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第一季

记录片大陆2018

主演:李立宏

导演:陈晓卿

剧照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2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3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4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5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6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3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4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5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6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7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8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19 风味人间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10:02

详细剧情

  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这种立足于全球的视角,成就了一个多元的“美食探索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镖鱼哥的梦想与荣光

第01集结尾部分让我同时产生了:(想吃旗鱼皮的)饿,小感动,热血三种感觉。

镖鱼小哥自己说出的旁白很燃啊:

梦想

燃烧小宇宙

导演解释了小哥这种比较原始的镖鱼法是对自然伤害最小的,不像商业捕捞船的刺网。可能不如商业拖网挣钱,但这种阿凡达式的镖鱼就是小哥的梦想。

小哥和爸爸已经经历100多天捕鱼低潮期,最后拍摄的出海这次追旗鱼逆浪追了1个小时,小哥高高地站在船头,举起了鱼叉,只见无数的浪花腾空而起。看着这画面有种观人生的感觉,有木有:我们的生活就是这变幻莫测的大海,我们的追求的梦想与荣光就像那飘忽不定的旗鱼,所有认真生活的人们就像小哥一样追寻着自己心中的渴望。

今天终于有所收获之后,收工返程路上父子疲惫的坐在船沿上休息,有种“老人与海”的画面感:美食,工作,生活都遵循相同的法则: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收获都不是轻而易举,特别是当你想要追逐“最大的旗鱼“,你就需要去更远的200里外海,接受更长时间的一无所获,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你的梦想越大,追梦之路也就越艰辛:你的梦想就是你的荣光,到头来你的梦想也在反噬着你。Everything kills everything else in some way, Fishing kills me exactly as it keeps me alive.

2 ) 真香警告!竟然这样拍美食,隔壁小孩又馋哭了

这大概是我写得最饿的一篇文章。。。

看着荧幕上的美食, 随着一阵抖动,面前的晚饭变得索然无味。

从内陆到海洋,从山川到河流,4K摄影机镜头下,航拍视角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微观视角还有高速摄影下,是几乎触及灵魂的纵深,给予感官上的直接体验。这不是BBC的《地球脉动》,而是一部美食探索纪录——《风味人间》。

美食作品,原来也可以这样拍。

“美食”这两个字,就决定了视觉和味觉上的享受,别无他求。而在这两个字的背后故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欣赏美食,正是本作所要呈现的。

这档《风味人间》最近刚刚在腾讯视频上线,大晚上的,播出这类节目,让我感受到了节目组的深深“恶意”。

而关于《风味人间》具体感受如何,简单一句话,导演陈晓卿、解说李立宏、作曲阿鲲, 不但是熟悉的配置、熟悉的“味道”,更有了全新的感受和体验,算是一次升级,反正这样的拍摄方式,我是没有见过。我们下面慢慢聊

风味人间 预告片1 (中文字幕)


与观众达成一致

记得大概是前年的时候吧,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来中国宣传自己的新片,在他的访谈中,有个问题就是“纪录片如何跟观众达成一致”,他回答了三点:

★第一就是价值观,哪怕是纪录片都必须拥有自己的故事体系,才能传递价值观;

★第二就是奇观,最起码会让观众在感官上达到审美上的高度愉悦;

★第三就是技术,是为了让价值观和奇观的效果最大化。

这位曾经拍摄过《海洋》《迁徙的鸟》(豆瓣评分9.2和9.0)的记录导演,高度概括,大概适用于大多数记录类型的作品,当然也包括《风味人间》这样美食类纪录片。

曾经《舌尖上的中国》的核心团队,全新打造的这套《风味人间》,我并不打算妄自评论团队昔日的作品,只是针对本作,尽管刚刚看了一集的体量,但依然能感受到其中传承而来的“魂”,这是无法替代的,因为总导演陈晓卿,这是一个知道怎么去用镜头呈现美食、并且有着自己招牌风格的艺术家。

称之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在自己作品中所注入的独特魅力。

之前,确切的说是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我对美食纪录片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做饭教学片的阶段,最多也就是跟着镜头去拍拍食物。但自从舌尖之后,毫不夸张的说,基本颠覆了我对美食纪录片的认知,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关于食物的纪录片可以这样拍。

说的是美食,讲的是文化与人文,以食物为入口,人文情感为出口,一种美食,一段故事,这样的风格是不会变的,或者也会有着更进一步的表现。

因为在这部拍了2年的《风味人间》中,陈晓卿为首的团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更广阔的视角,更大的自由度,或许还有更充裕的预算,去展现“食物中的灵魂”。


食物中的灵魂

正如前文雅克·贝汉高度概括的那三条一样,在本作中,跟随着美食地图,从内陆到海洋,从山川到河流,4K摄影机镜头下,对自然人文风貌的航拍,对食物细微表现的高速摄影。这样全新的技术下,对美食的呈现才是值得称道的地方,正是触及“灵魂”之处。

原因很简单↓

美食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润胃细无声”的影响,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说,这只是我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稀松且随意。其实我们是何其幸运,可以很方便的去享受各种风格多样、内涵丰富、文化悠长的美食

其实我们有可曾想过,每一道菜、每种食材所凝聚的智慧与经验。

所以,《风味人间》不仅记录下了各种食材的流变、各种佳肴的制作过程,更令人拍案叫绝地发现相隔万里的东西方美食竟有如此相似的“不谋而合”,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对美食呈现的基础表现,因为论吃货,是可以跨越地域和文化隔阂的。

从阿勒泰的大尾羊到哈萨克牧民的马肉、徽州的火腿&西班牙的火腿、四川的冷笋、新疆的巴楚菇、荷兰埃瑟尔湖的大闸蟹、还有台湾的旗鱼,这些食材,在汇聚变成美食、到达我们餐桌之前,经过了跨越千山万水的传递;容纳于其中的工艺与技巧,更是漫长到几乎不可考量的时光里,无数心意的凝聚于荟萃。

大量的航拍镜头下,东方到西方,从高山到大海,从城市到乡野,宏观体现的是这种人类之对于美食共性的智慧结晶,这是“宏观的赞叹”,是价值观的体现。

而平时我们对于食物的态度,更直接的感官探索,触及到食物的细微变化之中,哈萨克羊肉的蒸煮、酥皮蟹的制作过程,高速摄影和4K镜头中食材的细微变化,再加上拟音效果,味道仿佛扑面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举个例子,比如故事中展示的皖南火腿制作原理,微观摄影机和高速镜头中,对窖藏室中火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变化的过程,微生物的蛋白质和脂肪慢慢分解,再加上拟声作用,熟成之后的火腿,滋味上的表现力直接作用于视觉。
还有以太湖大闸蟹为原料,来自蟹膏、蟹黄的秃黄油,蟹油浸润膏黄,只添加盐与少量鱼露辅佐。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膏,加姜丝、香醋,耐心搅拌,让每一颗米粒都被膏黄包裹,这样纯粹的视觉体验,直指人心。一点也不夸张。

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只有眼见才能为实,在显微镜下的变化竟是如此美妙绝伦,让观众直观地看见那味道的凝结,令人垂涎欲滴,这是“微观的诱惑”,是奇观的体现。

以这技术手段,对美食作品的展现,从而烘托出容纳于其中的价值观和奇观效果,正是雅克·贝汉所言那三条与观众达成一致的条件。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这是在《风味人间》第一次注意到的特色(之前陈晓卿的作品忘了有没有),就是对待食材的镜头角度。

第一集《山海之间》的最后一个段落,是表现渔民追捕旗鱼的过程,用的是以前只在电影里见到过的“镖鱼”:一个勇敢的年轻渔民,手握鱼叉,站在叉渔船的船头,寒风凛冽,小船在狂风巨浪的大海中逆浪而行,开足马力,上下剧烈颠簸着追逐一条旗鱼,头在海面上下切换,观看的人们无一不摒心静气、目不转睛。

人类视角与旗鱼视角的交替,是平视,我们通常在表现猎物是会俯视和仰视的视角,很少会平视他们。而本作中这样人类与猎物近距离“平视”的视角,在现代技术手段下,呈现出一种平等,共处的态度,展现的是人类对自然馈赠的敬畏。

这一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每一种美食,也是有故事、有灵魂的。


美食的故事

所谓美食纪录片,并不是单纯美景美食展现,否则它只是一出风光片,再好看也不过是个二维的平面画儿。动人的唯有故事。因为这里面要有开端,有结局;有跌宕起伏,有涓涓细流。

食为本,情为辅,技为促,食材是美食的根本,情感是食物赋予人们的延伸,技巧是使食物的滋味的锦上添花。容纳于其中代入感极佳的叙事策略,在技术手段下的美学氛围,这就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能够如此诱人的精髓所在。

所以,我们很佩服陈晓卿的团队,在一部美食纪录片,走遍多个国家,去描述各地美食的故事,再用这样的技术手段去展示出来的效果,那宏观下越过云层的镜头,微观下食材细微变化的过程,最终停留在那一道道诱人的美食之上。透过屏幕,仿佛食物入口,舌齿留味,情丝绕心,度之以法,此悅美哉!

“翻译”成大白话,这就是人家美食为啥拍得那么诱人,你拍的那跟XX一样。心灵上的震撼,视觉上的诱惑,味觉上......假装很享受。

PS,陈晓卿老师接着拍吧。这次对《风味人间》里外国美食的展现还意犹未尽,争取踏遍全世界。

PPS,大晚上的,我是边吃饭边看的,看看屏幕中的食物,低头看看自己吃的,跟特么猪食一样。

PPPS,当然,你要“就着”画面吃饭那就两说了,这种状况俺曾经尝试过,没啥可说的,只是最后觉得自己很可怜。


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微博:乌鸦火堂

3 ) 终于知道张爱玲说的“青禾”是什么了

小时候读张爱玲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有这样一段:

我姑姑有一次想吃“粘粘转”,是从前田上来人带来的青色的麦粒,还没熟。我太五谷不分,无法想象,只联想到“青禾”,王安石的新政之一,讲《纲鉴易知录》的老先生沉着脸在句旁连点一串点子,因为扰民。总是捐税了——还是贷款?我一想起来就脑子里一片混乱,我始姑的话根本没听清楚,只听见下在一锅滚水里,满锅的小绿点子团团急转——因此叫“粘粘(拈拈?年年?)转”,吃起来有一股清香。   自从我小时候,田上带来的就只有大麦面子,暗黄色的面粉,大概干焙过的,用滚水加糖调成稠糊,有一种焦香,远胜桂格麦片。藕粉不能比,只宜病中吃。出“粘粘转”的田地也不知是卖了还是分家没分到,还是这样东西已经失传了。田地大概都在安徽,我只知道有的在无为洲,这富于哲学意昧与诗意的地名容易记。大麦面子此后也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现。

没想到多年后竟然有机会在这片子里得见。

张爱玲没吃上这碾转,只是听姑姑提过,多年后在大洋彼岸写文章还能记得它的名字,想来是她对这滋味的好奇心一直都没消失过,哈哈哈。

4 ) “风味”有余,“人间”不足

制作的精良不必多说,画面漂亮,许多段落的剪辑也精彩,比如大平老师对于捕旗鱼一段的处理,在视听语言上是挺经典的,可惜华丽的形式下依然难掩内容的空洞和乏力。主要的问题在于“风味”有余,“人间”不足,在探讨人物与食物的关系上过于浅尝辄止,导致缺乏“地气”,时常有看科教片的错觉。

实际上舌尖一二在这方面把握的不错,舌尖三有些过头,风味人间显得不足。其实我一直想为舌尖三说几句话,舌尖三的导演确实不如陈晓卿懂食物,估计也没陈晓卿那么爱吃,他是想藉由饮食去探讨背后的人和社会的变迁,食物是个引子,他有更大的暂称为野心的东西,结果不太成功,但其实他的思路是对的,他感受到已经有些困境需要突破。我们可以看到《人生一串》拼的是烟火气,是基层的地气,也比较成功。风味人间是想回到好本行,没毛病,但毕竟美食纪录片已经火了这么些年,如果还停留在展示食物,已经难以维持住受众更高的专注度。

从影视行业整体看,现实主义的东西开始重新受关注,无论哪个群体层面,美食纪录片也需要突围,我们需要更多文化上的、更多人情味的东西去打动人,去抚慰人。

5 ) 《风味人间》与中产阶层的美学范式

声明:不是黑子!只是做一个探讨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陈晓卿这个名字变得广为人知。几经沉浮后,由陈晓卿携原团队打造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再次出发,第一集播出即成为突破2亿播放量的爆款。

《风味人间》缘何火爆?各大媒体对此已经有了不少的讨论,从镜头、配乐、剪辑到美食以及美食文化的精彩呈现。这些的确是成就这部优秀纪录片的重要因素,但很多时候,优秀并不等于火爆;豆瓣9分以上的纪录片比比皆是,真正具有全民性热度的,少之又少。《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都是极少数的例外,它们必然是在哪一点上击中了受众的心理,满足了受众的需求。那么,这玄之又玄的诉求是什么?

时下美食类纪录片、美食类综艺,是市场上的蓝海;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至今,大量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和综艺涌现。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谢霆锋的《十二道锋味》《锋味》,纪录片《人生一串》,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中餐厅》,与《风味人间》同期开播的纪录片式真人秀《野生厨房》;除此还有各大自媒体上勃兴的美食短视频节目,比如《日食记》《美食作家王刚》。它们当中也有个别节目获得不错的口碑,但显然没有《风味人间》般的全民热度。

这与某些节目立意上的偏差有关,虽然它们号称是美食节目,本质上却像是打着美食旗号的明星真人秀。比如谢霆锋的《十二道锋味》《锋味》,谢霆锋的确是个爱做菜的人,节目对美食的呈现也颇为专业,但它更侧重的仍是谢霆锋与嘉宾之间的“火花”。每一期节目谢霆锋都会邀请他的朋友做客,这些朋友都是或曾是演艺圈的大咖,范冰冰、赵薇、小S、容祖儿、twins、陈伟霆等,当嘉宾的综艺效果比较强烈时,美食就沦为可有可无的陪衬。这个通病在《中餐厅》《野生厨房》里就更明显了。

概而言之,就是一心二用,美食不“美”。它们既不像《风味人间》第一集,50分钟的时间里20多种美食纷至沓来,也达不到那种看时令人垂涎的效果。

但纪录片《人生一串》、自媒体短视频《美食作家王刚》,与《风味人间》一样,都是一心一意地在呈现美食,它们在互联网上引发的效应却平庸得多。这才是症结所在。

《人生一串》是B站出品的烧烤美食纪录片,其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9分。摄制组从32个省近500家店中筛选了30多家进行拍摄,素材丰富,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围绕烧烤的方方面面问题:除了烤,还有哪些做法?都有哪些食材?全国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烧烤?

《人生一串》里有四川西昌的带皮烤凉山小猪肉,辽宁锦州的干豆腐卷,山东烟台的烤海肠,湖南岳阳的烤牛油;有烤肉,有烤素菜,有暗黑系烧烤,还有各种筋头巴脑……好看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市井烟火气,和“油滋滋的生命力”。可以说,贯穿《人生一串》始终的是一种“平民性”。但也正是这种平民性,阻碍了它的进一步传播,评论里曾有人写道:不卫生不健康的廉价地摊烧烤,有什么好吃的,会致癌的。

平民性,意味着亲民、接地气,当然它也可能是廉价、粗粝和不够精致。这也是《美食作家王刚》遭人嫌弃的原因。@美食作家王刚是互联网有500万粉丝、视频播放量超过1亿次的短视频自媒体。“哈喽大家好我是王刚,本期视频我跟大家分享XXX的做法”,这是王刚美食视频的开场语,每一期视频里王刚都是穿着整洁的白色厨师服,先摆手和观众打招呼,接着指向另一只手突然掏出的主要食材,报出一个十分家常的菜名,一步一步教观众怎么做菜。

@美食作家王刚

王刚的走红在于他的教程直观、简单、清晰,一看就懂;而他的传播阵地主要局限于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则归咎于刚才提到的“粗粝”。王刚做菜时的厨房背景、刀具、餐具,都是农村里的老旧款式,没有其他美食节目的浓重滤镜,以及营造的一种小资情调。因此,笔者认识的一个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研究专家转发王刚的美食视频时,就不无讥讽地说:“你说实话,看了他的教学视频,你真有食欲吗?”

由此观之,同样一心一意拍美食,但《风味人间》比《人生一串》《美食作家王刚》在互联网上传播度更广,根本原因或许就在于,《风味人间》拍美食的姿态更“高级”;如果说前者体现的是平民性,那么《风味人间》营造的气氛则是中产阶层式的。有研究者通过种种数据指出,“新中产”是美食视频强有力的支撑人群。

虽然中产阶层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但目前学界并没有关于中产阶层的准确定义,从几个不同的说法里,我们可以简单归纳出中产阶层的基本特征。中产阶层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在此基础上,中产阶层一般还具备这样一些共同特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从事脑力劳动、收入相对稳定。而在一个消费社会,中产阶层也逐渐成为一种建立于经济物质基础之上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就是布迪厄提到的“区隔”,一个阶层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资本确定自己的身份,并将自己与其他阶层区隔开来。至于中产阶层,文化区隔是他们的惯用手法,他们通过品位、中产趣味来明确自己的阶层边界,并将自己与暴发户和社会底层区分开来。

美食,是中产施展品位的极佳领域。在一篇《中产美食煮义》的报道中,南风窗记者发现,他认识的热爱美食的中产,“他们坚决反对‘食物是用来果腹的’,认为真正的美食必须用心来做,用心来吃”。

食物不能暴饮暴食、胡吃海喝、骄奢淫逸,这是暴发户的做法;食物也不仅仅是用来吃饱的,它还与“心”有关,用来赋予种种文化和意义,也因此,做美食的方式哪能像王刚那样简单粗暴,它是隆重的、具有强烈仪式感和形式主义的。《风味人间》的美食不一定是美食,但它呈现出来的效果,一定得诱人。

《舌尖上的中国》某一集曾拍摄了笔者家乡的某一道小吃,节目组将食物拍得非常诱人,并将食物与文化结合起来,拔高到很高的高度。友人纷纷问我该食物的味道真如此美味吗?事实是,它就是最家常最普通的菜肴,味道并无任何出奇之处;更滑稽的是,节目播出后,家乡刚好爆出了食材滞销的新闻,农人们贱卖都无人问津。

在把美食拍得更美、更极致上,《风味人间》比《舌尖上的中国》更进一步。《风味人间》采用了更先进的拍摄技术“显微摄影”,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分子级”视角下,我们看到了零下状态,新鲜的马肉一夜凝出美丽的冰霜,用盐腌制马肋排时,剔透的盐粒在鲜红的肉上跳跃的变化……这种美感和格调,就是中产孜孜以求的美学范式。

与《舌尖上的中国》不同,《风味人间》涉猎了不少西方美食,比如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中西部小镇的火腿,昂贵堪比LV,普罗大众就过过眼瘾;即便是对国内美食的呈现,秃黄油拌饭、羊肚菌等,也是非常昂贵的菜肴,哪是人人都吃得起的。当然,《风味人间》也涉及到许多平民化的美食,但它的拍摄手法、文案写作,却依旧是中产视角的,生存的艰辛被套上浓浓的滤镜,营造出了某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氛围,诚如张爱玲说的,“我们还是我们,一尘不染,维持着索日的生活典型”。

这当然不是说《风味人间》拍得不好,它拍得太聪明,对市场的需求了解太精准了。加上陈晓卿本人就是美食达人,他太清楚哪些是美食,该怎么拍摄美食了,他知道怎么样才能打动人。只是就像都是田园诗,陶渊明的写法与王维的写法是不一样的,前者有真切的躬耕生活,后者则是贵族式的把玩欣赏,以田园寄托心境。很难简单判定二者的高低,它们在美学上都是美的。但有必要提醒,《风味人间》更近乎王维式的写法,它的好看,是一种表演式的好看,就像是透过玻璃球看城堡,美轮美奂,但它不全是真的。

——首发凤凰文化·洞见——

6 ) 《风味人间》的文案

尝遍天下风味 有家才是人间

1.《山海之间》

环球同此凉热 边界逐渐模糊 然而地球上多元的风土依旧定时守信孕育出多彩的食物 以古老的方式 静默的力量 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 看清自己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2.《落地生根》

南米北面

物种的交换和族群的聚散 既不动声色又充满艰辛 风味寻根的旅程永远伴随着偶然和惊喜

3.《滚滚红尘》

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 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在食物上 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 每个仔细品味的人都会心怀感念 余味无穷

4.《肴变万千》

厨师是 菜 和 肴 之间的摆渡人 他们让静默的食物有了生命 厨艺心手相通 能洞察厨师的技法和心路 菜肴穿越人间 看见祖先的足迹和身影 听见幽怨过往的回响

5.《江湖夜雨》

是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

相濡以滋味 相忘于江湖 每一个制造和享用美食的人 无不历经江湖夜雨 期待桃李春风

6.《香料歧路》

南吃虾,北吃蟹,广东吃遍自然界

香料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存在 它赋予食物鲜明的标签 又坚守自己的秉性 人们不停追寻着香料的气息 陌路相逢 又殊途同归

7 ) 风味人间 笔记

第一集:山海之间

新疆,阿勒泰山区,哈萨克人,牧羊,阿勒泰大尾羊,夏季牧场转场,90km,走七天。

卵石炙烤,然后放高压锅。

野马。马肉,马肠。熏马肉马肠。

安徽南屏村:猪,腌制火腿

西班牙火腿:标准化大规模生产

河南孟津:碾转(成熟之前的小麦颗粒,被磨碾成条状)

甘肃 陇中高原:土豆

法国:奶酪土豆泥

临洮:洋芋搅团

四川 瓦屋山:冷箭竹→冷笋。龙须笋炖乌鸡

新疆 胡杨林 巴楚蘑菇(拌面)

江苏太湖 大闸蟹

荷兰艾瑟尔湖 大闸蟹(入侵物种)

台湾 成功港:冬季 黑潮 旗鱼 (拜妈祖)三叉戟式的捕鱼杆


第二集:落地生根

陕西 小麦

伊朗 拉文什 桑嘎(长方形面包,囊坑/大炉子烤的)

法国 法式长棍,可颂/羊角面包

安徽 大蒸锅 蒸1.5kg的面团!

广东顺德 鱼生(生鱼片)

日本 刺身(搭配山葵、酱油吃)

马六甲 临近新年 海南侨民 祈福祭祖:文昌鸡→白斩鸡米饭(天后宫)

秘鲁 利马:柱侯鸡

澳门 福隆新街:马介休(鳕鱼干)球,炙烧马介休(鳕鱼+土豆)→中葡结合的菜品,交融和混杂。葡式海鲜饭。澳门才有的非洲鸡。

浙南 迎神节(祭祀):稻米→灰碱粽


第三集:滚滚红尘

西南 白族 火把节

云南 大理西湖边 (稻草)烧猪

新疆 尉犁 塔里木河 独木舟 罗布人 罗布/红柳烤鱼

江苏常熟 叫花鸡(荷叶裹鸡)

云南洱源 生皮(猪皮),配梅子醋吃。

海南三亚:陶甑

摩洛哥 阿特拉斯山脉 马拉喀什:塔吉锅

山东滕州:铁锅

苏州 蟹壳黄烧饼

新疆 烤馕

四川 锅魁

开封 吊炉烧饼

华北 马蹄烧饼

浙江湖州 红烧羊肉

广东佛山 糕饼模具(做月饼和其他糕点)

杭州 蟹酿橙

云南宣威 豆腐 黄豆腐

京都 绢豆腐

四川 金丝面 郫县豆瓣→麻婆豆腐。辣子鸡

伦敦的新的中国餐厅又开张了


第四集:肴变万千

菜肴:

崇明 腌鸭蛋

宁波 苋菜 霉苋菜梗

瑞典 鲱鱼罐头

法国 蓝纹奶酪(羊奶做的。用黑麦面包培育青霉菌)

越南 富国岛:用黑凤尾鱼(海盐腌制,防腐坏)制作鱼露(鱼和盐水)。

云南 蘸水(蘸料/蘸酱)

口感:

浙江缙云 缙云挂面

敲肉羹

淀粉(叫生粉),勾芡

云南 弄丘 阿昌族(用手吃饭)

扬州 刀功→切鸭胗

常熟 脱骨鸭

巴黎 布雷斯鸡

香港 汕头 海参


第五集:江湖夜雨

师承 创新 冷暖人间

湖北潜江 稻虾共养 龙虾 地笼

美国 新奥尔良 小龙虾(原产地)

武汉 鸡爪。花甲(贝壳)

重庆 夜宵,乱劈柴(方言,划拳)

辽宁锦州 凌河夜市

汕头 打冷 热炒,白糜(白粥)

南京 鳝肉

北京 清酱肉(酱猪肉)。(老北京人说话的京片子味,真是有节奏。)

香港 豉油鸡。青柠檬+盐→咸青柠

厦门 八市(第八菜市场) 小管(乌贼)

四川 鸡血+盐→血旺

相濡以滋味,相忘于江湖。


第六集:香料歧路 四川雅安 花椒(长在灌木丛) 四川阿坝 花椒被雨水打湿→会发黑 干花椒→柑橘香+木质香 之前:盐+花椒→保鲜 “花椒废料”烟,熏肉→烟熏肉 油炸牦牛肉干 云南 德宏 横断山脉 胡峰→炸蜂蛹 撒撇(傣族语 蘸料)→辣椒素 辣椒在中国,不足四百年。 台湾南投 中央山脉 刺楤(食茱萸):裹蛋清炸,配鸡蛋做炒鸡蛋,炖鸡。 云贵高原 喀斯特 贵州 端节(水族节日,类似于汉族的春节)禾花鱼+韭菜+广菜→给祖先的贡品,人们也可以吃 泰国 香茅草 中南半岛 泰国 美功 铁道市场 椰油。咖喱(多种香料制成),泰国咖喱酸辣甜香。 冬阴功(泰式酸辣虾汤) 北京 驴肉火烧 河北 白洋淀,几百年前这里有驴马集市。盐水+复合香料炖煮→卤。 广西 古龙(地名) 八角(世界八角总产量的70%+来自广西)。煮八角又称杀青(被称为“杀青”的东西真不少)。八角长在树上。加工过程:煮完后晒干。 南中国海 潮汕 红卤 广东饶平五祉村(有土楼!我还以为只有福建有土楼,原来福建、广东、江西等地都有。)

采茶 起卤:香料粉末+高良姜+豉(音耻)油+鱼露 卤鹅,潮汕地区祭祀的必备。(南方一些地方还祭祀,为什么我所处的中原地区好像不祭祀啊?) 卤水 香料 安徽 皖江 清蒸江蟹,姜+醋的蘸料。 安徽 天门 姜垄 种姜(我们吃的是姜的根,就像花生一样,是它的地下的那一部分)。

铜陵白姜,水分高。姜种(姜的种子),还得窖藏过冬呢!


第七集:万家灯火 内蒙 莜麦(富含油脂,所以要炒) 饸饹 埃塞俄比亚 画眉草(世界上颗粒最小的谷物)/苔麸ingera英吉拉 广西和里 糯米年糕/粑粑 侗族给新生儿举行“三朝酒”仪式:同族的都来庆贺。 用坛子封存食物:“酸”,(先抹上盐,再放炉子上边,最后移到坛子里。坛子是“水封”的) 酸鸭子,酸鱼。

冰岛 发酵 格陵兰鲨(北方人剽悍的民风啊)这个肉有神经毒素,所以需要放久一些,把水分挤压出来,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晒干“褐变风干”。 湖北 荆州公安 鱼糕 浙江绍兴 菜干(芥菜:晒干,撒盐,入缸发酵,再次晒干→霉干菜) 秘鲁 安第斯高原 地锅 福建 土豆淀粉:选用淀粉较高的土豆品种,刨丝,入水,捞出,剩下含淀粉的水,留下淀粉。然后一层一层地蒸,蒸完后等它变硬,再刨丝,出来的就是番薯粉丝。 厄瓜多尔 外出务工人员 江苏的红烧鱼 火锅聚餐 东北(一年六个月是冬天) 猫冬 秧歌队 肥膘肉,熬猪油 猪网油(网状的油脂薄膜) 油渣(炼油剩的渣)+萝卜→包子馅,酸菜炖猪肉,上炕吃饭!


第八集:风味之旅/纪录片制作背后的秘密 原来拍纪录片这么辛苦啊!而且工程浩大,这么多人都参与进来制作! 但是每一个参与人员都很有成就感,所以,值了!

8 ) 猎捕旗鱼

挺喜欢第一集末的镖鱼。

查看海况
风浪中搜寻
目标出现
镖手就位
儿镖手,父掌舵
等待时机
人与鱼的斗争
失手
再来,如箭离弓
蓝背白身,漂亮啊!

这个题材选得好啊!镖鱼散发着一种与自然搏斗的美感。

时长短,但讲得好。

镖鱼时画面水上水下切换,让人看到斗争的双方。

还有就是镖手出镖时的画面捕捉得好。镖手站在伸出船头的镖台,双膝下弯,腰直,双手举起镖,右手向后笔直伸出,掌中抵住镖杆低,左手内弯,呈直角,撑起镖,箭在弦上。

手腕、臂、腰腹发力,箭出,身弯。

加上激昂的配乐,看的过程心潮澎湃。

想起了《阿凡达》里男主训翼兽的场景,还有诗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短评

镖鱼那镜头帅哭!美景,美食,中国第一,没有之一。

3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世人常提“世界观” 其实没有“世界” 只有 “观” !人类对周遭万物的观察和解构 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世界,食物的滋味背后是人情的牵挂、四季的流转,生命的孕育…口舌之欢只是开始,绵密悠长的动人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而爱,是美妙细节寸寸生长的土壤…

8分钟前
  • 晓木
  • 力荐

感谢豆瓣,10.26在UME华星中国巨幕首映看了第一集。陈晓卿仨字儿就是金字招牌。一贯的挖掘中国民间美食,这次又加入了对中、西美食的对比,视觉效果拔群,味觉…更是折磨。看陈导的美食纪录片永远都是享受与煎熬并存。

11分钟前
  • zykmilan
  • 力荐

看完第一集激动地来打五星。开篇就是阿勒泰哈萨克牧民转场,杀羊,然后杀马,炒马肉块,肋骨塞进马肠子,化雪取水。激动坏了,李娟的书读了好几遍,终于见着画面了!!另一段印象深刻的是压轴的镖鱼,渔民站在船头手持鱼叉寻觅旗鱼,找准角度用力掷下鱼镖,矮马像一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不用只拍中国食材了,西班牙的火腿法国的奶酪,看上去也都好好吃啊。虽然美食还是高盐高油+主食,但这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是人类天然的享受。

15分钟前
  • 弓小箭
  • 力荐

台湾的旗鱼是用镖船来抓的,印象深刻

17分钟前
  • 青石
  • 力荐

又名《舌尖上的地球》。作为陈晓卿离开央视后的首部作品,只能算差强人意。又想说美食又想拍文化又想讲故事,结果都是泛泛而谈。素材的组织有点乱,解说词其实也不是很好。另外,摄影做得太精美、摆拍痕迹太明显就没那么接地气了。三星半。

20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陈晓卿真的懂吃货!!!以及第一集那个捕鱼小哥哥,真的太酷了!!!难怪海报C位都给了他哈哈。

25分钟前
  • 今日只吃菜
  • 力荐

本片可能会引起部分不适,饭后观看效果更佳!

28分钟前
  • 满船清梦压星河
  • 力荐

边喝酒边看,这辈子只愿囿于厨房与爱。希望陈晓卿能帮酒拍个纪录片。

31分钟前
  • 小烨
  • 推荐

片子好不好,一两集还就真能看出来!

32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风味人间》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它努力地在把难以言传的美味进行可行性分析,什么样的烹饪会产生氨基酸,什么样的元素相互反应成为新的物质,所以导致怎样的口感。《风味人间》的表层叙事是食物,深层叙事是驱动食物流动流转流传的人类迁徙与文化碰撞,写背后文化和人类学都适可而止也深入浅出,比例得当。

36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陈晓卿总导演,并不是舌尖3,而是比舌尖更牛逼。企鹅爸爸财大气粗,用拍《地球脉动》的标准去拍美食记录片,航拍、显微镜、高速摄影,从内到外透露的是“不差钱”。一定要看最高清级别的画质,那镜头太爽了,细节满满,活色生香,又美又馋,吃完饭看这个,感觉刚才吃的是猪食。。。

38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力荐

7分,视野高远,拍摄一流,画面好评,内容庞杂,剪辑太跳,重心不稳,重视觉奇观,轻内涵挖掘。

41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舌尖上的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山川依旧,美味不改。美食纪录片少了陈晓卿,如同佳肴短了一道调味。最喜欢的段落是海报上的镖鱼手,少年理想熠熠生辉。

44分钟前
  • 浮灯
  • 力荐

为什么风味人间要放在晚上播!!

49分钟前
  • 文淇
  • 力荐

这才是真舌尖上的中国3,哦不,现在是舌尖上的世界,有陈晓卿的美食节目真的不一样,每一帧都是壁纸,从美食入手,讲出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的品味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但是任何地方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生活的美好的无限追求

51分钟前
  • 啦啦啦啦
  • 力荐

基本回到《舌尖1》和《舌尖2》的水准,也把《舌尖2》那种强加的人文色彩去掉了。将视野跨出中国,一方面是想体现出专注于食物的初心;另一方面,「透过食物塑造文化自信」的题旨更无掩饰地凸显了。这套纪录片最好的环节依然是摄影,谁能抵得住美食的特写镜头呢。《风味人间》甚至引入了动作片元素。

54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华丽过头的虚假感。

57分钟前
  • 邓安庆
  • 还行

有幸提前看了第一集。只能说凭着这份匠心,这五颗星就给的值。

1小时前
  • Wstar
  • 力荐

若说腾讯视频就是高配版的央视,是褒是贬?不差,但也没什么实质创新,好山好水好无聊

1小时前
  • 沛沛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