爱一元和孙一美的!!
边笑边哭
真正勇敢的是那些隨波逐流中不迷失自己的人。
顶顶好剧,顺便说一下请回答1988抄袭该剧。
居然就这么看完了100+集。虽然表演夸张场景简陋剧情拖沓,我想看的眷村文化也表现得很模糊,但是故事一长,难免日久生情。再度从这种时间跨度大的剧集中看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时间果然是治愈一切疾苦的好药。
今天看了《请回答1988》,顺便在豆瓣搜《光阴的故事》,却发现前者的观看人数20多万,后者5千多,也没人提两者的相似点,而我认为编剧看了光阴的故事。倒也不怨国人,毕竟有当时电视环境影响,但追韩剧的人啊,其实在国境之南,在一衣带水的岛上,有中国人的后代写的与我们更有认同感的剧情。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亲情友情爱情至上,在什么都不缺的时代,却什么都缺了…
惊了 真的 1988真的有借鉴这个吧
请回答系列是不是有在模仿这部剧……
被1988抄袭,实在是因为你太优秀
看完这个,1988自动降星了
一个让我熬夜看完的剧集,一个让我哭了笑笑了哭的剧集,一个让我舍不得散场的剧集
看的时候欲罢不能。看完之后意犹未尽。如果人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过,我也愿意在充满爱和故事的集体里活一次,当那个没心没肺没有秘密的鸡婆孙一美,并遇见那个想要幸福亦予我幸福的许毅源。
演员真是强大,台湾真是没钱了,本应是长篇怀旧巨制最后拍成了室内剧差不多。
天呐,1988纯粹是在欺负我们光阴的故事没人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