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新作《银湖之底》,讲述一个发生在现代洛杉矶的犯罪惊悚黑色故事,33岁的Sam(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住在洛杉矶,虽然没有正职,却依然渴望出人头地。当年轻且神秘的女邻居Sarah(丽莉·克亚芙 Riley Keough 饰)突然失踪之后,Sam决定寻找这个女人,并在城里展开了一段调查。这段调查使他不得不直面天使之城最为黑面的一面,理清与丑闻和阴谋有关的失踪及神秘谋杀。
Andrew Garfield为了转型,多么用力的甩开了粘在手上的以前的蜘蛛侠漫画。
以下只是个人拙见,创作者用心良苦不是我等一下午就可以解读明白的。如果银湖有底,我应该是在水面浮潜。
如果将女孩类比成狗,那么电影分出了四类女孩:第一类也就是义无反顾毫无头绪的闯入这银湖的女孩,她们中少部分人脱颖而出,就像Janet Gaynor,幸运的带上了公主的头冠,嵌在影史中供人观赏。而她们中大部分则被默默的牺牲和消费,就像男主后窗养鹦鹉的女人,人们可以见她日渐衰落的皮囊和整日对鹦鹉的爱抚与喃喃细语,但终究能听清这个内容的人会发现笼中之鸟最后学会的是主人对昔日Hollywood一次次的重复念息。
第二类:心甘情愿的陪葬者,给所谓的神。Janet Gaynor也许成功了,但那也是《7th Heaven》,是失踪的富人Sevence一手打造的天堂。正如他的同类亲口所说,安葬我们这种King的墓穴是由山一样厚的混凝土打造而成,贫富的差距不是你所能撬动的。Sarah和她的伙伴,乐队中的女孩,她们认为陪着King走入这坚不可摧的墓穴是一种升华,殊不知挂断电话后轮流给男人做饭变成了日常,不同于地表的是这次她们连天空也无法看到了。眼泪也许流给最后的爱情,也许留给选择了炼狱的自己。
第三类,享受者。shooting star们明确划分了和陪葬者们的关系,认清不会有来世,那么享受此时此刻是她们唯一会做的事情。
第四类,无辜者。出生在围绕着银湖的栅栏之内不是她们的选择,她们也许也没有像Janet一样的事业心,也许她们想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像画中的花朵一样静静插在窗前的花瓶里,但是出身没有给她们一个安静的选择条件。含着金汤勺出身的人也许注定就是要被follow,想体验我们的世界也很简单,只需要无视那看似不可翻阅的围墙,然后赤身裸体的跳进这冰冷的湖水。代价也简单明了,手无寸铁的被流言的飞弹击穿,然后沉没于深不见底的银湖。也许供你们消遣的杂志封面也是以我们的下沉作为封面。而堆砌这的也正是这些自默片时代起就一代代围绕着银湖组建的家庭,他们繁衍生息,然后又亲手把下一代以各种方式送入漆黑的湖底。
如果这么解读的话,hobo符号手册上的beware of 4 dogs也许可以说得通,但这也可悲的证明男权为了彻底mute女性那肆无忌惮可以野蛮生长的植物般的能量,已经渗入到了各个阶层,也不外乎将最底层纳入自己的统治系统,连判决能否踏入更美好世界(天堂)的审判长也无非是富人安插在暗处的king of homeless。而创作者,发现了美联储角落的秘密遭致了杀身之祸,即便没有,他们那看似无懈可击的防御和监视系统也在全知全能“神”的掌控之下显得可笑。
那位发现秘密自杀沉于湖底的愤世者看不起学习双脚站立向人类讨食的泰迪,却殊不知自己也是构建这巨大粉碎机器的一个螺丝。而压在他头上千万吨的湖水注定这个可怜的灵魂永远无法翻身。
三位一体的圣灵也许不是以我们认为的形式而存在,起码不是这些三三成组的少女所构建或奔赴的模式。谁知道呢,也许应该研究一下象棋和女装。
“如果说消费社会再也不产生神话了,那是因为它便是自身的神话。单纯的丰盛取代了(以灵魂为交换)带来的黄金和财富的魔鬼。而丰盛的契约取代了与魔鬼的协议。另外正如魔鬼最令人恐怖之处,从来都不在于其存在,而在于人对其存在的相信一样——同样的丰盛并不存在,但只要相信它存在,它就会成为一种有效的神话。—— 鲍德里亚 《消费主义》”
《Under the Silver Lake》最近频频出现在友邻的年度十佳中,在标记“想看”后的335天的凌晨两点半,终于看罢,喜爱至极。一看导演,倒也不意外,前一部作品是《It Follows》,也是2016年最惊喜的恐怖片,分外喜欢。同前作相比,导演依然是喜欢用隐喻的手法,只不过这一次讽刺的对象由青少年性病传播变为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全片像一部“洛杉矶提喻法”。
如果说从《It Follows》惊诧导演David Robert Mitchell对于“恐惧”的另类的解读以及对于电影节奏的把控,那这一部导演把自己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迷弟气质表现的淋漓精致。全片从加菲饰演的失业宅男家中的装饰海报到漫画家藏品,都隐藏着各式好莱坞作品,其中更不乏一些经典的B级片、早期恐怖片供影迷津津乐道。除此之外,影片从一开局就透露着一种老派:不断渗入的好莱坞黄金时代彩色电影的画外音;主角的对白的声音处理也显得很复古;公路追踪戏的镜头都还是淡入淡出的手法,我上一次看到这么用的电影还是《La La Land》; 整个解谜的过程多少都效仿出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感,除了明目张胆的贴海报、立出希胖的碑,小号和弦乐以及鼓点的配乐使致敬环节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导演本人大概还是位恐怖爱好者。除了早期恐怖电影的海报,整个男主角的设定完全犹如从Lovecraft小说里走出来的男主人公一般:终日痴迷解密,沉迷神秘主义漫画;与社会脱节,失业在家但并不担心因拖欠房租面临被驱逐;露宿公墓,沉迷密码学和阴谋论,妄想从倒置的乐曲中找到暗藏的玄机,坚信现代文明背后有人在暗中操控,这一情节设置简直就是爱手笔下男青年的复制品。提及这一点,虽然全片并无提及手艺大师或者任何克苏鲁神话,但整体却透露出一股克总精神内核:由现代科技(手机、电话、电视、电影、任天堂游戏)和流行文化(古典音乐“欢乐颂”,摇滚乐“大门”“小妖精”,朋克音乐“柯本”等等)构成的现代文明非常脆弱,在原始蛮荒面前不堪一击。这一看法在全片与音乐家对话的一场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是全片我最为触动的部分。供奉着价值连城乐器收藏厅堂中,垂垂老者被定在钢琴前一刻不停的弹奏:从萨蒂到贝多芬再到柯本,中间纵横百年,均是出自一年之手
这样大胆的假设,还不是最令我震动的部分。其后而来的,便是犹如爱手艺一般冷酷的反讽:
但就是这样违背了正常科学、人类生理寿命的人,在顶级的资产阶级面前,也毫无自由意志而言。当男主看到柯本的吉他,谈及作曲家已经获得一切时,作曲家脸上流露出的失望和难言,让我想到是否这样存在百年、创造出经典的人就这样沦为食物链顶端的消费享乐的工具罢了!即使在开枪时,这样的琴声也从未停止或者说不准停止,就这样把为普通阶层视为精神偶像的艺术家定在这琴凳上几百年,何其可怖!还有一处细节值得一提,说到动情之处的作曲家在道出真相之时,弹得正是来自Pixies乐队的《Where is my mind》,先不谈歌名的暗讽,这一首歌在电影中最出名的一次出现应该是《Fight Club》的结尾:
当代表着现代资本的金融大楼全部崩塌的时候,人类的自由意志到底在何处?物质和文化能否代表人类本身的存在?而这些在《Fight Club》中有更加露骨的表达:
所以当被告知拯救你的精神偶像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伟大,你也不会因此成为“special snowflake”,男主角Sam如同爱手艺笔下的民科、舰长、极地考察队员、地质勘测家在科技不能解释的恐惧面前失去理智,从而手刃了艺术家。
手艺大师对于被启蒙运动和科技革命点亮的人类文明充斥着悲观态度和毫不留情的反驳,在其笔下刻画出的全球神秘恐怖事件中,即使是被理性支配的精英分子也会在现代科技难以解释的恐惧中失去心智。而本片中,导演把这种悲观失望的态度具体到现代文明中的消费主义,更是抛出现代文明亘古千年可能也只是被无形的手来操控的阴谋论。更有甚者,在一种隐匿的符号中,即使宗教成为科学尽头的避难所,也有可能是全部是虚构的高级概念。正如片中出现的带有宗教气质的乐队,三女一男的设定实则与最后追寻永生的富豪和三个妻子是毫无二致的。
对于这种悲观的刻画,除了作曲家对谈,利用动物的隐喻也是表现之二。片中一直不断出现动物的刻画,从摔死的松鼠、袭击人类的臭鼬、美元中隐藏的猫头鹰、往往关键时刻出现郊狼、再到贯穿全片的宠物狗被虐杀。而关于猫头鹰的暗指,使我想起在蝙蝠侠New 52漫画中的《蝙蝠侠:猫头鹰法庭》和《蝙蝠侠:猫头鹰之城》,描绘的都是隐藏在哥谭地下、潜伏百年的精英权贵暗中操控城市的故事。除此之外,其中在郊狼出现时,曾有一处重要的提示:
我们创造的经济与文明,在土地上高屋建瓴,其实一切都受制于更为低级的生物,人的神圣性是不存在、不值一提的。另外,导演设置了一个流浪汉之王的角色去深化这种想法。男主在深夜对流浪汉进行抨击时,殊不知整个阴谋论背后除了暗中操纵的阶层顶端,负责收集信息、被安拆在城市大街小巷的眼线正是流浪汉。在漫画家给男主的流浪汉暗语手册中,暗示这种符号充斥着整个城市,而最后也是引领男主走到了好莱坞禁地。
至此,更为粗浅鄙薄的人已经在宏大的布局当中,而芸芸大众却浑然不知。高度文明被原始蛮荒操控时,人类的精神文明被贬低的一无是处,被戏谑,被嘲弄,脆弱,不值一提并可以随手毁灭。如《2001:太空漫游》所描述的,冷静审视过整个地球文明后,精神文明成为消费方式、资本积累中的一环,成为衍生品,地球就是一块废弃的停车场。
如果郊狼暗指权贵阶级,臭鼬暗指流浪汉,那深夜失踪又被虐杀来完成某种变态的满足感而消费,恍惚中看到狗吠的女孩们,小狗们暗指的对象就不言而喻了。虽然从片头开始就不断出现警告的“当心小狗杀手”,但没有人意识到真正的杀手真凶是谁。而对于两次出现的广告牌,最讽刺的是,原本隐形眼镜广告牌上出现的“I can see clearly now”被替换成了暗指金拱门的小丑,十级嘲讽。
而有趣的事,除了对流行文化的指摘,对快餐文化也影射不少。垃圾食品成为打着“爱”的名义进入主流餐厅;披萨盒上写出唱片暗含的秘密;每一盒麦片里能找出寻宝地图——人类被快餐文化“拯救”,然而得道升天的秘密隧道也可以指向超市的食品冷藏柜。
除消费主义之外,导演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好莱坞,还在刻意批评纵欲享乐主义。女演员试镜时的包臀裙、可以随时走进的歌舞声色的派队、可以随时召唤shooting star、小男孩在汽车上的不雅涂鸦,性如同排队气球女孩的身上的斑斓气球,在觥筹交错中任何人都可以品尝,获得廉价的快感。
鲍德里亚在《消费主义》里提到:
“如果说消费社会再也不产生神话了,那是因为它便是自身的神话。单纯的丰盛取代了(以灵魂为交换)带来的黄金和财富的魔鬼。而丰盛的契约取代了与魔鬼的协议。另外正如魔鬼最令人恐怖之处,从来都不在于其存在,而在于人对其存在的相信一样——同样的丰盛并不存在,但只要相信它存在,它就会成为一种有效的神话。
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时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社会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消费唯一的客观现实,正是消费思想…至少就消费而言,它作为消费社会,作为思想消费自己。”
而我们就在这种消费主义中,逐渐分不清真实和梦境,如男主一般,堕入无尽的神秘的符号于迷宫中,只能追寻身体短暂的快感,任由大厦缓慢崩塌,永远不知那只鹦鹉说出的究竟是什么秘密。
给分低的大概不是片子看得少,就是看不开。我虽然看的也不算特别多(看了看评论的致敬和彩蛋很多都没看过),那是对电影和流行文化的套路还算有点了解,对“你激情的东西都是别人为挣钱随便写的”“钻石恒久远不过是广告人创造的”这类反套路,解构意味的观点并不陌生。
如果你还沉浸在天分努力取得成功这类社会流行叙事,甚至是成功学的框架里,当然是很难理解这片子想要说什么。
不过我想说的是,看似主角的理想破灭,喜欢的女人跟老富翁跑了,其实想一想,老富翁的一男三女升天论何尝不也是一种套路,秦皇汉武追求永生不过被方士套路,谁升天之后回来显灵了么?只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满足了而已,就跟你国王林那类大师把高层全骗了类似。
所以,也没什么必要追求“社会背后的真相”在框架里就把角色演好,活得开心点,知道自己活在框架里,也别太当真了就是了。
回到影片,sam最后回望自己的公寓,其实就是跳出了自己原来的角色,后来怎么样不知道,也许又“入世”成功了,也许就此沉沦过一天算一天,其实都不太重要。银湖里所有人都活在框架里各有各的角色,sam其实是最幸运的,能够看到整个框架。其他漫画家,富豪女儿等等都比较悲惨,几个新娘有的深信不疑,其实对她个人可能是好事儿,愚者幸福感可能是最高的,Sarah“反正走不了了,就努力过到最好”反而可能会带着怀疑死去。也不详细讨论这问题了《黑客帝国》也表现过不少了。
最后说点细节,我发现豆瓣排名第一的影评往往有些不靠谱,比如本片的,分析框架还有几分道理,但内容有些真挺扯。Sam不是杀狗者,他不是在框架压迫下仇视社会的那类人,他是心存希望的,否则流浪汉之王也不会拷问之后放他走了,写到这里我想到Sam也许可能是下一任的流浪汉之王也不一定,套路信息都了解,又跳得出来。
当然,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权在自己。聪明人能理解框架,愚者只能跟着别人的框架走。
我没看过Ready Player One,但我可以确定去年被用来形容它的“终极pop culture电影”这个标签更适合这部银湖之底。这也是部后现代的电影,用美国人最擅长的迷幻而又浅薄的流行文化来批判解构流行文化,可能还有晚期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之怪现状。Corporate overlords给我们灌输的岂止是sexual innuendo啊,看啊人人都异化成什么样了——我们都被body snatcher入侵了——“你们这些蠢货,还没看出危险么,他们的目标是你,是我,是我们所有人!”
失败的现代性,意义的缺失能引发极端暴力(音乐家的结局),诡异cult思想的入侵(主线的结局),也可以就呈现为,有钱人花式消磨时间寻找刺激(welcome to the purgatory! Some weird pop performance inside a glass cube! Chess party! Singing gospel in gothic attire!),进行着得体空洞的社交(主角与广告牌女孩的encounter得是年度最佳场景了——"You know, I'm working hard!"),或者巧用先进的无人机科技来填补空虚,或者就像我们的主角那样,成天看片吃垃圾食品泡妞打飞机,对每个路人美眉行注目礼,研究阴谋论,在cereal box上寻找意义。
然而那大量浅白的好莱坞和希区柯克reference可能根本并没有什么意义,比如后窗窥视,比如驱车跟踪桥段里的配乐和画面过渡方式,比如壮丽的音乐家宅邸远景竟然是一幅童话——看,这位傻逼观众以为自己又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线索——可你知不知道多少年来的每首流行歌里其实都隐藏着暗号——那些暗号是什么意思?我他妈哪记得,这些你珍视有加的精神食量只是我的流水线量产作业而已。你以为你能逃得掉精神消费主义?你最爱的Kurt Cobain和那把芬达吉他,那manufactured rebellion,和好莱坞电影一样都是假的。好莱坞嘛,鹦鹉学舌罢了。
而我写下这些,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徒劳的。我早早已落入了导演的圈套。
前段时间,看了《银湖之底》这部美国电影。个人感觉:这真是近年来少有的佳片!它深刻反映了现时美国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揭露了好莱坞这个奢靡的人间天堂的黑暗本质。
影片开头,男主角带着淡淡的忧伤的表情上场。沉郁的音乐使人感觉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文艺片。男主角很有文艺气质,我就叫他文青哥。文青哥是个外地青年,在好莱坞租个房子闯天下。他正处于失业状态,手头拮据,一直不交房租。房东贴了通知,限期交租,否则强制驱离。这让他很不爽。我一看到这里,就被吸引住。我也是一个失业的宅男。不过,人家毕竟是发达的大美利坚,屌丝的生活水平也高。我天朝还是发展中国家,与人家差的远着呢。比如,文青哥住着漂亮的大房子(尽管欠着人家房租),开着“野马”跑车(后因没交车贷被拖走),打着免费的炮(尽管不太漂亮)。那也比我们天朝这些蜗居的出行靠走的解决靠手的穷屌丝,强太多了!后面情节的发展,开始进入正题。这哥们有一个漂亮的女邻居。他和人家聊得挺投缘。妹子对他印象也不错。我就叫她失踪妹。两个人一起在床上吸大麻,都神魂颠倒了。这个细节深刻反映美国社会的腐朽堕落。青年人精神空虚,吸食毒品。嗨了的文青哥,就想趁势跟姑娘发生一下肉体关系。没有想到,遭到拒绝。原来,一个化妆成加拉比海盗的男人出现了。姑娘神色慌张,急忙催促文青哥离开。这个海盗就是片中罪恶势力的代表。文青哥不明所以,悻悻离去。却不知,此一离别,就是阴阳两隔,再会无期。翌日,文青哥难忘昨夜的艳遇,还想与佳人重温旧梦再续前缘。结果,人去屋空。痴情的他不愿放弃,四处寻访。茫茫人海,失踪妹犹如人间蒸发一样。这又反映了现时社会的冷酷: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如果不是利益相关,真是死了都没有人在乎。日本社会学家叫做“无缘社会”。这时,这部片子更加吸引我了。文青哥为了仅有一面之识的女子展开调查追踪,足够浪漫。我是个侦探电影迷。这部片子有着老式探案电影的风格。后面的具体侦查细节这里就不细述。文青哥凭着一点点的线索,开始锲而不舍的查访。期间,遇到了大麻聚会,坟场电影展等等场面。他的见闻,充分反映了好莱坞上层的糜烂和堕落。限于篇幅,下面简短解说。
失踪妹其实是个失足妓女。那个海盗就是控制这些姑娘的黑社会人物。城中有个亿万富翁,他买下来失踪妹在内的三个姑娘。其实,影片开头,我就有预感。汤姆*克鲁兹有部电影《大开眼界》,九十年代拍的。现在据说是禁片。讲述纽约的顶级富豪们开性爱聚会,任意玩弄女性。经常有姑娘被折磨死。那些姑娘都是单身在外漂泊的穷人家女儿。失踪了也没有人在乎。家里没钱没势,也翻不起大浪。阔佬们凭借财势摆平警方,逍遥法外。汤姆偶然发现这个事情,结果遭到了灭口的威胁。这部电影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城中有位亿万大富豪,人家一辈子活的潇洒,玩的刺激。人世间的福都享尽了。这家伙一寻思,我下一步应该上天堂去享福呀。于是,花重金购买邪恶组织的服务。具体流程是这样地:先在地下豪华宫殿里生活六个月,再上天堂。这六个月时间不短,人家富豪可是耐不住寂寞。就找了三个美女服侍,叫性奴也对,叫妃子也可。时间一到,美女们陪着大款一起死,充当殉葬品。您说,这大款多美,死的也风流,上天堂也潇洒。有人说,不对,人家美国是皿煮法制国家,有法律的,警察一定会查的。这就是美国的腐朽之处。搞这套服务的黑恶势力极其善于钻法律的漏洞。早就安排好姑娘们的假死。从法律上讲,这些姑娘已经是死人了。查什么查,根本无处可查。
现在,来讲一下好莱坞的罪恶。每年,都有无数的少女怀揣着明星梦来好莱坞碰运气。这座举世闻名的电影城,给无数人制造梦想,也摧毁了许多人的梦想。那些来自乡村和小城镇的单纯少女,涉世不深。她们一开始都被这花花世界所迷惑。不过,没有多久,她们就会痛苦地认识到令人心碎的真相:金字塔上层空位子很少。普通人很难有机会爬上去。这些女孩为了生活就开始在快餐店打工,勉强维持温饱。很多女孩子受不了这种苦,就开始出卖肉体。比如片中,那个独立电影的女主角,为了生活就当了应召女郎。这家应召女郎公司的老板就是海盗。听听这个女孩的台词,就让人心酸。“你想让去年最佳女配角提名的姑娘给你口交吗?你想要最佳情景剧里的女主角做爱吗?想草上流社会女孩吗?一点不贵。只要打电话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为艺术献身。这些不幸的姑娘们出卖了自己的肉体、尊严、灵魂、青春、健康、乃至生命。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有卖,就有买。于是,这些廉价的肉体被当作泄欲的性玩具无情摧残。最后,充当性奴和殉葬品。好莱坞,是有钱人声色犬马纵情享乐的天堂,却是吞噬穷人的无情地狱。
我再来说一下文青哥。这部电影之所以出众,他的表现值得称道。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失踪妹被禁锢的地方。可是人家告诉他,地下宫殿处在大山下面,根本都打不开。其实,也是一种暗喻,有钱人的势力犹如大山一样,普通人根本无法撼动。他只能通过视频电话,与失踪妹说几句话。妹子得知他千方百计为了寻找自己,很是惊讶。她说:我们只才见了一面。文青哥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妹子流下眼泪,说是既然走不出去,就要在这里安心呆下去。看到这里,我的眼泪都快要止不住。其实,妹子的意思很明确:大家都是弱势群体,根本无力改变什么。文青哥是无法解救她的。她只能逆来顺受,听天由命。苦命的女人掉进火坑,后悔已晚。文青哥最后落到反派手中。反派准备杀他灭口。盘问他的时候,他表达了对失踪妹的诚挚的爱意。他的表白是如此地真诚,如此地深情!结果,反派都被打动了。这段戏,堪称片中的最大亮点。最终,反派没有害他的性命,放他离开。当然,人家有话:不许走漏半个字。这其实很多余。文青哥就是想说,也没有地方讲。逃得了性命的他,精神大受刺激,心灵极其苦闷。童话故事里,勇敢的王子都是杀掉恶龙,从巢穴里救出公主。可现实中,文青哥根本无力从地下宫殿里救出自己心爱的女人。他很痛苦。他为了麻醉自己,就和邻居老太太做爱。那老太太与他母亲的年龄差不多。这就是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太糜烂了!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点感想。本人学识不广,见识浅陋。片子里隐含的信息多了去了。限于篇幅,就不多讲了。
可以说《银湖之底》就是一部关于密码的创造、传播、转译、解码 的电影,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关于流行符号和现代神秘主义的电影, 而有意思的是电影符号学又是一门广为传播的研究领域。《银湖之 底》中出现的许多令人困惑的、矛盾重重的难题,比如在追逐者/被 追逐者这一关系中的身份互换,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符号的挪用与 讽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创造、传播符 号的媒介,它同时又在不断重复以往已经被建立了的符号。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对流行文化中传达的讯息非常敏感,也非常热衷 于去创造文化符号,同时去挖掘文化符号背后的含义(解码),就像游戏中的隐藏攻略一样。这一方面源于信息的爆发式增长让我们 对生活的精确度,或者说是精细化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也体现着碎片化信息摄入对自我认识的改变。解码是一个建立在已 有的知识体系之上的、独立地运用智力的过程,它的过程曲折,终 点有时候也很模糊,但一旦到达了终点,不管这个终点是人为引导 的结果还是自我开辟出来的,都能带给人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满 足感建立在对自我的确立之上,能够使人陷入一种奇异的幻觉之中 ,好像我们重新夺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但在《银湖》这部电影中,青年所找到的终点是如此地令人困惑甚 至不安,它打碎了我们对掌控感的幻想,再一次地强调自我意识的 虚幻。在青年走向音乐家的房子的路上,一幅遵循古典绘画透视法 的镜头揭示了这一点,音乐家的房子处于在画面的灭点之上,似乎 暗示着某种现代社会运行的宗教法则马上就会揭晓。
生活在娱乐业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我们理所当然地将掌控我们情 绪的权力交给了流行音乐、商业电影、小说、戏剧,我们已经习惯 了由演员在舞台上代我们抱怨生活的不公,习惯了由小说里的主人 公来替我们剖析人性,习惯了被一首歌牵引出内心的回忆。在这种 控制-反应模式中,我们似乎无法分清自己的感情到底源于何处,从 而感到一种强烈的异化感和分裂感。
第一遍看的时候完全被影像气质和诡谲的氛围打动,沉醉于高速流动又极富冲击的画面。影片信息量极大,且匆忙交代不停设置。但不去理会专注与谜团本身而去关注氛围和情绪,你会得到更多乐趣。这不是传统式悬疑片那样让观众拥有远超于角色的全盘信息然后安详俯视主人公的一举一动,而是让人置身其中,跟随主人公的视角心境一起体验洛杉矶光怪陆离的世界。当你正真浸入其中,反而会对很多发生有所明白。
第二遍去搜查影片细节之后,我联想起另一部同为18年戛纳主竞赛的影片《燃烧》。都在讲一位底层男人寻找下落不明心存爱恋的女人。而在探寻过程中不断有不可捉摸,十分蹊跷的谜团发生。这两部片子也都最后或明或暗地阐释废柴们求而不得的女人最终主动投奔向上层富人。更重要的是,两部电影都展示男主反抗的方式或发泄的途径都只是——意淫。只不过李沧东为这一动作设有更圆满的铺陈在于刘亚仁是有着渴望创作的作家身份。电影最后他想象自己拿刀捅了上层人也是主观去构建。
这一部的加菲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妄想症患者,并没有自我意识到自己的癔症。导演没有直接说出而是模糊掉虚实界限直接程现男主的头脑活动。影片后段频繁出现离奇的杀人事件和人物抽风一样的神情,我一边兴奋一边认清这都在胡扯呢。
正如《燃烧》里女主倏忽消失让男主匪夷所思一样,加菲对一夜之间隔壁房屋空无一物倍感疑虑。房东的解释似乎在隐瞒什么故意不说。可最后有一处细节交代,当男主因拖欠房租过久而面临门口警察和房东的强制搬出命令,也是在夜晚进行,且房东也非常强硬地吩咐加菲立刻搬出,是一旁警察提出再给予一天时间。所以很可能女主就真是因房租而连夜搬走,继而靠出卖身体去依托富人。这么看男主整一部电影费力去追逐的全部荒谬无意义。再进一步对男主作心理分析,其实也已经看到有从构图上分析指出影片反复冒出的狗杀手就是男主本人,那从心理角度出发,男主几次幻想面对着女性不断发出犬吠的压迫。遭到杀害的狗死前拼命发出叫声变成男主潜意识恐惧的来源。
关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我思酌许久。他的这一套探寻过程不像是《燃烧》那样着重于反映韩国现实社会,探讨韩国贫富差距问题,李沧东导演是在以人文情怀关注着男主角那样的人物。但这里却感觉恰相反,导演只是借助男主病态的大脑为窗口,核心即打造一个似梦迷离,诡异错乱的世界。可作为戛纳主竞赛影片,我想必然不仅限于此,自己就又咂嚼试着拉扯出一条表达脉络。
影片不断给展现出当代社会各个媒介。游戏,广告,音乐,杂志,电影,电视。男主一位朋友和他在家玩超级玛丽时说到:“我们那一代人啊,都沉迷电子游戏、密码、外星人。。。。一百多年前的时候,任何一个蠢货都可以在树林闲逛,随意翻起一块石头,就发现了无与伦比的事物,那个时代结束了,那些让一切显得意义非凡的困惑感不复存在,我们渴望神秘,因为神秘已经消失殆尽。”
种种流行文化渗透侵略每个人的生活,无可避灭的在我们精神世界当中占有统治地位。片中那位比男主更加神经质的漫画家提出多种荒诞不经的阴谋论,但其中说到广告中设计暗含性暗示与软色情确是事实。说到底,我们所接受的信息皆是他人考量开发,经过算计,对受众群体进行心理,需求研讨,继而精准投递到个人身边。媒介对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思想管控都是真实情况。而媒介的掌控着全都是社会上层,他们筛选信息,给底层某种文化价值,那些他们所赋予的东西却成了底层真实生命当中重要组成。这些在电影中就都放在那个老头身上,而导演一定要让男主狠狠砸死他。
结合当下的大数据,媒体的智能推送。那位看似疯癫的漫画家所担忧好像不全是谬论。鲁迅在《狂人日记》借疯人疯语从看似失去理性的思绪中点明社会实际上某种真实气质。这部电影也一样。再次重复我第一遍看本片的感受是很愉悦的,人会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会对不可预料的东西抱有期待。我们在现实中也会对重复规则的生活百无聊赖,对太过明了的事物感到痛恨。好在有人会借助电影去构建精神世界,从书籍中发展想象。可是现在的情况,大部分人被互联网吸引,而它所提供的往往是不具营养内涵的奶头乐。同时信息时代扼杀了人对于空白的想象。
极有野心。如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以失语者寻找失踪者的母题开启生存力与毁灭力的博弈,失语者渴望倾诉却难觅知音,失踪者去向成谜却无人问津。这简直是我最迷恋的题材,一种以流行文化为武器对旧秩序的控诉和以旧时信仰为证词对新潮流的预警。嬉皮士的欲望被挤干了,留下硬不起来的阳具和喊不出口的呼号。但影片看下来还是失望,根源在于主角仅有行动力没有参与感,他从始至终保持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而一切周遭无法与他自身产生任何联结,这导致他只能被困在以真相为地基构筑的迷宫之中,而无法真正走出迷宫。所以观众只能看到当下,而过去和未来,仅成为一种道听途说式的神话。
不管是希区柯克、卡朋特还是林奇,这么一锅大乱炖竟然还能保持一定的怪咖整体性实属不易。
基本上是一个付不起房租的宅男,因为恋物癖无法抛下房内的物件,而不得不在精神上把所有物件印刻一遍的过程。最后从邻家望向空屋,是一个彻底的告别。某种程度来说重复了一遍《It Follows》当中的成长叙事。对于一个神秘主义电影来说,缺乏真正的神秘形象,如林奇之蓝盒,希区柯克之螺旋。
《银湖之底》又是一部迷影电影,拥有对流行文化的讽刺,人们崇拜虚构的影像、偶像,犹如“恋物癖”。宗教主义不再能填补心灵的空白,娱乐人物趁虚而入。导演以邪典+黑色电影的姿态夹带私货构成一道道迷影密码:《后窗》的偷窥,《迷魂记》《粉红色杀人夜》的跟踪,《七重天》的珍妮·盖诺,《愿嫁金龟婿》《濒临崩溃》的梦露,《无因的反叛》的格里斯天文台,《漫长的告别》里坦胸露乳的邻居等都能找到出处。
银湖比喻好莱坞。银湖之底就是好莱坞的阴暗面。像个暗黑版的成人童话,将一些现实截面和幻境般的想象绑缚在一起,混杂大量向好莱坞黄金时期致敬的东西。不过,它的娱乐性并不突出,后半段创作乏力,还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诉求倾向,这让前后有些拧巴。私人很喜欢,表白加菲。
A / 一篇游荡于瑰奇无比而又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建造自我瓦解的景观社会与流行文化论文,一次挣扎于焦虑又遁入虚无的狂欢历险。欢迎来到It Follows之后的成人世界,危险而神秘的东西早已光芒渐逝,你我只得坠入从未被言说的清澈湖底。不是一部惯常意义的迷影电影,而是一部关于电影本身的黑暗甚至于黑暗本身的同等空洞的黑色电影。
评论注定两极分化。迷影人士会喜欢他的怀旧和致敬,类似B级片的拍法也让人眼前一亮,整体观影像在回顾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然而肯定有人会讨厌这部电影,配乐基本没有停过还强制灌输情绪,剧情生涩且弥漫了一种死宅直男的宇宙观。当然了,加菲太可爱了就算是死宅直男还是一样金光闪闪,又裸又黄惹人爱。
一位新生代创作者扛过了美国电影的天真大旗,如前辈们一般,极尽叙事的牵引力。
天天吃垃圾食品撸管打电动沉迷弦外之音的宅男是不会有加菲这种身材的好吗!pop culture 心里苦,这部才是真·3faces村夫实力出镜,以及讲真我能看俩小时超级玛丽
#Cannes71# 真是特别讨喜的迷影片啊,戛纳圣丹斯两边都能讨好的片,本身又是个WTF的逗逼黑色电影,梗虽多但用的比较逗(比「头好玩家」好玩多了),视听也比较有想法。对大众文化产品意识形态操纵性的讽刺也很有趣。
哈哈,好像又两极了,不过我超爱。带着恶趣味的宅男片,带着复古感的神秘主义,新黑色电影感觉,又满满的电影梗。神秘的女孩与充满好奇心的男孩影片好像小男孩的异想世界,时刻寻找各种似有似无的线索,去发现所谓的秘密,各种对我胃口的梗。小加菲对肢体的控制非常棒,演出了宅萌感,还各种露屁股。
为我逝去的两个小时……哦加上红毯大概快四个小时,心疼自己的双脚。媲美大卫林奇?这个美国玩笑大概是美国媒体才有脸开吧……
神秘主义意识流符号电影,符号之间呼应很棒。之所以碎片化的桥段符号没有显得一盘散沙,是因为编导构建了密码是什么意思等一系列悬念,轮番牵引故事进展。音乐强行渲染情绪,强对比度摄影,引用老电影片段…本片堪称希区柯克电影和B级片的混血儿,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致敬。
电影始终让人沉浸在一种神秘的氛围里,故事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悬念,男主角试图去解开谜团,最终也只是解开了一部分,关键就是导演还是有意去解释悬念了,而且借助这个悬念把批判的主题讲的似是而非,换作是大导演,可能就不按照类型电影的套路去讲这些悬念了。导演在片中杂糅了各种好莱坞的元素,简直就是视听风格方面的迷影盛宴,这部电影的风格也类似于希区柯克、大卫· 林奇、罗伯特·奥特曼或者库布里克之类的大导,不过大卫·罗伯特·米切尔只是保持了强烈的影像风格,在批判好莱坞阴暗面和最后那群“神人”的精准状态上,并没有能够很深刻,也让这部黑色电影更像是一部WTF神棍片。
是的,我知道,一定有人能够头头是道地分析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论。那只有三种可能:1. 你们都是大师;2. 你们对自己不诚实;3. 你们对别人不诚实。随你们怎么说吧,反正我看着像狗屎。
拉拉蓝的平行时空里,这首既清新又重口的小情歌,祭奠彗星过境般一瞬而逝的流行文化。像玩儿了两个小时通关的cube escape,恨不得瞪大眼睛把每个梗都接住,但是在爱好广泛的导演面前,我输得心服口服。看把加菲厉害的,打超级玛丽都知道找隐藏关了!
又臭又长不同材质段落完全无法统一。
在洛杉矶,他们管囚禁叫自由,管墓地叫天堂,嫁给金龟婿是毕生夙愿,扬名立万是最高梦想。性感模特脱下衣服独自哭泣,独立演员登报从事色情生意,哪个富人将在湖底饮弹,哪个作者会在午夜割喉。眼睁睁看着少女献祭,却无能为力。裹着气球起舞,戴着面具求生,在流行文化里探寻暗语,终被流行嘲讽揶揄。
我佩服这个剧本,多种重复出现的元素:狗、一男三女的组合、解码,嵌入在多种媒介中——包含电影、音乐和电子游戏,以侦探片的剧情框架,搭配梦游式的叙事节奏,精确的统合多个重复的意向并让它们为叙事服务,包容在一个对流行文化、社会结构进行后现代阐述的主旨里。它有导演对复古电影美学的尝试、怪癖的趣味和严密统筹全局的设计。虽然全片节奏缺乏起伏,哲学性上也只是浅尝辄止,但那些决定了几代人音乐口味的匿名音乐家、无土地的流浪国王、流浪汉群体的符号体系、能让你“发射明星”的小演员兼职公司、揭发性爱意识形态的收藏家之类设定,我觉得很天才了,随处可见前后细节上的对应(比如杂志封面上倒挂的女人脸与富翁女儿的死状)。加菲尔德犹如梦游仙境,在和各路奇人的交接里,一步步深入流行文化之背面的黑色童话世界
在戏仿已经用滥了的今时今日,用黑色喜剧拍一场大型的“流行文化虚无狂欢”,拉扯一堆希区柯克柯南伯格林奇大杂烩。如果说《爱乐之城》是毕恭毕敬的“好学生”论文,那么这个则是一堆歪点子的“差生”草稿。它们同样不涉及批判好莱坞的维度,而选择“暗色童话式”讲法,给人展现这里的“致命诱惑”又让人触摸不到。其实像这样琳琅满目的作品也有好的一面。不是柯南伯格的《星图》那种非打击痛点不可,而是把一切归拢到趣味上,但趣味才是真相。反正我们已经接受了好莱坞仪式化的偶像塑造、崇拜与遗忘的面目,也已经接受了这场浩大又时刻在过时的文化动荡,那就随波逐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