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贝诺特·波尔沃尔德 Benoît Poelvoorde 饰)在一次出差时因为误了火车而邂逅了名为西尔维(夏洛特·甘斯布 Charlotte Gainsbourg 饰)的美丽女子,两人相见恨晚,在临别之际,他们约定日后在巴黎见面,可是两人既没有交换电话亦没有留下姓名,这段缘分在阴差阳错之下被尘封在了时间的记忆之中。
马可一直没有忘记西尔维,他旧地重游,希望能够得到西尔维的消息。之后,马可结识了古董商索菲(基娅拉·马斯特洛亚尼 Chiara Mastroianni 饰),后者的独立与知性深深的吸引着马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走到了一起,并且决定携手步入婚礼的殿堂,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马可震惊的发现,索菲竟然是西尔维的姐姐。
侯麦的笔力、表现力,在面包店的女孩这个小短片中,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
★男主在梦中情人缺位,空虚等待的情况下,撩拨一个他并不心仪的女孩,以此来满足自己虚荣心,缺德却也写实。
参考男生的背景:
1、学法律,前途光明。
2、有一定经济基础,经常去俱乐部,还能请女神吃大餐。
3、虽然深陷这段感情,却没有放弃学业,是利用吃饭时间来等女神。
★比较妙的是女神的心理:
一、为什么在发现男生在自己寓所附近苦苦找寻自己时置若罔闻?
二、为什么在发现男生和面包店女孩的暧昧从拉扯转向实质性约会时出现?
三、为什么答应他的求婚?
四、婚后带着男生回面包店的心态?
参考女神的背景:
1、居住在巴黎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生活不算富裕但应该也在中偏上水平。
2、在画廊工作。不管是本来就有艺术方面的素质,还是耳闻目染的熏陶,她眼界开阔,有一定艺术修养,是无可置疑的。
★然后,最隐晦的,面包店女孩的心态?
一、男主是被暧昧吗?
他说:
A我很高兴,那个女孩认出我,来陪我玩游戏。
B很容易看出来,那个女生对我有好感,你说我虚荣也可以,女孩子喜欢我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而她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女神一直占据我的思维。
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男生说了,不要曲奇,但镜头一转,他叼着一块曲奇出门了。
这是他们感情的一个跨步,所以说,女生在这段关系中更为主动,是没有问题的。
事实上,女生喜欢上一个条件好的男孩子并没有错——她并不知道男生已经有心仪的对象。
男生却是在享受这份被爱慕的虚荣。——我每天沉迷于这些事,这是打发时间的好方法。
二、面包店女孩对男生好吗?
不管是真心爱慕,还是觉得对方是一个不错的交往对象,女生在这段关系中付出的是真诚。
1、她的条件并不好,男生请她吃蛋糕的时候,她表现出享受的感觉,而我们知道,按照常理,在面包店工作的人,由于整天闻着制作蛋糕的甜腻味道,并不会在有选择的时候,还享受甜品的。可以推测,她平时并不舍得花钱买这些东西吃。但她却主动的给男生买了一块曲奇。要知道,老板就在店内,对商品数量,心中应该是有数的,她多包了一块,意味着这块曲奇需要她来买单。
2、男生接受了她的曲奇,并看轻了她的心意。
他说:”让我烦恼的不是她喜欢我,而是我可能会喜欢她。我为了给自己辩护,说这一切都是她的错。“——男人的虚伪和卑鄙,一边接受,一边唾弃。
3、她努力的想要让自己看起来更配得上他。
她说,我不会在这儿很久,1个月后,我要到老佛爷商场工作。
她不想让他觉得自己轻佻:我才18岁,晚上不轻易出去,我父母不允许。
她害怕自己穿着不合时宜(也许是因为很少去那些地方),她问:我该穿什么衣服?
再来分析面包店女生的背景:
1、男生第一次到面包店,她赶走的那个说女生有什么用,素质不太高的男生。隐约可见她的社交圈。
2、每天待在面包店,却在男主请她吃蛋糕的时候,表现出享受美食的表情。隐约可见她的生活水准。
真的就:又细节、又深刻、又让人不寒而栗。
作者: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名男子倾慕于日常通勤路上频繁偶遇的女子Sylvie,但当他终于做好心理准备要约她出去的时候,Sylvie却消失了,于是男主只好利用晚餐时间在这区域散步逗留,以便再次偶遇Sylvie。而他的巡查将他带到一家面包店中,逐渐面包店的女孩对男主产生了好感。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这是侯麦道德故事六则的第一篇,虽然在电影前段我们就已经开始对男主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评判,真正的道德时刻炸弹却完整的保留在了结尾。结尾Sylvie重新出现了,男主立马爽了与面包店女孩的约会,改和Sylvie出去,Sylvie在约会中坦白她看到了男主在面包店的事情。最后男主仍和Sylvie顺利结婚。
电影拍摄的视角放置在男主人公身上。正好是一知半解的位置,比面包店女孩知道的多一些,却不比Sylvie窗台上的上帝视角。由此观众们被激发出一种参与感,像是男主的参谋,聆听其自我的分析与辩解,一边监视着他的行动与事情的发展。此时导演巧妙地将道德感的重担从电影中抽离,转移到观众的身上。这正是侯麦的习惯,不在电影中表达个人的评判,而是探索和呈现人类容易陷于的情感与道德的纠缠。
在第一次进面包店时,我们看到面包店女孩对一位年轻男子草率示爱的举止表示不屑,由此可以看出女孩的在感情上的态度和倾向。
电影里的第二次,买两块饼干的时候,女孩不小心弄掉了饼干,男主以零钱付款,表现了双方彼此留意,刻意增加接触的时间。第三次的时候,男主点了不同的面包,分开包装,也是拖延时间的表现。
第四次,男主直接在面包店里把东西吃了,与女孩的互动热络许多,甚至一起吃了蛋糕,但女孩对肢体的触摸还比较敏感。电影里第五次碰面在小巷中,男主的行动更加大胆并提出邀约,女孩显得娇羞顺从。
通过电影中几次场面的描绘,面包店里的双方循序渐进地互动和发展,其实没有犯着什么禁忌,这时候,男主却又在自白中泄漏自己的内心:见面包店女孩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报复Sylvie;享受别人的爱慕,却又觉得烦,并且在Sylvie出现后,即刻爽约。一下子这内外的冲突让观众想大骂一句:渣男!
先讨论我们觉得他“渣”的原因。首先是为什么明明心中有人却还不明确拒绝其他女孩的好感,虽然Sylvie是一未知数,但他在追求面包店女孩时不能一心一意,让人对其忠诚度持有怀疑。
其次,男主享受着面包店女孩的爱慕,刻意推进关系,却又不想被认知为“我也喜欢她”,不想认真投入感情,带着猎手的视角,自认为有更好的选择,对女孩倾向于不平等的关系,小巷中游刃有余的控制场面可见一斑。
最后,放人鸽子并不告而别,男主认为在Sylvie出现后,再和女孩约会有违于他的道德,却不觉得失约于女孩会影响他的信用。这样的双重标准其实是男主最终服从了的内心,在Sylvie面前他只能沦为猎物,正如面包店女孩之于他,此处引申为命题:选择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也是一种解读。
接下来有请反方辩手,解释“不渣”的原因。
第一,等待Sylvie是个人选择,毕竟双方并未交往,因此在这期间他有权利去认识并追求新的对象;
第二,从女孩的言辞可以推测她是在此短暂停留,如果双方都抱以短暂的浪漫邂逅为期待的话,就不存在不平等之说;
第三,不能对内心的想法定罪,时间也有可能改变一切。男主在没有承诺的情况下,对任何一方都不存在行为上的欺瞒,只有内心的摇摆不定和最后的失约。此外时间有可能改变他对面包店女孩的真心,我们无从揣测。
总结下来,我们觉得男主渣是因为他玩弄了面包店女孩的感情,觉得他不渣则是因为他做了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做的选择,这可能也是最终Sylvie和他在一起的原因。最终观众只是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作评论,并没有作决定的能力。
Sylvie最终出现是意料之内的事,她的出场强势而主动,脚受伤加上雨天,打车是合理的做法,但她却偏偏选择了步行,在测试男主的同时也在宣示自己的胜利。最后的坦白,不禁让人好奇,她都看见了什么?对于男主在面包店的行为了解到什么程度?
在结尾的叙事中,侯麦采取了简短快速的做法,让一切戛然而止,不作过多的解释与分析,让故事在观众的脑海里徘徊,引发人们后续的思考。评论侯麦的电影,不知不觉就会陷入过度的剧情讨论之中,却忽略了他巧妙的叙事安排及丰富的细节。
以21世纪的眼光重视这部几十年前的电影,还是有些特别的观影感受,比如说男主花式扔垃圾的习惯,现在看来还是挺突兀的,好奇法国当年的下水道是怎么消化的;男主人公的叙事免不了大量男性对女性的凝视,这样的凝视到底是赞赏,还是戏弄与物化,新时代的思潮也不断影响着我们对于过去叙事话语权的审视。
思想和潮流会随着时代变化,但侯麦在电影里反覆讨论的人类情感中的道德选择,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情感纠结的困境只是以不同面貌在当下重演。
图片来源于网路,侵删
首发于 头条/公号: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有心开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栽,
花香袭人不问柳,柳已不再花自开。
侯麦的短片《面包店女孩》就是讲了这样一个“寻花问柳”的小闹剧,波澜不惊、三度辗转,麻雀虽小但是充满了小品文式的戏剧矛盾。
而这部片又属于「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喜欢拍青年爱情故事的侯麦,把“爱情”中的迷茫矛盾上升到“道德”层面,在游戏心态的背后展现人在情欲微澜中随波逐流的心理状态。
片中主要有法律系大学生、美女希尔维、面包店女孩三个角色。
作为侯麦一贯男性视角投射的主体,大学生有着男性在爱情中的一些特质:狩猎心态、游戏心态、外强中干的弱者心态(洪尚秀电影中的中年知识分子也常如此)。
狩猎 —— 开片侯麦的镜头对准了法国的大街,在维利尔街头分别把镜头给到了东北左右,我们可以看到法国的街口、市场、咖啡馆。这一组镜头并非闲笔,镜头正是旁白描述者大学生在街头逡巡狩猎心上人时的双眼,同时不同街道的剪辑也暗示了后来他在两个女孩间做选择题。
游戏 —— 大学生在求偶的过程中无总在展现一种游戏心态,如遇到美女希尔维时是故意撞到人家身上进而搭讪约定喝咖啡;和面包店女孩约会时,又仿佛别出心裁的搞出花把戏:明天我来买面包时会要一个曲奇,如果你给我两个,就代表同意和我出去。
狩猎和游戏的背后 ——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的第一章就是《婚姻》,从历史和社会学维度来讲“爱情”恐怕难以占得一席之地,而远古婚姻的起源可能会给两性关系提供某种视角。在恋爱中“男追女”是最常见的主被动关系,不管是出于真爱还是玩玩,狩猎心态无可厚非的会到场,这种心态或可说这是原始人的遗迹,包括两个方面:
在古代部落的游猎战争中,由于可掠夺的生产资料很少,女子往往会被作为贸易对象抢夺。
由于亲近宗族不能结婚,那么狩猎外族女子既是被鼓励的,也是被迫的,久而久之这种扩张掠夺心态让男性形成了两性关系中的主动一方。
影片虽然叫《面包店的女孩》,但这个爱情故事中面包店的女孩显然是做为备选的对象,男学生心心念念的希尔维俨然是女神配置,高挑优雅带有法式美女的典型特质,对比之下脸颊微胖、咬肌略发达的面包店女孩则相形见绌。
女孩和大学生的特写肖像在食物(曲奇、杏桃披萨、蛋糕)间的剪辑中完成了一系列微表情交流,女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食物,从一开始包装时不小心掉落面包而流露出对大学生的青睐,到最后为了配合大学生的游戏与他赴约而迅速拿走两块曲奇,完成了一个有点可爱的女二号形象。
之所以以面包店女孩为题目,因为她的出现成为了戏剧矛盾的拐点,尽管她也是游离于侯麦男性视角之外的客体,这个最终因爽约似乎受到伤害的女孩并没有出现,是被侯麦搁置于镜头之外的存在,这种游离反而让我更愿意在这场爱情小游戏中对其报以同情,并以这种同情反观男性在其中的失误和道德缺陷。
另一个女性角色美女希维尔也完成了两度的身份转变。起先她是作为一个日常邂逅的百分百女孩出现,在几次街头拍摄中留下几个倩影后旋即消失,她在影片中的缺席成为了故事的矛盾点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当大学生与美女希维尔赴约迟迟未见,又与面包店女孩达成约定时,希维尔的再度出现无疑完成了整套戏剧冲突流程,而这时候侯麦又留了两手。其实大学生战战兢兢寻找备胎的整个行为,都早已被面包店楼上的希维尔看在眼里了,重新回看影片,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第一次从面包店出来时,是一个俯拍镜头,是窗户下看的视角,这个巧妙的伏笔以摄像机语言展现出来,不禁要为侯麦波澜不惊的机灵称赞。
因此大学生梦寐以求的把妹约会成了对方的一场审判,随着希维尔说出真相,镜头逐渐把特写给她,我们无法看到男性难堪羞赧的表情,干脆被侯麦排斥在镜头之外了,可以说是镜头语言带来的审判、批评,这又是侯麦氏的温和,不jugde,让观众自己感受。
就在影片结束的最后几秒,交待了大学生最终与希尔薇结婚,二人重新走进面包店,但面包店女孩却不在了。男性的过失得到了女性的原谅,一切看起来真的像是一场无足轻重的游戏。
我试图想寻找一个背德的词汇来为这个道德故事做概括,发现并没能找到。大学生似乎并没有上升到道德审判的地步,我看到了一个盲目的男性,像蜜蜂一样追逐花蜜,又在另一朵花上逗留,在欲望受阻的同时去寻求另一种消遣以满足自己,甚至在房间中自我安慰是面包店女孩投怀送抱自食其果,以此来化解自己的不安。
整个故事描摹了一个男人人内心深处的小劣根性,一点自私、一点虚伪、一点占有欲,这些道德缺陷的剂量都很小,摆在台面上对一个人人格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却都真实存在于内心的斗争中。侯麦成功的以一个日常小品和几个饶有兴味的镜头完成了颇有解读空间的心理分析。如果说看电影一定要有什么用,这个故事确实耐人寻味,该怎么做、后果怎样,已经很明白了。如果说侯麦拍出了一种道德感,那是因为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自己。
看完电影后我产生了两个疑问:
1、为什么导演花了将近三秒拍被水冲走的垃圾?
2、希尔维知晓了一切后,为何还会嫁给男主?
我的看法:
1、扔垃圾这一桥段是小说中没有的,并且几乎所有观影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这定是侯麦有意为之的。
男主扔垃圾,随后被水冲走这个镜头发生在9分29秒。在这之前,面包店女孩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对他有好感的模糊的存在而已。但这之后,随着再次见到希尔维的希望渐弱,他决定从茫茫一片的意识中将面包店女孩用仪式塑造出来。故事因而进入第二个阶段。
所以,我认为垃圾被冲走这一影像,是一个电影意象上的分隔符。
2、因为希尔维和男主都意识到了面包店的女孩只是一种手段,并且希尔维也通过这一切了解了男主是有力量的。
男主知晓面包店的女孩(况且她还是个漂亮又有人喜欢的女孩)对他有好感并采取行动时,在他心中,他所作的一切都是有目标观众的,那位目标观众就是希尔维。他通过不爱面包店的女孩但挑逗她来向希尔维报复,并且,更加重要地,证明他对于希尔维爱的纯洁性。
而现实中的希尔维,也恰巧透过窗户看到了这一切。所以,通过一种天赐的巧合,让男主心中的希尔维和现实中的希尔维合二为一了——这些挑逗便不再成为一种阻碍,从而完成了他们原本的使命。
对于此时的希尔维而言,因为身体的不便,她无法行动,从一种关系中占据上风的位置上跌落了下来。当然,随后,她也通过故意不打车及直白地向男主宣告她目睹了他的所作所为,来重新夺回了有利位置。但也得益于面包店女孩这一事件,让男主从她的意识中被塑造了出来,并伴随着之前没有的力量。
所以,他们六个月之后结婚,并重返面包店,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我很幸运在这个时机,遇到《面包店的女孩》,以至于我不会看不懂它。
圣诞节那天,我看了面包店的女孩,一直想为这段简短精炼的小短片写一份影评。这是一个关于喜欢,男人和女人的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拍出了喜欢是什么,喜欢的分量怎么衡量,在情爱中男人的想法是如何的,给女人们剖析了男性视角,让女孩子明白在一段感情中要怎么抱有一个合适的态度和心情。
男人在巴黎的街道上经常会偶遇女人,可能上下班,可能女人去逛集市,他慢慢了解她在画廊工作,就这么每天期待相遇了几个月,一切始于对女人气质相貌的喜爱。几个月后终于鼓起勇气,制造了机会,无意间和她相撞,其实双方心照不宣,女人对他的心思也明白,但没有瞬间答应他的咖啡店邀约,大方微笑,眼神带着勾人的意味直视他,说正要忙,反正下次还会相见还有机会的,一起去咖啡店留着下次吧,吊着男人。(此处乃技巧)男人此后的三个月,每天都会来大街上反复闲逛,期待能偶遇她。尽管学业繁忙,他空出了自己吃饭的时间,一周时间,每天三十分钟漫步街头,想着她。女人因为崴了脚,所以三周都没有上街,机缘巧合,让男人花了很多时间,这三周都对她朝思暮想。
一周后,男人改变了战略,去大街旁的热闹市场晃悠以期相遇。在面包店偶遇了女孩。男人每天都来买曲奇,和女孩有短暂的交流和缄默、双方难以道出的小暧昧。男人把这段邂逅当做追求女人途中的消遣和等待时光中的调剂,也曾对这种不负责的暧昧行为谴责过自己,但男人的通病,耐不住寂寞,让他无法克制自己。暧昧合理化的原因来自他坚持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要遇见喜欢的女人和女孩的误会,意淫自己喜欢她。两周后,尽管知道不应该,但忍不住对这只手边的小绵羊也有了下手的意图,试着把暧昧讲开,试着约会女孩。(此处需要表扬)但女孩把自己的态度摆的很正,不会轻易地上男人的勾,这是所有女孩子都应该学的,自我防范意识,千万不要沦陷太快,不要单方面意淫别人对你的情感(这沙皮男人想泡你还怪你不矜持,大部分男人一直在为自己开罪,一直在逃避,一直会很郑重地为自己的轻浮举止找理由,女孩子脑子里记清楚了)。这样,当男人违约的时候,尽管小失落,但她能更快的摆脱负面情绪,以平常心看待,不被伤害。两块曲奇代表不了什么。只是我给了一个了解对方的一个机会,我愿意和你吃一顿晚餐而已,不代表我已经深陷于你,别自以为是了。浪漫之都的巴黎女孩的心态,做个骄傲理智的女孩。(智障女孩们长点心学一学吧)
希尔维就住在面包店斜对角的公寓二楼,这三周的一切她都看得清楚。“她差点对他的追求产生内疚,但后来觉得他好可恶。在咖啡店里,她坦诚的对他讲,我知道了你所有的罪行。”我想,她能够对他网开一面是基于男人毫不犹豫的违约女孩,选择和她共赴晚餐。毕竟难得遇见一个想要加深了解的人,那个人又对她那么坚持,也舍不得放手。希尔维给了男人机会。每一位巴黎的女人都像正宫娘娘,抓住的是大头,不计较小得失。我觉得她对爱情对男人对婚姻的态度也很值得学习。用三周考验男人对她的坚持,从不会因为男人在这段时间内对别人暧昧,就觉得他天理不容,心灰意冷,反而包容了一切。她应该很懂男人的脾性,当然也有她对自己的自信。
男人被希尔薇的艺术气质,她的高挑,自信和风度深深吸引着。但他也喜欢女孩的清纯亲切,喜欢她的充满喜爱的目光。男人喜欢一个女人的时候,和女人搞暧昧的时候,鲜少会嫌弃女人的地位、工作和学识,只有女人才会给女人划分等级。在希尔薇眼里,这个打工少女不过就是糟糕的机器生产的随处可见的蛋糕罢了,她很自信她能赢过她,就像结尾她寓意自己是主厨特色蛋糕那般,阳春白雪对下里巴人。
希尔维出现在这个关头,男人约女孩喝咖啡的关头,向他发出了邀请。为什么这么做呢,这是一种试探。试探你还爱我吗,和那个女孩比起来,你的直觉更偏向谁,来决定我是否还有必要和你继续下去。都说喜欢等于付出的总和,男人为希尔维付出了很多时间,大部分时候都在想她,朝思暮想,这份喜欢一定一定来的比两周每天十分钟的小暧昧要更加的深刻。所以男人的直觉告诉他,我不能拒绝希尔维,我喜欢这个女人多于那个面包店女孩,于是放了那个女孩鸽子;同时理性也告诉他这个选择的正确性,希维尔是对的人,而面包店女孩则是不会有结果的调情,没有爱,继续也是不道德的。
男人,男人说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人也犯着所有男人的通病,没抗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对女人侦察兵一般的属性一无所知,自以为是,还很怯懦。女人,巴黎女人是骄傲聪明的,是包容的,不会为了这些无痛关痒而纠缠不清的,是不会身陷囹圄,为感情所桎梏的。
街上没有行人,面包店女孩如果走出门就可以看见我们,我很懦弱的认为,她太远了,没法上来质疑我,我不敢回头看,而眼前的路似乎没有尽头,她看见我们了吗,还是她已经在咖啡店等我吗,我不会知道。
男人惯有的钟情,男人惯有的追求与坚持,男人惯有的调剂型暧昧,男人惯有的主次分明,男人惯有的怯懦,男人惯有的逃避责任和女人惯有的骄傲,女人惯有的矜持,女人惯有的谨慎,女人惯有的侦探天赋和女人惯有的包容。是巴黎,是情爱。
虽然对这部电影展现的巴黎男女爱情还抱有一丝疑惑。真的是我看到的,我感受到的这样一个故事吗,我的理解下东方色彩好像有些许过于浓重了。还是时代的关系,从前的巴黎爱情和现代不同。可能我需要看更多的爱情电影来体会法式爱情啦。所以,巴黎女人在爱情里是不是都那么骄傲和洞悉一切呢,悬念啊。
奥,我立场是,这部片子里面没有一见钟情,也不相信一见钟情哦,他和希尔薇那么多次的遇见,那么多的等待和期待已经不属于一见钟情了哦。
我的那些画外音其实是因为我曾经也是这么一个被套路的智障女孩。然后我成长了,我认为自己有当个海王的潜质。
所以说喜欢侯麦的男孩大多不靠谱并自以为是,哪个男孩要是在建立人生观时期看侯麦可杯具了,因为侯麦太通透,他太容易让人产生自己也通透起来的错觉,并以此为借口肆无忌惮,走过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人生。
“六个道德故事”之首:沦为过客的女孩“很容易看出那个面包店女孩对我有好感,你说我虚荣也可以,女孩子喜欢我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而她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希尔维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是的,因为我一直想着希尔维,我才接受了面包店女孩的暧昧,感觉好像我没有爱上另一个女孩。”
爱情就是这样,让人郁闷又惊喜,而和故事一直沾边的她,终于消失。
短短不到半小时,却能刻画出一个极其老练而精致的故事,对于男女间那点繁复的情事,绝逃不开侯麦敏锐而透彻的法眼,在潜藏着太多自私和主观因素的情感面前,是否真能树立起一条绝对有力的道德标准,起到批判和谴责的作用,反观现实一次次的伤害始终没法避免。侯麦影像中的巴黎,永远都那么富有魅力。
无关道德。。。男人啊,蛋糕回来了,要曲奇还有意义吗???
“六个道德故事”第一部,侯麦新浪潮时期的作品。《面包店女孩》大致确定了《六个道德故事》的整体基调,即恋爱中或婚姻中的男主角被另一个女性吸引,但经过一番灵与肉的苦斗,最终,翻然悔悟或是临阵脱逃的男主角又回归以前的情感和生活。
“很容易看出那个面包店女孩对我有好感,你说我虚荣也可以,女孩子喜欢我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而她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希尔维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是的,因为我一直想着希尔维,我才接受了面包店女孩的暧昧,感觉好像我没有爱上另一个女孩。”
男人喜欢调情,女人却误以为是感情。多数男人会因为虚荣或同情开展一段感情
对许多男人而言,跟女孩调情只是寂寞无聊或是情感失落时的游戏而已,他要娶的类型,心里早就算计好了,所以被调戏的姑娘,认真矜持,忐忑不安你就输了。
真是好看啊,相信很多女孩都会有共鸣,我们都是谁的面包店女孩呢?那些男人,在感情的空窗期,很容易就谈一次三分钟的恋爱了。但爱情或许真的不能拿道德不道德来衡量...
“一个意味着真实,另一个则是错误”侯麦安排男生最后在两难道德困境时以这样的独白安抚自己。但是他最后离开时甚至知道自己懦弱的不敢回头看有没有被面包店女孩发现。是侯麦一如既往的略带对知识分子的讽刺或是自省。有趣的是男生是学法律的,而古希腊中关于法律的象征女神忒弥斯,正是她创造了婚姻的法则,明确了男女之间的义务。中间那几段男生去面包店买曲奇吃给人一种《重庆森林》里663去快餐店里和阿菲买厨师沙拉和炸鱼薯条的错觉。
侯麦在替所有怯懦的男人讲述他们各自的“面包店女孩”的故事。
该男子非常不讲卫生,一直乱扔垃圾。男性心理剖析的真逗,喜欢。
我认识所有喜欢侯麦电影的男性都如同这个短片里面的男主角一样——懦弱且鸡贼。
为什么会结婚了?!我很不喜欢这男的,而且发现他们很不讲卫生啊,拿完曲奇再拿钱,包起来还要舔口水,垃圾也随地乱扔。。。啧啧
每次看完侯麦就会想到洪尚秀这个弱鸡
单万里老师建议我们模仿镜头、台词拍一个小西天版《生煎店女孩》的故事。可是机器还没准备好呢,生煎店就被拆了
只要会讲故事就能把这么个简单的几乎没有情节起伏的故事也讲到这么好。但是这是个多伤心的故事啊
路边的面包你不要买
以18歲少女與大學生來說,臉還真是糙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