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Zombie
晚上看The Cranberries的MV,看到Zombie,突然就想起很久前看的这部电影。Pitt的坚决中其实带着深刻的迷惘与无助。他的眼神是会让人心碎的。
战争确实是很可恶。
Another head hangs lowly;
Child is slowly taken;
And the violence caused such silence;
Who are we mistaken?
But you see, it’s not me;
It’s not my family;
In your head, in your head;
They’re fighting!
With their tanks, and their bombs;
And their bombs, and their guns;
In your head, in your head;
They’re crying!
In your head! In your head!
Zombie! Zombie! Zombie-ie-ie!
What’s in your head, in your head?
Zombie! Zombie! Zombie-ie-ie-ie-oh!
Another mother’s breaking;
Heart is taken over.
When the violence causes silence;
We must be mistaken.
It’s the same old theme;
Since 1916!
In your head, in your head;
They’re still fighting!
With their tanks, and their bombs;
And their bombs, and their guns;
In your head, in your head!
They’re dying!
In your head! In your head!
Zombie! Zombie! Zombie-ie-ie!
What’s in your head, in your head?
Zombie! Zombie! Zombie-ie-ie-ie-oh!
Oh, oh, oh, oh, oh, oh, hey-oh, yeah, yeah, yeah.
2 ) 与北爱共和军同行
开头很震撼。先是枪击,然后是小红云的音乐《God Be With You》。
不过之后,似乎就渐渐显得平淡了。原本可以进一步大书特书的,该是北爱问题,可剧情的着眼点只多在于两个男人间关系大体的融洽,故事线索本身反而不那么突出了。
渐渐的,有了越发明显的感觉,即美是亲英的。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因此自然不可能太同情北爱,更不会把同情过多给予一个民族主义的北爱尔兰共和军成员了。而本片的价值恰也就由于这一点而大大降低了吧。而即使极力书写两个男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又有什么意义呢,从英美的两个特工口中,怕也足以听出态度了,还又非要设计个爱尔兰移民去解决问题,本身也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另外,到底谁是魔鬼呢?到底是民族主义的北爱尔兰共和军人,还是制造了北爱尔兰与爱尔兰长期分裂的人呢?……更多的情况,研究了再慢慢说吧,借此又学了些世界历史了,混混。
3 ) 信仰,童年。
Tom本可以让Frankie拿着钱离开,自己带老婆孩子换个地方住。
Frankie本也可以不要对卖家那么凶悍令他讨厌。
但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性格。
Tom正直且爱惜生命,整个人顽固的几乎令人生厌。但他又确实令人敬佩和同情。他的坚持既是为了飞弹的潜在受害者,也是为了拯救Frankie。Ford的演技甚是精湛。
Frankie自幼生活在幸福的家庭。美丽的海边、温暖的灯光、丰盛的晚餐、和睦的家人。。。,他本可以过的很平凡、很美好。影片的开头让我想到秋日传奇、大河之恋等史诗般人生的电影。
但这一切,包括我对影片的初印象,却因为那令人一辈子为之震惊的入室枪杀彻底毁灭。
从此,Frankie走上了复仇之路。
或许后来不再为父亲,而是因为对Govenment的看透、愤恨、鄙视和不屑。
总之,他期待并相信自己能够给那帮fucking guys好看。
对自己的自信、对同伴的怜爱和真情、对政府的唾视,让Frankie令人同情、喜爱。
我相信大多数人看电影的时候会倾向于Frankie,期待他能够成功复仇。同时会跟我一样,厌恶Tom的多管闲事,古板的面孔。
但不要忘了,Frankie的行为只会伤害到更多平民、更多家庭、更多生活在美好生活里的人。就像Tom质问Frankie那些钱的用途时所说,“是为了让8岁的男孩看到他父亲被枪杀吗?”。
我相信大家虽然倾向于Frankie,但没人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变成Frankie。
Tom is a good man !
4 ) 偶然见到曾经的心动的他
换台到电影频道,看到一金发男子的背影,穿着夹克,不知怎么的,没有换台,一种直觉告诉我这是布莱德彼特,人物转过身来,竟然真的是他,因为他,我看了这个片子,虽然没有看到开头,但是看到了结局。
看到他的颜,知道一定比较早期的作品,现在的他好像已经失去了让我心动的魔力。
不讲剧情,毕竟我也没看完整,只看他和女主在小巷相拥的样子,缠绵悱恻,女孩情不自禁的拥着他,亲吻着他。他的眼神纯净而坚定。喜欢这样的他。
看了燃情岁月,迷恋上了他。
也不知有多久,没有为他而心动,此刻为他而动容。
5 ) 爱尔兰的暴力与和平实现的路径造成的悲剧
故事内容背景深厚,但可惜影片把这个厚重的背景抛在了一边,大谈美国的世界观。爱尔兰发生的流血和暴力显然和美国人没什么关系,他们不愿意被卷入这样的是非里,但却拿着这些事情大谈人类和平,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放着那些血腥不管,却在和一个深受苦难的人讲和平,这怎么样看都是一种变态。皮特的演技稚嫩,也许是因为他没有把握人物的内心,感觉这个角色不适合他,福特倒是不错,演得也到位,老成持重,投入,所以三星。
6 ) 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对哈里森福特有了厌恶的感觉......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有爱、恨、情、仇,这才叫人生。
哈里森福特在本片中的生活单纯幸福,可是思想上难免有一些幼稚乏味。比如在搭档犯了错,已成既成事实,自己想办法照顾一下本是人之常情——当然也要给犯错的人足够的教训。哈里森福特这么做了以后竟然内疚得要呕吐,足见他从小就是一个事事听话的乖小孩。我想也许他身上只有光明面,没有阴暗面。 当然,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光明、温情的一面是很动人的。
单纯很好,可是单纯到不懂人情世故,只知道按照上面教给自己的去做,单纯到用自己的世界观强加到别人身上,那不是智力不足,就是被严重洗脑了。
就像卡尔维诺在《分成两半的子爵》里面表达的一样,身上只有阳光一面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当然身上只有阴暗面的人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二者的适当融合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像哈里森福特在本片这样,其实在思维能力上有些弱智。
皮特年轻时候果然“惊如天人”,以前只注意到他演《12猴子》和《偷拐抢骗》里的神经质男人很传神,最近发现这家伙年轻时候演的帅哥简直演到极致——快要帅到跟我一样帅的程度了;-) 皮特在此片中的所作所为,我不支持,但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万事皆有因果。到最后皮特临走前中枪,我只觉得无比遗憾。
还有,此片中爱尔兰的英语发音果然很怪,一听就是“乡毋宁”的口音,呵呵。
(另,此文中的观点适合男性,女生还是做乖乖女比较好。)
7 ) The Devil's Own
弗兰基作为北爱尔兰共和军的特使前来纽约,他的使命是购买毒刺式导弹,以期改变与英军的力量对比。他通过内线被安排在警察汤姆家中膳宿,并与汤姆一家人相处得很好。但汤姆并不知道弗兰基的真实身份。弗兰基与另一名共和军成员肖恩策划用渔船将导弹运往大洋彼岸。夜总会老板是买卖双方的牵线人,货款由来自贝尔法斯特的梅根转交,弗兰基暂时将钱藏在汤姆家中。军火商急于拿到钱,派人闯入汤姆家中。闯入者被赶走后,弗兰基坦白了此行目的。忠于职守的汤姆要拘捕弗兰基,并拒绝与美英的情报部门合作只身追赶弗兰基。最后两人都被对方击伤,伤势更重的弗兰基死在汤姆怀中。
记得看过。结局有印象。
片子中最出彩的就是小红莓乐队演唱的原声音乐和青涩俊美的布拉德皮特。
译制片。喜欢不了。
开篇挺精彩,但到了后来打酱油的人物挺多的,情节的紧凑感也直线下落,爱尔兰风格的配乐不错
当年第一次看到皮特,就被他深深吸引,够帅!所以最后可惜他的死,忘记了他恐怖分子的身份。搞不明白,为啥要到警察家住,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
片名虽然叫与魔鬼同行,但是影片大多数的时候都在展现皮特不魔鬼甚至有点孩子气的一面,在皮特射死警察伙伴的那一声枪声,本片的结局注定悲剧的,让我想起了《盗火线》。另,十年前的皮特真是英俊无敌啊,连剧中哈里森4岁的小女儿都要嫁给他,多么让人怜爱的小女孩。
马马虎虎可以看,有点虎头蛇尾
本片唯一的亮点就是皮特那销魂的微笑
另类英雄史诗。在正确的背后,总有些错误在默默被包容着。
西双版纳的第二夜,吃完夜市的傣味,晃着啤酒回酒店。酒店电视在播。在热带静谧安逸慢悠悠的步调中连看好莱坞电影都是罪过,这里只适合补觉、啤酒、牌局和八十年代国产文艺片。
唉,即使是帅哥也挡不住弱智剧情。
2004,伊犁路,DVD。(补登豆瓣)你们贝尔法斯特男孩都是天生硬汉吗?
看惯了现在的好莱坞电影,看看这样的也挺好的
用一种通俗的,来源于私人情感与「集体宏观意识」矛盾产生的悲剧赋予当时流行的「国家」/「民族」矛盾之中,最后还是归于两个男人的「父子情」。如今这样的戏剧冲突已经更加泛化为种族或者性别矛盾,而本质上并无区别。
"Don't look for happy endings, Tom. It's not an American story. It's an Irish one. "被大西洋隔开的爱尔兰人,一边目睹家园破碎,一边尽享天伦之乐。北爱流亡者和纽约警察的短暂相逢,曾经情同家人,终究难以共存。
这不是美国故事,这是爱尔兰故事,我们都没得选。不管剧情怎么平淡,不管是否基情四溅,我还是觉得皮特跟哈里森福特有种忘年之交的感觉…
之所以觉得烂,是因为接受不了哈里森和布拉德联手出演的有着这么拉风名字的所谓惊秫动作片,居然通篇都洋溢着暖洋洋的温情,动作场面少得出奇吧?!
两个这么有号召力的演员 剧本却不作美
布拉德·皮特曾想退出影片拍摄,但因制片方的诉讼威胁而被迫放弃。在1997年2月2日《新闻周刊》的采访中,皮特称本片是一场灾难,影片的拍摄极不负责。皮特认为最终版本糟糕透顶,他当初看好的剧本早已不复存在,于是皮特希望退出,而制片方要求他支付的违约金竟高达6300万美元。
2009.9.26于新居,美国就是太平洋警察,管的宽,世界和平管你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