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问问题
我有一堆问题没有解决,没有答案,那我就直接把问题码出来吧。
卡尔老是搓手什么意思?平时看他干别的手部也没有很奇怪的重复动作,要体现他害羞?
还有卡尔为什么如此沉默呢?自闭?抑郁?智力不好也可以是话痨啊,为毛这样设定呢?深沉的卡尔,看他最后宰人的做法老有逻辑了!还一定要问到警察局的号码,嗯…是他看书多的缘故吗?感性与理智并存的仁爱的家伙……啊啊啊他为什么是智障?明明很理智!还知道让朋友接母女去他们家保护好小盆友的心理感受!
一开始采访为什么要屋里只留一盏灯,不是白枳灯,不是顶灯,而是黄色的有灯罩的台灯,为什么想把卡尔这样打光,屋子这样的色调是想说什么意思?
还有那位采访者,哇那妹子真美啊!闪闪发亮当主角都够了,还以为后面会有她的什么重要戏份呢,简直太抢戏,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美女采访而且让一个形象对比明显的胖妞搭伙?想捧她?
一开始卡尔借住院长大人家好像?一晚
没睡临走还扑扑床单,其实我想说,前面有他女儿一个镜头,不开森陌生人睡她屋,卡尔是感察到女孩的表情然后做的决定?应该是这样吧?那意思是说卡尔很敏感吗?善良+敏感=容易受伤?一开始在卡尔旁边整天逼逼自己前科的话痨,卡尔是不是也是为了考虑话痨倾诉的需求才原因当废话垃圾桶的?啊对,那最后卡尔把话痨给拒绝了,他以后就一个人基本没人和他说话了吗?照现在话说卡尔真是内心强大,孤独都不是什么事儿。好想听大神能把他的心理因果发展讲明白(>_<)
最后,我觉得卡尔宰混蛋之前已经交待的十分明显了,简直坦白,他的小盆友和哏盆友应该也能感觉出来了吧,就这么按他说的做了,导演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考虑这么多,还是,也有一点想让观众质疑人性的意思?
嗯……卡尔拿着锤子那出为什么这样设计?是预告?还是卡尔杀心已出来查看情况?睡醒的时候手里就握着锤子开玩笑,肯定有什么想法,什么想法?
还有很多想不明白的问题,等想起来再添。
2 ) 《弹簧刀》弱智捍卫正义的方式
关于96年的片子《弹簧刀》,关于比利.鲍勃.松顿,重提好莱坞影、视、歌、文全能鬼才的一次集中爆发,或是安吉丽娜朱莉的第二任丈夫,虽有点土掉渣的感觉,但也没办法忽略不计。谁叫那样一张痞气十足的脸,能传神地演绎出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了,是人才就得戴人才的高帽哈。而且,在民间,明星的八卦向来比身后的作品有市场,一个歃血为盟的爱情故事恐怕过百十来年也能让人津津乐道。
说实话,看电影时很有feeling,仿佛一物一景、一举一动都能激活木讷懒惰的大脑细胞,瞥见文思如泉涌的繁盛。结果电影结束,所有思绪又都还给了电影,带出来的只有两点极端的情绪,对智障卡尔(松顿饰)的喜爱,对无赖多利切齿的恨,外加一声感叹,小弗兰克的演技令人啧啧称赞。
也有小弗兰克那样的感觉,听卡尔机械式的吐字发音,除了乐趣,还能感受到一丝不带任何情绪的平静。特别喜欢听他讲故事讲道理,讲给小弗兰克,也讲给观众。简短的台词,精深的内涵。“我觉得任何坏事都不应发生在孩子身上,那些不好的事都应该交给大人们去解决。”这是整部电影遵循的生存、道德轨迹。从智障的世界开辟出的有关对与错,爱与恨的路,好人要活着,就得让坏人死去,虽然是血淋淋的,却是第三类法庭的公正裁决。
卡尔的形象在我心里挺高大的。是个心灵手巧的老小孩儿,又是个深长不露的思想者(沃恩这样说过他)。不带拐弯的直率,擅于模仿的心智,僵着身子行动时的怪异,抿嘴兜齿时的憨态,这些生动的刻画,因为善良、悔悟的心,反倒都成了补拙扬长的点缀。只有当卡尔反复搓手时,那是唯一在视觉上让我产生不舒适感的地方,当然,这自然也是塑造角色性格上的成功,特殊的人总会有特殊的喜好与习惯。我理解为,那是一种处于紧张状态时,卡尔表现出的恐惧与不安。
说到可恶的多利,这种人在现代也并不稀奇,前两天就看过控诉这种垃圾极品男的真人访谈节目,没办法平心静气地分析。遇见有家暴嗜好还冷血心肠的,就死定了;遇见好吃懒做还有一副好口才的,也死定了;遇见把算盘打在家人身上的小气鬼,有得受了;遇见他能放火不许你点灯的;别有所期待了。
就说多利这个人,前面的所有毛病都沾点边,但在本片中,还是更多地表现了一种无赖的嘴脸。本来以为能看到像《愤怒的公牛》里罗伯特.德尼罗打女人那样的恶劣场面,结果还是含蓄地草草收场了。不过那一场,小弗兰克的愤怒表现极致,多利软趴趴地扶着门,小弗兰克尽情发泄的样子,看在观者的眼里,我想应该会有一丝泄愤的快意。
剧中的其他人物也不能忽视,都有毫不含糊的特点。
同性恋沃恩很善良,当然是说他的性格,至于多愁善感还有点怕事的小姐脾气,就当可爱来说好了。沃恩请多利吃午饭,并袒露自己身份时,两人有一段相当有意思的对话,那一段谈不上深化主题,但有装饰整部剧的功效。
有点爱上卡尔的胖女人马莲达也不是单纯的摆设;电影开头做采访的小女生,她犯规提问的声音不容忘记;杰瑞先生管理医院所练就出的从容仪态,那是对偏见与歧视的嘲讽;只露了一小会儿脸的卡尔父亲(罗伯特.杜瓦尔饰),一边抽搐一边自言自语的样子也赚到了眼球。唯一不够清晰的人物,对我来说,可能就是小弗兰克的母亲了,直到现在她都在我的记忆力,依然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对于小弗兰克的表演,没有吹毛求疵的想法。卢卡斯.布莱克当年十四岁,能有这样的表现,是应该为那时的小朋友竖起大拇指的。长大后的他,似乎也遇到很多童星遭遇的转型尴尬,成绩不好不坏,可能需要恰当的时机与剧本,才能开启成人后的春天吧。
电影就这样看完了,再咀嚼一下最后的结局,卡尔举刀后,打911报警,他真是个天才。不能没心没肺的说,他这是一举两得,但总能说,依卡尔的人生信条,这是他要做的,并且做到了,兑现了“you will be happy”的承诺,也回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小小世界。
说到此,的确没有谈及更多有关电影的故事内容,只是胡乱抒发了一下感情。由特定性格的人物主宰故事的电影,还是实践能收获更多。
3 ) 虎头蛇尾
从小西天回来的路上我一直想,这个片子的编剧和导演中是不是有一个是娘们,所以才弄得这个故事后半截娘们唧唧的?
再看,哦,合着导演和编剧是一人,这就容易理解了,估计是精力有限,分身乏术,或者太爱这个角色,纠结于剧情丰富性与导演的斩钉截铁性,以至于后面有点控制不住——舍不得让卡尔太遭罪,又不得不为了一个让人稍微震撼的结尾而强作升华。真让人不满意!
最让我不满的是,导演不断地暗示这个片子不是简单的智障回归社会,有意无意地安排人物说出自己的小预谋,比如卡尔不断地告诉弗兰克童年不应该有不好的东西,比如,最后十五分钟的不断告别、委托等。于是,观众从一开始就完全可以预估到,最终卡尔还是要做点惊世骇俗的事情,否则哪里对得起导演的良苦用心。但是这么直白的表达,总归没有女人脱光了蒙层细纱来得有趣。
我揣测,估计是温吞吞的剧情,让导演或编剧有点刹不住车,以至于只能从细节修饰主题,同时强行给一个比较震撼的结局。
至于为什么这样,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导演太爱卡尔这个角色,不想盲目地将他很快地置于悲惨的境地(本身也是他自己扮的);二是,也许导演有着相当大的野心,试图以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表达社会现实——告诉观众,社会上有暴力和无耻的肆虐,也有单纯和美好的接纳;有同性恋,也有智障之恋;有淡漠的父子之情,也有浓浓的友谊与真挚……林林总总,有众多场景和美好之意。从而避免为了达到某种氛围,而强行加诸痛苦。
但是这种大而广泛的告知和表达,却使“恶”退居为社会现实中很小的一个部分。而这种细微的分量,很容易让人觉得,此等“恶”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如何能引起灭绝人口的杀戮?
但是导演不能忍受编剧的这种层进式的发展,这个法西斯要求卡尔非开杀戒不可!于是这边厢卡尔还没来得及与智障女再发展点什么,也没来得及被自己老爹再侮辱侮辱;更没来得及被无数次提起的割草机多伤害伤害,更更没来得及被多尔揍两顿,就要被导演拉着去磨刀了……可怜见的,多尔连正经揍卡尔两下都没有,就被劈开了脑袋……
对此,我揣测,应完全归罪于导演必须贯彻的斩钉截铁和票房要求的惊骇性结尾。不然凭着这温吞吞的剧情、一点点加深的罪行,估计得拍成四五个小时的版本,才能导出悲剧的所有要素。(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正是本片的温吞特色,卡尔的内心情绪就是在不断平静积蓄,最总才引出了悲剧,这包括被老爹无数次无情抛弃,唯一的用割草机的技能被老爹拒绝,于是他越发认为弗兰克和他妈妈的珍贵。啧啧,这个说法我不是很赞同~)
也许,这就是编剧和导演的电影主导权之争。在二者是一人时,则是比利的自我纠结之争。
但是不管怎么争,就观众而言,这个电影呈现了如此的结尾未免太牵强。甚至,在卡尔劈完脑袋后,我还想,多尔刚跟中年妇女和好,结果卡尔就让GAY接走母子俩,自己带着砍刀上门劈人了。妇女看到现场后不定怎么哭得死去活来,不定怎么嫌弃其多是非~哈哈哈,这也就能解释为啥卡尔回州立医院后,弗兰克并没有去探望他的原因。
除此之外,我对这个片子相当满意,尤其是细节的营造,不得不赞一下。
譬如影片一开始的拖椅子声,尤其是将椅子拖到跟前又转一圈才放下,让人的心都聚集到这声音中,压抑得要死。
譬如卡尔被院长带回家,在其女儿的卧室里坐了一夜,始终没有躺下休息,走前还用手抚平坐痕,就差点让我掉了眼泪,感觉自己近几年来越发粗糙和不够善良。
譬如,卡尔在一开始口述杀人的镜头和表演,那简短吭哧式描述、背景敲击声的加大、整个面部的特写,放在最前面还真的挺唬人,哈哈哈。
当然,细节越多,问题越多,比如导演前面很大气,后面太着急,显得有点顾此失彼;比如卡尔形象的前后不符,一开始他老是吭哧,到了后面就有点忘记了;一开始定位是智障,到后面变成沉默的智者。前面出现的修理店、薯条、院长、智障女,后面就消失了——这玩意可是传统编剧要求所忌啊~
4 ) 弹簧刀
我惊异于一个导演同时又是主演的比利·鲍勃·桑顿,缔造了这样一部令人难忘的片子。智障的卡尔,在精神病院同伴的喋喋不休中,展开了一场回忆。八岁时杀死母亲和嫖客的疯狂举动,让他饱受25年的精神病院生活。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他是怎样一个人呢?无家可归的他被精神病院管理员好心收留一夜,黎明时分,房门打开,看到的是床沿正襟危坐的卡尔,他一宿未眠,无非担心丝毫地打扰管理员一家,一个小小的细节尤其动人——他起身离去,回身将坐皱的床单轻轻抚平,我们看到了一个敏感至诚的卡尔,一个感恩戴德涌泉相报的智障者,这为故事的结局给足了理由。
他行动迟缓,有些佝偻,说话怪异,带着可笑的音节。但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灵巧的机械修理师。我们总能从类似片子中看到智障者潜藏的天才一面,这到底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真实,还是故意形成反差制造卖点?卡尔和小男孩弗兰克结成深厚友谊,对男孩的寡妇母亲也心生感激。当弗兰克母亲暴戾无常的酒鬼男友威胁到全家时,卡尔仿佛一个深思熟虑的哲学家,慢条斯理地交代完一切,然后深夜冷静无比地再次举起了弹簧刀,杀死了酒鬼。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智障者,其实是一个内心蕴藏巨大爱心,为他人幸福不惜牺牲自我的人,一个看起来行动缓慢,但没有丝毫犹豫的卡尔。
有些细节值得津津乐道。卡尔一无所有,随身永远只带着他的圣经和几本机械书籍;再次回到精神病院的卡尔,凝视着窗外,露出一丝神圣的微笑——他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无怨无悔,甚至无人知晓真实的他。也许,世人还把他当作一个永远无法治愈的疯狂精神病人。
当然,不能从严格法律意义上谈论卡尔行为的善恶,那些被他残杀的人们是否罪当一死?艺术永远是夸张地强调生活的某一方面,让我们有所感悟,这就足够了。卡尔有他坚定的行为逻辑,某种类似于传统中国人所推崇的“义”,——所谓“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在这里,卡儿只是重新使用了他的弹簧刀,仿佛命运所系。
5 ) 很高大
我还怎么描述我有多喜欢这部电影呢,看的时候内心翻涌,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在院里,他平静的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最喜欢的就是阅读,热爱圣经,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圣经让他整个人内心平静,与人为善,内心也充满了爱,这一点整个影片处处能够体现。虽然话不多,但是逻辑十分清晰,剧中大多数人认识他后,无论是否知晓他的过去,都能够温柔的对待卡尔,卡尔对这个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但有维修的天赋,足以养活自己。
他交了朋友,一个10岁出头的男孩,他们彼此尊重,互相帮助,他们常常谈心,谈很久。这片中人们总是重复说卡尔智力有问题,但是我真的觉得他一点问题没有,非但没有还超越很多人,他童年时期杀了人,包括他的母亲,他讲话的声音怪怪的,有过错,但这些都不能否认他是个好人,善良的人。他的理解力,观察力,逻辑能力,甚至共情能力一点都不差。他信仰基督教,却也能对一个同性恋的人说出你人真好,善良的上帝是不会让你下地狱的;他对所有帮助过他的人都能心怀感恩;他能对男孩的母亲说出她是个多么好的妈妈,告诉他的孩子有多么爱她;他对于男孩来讲亦父亦友,他不让他讲脏话,为他考虑努力让他开心,给他讲他的过去,陪他玩球,配合男孩助他得分,告诉他他爱他为他骄傲;。
静静下了决心后,去了曾经住过的小木屋,去看了他的爸爸,去看了他的小弟弟,陪男孩玩球,受了洗,安排好了一切,这难道不是一个内心充满了爱的人嘛!
这个世界,原本没有他的位置,为了他在乎的人,又放弃了刚刚建立起来的生活,他原本孤独,最后他又回到了孤独。
很喜欢卡尔刚刚自由那一天,他下了车徒步那一段,抱着他的那几本书,佝偻着,一步一步,观察这个他曾经生活过的小镇。
6 ) 一个好人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片子了。
卡尔的外型像个猿人,人是由猿人进化而来,卡尔回归了人性的本质。
卡尔是个好人,容不得他的生活中有半点污秽的好人。
卡尔内心坚毅,爱憎分明,他对美好的生活有无限的向往,但他用自己的自由换得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因为他经历过悲惨的童年,他将心比心,他要让他爱的人,待他好的人拥有他不曾经历过的快乐的童年。
卡尔懂得感恩,人们对他的好他永远记得,努力回报。
卡尔心地善良,嫉恶如仇,他能放过自己的父亲,因为他知道世界终会抛弃他。但他不放过恶棍多利,因为他阻止了很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卡尔认为他做的是对的,但他知道太极端,所以他要洗礼。
卡尔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那孩子有他当年一切的优秀品质,他相信,他将有他自己的一片天,他的一生不能被恶棍毁了,就像自己的一生。
卡尔知道自己老了,应该做点什么来报答有恩于他的人们,他们的路还很长。
所以,卡尔贡献了自己最后的能量,把这友善的充满爱心的一家子推上了追求幸福的快车道,而自己则又回到了束缚自由的窗后,但卡尔明白,这一次和上一次不同了,这一次他的眼神中有了希望和盼头,而这正是他们给他的,卡尔知道,对于他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ps:影片的音乐太好了
7 ) 弹簧刀影评:比利大叔的个人SHOW
提起比利·鲍伯·松顿,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这个相貌古怪的中年大叔,可谓是好莱坞十足的全能演员。不仅曾经吸引到女神朱莉为他折腰,最主要的还能自己编故事、导电影。就像这部他自编自导的电影《弹簧刀》一样,松顿不仅亲自上阵出演了主人公卡尔,还靠他出色的编剧才华,在奥斯卡上捧回了一尊最佳改编剧本的小金人。
片中松顿饰演的卡尔,是个有智力障碍的中年男子。由于不幸的童年经历,使他在12岁时,用一把弹簧刀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以及和母亲偷情的情夫。这导致卡尔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接受了长达25年的治疗与改造。出院后,卡尔在院长的介绍下,在小镇上的一家汽车修理店工作。不久他认识了一个名叫弗兰克的少年,二人很快成为了忘年之交。弗兰克的尊重与理解,让卡尔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旁人的爱护,而他也想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弗兰克走出被“继父”欺凌的困境。
其实,构成这个故事的要素非常简单,甚至可以用平庸形容也不为过:一个从来没有真正进入过社会的主人公面对新环境的冲击、一个带着年幼孩子的单身母亲被酗酒的男友暴力相向,以及一个同性恋者在保守封闭的小镇上小心翼翼的生活等等,这些都是以往电影中被频繁使用过的陈词滥调,再加上一些对小人物的悲悯与同情,使得《弹簧刀》看上去一点儿新意都没有。但幸运的是,支撑起这部电影的,不光光只是情节,大多数时间,松顿用他独特的美学技巧,有意去弱化着这些本应强烈的戏剧冲突,才是电影本身最值得品味的一点。
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刻画故事中本应恐怖血腥的情节时,松顿并没有采用露骨的表达手法,去刺激我们的感官神经。而是采用冷眼旁观的态度,用一个个冷静克制的固定长镜头,刻意让我们与片中的人物拉开距离。这一具有冒险精神的做法,虽然让影片在视觉上打了些折扣,但却大大增强了画面内在的张力与冲击,可见松顿本人对于电影的野心。
节奏舒缓、技法朴素、打光风格化,人物无比可爱,坏也不够坏,边缘人果然是独立电影理所当然的主题。最后的暴力场景有点太意料之中了,要是所有仇恨都飘散在风中该多好
我是一个智障儿,因为纯真所以简单执着。我觉得那个坏男人的存在对你和你的儿子都会是一种伤害,如果你狠不下心离开他,那么就让我这个社会边缘人士,因没有亲人所以无牵无挂的深井冰来替你了断这段孽缘吧.~
卡尔这个人物的心理和经历确实值得探讨:长时间生活在封闭空间里的人,还有没有可能进入社会秩序。他一方面在本性上纯正善良,另一方面又那么不惮于夺去别人的生命。对小镇上整体的生活气氛营造得真好,每一个人物真的就像生长在那里一样,既卑微又富有生命力。
在他的世界,沉默不语··· 而我们,泪流满面!!! 这是一部令人难过,难忘的电影· 至少这些年,我还会再想起卡尔安静的看着窗外的眼神···
开场18分钟 我突然发现只是序幕 环境吉他和不变的暗光很压抑 去年最后一天听的让人惊艳的原声碟 你要光 就会有光 只是有时可能被太阳遮住了 那些喋喋不休的对白和《完美世界》一样很有意思 值得玩味 另外松顿真是出现在了电影每一场戏中
哇哇哭!他在那堆满玩具的床上坐了一夜,起身后还把床单拉平。整部片子都在揪心。故事是一个圈,从哪里开始,又回到哪里,一切早注定。悲伤,但更多是美好。
四星半。配乐完美,演绎完美。这几天中国电影人不是都JJYY得挺欢实的么,我倒是看看国产什么时候能出这样的剧本。
4.5。看名字本以为会是惊悚悬疑,没想到却更像是一部家庭小品,大量的静止对白长镜头奠定了全片平淡克制却暗流涌动的基调,当年的影帝应该BBT拿;PS,罗伯特杜瓦尔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么老了居然还在打酱油......
比利·鲍伯·松顿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影片总体有点闷,但人物刻画颇有深度,值得咀嚼。松顿的表演也是这片最大的亮点。我倒感觉到这节奏有点科恩兄弟的意思,就是缺点高潮。看了下IMDb的评分,感觉有点偏高。P.S.其实是因为贾木许在片中客串了一下才看的...
没有闪回,全部由对话交代,不切换或很少切换镜头的大段独白或对白(改编自舞台剧?)。刻意营造的缓慢气氛是双刃剑。
7.9;傑作,配樂稍有問題
长镜头太多了,两个小时一下就过去了.
一开始就猜中结局的电影 跟着叙事平稳不惊的节奏 忐忑等待意料之中的结局~不可撤销!配乐很赞啊~
9分,果真是把钝刀看起来不危险砍起来又久又疼。节奏很好,色调在阴暗中显得真实,带有不易察觉的温情。表演很显示功底。台词精细,既能推动剧情又显示性格还好玩。结尾没能让人惊讶但感觉是有意为之,没有故弄玄虚而故意让这种慢吞吞的残忍来割心。好多地方眼泪在眼里转但不会留下来,度把握得挺好。
三星半,电影开始沉闷的让我瞌睡,但我慢慢的被带入情绪,那些简单的话语却那么的打动人,眼角湿润,有些故事就适合慢慢的说
没有我想象的好 我觉得卡尔一点儿毛病也没有 影片最后又回到那个龌龊男人的叨逼,那个男的才让我想封了丫的嘴 剧情很幼稚 一看就是导演自己想出来的 很不现实
2012-296.剧情平实,表演精彩
《弹簧刀》可以被视为“父亲”鬼魂之复仇,因此,关于《圣经》,《圣诞颂歌》Carl携带的书目,作为文本隐喻,至关重要。当Carl杀掉Linda暴虐的男友:也即邪恶的,冒名顶替的父亲时,宿命性地,它令我们想起影片的开场,那个弥漫着诡异气息的Interview,Carl也将如此“诚实”地陈述他的故事,比利·鲍勃·松顿以一种极端的俯视强迫观看者在黑暗中注视他威胁性的敌意面孔,以及他叙述的内容,一种潜在的感官人类学言语。随后,Carl被投入一个"Peaceful"的小镇中,影片的慢节奏"Peaceful"并不是反讽的假象,而是他主观化的视角,我们从外界的威胁性之外逃逸出来,并生成为他的视角,随着影片的推进,Nightmare逐渐多于Daily Routine,一切都如同《蓝丝绒》的反打版本。
比同类题材的≪绿里奇迹≫强一些,但还是拖沓。“我在乎你们所有人”、“我也爱你”这些话你可以说一次说两次但你不能说七次八次十几次。。而且,除了些许的沧桑感,这部片子我也很难琢磨出什么意味了
小时候写作文经常说看了什么或干了什么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例如加入少年先锋队之后。其实很多时候这样写都是骗人的。刚才看了比利·鲍伯·松顿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弹簧刀》,真的体验到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感觉……